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虎年的成語故事 推薦度:
- 100個歷史典故成語故事 推薦度:
- 《成語故事》讀后感 推薦度:
- 成語故事讀后感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成語故事(精選17則)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有令自己印象深刻的成語吧,成語是語言中經(jīng)過長期使用,錘煉而形成的固定短語,你知道經(jīng)典的成語有哪些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成語故事,歡迎大家分享。
1、百發(fā)百中
這個典故出自《史記.周本紀》。春秋時楚國有個叫養(yǎng)由基的人,善于射箭。距離柳葉百步之外而射,百發(fā)百中。左右圍觀的幾千人,都說他善于射箭。有一個男子站在他旁邊說:"好!我可以教導你怎樣來射!"養(yǎng)由基很生氣,放開弓握著劍,說"你怎么能教我射箭?"男子回答:"不是我教你射箭法式。距離柳葉百步而射,百發(fā)百中,不趁著恰好時休止,一會兒氣衰力倦,持弓不穩(wěn)有擺動,箭易射偏了。如果有一發(fā)射不著,以前百發(fā)百中的聲譽就全拋棄,前功盡棄。"
后以"百發(fā)百中"比喻善于謀事。
2、百聞不如一見
這個典故見于《漢書.趙充國傳》。西漢漢宣帝劉詢時期,羌族人入侵漢朝的邊境,燒殺掠奪。漢宣帝召集文武百官商議對策,詢問誰愿帶兵前去殺敵。這時在邊疆和羌人打過幾十年交道七十多歲的老將趙充國自告奮勇請求前去。宣帝問:"此去討伐,需要多少兵馬?"趙充國回答:"帶兵打仗這回事,不能憑空猜想,百聞不如一見。我想親自到邊境觀察一下,把那里的作戰(zhàn)地圖先畫出來,再確定攻守計劃。"宣帝同意了,后來,趙充國根據(jù)偵察情況,制訂出一整套屯兵守邊、分化瓦解羌人的策略,并確定了作戰(zhàn)計劃,上報朝廷。不久,漢宣帝派兵平定了羌人的侵略,安定了西北邊境。
現(xiàn)一般用此典故說明人們對于客觀事物的認識,即使聽人說了一百次,也不如親自去看一次來理解的深刻。
3、包藏禍心
這個典故出自《左傳.昭公元年》。春秋時期,楚國的令尹(官職名)公子圍同伍舉去鄭國訪問,同時還要迎娶鄭國貴族豐氏的女兒做夫人。鄭國人很清楚楚國派他來沒啥好意,便讓他們住在京城外。訪問儀式舉行之后,公子圍想要帶兵進城迎娶新娘。鄭國的令尹子子產(chǎn)不放心,派子羽前去對他說:"鄭國的京城太小,容納不下你們一塊來的人,就在城外選個地方舉行婚禮得了。"公子圍一聽不太高興,說:"你們這樣做,不僅不尊重鄭國和楚國的友好關(guān)系,并且也是對我最大的委屈,鄭國還是應當重新考慮這個決定。"子羽聽了這話,只得直率地說:"鄭國把女子嫁到楚國,主要是想依靠楚國安定我們的家園。但眼下你卻要帶兵進入鄭國京場迎娶新娘,莫不是包藏著害人的心思,打鄭國的主意嗎?"伍舉從子羽的話里分析出鄭國已有了戒備,就請求對方允許我們解除武裝進城,鄭國這才同意了。于是公子圍把豐氏的女兒從城里迎娶了出來。
現(xiàn)通常用此典故來說明那些雖外表和善可親,但內(nèi)心卻隱藏著害人心思的人。
4、抱薪救火
這個典故見于《史記.魏世家》。魏國的安厘王就任后,并沒有扭轉(zhuǎn)秦國一直侵略魏國的局面。他上任的第一年,秦國就奪去了魏的兩個城鎮(zhèn)。隔了一年,又奪去了三個城鎮(zhèn),并把軍隊進攻到國都大梁(今河南開封市)的城下,韓國派兵來救,也被秦軍打得落花流水。魏國只得割地求和,秦國才算了結(jié)。但此后幾年,秦國侵城占地的胃口越來越大,魏國的軍隊即使聯(lián)合諸侯國的軍隊也打不過秦國。在這種情況下,魏國的一位將領段干子建議魏王把南陽割讓給秦國,請求罷兵求和,安厘王害怕秦繼續(xù)進攻,以為割地求和就可太平無危,就照他的意見辦了。蘇代(蘇秦的弟弟)聽說這件事后,就對安厘王說:"像你這樣光割讓土地來滿足秦國的欲望,就好比抱著柴草去救火,柴草一天燒不完,火是一天撲不滅的。"
現(xiàn)一般用此典故來比喻人想消災免禍,但由于所用方法不適當,反而促使災禍更大、更危險了。
5、半面之交
這個典故源于《后漢書.應奉傳》。東漢時,有個叫應奉的人,是有名的學問家。他小時聰明過人,記憶力極強,讀過的書、見過的人,經(jīng)歷過的事情,都能牢牢記住。應奉在郡里擔任官職的時候,曾去過四十多個縣,記錄了上百數(shù)千個囚犯的情況。后來郡太守詢問這些人的情況,他都能對答如流,甚至說出這些囚犯的姓名及定罪的輕重,這使太守等人很驚訝。有一回,應奉去拜訪彭城長官袁賀,袁賀不在家,應奉正要轉(zhuǎn)身回去,袁賀家的車匠突然推開大門,從門縫露出半張面孔看了應奉一眼,而后又關(guān)上了大門,二十年過去后,一天應奉出門在路上偶然見到這個車匠,立刻認出他來,并同他打招呼,這個車匠很吃驚,經(jīng)過交談他才明白,原來以前和應奉見過半面。車匠不由驚嘆地說:"應奉的記憶力真了不起!"
