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2016學習駐村第一書記典型事跡材料
中國共產(chǎn)黨的部分職務稱為書記,是中國共產(chǎn)黨于1921年成立初時翻譯蘇聯(lián)共產(chǎn)黨的“書記”(俄語:дьяк)而來,另當時職位最低的“書記”一詞,也可顯示為民做事、不作官僚的決心。
2016學習駐村第一書記典型事跡材料:
30多年前,一場發(fā)軔于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的林業(yè)科技推廣站個人先進事跡土地改革,掀起了中國全方位改革的帷幕。由此,敢想敢干、敢為人先的大包干精神作為一面旗幟享譽全國。
10年前,作為安徽省財政廳的選派干部,39歲的沈浩來到小崗村這片厚重的土地,擔任村黨支部第一書記。他用一腔熱血激活了小崗村一潭春水,直至2009年11月6日,疲倦的沈浩睡下后再沒有醒來……
斯人已逝,但沈浩精神卻在江淮大地上樹起了一面新的旗幟。
探求就里、艱苦奮斗的求實作風
“這個書記是來干實事的!”
清明時節(jié),江淮大地草長鶯飛、花紅柳綠。漫步在小崗村寬敞筆直的“友誼大道”上,兩旁一座座白墻黛瓦文明市民標兵事跡材料的徽派建筑新居聳立,望著這塊浸染過沈浩心血和汗水的土地,記者的思緒不禁飛回到了10年前。
2004年2月,沈浩帶著組織的重托踏上了小崗村的土地。
“身”入基層、“心”入百姓。上任伊始,沈浩就開始起早貪黑、挨家逐戶地耐心訪談……30多個日夜,將全村100多戶人家門頭“數(shù)”了兩遍,對小崗的實際情況更是了然于胸。
小崗究竟該如何發(fā)展,怎樣才能盡快走向共同富裕?沈浩以所學專長,結(jié)合小崗實際,與村兩委一班人確立了“三步走”的發(fā)展規(guī)劃,調(diào)整產(chǎn)業(yè)結(jié)構(gòu),發(fā)展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加快設施建設,發(fā)展旅游業(yè);跳出小崗求發(fā)展,著力辦好工業(yè)園。
思路有了,如何干起來?改造村里“友誼大道”東頭的一條泥巴路,成為沈浩上任后的第一把火。
沈浩沒有采取招投標的形式,而是將全村男女老少組織起來,按勞取酬。這是為了省錢,更是為了喚起每位村民對小崗事業(yè)的參與感。
沈浩一有時間就到工地上,扛水泥,拌砂漿,什么活都干。有一次,車子軋倒了水泥模板,剛拌好的科技工作者先進事跡材料水泥熟料灑到地上,一時找不到鍬,沈浩袖子一挽,用手一捧捧把水泥料捧回路基。不久,這條水泥路高質(zhì)量完成,還節(jié)余了一半的資金。
行動勝過千言萬語。一條路修好了,沈浩的形象也立了起來。“這個書記是來干實事的!”村民們豎起大拇指。
心系群眾、服務人民的公仆情懷
“這樣的好干部,誰能不擁護?”
小崗村村東的道路盡頭,便是小崗陵園。蒼松翠柏之間,沈浩長眠于他深愛的土地。拾級而上,人們來到墓前深深鞠躬,寄托哀思。
“心里裝著群眾,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辦群眾之所需……”轉(zhuǎn)至碑后,默念碑文,追憶事跡,緬懷精神。
任職6年間,沈浩時刻關心、牽掛著小崗村村民。
為方便村民隨時進來,他的房間從不上鎖。2008年3月,小崗村與石馬、嚴崗三村合并,找他的人愛崗敬業(yè)先進事跡材料更多了。村干部怕影響他休息,趁他外出時在樓下裝了個鐵門。沈浩看到后很不高興:“鄉(xiāng)親們找我肯定有事,這樣做不是把我與他們隔開了嗎?”這扇鐵門也就從沒鎖過。
“有困難,找沈浩”,這是小崗村民的口頭禪。沈浩堅持群眾利益高于一切,奔波為民,辛勞為民,沒日沒夜地為群眾辦事,無私無畏地替百姓解憂。村民誰家有困難,他心里都有一本賬,都會想方設法去解決。
2005年,一個大雨滂沱的夜晚,早已躺下的沈浩,不放心住在危房中的村民徐慶山,撐著雨傘沖進大雨中。由于泥路濕滑,他的鞋子掉了,就干脆打赤腳來到徐慶山家,直到為徐慶山安排好住處睡下,才一手撐著雨傘一手拎著鞋子離開。
大包干帶頭人關友章的遺孀毛鳳英家境貧寒、常年生病,沈浩在入戶走訪中發(fā)現(xiàn)后,立即把她踐行群眾路線先進典型海軍女艦員隊事跡材料送到醫(yī)院,跟院長說:“盡管給她治病,出院了我來結(jié)賬!”
