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p id="zsypk"></rp>

      2. 《認知突圍》的讀書筆記

        時間:2021-07-14 18:49:58 讀書筆記 我要投稿

        《認知突圍》的讀書筆記(精選5篇)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這時最關鍵的讀書筆記不能忘了哦。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書筆記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認知突圍》的讀書筆記(精選5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認知突圍》的讀書筆記(精選5篇)

          《認知突圍》的讀書筆記1

          之前看了《認知突圍》,我做了一下的一些感受筆記。

          每個人都不能用自己的喜歡來判斷別人花錢的標準,因為你沒法體驗別人能獲得的樂趣,所有判斷“浪費”很主觀。

          當你向某個特定的人尋求幫助時,得先確定在這個人內層的人脈用完了,你才能說自己在他這個點以內,搞不定了。確認內層搞不定了,才有資格向外層擴展。資源優(yōu)先級最高的,肯定是你的“自身資源”,比如你的體力、腦力、錢。大部分的事情,都能在這一層面被解決。比如你花10塊錢可以在隔壁的停車場停上兩個小時,就別打電話給你的朋友,問他的店面正門前能不能讓你“堵”一會兒。

          這樣做的好處是,長久相處下來,大部分人在收到你的求助時,大概率都會遇到非他幫忙不可搞定,或連他也不能搞定的事情,這樣,要么他坦然拒絕,要么他也不會覺得大材小用。這是一種尊重他人能力的行為,也是一種尊重他人時間的行為。

          如果說努力可以使某件事情加深,那么選擇就是往哪個方向去的問題。

          正確的社交方式是極少量的長期社交加大量的短期社交。

          其實情商是效果導向的,它需要有敏感的自我感知和感知他人的能力,通過靈活應對來調控自己和他人的情緒。最終情商的高低,是以有沒有達到你預想的目標為依據的,而不是你有沒有做某些特定的事為判定準則的。不恰當的、不顧他人意愿的行善,就是作惡。很多人在行善時遇到對方不領情的情況,都會迸出對方“不識好歹”的想法。雖然不會說出口,但其實僅是詳細,就已經不是行善,而是作惡了。你想想,一個人為了自己的快樂,強行與他自以為的別人的快樂綁在一起,當發(fā)現兩者并不一致的時候,竟然不立足反省自己,反而用偏見去看待和鄙視對方,這不是作惡,又是什么呢?

          真正高效的交往來源于兩個擁有獨立型人格的人之間的交往。他們從不以愛或關心的名義踩到對方的界內,而是只在公共區(qū)域進行交流和合作。他們會詢問對方的建議,但從不對對方的決定進行干預。他們可能會請求或接受對方的幫助,但從不會為幫助對方而過度犧牲自己。

          這里最終可能只有社會吸引力是可以通過自我提升而逐漸增加的,其余都是游離于我們的可控范圍之外的。所以現實非常殘酷,要持久地保持戀愛吸引力,只能不停地提升自己在社會屬性上的吸引力,同時將性行為和日常相處的頻率降低,直到正向增加與反向減少的速率相等,那么所謂的“戀愛保鮮”才能實現。

          我們在對等社交中不僅要主動付出,而且要狠狠付出,讓更多的人多多受益,先于你受益,那么很多時候就會有意想不到的好運降臨。

          人生的最大意義在于體驗,總是體驗重復和相似的風景,其實在人生的時間利用率上是吃虧的。我們該努力體驗一下山頂上的風景,卻不該把爬上山頂當成自己的目的。

          每一個獨立人都無法做另一個獨立的人的主,這是由我們不具備替別人承擔責任的能力這個天然屬性決定的。我們最多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進行一些幫助和補償,但這是兩碼事,所有對結果的感知、情緒和反饋只能由當事人自己承擔。

          自由意志下的自由體驗,才是人生唯一的意義。既然是自己體驗,“努力”這件事是不是失去了意義了呢?怎么會呢?努力本身就是體驗的一部分,努力后的結果也是體驗的一部分。只不過,這個努力一定是為了你自己而努力,為了得到更多不同的體驗而努力。

          對于會總結,會思考的年輕人來說,就是應該多踩坑,多嘗試不同的環(huán)境,多跟不同的人打交道,這樣成長起來才是最快的。

          學習也好,職場也罷,人生這場修行,就是不斷提升自我格局的過程。至于社會上普遍認同的體現人生成功的東西,如金錢等,只是隨之而來的副產品而已。當你對世間萬物的本質認知達到了一定的層次,很多東西都只剩下想不想的問題,并不存在能不能的問題。