現(xiàn)通常用此典故來說明只見過一面的人。
6、班荊道故
這個典故出自《左傳.襄公二十六年》。春秋時代,楚國大夫伍舉和蔡國大夫聲子是好朋友,而且是世交。伍舉的岳父申公犯了罪,偷偷地逃跑了。有人說:申公畏罪潛逃,是其女婿伍舉送他走的。伍舉聽說后,很害怕,因此躲避到鄰近的鄭國去,還準備從鄭國逃到晉國去。在鄭國都城外,伍舉恰好遇上途經(jīng)鄭國的好友聲子。好友相遇,特別高興,由于郊外,兩人便鋪荊樹條在地上當墊子,坐在上面一邊吃一邊談起過去的事情。后來聲子和楚國的令尹談起伍舉蒙受的不白之冤,為伍舉恢復了名譽和爵位。
現(xiàn)在用這個典故比喻老朋友重逢,不拘客套和禮節(jié)而暢敘舊情。
7、班門弄斧
這個典故見于《蓬軒別記》。魯班,又名公輸般,春秋時代魯國人。他是我國古代著名的能工巧匠,他的斧頭可以巧奪天工的制造出各種精致美妙的器具,木匠行里一向尊他為祖師爺。明朝進士梅之渙憑吊采石磯(今安徽當涂縣)帝李白墳墓時,看見墓前能寫字的地方,都被前代詩人留下并不優(yōu)美的詩句辭賦,實在是有點不自量力,他便揮筆題了一首詩:"采石江邊一捧土,李白之名高千古,來的去的寫兩行,魯班門前弄大斧。"
現(xiàn)一般用此典故諷刺那些在行家里手面前賣弄本領的人,有時也用來形容自己謙虛。
8、半部論語
這個典故出自宋羅大經(jīng)《鶴林玉露.地集.論語》。杜甫詩中說:"小兒學問止《論語》,大兒結(jié)束隨商旅。"認為《論語》是兒童的書。趙普當宰相,人們議論趙普是山東人,所讀的書只不過《論語》罷了,這也是依了杜甫的話。宋太宗曾向趙普問起這件事,趙普一點也不隱諱,回答說:"我平生所知道的,確實不超出《論語》的內(nèi)容,以前我用半部《論語》輔助太祖定天下,今后還想用半部《論語》輔助陛下定太平。我作宰相應無愧于所學的《論語》,《論語》所言是天下至高無上的言論。
原文意為夸大《論語》的效用,后或以"半部論語"諷刺人學識淺薄。
9、半途而廢
這個典故出自《后漢書.列子傳》。東漢時,一個叫樂羊子的讀書人。他的妻子聰明賢慧。有一天,樂羊子在道上撿到一塊金子帶回到家中,其妻看見后說:"撿到別人的東西而帶回到自己的家中,這是一種很不光彩的行為。"樂羊子一聽頓時很羞愧,便把撿到的那塊金子放回到原處。不久樂羊子離家去遠方求學,但是只過了一年他的就回來了,妻子問他為何這么快就回來了。樂羊子回答:"走后我很想念你,因此就回來看看。"妻子聽完,拿了一把剪刀把他帶到織布機前說:"你瞧,這布的原料的蠶繭,然后用織布機一絲絲把它編織出來,經(jīng)過很長時間才能織出成寸、成尺、成丈的娟布。假如現(xiàn)在用剪刀一下子把它剪斷了,就白白浪費了很多時間,娟布也織不出來了。你在外邊求學也是這樣,要持之以恒地用功攻讀,假如半路就停下來不走了,那不是和用剪刀剪斷絲線一樣,前功盡棄嗎?"樂羊子一聽頓受啟發(fā)和鼓舞,馬上告別妻子又出外繼續(xù)求學,一去就是七年。為鼓勵他求學上進,在此期間,其妻還省吃儉用資助樂羊子。
現(xiàn)通常用這典故比喻做事情沒有完成就終止了。
10、病入膏肓
春秋時期,晉景公得了重病,聽說秦國有一個醫(yī)術(shù)很高明的醫(yī)生緩,便專程派人去請來。
醫(yī)生還沒到。晉景公恍惚中做了個夢。夢見他的病變成了兩個小孩,正悄悄地在他身旁說話。晉景公側(cè)耳傾聽。
一個說:“那個高明的醫(yī)生緩馬上就要來了,我看我們這回難逃了,我們躲到什么地方去呢?”另一個小孩說道:“這沒什么可怕的,我們躲到肓的上面,膏的下面,無論他怎樣用藥,都奈何我們不得!