“沈書記處處為小崗村著想,這樣的好干部,誰能不擁護?”沈浩離開5年來,談起他在小崗村的點點滴滴,村民們依然記憶猶新。
艱苦樸素、廉潔奉公的道德情操
“我愛你爸爸,別做貪官。”
新落成的沈浩同志先進事跡陳列館,參觀的人絡繹不絕,很多單位結(jié)合正在開展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組織黨員干部專程前來緬懷沈浩。
一張照片引得諸多觀眾駐足深思。這是沈浩到小崗任職后,女兒沈王一送他的一張個人照,女兒特意在照片背面留下幾行稚嫩的文字:“我愛你爸爸,祝你身體健康,萬事如意,還有,別做貪官。”
任職期間,沈浩清正廉潔,一心為公,做人重形象,做事講原則,始終以共產(chǎn)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
6年中,沈浩為小崗村民都翻建了新房,而他始終租住在村頭一間不足20平方米的小屋里。妻子王曉勤來看望他,發(fā)現(xiàn)條件如此簡陋,難過得流下眼淚。
2008年春節(jié),沈浩一家三口回老家過年。除夕晚上,兄弟幾家在一起吃團圓飯。飯桌上,一個侄子問:“小叔,聽說明年你們要上不少大項目,能不能介紹點工程給我做做。”沈浩聽了,把筷子一放,嚴肅地說:“這可不行,上面把我派到小崗,是讓我把小崗搞好,而不是謀私利的,這個忙我不能幫!”當時飯桌上的氣氛很尷尬,年夜飯最后也不歡而散。
沈浩在小崗村任職的6年里,沒有節(jié)假日,沒有周末,除了外出開會、招商,基本都在村里。每年春節(jié)都忙到大年三十中午才回家,年初二又回到村里……直到去世,他的案頭還擺放著11項必須在年底前完成的近期重點工作責任分解表。
“兩任村官嘔心瀝血帶領一方求發(fā)展,六載離家鞠躬盡瘁引導萬民奔小康”,一副挽聯(lián)凝練了沈浩的6年小崗時代先鋒最貼民心就業(yè)局長先進事跡材料
生活,同時也是沈浩一心為公、無私奉獻精神的`最好詮釋。
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開展以來,作為沈浩精神的發(fā)源地,安徽省進一步掀起學習沈浩精神的熱潮,組織黨員干部把沈浩精神作為一面鏡子,反復對照,深入查擺在思想境界、素質(zhì)能力、作風形象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努力向沈浩同志看齊。
沈浩生前接受采訪。
沈浩墓碑前的大理石上,有一片已被燒黑,那是清明期間,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村民三三兩兩自發(fā)來祭奠沈浩時燒紙錢留下的。
“你是累死的啊,像你這樣的好書記,太難得了。”前些日子,大包干帶頭人之一的嚴立華又照例去祭奠沈浩:“你一個人來了小崗,清明了,我來看看你。也許當時我們就不應該按紅手印把你留下……”
紅手印,在小崗村有著不同尋常的意義。
1978年初冬,小崗村十八條好漢以“托孤”的形式按下紅手印,掀開了新時代中國農(nóng)村改革的序幕。30年后,樸實的小崗村人為了把沈浩留下,一共按下過351個紅手印。“他是我們的親人哪。”“這孩子好啊,能干事!”“他不圖一點私利,是難得的好干部。”這些都是村民最質(zhì)樸的表達。
現(xiàn)任小崗村黨委第一書記、安徽省財政廳選派干部張行宇感慨:“個個紅手印都是群眾對他的深情吶。作為沈浩的接力者,和他比起來,我還有差距,要向他學的有很多。”
第二批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沈浩為民務實清廉的精神,已成為安徽省乃至全國黨員干部深學、細照、篤行的一面鏡子。
