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p id="zsypk"></rp>

      2. 一張珍貴的照片作文500字

        時間:2024-07-04 09:45:40 500字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一張珍貴的照片作文500字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經常接觸到作文吧,借助作文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那么你有了解過作文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一張珍貴的照片作文500字,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一張珍貴的照片作文500字

        一張珍貴的照片作文500字1

          一、教學目標

          1、理解合力與力的合成的概念

          2、掌握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

          3、會用作圖法和直角三角形知識求共點力的合力

          4、初步體會等效替代的物理思維方法

          二、重點難點

          1、 運用等效替代思想理解合力概念是本節思維方式上的一大難點

          2、平行四邊形定則是一切矢量所遵循的運算法則,由代數求和擴充到矢量求和既是知識的跨越,也是概念的延伸,必然給初學者帶來難度

          三、教學方法演示實驗、歸納、總結

          四、教具平行四邊形定則演示器,合力與分力關系模擬演示器、三角板、彈簧秤2個、鉤碼

          五、課時:1節

          六、教學過程

         。ㄒ唬┭菔緦嶒1

          圖a圖b

          將兩個彈簧秤按圖a方式懸掛砝碼,使砝碼靜止,然后用一個彈簧秤懸掛同一砝碼,使砝碼靜止,可見力f產生的效果跟原來f1和f2共同產生的效果相同。思考題:力f與力f1和f2之間有一種什么關系?————效果相同,可以相互替代。

          (二)概念講授:

          合力、力的合成一個物體受到幾個力共同作用產生的效果與一個力對物體作用產生的效果相同時,這個力就叫做那幾個力的合力。求幾個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強調“等效替代”思想

         。ㄈ┰鯓忧髱讉力的`合力?

          演示實驗2:運用平行四邊形定則演示器完成教材所述實驗。結論:如果用表示兩個共點力f1和f2的線段為鄰邊作平行四邊形,那么,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就可以用這兩個鄰邊之間的對角線表示出來,這叫做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解釋共點力:幾個力如果都作用在物體的同一點,或者它們的作用線相交于同一點,這幾個力叫做共點力。平行四邊形定則的具體應用方法有兩種:

          1、 圖解法:

         。1)兩個共點力的合成:從力的作用點作兩個共點力的圖示,然后以f1、f2為邊作平行四邊形,對角線的長度即為合力的大小,對角線的方向即為合力的方向。 用直尺量出對角線的長度,依據力的標度折算出合力的大小,用量角器量出合力與其中一個力之間的夾角θ。如圖所示

          圖中f1=50n,f2=40n,合力f=80n 。

         。2)兩個以上共點力的合成:先求出任意兩個力的合力,再求出這個合力跟第三個力的合力,直到所有的力都合成進去,最后得到的結果就是這些力的合力。2、計算法先依據平行四邊形定則畫出力的平行四邊形,然后依據數學公式(如余弦定理)算出對角線所表示的合力的大小和方向。當兩個力互相垂直時,有: f=√f12+f22tanθ=f2/f1

          例題1:講授教材例題例題2:如圖所示,一個木塊放在水平桌面上,在水平方向共受到三個力即f1、f2和靜摩擦力作用,而且三個力的合力為零,其中f1=10n,f2=2n,若撤去力f1,則木塊在水平方向受到的合力多少?

          解:f1和f2的合力f12=f1-f2=8n,方向向右,又因物體受三力作用且合力為零,故靜摩擦力f=8n,方向向左。若撤去力f1,則木塊受f2作用而有向左運動的趨勢,此時物體受到的靜摩擦力為2n,方向向右,木塊仍保持靜止狀態,木塊在水平方向受到的合力為零。

         。ㄋ模┖狭Υ笮〉姆秶哼\用合力與分力關系模擬演示器,讓兩個力f1和f2之間的夾角θ由0°→180°變化,可以得到

          (1)合力f隨θ的增大而減小。

          (2)當θ=0°時,f有最大值fmax=f1+f2,當θ=180°時,f有最小值fmin=f1—f2

        一張珍貴的照片作文500字2

          一、應用解法分析動態問題

          所謂解法就是通過平行四邊形的鄰邊和對角線長短的關系或變化情況,作一些較為復雜的定性分析,從形上就可以看出結果,得出結論.

          例1 用細繩AO、BO懸掛一重物,BO水平,O為半圓形支架的圓心,懸點A和B在支架上.懸點A固定不動,將懸點B從1所示位置逐漸移到C點的過程中,試分析OA繩和OB繩中的拉力變化情況.

          [方法歸納]

          解決動態問題的一般步驟:

          (1)進行受力分析

          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一般情況下物體只受三個力:一個是恒力,大小方向均不變;另外兩個是變力,一個是方向不變的力,另一個是方向改變的力.在這一步驟中要明確這些力.

          (2)畫三力平衡

          由三力平衡知識可知,其中兩個變力的合力必與恒力等大反向,因此先畫出與恒力等大反向的力,再以此力為對角線,以兩變力為鄰邊作出平行四邊形.若采用力的分解法,則是將恒力按其作用效果分解,作出平行四邊形.

          (3)分析變化情況

          分析方向變化的力在哪個空間內變化,借助平行四邊形定則,判斷各力變化情況.

          變式訓練1 如2所示,一定質量的物塊用兩根輕繩懸在空中,其中繩OA固定不動,繩OB在豎直平面內由水平方向向上轉動,則在繩OB由水平轉至豎直的過程中,繩OB的張力的大小將( )

          A.一直變大

          B.一直變小

          C.先變大后變小

          D.先變小后變大

          二、力的正交分解法

          1.概念:將物體受到的所有力沿已選定的兩個相互垂直的方向分解的方法,是處理相對復雜的多力的合成與分解的常用方法.

          2.目的:將力的合成化簡為同向、反向或垂直方向的分力,便于運用普通代數運算公式解決矢量的運算,“分解”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合成”.

          3.適用情況:適用于計算三個或三個以上力的合成.

          4.步驟

          (1)建立坐標系:以共點力的作用點為坐標原點,直角坐標系x軸和y軸的選擇應使盡量多的力在坐標軸上.

          (2)正交分解各力:將每一個不在坐標軸上的力分解到x軸和y軸上,并求出各分力的大小,如3所示.

          (3)分別求出x軸、y軸上各分力的矢量和,即:

          Fx=F1x+F2x+…

          Fy=F1y+F2y+…

          (4)求共點力的合力:合力大小F=F2x+F2y,合力的方向與x軸的夾角為α,則tan α=FyFx,即α=arctan FyFx.