不一會兒,緩到了,立刻被請進了晉景公的臥室,替晉景公診斷病情。診斷后,那醫(yī)生對晉景公說:“這病已沒辦法治了。疾病在肓之上,膏之下,用灸法攻治不行,扎針又達不到,吃湯藥,其效力也達不到。這病是實在沒法子治啦!
晉景公聽了,心想醫(yī)生所說,果然驗證了自己夢見的兩個小孩的對話,便點了點頭說:“你的醫(yī)術(shù)真高明。 闭f畢,叫人送了一份厚禮給醫(yī)生,讓他回秦國去了。
這一故事在史料中記載為:“公疾病。求醫(yī)于秦,秦伯使醫(yī)緩為之。未至,公夢疾為二豎子,曰:‘彼良醫(yī)也,懼傷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醫(yī)至,曰:‘疾不可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藥不至焉,不可為也!
當然,這只是一個傳說!現(xiàn)在它常常意指病已危重到了無法救治的地步。也常用來比喻事情到了無可挽回的地步。
11、天際海角
韓愈,字退之,是唐代中葉時的宏大文學家。
他二歲時就死了父親,不久他的母親又死去。幼時依靠他哥哥韓會和嫂嫂鄭夫人過活。韓會有一個嗣子(愈次兄介之子,出繼與長兄會為嗣)叫老成,排行十二,所以小名叫十二郎,年紀此韓愈小一點。后來韓會四十二歲的時候,因宰相元載的事,貶為韶州刺史,不到幾個月就病死在韶州,這時韓愈只有十一歲,十二郎也很小。韓愈雖然有三個哥哥(會、弁、介),都很早離開了人世。這時,繼承祖先后代的,只有韓愈和他的侄子十二郎兩個人,零丁孤苦,沒有一天離開過。
韓愈十九歲時自宜城前往京城,以后十年的時間中,只和十二郎見過三次面。當他正準備西歸和十二郎永久生活在一起的時候,不幸十二郎就在這時死去了。韓愈知道了這消息,哀思欲絕,寫了一篇“祭十二郎文”,叫建中備了一些時下的物品從老遠的地方去致祭他。這篇祭文,一字一淚,令人讀來心酸。
祭文中有“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钡木渥樱笕吮惆阉斐伞疤祀H海角”這句話,用來比方極其遙遠的地方。
12、牛頭馬面
傳說,牛頭馬面原在地府掌管實權(quán),后來為什么只當了閻王手下的一個捉人差役?說起來,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豐都城有個姓馬的員外,在城內(nèi)算是個財權(quán)雙全的巨頭。按說,他也該心滿意足了,但有一件事情卻總是耿耿于懷,因他年已六旬,先后娶了十一個“偏房”,才僅有一個獨叮無論怎么求神許愿,終不能如愿以償。不用說,馬員外對他那個獨子馬一春,就視如掌上明珠了。但他十分擔心,如果萬一不幸,不僅斷了馬家香火。而且萬貫家業(yè)也無后繼之人。為此,他日夜憂愁,不知所措。
哪料屋漏又遇連夜雨。一天,馬員外用過早餐,準備出門備辦酒菜,為兒子明日滿十八周歲辦個喜酒。說來也巧,正在這時,有個八字先生從門前經(jīng)過,口中瑯瑯有詞:“算命羅,算命!”
