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p id="zsypk"></rp>

      2. 中華經(jīng)典成語故事

        時間:2021-08-25 19:01:02 成語故事 我要投稿

        中華經(jīng)典成語故事

          成語故事是我國歷史的一部分,成語是歷史的積淀,每一個成語的背后都有一個含義深遠(yuǎn)的故事,一起來看看中華經(jīng)典成語故事,僅供大家參考!謝謝!

        中華經(jīng)典成語故事

          1、三顧茅廬(劉備)

          [釋義] 指誠心誠意地邀請、拜訪有專長的賢人。

          [語出] 元馬致遠(yuǎn)《薦福碑》:“我信著半間兒草舍;再誰承望三顧茅廬!

          [辨形] 廬;不能寫作“蘆”。

          [近義] 禮賢下士

          [反義] 拒人千里妄自尊大

          [用法] 用作褒義。有時可用于諷刺某些人擺架子;一次兩次請不來。一般作謂語、賓語。

          [結(jié)構(gòu)] 動賓式。

          [例句] (1)劉廠長~;終于把身懷絕技的老工人請回廠。

          (2)新任廠長~;終于把他請出來當(dāng)總工程師。

          [英譯] call on sb。 repeatedly

          [成語故事]

          漢末,黃巾事起,天下大亂,曹操坐據(jù)朝廷,孫權(quán)擁兵東吳,漢宗室豫州牧劉備聽徐庶和司馬徽說諸葛亮很有學(xué)識,又有才能,就和關(guān)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今河南南陽城西,一說為湖北襄陽城西南)臥龍崗去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轉(zhuǎn)回去。不久,劉備又和關(guān)羽、張飛冒著大風(fēng)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閑游去了。張飛本不愿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著要回去。劉備只得留下一封信,表達(dá)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過了一些時候,劉備吃了三天素,準(zhǔn)備再去請諸葛亮。關(guān)羽說諸葛亮也許是徒有一個虛名,未必有真此才實學(xué),不用去了。張飛卻主張由他一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他捆來。劉備把張飛責(zé)備了一頓,又和他倆第三次訪諸葛亮。到時,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自己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

          諸葛亮見到劉備有志替國家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就出來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

          《三國演義》把劉備三次親自請諸葛亮的這件事情,叫做“三顧茅廬”。

          2、孺子可教(張良)

          [釋義] 指年輕人可培養(yǎng)。

          [語出] 西漢司馬遷《史記留侯世家》:“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驚,隨目之。父去里所,復(fù)返,曰:‘孺子可教矣!

          [用法] 主謂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褒義

          [成語故事]

          張良,字子房。他原是韓國的公子,姓姬,后來因為行刺秦始皇未遂,逃到下邳隱匿,才改名為張良。

          有一天,張良來到下邳附近的圯水橋上散步,在橋上遇到一個穿褐色衣服的老人。那老人的一只鞋掉在橋下,看到張良走來,便叫道:“喂!小伙子!你替我去把鞋揀起來!”

          張良心中很不痛快,但他看到對方年紀(jì)很老,便下橋把鞋撿了起來。那老人見了,又對張良說:“來!給我穿上!”

          張良很不高興,但轉(zhuǎn)念想到鞋都拾起來,又何必計較,便恭敬地替老人穿上鞋。老人站起身,一句感謝的話也沒說,轉(zhuǎn)身走了。

          張良愣愣地望著老人的背影,猜想這老人一定很有來歷,果然,那老人走了里把路,返身回來,說:“你這小伙子很有出息,值得我指教。五天后的早上,請到橋上來見我。”張良聽了,連忙答應(yīng)。

          第五天早上,張良趕到橋上。老人已先到了,生氣地說;“跟老人約會,應(yīng)該早點來。再過五天,早些來見我!”又過了五天,張良起了個早,趕到橋上,不料老人又先到了,老人說:“你又比我晚到,過五天再來!庇诌^了五天,張良下決心這次一定比老人早到。于是他剛過半夜就摸黑來到橋上等候。天蒙蒙亮?xí)r,他看到老人一步一挪地走上橋來,趕忙上前攙扶。老人這才高興地說;“小伙子,你這樣才對!”老人說著,拿出一部《太公兵法》交給張良,說:“你要下苦功鉆研這部書。鉆研透了,以后可以做帝王的老師!