          4

          例2 如4所示,在同一平面內有三個共點力,它們之間的夾角都是120°,大小分別為F1=20 N,F2=30 N,F3=40 N,求這三個力的合力F.

          5

          變式訓練2 如5所示,質量為m的木塊在推力F的作用下,在水平地面上做勻速運動.已知木塊與地面間的動摩擦因數為μ,那么木塊受到的滑動摩擦力為( )

          A.μmg

          B.μ(mg+Fsin θ)

          C.μ(mg-Fsin θ)

          D.Fcos θ

          三、力的分解的`實際應用

          例3 壓榨機結構如6所示,B為固定鉸鏈,A為活動鉸鏈,若在A處施另一水平力F,輕質活塞C就以比F大得多的力壓D,若BC間距為2L,AC水平距離為h,C與左壁接觸處光滑,則D所受的壓力為多大?

          例4 如7所示,是木工用鑿子工作時的截面示意,三角形ABC為直角三角形,∠C=30°.用大小為F=100 N的力垂直作用于MN,MN與AB平行.忽略鑿子的重力,求這時鑿子推開木料AC面和BC面的力分別為多大?

          變式訓練3 光滑小球放在兩板間,如8所示,當OA板繞O點轉動使 θ角變小時,兩板對球的壓力FA和FB的變化為( )

          A.FA變大,FB不變

          B.FA和FB都變大

          C.FA變大,FB變小

          D.FA變小,FB變大

          例5 如9所示,在C點系住一重物P,細繩兩端A、B分別固定在墻上,使AC保持水平,BC與水平方向成30°角.已知細繩最大只能承受200 N的拉力,那么C點懸掛物體的重量最

          多為多少,這時細繩的哪一段即將被拉斷?

          參考答案

          解題方法探究

          例1 見解析

          解析 在支架上選取三個點B1、B2、B3,當懸點B分別移動到B1、B2、B3各點時,AO、BO中的拉力分別為FTA1、FTA2、FTA3、和FTB1、FTB2、FTB3,從中可以直觀地看出,FTA逐漸變小,且方向不變;而FTB先變小,后變大,且方向不斷改變;當FTB與FTA垂直時,FTB最小.

          變式訓練1 D

          例2 F=103 N,方向與x軸負向的夾角為30°

          解析 以O點為坐標原點,建立直角坐標系xOy,使Ox方向沿力F1的方向,則F2與y軸正向間夾角α=30°,F3與y軸負向夾角β=30°,如甲所示.

          先把這三個力分解到x軸和y軸上,再求它們在x軸、y軸上的分力之和.

          Fx=F1x+F2x+F3x

          =F1-F2sin α-F3sin β

          =20 N-30sin 30° N-40sin 30° N=-15 N

          Fy=F1y+F2y+F3y

          =0+F2cos α-F3cos β

          =30cos 30° N-40cos 30° N=-53 N

          這樣,原來的三個力就變成互相垂直的兩個力,如乙所示,最終的合力為:

          F=F2x+F2y=-152+-532 N=103 N

          設合力F與x軸負向的夾角為θ,則tan θ=FyFx=-53 N-15 N=33,所以θ=30°.

          變式訓練2 BD

          例3 L2hF

          解析 水平力F有沿AB和AC兩個效果,作出力F的分解如甲所示,F′=h2+L22hF,由于夾角θ很大,力F產生的沿AB、AC方向的效果力比力F大;而F′又產生兩個作用效果,沿水平方向和豎直方向,如乙所示.

          甲 乙

          Fy=Lh2+L2F′=L2hF.

          例4 1003 N 200 N

          解析 彈力垂直于接觸面,將力F按作用效果進行分解如所示,由幾何關系易得,推開AC面的力為F1=F/tan 30°=1003 N.

          推開BC面的力為F2=F/sin 30°=200 N.

          變式訓練3 B [利用三力平衡判斷如下所示.

          當θ角變小時,FA、FB分別變為FA′、FB′,都變大.]

          例5 100 N BC段先斷

          解析 方法一 力的合成法

          根據一個物體受三個力作用處于平衡狀態,則三個力的任意兩個力的合力大小等于第三個力大小,方向與第三個力方向相反,在甲中可得出F1和F2的合力F合豎直向上,大小等于F,由三角函數關系可得出F合=F1sin 30°,F2=F1cos 30°,且F合=F=G.

          甲

          設F1達到最大值200 N,可得G=100 N,F2=173 N.

          由此可看出BC繩的張力達到最大時,AC繩的張力還沒有達到最大值,在該條件下,BC段繩子即將斷裂.

          設F2達到最大值200 N,可得G=115.5 N,F1=231 N>200 N.

          由此可看出AC繩的張力達到最大時,BC繩的張力已經超過其最大能承受的力.在該條件下,BC段繩子早已斷裂.

          從以上分析可知,C點懸掛物體的重量最多為100 N,這時細繩的BC段即將被拉斷.

          乙

          方法二 正交分解法

          如乙所示,將拉力F1按水平方向(x軸)和豎直方向(y軸)兩個方向進行正交分解.由力的平衡條件可得F1sin 30°=F=G,F1cos 30°=F2.

          F1>F2;繩BC先斷, F1=200 N.

          可得:F2=173 N,G=100 N.

        一張珍貴的照片作文500字3

          1、知道速度的意義、公式、符號、單位、矢量性.

          2、知道質點的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等概念.

          3、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們的區別.

          4、會用公式計算物體運動的平均速度.

          【學習重點】

          速度、瞬時速度、平均速度三個概念,及三個概念之間的聯系.

          【學習難點】

          平均速度計算

          【指導】

          自主探究、交流討論、自主歸納

          【鏈接】

          【自主探究】

          知識點一:坐標與坐標的變化量

          【閱讀】P15 “坐標與坐標的變化量”一部分,回答下列問題。

          A級 1、物體沿著直線運動,并以這條直線為x坐標軸,這樣物體的位置就可以用 來表示,物體的位移可以通過 表示,Δx的大小表示 ,Δx的正負表示

          【思考與交流】1、汽車在沿x軸上運動,如圖1—3—l表示汽車從坐標x1=10 m,在經過一段時間之后,到達坐標x2=30 m處,則Δx = ,Δx是正值還是負值?汽車沿哪個方向運動?如果汽車沿x軸負方向運動,Δx是正值還是負值?