          提升格局首先要做的是:雖然看不到上層格局的世界,至少能看到不同格局的層次。實現的方式是關閉“抵觸”開關,樹立推到積木就是更快建造正確的大廈的正確觀念。

          擴展空間跨度的方式就是擴展自己的思維樹,用白話來講,就是將盡量多的相關對象和影響方式歸納到自己的思考范圍之內,理清相互之間的邏輯關系。如果這個過程在頭腦中完成有困難,可先盡可能多列到白紙上,然后借助工具慢慢梳理。

          當你對事物的認知較之以前更為接近本質和核心時,你的格局就提升了,眼中的世界也將隨之改變。

          《認知突圍》的讀書筆記2

          今天開始看一本書《認知突圍》,講的是一些關于認知方面的知識。很多地方對于當下的自己來說很有幫助,特此記錄下來。

          認知是人與人之間最基礎的差別。有人說人和人之間的差別,比人和狗之間的差別還大。我認同這個觀點,認知層次不同,就是雞同鴨講。

          有的時候一個話題能跟妹子聊很多,可是更多的時候換個話題跟妹子就一句話也聊不下去了。最大的問題就是在聊某些話題的時候,兩個人的認知差很多,這個時候其實是沒辦法進行溝通的。不過認知層次是分各個方面的,所以說,跟人相處要見賢思齊,盡量從每個人的身上尋找長處去學習,然后不斷的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認知能力。

          人們都說懂得那么多道理也過不好這一生,道理是不是真懂了?凡引發(fā)不了踐行的,要么是并不真正認同,要么是沒有真懂。

          對某件具體的事情是否表現為行為上的懶惰,取決于你對該事的認知,而當你正確認識到該事的性質、風險、需要付出的努力以及努力后能得到的結果以后,則取決于這個經綜合考量后的分數在你心目中的優(yōu)先級。

          很多時候,自己也會有這樣的感慨:好像很多道理都明白,但就是做不到。我一直以為這是自控力不強,懶惰造成的。但是書里面說,主要是由于認知能力受限,導致不能夠清晰的看到做某件重要的事能帶來的巨大收益,因此,就不足以產生足夠的動力來去做這件事情。也就是所謂的沒有真正懂得這個道理。

          這個觀點我是存疑的,不過這是自已的痼疾,因此會多思考,并嘗試書中所說的解決方法:

          1、學會分解任務

          合理的任務拆分能夠讓自己不被大目標嚇到放棄,反而能夠更好的去努力實現。

          2、衍生任務未完成的間接后果

          想像一個任務未完成會有的壞結果,給自己施加壓力,從而轉化為動力。

          3、養(yǎng)成說斷就斷的習慣

          戒掉一個壞習慣,不如用養(yǎng)成一個好習慣來替代。一個人內心不種鮮花,就長滿雜草。

          4、給自己唯一性的階段獎賞

          給自己階段性的獎勵,讓自己嘗到甜頭,會更有動力實現下一階段的目標。

          對于任何一個看似沒有機會的領域,我的建議都是,與其將時間浪費在原地躊躇和等待,不如先做起來試試。而很多人之所以不愿意先做起來,是由于他們喜歡用靜態(tài)思維看待問題,總是認為在環(huán)境不變或環(huán)境變差的條件下,現在看不到機會就意味著以后也看不到機會,所以不想浪費時間。但他們節(jié)省下來的時間通常也沒有用在更加有用的地方,大多數人寧愿白白浪費時間。

          不怕慢,就怕站。很多時候最浪費的不是試錯,而是猶豫不決。

          環(huán)顧一下你的周圍,什么樣的人最受歡迎?有錢人、有幽默感的人、老好人……如果要將他們歸類,大致畫像是“有正面資源或有潛在的正面資源可貢獻”的人。他們之所以受歡迎,是因為人人都喜歡靠近這些“(潛在)正面資源”的擁有者,這意味著跟他們湊在一起得利的機會更大,或許是物質上的,或許是精神上的。

