1. <rp id="zsypk"></rp>

      2. 菊與刀讀書筆記

        時間:2022-04-25 09:13:57 讀書筆記 我要投稿

        菊與刀讀書筆記(通用19篇)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總結(jié)呢?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書筆記了。到底應(yīng)如何寫讀書筆記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菊與刀讀書筆記,歡迎閱讀與收藏。

        菊與刀讀書筆記(通用19篇)

          菊與刀讀書筆記 篇1

          首先,我對研究日本人的民族特征并不是很感興趣,所以買了很久都沒有看。直到在某次課程上被歧視女性的法學教師氣到,發(fā)誓回家以后就立刻把這書看完,順便把讀書筆記甩他臉上。不過了這么久我已經(jīng)沒有這種氣憤了,懶得理。

          其次,這本書是二戰(zhàn)時期美國為了研究日本戰(zhàn)略而請一位學者寫的書,這位學者并沒有到過日本。所以這本書有時間上的限制,研究的是傳統(tǒng)日本的社會狀態(tài),也有偏向性,并不是為了學術(shù)專門去研究日本。

          最后,這本書里日本傳統(tǒng)社會的整個制度、價值觀、社會結(jié)構(gòu)都讓我很反感。這是一種徹底的階級社會,從底層至高層都發(fā)自內(nèi)心支持的階級結(jié)構(gòu),就連活的不如狗的草民都認為自己這樣生活是理所當然。從我看書時對這種認知的反感,我反而認識到自己接受的是怎樣的價值觀,對,沒有人能夠完全客觀,我選擇的,或者說被選擇的,就是人人平等的現(xiàn)代法治國家價值觀,從小就被這種觀念洗腦,哪怕與現(xiàn)實并不會完全符合,但面對不屬于這個價值觀的體系會達到生理性反胃的水平。

          不過這并不能掩蓋這本書的優(yōu)秀。最起碼讓我明白了很多以前很不解的地方,說到底是思維以及社會價值觀的不同導致觀念差異。這就像有的地方搖頭代表同意,有的地方搖頭代表不同意。而且并不是這么直觀的表現(xiàn),而是潛藏在思維的最深處,最終導致大相徑庭。

          在這本書中也可以看到日本受中國影響很深,很多地方與中國有共通之處,但是最終形成的社會價值觀卻完全不同,可以說中國的東西日本拿去了,然后改造成了他自己的東西?雌饋硭坪跻粯樱瑢嵸|(zhì)已經(jīng)變了。

          我相信現(xiàn)代日本并不完全是書中描述的狀態(tài),或許有相同之處,但社會是在發(fā)展的?赐赀@本書之后,有機會去書店,我都會去搜尋一下有沒有研究現(xiàn)代日本的書,很遺憾的是,雖然寫日本的書很多,畢竟是與中國有著無數(shù)孽緣的國家,但是像這本書一樣認真研究,從深層分析的書幾乎沒有。于是我添了一個新的疑惑,這是為什么?

          這本書算是看完了,后續(xù)并沒有繼續(xù)研究日本歷史的讀書計劃,我還是對中國自己的歷史更感興趣一些,連自己祖宗的事都沒弄明白呢,管鄰居是什么樣干嘛,嗯,我就是這么想的。

          菊與刀讀書筆記 篇2

          《菊與刀》最初是美國人類學家魯思.本尼迪克特奉美國政府之命,為分析、研究日本社會和日本民族性所做的調(diào)查分析報告,旨在指導美國如何管制戰(zhàn)敗后的日本。她利用了自己所受到的專業(yè)知識教育,通過把戰(zhàn)時生活或者拘禁在美國的日本人作為研究原形,同時通過閱讀大量有關(guān)日本的文獻和日本文學和電影,并作出了最終日本會投降這個論斷。作為一個從來沒有在東方文化生活過的西方人,她準確把握了東西方文化中的細微不同,并把這種影響對民族氣質(zhì)的形成以及這種民族氣質(zhì)會對戰(zhàn)爭帶來的影響作出了精辟的論述。雖然距離這本書最初寫成已經(jīng)有了將近60年,世界格局也有了巨大的變化,但這本書,依然是研究日本文化的首選文獻。

          “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

          美國人類學家魯思.本尼迪克特用“菊”與“刀”來揭示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雙重性,由此入手,進而分析日本社會的等級制及有關(guān)習俗,并指出日本幼兒教養(yǎng)和成人教養(yǎng)的不連續(xù)性是形成雙重性格的重要因素。在美國全力以赴與之作戰(zhàn)的所有敵人當中,日本人是最讓人感到費解的對手。因為與這個強大的對手在思維和行為方式上的差異巨大,所以我們必須認真考慮如何對付它。西方國家認為,即使是在戰(zhàn)爭中,也應(yīng)該遵循一些符合基本人性的戰(zhàn)爭慣例,但在日本人眼里卻沒有這些概念。在這種情況下,了解敵人的本性就成了一個核心問題。要與日本作戰(zhàn),我們必須了解日本人的行為方式。

          在對待戰(zhàn)爭的問題上,與其他國家不同,他們認為:只要各國都擁有絕對的主權(quán),整個國際社會就會處于一種無政府狀態(tài)之中。因而,日本必須為建立一種等級秩序而斗爭。這個歷史使命只能由日本來完成,因為只有日本才是唯一的真正的自上而下等級制的國家,也只有她最了解“每人都擺正自己位置”的必要性。日本是一個崇尚等級的國家,從中國汲取來的關(guān)于等級的觀念,在這個國家里生根發(fā)芽,根深蒂固。日本文化里有種各得其所的說法,他們相信只要每個人在社會等級中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那么這個世界就是完美的。雖然這和平等自由等觀念相悖,但自由也有種含義就是尊重每個民族自己的選擇,因此對這種社會準則,我們沒權(quán)評論。但可怕的是,日本在處理國際關(guān)系時,也把各得其所當作最高準則。他們不僅為每個人找到位置,而且越俎代庖的要為每個國家打上標簽。這正是日本發(fā)動太平洋的動機之一,他們認為自己在該地區(qū)內(nèi)是處于等級的高序列,因此它要整飭這個地區(qū)的秩序,讓每個國家處于自己應(yīng)該的位置。這種強制的不由分說的輸出,背后的精神內(nèi)核就是這可怕的等級制。

          日本民族是一個具有狂熱精神信仰的民族,相信精神勝于物質(zhì)的力量。早在上世紀30年代,前陸軍大臣、軍國主義者荒木大將透過《告日本國民書》,宣揚日本的“真心使命”,在于“弘揚皇道于四海,力量懸殊不足憂,吾等何懼于物質(zhì)!”日本的戰(zhàn)術(shù)手冊上也有這樣的傳統(tǒng)口號:“以吾等之訓練對抗敵軍數(shù)量之優(yōu)勢,以吾等之血肉對抗敵軍之鋼鐵。”二戰(zhàn)期間,他們的空軍“神風特攻隊”,甚至以自殺的方式攻擊美國軍艦。這表明軍人對天皇陛下的效忠。天皇和日本是分不開的,天皇是日本國民的最高象征,是國民宗教生活的中心,也是超宗教的信仰對象。很多曾經(jīng)在戰(zhàn)場和日本接觸過的美軍,都會談到日本那種視死如歸的氣勢。這種必死的信念很大一部分來自于對天皇的忠誠。日本是個講究等級的國家,在這個國家,處于最高效忠地位的就是天皇。雖然在日本接近700多年的歷史中,天皇只是在扮演一個傀儡的角色,但這并不能消減天皇的精神力量。日本雖然從中國引進儒家倫理中關(guān)于忠和孝的觀念,但卻極為鄙視被儒家視為最高準則的“仁”。中國文化中的仁扮演的是一種內(nèi)省的力量,調(diào)和著各種矛盾,接近于最高行為準則。一個不仁的皇帝會被民眾反對,只是因為他行使的是不是仁。而皇帝,也一直試圖宣布自己是天庭仁道的人間代理。而日本,則完全摒棄了這種倫理。因此,忠和孝成為他們倫理中最主要的兩極。而在對待天皇的態(tài)度上,這兩種力量完全則是成為了合力。