          2、如圖1—3—l,用數軸表示坐標與坐標的變化量,能否用數軸表示時間的變化量?怎么表示?

          3、綠妹在遙控一玩具小汽車,她讓小汽車沿一條東西方向的筆直路線運動,開始時在某一標記點東2 m處,第1s末到達該標記點西3m處,第2s末又處在該標記點西1m處.分別求出第1s內和第2s內小車位移的大小和方向.

          知識點二:速度

          【閱讀】P10第二部分:速度完成下列問題。

          實例:北京時間8月28日凌晨2點40分,雅典奧林匹克體育場,這是一個值得所有中國人銘記的日子,21歲的上海小伙劉翔像閃電一樣,挾著狂風與雷鳴般的.怒吼沖過終點,以明顯的不可撼動的優勢獲得奧運會男子110米欄冠軍,12秒91的成績平了由英國名將科林約翰遜1993年8月20日在德國斯圖加特創造的世界紀錄,改寫了奧運會紀錄.那么請問我們怎樣比較哪位運動員跑得快呢?試舉例說明.

          【思考與交流】

          1、以下有四個物體,如何比較A和B、B和D、B和C的運動快慢?

          初始位置(m) 經過時間(s) 末了位置(m)

          A.自行車沿平直道路行駛 0 20 100

          B.公共汽車沿平直道路行駛 0 10 100

          C火車沿平直軌道行駛 500 30 1 250

          D.飛機在天空直線飛行 500 10 2 500

          A級1、為了比較物體的運動快慢,可以用 跟發生這個位移所用 的比值,表示物體運動的快慢,這就是速度.

          2、速度公式v=

          3、單位:國際單位m/s或ms-1,常用單位km/h或kmh-1 , ?/s或?s-1

          4、速度的大小在數值上等于 的大小;速度的方向就是物體 的方向 , 位移是矢量,那速度呢?

          問題:我們時曾經學過“速度”這個量,今天我們再次學習到這個量,那大家仔細比較分析一下,我們今天學習的“速度”跟學習的“速度”一樣嗎?如果不一樣,有什么不同?

          知識點三: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

          一般來說,物體在某一段時間內,運動的快慢不一定時時一樣,所以由v=Δx/Δt求得速度,表示的只是物體在時間Δt內的 快慢程度,稱為: 速度。

          平均速度的方向由_______________的方向決定,它的_____________表示這段時間內運動的快慢.所以平均速度是 量,

          1、甲百米賽跑用時12.5秒,求整個過程中甲的速度是多少?那么我們來想一想,這個速度是不是代表在整個12.5秒內速度一直都是這么大呢?

          2、前面的計算中我們只能知道百米賽跑中平均下來是每秒8米,只能粗略地知道物體運動的快慢,如果我想知道物體某個時刻的速度如10秒末這個時刻的速度,該如何計算呢?

          【思考與交流】

          教材第16頁,問題與練習2,這五個平均速度中哪個接近汽車關閉油門時的速度?

          總結:質點從t到t+△t時間內的平均速度△x/t△中,△t取值 時,這個值就可以認為是質點在時刻的瞬時速度.

          問題:下列所說的速度中,哪些是平均速度,哪些是瞬時速度?

          1. 百米賽跑的運動員以9.5m/s的速度沖過終點線。

          2. 經過提速后,列車的速度達到150km/h.

          3. 由于堵車,在隧道中的車速僅為1.2m/s.

          4. 返回地面的太空艙以8m/s的速度落入太平洋中。

          5. 子彈以800m/s的速度撞擊在墻上。

        一張珍貴的照片作文500字4

          一、教學目的:

          1.知道功率是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理解功率的概念,能運用功率的公式P=W /t進行有關計算。

          3.正確理解公式P=FVcosα的意義,知道什么是瞬時功率,什么是平均功率,并能用來解釋現象和進行計算。

          二、重點難點

          1.理解功率的概念是本節的重點。

          2.瞬時功率和平均功率計算是本節的難點。

          3.機車起動問題是本節課對學生的一個能力培養點。

          三、教學方法講授、討論、練習。

          四、教具

          五、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上節課學習了功的概念及其計算,F在我們研究下面兩個問題。

          (1)質量為2kg的物體在4N的水平拉力F1作用下沿F1的方向以2 m/s的速度勻速前進16m.在此過程中,有幾個力對物體做功,各做功多少?此過程用多長時間?

         。2)質量為2kg的物體靜止在光滑水平面上,在F2=4N的水平拉力作用下前進16 m。在此過程中,有幾個力對物體做功?各做功多少?此過程用多長時間?(學生自己解答,教師小結。)

          中拉力做功:W11=F1S=64J;阻力做功:W12=-F1S=-64J;時間:t1=s/V=8s.

          可見,力對物體做功多少,只由F、S及它們間夾角決定,與物體是否還受其它力、物體是勻速運動還是變速運動無關。再比較一下,F1、F2做功一樣多,但所用時間不同。說明力對物體做功還有一個快慢問題。本節課學習做功快慢的描述問題。

          板書課題:

          第二節功率

          進行新課:

         。ㄒ唬┝ξ矬w做功快慢的比較。

          分析以下事例,歸納出做功快慢的比較方法:

          運動的.快慢用表示;速度變化快慢用表示,我們把描述力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定義為功率,這是物理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

         。ǘ┕β实母拍

          1.定義:功跟完成這些功所用時間的比值叫做功率。定義式:P=W/t

          2.單位:國際單位為瓦(W),常用“千瓦”(KW)作功率單位。 1W=1J/S,1KW=1000W。

          3.功率的物理意義:功率是描述力對物體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功率大的做功快。不論在什么條件下,只要明確了功W和所用時間t,就可求出相應的功率。以上幾個功率就是鋼繩拉力對重物做功的功率,A起重機的功率PA=8KW,B起重機的功率PB=12KW,C起重機的功率PC=32KW。C做功最快,A做功最慢。

          4.功率是標量。由于功有正負,相應的功率也有正負。功率的正負不表示大小,只表示做功的性質,即動力的功率為正,阻力的功率為負,計算時不帶符號,只計絕對值。

          根據W=FScosα和V=S/ t,可得P=Fvcosα。若F、S同向,可簡化為P=FV。

          5.功率的另一表達式:P=Fvcosα F--對物體做功的力V--物體運動的速度a--F與V的夾角。

         。ㄈ┢骄β屎退矔r功率

          1.平均功率:描述力在一段時間內做功的快慢,用P=W/t計算,若用P=Fvcosα,V為t時間內的平均速度。平均功率是針對一段時間或一個過程而言的,因此在計算平均功率時一定要弄清是哪段時間或哪一個過程的平均功率。

          2.瞬時功率:描述力在某一時刻做功的快慢,只能用P=Fvcosα,V--某時刻的速度。瞬時功率是針對某時刻或某位置的,因此在計算瞬時功率時一定要弄清是哪個時刻或哪個位置的功率。

          例題1:已知質量為m的物體從高處自由下落,經時間t,在t時間內重力對物體做功的平均功率為;在t時刻重力對物體做功的瞬時功率為。

          解析:在t內,物體下落的高度h = ,重力對物體所做的功W= ,所以在t內重力做功的平均功率為;在t時刻重力做功的瞬時功率為.