          從外部攝取知識的方法有很多,實踐當然也是,不過最便捷、最常見的方式還是閱讀,因為閱讀是獲取高質量底層信息的主要方式。

          書里面很多觀點都能在日常的生活中得到驗證,這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就像前段時間開入職培訓會,大boss灌雞湯的時候,要說12句箴言,要求每人必須理解并謹記在心。本來以為是假大空,但是細品下來,每句話都能在曾經看過的書里找到印證。

          很多書看完就忘掉了,但是在某個瞬間被喚起的時候才意識到原來自己一直都記得。可能在某個時刻,自己在做決定的時候,潛意識就會不由自主的被書中的某句話影響到,從而作出更為明智的`決定。這也是自己讀書的目的吧,不指望每次都做的很對,但是盡量少犯錯。

          突然能理解為什么《原則》里面一再的強調要去找一些好的原則,記錄下來,背誦下來,并一再的加深印象,讓它們真正的成為自己行為上的準則。這樣的話在糾結的時候,果斷的看自己的原則列表,絕大數情況下會作出不讓自己后悔的選擇。雖然在前期,只能拷貝已有的別人的準則,但是隨著實踐可以不斷地對峙優(yōu)化改進,從而最終形成自己的原則。

          《認知突圍》幫助我從另一個角度去思考:為啥總是想得到做不到。畢竟更為清晰的認識問題,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绻馨堰@個問題解決掉就真的是太好了!

          這本書很薄,但是讀的過程中有很多思考,因此堵得并不快,期待后面有更精彩的內容。

          《認知突圍》的讀書筆記3

          讀完這本書其實已經快有一個周了,在這其中,還將這本書做了一些思維導圖。因為最近對自己的要求是每讀完一本書,都要進行一次筆記的寫作。還不可以稱之為書評,因為自己也知道自己的認識水平有限,只能是對自己而言,這本書有什么樣的體會,有什么樣新的認識。

          本來按照計劃,昨天就應該寫這篇筆記,可是昨天沒有寫,而是用閱讀李笑來的《與時間做朋友》來代替了。自己想了一下,為什么沒有寫呢,因為發(fā)現寫作還是比較難的。你要自己有內容,還要進行相應的組織,才能進行輸出。而閱讀就不一樣了,就是輸入了。感覺好像沒有什么壓力。其實這是人們一種普便的心理?偸窍胍颖芡纯。而選擇安逸。

          在《認知突圍》的第一章《如何認識自己》中,其實讀者就有談到這個問題,他說,有時候,我們有大腦會欺騙我們自己,而且有時候記憶也是那么不靠譜。我們常常用切片思維來觀察這個世界,而且以為我們看到就是全世界。但量我們常常會創(chuàng)造一個“虛假但是我們更有愿意看到的所謂現實”就比如昨天的我,用閱讀來代替寫作,心理上會告知自己,我也學習了,我也看書了,我自己沒有虛度時間。可是如果進一步追問,你就會看到問題背后的小心思。我這么做,只是找了一個借口。即使我閱讀了上百本書,如果不去寫作,我的寫作能力怎么可能會有提高呢。所以,其實有時候,我們都在自欺欺人。只是現實是如此殘酷,我們不愿意承認吧了。

          在第二章《重新認識知識》中,作者提到,經常有人說,造原子彈的比不上賣雞蛋的。知識無用論。而且說來也奇怪,最近在微信朋友圈內流行這么一個故事,似乎也證明了這個論點。這是一張圖,來源于網絡。

          不知道大家會不會也是認為知識無論呢。在這一章中,作者講到,知識必需要具用客觀的、能被驗證的、相對正確的這三個特點。所以有時候你是有一些見解,可是那不一定是知識。同時知識也是分層次的。分為信息知識、加工知識、體系知識及智慧。而我們許多人學習到的可能只能是一些信息知識。說明白,你可能知道但是不會用。只用你將知識進一步加工,變成自己的知識體系中的一部分,可能這些知識才是你的。在學習的過程中,無法堅持下去也是一個常見的現象,針對這個問題,作者給出了自己的建議。分別是學習要有明確的目標,要讓學習的收益可見。有時候學習不是一個線性曲線,你可能在達到某一個目標之前,感覺不到自己的進步。是的,在從新手到大師的過程中,絕大總部分人都死在了沉默期。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就要人為地將目標分解,并且給自己一定的好處。最后,還要學習正確的估值。如果你認為你現在的學習是有價值的,你當然就會堅持下去的動力。

