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堅韌不拔自強不息主題班會
導語: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一個關于堅韌不拔自強不息的班會教案,供您參考,希望能幫助到您。
笑看挫折,自強不息
一、導入
什么是挫折?
二、認識挫折
1、什么是挫折?
挫折是指人們在追求某種目標的活動中,遇到干擾、障礙,遭受到損失或失敗時產(chǎn)生的一種心理狀態(tài)。
【案例一】湖北省宜昌市某子弟學校高二女生向某因在校談戀愛,致使學習成績下降。家長得知后嚴加管教不果,后因與男友產(chǎn)生矛盾遭到拋棄,在校從三樓跳下去,經(jīng)搶救無效死亡。
【案例二】13歲的高士其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入了清華留美預備學校,學校授課全部要用英語,可高士其入學時只懂一點英語。入學時,除了英語他的各門功課都特別突出,學校特準他一入學就跳了一級,怎么辦?他不懂英語,是無法聽課的,時間一長,各門功課都有要落下來。少年高士其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次較大的考驗,可以說這是他遭受的第一次挫折。但高士其沒有退縮,沒有等待,沒有猶豫,經(jīng)過半年的努力,他竟然獲得了英語優(yōu)等獎章,而且接著又開始自學起法語和德語來。
案例分析
2、討論:挫折產(chǎn)生的原因
造成挫折的因素
自然因素
社會因素
家庭學校因素
個人因素
內(nèi)在因素
外在因素
3、討論:挫折產(chǎn)生的原因
他是一個大腦,一個神話,一個當代最杰出的理論物理學家,一個科學名義下的巨人……或許,他只是一個坐著輪椅,挑戰(zhàn)命運的勇士。
1、?請同學談談偉人或名人是如何對待挫折克服挫折的。
三、感受挫折
名人挫折故事
感受名人光輝
2、在現(xiàn)實生活中也會遇到來自各方面的挫折,請同學們談談自己遇到的挫折經(jīng)歷,并談談受挫后的反應,是如何對待的?
三、感受挫折
老師為什么批評我呢?
我再也不上…課了
人生ABC
我們的故事
3、小品欣賞:
《挫折面前,我們不孤獨》
閱讀下面一則故事《被落井下石的驢》,請大家續(xù)尾 一位鄉(xiāng)下農(nóng)夫有頭老驢子,一天,老驢子不小心跌進了一個深坑。農(nóng)夫聽到驢的哀鳴,目睹它的困境,想了很久,斷定救不了它,但又不忍心看著它痛苦而死,于是,農(nóng)夫決定往坑里填土,把老驢悶死,以便使它早些脫離苦海,于是,農(nóng)夫就開始往坑里填土……
四、善待挫折
不同的態(tài)度不同的結(jié)果
放棄
半途而廢
挑戰(zhàn)
一事無成
成功
挫折
先靜下心來,分析挫折產(chǎn)生的主客觀原因,再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正確對待挫折,不僅可以克服和消除挫折,而且還可以磨煉自己的意志。
(一)
正視挫折,認真分析
分散挫折的壓力,不要把痛苦悶在心里,應當主動向
老師、同學或親友傾訴,爭取別人的諒解、同情與幫助,這樣可以減輕挫折感,增強克服挫折的信心。
(二)
學會宣泄,擺脫壓力
(三)
情緒轉(zhuǎn)移,尋求升華
轉(zhuǎn)移自己的視線,遭受挫折后,一般人都會感覺度日如年,這時,可以通過自己喜愛的體育鍛煉、寫作、書法、繪畫、聽音樂等方式,使情緒得以調(diào)節(jié),情感得以升華。
四、善待挫折
(四)
學會幽默,自我解嘲
“幽默”和“自嘲”是宣泄積郁、平衡心態(tài)、制造快樂的良方。當你遭受挫折時,不妨采用阿Q的精神勝利法,比如“吃虧是福”“破財免災”“有失有得”等等來調(diào)節(jié)一下你失衡的心理;蛘“難得糊涂”,冷靜看待挫折,用幽默的方法調(diào)整心態(tài)。
當你遇到挫折時,要勇往直前。堅定目標不變,努力的程度加倍。那么很快,迎接你的就將是成功了。
(五)
堅定目標,鍥而不舍
人必須經(jīng)歷挫折,才能培養(yǎng)出堅韌不拔的抗挫折能力,要勇于正視挫折,磨煉自己,才能取得成功。
五、歌曲欣賞
《真心英雄》
結(jié)束語:
同學們,挫折和失敗在人生的道路上不可避免。孟子說:“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巴爾扎克曾說:“挫折對于天才是一塊墊腳石,對于能干的人是一筆財富,對于弱者是一個萬丈深淵!”我們要做生活中的強者,正確認識挫折,不斷調(diào)整好自己的心理狀態(tài),堅定不移地向自己的目標邁進,去獲得最終的勝利!
陽光總在風雨后
挫折面前
我們選擇堅強
名人看挫折
失敗也是我需要的,它和成功對我一樣有價值,只有在我知道一切做不好的方法以后,我才能知道做好一件工作的方法是什么。
-----愛迪生
一個人在科學探索的道路上,走過彎路,犯過錯誤,并不是壞事,更不是什么恥辱,要在實踐中勇于承認和改正錯誤。-----愛因斯坦
給孩子多多提供嘗試機會也是實施挫折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孩子一旦被剝奪了嘗試的機會,也就等于被剝奪了犯錯誤和改正錯誤的機會,因此也不可能邁向成功之路。
——德國著名教育專家舒馬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