          3.對公式P=FV的討論。

          (1)當功率P一定時,即做功的力越大,其速度就越小。當汽車發動機功率一定時,要增大牽引力,就要減小速度。故汽車上坡時,用換擋的辦法減小速度來得到較大的牽引力。

         。2)當速度V一定時,即做功的力越大,它的功率也越大。汽車從平路到上坡,若要保持速度不變,必須加大油門,增大發動機功率來得到較大的牽引力。

         。3)當力F一定時,即速度越大,功率越大。起重機吊同一物體以不同速度勻速上升,輸出功率不等,速度越大,起重機輸出功率越大。

          例題2:飛機、輪船運動時受到的阻力并不恒定,當速度很大時,阻力和速度的平方成正比,這時要把飛機、輪船的速度增大到原來的2倍,發動機的輸出功率要增大到原來的:

          A.2倍;B.4倍;C. 6倍;D. 8倍.

          解析:飛機、輪船達到速度時牽引力F與阻力f相等,即F=f,而f=KV2,所以發動機的輸出功率P=FV=KV3,要把速度增大到原來的2倍,發動機的輸出功率要增大到原來的8倍.

         。ㄋ模╊~定功率和實際功率

          額定功率指機器正常工作時的輸出功率,也就是機器銘牌上的標稱值。實際功率是指機器工作中實際輸出的功率。機器不一定都在額定功率下工作。實際功率總是小于或等于額定功率。

        一張珍貴的照片作文500字5

          教學目標:

          1、知道什么是曲線運動;

          2、知道曲線運動中速度的方向是怎樣確定的;

          3、知道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

          教學重點:

          1、什么是曲線運動

          2、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方向的確定

          3、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

          教學難點:

          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前邊幾章我們研究了直線運動,下邊同學們思考兩個問題:

          1、什么是直線運動?

          2、物體做直線運動的條件是什么?

          在實際生活中,普遍發生的是曲線運動,那么什么是曲線運動?本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這個問題。

          二、新課教學

          1、曲線運動

          (1)幾種物體所做的運動

          a:導彈所做的運動;汽車轉彎時所做的運動;人造衛星繞地球的運動;

          b:歸納總結得到:物體的運動軌跡是曲線。

          (2)提問:上述運動和曲線運動除了軌跡不同外,還有什么區別呢?

          (3)對比小車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駛和彎道上行駛的情況。

          學生總結得到:曲線運動中速度方向是時刻改變的。

          過渡:怎樣確定做曲線運動的物體在任意時刻的速度方向呢?

          2: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

          (1)情景:

          a:在砂輪上磨刀具時,刀具與砂輪接觸處有火星沿砂輪的切線方向飛出;

          b:撐開的帶著水的傘繞傘柄旋轉,傘面上的水滴沿傘邊各點所劃圓周的'切線方向飛出。

          (2)分析總結得到:質點在某一點(或某一時刻)的速度的方向是在曲線的這一點的切線方向。

          (3)推理:

          a:只要速度的大小、方向的一個或兩個同時變化,就表示速度矢量發生了變化。

          b:由于做曲線運動的物體,速度方向時刻改變,所以曲線運動是變速運動。

          過渡:那么物體在什么條件下才做曲線運動呢?

          3: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

          (1)一個在水平面上做直線運動的鋼珠,如果從旁給它施加一個側向力,它的運動方向就會改變,不斷給鋼珠施加側向力,或者在鋼珠運動的路線旁放一塊磁鐵,鋼珠就偏離原來的方向而做曲線運動。

          (2)觀察完模擬實驗后,學生做實驗。

          (3)分析歸納得到:當物體所受的合力的方向跟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線時,物體就做曲線運動。

          (4)學生舉例說明:物體為什么做曲線運動。

          (5)用牛頓第二定律分析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

          當合力的方向與物體的速度方向在同一直線上時,產生的加速度也在這條直線上,物體就做直線運動。

          如果合力的方向跟速度方向不在同一條直線上時,產生的加速度就和速度成一夾角,這時,合力就不但可以改變速度的大小,而且可以改變速度的方向,物體就做曲線運動。

          三、鞏固訓練:

          四、小結

          1、運動軌跡是曲線的運動叫曲線運動。

          2、曲線運動中速度的方向是時刻改變的,質點在某一點的瞬時速度的方向在曲線的這一點的切線上。

          3、當合外力F的方向與它的速度方向有一夾角a時,物體做曲線運動。

          五、作業:<創新設計>曲線運動課后練習

        一張珍貴的照片作文500字6

          一、教學目標:

          1.了解萬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學上的重要應用。

          2.會用萬有引力定律計算天體的質量。

          3.掌握綜合運用萬有引力定律和圓周運動學知識分析具體問題的基本方法。

          二、教學重點:萬有引力定律和圓周運動知識在天體運動中的應用

          三、教學難點:天體運動向心力來源的理解和分析

          四、教學方法:啟發引導式

          五、教學過程:

         。ㄒ唬┮胄抡n

          天體之間的作用力主要是萬有引力,萬有引力定律的發現對天文學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這節課我們要來學習萬有引力在天文學上有哪些重要應用。

          (二)進行新課

          1.天體質量的計算

          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在天文學上,天體的質量無法直接測量,能否利用萬有引力定律和前面學過的知識找到計算天體質量的方法呢?