          日本文化當中注重恩和情義,對日本人來講,給人恩惠實際上相當于一筆重要的永久性的投資;而報恩則是另外一回事,它必須是積極的、刻不容緩的。人們施恩不是美德,而報恩卻是美德。人們?yōu)榱藞蠖鞫e極工作實際上就是一種美德。日本人把“報恩”這種行為按不同的規(guī)則分成了好多種,但每種恩情都是無論過了多長時間、或是做了多少努力,還無法徹底還清的。對于同等厚重的恩情哪個先報,哪個后報問題則要根據(jù)具體的情況而定。對于那種永世難報的恩情,日本人稱之為“義務(wù)”,認為:人們永遠連那份恩情的萬分之一都無法回報。這種難以回報其萬分之一的恩情主要包括兩類:一類是報答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即“孝”;另一類是報答天皇的栽培之恩,即“忠”。這兩者都是強制性的,是任何人都必須履行的。

          在明治維新前的日本,忠的對象僅僅是被指向各個大明和將軍。而在明治維新后,新的統(tǒng)治者將這種力量抽離出來,附加在天皇身上。天皇被作為神裔來看待。由于忠是被獻給最高統(tǒng)治者的, 因此就只能獻給雖然只有精神統(tǒng)治力但全無實權(quán)的天皇。天皇在這里不是一個實體,而是一個符號。在西方社會中,雖然也要求對某種精神符號忠誠,比如忠誠于國家或者忠誠于自由平等等等,但這種忠誠,更多的是一種對理想的實踐,國旗等同于國旗后面所蘊含的國家理想。這種國家理想一般都是普適的。而日本那種對于天皇近乎神般的崇敬和忠誠,則成為一種準宗教。在宗教中,神的發(fā)言是沒有人可以質(zhì)疑對錯的,這就為日本的戰(zhàn)爭找到了借口。所有的屠戮都可以以對為天皇忠誠找到借口。

          日本人所理解的“忠”、“孝”兩種“義務(wù)”都是無條件的。這樣,作為日本美德核心的“忠”、“孝”就和中國人所理解的那種對國家盡忠和對父母盡孝道的思想?yún)^(qū)分了開來。從七世紀開始,日本就廣泛吸取了中國倫理道德體系的精髓,所謂的“忠”、“孝”都是漢語中的字眼。但是,兩國間所不同的是中國人并沒有把這些道德看成是無條件的。相反,在中國人眼中,“忠”、“孝”是有條件的,而“仁”是比“忠”、“孝”更高境界的美德,西方人所指的有關(guān)人們交往的美好關(guān)系都可以用“仁”來表達。父母必須具有“仁慈的心”。同樣,統(tǒng)治者如果不“仁”,人民理所當然地可以揭竿而起!叭省笔鞘顾酥艺\的先決條件。帝王皇位的鞏固和人們對文武百官的服從全在于統(tǒng)治者施與“仁政”。中國的智者在與人們的交往中也講究“以德服人”。而“仁”在日本是被排斥在傳統(tǒng)倫理道德體系之外的,它從未享受過在中國倫理體系中如此崇高的地位。

          魯思.本尼迪克特得出結(jié)論,日本文化是不同于歐美“罪感文化”的“恥感文化”:他們以知恥為德行之本,依靠外部的強制力來做善行。這種文化的極端表現(xiàn),就是日本流行的自殺現(xiàn)象和戰(zhàn)爭輸出。日本人以適當?shù)淖詺⑿袨閬硐此⑽勖麖亩A得令名,這讓我們再一次想起武士切腹。而對外發(fā)動侵略戰(zhàn)爭,其深層動因依然是名譽,日本人迫切要求在世界上贏得“尊重”。在恥感道德中,如果惡行沒有被暴露到社會上,那么就不必懊喪,坦白懺悔是多余的。而罪感道德則訴諸于良心與超自然事物,惡行本身就會令行為者痛苦。

          日本的文化,我覺得可以用這樣一句話來概括:除非你是一個日本人,否則你永遠無法理解日本這個民族。對于這個民族我們太多的困惑,拋開歷史,日本這個民族同樣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最后,我想,還是本尼迪克特的一句話最能完整的概括日本:“日本人是既生性好斗而又溫和謙讓;既窮兵黷武而又崇尚美感;既桀驁自大而又彬彬有禮;既頑固不化而又能伸能屈;既馴服而又不愿受人擺布;既忠貞而又心存叛逆;既勇敢而又懦怯;既保守而又敢于接受新的生活方式。菊和刀正好象征了這種矛盾。”這是一個需要我們?nèi)チ私獾拿褡,無論是作為朋友,還是作為敵人……

          菊與刀讀書筆記 篇3

          醞釀了很久要寫這篇東西,但每次要寫的時候總是愛不釋手,總想多看一點。這是一本非!按碳ぁ钡娜祟悓W巨著,非常適合閑暇時翻看。而且,我相信,這種漫不經(jīng)心的翻看最終會激起大家進一步細致閱讀和思考的興趣。

          人類學相信,最孤立的細小行為,彼此之間也有某些系統(tǒng)性的聯(lián)系。這種種行為便構(gòu)成一個大體的價值體系。這個價值體系必然有其穩(wěn)定性,因為人們既然接受了賴以生活的價值體系,就不可能同時在其生活的另一部分按照相反的價值體系來思考和行動,否則勢必陷入混亂與不便,人們必然力求在一切方面都能和諧一致。這一來,經(jīng)濟行為、家庭活動、宗教儀式以及政治目標、道德觀念總是摻混而無法分開的,或者說它們可以彼此推導,或者說它們有著同樣的淵源。因此,作者希望能用一種價值中立的態(tài)度來列舉各種細微的現(xiàn)象,從而“探討日本何以成為日本民族”。

          “近之惑”是一切人或群體、民族都不能避免的。任何民族自身的狀況,對該民族來說,仿佛是上帝安排的景物!岸囱傧蟆笔沟萌魏稳硕純A向于在多數(shù)方面都以自己為標準尺度。我們從不能指望戴眼鏡的人會弄清鏡片的度數(shù),于是我們最好依靠本書作者那樣的西方人來把他的觀察表達出來。

          任何社會都會為自己的行為提供正當性依據(jù),而且這個依據(jù)被直接決策者夢想為是屬于上述的“價值體系”,那么它必然會受到這個群體最大限度的、最為持久的支持。比如,對美國與中國來說,他們都把戰(zhàn)爭的起因歸結(jié)為軸心國的侵略,這與兩國的價值體系是符合的,因此在戰(zhàn)爭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當然,即使是侵略者也會尋找自身的正當性支持,欺騙和煽動自己的百姓是沒有深遠意義的,莫索里尼的結(jié)局是有目共睹的。然而,日本國內(nèi)即使在逆境中也不曾出現(xiàn)過大規(guī)模的罷工、起義;反而要“堅持用竹槍來把戰(zhàn)爭進行到底”,他們永遠不會像德國人那樣把錯都推到希特勒身上,很少會有人抱怨天皇的。這里我們或許可以認為,“侵略”可以歸入他們的價值體系的,至少是不矛盾的;或者在他們的觀念中根本不同意“侵略”這個詞所表達的意思。那么他們這個奇怪的價值體系到底是怎么樣的呢?

          日本是一個非常奇妙的民族。二戰(zhàn)投降的前夜還喊著要“用竹槍來把戰(zhàn)爭進行到底”,日本軍人戰(zhàn)爭中的表現(xiàn)使人深信這一點。而當天皇宣布投降之后,美軍士兵便可以放心得獨自上街買日用品。美軍進入鄉(xiāng)村后還受到百姓的列隊歡迎,婦女搖著嬰兒的手來“表達”他的喜悅。為什么會這樣,難道日本人處心積慮得想要“臥薪嘗膽”嗎?難道一個民族居然可以心照不宣得進行一場集體的忍辱負重嗎?