日日夜夜走訪村民,當干部不圖虛名
小崗村友誼大道兩旁,小樓林立。放眼望去,四車道的柏油馬路兩旁集聚了數(shù)家億元企業(yè),來大包干紀念館參觀三個文明建設先進集體事跡材料的游客絡繹不絕。如果不告訴你這是個鄉(xiāng)村,你甚至會誤以為這是一個現(xiàn)代化小鎮(zhèn)。
2004年,當臉孔白凈的沈浩剛到小崗村時,大家投來的是懷疑的目光。大包干帶頭人之一的嚴金昌在心里嘀咕:“省城來的干部,是想借小崗村名氣‘鍍金’吧,肯定沒兩個月就走了。”
可讓嚴金昌沒想到的是,沈浩剛到小崗村1個多月的時間里,每天起早貪黑,圍繞“小崗村究竟要怎么發(fā)展”的話題,挨家挨戶走訪村民,30多個日日夜夜,沈浩將全村108戶農(nóng)民家跑了至少兩遍,將小崗村的“家底”及大伙的想法都裝進了心里。
當時村里僅有一條800米長的水泥路,其余都是泥巴路,“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大伙都巴望著村里能有更好走的水泥路。知道大家的想法后,沈浩就開始跑上跑下爭取資金。為了讓“肥水不流外人田”,沈浩還和幾位大包干帶頭人合計,“自己的路自己修”。路修好了,一算賬,整整省了20萬元。修路,讓村民們對這位第一書記的看法來了個180度大轉(zhuǎn)彎,村里人嘆服:“沈浩人實在,不是來圖虛名的。”
在小崗村工作的6年,沈浩不分白天黑夜,都在籌劃著如何讓“中國改革第一村”脫貧致富,乃至把名氣打得更響。他的售票處網(wǎng)店主任先進事跡材料書桌上擺滿了《鄉(xiāng)村的前途》《中國農(nóng)村金融調(diào)查》等上百本雜志書籍;一遇到重大決策,他都要找大包干帶頭人們坐下來“拉拉呱”。
同樣作為村干部,對比沈浩的務實作風,有些人慚愧了:“工作做決策時,往往是村兩委班子幾個人坐在辦公室一合計,想當然就去干了,不聽群眾意見,決策時‘拍腦袋’,辦砸了‘拍屁股’,難怪群眾反感。當干部,就不能玩花架子;當干部,就不能圖虛名。”
可以說,沈浩在小崗村的6年,是小崗村發(fā)展最快的6年。2008年底,村民人均純收入已從2003年的2300元增長到6600元,112戶村民搬進了小區(qū);大包干紀念館等景點的修建,讓小崗村成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qū);曾經(jīng)沒有一家工業(yè)的小崗村,已引進項目13個,到位資金2.3億元;南連省城的101國道、北至省道307的小崗快捷通道打通后,從村到縣的路程縮短了20多公里。
沈浩雖然走了,但他踏實干事的創(chuàng)業(yè)精神依然在傳承。
2004年和沈浩同一批到村任職的省地稅局選派干部、現(xiàn)任渦陽縣小辛居委會黨總支第一書記楊傳杰,已3次下派,先后7年在兩個貧困村任職。最近,在任期即將結(jié)束時,面對苦苦挽留他的村民,他決定留下來再干幾年:“村民看到了發(fā)展的希望,但是口袋還沒鼓起來,我的事情還沒做完?粗约盒薜穆罚粗习傩諛泛呛堑男δ,這樣的人生更有價值,我理解沈浩。”
眼皮從不往上翻,心中裝滿群眾
小崗村改革大道一旁,有一座黑瓦白墻的兩層徽派建筑,這是村敬老院,是沈浩當年為了讓村里的孤寡公司研究室博士事跡材料老人老有所養(yǎng)而修建的。
午后,幾位老人坐在長廊上曬太陽。當?shù)弥覀儊聿稍L沈浩事跡時,73歲的張道維老人顫顫巍巍地站了起來,拉著我們到處看:“這里有食堂,房間里還有衛(wèi)生間,以前我一個人住在草房里,要不是沈浩,我死了都沒人知道。”老人用最質(zhì)樸的話語表達著對沈浩的想念。