         。1)基本思路:在研究天體的.運動問題中,我們近似地把一個天體繞另一個天體的運動看作勻速圓周運動,萬有引力提供天體作圓周運動的向心力。

          萬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學上的應用。

        一張珍貴的照片作文500字7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知道什么是慣性系和非慣性系;

          (2)知道牛頓運動定律在慣性系中成立;

         。3)知道什么是慣性力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辯證的科學思想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1)教材首先引入了《關于兩種世界體系的對話》中一段在船艙里觀察到現象的描述,并通過對它的分析和實例對比引入了慣性參考系和非慣性參考系的概念指出了常用到的慣性參考系

         。2)通過對實例的進一步分析,引入了在非慣性參考系中存在的慣性力及其規律,并在升降機實例中簡單應用

          教法建議

         。1)本節屬于選學內容,請教師根據自己學生的實際情況掌握深度和層次

         。2)在授課時采用舉實例讓學生分析,發現問題:運動和力的關系出現矛盾的現象從而再引導學生分析發生矛盾的癥結所在,和解決矛盾的方法讓學生學習知識的同時,學會辯證的科學思想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慣性系和非慣性系、慣性力

          教學難點:慣性力

          示例:

          一、慣性系和非慣性系

          1、發現問題:

          舉例1:如圖1所示,小車靜止,小球靜止于小車內光滑的水平桌面上當小車相對于地面以加速度做直線運動時,從地面上觀察,小球如何運動?從小車上觀察,小球如何運動?

          分析:從地面上觀察,小球相對于地面保持靜止從小車上觀察,小球將逆著小車的運動方向運動,最后從桌子上掉下來因為小球在水平方向上不受外力作用,所以小球相對于小車的運動不符合牛頓第一定律

          舉例2:如圖2所示,用彈簧將小球固定于小車內的光滑水平桌面上,當小車恒定加速度做直線運動時,從地面上觀察,小球如何運動?從小車上觀察,小球如何運動?彈簧處于什么狀態?

          分析:從地面上觀察,小球將做與小車同向的加速運動小車上觀察,小球將相對于小車靜止彈簧處于伸長狀態因為小球在水平方向上受彈力作用,所以小球相對于小車的`靜止不符合牛頓第二定律

          2、分析問題:

          提出想法:當實驗和理論發生矛盾時,可能是實驗現象觀察有誤;可能是理論錯誤或理論存在一定的適用條件

          分析問題:實驗現象觀察正確理論在很多的實際應用中被證明是正確的因而可能是理論存在一定的適用條件

          矛盾的癥結出在:相對于誰來觀察現象,即參考系是誰

          閱讀書P65伽利略在《關于兩種世界體系的對話》中的一段話

          3、引入慣性系和非慣性系

         。1)慣性系:牛頓運動定律成立的參考系

          研究地面上物體運動,地面通?烧J為是慣性系,相對于地面作勻速直線運動的參考系也是慣性系

          研究行星公轉時,太陽可認為是慣性系

          (2)非慣性系:牛頓運動定律不成立的參考系

          例如:前面例子中提到的小車,它相對于地面存在加速度,是非慣性系

          二、非慣性系和慣性力

          解決問題:在直線加速的非慣性系中引入一個力,使物體的受力滿足牛頓運動定律,這個力就是慣性力例如在上述例1中,若設想由一個力作用在小球上,其方向與小車相對于地面的加速度的方向相反,其大小等于( 是小車質量),則小球相對于小車的運動與其受力情況相符同理可以分析例題2,這里不再贅述

          1、慣性力:在做直線加速運動的非慣性系中,質點受到的與非慣性系的加速度方向相反,且大小等于質點質量 與非慣性系加速度大小的乘積的力,稱為慣性力

          2、注意:慣性力不是物體間的相互作用力,不存在施力物,也不存在反作用力。而且只有在非慣性系中才有慣性力

          3、例題:見典型例題

          探究活動

          1、組織部分學生繼續深入研究該課題

          2、開有關相對論的科普講座,引發學生研究興趣

        一張珍貴的照片作文500字8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人造衛星的有關知識,正確理解人造衛星做圓周運動時,各物理量之間的關系.

          2.知道三個宇宙速度的含義,會推導第一宇宙速度.

          過程與方法

          通過用萬有引力定律來推導第一宇宙速度,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介紹我國在衛星發射方面的情況,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2.感知人類探索宇宙的夢想,促使學生樹立獻身科學的人生價值觀.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第一宇宙速度的意義和求法.

          2.人造衛星的線速度、角速度、周期與軌道半徑的關系.

          教學難點

          1.近地衛星、同步衛星的區別.

          2.衛星的變軌問題.

          教學工具

          多媒體、板書

          教學過程

          一、宇宙航行

          1.基本知識

          (1)牛頓的“衛星設想”

          如圖所示,當物體的初速度足夠大時,它將會圍繞地球旋轉而不再落回地面,成為一顆繞地球轉動的人造衛星.

          (2)原理

          一般情況下可認為人造地球衛星繞地球做勻速圓周運動,向心力由地球對它的萬有引力提供,

          (3)宇宙速度

          (4)夢想成真

          1957年10月,蘇聯成功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

          1969年7月,美國“阿波羅11號”登上月球;

          20xx年10月15日,我國航天員楊利偉踏入太空.

          2.思考判斷

          (1)繞地球做圓周運動的人造衛星的速度可以是10km/s.(×)

          (2)在地面上發射人造衛星的最小速度是7.9km/s.(√)

          (3)要發射一顆月球人造衛星,在地面的發射速度應大于16.7km/s.(×)

          探究交流

          我國于20xx年10月發射的火星探測器“螢火一號”.試問這個探測器應大約以多大的速度從地球上發射

          【提示】火星探測器繞火星運動,脫離了地球的束縛,但沒有掙脫太陽的束縛,因此它的發射速度應在第二宇宙速度與第三宇宙速度之間,即11.2km/s

          二、第一宇宙速度的理解與計算

          【問題導思】

          1.第一宇宙速度有哪些意義?

          2.如何計算第一宇宙速度?

          3.第一宇宙速度與環繞速度、發射速度有什么聯系?

          1.第一宇宙速度的定義

          又叫環繞速度,是人造衛星在地面附近繞地球做勻速圓周運動所具有的速度,是人造地球衛星的最小發射速度,v=7.9km/s.

          2.第一宇宙速度的計算

          設地球的質量為M,衛星的質量為m,衛星到地心的距離為r,衛星做勻速圓周運動的線速度為v:

          3.第一宇宙速度的推廣

          由第一宇宙速度的兩種表達式可以看出,第一宇宙速度之值由中心星體決定,可以說任何一顆行星都有自己的第一宇宙速度,都應以

          式中G為萬有引力常量,M為中心星球的質量,g為中心星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r為中心星球的半徑.