          張良對老人表示感謝后,老人揚長而去。后來,張良研讀《太公兵法》很有成效,成了漢高祖劉邦手下的重要謀士,為劉邦建立漢朝立下了汗馬功勞。

          3、四面楚歌(項羽)

          [釋義] 四面都是楚人的歌聲。后用來比喻四面受敵;處于孤立無援的處境。

          [語出] 梁啟超《中國國會制度私議》:“殆陷于四面楚歌之中;反恃解釋條文以持其說。”

          [正音] 楚;不能讀作“cǔ”。

          [辨形] 楚;不能寫作“觸”。

          [近義] 腹背受敵山窮水盡

          [反義] 安然無恙旗開得勝

          [用法] 用作貶義。一般作定語。

          [結(jié)構(gòu)] 主謂式。

          [辨析] 見“腹背受敵”(329頁)。

          [例句] 我們利用有利地形;又調(diào)來幾支隊伍;使敵人陷于~的絕境;不得不繳械投降。

          [英譯] be utterly isolated

          [成語故事]

          項羽和劉邦原來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東西邊作為界限,互不侵犯。后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guī)勸,覺得應(yīng)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彭彭越、劉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城(即今江蘇徐州)的項羽部隊。終于布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這時,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jīng)很少,糧食又沒有了。夜里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驚地說:“劉邦已經(jīng)得到了楚地了嗎?為什么他的部隊里面楚人這么多呢?”說著,心里已喪失了斗志,便從床上爬起來,在營帳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寵愛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淚,在旁的人也非常難過,都覺得抬不起頭來。一會兒,項羽騎上馬,帶了僅剩的八百名騎兵,從南突圍逃走。邊逃邊打,到烏江畔自刎而死。

          4、老當(dāng)益壯(馬援)

          [釋義] 老:老年;當(dāng):應(yīng)當(dāng);應(yīng)該;益:更加;壯:強壯;壯盛;雖然年紀(jì)很大了;但志氣和身體更壯。

          [語出] 《后漢書馬援傳》:“丈夫為志;窮當(dāng)益堅;老當(dāng)益壯。”

          [正音] 當(dāng);不能讀作“dànɡ”。

          [辨形] 壯;不能寫作“狀”。

          [反義] 未老先衰

          [用法] 含褒義。多用來贊揚老年人的工作精神。一般作謂語、定語。

          [結(jié)構(gòu)] 主謂式。

          [例句] 郭大夫雖然離休了;但他~;仍然工作在第一線上。

          [英譯] have a green old age

          [成語故事]

          東漢名將馬援,從小就胸懷大志,他打算到邊疆去發(fā)展畜牧業(yè)。馬援長大以后,當(dāng)了扶風(fēng)郡的督郵。有一次,郡太守派他送犯人到長安。半路上,他覺得犯人怪可憐的,不忍心把他送去受刑,就把他放走了。自己也只好丟了官,逃亡到北朝郡躲起來。這時恰好趕上大赦,以前的事不再追究。于是他安心地搞起畜牧業(yè)和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

          不到幾年工夫,馬援成了一個大畜牧主和地主。他有牛羊幾千頭,糧食幾萬石。但是,他對富裕生活并不滿足。他把自己積攢的財產(chǎn)、牛羊,都分送給他的兄弟、朋友。他說:“一個人做個守財奴,太沒有意思了! 他常對朋友說:“做個大丈夫,總要‘窮當(dāng)益堅,老當(dāng)益壯’才行”。就是說,越窮困,志向越要堅定;越年老,志氣越要壯盛。后來,馬援成了東漢有名的`將領(lǐng),為光武帝立下了很多戰(zhàn)功。

          5、投筆從戎(班超)

          [釋義] 指讀書人放棄文化工作參軍入伍。投:扔掉。

          [語出] 東漢時的班超扔掉手中的筆決心去邊疆從軍打仗;建立功業(yè)。見《后漢書班超傳》。

          [正音] 戎;不能讀作“jiè”。

          [辨形] 戎;不能寫作“戊”。

          [近義] 棄文就武

          [反義] 解甲歸田

          [用法] 用作褒義。一般作謂語、定語。

          [結(jié)構(gòu)] 連動式。

          [例句] 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革命青年紛紛~;奔赴抗日的前方。

          [英譯] give up the pen for the sword

          [成語故事]