          如果你明白了上述幾點,那么你的學習將更有針對性,更有堅持下來的勇氣。那么你就可能找到知識變現的點,來實現你的價值。

          第三章《重新認識金錢》主要講的是我們與金錢的關系,在與金錢的關系中,我們其實有許多錯誤的認識,比如認為男人有錢就變壞,女人變壞才有錢,還有錢是可惡的,總之,這些論點在現在的生活中其實并不少見?墒菑谋举|上講,錢就是一般等價物。所以,錢不同人的手中,就會有不同的用處。因此,錢本向并沒有好壞之分,但是使用錢的人就用道德高下之別。其實有很大部分的我們都希望我們可以過上有錢人的生活?墒且趺床拍苓^上自己想要的有錢人的生活。書中說到,你對金錢的渴望程度可能會決定你掙錢的多少,你有多渴望,你可能就用多大機會擁有這些。書中提到一個故事,用來說明窮人與富人之間的差別。

          巴拉昂,在成為富翁之前是一位非常貧窮的年輕人,后來一次偶然的機會,他開始推銷裝飾肖像畫,在不到十年的時間中迅速發(fā)家致富,居于法國五十大富翁之首,同時他也是一位非常年輕的媒體大亨。他在遺書中寫道:我曾經是一位窮人,F在將以一個富人的身份離開人世,我并不想把自己成為富翁的秘訣帝入天堂,在跨入天堂的門檻之前,我已經把這個問題的答案放進了銀行我個人的保險箱里,并留下一百萬法郎作為揭開這一謎底的獎金,若誰能夠猜出我成為富翁的謎底,他就有權利拿走我保險柜中的一百萬法邵,雖然我無法面對面地給他鼓勵和稱贊,但在天堂的我依然會為此給予他稱贊與掌聲。巴拉昂的遺書被刊登在報紙上之后,有四萬多人投寄了自己的答案,有一些人認為窮人最缺少的是金錢,如果窮人擁有足夠的金錢,他們也會變成富人;也有一些人認為,窮人最缺少的是機會,如果他們有了致富的機會就可以變成富人;另外還有一些人認為窮人缺少的是技能,他們之所以貧窮是因為沒有足夠的錢學習技術,如果他們擁有一技之長,同樣可以成為富人,所有的答案應有盡有,各不相同。在巴拉昂逝世周年紀念日時,他的律師和代理人在公證部門的監(jiān)督下打開了銀行內的那個保險箱。并向眾人公開了他致富的秘訣。在所有的來信中,只有一位名叫蒂勒的九歲女孩,猜出了正確的答案,她的答案是:“窮人最缺少的是野心。”

          這個故事還是很有啟發(fā)性的。這說明我們要成為什么樣的人,其實只取決于我們自己想要成為什么樣的人。重點是你自己。其實沒有人可以決定你。你才是你自己人生的唯一建構師。

          那么要如何才能掙到錢。書中給出的答案是先讓自己變得值錢,也就是難以代替。同時要學習那些可以迭代的技能。也就是說這些技能具有相互轉換性?梢钥焖俚剡w移到別的領域。同時也要讓別人掙到錢,也就是要有雙贏的思想。而且你讓別人掙的越多。說明你的價值越大。本質上,我們都是為別人提供服務而來換取價值。

          第四章《重新認識時間》中提到時間管理的一些相關概念。其實我們每個人都知道時間是相當重要的。可是我們也有許多人一直都在浪費時間而不自知。書中提到時間其實是一個變量,而不是常量。有時候時間是可以賺的。我們對于時間的感知有時候可能并不正確。如果我們一生只從事一件工作,只在一個地方,每天重復昨天的生活。即使你活了100歲?赡芤膊豢梢哉J定你就是活了100歲。因為可能在你的感覺中就是一天吧了。所以,我們常說要拓展生命的長度,也要拓展生命的寬度。就是讓自己盡可能多的去體驗不一樣的人生。有關時間管理的書有很多。我認為這本書也只是講了一些相關的建議。如有效利用時間。你的時間使用的地方決定你會成為什么樣的人。

