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仨》楊絳讀書筆記
《我們仨》楊絳讀書筆記1
人世間不會有小說或童話故事那樣的結(jié)局:“從此,他們永遠快快活活地一起過日子!比碎g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帶著煩惱和憂慮,像一場夢,真真假假,悲歡離合。
楊絳的書像個夢,在夢中離別,在夢中失散,獨剩下她一人,好比日暮途窮的羈旅倦客,嘆一聲“人生如夢”,道一聲“如夢幻泡影”,拉著你的手,像一個常家老人敘敘叨叨的講著大半輩子的事,聊聊平凡樸素的家常。
楊絳說:“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nèi)齻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焙推匠5募彝ヒ粯,一同承擔困難,一同享受快樂,平平淡淡的過著日子。她繼而說道:“我們仨是不尋常的遇合。"人生如此,平凡中蘊含著一點火花,潛藏著一點不尋常的巧合。
《我們仨》是一個“萬里長夢”。夢境歷歷如真,醒來還如在夢中。但夢畢竟是夢,徹頭徹尾完全是夢。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時間的殘酷并不防礙楊絳把他們仨一同生活的歲月,編織于夢中,記錄于那條悠長的古驛道上。
1997年—1998年的歲月,對于楊絳是怎樣一種"凄凄慘慘切切”是旁人無法讀懂的,女兒和老伴相繼去世,獨留一人于世,不厭其煩的回憶著他們共同的時光,與其說,“我們仨”是楊絳、錢鐘書和錢瑗三個人,不如說是他們的情感!拔覀冐怼笔且欢位貞,是一個整體,是家的集合。
文人的痛苦往往比幸福更為浪漫,他們把痛苦化為詩歌,化為文字,朦朦朧朧,如文中的描寫手法,人生就好比那條看不分明,迷迷茫茫的前途,被稱為“古驛道”的前途,老伴錢鐘書的生命則似驛道旁水中的船,流向不知的地方,她可做的只有在古驛道上行走,去追隨,一年又一年,相伴著的柳樹從綠葉成蔭到枝寒蕭瑟。
如此往復(fù),直到有一天船在不經(jīng)意間漂走,隨著瀑布沖瀉出來,一道光似的沖進茫茫云海,變成了一個小點,看著看著,那小點也不見了。這是楊絳寫錢鐘書去世前兩年的手法。而女兒錢瑗的回憶就更是迷幻,她把錢瑗從患病到去世的所有過程編成了夢,通過夢的視角、播放、記敘。
在古驛道上失散,離別,如文中描寫:“我撫摸著一步步走過的驛道,一路上都是離情。”而文中一段對愛國的理解:“我們從來不唱愛國調(diào),非但不唱,還不愛聽。但我們不愿逃跑,只是不愿去父母之邦,撇不開自家人。我國是國恥重重的弱國,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們不愿意。
我們是文化人,愛祖國的文化,愛祖國的文學(xué),愛祖國的語言。一句話,我們是倔強的中國老百姓,不愿做外國人。我們并不敢為自己樂觀,可是我們安靜地留在上海,等待解放!币恢睕]有弄明白什么是真正愛國的我,被文字中所迸發(fā)的力量震撼,那種出自靈魂的震撼,這就是真正的愛國。
人間沒有永遠,錢氏夫婦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但老病相催,在人生的道路上已走到了盡頭了。只是他們讓很多人羨慕,一生相伴,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相濡以沫的生活,又有多少人可遙想?