馬員外聽見喊聲,心中大喜,竟把出門之事忘記得一干二凈。于是手提長衫,疾步走下臺階,恭請八字先生進屋上坐,茶畢,馬員外誠懇地說:“先生,請給我家小兒算個命好嗎?”
八字先生點頭說道:“可以,可以。”
馬員外立即給兒子報了生庚時辰。八字先生屈指一算,不禁大驚失色,脫口而出道:“哎呀,不好!”
馬員外大吃一驚,頓時嚇得冷汗直流:“啥?”
“小人不便啟齒。”八字先生搖了搖頭,長嘆一聲。
馬員外心里越發(fā)慌張,但為了急于弄個清楚,央求道:“請先生免慮,直說不防!
八字先生遲疑片刻,說道:“你家少爺衣祿不錯,可惜陽壽太短,太短!”
“多少?”
“十八歲。”
馬員外“媽呀”一聲,暈到在地,半天才蘇醒過來,面色如土。想不到明日小兒的十八歲生日,竟成了他壽終之期。想到此,便是一陣碎心裂肝的痛哭。又過了好一陣,才抽泣著問道:“先生,先生,求求你想各個辦法,救救我那可憐的兒子吧!”
八字先生想了一會說:“凡人哪有辦法,只有一條,不知員外舍不舍得破費呢?”
馬員外聽說還有辦法可想,心里自然就平靜多了,忙說:“只要能救兒子,哪怕傾家蕩產(chǎn),也在所不惜!”
13、箭無虛發(fā)
陶侃升職做龍驤將軍、武昌太守。當時天下鬧饑荒,山夷縣發(fā)生許多行船被強盜攔江打劫的事。陶侃命令眾將領假稱商船來引誘強盜。強盜果然上當前來,被捉幾個人,(經(jīng)過審問)這些人都是西陽王司馬萊的隨從。陶侃就調(diào)遣軍隊進逼司馬蒙,命令其交出以往打劫的那些人,陶侃在釣臺整姆軍隊作為后繼支援。‘司馬蒙將屬下二十人捆起來送交陶侃,陶侃斬殺了他們。從此以后,水路陸路打劫的全被清除,流亡在外的人紛紛返回家鄉(xiāng),把道路都塞滿了,陶侃盡力組織財物賑濟他們。他又在郡東部設立山夷縣的集市,縣上也函此收獲許多好處。當時,周額擔任荊州刺史,起初鎮(zhèn)守潯水城,強盜掠走他許多百姓。陶侃使部將朱伺救他,強盜退到保泠口。陶侃對眾將領說:“這些強盜~定會改道奔向武昌,我們應該回武昌城,晝夜兼程三天可以到達。你們誰能忍受饑餓進行戰(zhàn)斗?”部將吳寄應道:“打算忍受十天t饑餓,白天殺敵,夜間捕魚,完全能夠救濟自已!辟┤眨骸澳闶且晃唤!睌橙斯辉霰鴣砉ゴ颍召┡芍焖诺扔^反擊,把敵人打得大敗,繳獲他們的武器裝備,傷了很多敵人。
14、名落孫山
在我國宋朝的時候,有一個名叫孫山的才子,他為人不但幽默,而且很擅長說笑話,所以四周的人就給他取了一個“滑稽才子”的外號。
有一次,他和一個同鄉(xiāng)的兒子一同到京城,去參與舉人的考試。
放榜的時候,孫山的名字雖然被列在榜文的倒數(shù)第一名,但能然是榜上出名,而那位和他一起去的那位同鄉(xiāng)的兒子,卻沒有考上。
不久,孫山先回到家里,同鄉(xiāng)便來問他兒子有沒有考取。森山既不好意思直說,又不便隱瞞,于是,就隨口念出兩句不成詩的詩句來:“解元盡處是孫山,賢郎更在孫山外。”
解元,就是我國科舉制度所規(guī)定的舉人第一名。而孫山在詩里所謂的“解元”,乃是泛指一般考取的舉人。他這首詩全部的意思是說:“舉人榜上的最終一名是我孫山,而令郎的名字卻還在我孫山的后面。”
從今,人們便依據(jù)這個故事,把投考學校或參與各種考試,沒有被錄用,叫做“名落孫山”。
15、四面楚歌
項羽和劉邦原來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東西邊作為界限,互不侵犯。后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guī)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彭越、劉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城(即今江蘇徐州)的項羽部隊。終于布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