          誤區警示

          第一宇宙速度是最小的發射速度.衛星離地面越高,衛星的發射速度越大,貼近地球表面的衛星(近地衛星)的發射速度最小,其運行速度即第一宇宙速度.

          例:某人在一星球上以速率v豎直上拋一物體,經時間t物體以速率v落回手中,已知該星球的半徑為R,求這個星球上的第一宇宙速度.

          方法總結:天體環繞速度的計算方法

          對于任何天體,計算其環繞速度時,都是根據萬有引力提供向心力的思路,衛星的軌道半徑等于天體的半徑,由牛頓第二定律列式計算.

          1.如果知道天體的質量和半徑,可直接列式計算.

          2.如果不知道天體的質量和半徑的.具體大小,但知道該天體與地球的質量、半徑關系,可分別列出天體與地球環繞速度的表達式,用比例法進行計算.

          三、衛星的線速度、角速度、周期與軌道半徑的關系

          【問題導思】

          1.衛星繞地球的運動通常認為是什么運動?

          2.如何求v、ω、T、a與r的關系?

          3.衛星的線速度與衛星的發射速度相同嗎?

          為了研究問題的方便,通常認為衛星繞地球做勻速圓周運動,向心力由萬有引力提供.

          衛星的線速度v、角速度ω、周期T與軌道半徑r的關系與推導如下:

          由上表可以看出:衛星離地面高度越高,其線速度越小,角速度越小,周期越大,向心加速度越小.

          誤區警示

          1.在處理衛星的v、ω、T與半徑r的關系問題時,常用公式“gR2=GM”來替換出地球的質量M會使問題解決起來更方便.

          2.人造地球衛星發射得越高,需要的發射速度越大,但衛星最后穩定在繞地球運動的圓形軌道上時的速度越小.

        一張珍貴的照片作文500字9

          高一物理教案 功和能教案

          功和能

          一、教學目標

          1.在學習機械能守恒定律的基礎上,研究有重力、彈簧彈力以外其它力做功的情況,學習處理這類問題的方法。

          2.對功和能及其關系的理解和認識是本章教學的重點內容,本節教學是本章教學內容的總結。通過本節教學使學生更加深入理解功和能的關系,明確物體機械能變化的規律,并能應用它處理有關問題。

          3.通過本節教學,使學生能更加全面、深入認識功和能的關系,為學生今后能夠運用功和能的觀點分析熱學、電學知識,為學生更好理解自然界中另一重要規律能的轉化和守恒定律打下基礎。

          二、重點、難點分析

          1.重點是使學生認識和理解物體機械能變化的規律,掌握應用這一規律解決問題的方法。在此基礎上,深入理解和認識功和能的關系。

          2.本節教學實質是滲透功能原理的觀點,在教學中不必出現功能原理的名稱。功能原理內容與動能定理的區別和聯系是本節教學的難點,要解決這一難點問題,必須使學生對功是能量轉化的量度的認識,從籠統、膚淺地了解深入到十分明確認識某種形式能的變化,用什么力做功去量度。

          3.對功、能概念及其關系的認識和理解,不僅是本節、本章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也是中學物理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之一。通過本節教學應使學生認識到,在今后的學習中還將不斷對上述問題作進一步的分析和認識。

          三、教具

          投影儀、投影片等。

          四、主要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結合復習機械能守恒定律引入新課。

          提出問題:

          1.機械能守恒定律的內容及物體機械能守恒的條件各是什么?

          評價學生回答后,教師進一步提問引導學生思考。

          2.如果有重力、彈簧彈力以外其它力對物體做功,物體的機械能如何變化?物體機械能的變化和哪些力做功有關呢?物體機械能變化的規律是什么呢?

          教師提出問題之后引起學生的注意,并不要求學生回答。在此基礎上教師明確指出:

          機械能守恒是有條件的。大量現象表明,許多物體的機械能是不守恒的。例如從車站開出的車輛、起飛或降落的飛機、打入木塊的子彈等等。

          分析上述物體機械能不守恒的原因:從車站開出的車輛機械能增加,是由于牽引力(重力、彈力以外的力)對車輛做正功;射入木塊后子彈的機械能減少,是由于阻力對子彈做負功。

          重力和彈力以外的其它力對物體做功和物體機械能變化有什么關系,是本節要研究的中心問題。

          (二)教學過程設計

          提出問題:下面我們根據已掌握的動能定理和有關機械能的知識,分析物體機械能變化的規律。

          1.物體機械能的變化

          問題:質量m的小滑塊受平行斜面向上拉力F作用,沿斜面從高度h1上升到高度h2處,其速度由v1增大到v2,如圖所示,分析此過程中滑塊機械能的變化與各力做功的關系。

          引導學生根據動能定理進一步分析、探討小滑塊機械能變化與做功的關系。歸納學生分析,明確:

          選取斜面底端所在平面為參考平面。根據動能定理W=Ek,有由幾何關系,有sinL=h2-h1即FL-fL=E2-E1=E

          引導學生理解上式的物理意義。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明確指出:

          (1)有重力、彈簧彈力以外的其它力對物體做功,是使物體機械能發生變化的原因;

          (2)重力和彈簧彈力以外其它力對物體所做功的代數和,等于物體機械能的變化量。這是物體機械能變化所遵循的基本規律。

          2.對物體機械能變化規律的進一步認識

          (1)物體機械能變化規律可以用公式表示為W外=E2-E1或W外=E

          其中W外表示除重力、彈簧彈力以外其它力做功的代數和,E1、E2分別表示物體初、末狀態的機械能,E表示物體機械能變化量。

          (2)對W外=E2-E1進一步分析可知:

          (i)當W外0時,E2E1,物體機械能增加;當W外0時,E2

          (ii)若W外=0,則E2=E1,即物體機械能守恒。由此可以看出,W外=E2-E1是包含了機械能守恒定律在內的、更加普遍的功和能關系的表達式。

          (3)重力、彈簧彈力以外其它力做功的過程,其實質是其它形式的能與機械能相互轉化的過程。

          例1.質量4.0103kg的汽車開上一山坡。汽車沿山坡每前進100m,其高度升高2m。上坡時汽車速度為5m/s,沿山坡行駛500m后速度變為10m/s。已知車行駛中所受阻力大小是車重的0.01倍,試求:(1)此過程中汽車所受牽引力做功多少?(2)汽車所受平均牽引力多大?取g=10m/s2。本題要求用物體機械能變化規律求解。

          引導學生思考與分析:

          (1)如何依據W外=E2-E1求解本題?應用該規律求解問題時應注意哪些問題?