          本文將用《菊與刀》一書來解答這兩個問題,并在這個過程中“探討日本何以成為日本民族”。實際上,再奇妙也是有原因的,“奇妙”也是有界限的。

          菊與刀讀書筆記 篇4

          日本的很多文化有非常清晰的源自中國文化的部分,但又具有如此鮮明的特色,本書是探討日本文化不能不讀的一本書,僅是出于對日本文化的好奇開始讀這本書。

          開卷之初,略有失望,居然成書在很多年之前,距今有相當長的時間。但讀了一部分之后,就發(fā)現(xiàn)作者的文化功底異常深刻,能夠深入到文明的底層去解析異域文化。

          如原文中的一些觀點,個人非常認同:

          美國人在壯年時期依靠自由的個人選擇來實現(xiàn)人生目標;日本人則通過嚴格的個人約束,進行精神修養(yǎng)的鍛煉來實現(xiàn)人生超凡的境界,而獲得自由難以實現(xiàn)的效果。

          在日本,畫家、詩人、演說家及武士為了實現(xiàn)“無我”的狀態(tài)幾乎都是采用這種修行訓練方法的。他們不是為了學到“無限”的超能力,而是為了能不受干擾地感受有限的美;或者換句話說,他們是為了學會一種實現(xiàn)目標的調(diào)整手段,讓自己能夠恰如其分地實現(xiàn)自己的目的。

          如果對日本文化感興趣,或者對日本文明中體現(xiàn)出來的諸多矛盾性不解的人,非常推薦閱讀這本極具思想深度解讀的上佳之作。

          刀不是用來進攻別人的象征,只是勇敢地剖析自我的比喻。

          菊與刀讀書筆記 篇5

          菊和刀代表了兩種性格,一種是寧靜平和,一種卻是殺戮。這正提現(xiàn)處書中日本人的兩種性格集于一身的矛盾。體現(xiàn)這種矛盾我個人認為首要是日本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當還是孩童的時候,特別自由、開明。隨著年紀越來越大,超過9歲便開始壓抑人的個性,讓他們屈從。這種前松后緊的教育方式也導致了日本人性格上的矛盾。

          日本人是務(wù)實的人種,他們忠心可以為了心中信仰殊死搏斗,即使是去生命也在所不惜。但是他們又在戰(zhàn)敗時選擇接受屈服并找到一條好的解決之道。他們克制守禮,按照祖先傳統(tǒng)的孔子之道,尊重師長,聽從父親。但是卻只知孔子之道皮毛,并不知其理念,導致日本人只能做到形,而領(lǐng)悟不到神,只一味地按部就班。

          日本人敏感,自尊心極強,“復仇心”也極強。你在感謝他們的體貼之時,怕也是要擔心自己不注意的兩句話導致他們的情面受損,甚至可能拔出刀和你決斗。當然這是開玩笑了。

          這本書描寫了日本人很多的行為和特征,作者寫這本書是為了了解日本人并很好的管理他們。我覺得真正想要了解這個人種,更好的方法是真的跟他們相處。

          菊與刀讀書筆記 篇6

          在讀這本書的時候,其實就有很多想要說到的,但是為了不影響節(jié)奏,都將想法埋藏在了心底,F(xiàn)在來看,也只有大概了。

          這本書,讀到前面部分的時候,其實我是覺得沒多大意思的。因為作為一個中國人,并不能夠說對日本有多么深刻的了解。所以,作者前文寫的內(nèi)容更像是在科普,而我卻沒有能力對其進行反駁、指正。但是到了后面講到修為、教育的時候,更多地和我國的情況產(chǎn)生了一些共鳴,讀來興趣驟增。就全書來看,確實有邏輯不通、前后矛盾、引證謬誤等問題存在,主要歸結(jié)于缺乏田野調(diào)查和作者本人立場所致。

          我不知道這本書究竟對戰(zhàn)后的對日政策產(chǎn)生了多大的影響。但我認為,日本人并沒有受到應(yīng)有的懲罰,所獲審判并不能夠告慰眾多因為日本發(fā)動侵略戰(zhàn)爭而慘死的冤魂。日本在其戰(zhàn)敗后表現(xiàn)出的180度大轉(zhuǎn)變,不過是其隱忍性格的表現(xiàn),卻背叛了自己不堪受辱的民族性格。看今日日本,所作所為多像隱忍之后準備報復。

          日本是中國一衣帶水的國家,值得密切關(guān)注。還是那句話,提高警惕,居安思危,切莫讓歷史悲劇重演。

          菊與刀讀書筆記 篇7

          《菊與刀》講了一套研究方法,在研究一個國家的同時,也教會我們怎么樣研究一個國家。這在本書的第一章就可以更客觀全面地看待與了解日本人的思想、行為的來源。但是《菊與刀》由淺入深,越到后面越難理解,很多東西尚不清楚,或只能停留在表層。

          菊在中國被稱為四君子之一,象征著古代文人品格高尚,而菊在日本則是代表著皇室的家徽,菊更多的代表了日本民族中淡定、儒雅、謙和的一面,也說明了日本民族有菊一樣的品質(zhì)。刀則讓人想到日本的武士道,刀是日本武士的隨身兵器,在武士眼中它承載著日本民族的意志和希望,更代表著日本民族精神中嗜血、好戰(zhàn)的一面!熬张c刀”簡簡單單三個字承載著太多大和民族的特性,充分概括了日本這個民族的矛盾性。

          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大都能從日本人的兒童教養(yǎng)中得到理解。日本人的兒童教養(yǎng)可以聯(lián)想到機器生產(chǎn),但是他們培育出來的兒童卻又不缺乏創(chuàng)新。日本人對于兒童教養(yǎng)的嚴格要求卻又使兒童保持了童年時代的歡樂。

          與此同時,日本文化中一些迷人的方面,比如武士道精神,在全世界范圍流行,客觀上隱藏了日本文化中落后的一面,而在經(jīng)濟上,優(yōu)秀的日本制造帶來的非凡成功是日本人無意于文化上的反思。

          菊與刀讀書筆記 篇8

          “人類社會總是在設(shè)計自身的生活。如果某些其情況的處理方式和評價方式被贊同,那么這個社會中的人就將其視為全世界的基本理論,不論困難有多大,他們都將這些結(jié)論合為一體!狈_《菊與刀》這本書,第一眼就看見了這樣的學直論。不禁感嘆這位“日本通”美國作者對人類學的`博識。書中諸如“輿論調(diào)查的結(jié)果只不過是讓我們對已知的事物多增加一些了解罷了”。

          此書更大的價值不僅僅在于其對于傳播學,而在于作者對于日本國民性的深刻洞察。雖然地理人文環(huán)境各有不同,形成也各有特點。但日本國民性的了解,對于自身國民性的觀察有重要的借鑒價值。對于一民族而言,是有共通性的。如果對一些基本理論都了解不了,卻對異族之好戰(zhàn)或其它秉性攻伐,未免貽笑大方。

          日本人對于登記制度的依賴是令人震驚的。這一點也久為觀察家所詬病。但是這個民族在此基礎(chǔ)之上形成的社會制度,形成的充斥于社會每一個角落,每個領(lǐng)域的民族風氣,卻是同樣令人震驚的。也許對于一個民族而言,并不存在所謂的“劣根性”,而只存在不善于整合作用的懶惰國民。

          現(xiàn)代人不勤于完善自己,便將罪過推到古人身上,將所有過錯“國民性與對象模糊的歷史上,是極為自欺欺人且不負責任的。這樣的習氣,習慣之下,永遠無法使民族得到改善,而只會使得族群駛?cè)霅盒匝h(huán)的怪圈中,愈加放肆與消極。

          菊與刀讀書筆記 篇9

          結(jié)構(gòu)還是不能很好把控,歷時也太長,前思不接后想,很難微言大義,沒有很好的把握作者的題旨與意圖。當初想要讀它的沖動源于對人類學感興趣,還有就是想了解日本企業(yè)的經(jīng)營管理,最后也是因為自己的附庸風雅!還有就是為了下本書—源氏物語做一下鋪墊。

          讀此書讓我看見很多中國人身上也有的特性,但總感覺中國人沒有日本人走得極端,雖然看見很多中國人才有的性格,但說不上日本人是中國人的影子,中國人講究中庸,日本人卻有節(jié)制的將與我們所共通之處發(fā)現(xiàn)到極致。忠、孝、義等都發(fā)現(xiàn)到讓我很不習慣的地步,我總想批評我們自己的滿口仁義道德,私下里茍且骯臟,賢非賢,義非義,忠也不能全,我對自己周遭的人及一切都是懷疑的態(tài)度,這讓我佩服起日本人來,但在書中我讀出日本人的呆板與固執(zhí)和木訥。他們對性的隨意,讓我面紅頸赤,不敢茍同,但以自己本性來說,有時就喜歡這種極致,藏著掖著,想想也沒勁。

          看到他們對孩子的培養(yǎng),我也想起自己小時候的經(jīng)歷,是有很多相似之處的,相比成年后性格的巨變,讓我反思自己是否也是如此,有,但我們的條條框框就少了很多了,很武斷,這是對自己下的定論,無關(guān)整個國民。