          第五章《重新認識關系》中,作者幫助我們重新梳理了一下我們目前常見的關網。比如親子關系,兩性關系、親戚關系、朋友關系等。在這些關系中,我們總是有一些常見的認識誤區(qū)。比如,父母一定是為子女好。行善總是對的。對于這些問題,作者都有提到,你在這些關系中,如果關心與行善都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你覺得或者是你認為這樣是我對你好,可能我們就陷入了道德綁架。所以我們本質上并不是為別人而是為自己。在這一章中,自己感覺幫助自己最大的,還是在人際關系中,最應該遵守的是邊界問題。我們應該是守住自己的界限,同時也不侵犯別人的邊界?墒沁@樣做,往往是最難的。因為我們有時候,太過于關心別人,特別是在親子關系中,我們總是常常會越界。那么什么是正確的社交方式呢,作者提出一個方案,叫極少量的長期社交加在大量的短期社交。社交從本質上來講就是等價交換。所以如果用錢可以解決的問題,就不要使用你的人脈。同時為了讓你的人脈資源更有效,作者提出了知恩就有馬上報。是的,社交也有時效性,當別人幫助我們的后,我們要即時做出反饋。因為我們常常高估了我們的計劃。我們總是說下次請你吃飯,可能就沒有下次了。

          第六章《重新認識人生》中作者談到了活著的意義。其實我們最后都會發(fā)現。其實人生本來沒有什么意義。而是你將人生賦予了意義。不同的人,自然就會有不同的意義。有關人生最重要的那些道理有那些呢?人生沒有起跑線,也沒有假想的跑道,是一個自由度最高的游戲。人生的最大的意義在于體驗。說不努力的人,不是不是想要努力的結果,而是懼怕努力要付出的成本。格局是每個人的認知層次,下層沒法看清上層的世界。當我自己讀到這些文字的時候,其實還是有體會的。是的,我們有怎么樣的人生,主要是取決于我們對于世界有怎么樣的認識。而且我們常常會有一個錯誤的觀點就是我們總是認為世界對你不公,可是你卻不想付出什么去改變它。這其實是不對的。

          合上這本書,感覺是自己看過了,卻又感覺沒有留下特別深的觀點。因為這些觀點,也許并不新穎?墒钦胬硗呛唵蔚。也是樸素的。我們要做的是去實踐這些理念。可是我們總是會給自己找許多借口,是的,道理不難,但是行動是困難的。行動的困難讓我們的改變也變得的困難了。

          《認知突圍》的讀書筆記4

          互聯網時代,各種知識鋪天蓋地,隨手一搜,就是大把的“成功秘笈、職場寶典”。面對新知識,大部分人的反應有兩種,要么熱血沸騰,連連點頭,但是事后還是按照老方法,從不改進。要么搖頭懷疑:這些道理我都懂,但還是不行。以上種種,都讓人感慨:知道這些道理,有什么用?但《認知突圍》一書告訴我們,判斷道理是否有用,有一個標準:知行合一。就是說,你沒有按照“道理”所述去踐行。如果你真認為有用,那你為什么不去做呢?不做的原因,要么是你沒有真懂,沒有想明白道理給你帶來的實際好處,要么是好處不足以吸引你。

          《認知突圍》的作者蔡壘磊指出:懶惰、放縱、自制力不足,根源都在于認知力受限。在書中,蔡壘磊給出四個建議:學會分解任務,衍生任務未完成的間接后果,養(yǎng)成說斷就斷的習慣,給自己唯一性的階段獎賞。

          下面我從心理學和個人實踐心得這兩個角度,說說這四個建議:

          一 、學會分解任務

          這個方法相信大部分人都聽過,把復雜任務分解成小任務,逐個擊破。

          從心理學角度說,它利用了“門檻效應”,又叫“得寸進尺”效應。就像登門檻,從低到高,一步一步上升,直到達到目標。

          舉個例子,打游戲最初開始通關時,都比較容易。隨著不斷深入,難度層層遞進,獎勵又來得剛剛好,而最難對付的大Boss,總是在最后一關。同理,我們也可以把這個方法,用在拖延癥上。比如說,你有一份材料要寫,但是,你就是磨磨蹭蹭,不想開始。小松建議,你先從新建一個空白的文檔開始,然后,開始寫標題,寫大綱,接著,搜集大綱所需要的數據,就這樣,一步一步,你自然會進入工作狀態(tài)。