《我們仨》楊絳讀書筆記2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
這本書為我們平靜地講訴著一個家庭的故事,兩個人,三個人,一個人,最后他們都“回家”了……
先生的文章,情感總是平和的,我很是喜歡;先生的為人更是讓人肅然起敬,我很是佩服;先生的愛情,更是讓人羨慕。
老爺子和先生于二十四五歲結(jié)婚后,直到一九九七年老爺子去世,他們一同度過了六十四d的時光。過去人的愛情總是含蓄的,書中從未提及過“愛”字,但無一不傳遞著“愛”,他們之間的愛,是相依相伴,是互相懂得,“鐘書常自嘆拙手笨腳,我只知道他不會蝴蝶結(jié),分不清左腳右腳,拿筷子只會像小孩那樣一把抓。我并不知道其它地方是怎樣的笨,怎樣的拙”、“能和鐘書對玩的人不多,不相投的就會嫌棄鐘書刻薄了。我們餓不相投的人保持距離,又好像是驕傲了。我們年輕不諳世故,但是最諳世故、最會做人的同樣也遭非議。鐘書和我就以此自解”。這些無不透露著,先生對老爺子做人做事的懂得,欣賞他所擅長的事情,理解他所不擅長的,甚至偶爾他做下所不擅長的事兒,她便會大加贊賞,由衷的開心。誰不愛這樣的女人呢?這樣的愛,是自由,是包容,是理解,是尊重。這樣的尊重還體現(xiàn)在他們有矛盾的時候,“我們講定,以后不妨各持異議,不必求同,遇事兩人商量。”在教育女兒方面,他們也秉持著這樣的理念,“孩子自己決定,不予干涉”,這樣開明的教育方式,培養(yǎng)出了一位優(yōu)秀的女兒。
她這么說,“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nèi)齻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爭,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鐘書總和我一同承當,困難就不復(fù)困難;還有個阿瑗相伴相助,不論什么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鞓。所以我們仨是不尋常的遇合。”這就是,我們仨的意義。
說幾點,自己額外的思考:
1、他們當年便能出國深造,而,八十年后的今天,我們中的大多數(shù)依舊沒有能力出去。錢鐘書和楊絳均出生書香門第,在他們家族中成材成器的兄弟姐妹、叔伯姨舅很多,而普通人家的子女,想要達到他們這樣的成就,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所以,縱向看看,還是有些感觸的。
2、假使他們倆要為了生活奔波勞碌,會不會還是如此的平和、謙虛,甚至擁有較高的人格魅力呢?當然,這只是個假設(shè),我想說明,一個人的品性和他的生活狀況有一定的關(guān)系,但至于有多大,還是不知道。像,《走在人生邊上》所說的那樣,人是有肉體和靈魂構(gòu)成的,生活是由物質(zhì)和精神構(gòu)成的,提升自己的物質(zhì)能力和精神水平、靈魂深度,同樣的重要。
觀別人的一生,矯情點說,像自己活了一次,或許對生活能更理解些,更從容些。愿此刻的自己和此時的你都能安然幸福。
《我們仨》楊絳讀書筆記3
看罷楊絳先生的《我們仨》,總覺得要寫下點什么!不寫的話,就好像有一件心事沒去完成一樣,深夜也難以入睡!這就如同我每去一個地方,總要留下幾張照片,以證明我來過···
說實話,看先生的《我們仨》只花了我很少的時間!我是禮拜天去圖書館借的這部作品,昨晚深夜的時候就已經(jīng)看完啦,而這一切只因我沉迷于先生的故事中,難以自拔!而在看完的那一刻,我卻有一股巨大的沖動,一定要寫一篇讀后感,一定要寫!所以說,在夕陽下沉的這個時候,我坐在窗戶邊寫下這篇讀后感!以證明看完這部作品后,我曾有這樣的感動,心悸有如此顫動過···
要我來說,先生的這部作品是談不上偉大的!因為它畢竟只是一部甚為簡單的回憶錄!或許用“動情”來形容更為貼切!對,是這樣的,這是一部絕對的動情之作!是一位已達九十二歲高齡的老人,面對著喪夫逝女的巨大悲痛,在床榻前完成的動情之作!先生以她那純樸的語言將讀者們拉入到她的生活中,感受她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
所以在字里行間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先生對逝去親人的無比追憶與懷念,甚至于為之落淚!而就我個人而言,當讀到作品最后時,我仿佛感覺到先生一下子變成了一個趴在床上不斷啼哭的嬰兒,她需要親人的懷抱,她需要親人的溫暖···任身邊的人在怎么相勸,她卻始終啼哭著,因為她太思念她的親人啦!是那種痛徹心扉的思念!所以我說,這部作品撞擊著讀者的心靈,澎湃著讀者的真情···
一對夫妻,一個女兒,構(gòu)成了先生的一家!這確實是一個極為普通的家庭!但是,這也是一個悲情的家庭!起先,我并不這么覺得,只是在讀完整部作品后,我才發(fā)出這樣的慨嘆!我總結(jié)了一下,這種悲情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第一,我該說,先生的一家始終顛沛流離,從國外輾轉(zhuǎn)到國內(nèi),而后在國內(nèi)又不斷地移居,只是到先生年老時才有了一個穩(wěn)定的居所!