          班超是東漢一個很有名氣的將軍,他從小就很用功,對未來也充滿了理想。有一天,他正在抄寫文件的時候,寫著寫著,突然覺得很悶,忍不住站起來,丟下筆說:「大丈夫應(yīng)該像傅介子、張騫那樣,在戰(zhàn)場上立下功勞,怎么可以在這種抄抄寫寫的小事中浪費生命呢!」

          傅介子和張騫兩個人,生在西漢,曾經(jīng)出使西域,替西漢立下無數(shù)功勞。因此,班超決定學(xué)習(xí)傅介子、張騫,為國家奉獻(xiàn)自己。后來,他當(dāng)上一名軍官,在對匈奴的戰(zhàn)爭中,得到勝利。接著,他建議和西域各國來往,以便共同對付匈奴。朝廷采取他的建議,就派他帶著數(shù)十人出使西域。在西域的三十多年中,他靠著智慧和膽量,度過各式各樣的危機。

          班超一生總共到過五十多個國家,和這些國家保持和平,也同時宣揚了漢朝的國威。

          6、暴殄天物(商紂王)

          [釋義] 暴:殘害;殄:滅絕;天物:大自然界生存的萬物。原指殘害滅絕各種生物。后指不知愛惜物品;隨意毀壞糟蹋。

          [語出] 《尚書武成》:“今商王受無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

          [正音] 殄;不能讀作“zhēn”。

          [辨形] 殄;不能寫作“珍”。

          [近義] 揮霍無度揮金如土

          [反義] 克勤克儉精打細(xì)算節(jié)衣縮食

          [用法] 表示不愛惜財物;隨意糟蹋。一般作謂語、賓語。

          [結(jié)構(gòu)] 動賓式。

          [例句]

          (1)吃饅頭還要剝皮兒;這不是~嗎!

          (2)敵人把大量食品倒入河內(nèi);簡直是在~。

          [英譯] waste natural products

          7、暗渡陳倉(劉邦)

          [釋義] 渡;越過;陳倉;古縣名;在今寶雞市東;為關(guān)中通向漢中的交通要道。①指正面迷惑敵人;而從側(cè)翼進(jìn)行突然襲擊戰(zhàn)略;亦比喻軍事或其它方面的秘密活動。②也比喻男女私通。

          [語出]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六十九回:“臣已算定今番諸葛亮必效韓信暗渡陳倉之計!

          [正音] 倉;不能讀作“chānɡ”。

          [辨形] 渡;不能寫作“度”。

          [反義] 明目張膽明火執(zhí)杖

          [用法] 多比喻暗中進(jìn)行活動;常跟“明修棧道”連用。一般作謂語、定語。

          [結(jié)構(gòu)] 動賓式。

          [例句]

          (1)我軍終以~之計奇襲了敵軍白虎團(tuán)。

          (2)許多軍事家;都善于運用“明修棧道;~"這一計謀。

          8、嗟來之食(黔敖)

          [釋義] 嗟:不禮貌的招呼聲。指帶有侮辱性的施舍。

          [語出] 《禮記檀弓下》:“齊大饑;黔敖為食于路;以待餓者而食之。有餓者;蒙袂輯屨;貿(mào)貿(mào)然來。黔敖左奉食;右執(zhí)飲;曰:‘嗟!來食!瘬P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于斯也!

          [正音] 嗟;不能讀作“jué”。

          [辨形] 嗟;不能寫作“蹉”或“磋”。

          [近義] 盜泉之水殘羹冷炙

          [用法] 用作貶義。一般作主語、賓語、定語。

          [結(jié)構(gòu)] 偏正式。

          [例句] 貧病交加的朱自清;寧肯餓死;也決不吃~的骨氣;永遠(yuǎn)值得贊揚。

          [英譯] a handout

          [成語故事]

          春秋戰(zhàn)國時期,有一年,齊國發(fā)生了一次嚴(yán)重的饑荒,一大批窮人由于缺糧少食,而被活活地餓死。

          有一位名叫黔敖的貴族奴隸主在大路旁擺上一些食物,等著餓肚子的窮人經(jīng)過,施舍給他們。

          一天,一個餓得不成樣子的人用袖子遮著臉,拖著一雙破鞋子,搖搖晃晃地走過,黔敖看到后,便左手拿起食物,右手端起湯,傲慢地吆喝道:“喂!來吃吧!”那個餓漢抬起頭輕蔑地瞪了他一眼,說道:“我就是因為不吃這種‘嗟來之食’才餓成這個樣子的! 黔敖也覺得自己做得有點過分,便向餓漢賠禮道歉,但那餓漢最終還是不肯吃而餓死于路旁。

          9、怒發(fā)沖冠(藺相如)

          [釋義] 冠:帽子。憤怒得頭發(fā)豎起;頂著帽子。形容憤怒到極點。

          [語出]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發(fā)上沖冠!