沈浩生前的住地離敬老院不遠,從動工到封頂,每晚睡覺前,他都要站在西窗看看那燈火通明的工地。2009年11月6日,沈浩因長期積勞成疾,突發(fā)心臟病,倒在工作第一線,當時,他的案頭上還放著一張《小崗村近期重點工作責任分解及完成時限表》,其中一項內(nèi)容是:“小崗村敬老院工程,11月15日前完工。”
沈浩的心中,滿裝著群眾的需求。
村民韓慶江不會忘記,當年他家屋子漏雨,沈浩第二天就開會研究給他修房;困難戶韓德國不會忘記,家里沒錢給孫兒買奶粉,沈浩從自己口袋里掏出1000元錢;關友林全家不會忘記,逢年過節(jié),沈浩都要送去慰問金和年貨……小崗村村民們都知道,沈浩住處的門從不上鎖,不論什么時候,都能推門而入。
大伙對沈浩評價最多的是:“沒架子,眼皮從不往上翻。”來自大別山革命老區(qū)的六安市舒城縣幸福村黨委書記
國土檔案管理員先進個人事跡材料楊龍和一直把沈浩當成一面鏡子,時常用他對照自己和身邊的村干部,他反思:“沈浩雖然是省廳下派的干部,可一點官架子都沒有。而我們呢,本身是群眾,村干部時間當長了,就把自己當成了官,覺得自己高高在上,這很不對。”
第二批教育實踐活動中,安徽省提出遠學焦裕祿、近學沈浩,力求做到深學、細照、篤行。目前,全省共建立黨員領導干部活動聯(lián)系點5322個,派出督導組1264個,全省95%以上黨員干部進村入戶,深入田間地頭,面對面聽取群眾意見建議。
期望活得更有價值,生活似苦行
“我們基層不是沒有‘四風’問題,F(xiàn)在日子好過了,一些村干部也有了享受享受的心理。”對照沈浩這面鏡子,楊龍和的話直截了當,“有些村干部認為,只要集體的錢不裝進自己的腰包,吃點喝點玩點,沒什么大不了,甚至有個別干部,群眾不送禮不請吃飯就拖著不辦事,這樣的‘享樂欲’和‘奢靡病’應當及時制止。”
沈浩生前,桌上一直放著女兒沈王一10歲時的一張照片,相框背面是女兒歪歪斜斜的幾行字:“我愛你爸爸,祝你身體健康,萬事如意。還有,別做貪官。”女兒的擔心是多余的,在小崗村6年,沈浩不僅沒做貪官,反而過得像個苦行僧。
6年時間里,沈浩一直租住在一間不到20平方米的簡陋平房里,沒有衛(wèi)生間,條件還不如村民家;6年會計先進事跡材料時間里,他對自己很“摳門”,棉鞋,是從地攤上花5元錢買的,線衣袖子已經(jīng)脫線,被房東扔了,可他又撿了回來,說穿上外套就看不見了。妻子王曉勤看著心酸,很不理解:“家里也不是沒條件買點好的,為什么你就不能對自己好點呢?”沈浩說:“生活太講究,就容易變質(zhì)。”
對自己吝嗇,但對村民和同事,沈浩卻非?犊。
大學生村官趙玲記得,2008年剛來小崗村,沈浩給他們一批大學生村官屋子安了新空調(diào)、裝了電視機,配了新電腦。“可他自己用的,還是省財政廳淘汰的。”
和沈浩共事了6年的同事記得,當時村里集體經(jīng)濟沒有錢,為了開展工作,沈浩把自家的桑塔納開來,好多交通票都是自掏腰包,“整理遺物的時候,發(fā)現(xiàn)他墊付的油票、交通費、差旅費等各種票據(jù)就有數(shù)萬元。”
“人生的目的,不應是追求奢靡享樂,而應像沈浩那樣做有價值的事情。”讓馬鞍山市當涂縣鑫龍村大學生村官陳邵霏感觸最深的是沈浩日記里的那句:“作為一個人活在世上,官是當不到頭的,錢也是難以掙盡的。那么,考慮的應該是怎樣活得更有價值。”
以沈浩為鏡,安徽省鳳陽縣部署開展作風突出問題大討論大排查大檢修大掃除活動,截至記省發(fā)改委駐城步建設扶貧工作組組長鄧逸涯目前,全縣共通報批評機關單位64個,通報批評10人,責令做出書面檢查49人,黨政紀處分5人。針對干部中存在的吃喝風、紅包風、賭博風、走讀風等“小四風”問題,安徽省加大整治力度,既治“流行病”,又治“地方病”,第二批教育實踐活動開展以來,全省各地已糾正和查處“四風”問題843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