          二 、衍生任務未完成的間接后果

          這個方法是說,任務延期的后果是客觀的,但對于由此產生的影響認知,是主觀的。所以可以人為把影響現實化、嚴重化。

          蔡壘磊在書中舉了例子,對于任務延期,你可以想象,這會影響團隊業(yè)績,影響領導對我的看法,下次升職加薪就沒有我的份,我被邊緣化,被裁員……根據社會心理學的研究,說服信息,如果能夠喚起消極情緒反應,例如恐懼,也能增加說服效果。實驗結果顯示,人們的恐懼程度越高,感覺越脆弱,說服效果越好。但是,根據小松的經驗,我們也要防止另一種情況的出現:“瓦倫達心態(tài)”,越在意的,就越容易失去。倫達心態(tài),帶來的是不良壓力。這種壓力的根源,是患得患失。抱著這種心態(tài)的人,注意力不是集中在如何把事情做好,而是在反復擔心,失敗以后會怎么辦,這會導致一個人胡思亂想、精力分散。

          小松自己在做電臺,有次比較幸運,節(jié)目被推至首頁展示。巨大的興奮感過后,在做下一期節(jié)目時,沉重的壓力,也隨之而來。

          以往做節(jié)目,小松是以一種輕松積極的態(tài)度面對,感覺是“我新發(fā)現的好玩實用的干貨,想和聽友分享”?山涍^一次推首后,小松的注意力放在了“我這期節(jié)目怎么出彩呢?這次內容聽眾會不會喜歡呢?如果沒人聽怎么辦?”

          錄節(jié)目時,一開口,小松就知道,這次感覺不對,發(fā)出的聲音干澀怯懦、猶豫遲疑,完全沒有往日的自信洪亮,收聽率也大大下降。

          所以,小松的經驗是,適當的壓力是動力,可如果太過患得患失,考慮太多,反而會失敗。

          三 、養(yǎng)成說斷就斷的習慣

          簡單來說就是:培養(yǎng)界限感,要玩就使勁玩,要工作就專心工作。小松看來,很多人做不到這一點,不是自我約束不夠,恰恰相反,而是過分控制,而導致全盤失控。我們要知道,自控力,是一種可以耗盡的資源。我們大腦的“中樞執(zhí)行系統(tǒng)”在進行自我控制時,會消耗血糖。

          以減肥為例,很多人的減肥方式是,在初期,完全忽視身體基本的能量需要,不吃晚飯或者主食,到達意志力的極限后,開始狂吃海喝,悔恨不已,如此往復。

          科學的方式是,遵循客觀規(guī)律,合理安排,循序漸進。人都有吃東西和放松休息的欲望,堵不如疏,在適當范圍內,合理滿足自己,而不是一味壓制,這樣,才能更好培養(yǎng)界限感和意志力。

          四、給自己唯一性的階段獎賞

          唯一性獎賞是說:1.能激發(fā)欲望,對你真正產生激勵的事物。2.在你完成任務后才能得到,平時不可以享受到。蔡壘磊在《認知突圍》中舉了個海豹表演的例子,每當海豹完成一項任務時,飼養(yǎng)員都會給它食物以獎勵。人也是一樣,正向激勵會不斷刺激我們向前。還是以打游戲為例,為什么人會為了通關不眠不休,而從來沒有因為學習而這樣呢?

          現在我明白了,游戲是即時反饋的,我們隨時能夠知道,上一次的決策,帶來的是什么樣的結果。同時,各種獎勵不斷強化我們的動機。在可期待的獎勵下,即使遭遇了挫折,我們也會樂此不疲。

          所以,當我們完成一項任務時,要提前給自己設定,達到什么標準,自己可以獲得什么獎勵。

          總結一下,自制力不足,根源在于認知力受限。古希臘德爾斐神廟門楣上鐫刻著這樣一個神諭——“認識你自己”,認識自己,是我們畢其一生的任務,雖然過程很艱難,但是回報很豐厚。

          就像《認知突圍》封面的一句話:認知優(yōu)勢,才是你先人一步的競爭力。

          《認知突圍》的讀書筆記5

          參加讀書寫作群剛好半個月了,我也差不多把《認知突圍》看完了。在這半個月中,我有時間就會翻開看看,有的段落和章節(jié)還會拿來反復看,這是非常值得看的一本書,對此我也簡單做了筆記。