          [近義] 大發(fā)雷霆怒形于色怒火中燒 [反義] 喜不自勝欣喜若狂喜形于色

          [例句] 戰(zhàn)士們看到班長犧牲了;一個個~;發(fā)誓為班長報仇。

          [成語故事]

          趙惠文王得到一塊稀世的壁玉。這塊壁是春秋時楚人卞和發(fā)現(xiàn)的,所以稱為和氏璧。不料,這件事被秦昭王知道了,便企圖仗勢把和氏璧據(jù)為己有。于是他假意寫信給趙王,表示愿用15座城來換這塊璧。

          趙王怕秦王有詐,不想把和氏璧送去,但又怕他派兵來犯。同大臣們商量了半天,也沒有個結(jié)果。再說,也找不到一個能隨機應(yīng)變的使者,到秦國去交涉這件事。正在這時,有人向趙王推薦了藺相如,說他有勇有謀,可以出使。趙王立即召見,并首先問他是否可以同意秦王要求,用和氏壁交換15座城池。藺相如說:“秦國強,我們趙國弱,這件事不能不答應(yīng)。”

          “秦王得到了和氏璧,卻又不肯把15座城給我,那怎么辦?”

          “秦王已經(jīng)許了愿,如趙國不答應(yīng),就理虧了;而趙國如果把壁送給秦王,他卻不肯交城,那就是秦王無理。兩方面比較一下,寧可答應(yīng)秦王的要求,讓他承擔(dān)不講道理的責(zé)任!

          就這樣,藺相如帶了和氏壁出使秦國。秦王得知他來后,沒有按照正式的禮儀在朝廷上接見他,而是非常傲慢地在三個臨時居住的宮室里召見藺相如。他接過璧后,非常高興,看了又看,又遞給左右大臣和姬妾們傳看。藺相如見秦王如此輕蔑無禮,早已非常憤怒,現(xiàn)在又見他只管傳看和氏璧,根本沒有交付城池的意思,便上前道:“這璧上還有點小的毛病,請讓我指給大王看。”

          藺相如把璧拿到手后,馬上退后幾步,靠近柱子站住。他極度憤怒,頭發(fā)直豎,頂起帽子,激昂地說:“趙王和大臣們商量后,都認(rèn)為秦國貪得無厭,想用空話騙取和氏壁,因而本不打算把璧送給秦國;聽了我的意見,齋戒了五天,才派我送來。今天我到這里,大王沒有在朝廷上接見我,拿到壁后竟又遞給姬妾們傳觀,當(dāng)面戲弄我,所以我把壁取了回來。大王如要威逼我,我情愿把自已的頭與璧一起在柱子上撞個粉碎!”在這種情況下,秦王只得道歉,并答應(yīng)齋戒五天后受璧。但藺相如預(yù)料秦王不會交城,私下讓人把壁送歸趙國。秦王得知后,無可奈何,只好按照禮儀送藺相如回國。

          10、手不釋卷(劉秀、呂蒙)

          [釋義] 釋:放開;卷:書本。書本不離手。形容勤奮好學(xué)。

          [語出] 《三國志》裴松之注引《江表傳》:“光武當(dāng)兵馬之務(wù);手不釋卷!

          [正音] 卷;不能讀作“juǎn”。 [近義] 學(xué)而不厭愛不釋手 [反義] 不學(xué)無術(shù)

          [辨析] ~和“孜孜不倦”都可形容人“好學(xué)的樣子”;但~是具體的;語義范圍很小。而“孜孜不倦”是非具體的;語義范圍很大。

        【中華經(jīng)典成語故事】相關(guān)文章:

        中華成語故事12-01

        中華成語故事精選6則12-10

        中華成語故事4則12-11

        中華成語故事:葉公好龍02-16

        中華成語故事精選201506-10

        中華成語故事--防微杜漸07-11

        中華成語故事集09-02

        中華成語故事推薦09-18

        中華經(jīng)典勵志成語故事06-07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7_欧美色欲色综合色欲久久_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_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无码
          1. <rp id="zsypk"></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