          (2)用W外=E2-E1求解本題,與應用動能定理W=Ek2-Ek1有什么區別?

          歸納學生分析的結果,教師明確給出例題求解的主要過程:

          取汽車開始時所在位置為參考平面,應用物體機械能變化規律W外=E2-E1解題時,要著重分析清楚重力、彈力以外其它力對物體所做的功,以及此過程中物體機械能的變化。這既是應用此規律解題的基本要求,也是與應用動能定理解題的重要區別。

          例2.將一個小物體以100J的初動能從地面豎直向上拋出。物體向上運動經過某一位置P時,它的動能減少了80J,此時其重力勢能增加了60J。已知物體在運動中所受空氣阻力大小不變,求小物體返回地面時動能多大?

          引導學生分析思考:

          (1)運動過程中(包括上升和下落),什么力對小物體做功?做正功還是做負功?能否知道這些力對物體所做功的比例關系?

          (2)小物體動能、重力勢能以及機械能變化的關系如何?每一種形式能量的.變化,應該用什么力所做的功量度?

          歸納學生分析的結果,教師明確指出:

          (1)運動過程中重力和阻力對小物體做功。

          (2)小物體動能變化用重力、阻力做功的代數和量度;重力勢能的變化用重力做功量度;機械能的變化用阻力做功量度。

          (3)由于重力和阻力大小不變,在某一過程中各力做功的比例關系可以通過相應能量的變化求出。

          (4)根據物體的機械能E=Ek+Ep,可以知道經過P點時,物體動能變化量大小Ek=80J,機械能變化量大小E=20J。

          例題求解主要過程:

          上升到最高點時,物體機械能損失量為

          由于物體所受阻力大小不變,下落過程中物體損失的機械能與上升過程相同,因此下落返回地面時,物體的動能大小為

          Ek=Ek0-2E=50J

          本例題小結:

          通過本例題分析,應該對功和能量變化有更具體的認識,同時應注意學習綜合運用動能定理和物體機械能變化規律解決問題的方法。

          思考題(留給學生課后練習):

          (1)運動中物體所受阻力是其重力的幾分之幾?

          (2)物體經過P點后還能上升多高?是前一段高度的幾分之幾?

          五、課堂小結

          本小結既是本節課的第3項內容,也是本章的小結。

          3.功和能

          (1)功和能是不同的物理量。能是表征物理運動狀態的物理量,物體運動狀態發生變化,物體運動形式發生變化,物體的能都相應隨之變化;做功是使物體能量發生變化的一種方式,物體能量的變化可以用相應的力做功量度。

          (2)力對物體做功使物體能量發生變化,不能理解為功變成能,而是通過力做功的過程,使物體之間發生能量的傳遞與轉化。

          (3)力做功可以使物體間發生能的傳遞與轉化,但能的總量是保持不變的。自然界中,物體的能量在傳遞、轉化過程中總是遵循能量守恒這一基本規律的。

          六、說明

          本節內容的處理應根據學生具體情況而定,學生基礎較好,可介紹較多內容;學生基礎較差,不一定要求應用物體機械能變化規律解題,只需對功和能關系有初步了解即可。

        一張珍貴的照片作文500字10

          學習目標:

          1。 知道位移的概 念。知道它是表示質點位置變動的物理量,知道它是矢量,可以用 有向線段來表示。

          2。 知道路程和位移的區別。

          學習重點: 質點的概念

          位移的矢量性、概念。

          學習難點:

          1。對質點的理解。

          2。位移和路程的區別。

          主要內容:

          一、質點:

          定義:用來代替物體的具有質量的點,叫做質點。

          質點是一種科學的抽象,是在研究物體運動時,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是對實際物體的近似,是一個理想化模型。一個物體是否可以視為質點,要具體的研究情況具體分析 。

          二、路程和位移

          2。路程:質點實際運動軌跡的長度,它只有大小沒

          有方向,是標量。

          3。位移:是表示質點位置變動的物理量,有大小和方向,是矢量。它是用一條自初始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線段表示,位移的大小等于質點始末位置間的距離,位移的方向由初位置指 向末位置,位移只取決于初末位置,與運動路徑無關。

          4。 位移和路程的區別:

          5。一般來說,位移的大小不等于路程。只有質點做方向不變的直線運動時大小才等于路程。

          【例一】下列幾種運動中的物體,可以看作質點的是( )

          A。研究從廣州飛往北京時間時的飛機

          B。繞地軸做自轉的地球

          C。繞太陽公轉的地球

          D。研究在平直公路上行駛速度時的汽車

          【例二】中學的壘球場的內場是一個邊長為16。77m的正方形,在它的四個角分別設本壘和一、二、三壘。一位球員擊球后,由本壘經一壘、一壘二壘跑到三壘。他運動的路程是多大?位移是多大?位移的方向如何?

          課堂訓練:

          1。以下說法中正確的是( )

          A。兩個物體通過的路程相同,則它們的位移的大小也一 定相同。

          B。兩個物體通過的路程不相同,但位移的大小和方向可能相同。

          C。一個物體在某一運動中,位移大小可能大于所通過的路程。

          D。若物體做單一 方向的直線運動,位移的大小就等于路程。

          2。如圖甲,一根細長的彈簧系著一個小球,放在光滑的桌面 上。手握小球把彈簧拉長,放手后小球便左右來回運動,B為小球向右到達的最遠位置。小球向右經過中間位置O時開始計時,其經過各點的時刻如圖乙所示。若測得OA=OC=7cm,AB=3cm,則自0時刻開始:

          a。0。2s內小球發生的位移大 小是____,方向向____,經過的路程是_____。

          b。0。6s內小球發生的位移大小是_____,方向向____,經過的路程是____。

          c。0。8s 內小球發生的位移是____,經過的路程是____。

          d。1。0s內小球發生的位移大小是____,方向向______,經過的路程是____。

          3。關于質點運動的位移和路程,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質點的位移是從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線段,是矢量。

          B。路程就是質點運動時實際軌跡的長度,是標量。

          C。任何質點只要做直線運動,其位移的大小就和路程相等。

          D。位移是矢量,而路程是標量,因而位移不可能和路程相等。

          4。下列關于路程和位移的說法,正確的是( )