是啊,先生家庭的這一路上,飽受了太多的心酸痛楚,而這又是常人所無法體諒的!第二,我該說,先生并沒有一個快樂的晚年!事實情況也確實是這樣的,當先生與丈夫錢鐘書還在世的時候,他們那被先生喻為“此生唯一杰作”的可愛女兒便因病先離他們而去!
一年后,丈夫錢鐘書又離先生而去!此后,在這個世上便徒留先生一人,孤獨地承受著失去親人的巨大悲痛!想想,一個年過九十的老人是如何一個人承受著這巨大的悲痛的!我們雖能想象的出,但我們絕不會理解出先生的痛楚。。
細看書中,先生無比的懷念著自己的女兒!那書中所描寫的場景一一再現(xiàn),讓我們感受著一個平凡母親對孩子的百般疼愛,看出一個可愛孩子對母親的萬般孝敬!而當女兒真的離自己而去時,先生便將對女兒的思念幻化成了這部作品!因為在一開始,先生并沒有寫回憶錄的想法,反而是自己的女兒在生病住院期間一直在寫著《我們仨》,只是后來女兒離去,先生為完成女兒的這一心愿才下筆寫這部回憶錄!而我們所要清楚知道的是,當時先生的身邊已沒有了女兒,沒有了丈夫,只先生自己···
我在想,先生寫這部回憶錄就只是為了單純的表達對親人的思念嗎!想必沒這么簡單吧!先生或許是在用她的'方式叩問著我們的心靈,讓我們始終銘記一個永恒的話題:親情!是啊,偉大、無私的親情!先生的家庭是那么的平凡,但為何當我們這些讀者去拜讀時,仍會被深深地打動呢!我想,這是因為在我們的心中,我們也一直懷有著一份親情!只是我們都太過于遺忘,只是在被別人感動時,我們才想起自己的父母,自己的家庭!人啊,為何一定要這樣呢!難道一定要等到失去后才學(xué)會珍惜嗎???
最后,我得說明一下!先生的《我們仨》是指丈夫錢鐘書,女兒錢媛(先生與丈夫都叫女兒為“阿圓”)還有先生自己楊絳!而我為何要稱呼楊絳女士為“先生”呢!其實是這樣的,我看完這部小說后,查閱了相關(guān)的資料,我看到很多的讀者都稱呼楊絳女士為“先生”,想必都是為了表達心中的那份崇敬之情吧!所以我也沿用著這個傳統(tǒng),稱楊絳女士為先生,同樣,也是為了表達我的崇敬之情!還有,作品中有一段寫的極為動情,也倍為傷感,看到這段話時,我的心中卻有一種難以言喻的凄涼!
“人世間不會有小說或童話故事那樣的結(jié)局:“從此,他們永遠快快樂樂地一起過日子。””
“人世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帶著煩惱和憂慮!
“人間也沒有永遠。我們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但老病相催,我們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盡頭了!