          如今出來工作,因為公司管理制度上的一些制度是引進日本的,讓我產(chǎn)生學習了解日本的意念,從國家的發(fā)展上,日本的確走在前面,即使我們一直在趕超,也還需要一段時間。當下我們的體制、文化、經(jīng)濟管理的發(fā)展上,我只看到我們一直在借鑒模仿,一路學習,所以學習試著了解日本,也成了自己興趣之一。

          菊與刀讀書筆記 篇10

          這是一本相當難懂的書,基于本身它的研究對象———日本,就有很大的矛盾性。而且美式描寫方法加上人類學家的研究方式,這本書讓我擁有了很深的感受。

          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征。此處用來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雙重性。

          日本人既好斗又和善,既尚武又愛美,既蠻橫又文雅,既刻板又富有適應(yīng)性,既順從又不甘任人擺布,既忠誠不二又會背信棄義,既勇敢又膽怯,既保守又善于接受新事物,而且這一切相互矛盾的氣質(zhì)都是在最高的程度上表現(xiàn)出來的。,以吾等之訓練對抗敵軍數(shù)量上之優(yōu)勢,以吾等之血肉對抗敵軍之鋼鐵這充分說明了日本是怎樣將菊花和刀的精神結(jié)合起來。如果說菊花象征的是某種可以抵抗外界的精神力量,刀這個符號,代表的就是頑冥不化的崇尚由這種精神帶來的道德優(yōu)勢和力量。

          在日本看來報恩是由條件的,就是施恩者必須是自己認為高尚的,可以償還的人。他們絕不接受陌生人的好意,也不會主動幫助陌生人,這就是日本人生活的習慣。日本人他們自認為是歷史的債務(wù)人,他們的日常決定和行動都必然發(fā)自這種負債感。表示義務(wù)的詞匯往往涵蓋一個人的負債意識從最大到最小,這個詞便是恩。一杯冰水縱然微不足道,但總歸我錢那個家伙一份情,這會影響我的榮譽。不管是一錢抑或半錢,背負著這份人情債,我將死不瞑目對瑣事如此過敏,如此痛苦而且易于受到傷害在日本被視為美德。欠債意識會使人很容易被冒犯,日本人證明了這一點。日本人否認美德有與邪惡作斗爭的含義,沒有任何惡是人類靈魂所固有的,那些粗暴也只是人之常情,是人類不應(yīng)該譴責的幸事。

          菊與刀讀書筆記 篇11

          其實,《菊與刀》中最經(jīng)典的一些概括,在蔣百里的《日本和日本人》早有概括。蔣百里是個中國近代史上的傳奇人物,可惜其卓越才智不得施展,只能要我們在看了蔣那些未來中日戰(zhàn)爭的預(yù)見和判斷時嘆息幾聲。雖然,蔣的判斷和預(yù)見為后來的歷史所證明,但是《日本和日本人》一書比起《日本論》就未免失色太多,所以,戴季陶的《日本論》一書順帶在結(jié)尾把蔣百里的文字附上,也不算委屈了它。

          比起前面介紹的這些書,黃遵憲的《日本國志》、周作人的《日本管窺》,今天看都沒什么價值,尤其是《日本國志》。

          我知道的最后一本企圖全面而籠統(tǒng)介紹日本的書,是臺灣人許介麟寫的《誰最了解日本》,許同志對他之前所有寫日本的書都很不屑,但似乎也沒看出格外有價值的觀點出來,也許是他的決心和掌握的史料與他所掌握的理論工具太不成比例的緣故,總之,我對此書沒什么特別印象,如果不是通過GOOGLE,我甚至不記得這本書的名字和作者本人的準確名字。當然,他給了我一個按圖索驥的作用,要我知道原來還有許多好書。

          其實,賴肖爾(六十年代美駐日大使)的《日本人》也比《菊與刀》在全面了解日本近現(xiàn)代歷史更有價值,但為什么上述書在中國統(tǒng)統(tǒng)不如《菊與刀》更著名,這真是件邪門的事情,也許,所謂民族性的判斷之類東西,比起單純的結(jié)合歷史分析的東西,更能滿足大眾獵奇的口味,也許,對大眾而言,一個人、一個國家全面而真實的面目并不值得特別關(guān)心,能提供多少新鮮奇特想象的東西才最能激發(fā)我們的好奇心。

          菊與刀讀書筆記 篇12

          “人類社會總是在設(shè)計自身的生活。如果某些其情況的處理方式和評價方式被贊同,那么這個社會中的人就將其視為全世界的基本理論,不論困難有多大,他們都將這些結(jié)論集合為一體。”翻開《菊與刀》一書,卻一眼看到此等傳播學直論,訝異之余不禁暗嘆這位“日本通”美國作者對于人類學的博識。書中,諸如“輿論調(diào)查的結(jié)果只不過是讓我們對已知的事物多增加一些了解罷了。”等觀點,對于研究傳播學的,研究成見之形成于成見之頑固的學者而言,都是極有意義的。

          當然,此書的更大的價值不僅僅在于其對于傳播學的涉獵,而在于作者對于日本國民性的深刻洞察!八街梢怨ビ瘛彪m然地理人文環(huán)境各有不同,國民性的形成也各有特點,但是日本國民性的了解,對于自身國民性的觀察有重要的借鑒價值。因為對于一民族而言,畢竟是有其共通性的,如作者說:“任何文化傳統(tǒng)中,都包含了關(guān)于戰(zhàn)爭的信條!比绻麑@些基本理論不甚了了,卻對其他民族之好戰(zhàn)或其他秉性肆意攻伐,未免貽笑方家。

          日本人對于等級制度的依賴是令人震驚的,這一點也久為觀察家所詬病。但是這個民族在此基礎(chǔ)之上形成的社會制度,形成的充斥于社會每個角落、每個領(lǐng)域的民族風氣,卻是同樣令人震驚的。也許對于一個民族而言,并不存在所謂“劣根性”,而只存在畸態(tài)發(fā)展、不善于整合運用的懶惰國民,F(xiàn)代人不勤于完善自己,便將罪過推到古人身上,將所有過錯都推脫到“國民性”與對象模糊的“歷史”上,是極為自欺欺人且不負責任的。這樣的習氣、習慣之下,永遠無法使得民族性得到改善,而只會使得族群駛?cè)霅盒匝h(huán)的怪圈中,愈加放肆與消極。

          菊與刀讀書筆記 篇13

          到6月形勢開始變化了。歐洲開辟了第二戰(zhàn)場,過去兩年半中最高統(tǒng)帥部將歐洲戰(zhàn)場置于優(yōu)先考慮的地位,現(xiàn)在沒有這種必要了。對德戰(zhàn)爭已勝利在望。在太平洋方面,我軍已在塞班島登陸,這是一個預(yù)示日本最后失敗的大戰(zhàn)役,從此以后我軍日益進逼日軍。而且從新幾內(nèi)亞的瓜達爾卡納爾島、緬甸的阿圖、塔拉瓜和比亞克的戰(zhàn)斗經(jīng)驗中,我們清楚地知道,我們是在同一個極其可怕的敵人作戰(zhàn)。

          因此,在1944年6月,回答有關(guān)我們的敵國日本的許多問題就很重要了。不管問題是軍事的或外交的,也不管是由最高政策引起的,還是由扔向日本后方的傳單所引起的,每一種見解都是重要的。在這場和日本所打的總體戰(zhàn)中,我們所要知道的不僅僅是東京當權(quán)者的目的和動機,不僅僅是日本的悠久歷史,不僅僅是軍事和經(jīng)濟的統(tǒng)計資料,我們必須知道他們的政府可能指望從國民那里得到多少支持。我們必須試圖去理解日本人的思想感情、習慣和這些習慣的表現(xiàn)“模式”。我們必須知道在他們的行動和看法背后存在著什么樣的強制力。我們必須將自己作為美國人而據(jù)以行動的前提暫且置于一邊,盡可能不要輕易地迅速得出不費氣力的結(jié)論,認為在某種特定的情況下,我們會怎么干,他們也會怎么干。