          一、重新認識金錢

          金錢是人性的放大器。我們周圍很多人會被生活的煩惱、痛苦蹂躪,他們疲于奔命,似乎一起都是為了金錢,是金錢奴役了他們,似乎金錢就是他們不快樂的源頭。但事實上,金錢卻并沒有改變任何事,它僅僅是放大了人性,讓每個人的人性在金錢面前都得到了展現。

          吳曉波說:金錢讓人喪失的,無非是他原本就沒有真正擁有的。而金錢讓人擁有的,卻是人并非與生俱來的從容和沉重。金錢會讓深刻的人更深刻,讓淺薄的人更淺薄。金錢可以改變人的一生,同樣,人也可以改變金錢的顏色。

          金錢本身并無道德屬性,但是在當下的自由市場中,掙錢真的是一件很有道德的事情。毫不夸張地說,在我們所處的大環(huán)境下,誰掙的錢多,誰對社會產生的價值就越大,于是你幫助的人就越多。

          所以作者也告誡年輕人要建立起掙錢就是幫人的價值觀,不要羞于談錢,也不要恥于談錢。

          年輕人該擁有怎樣的財富觀?年輕人剛剛步入社會,經過多年的投資所學,終于找到工作,開始自己掙錢了。那到底是該省錢呢?還是該花錢?

          作者建議我們不能無節(jié)制地省錢,當然也不能走向另外一個極端?傮w而言,除非你是非常進取又聰明的強能力者,否則適度積累永遠是有必要的。

          二、重新認識時間

          時間用在哪里,決定了你是誰。所謂的管理時間,其實是根據客觀的時間刻度來管理自己,因為時間就在那里,不會受到任何人的影響。

          而注意力就是我們管理自己的關鍵,我們將注意力用在哪里,就等同于將時間用在哪里。注意力也可以理解為我們使用時間的方式,注意力的價值源于其稀缺性,而注意力的稀缺又源于整個時間框架的稀缺本質,所以注意力就是稀缺中的稀缺,那么隨意使用注意力的成本就是非常昂貴的。

          正確賺時間的重要法則。賺時間可以從兩個維度:一是單位時間有更多的產出,二是同樣的時間和產出下讓自己的時間經歷更豐富。

          先說第一條,怎么提升單位時間的產出呢?作者給出了八大行之有效的黃金守則:列出條目任務、尋找高效時段、遠離噪聲干擾、合理利用碎片時間、減少后臺運行、降低切換頻率、明確任務目的、擠擠,再擠擠。

          豐富自己的時間經歷。本書提到一個很有意思的二八定律,說一個人如果肯認真學習,花上20%的精力就能在某一領域做到80%的成績。因為大多數的領域并沒有太高的學習壁壘,基本一段時間后,游戲規(guī)則和小技巧都已經摸得很透了。如果這個人要繼續(xù)接近100%,就非得把剩余80%的精力花上去才行。

          這同我們日常的認識基本吻合,多數領域都是易學難精,從0分到20分,肯定比從80分到100分容易得多,所以越到后面,每精進一點就要加倍地花力氣。

          所以,當我們耗費同等的時間和精力在某一領域,進步卻開始明顯趨緩,這就是時候考慮去別的地方賺時間了。

          這并非對匠人精神的不敬,只是從時間的性價比來看,如果花費四個20%的精力,可以在四個領域做到80%,通常來說,不管在成就上,還是時間經歷上,都會比在一個領域花上80%的精力,最后做到90%的程度要更加出色,也更加劃算,前者都還沒算上各個領域之間的跨界融合所產生的差異化競爭力和創(chuàng)造力。

          三、重新認識關系

          父母偉大,但沒有那么偉大。人和人最好的界限就是相互獨立,父母在長期撫養(yǎng)中形成了撫養(yǎng)孩子天經地義、我的一切都是孩子的、孩子是我的延續(xù),跟我是一體的等,這也導致一旦子女反應與他們的期待不符,很多父母會憤怒。

          比如父母在子女身上付出過多,以至于沒有了自己的生活,形成了巨大的沉沒成本。此時所謂的愛,已經轉變成自己的青春甚至生命,于是一旦跟孩子的關系斷開,等于一二十年的時間都白白浪費了。此時戒斷反應會非常強烈,滋生了潛在的道德綁架可能。

          戀愛和婚姻,是基于利益的模糊博弈。世間任何情感的產生,都源于利益,愛是其中的一種情感,當然也一樣。無論是偏好顏值也好,喜愛性格也罷,產生愛意的前提肯定是對方有吸引你的地方,這種吸引你之處必然是在未來于你有利的。