這時,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jīng)很少,糧食又沒有了。夜里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驚地說:“劉邦已經(jīng)得到了禁地了嗎?為什么他的部隊里面楚人這么多呢?”說看,心里已喪失了斗志,便從床上爬起來,在營帳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寵愛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淚,在旁的人也非常難過,都覺得抬不起頭來。一會,項羽騎上馬,帶了僅剩的八百名騎兵,從南突圍逃走。
邊逃邊打,到烏江畔自刎而死。因為這個故事里面有項羽聽見四周唱起楚歌,感覺吃驚,接看又失敗自殺的情節(jié),所以以后的人就用“四面楚歌”這句話,形容人們遭受各方面攻擊或逼迫的人事環(huán)境,而致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凡是陷于此種境地者,其命運往往是很悲慘的,例如某人因經(jīng)常與壞人為伍,不事生產(chǎn),游手好閑;但后來卻破那些壞人逼迫的無以為生,求助于別人時,別人也應他平日行為太壞,絕不同情更不理睬,這人所處的境地便是“四面楚歌”。
16、機不可失
唐朝時期,唐高祖李淵稱帝后,大將軍李靖建議將在長江中游稱帝的蕭銑拿下。于是唐軍抵夔州(現(xiàn)四川省奉節(jié))。當時蕭銑以為秋汛時節(jié)江水上漲,唐軍不敢輕而易舉的貿(mào)然進犯,疏忽大意沒有防備。而唐軍最初也認為水漲時渡江危如累卵,但是李靖的看法卻是兵貴神速,機不可失。經(jīng)過來來回回的戰(zhàn)斗,唐軍終于包圍了江陵城,蕭銑也束手就擒。
唐太宗李世民繼位,他李靖率領十萬大軍,討伐背叛唐朝的東突厥首領頡利可汗。頡利可汗不堪一擊便被唐軍打敗,頡利可汗求和。但是唐太宗看出他不是真心誠意的想要投降,而只是茍延殘喘等待機會,因此他也虛情假意地答應講和,還派人到軍營中去撫慰頡利可汗。李靖心領神會唐太宗的心思,他與副將張公謹商議,用突然襲擊的方法將頡利可汗一舉殲滅。張公謹說皇上答應講和怎能再去襲擊。李靖開誠布公地回答說:“用兵在于變幻莫測,兵貴神速,機不可失,以免打草驚蛇。當年韓信抄項羽的后路破齊,就是的例子!崩罹嘎暑I騎兵風塵仆仆遠道奔襲,大破東突厥兵,殲敵一萬多,俘敵十余萬,其余的東突厥兵也如驚弓之鳥四散而逃,頡利可汗也被活生生地擒拿了。
17、上下其手
春秋楚襄王二十六年。楚國出兵侵略鄭國。以事先楚國那么壯大,弱小的鄭國,實在沒有能力抵抗的,結(jié)果,鄭國遭碰到戰(zhàn)敗的厄運,連鄭王頡也被楚將穿封戌俘虜了。戰(zhàn)事結(jié)束后,楚軍中有楚王弟公子圍,想冒認俘獲鄭頡的功勞,說鄭王頡是由他俘獲的,于是穿封戌和公子圍二人便發(fā)生爭執(zhí),彼此都不肯讓步,一時沒有辦法減緩得來。之后,他們便請伯犁作公正人,判定這是誰的功勞。
伯州犁的解紛辦法本是很公正的,他主張要知道這是誰的功勞,最好是問問被俘的鄭王。于是命人帶了鄭王頡來,伯州犁便向他說明原委,接著手伸二指,用上手指代表楚王弟公子圍,用下手指代表楚將穿封戌,然后問他是被誰俘獲的。鄭王頡因被穿封戌俘虜,非常恨他,便指著上手指,表示是被公子圍所俘虜。于是,伯州犁便判定這是公子圍的功勞。“上下其手”這句成語便是出于這個故事;是表示玩法作弊,顛倒是非的意思。
在現(xiàn)在的社會中,這種情形是常常會發(fā)生的:譬如有人做了造孽的事兒,知道罪有應得,難逃被懲處的厄運;于是暗地里進行行賄,或請托親友奔走求情,求予包庇,結(jié)果大事化小,小事化無,仍得消遙法外。像這種參與其事的人,從中枉法舞弊,便可以說是:“上下其手”了。
【成語故事】相關(guān)文章:
成語故事精選01-28
經(jīng)典成語故事12-22
成語故事精選01-27
成語故事12-17
經(jīng)典成語故事02-16
成語故事02-04
四字成語故事天羅地網(wǎng)成語故事02-28
高屋建瓴的成語故事01-22
管中窺豹的成語故事01-23
笑比河清的成語故事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