          我所承擔的是一個非常棘手的課題。美國和日本還處于戰(zhàn)爭狀態(tài),在戰(zhàn)爭期間一味譴責敵方是容易的。但要看出敵人通過他們的眼睛是怎樣看待人生的,那就遠為困難了?墒俏覀兎堑眠@樣去做不可。問題是日本人將怎樣行動,而不是一旦我們處于他們的地位將怎樣行動。我必須試著把日本人在戰(zhàn)爭中的行動看作是一種有助于我理解他們的“本錢”,而不是作為一種“債務(wù)”。我必須觀察他們從事戰(zhàn)爭的方法,還暫時得把它看作只是個文化問題,而不是軍事問題。日本人戰(zhàn)時也同和平時期一樣,是按自己的秉性行事的。那么,從他們處理戰(zhàn)爭的方法中可以看出哪些顯示其生活和思維方式的特殊征候呢?日本領(lǐng)導人煽動好戰(zhàn)情緒的方法、安定驚惶國民的方法以及戰(zhàn)場上的用兵方法——所有這些都顯示了他們自認為可以利用的力量是什么。我得尋蹤于戰(zhàn)爭的種種細節(jié),以便看清日本人是怎樣一步步在戰(zhàn)爭中暴露自己的。

          菊與刀讀書筆記 篇14

          也許正是這種性格使得日本人總是選擇與強者為伍,雖然這種放棄并不一定絕對的好,但不放棄就意味著必然被淘汰。

          似乎祖先早在冥冥之中有指引,起步向來很晚的日本人,總能走在世界的前列。不論是在輝煌的中華文明引領(lǐng)世界之時,還是摩登的歐美文化風靡全球之日,日本總會是那個弄潮兒,盡管總有人說什么。也許他們會為這些言語改變什么,不過他們對自己道路的信任讓他們堅持走著該走的路。這點毋庸置疑。在東北生活多年的我,對日本必定沒什么好感,從小到大,大大小小的反日活動也都參加過,不過這也勾起了我對這個遙遠而又陌生的國度的興趣。雖然課本里說,日本真正的發(fā)展是在明治維新后,其實日本早在幕府末年就開始對西方文明研究,列強的侵華給當時的統(tǒng)治者很好的借鑒——肯定日本人打不過“老師”都打不過的人。

          近乎全日本,是用歡迎的態(tài)度來迎接美國人的。不過這種極度的轉(zhuǎn)彎也為日本開始了引領(lǐng)世界潮流的序幕。這個序幕,開的似乎不只是一個強國,更像是一個傳奇。地大物博的地方戰(zhàn)火滿天,這個狹小而貧瘠的土地卻成了真正的“太陽”,這一切讓人無可奈何,又毫不驚訝。有時候我覺得,日本的強大得益于其國土的狹小。我們常說絕境逢生,可能就是在說日本吧。央視說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毋庸置疑,日本人心大得過這個宇宙。由于在地圖上要用放大鏡才找得到,日本人特別怕被世界遺忘。而這種懼怕恰恰讓日本有能力強起來、站起來,站得住、站得穩(wěn)。似乎在國人的記憶中日本就是那個侵略者、那個傳說中的帝國主義、那個危險地不能再危險的鄰居;可是在日本的新聞中中國永遠是頭條,任何舉動都會讓國人第一時間抓住。當《菊與刀》還在中國的日學史上占主導的時候,日本以悄然研究中國的韓寒。有時候日本人比我們更了解我們?慈毡,更是看中國,看我們可能走的路,看我們可能的歸宿,看我們看不到的東西。我相信那句話“假鳳虛皇者誤國”,話難聽但路對,道理都在逆耳忠言里,絕路都在讒言美句中。高速的經(jīng)濟帶來的自大,正彌漫著這個正經(jīng)歷極富極貧的國度,清醒——也許更難得。

          菊與刀讀書筆記 篇15

          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毒张c刀》揭示了日本人的本質(zhì)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雙重性,如“愛美而黷武,尚禮而好斗,喜新而頑固,服從而不馴服”等等。這種異常矛盾的民族特性,貫穿了日本的整個文化,成為日本獨特的文化氣質(zhì)。

          其實,菊花和刀象征著日本文化精神中矛盾的兩極,恬靜淡然卻又剛烈殘忍。從對戰(zhàn)爭的看法可以看出,日本重視精神的力量,而對物質(zhì)的對比嗤之以鼻。在他們的戰(zhàn)術(shù)手冊上有這樣一句,“以吾等之訓練對抗敵軍數(shù)量上之優(yōu)勢,以吾等之血肉對抗敵軍之鋼鐵”這充分說明了日本是怎樣將菊花和刀的精神結(jié)合起來。如果說菊花象征的是某種可以抵抗外界的精神力量,刀這個符號,代表的就是頑冥不化的崇尚由這種精神帶來的道德優(yōu)勢和力量。這種重視精神輕視物質(zhì)的文化內(nèi)在,使得日本在作戰(zhàn)時常常采取異常極端的方法,兇殘的對待已經(jīng)放棄抵抗的普通人民。

          日本人為什么會發(fā)動侵華戰(zhàn)爭?這當然不能簡單的歸咎于日本人“壞”。

          日本文化不同于西方文化,這種文化中沒有原罪,沒有懺悔,也不需要原諒。他們的一切行為都可以用忠義和各得其所來解釋。日本雖然從中國引進儒家倫理中關(guān)于忠和孝的觀念,但卻極為鄙視被儒家視為最高準則的“仁”。因此,忠和孝成為他們倫理中最主要的兩極。而在對待天皇的態(tài)度上,這兩種力量完全則是成為了合力。日本人對天皇有著近乎神般的崇敬和忠誠,幾乎成為一種準宗教。而在宗教中,神的發(fā)言是沒有人可以質(zhì)疑對錯的,這就為日本的戰(zhàn)爭找到了借口。所有的屠戮都可以以對為天皇忠誠找到借口。

          表面上,對天皇效忠使日本人瘋狂的、不惜一切撲向中國。但是這一切的起源在哪里?日本是個有著強烈等級文化觀念的國家,從中國汲取來的關(guān)于等級的觀念,在這個國家里生根發(fā)芽,根深蒂固。日本文化里有種各得其所的說法,他們相信只要每個人在社會等級中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那么這個世界就是完美的。雖然這和平等自由等觀念相悖,但自由也有種含義就是尊重每個民族自己的選擇,因此對這種社會準則,我們沒權(quán)評論。但可怕的是,日本在處理國際關(guān)系時,也把各得其所當作最高準則。他們不僅為每個人找到位置,而且越俎代庖的要為每個國家打上標簽。這正是日本發(fā)動大范圍侵略戰(zhàn)爭的深層動機,他們認為自己在該地區(qū)內(nèi)是處于等級的高序列,因此它要整飭這個地區(qū)的秩序,讓每個國家處于自己應(yīng)該的位置。這種強制的不由分說的輸出,背后的精神內(nèi)核就是可怕的等級制。

          另外,從文化內(nèi)涵上看,日本文化中有強烈的負恩感。在日常生活中,接受恩情根是一種讓人難以承受的情分,因此,必須傾盡全力去償還。但,報恩是由條件的,就是施恩者必須是自己認為高尚的,可以償還的人。作為從中國那里承受文化恩澤的國家,日本一直對中國懷著復雜的心理,既感到難以償還,又對近代中國的沉淪感到羞辱,這種羞辱來自于其自身國力的增強,由此感到曾收到過這種國家恩惠的可恥。這種復雜的心情由各得其所的借口成為發(fā)動侵華戰(zhàn)爭的內(nèi)在原因。它要為中國重新確立自己的地位,就是作為日本的附庸,并把這作為報恩的一種方式。

          日本在處理國際關(guān)系時,把各得其所當作最高準則,他們要為中國重新確立自己的地位,并將這視為報恩的方式。然而,戰(zhàn)爭中的日本人發(fā)現(xiàn),中國人并不歡迎他們,而只有仇恨。日本人意圖構(gòu)建的大東亞共榮圈和國際關(guān)系的等級秩序,只不過是一廂情愿。他們還沒學會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他們?nèi)鄙賹嵤虑笫堑膽B(tài)度。并非每個國家都向他們那樣癡迷于等級秩序,只能在穩(wěn)定的等級中才能獲得安全感。中國崇尚以和為貴,然而在亡國滅種的危機前,所有中國人又會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英雄氣概站出來,即所謂“忍無可忍,無需再忍”。缺乏實事求是精神的日本人,沒有想到,在中國他們會遇到如此頑強的抵抗,一盤散沙匯聚成了一個堅強有力的鐵拳!

