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筆記讀后感(5篇)
讀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后感了。那么你會寫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山居筆記讀后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山居筆記讀后感1
這兩天都在品讀余秋雨的散文,收獲頗豐。尤其是對中國的文化,人文精神的理解。每每想到那略帶晦澀卻極具穿透力的文字,總能使我心底一顫。在不經意間,我對人性的理解、對世俗的感悟、對社會的洞察力在不覺間已提高了不知多少鳥瞰的高度。
游戈在那充斥著極深沉的文化底蘊的字里行間。我不禁凝思掠地、浮想聯(lián)翩。于是我悄然離開與其暢游在羅馬假日空寂、穆肅的偉大。震撼于都江堰超凡脫俗的水波凄厲。徘徊于周莊水鄉(xiāng)靜溢、淡逸的絕塵。踽踽獨行于這世間的華麗風景,四周排滿各國異地的風情,我好似彳亍在一條條“繁華”的街道,周遭盡是千古名勝的味道,我的思緒也同化在這種超塵的意境里。
忽地,耳旁傳來一陣轟鳴,于是靜下心來。側耳傾聽。呵!竟是一所叫做“寒山寺”的千年故古剎在一個月落風啼的風霜深夜鳴鐘,那鳴響深沉而凄楚,驚醒了客泊停舟中一位名叫張繼的`過客。只見他提起渙散的雙眼,迷離地凝望著不遠處零星閃爍的漁火。他輕拂衣袖,泯月華之光,粹然一聲長嘆:“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這時一首名作《楓橋夜泊》的詩文便橫空出世了。千年的歲月又不知有過多少名流官宦游歷于寒山寺的風華,聽聞過那深沉久遠的鐘鳴。但歷史的年輪壓轆過他們過往的痕跡。而寒山寺的那個不眠夜,那短短的二十八字四行竟能洞穿千載光陰延伸到了那么遙遠,它居然鐫刻山河,雕僂人心,永不漫漶。
山居筆記讀后感2
今天,看了《山居筆記》和《山居筆記(新版)》,其實,除了里面的序,兩本書大致是一樣的!原版的序很長很長……但用余秋雨的話來說:"權當我給你們送一束花草,還帶著點兒根莖上的泥土……",而新版的序就是很簡略了……不過兩本書看了候,都有許多感觸:感于余先生對歷史文化的獨到見解;感于余先生對現(xiàn)代文化的責任感;更感于他的文章里所散發(fā)出的深情、大度的光彩。(還有感于《山居筆記》到底有多少是正版的,應該說,余秋雨的書……)
一座繁華的城都消失的無影無蹤,這不僅會引起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的'濃厚興趣,而且對普通老百姓也永遠是一個巨大的懸念。
一千九百多年前的龐貝古城突然湮沒;更古老、更輝煌的都城—雅典消失的不明不白;柬蒲寨吳哥窟的殞落也是一個千年之謎……時間過濾了一切,我們無法再找回答案。
黑龍江省寧安即清代著名的流放地寧古塔,一圈巨大的城墻墻根讓人無法想象在遙遠的古代在這里屹立過一座什么樣的都城,F(xiàn)在的它只剩下一道泥土砌成的的基座,但曾經的它可是渤海國百城之首,亞洲最大的城市之一,東北亞地區(qū)的重要貿易樞紐!如今的城里保存最完好的只是一口"八寶琉璃井",它回憶著幾千年來周圍發(fā)生的一切,波光一閃,就像是一只看得太多而終于看倦了的冷眼。都城的西部和北部竟還密密地排列著五座跨江大橋橋墩的遺址。
如此繁華的城市、如此繁榮的一派景象,是什么使它消失地如此徹底?!
山居筆記讀后感3
人的生命由時間和空間組成。時間再怎么長,也就百十來歲吧,延長的余地不大,但空間就不一樣了。伸縮的范圍可以非常懸殊。因此,生命質量的落差,很大程度上與空間有關。在交通困難,舉步維艱的古代,很多人走不了太遠。但他們心中的天地卻很遼闊。是一些無畏的旅行家給予的,用他們的腳步,用他們的記述。這樣的旅行家不僅提升了自身生命的質量,而且也提升了整個文明的力量。
一直喜歡余秋雨的文章。從《霜冷長河》開始。自認為他的文章博古通今,講每個例子都旁征博引,是不用讀很多書就可以得到很多知識的捷徑。是的,曾經我愿把他的書當作工具,最快捷最有效的擴充我知識量的一條捷徑。本以為自己的知識已夠豐富了,可讀過《山居筆記》之后,我才發(fā)現(xiàn)自己是多么淺薄。
余秋雨顛覆了眾多當代人們心目中對作家的定義。作家不再是只會在書房中悶頭寫書查資料的主兒了。作家更應該做的是訪歷名山大川,訪遍文明的蹤跡,去提升整個文明的力量。
不經過實踐,是難有成就的。這條亙古不變的真理適用于任何事情,同樣包括寫作!渡骄庸P記》中,給我印象最深的一篇文章便是《千年庭院》。白鹿洞書院,岳簏書院,這些都是最早的.中華文明的催生劑。文革期間和文革之后,見到的景色固然不同,但不管怎么不同,都掩蓋不了古老的文明氤氳出的文化氣息。
余秋雨先生說他有一個分工,把已經找到了結論的問題交給課堂,把能夠找到結論的問題交給學術,把無法找到結論的問題交給散文?戳怂S多散文后,我不禁要問,什么才是找不到結論的問題?