此刻,夜幕已經(jīng)降臨,略有涼意!從窗戶向外望去,校園里的路燈都已亮起,為步行的人們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我們仨》楊絳讀書筆記4
最近一段時間,很喜歡看人物傳記型的小說,一本接一本停不下來,也許冥冥中有一種牽引吧,5月下很自然地選了這本《我們仨》。一直很佩服楊絳先生,還記得她在百歲生日時的感言:一個人經(jīng)過不同程度的鍛煉,就獲得不同程度的修養(yǎng)、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搗得愈碎,磨得愈細,香得愈濃烈。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后才發(fā)現(xiàn):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nèi)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guān)系。
《我們仨》深情地記錄了她和錢鐘書及女兒錢瑗在一起的日子,在溫婉平實的文字中,蘊涵著深邃和厚重;所寫的都是日常的枝節(jié),卻處處顯出濃郁的人情味。1997年,錢鐘書和楊絳的愛女阿瑗去世。1998年歲未,錢鐘書先生去世。三人就此失散了。書的結(jié)束語中有這樣一段話“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現(xiàn)在,只剩下了我一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作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弊x到這里,心就會抽動一下,忍不住潸然。
20xx年5月25日凌晨,楊絳先生在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病逝,享年105歲。她曾借蘭德的詩,寫下自己無聲的心語:
“我和誰都不爭,
和誰爭我都不屑;
我愛大自然,
其次就是藝術(shù);
我雙手烤著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
我也準備走了!
如今她真的走了,再不用“我一個人,懷念我們仨!蓖壬宦纷吆,一家團圓!
《我們仨》楊絳讀書筆記5
突然想起了在去年5月25號,105歲的楊絳先生去世,于是便有我看了她的《我們仨》。
《我們仨》是楊先生以一種陳述的方式,回憶了先后離她而去的女兒錢瑗、丈夫錢鐘書,回憶了一家三口的快樂與艱難,愛與痛的日子。她的文字是簡單樸實,卻更能讓人們體會到他們的家庭悲與歡,也更會讓人們聯(lián)想到自己的家庭從而產(chǎn)生觸動,像我一樣。
這本書一共分為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楊先生用獨特的筆法,用夢境的形式講述了最后幾年中一家三口相依為命的情感體驗;第二部分,她描述了女兒和丈夫先后病重去世,給我一種沉重的感覺,想到了自己因病去世的姥姥,腦中浮現(xiàn)的都是她臥病在床的身影,揮之不去;第三部分,應(yīng)該說既是文章的結(jié)尾去恰恰也應(yīng)該是故事的開始,用最平實的文字記錄自1935年伉儷二人英國留學(xué)并在牛津喜得愛女,最后直至他們相繼去世。
楊先生家庭鮮為人知的坎坷歷程就這樣用文字的形式呈現(xiàn)給了所有人,我感動在兩人留學(xué)時的愛戀,感動在喜得愛女的激動,感動在一家三口困難時的互相鼓勵攙扶,也感動在女兒和丈夫相繼去世,楊先生的悲痛后的樂觀。但我想,我最后其實最為感動的是一家三口平日的粗茶淡飯柴米油鹽的生活。因為那像極了我的家庭,簡單又平常。
5.25那天網(wǎng)友說“楊先生今天凌晨一點走了,一家三口終于在天堂團圓。先生一路走好!”往往擊中我淚點的不是愛情,而是無私的親情。
【《我們仨》楊絳讀書筆記】相關(guān)文章:
楊絳《我們仨》讀書筆記05-02
精選楊絳《我們仨》讀書筆記07-05
楊絳的作品《我們仨》讀書筆記08-24
楊絳我們仨讀書筆記十則04-26
楊絳《我們仨》讀書筆記三篇12-17
楊絳我們仨讀書筆記600字三篇04-14
楊絳《我們仨》讀書筆記1000字(3篇)01-13
楊絳的《喝茶》讀書筆記05-30
楊絳傳讀書筆記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