          在“實事求是”方面,作為日本另一個對手的美國顯得高明得多。日本是一個很獨特,甚至很“怪”的民族,美國人知道他們對日本國情、人本文化、日本的民族性不夠了解,他們不能不加區(qū)別的就用對付德國的辦法對付日本,因而他們組織了學者對日本的民族性進行研究,這些研究者中就包括了本尼迪克特。她在報告中推斷出的結(jié)論是:日本政府會投降;美國不能親自直接統(tǒng)治日本;要保存并利用日本的原有行政機構(gòu)。后來,美國的決策同這位人類學家的意見一致,而歷史也仿佛是在設(shè)定的軌道上前進。毫無疑問,美國對日本的占領(lǐng)方式是有效的,而這種有效性很大程度上歸功于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科學精神,歸功于人類學家準確的預(yù)見。結(jié)果是日本投降后幾乎沒有抵抗,完全服從“敵人”的管理,而美國,通過清理并利用日本政府機構(gòu),作為一種統(tǒng)治工具,為自己節(jié)省了大量的時間、人力和資源。在此過程中,我們驚訝的發(fā)現(xiàn),正確的意識產(chǎn)生了如此巨大的積極作用,指導實踐,趨利避害。

          開始,上帝就給每個民族一只陶杯,從這杯中,人們飲入他們的生活。任何外國都不能命令別國的人民接受某種方式。此所謂自己活,也讓別人活,求同存異,共同發(fā)展。

          當前全球化背景下,這是任何國家或民族都應(yīng)遵循的,日本已經(jīng)在這個問題上付了學費,希望它吃一塹長一智。而中國,完全可以依自己的國情獨立自主發(fā)展,走和平崛起之路,只是希望不再出現(xiàn)第二個日本,強行輸出自己的價值和認識。

          菊與刀讀書筆記 篇16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期,德日敗局已定,美國需要根據(jù)日本的情況制定具體的政策,好管制戰(zhàn)敗后的日本。于是本書作者魯思·本尼迪克特在1944年,受命于美國政府,收集各項資料,完成了這份關(guān)于日本社會和日本民族性的調(diào)查分析報告,并在報告中闡述自己的推斷。戰(zhàn)爭結(jié)束后,美國的決策與她的推斷意見一致,她準確的預(yù)見是本書亮點之一。

          作者是以一種人類學的視角來分析整個日本社會和民族的。人類學家就是要使自己最大限度的適應(yīng)自身文化與其他文化之間的差異。人類學家必須發(fā)展研究日,嵤碌募夹g(shù),必須大力進行觀察并注意細節(jié)論證前提的重大意義。

          作者認為日本許多社會習俗和生活習慣,甚至與太平洋島嶼上的原始部落極為相似。所以作者覺得憑借這些類似或者差異,獲得理解日本生活方式的啟示是了解文化相似性的價值所在。

          任何原始部落或者任何最先進的文明民族中,人類行為都是從日常生活中學來的。不論其行為或者意見如何奇怪,一個人的感覺和思維方式總和事與他的經(jīng)驗有聯(lián)系的。最孤立細小的行為也有某些系統(tǒng)性的聯(lián)系。

          一、“各民族關(guān)于自己的思維和行為的說法是不能完全指靠的!

          任何民族在觀察生活時所使用的鏡片都不同于其他民族使用的。人們也很難意識到自己是透過鏡片觀察的,但任何民族都把這視為當然。當我們想知道度數(shù)時就訓練以為眼科醫(yī)生,他就是社會工作者。

          二、戰(zhàn)爭中的日本

          對于戰(zhàn)爭中的日本,日本人認為世界的領(lǐng)導職能是日本,因為只有日本是唯一真心建立起自上而下的等級制國家。萬國均應(yīng)在國際等級結(jié)構(gòu)中確定其位置,才能形成統(tǒng)一世界。

          日本人深信:精神必將戰(zhàn)勝物質(zhì)。作者從幾個方面來進行的研究分析。一是稱為“神風特工隊”的飛行小組駕駛小型飛機進行自殺型進攻;二是他們廣為流傳的英雄飛行員戰(zhàn)勝死亡完成使命的故事;三是政府鼓勵民間積極做的御寒體操,即身體越累,意志精神就越昂揚。 日本人對戰(zhàn)斗力消耗的態(tài)度即戰(zhàn)斗到死,決不投降。死亡對于他們本身是精神的勝利,無需救助和物資醫(yī)療補給。

          日本人對天皇的態(tài)度是一種敬仰。日本的天皇是日本國民的象征,是國民宗教生活的中心,是超宗教的信仰對象。只要天皇有令,縱然只有一桿竹槍,也會毫不猶豫地投入戰(zhàn)斗。同樣,只要天皇下令,也會立即停戰(zhàn)。在戰(zhàn)時,日本人對政府對直接上司都進行了批判,唯獨不批判天皇。

          日本被俘后的態(tài)度竟是與盟軍合作。被俘對于他們來說便是喪失了名譽,喪失了作為日本人的生命。有些人要求處決自己,若不行,則做一個模范戰(zhàn)俘,指點軍事目標,或幫寫宣傳品。他們認為擇定一條路便全力以赴,若失敗,就自然選擇另一條路。這也是日本戰(zhàn)敗后何以迅速發(fā)展的真正原因。

          菊與刀書評

          作者通過與日本戰(zhàn)俘的對話了解到戰(zhàn)爭中的日本人的想法和態(tài)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部分日本人對戰(zhàn)爭,對天皇,對日本民族的看法。

          三、日本社會結(jié)構(gòu)——等級制

          日本人的格言:各得其所,各安其分。這與他們的社會等級制相輔相成。

          在家族中,長輩特別是父輩地位是相當高的,擁有家族里至高無上的權(quán)利。其次是長兄,擁有和父權(quán)相差無幾的特權(quán)。長子是家族繼承者,自幼就會學一套責任不凡的氣派。女性地位則低于男性。婦女須走在丈夫身后;女孩只能靜靜看著禮品、關(guān)懷和學費由兄弟占有;女性高校重點教導的也是禮儀和舉止規(guī)范。

          日本社會等級制中,每個人的身份都是由世襲固定的。每戶家長必須在門口張貼有關(guān)其階級身份地位和世襲身份的標志。衣食住都得按世襲身份規(guī)定的購買使用。在過去的封建社會中,他們按等級分為了七個階層。從低到高依次是賤民、商人、農(nóng)民、武士、大名、將軍、天皇。他們有其身份所擁有的權(quán)利和義務(wù),當然將軍權(quán)利是最大的,天皇是凌駕于權(quán)利之上的云上人。越往下,地位就越低,受約束也就越多。

          作者通過對家族里輩分長幼性別的分析來論證她所證明的“各得其所,各安其分”的論點,同時也對社會各階層人的行為和生活的了解來說明各安其分,強調(diào)了等級制的根深蒂固。

          四、日本人的恩情與義務(wù) 日本人是歷史和社會的負恩者。

          日本人一生都背負所欠恩情,即皇恩、親恩。恩根據(jù)時間數(shù)量的有限與無限分為義務(wù)和情義。對皇恩和親恩的無條件的義務(wù),是他們愿意去做的,而對社會姻親關(guān)系和對名義的情義,則是他們不愿意去做但又不得不做的。

          日本的忠孝與中國的不同,雖都是高尚的,但中國的忠孝是講條件的,一切的忠孝都以仁為前提,不仁的忠孝則可不要。而日本的忠孝是無條件的尊崇。行仁義在日本道德體系,法律范圍之外的,是用于地位低下之人的。

          在日本人看來,情義最難接受。一方面是因為情義是他們所不愿意去做的,但礙于傳統(tǒng)與禮節(jié)又必須得做;另一方面,情義中對社會的情義與對名譽的情義常常發(fā)生矛盾,而那時又必須得維護其中的一個名義而失信于另一個名義,那么最終可能以武士道精神的切腹和自裁來洗刷罪名,維護自己的高尚的品德。

          日本人對失敗和誹謗很敏感,對此,他們及其惱恨自己。然而,在20世紀30年代,隨著國家主義的目標和極權(quán)主義的侵略,他們將矛頭由內(nèi)心轉(zhuǎn)向了對外。在此過程中他們重新發(fā)現(xiàn)了自己,獲得了新的巨大力量。因此,二戰(zhàn)對于大部分日本知識分子來說是很大的轉(zhuǎn)機和自我實現(xiàn)的平臺,二戰(zhàn)于他們是必然而又很支持的。