山居筆記讀后感4
讀完《山居筆記》最直接的感覺就是自己對中國的歷史、傳統(tǒng)、文化、文明、地域和風情知之甚少,平時的那一丁點了解微不足道。讀起來很害怕,越讀越感到自己的無知,越讀越認為自己就是一個十足的文盲,會有那種感覺:靈魂是空白的,只有一副所謂的皮囊。
這本書從古講到今、從北聊到南、從西聊到東、從文人談到小人,每一篇每一文都很有穿透力和感染力,這個力量好像可以脫離空間、跑贏時間和穿透歷史。
書中所講的文化,文化比政治和軍事力量更頑強,更有生命力,但在時間面前,在歷史長河中也可能只是一瞬間的事,很容易就被時間擊敗。后又談到文明,文明相對于文化更脆弱,一個龐然的渤海國在一朝之間就消失了,如果沒有看到《脆弱的都城》這篇文章,我想自己是不會想到一個城市消失的這么快,相對于山川湖泊,在歷史長河中是這么的不起眼,甚至很可能在不久的將來就會被人徹底的遺忘。
文化不能持續(xù),文明又很脆弱,那究竟什么是永恒呢?
歷史的車輪永遠不會倒退,時間永遠推著它往前走,一種文化也好、文明也好,消失了,馬上又有一種新的文化或文明起來了,猶如各朝各代的'興衰起落一樣。這樣,我不由得想起一個詞“進化”,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一種文化、一種文明消失了,不可避免的會孕育出一種新的文化、一種新的文明,如果這樣,我們所有的文化和文明從未消失,因為它們已植入到了我們的基因里,且隨時會有可能進化為一種更高級別的形態(tài)。
山居筆記讀后感5
余秋雨先生的這部書從《一個王朝的背影》開始,以《歷史的暗角》結束,這本書是在20xx年1月出版的,他在這本新版的自序中說他寫這本書歷時兩年有余(從92年----94年),而且犧牲是相當大的,他辭去了學院的行政職務,十分純粹地幾乎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僅僅十一篇文章卻耗費了兩年多的時間。這,并不是他的寫作效率低,而是那有股堅韌的探求精神,正是他的那種認真態(tài)度和永無止境的追求讓人心悅誠服。
多年來他通過邊走邊想,有機地將寫作與考察結合在了一起,很多寫到的地方,他是一次又一次的拜訪求證。曾經就為了核對海南島某古跡的一副對聯(lián)上面的兩個字,在幾度函詢都得不到準確回答后,只得親自再次去海南,很多時候,他就是這樣不得不一去再去,在追求真理和對文學的無比熱愛方面,他是毫不吝嗇的,不管時間還是金錢。對他的文章,他真正做到了“得失寸心知”,是不會在乎他的'經濟和得失的。按照余先生的話說:“全書是我以直接感悟方式探訪中華文明的第二階段記述”。他還說:“寫作這本書的最大困難,不在言論之勇,不在跋涉之苦,也不在考證之煩,而在于要把深澀嶙峋的思考粹煉得平易可感,把玄奧細微的感觸釋放給更大的人群,這等于用手掌碾碎石塊,用體溫焐化堅冰,字字句句都要耗費難言的艱辛,而艱辛的結果卻是不能讓人感受到艱辛!
【山居筆記讀后感】相關文章:
《山居筆記》讀書筆記05-31
《山居筆記》讀后感03-16
山居筆記讀后感02-06
讀山居筆記有感05-10
《山居筆記》讀后感(3篇)08-23
山居筆記讀后感精選8篇07-29
《山居筆記》讀后感精選12篇07-13
《山居筆記》讀后感5篇07-13
《山居筆記》讀后感(精選14篇)09-13
余秋雨《山居筆記》讀后感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