          文中提到我們的大腦有一個模糊計算系統(tǒng),它會實時對外界與我們自身的交互進行權重加分。當你在為另一半擰瓶蓋、開車門之時,可能并未有意識地精確計算價值和回報,但你的模糊計算系統(tǒng)已經幫你做好了計算,那就是做這些事可能會引起對方的好感。對方保不齊就會給你回報,也許是一句贊賞,也許是一個擁抱,也許只是對方心里的加分,但這種加分可能會在未來轉化為更為實際的回報。這一系列的模糊計算都在一瞬間完成,引導我們做出對自己最有利的選擇。

          愛也是模糊計算后的結果,是我們在無意識的狀態(tài)下對最大化自身利益的一種選擇。而走入婚姻則是眾多相關利益互相博弈后的決定,若是兩個人之間沒有了企圖,沒有了利益,情感自然就不復存在。

          四、如何過好這一生?

          少走彎路,可能死的更慘。在我們的成長道路上,難免會遇到很多坑,從小到大,我們經常聽到一種叫為你好的教育說辭,他人會把自己的經驗介紹給我們。很多時候這種避坑的行為本身就是一個坑,因為你根本不知道是通過別人的經驗避過的,還是那個你認為有坑的地方本來就沒有坑。

          一個人只有真真正正地踩進坑里,才會知道坑有多深,內部構造是怎樣的。踩的多了,才能煉就火眼金睛,能分辨長成什么樣的大約就是坑,這樣的人避坑和跳出坑的能力就會相對較強。

          幸福人人都能擁有。幸福并非由即時刺激反饋產生,而完全是通過比較的方式由大腦營造出來的。當然,不幸也是如此。如果一個人不幸殘障了,難道也能把不幸變成幸福嗎?那是當然。

          文中提到幸福的唯一來源就是比較。關于幸福的比較,通常來說有兩個維度:跟他人比較、跟自己比較。前者則是我們最常見的幸福和不幸福的來源,當我們比周圍人混的好的時候,我們就會感覺到幸福,而當我們又遇到比自己混的更好的人時,我們通常就會變得不幸福了。

          我們大多數人通常會忽視幸福感與跟自己比較也有很大的關聯。每個人對于狀態(tài)都有惰性,換言之,任何保持了一定時長的既有狀態(tài),都無法激發(fā)出我們的幸福感。

          所以與自己比較,比較的就是一個狀態(tài)之間的切換。研究表明,中彩票帶來的幸福感平均只能維持三個月。三個月之后,中獎者就會習慣現有的生活狀態(tài),只剩下偶爾對比時才會產生的感慨。

          因此,從這個層面上來說,一個出生就含著金鑰匙的人,他在一生之中累積的幸福感,遠遠沒有一個從底層一無所有到最后功成名就的人累積的幸福感多。

          當你的現有狀態(tài)變得更好,擺脫了狀態(tài)惰性時,就會產生幸福感。當這個幸福感被新的狀態(tài)惰性消磨得差不多時,如果我們再繼續(xù)上一個新的臺階,就會產生新的幸福感。這種上了一個臺階的狀態(tài)需要我們進行細微感受,這不是客觀現象能決定的,而是大腦要干的活。在狀態(tài)不斷向前切換的過程中,我們才能在與自己比較中真正積累起最多的幸福感,而不是像某些人說的“我要是現在有1個億,每天吃喝玩樂就足夠幸福了”。

          人生的最大意義在于體驗,總是體驗重復和相似的風景,其實在人生的時間利用率上是吃虧的。人生路上的很多坑是達到一定高度前不可避免的,那么踩坑其實是越早越好,越早損失越少。

        【《認知突圍》的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認知突圍的讀書筆記07-08

        《認知突圍》的讀書筆記04-28

        《認知突圍》的讀書筆記12-27

        《認知突圍》的優(yōu)秀讀書筆記10-26

        《認知突圍》的讀書筆記5篇05-02

        蘇東坡突圍讀書筆記02-08

        蘇東坡突圍讀書筆記精選02-08

        《蘇東坡突圍》讀書筆記02-08

        《認知天性》讀書筆記12-31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7_欧美色欲色综合色欲久久_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_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无码
          1. <rp id="zsypk"></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