          五、對本書觀點的見解

          作者的這本書意義和內(nèi)容都相當精彩。由于作者沒有到過日本,所以日本人的生活習慣與言行舉止,思想思維都是在與美國的日本人或日本戰(zhàn)俘的溝通中了解到的。作者把這些人所敘述的故事與細節(jié)整理歸納,加上相似民族習性的比較,最終總結(jié)為日本民族的特性與精神。但本人對作者書中的一些局限性也有一定的看法。其一,由于作者從未去過日本,對日本的資料信息相當受限。所采訪訪問的日本人也是固定的人群,即日本戰(zhàn)俘和能去美國的日本人。還有相當一部分的階層是無法真正了解到的。其二,同樣作者也忽略了社會階層的分化,她所了解到的是大部分知識分子的想法和見聞,而一些社會底層群眾卻從未涉及,是他們也真心各安其分,還是有他們自己所思考和遵從的一些生活準則呢?其三,作者把日本當做靜止的看待,忽略了歷史的變化發(fā)展。每個國家或民族的形成和發(fā)展都是動態(tài)且逐漸變化前進的,作者對日本的認識是長期以他們封建社會的固定等級為基礎(chǔ)分析的。這不能全面的分析不同。

          菊與刀讀書筆記 篇17

          時期日本所具備的不同的觀念和思潮。其四,作者認為日本七世紀向中國唐朝學習借鑒了很多文化傳統(tǒng),卻未學習中國唐朝的無等級制。而我個人從歷史的角度來看,中國唐朝縱然開明,但其本質(zhì)是封建等級的社會。日本的等級應(yīng)該是更森嚴,但中國唐朝華麗開化的文化外衣下同樣是封建王朝自上而下的統(tǒng)治。因此作者所闡述的無等級制的中國唐朝社會恕本人無法茍同。

          某些筆者認為,大化革新以后到明治維新這個歷史階段,日本也并不是一個像中國那樣完全成熟純正的、真正意義上的封建社會,而是一個在進一步將中國先進文明進行適應(yīng)奴隸主階級需要的改造的情況下,以封建主義為外殼、奴隸主義甚至氏族社會為核心,逐步向封建主義社會過渡的變態(tài)社會。

          總之,日本有其特有的社會文化與民族特征。通過這本書,讓我們了解真正的日本,了解日本是如何成就今天這番事業(yè)的,是如何踏上自己的民族進程的。這本書無論是內(nèi)容還是比較研究方法,都很值得大家一賞。當然本書也從對日本民族特性的說明,為我們展示了人類學文化分析的魅力。通過多民族不同文化特性的比較,相同性征的吸收融合,作者將整個日本民族立體系統(tǒng)的呈現(xiàn)出來,讓我們看到了曾經(jīng)不為人們所了解的真正的日本,如沉靜在巨大的冰山下的潛在的精神文化力量。

          菊與刀讀書筆記 篇18

          《菊與刀》是一部介紹日本國民性的書,是美國著名文化人類學家魯思?本尼迪克特從事日本民族性的研究而提交的一份研究報告,是一本分析日本人文化性格的圖書。而作為一名日語專業(yè)的學生,想要對日本民族的歷史文化,社會等方面有所了解,于是便選擇了《菊與刀》這本書。

          作者在書中把日本民族文化的矛盾性形象地概括為“菊花”與“刀”,“菊花”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日本武家文化的象征。該書以《菊與刀》命名,象征了日本人矛盾的性格和日本文化的雙重性。在我看來,菊代表了日本民族中謙和,隨性的一面,同時也說明日本民族具有菊一樣的品質(zhì)。刀則讓我想到了日本民族的“武士道”精神。它承載著日本民族的希望與毅力,同樣也代表著日本民族好戰(zhàn)的一面!熬张c刀”這三個字更能充分的概括了日本人矛盾的性格和日本文化的雙重性。

          日本人既好斗又謙虛和善,既忠貞又心存叛逆,既順從又不愿受人擺布等等,都能體現(xiàn)出日本人矛盾的性格特征。

          自古以來就是日本人強烈的效忠對象,雖然皇一直扮演著“傀儡”的角色,但日本人對皇的效忠感卻從未消失。正如書中所說“皇和日本是不可分割的,沒有皇的日本不是日本”,“沒有皇的日本是難以想象的”“皇是日本國民宗教生活的核心,是日本國民的象征,皇是個超越宗教信仰的對象,即使日本戰(zhàn)敗,皇也不會受到譴責”等。對于他們而言,只要是能表示“對陛下盡忠”、“讓陛下為我們放心”的事,那邊是理所當然的。這種崇拜之至今日在很多人心理依然存在。

          日本有著森嚴的等級制度。長期、穩(wěn)定的封建等級制造成的影響滲透到日本文化的最深層。在日本,皇不是人,是神,是一個國家和一個民族的所有寄托。在明治維新前的日本,要求忠義的對象僅僅是被指向各個大名和將軍。而在明治維新后,新的統(tǒng)治者將這種力量抽離出來,附加在皇身上。但由于“忠”是獻給最高統(tǒng)治者的,因此就只能獻給或許只有精神力量但全無實權(quán)的皇。在日本文化中有這樣一句話:“各得其所,各安其份”。他們相信只要每個人在社會等級中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那么這個世界就是完美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使命和責任,同樣也有自己沒有辦法改變的地位。即使天沒有掌握實權(quán),仍然是所有日本人心中的精神支柱。

          這樣森嚴的等級制度,在戰(zhàn)爭中體現(xiàn)了強大的生命力;实拇嬖谠谌毡緝叭灰呀(jīng)發(fā)展成宗教,神的話語是沒有人可以質(zhì)疑的,這就為日本的戰(zhàn)爭找到了借口。所有的屠戮都可以以對為天“忠誠”找到借口。日本士兵在戰(zhàn)爭中所表現(xiàn)出的特性,可概括為勇敢、殘暴、致死效忠、絕對服從。這樣森嚴的等級制度讓每一個日本士兵都認識到自己的作用與能力。不管自己的國家在物質(zhì)上能不能與美國抗衡,仍然會不惜一切在精神上給對手打擊。而日軍在戰(zhàn)爭中表現(xiàn)出的勇猛充分印證了他們的所謂在、武士精神,這種戰(zhàn)爭中的不怕死精神在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任何一個國家都不曾出現(xiàn),但作者對這種不怕死的行為十分的不理解。然而,戰(zhàn)時的士兵被冠以了軍國主義的思想,幼時的等級觀念在這個時候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對于上級的命令是惟命是從。這樣的心理給日本整個民族在二戰(zhàn)中帶來了遭難,也讓我們更好的認識了這個民族。

          另一點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日本人對于“恩”的理解。首先,書中提到日本人對于“皇恩”都應(yīng)無限感激地接受,近代日本用盡一切手段使這種感情及于皇一身。日本人對生活越是熱愛,就越是感謝“皇恩”。其次,在日本看來報恩是由條件的,就是施恩者必須是自己認為高尚的,可以償還的人。他們絕不接受陌生人的好意,也不會主動幫助陌生人,這就是日本人生活的習慣。日本人他們自認為是歷史的債務(wù)人,他們的日常決定和行動都必然發(fā)自這種負債感。最后,日本社會所講的“報恩”和“雪恥”的概念在我們并不陌生,但在日本文化中卻有異于我們熟悉的東西。比如“工作”也是要報答的情義之一,所以努力工作、極端敬業(yè)是毫無疑義的,否則對不起工作給你的恩惠。并且在工作是要對你的領(lǐng)導做到尊重與服從,這也是日本獨特的文化內(nèi)涵所要求的!把⿶u”是對自己名譽的洗禮,當名譽蒙羞時,如果不報復、不洗刷罪名就對不起自己的名譽。

          對于“忠,孝,仁”的理解。在日本的文化中,“忠”“孝”“仁”都占很重要的地位。日本雖然從中國引進儒家倫理中關(guān)于“忠”和“孝”的觀念,但卻極為鄙視被儒家視為最高準則的“仁”。 每一個日本人,尤其是日本男孩,自小接受的是“忠誠”、“仁義”、“孝順”的教育。日本人在日常生活中都踐行著繁復的禮儀,并且是發(fā)自內(nèi)心地真誠對人,和歌、俳句也體現(xiàn)了日本文化崇尚美感、溫和謙讓的一面。但與中國人不同的是,日本人把“效與忠”認為是無條件的。書中寫到:在中國,比忠和孝兩種更崇高的美德是“仁”。父母必須有仁,如果統(tǒng)治者不仁,人民是可以揭竿而起的。效忠與否,完全是取決于仁與不仁的。而在日本,這是絕不可能被接受的。作者在本書中也提到,日本并沒有一種“極端的權(quán)威主義”。許多國家的青年人往往熱血而沖動,但在日本人眼中,“青年期應(yīng)該是一個服從家庭意志并培養(yǎng)家庭責任的時期”。日本人說,“他們尊重父親是為了訓練、為了練習自己對權(quán)威的服從和尊敬”。所以日本的“順從”文化是極其特殊的,所以日本在溫順接受美國的改造計劃時他們的心理絕對不是“韜光養(yǎng)晦”,反而是真誠的反思自己的錯誤。

          讀過這本書,不得不說一說讓日本國力大大增強的明治維新。1868年,以大久保利通、西鄉(xiāng)隆勝、木戶孝允等為代表的日本革新派為了廢除封建割據(jù)的幕藩體制,建立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quán)國家,恢復皇至高無上的統(tǒng)治權(quán)而實行“明治維新”,從而發(fā)展資本主義,并逐步走上對外擴張的道路。

          長期鎖國下的日本,終于在國際外部壓力轉(zhuǎn)換成為國家內(nèi)部變革的動力下,展開了明治維新運動。在明治維新的綱領(lǐng)指導下,日本派出由政府高級官員所組成的考察團,赴歐美各國進行考察。從此日本開始了國家工業(yè)化,開辦官營工廠,并大力的扶植民營企業(yè)。在一連串的努力下,明治維新使得日本變得更為富強。

          明治維新獲得了空前的成功,但其成功也為日本甚至是全世界,同時帶來一些正面和負面的影響。其一是,當日本明治維新之后,因其富強而成為世界的強國之一,軍國主義的對外擴張,令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后不斷的對外出擊。對全世界來說,明治維新的成功為他們帶來的是極大的威脅,因為一個小小的島國日本,竟然能夠擊敗當時的大國 — 中國,甚至打敗歐洲強國 — 俄國,令世界其它的列強大感震驚。

          明治維新中的教育、軍事、立憲和經(jīng)濟改革的成功,也令日本的國內(nèi)軍人勢力抬頭。明治維新的立憲改革中,軍人在很大程度上擁兵自重,也掌握了國家決策大權(quán),和德國迷信武力爭霸的一樣,日本自此也埋下了軍國主義的隱患,同時連帶的激起極端的民族主義。此結(jié)果使得日本在之后,向亞洲各地區(qū)入侵,甚而攻擊美國,終致自陷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泥淖之中,成了人類民主自由與和平的殘害者,也因廣島長崎的原子彈,使日本成為全世界唯一遭到原子彈攻擊的國家。日本人民的死亡與財產(chǎn)損失,也算是日本軍國主義的迷夢下的慘痛代價。

          明治維新,帶給日本經(jīng)濟發(fā)展及國富兵強,即使在明治維新的百年之際,日本仍是世界經(jīng)濟強國之一。國家政治、軍事以及經(jīng)濟的改革維新運動,必須以蒼生為念,以增進人民福址及人類全體幸福為依皈。反之,由于少數(shù)的人民和軍閥的思想阻礙,終將帶給日本人民、甚至世界其它國家無法彌補的傷害。

          縱觀全書,可看出日本民族在禮儀上的觀念和態(tài)度上的嚴謹,同時日本是一個很團結(jié)的民族,自從日本派遣唐使來華,中國作為一個古老的禮儀之國,儒家文化也深深影響著日本民族的道德標準。

          我認為,還是作者的一句話最能概括日本:“日本人是既生性好斗而又溫和謙讓;既窮兵黷武而又崇尚美感;既桀驁自大而又彬彬有禮;既頑固不化而又能伸能屈;既馴服而又不愿受人擺布;既忠貞而又心存叛逆;既勇敢而又懦怯;既保守而又敢于接受新的生活方式。菊和刀正好象征了這種矛盾!

          最后,通過菊與刀這本書,不僅增加了我對日本文化和日本民族雙重性的理解,同時讓我對日語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從而想要去更深入地了解日本的歷史文化。

          菊與刀讀書筆記 篇19

          平衡義務(wù)與對競爭的理解

          義務(wù)被分為不同種類如:"忠、孝、情義、仁、人之常情"等,《菊與刀》讀后感03。對一個人的判斷,不會說他整體人格有問題,只說沒有達到其中的義務(wù)。一個人"盡孝"也只是盡孝,在其它義務(wù)中,他會有完全不同的行為表現(xiàn)。日本人認為人的失敗,主要是因為沒有平衡好不同圈子、程序和情義、義務(wù)間的沖突。并認為那些漠視個人幸福并履行自己義務(wù)的人才是有力的。

          日本人認同的美德中也主要包含著對義務(wù)的理解,日本人認為先設(shè)立義務(wù)的規(guī)則,然后提出要求,人們?nèi)娜,竭盡全力履行義務(wù),再加上真誠,這才是美德。真誠也就是無欺。"誠"可以提高任何一條道德信條的層次,它是一個指數(shù)。

          當某項工作變得具有競爭性時,日本人首先想到的是他們有可能會失敗的危險,于是工作受到了損失。日本人習慣把人和工作等同起來,對他工作中行為和能力的任何批評,都自動會成為對他本人的批評,因而,他們敏感地以為競爭是一種侵犯,所以他們轉(zhuǎn)而會去注意自己與入侵者的關(guān)系,而不是專注于自己手頭的工作。

          兩個人在競爭時會發(fā)生直接沖突,為了防止沖突的發(fā)生,日本人普遍采用請中間人調(diào)集的方式,如提親、找工作等。通過這種間接的處事方式,不僅保留了彼此情義。中間人自己也可以從順利協(xié)商中獲利、得名,所以和談成功的機會更大。

          自我修煉

          沉思和祈禱是宗教的自我修煉。日本人的自我修煉分為二類,一是培養(yǎng)能力,成為有能力的人。二是"圓熟",是意志和行為間,沒有任何間隙、屏障,一點通的狀態(tài)。自我修煉后的理想狀態(tài)是,行為人的行為完全是他心里所描畫的行為的翻版,讀后感《《菊與刀》讀后感03》。一種非常鎮(zhèn)靜的,調(diào)節(jié)得很好的心態(tài)。

          從孩提時代起,男人和女人都得通過修煉而被社會化。即生活就是修煉。按日本人的話說是"磨掉身上的銹"。修煉要從幼兒開始,幼兒固然幸福,但沒有"品嘗人生"的能力,只有通過自我修煉,才能獲得全面生活的能力。才能"品嘗到人生的滋味,享受人生。"

          在自我修煉的過程中,日本人還有一條心理原則,意志應(yīng)該超越身體。因為身體幾乎能接受無窮無盡的訓練,一個人忽視健康規(guī)律,就要付出代價,但身體本身沒有這樣的規(guī)律可言。無論健康多么重要,無論那些不相關(guān)的事情是經(jīng)過了怎樣的培養(yǎng),身體的需要都應(yīng)該完全放在第二位。

          既然說自我修煉就離不開佛教,離不開"輪回"和"涅"這個話題。佛教發(fā)源地的印度瑜伽是一個極端崇奉禁欲苦行的教派,是擺脫輪回的一種方法,他們認為除了"涅",沒有任何別的解脫法,解脫路上的障礙就是人的欲望。瑜伽是一種與肉體世界斷絕關(guān)系,逃避虛妄而單調(diào)人生的方法,是一種掌握精神力量的方法。

          日本佛教沒有"輪回"、"涅"的觀念。他們認為,頓悟之人已經(jīng)處于涅狀態(tài),涅就在此時此地。譬如,在沒有警告的情況下,老師粗暴的當頭棒嚇,如同電擊,會使學生頓悟,會打破他的自我滿足。

        【菊與刀讀書筆記(通用19篇)】相關(guān)文章:

        菊霜斗作文02-01

        網(wǎng)絡(luò)雙刃刀_650字02-11

        云南花田金盞菊作文03-04

        家鄉(xiāng)的菊米_750字02-22

        傲霜之菊優(yōu)秀作文01-12

        初中作文美麗的霜菊08-29

        《戰(zhàn)爭與和平》讀書筆記500字(通用2篇)02-27

        歲月如刀,亦如歌作文06-02

        云朵刀郎《愛是你我》歌詞02-23

        笑中有刀的成語故事10-31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7_欧美色欲色综合色欲久久_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_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无码
          1. <rp id="zsypk"></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