          A。位移就是路程。 B。位移的大小永遠不等于路程。

          C。若物體作單一方向的直線運動,位移的大小就等于路程。

          D。位移是矢量,有大小而無方向,路程是標量,既有大小,也有方向。

          5。關于質點的位移和路程,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位移是矢量,位移的方向就是質點運動的方向。

          B。路程是標量,也是位移的大小。

          C。質點做直線運動時,路程等于其位移的大小。

          D。位移的數值一定不會比路程大。

          6。下列關于位移和路程的說法,正確的是( )

          A。位移和路程的大小總相等,但位移是矢量,路程是標量。

          B。位移描述的是直線運動,路程描述的是曲線運動。

          C。位移取決于始、末位置,路程取決于實際運動路徑。

          D。運動物體的路程總大于位移。

          7。以下運動物體可以看成質點的是:( )

          A。研究地球公轉時的地球 B。研究自行車在公路上行駛速度時的自行車

          C。研究地 球自轉時的地球 D。研究列車通過某座大橋所用時間時的列車

          三、矢量和標量

          四、直線運動的位置和位移

          課堂訓練

          課后作業:

          閱讀材料: 我國古代關于運動的知識

          我國在先秦的時候,對于運動就有 熱烈的爭論,是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一個題目。《莊子》書上記載著,公孫龍曾提出一個奇怪的說法,叫做飛 鳥之影未嘗動也。按常識說,鳥在空中飛,投到地上的影當然跟著鳥的移動而移動。但公孫龍卻說鳥影并沒有動。無獨有偶,當時還有人提出鏃矢之疾;有不行不止之時,一支飛速而過的.箭,哪能不行不止呢?既說不行,又怎能不止呢?乍看起來,這些說法實在是無稽之談,也可以給它們戴一頂詭辯的帽子。

          但是事情并不這么簡單。這個說法不但不是詭辯,而且還包含著辯證法的正確思想。恩格斯曾經指出,運動本身就是矛盾,甚至簡單的機械的位移之所以能夠實現,也只是因為物體在同一 瞬間既在一個地方又在另一個地方,既在同一個地方又不在同一個地方。這種矛盾的連續產生和同時解決正好就是運動。因為運動體的位置隨時間而變化,某一時刻在A點,在隨之而來的另一時刻,就在相鄰的B點,因此,也就有一個時刻,它既在A點又不在A點,既在B點又不在B點。在這時刻,物體豈不是不行不止嗎?再者,在一定的時間t內,物體前進一段距離s,當這時間變小,s隨之變小;當t趨近于零時,s也趨近于零。也就是說,在某一瞬間,即某一時刻,運動體可以看作是靜止的,所以飛鳥之影確實有未 嘗動的時候,對于運動的這種觀察和分析實在是十分深刻的。這同他們能夠區分時間與時刻的觀念很有關系!赌洝穼τ邙B影問題又有他們自己的理解,說那原因在于改為。認為鳥在A點時,影在A點,當鳥到了相鄰的B點,影也到了相鄰的B點。此時A上的影已經消失,而在B處另成了一個影,并非A上的影移 動到B上來,這也是言之有理的。

          機械運動只能在空間和時間中進行,運動體在單位時間內所經歷的空間長度,就是速率。《墨經下》第65條之所述就包含著這方面的思想!督浾f》云:行,行者必先近而后遠。遠近,修也;先后,久也。民行修必以久也。這里的文字是明明白白的,修指空間距離的長短。那意思是,物體運動在空間里必由近及遠。其所經過的空間長度一定隨時間而定。這里已有了路程隨時間正變的樸素思想,也隱隱地包含著速率的觀念了。

          東漢時期的著作《尚書緯考靈曜》中記載地球運動時說:地恒動不止而人不知,譬如人在大舟中,閉牖(即窗戶)而坐,舟行不覺也。

          這是對機械運動相對性的十分生動和淺顯的比喻。哥白尼①在敘述地球運動時 也不謀而合地運用了十分類似的比喻*。

        一張珍貴的照片作文500字11

          【學習目標】

          1、知道速度的意義、公式、符號、單位、矢量性。

          2、知道質點的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等概念。

          3、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們的區別。

          4、會用公式計算物體運動的平均速度。

          【學習重點】

          速度、瞬時速度、平均速度三個概念,及三個概念之間的聯系。

          【學習難點】

          平均速度計算

          【方法指導】

          自主探究、交流討論、自主歸納

          【知識鏈接】

          【自主探究】

          知識點一:坐標與坐標的變化量

          【閱讀】P15 “坐標與坐標的變化量”一部分,回答下列問題。

          A級 1、物體沿著直線運動,并以這條直線為x坐標軸,這樣物體的位置就可以用 來表示,物體的位移可以通過 表示,Δx的大小表示 ,Δx的正負表示

          【思考與交流】1、汽車在沿x軸上運動,如圖1—3—l表示汽車從坐標x1=10 m,在經過一段時間之后,到達坐標x2=30 m處,則Δx = ,Δx是正值還是負值?汽車沿哪個方向運動?如果汽車沿x軸負方向運動,Δx是正值還是負值?

          2、如圖1—3—l,用數軸表示坐標與坐標的變化量,能否用數軸表示時間的變化量?怎么表示?

          3、綠妹在遙控一玩具小汽車,她讓小汽車沿一條東西方向的筆直路線運動,開始時在某一標記點東2 m處,第1s末到達該標記點西3m處,第2s末又處在該標記點西1m處。分別求出第1s內和第2s內小車位移的大小和方向。

          知識點二:速度

          【閱讀】P10第二部分:速度完成下列問題。

          實例:北京時間8月28日凌晨2點40分,雅典奧林匹克體育場,這是一個值得所有中國人銘記的日子,21歲的上海小伙劉翔像閃電一樣,挾著狂風與雷鳴般的怒吼沖過終點,以明顯的不可撼動的優勢獲得奧運會男子110米欄冠軍,12秒91的成績平了由英國名將科林約翰遜1993年8月20日在德國斯圖加特創造的世界紀錄,改寫了奧運會紀錄。那么請問我們怎樣比較哪位運動員跑得快呢?試舉例說明。

          【思考與交流】

          1、以下有四個物體,如何比較A和B、B和D、B和C的運動快慢?

          初始位置(m) 經過時間(s) 末了位置(m)

          A。自行車沿平直道路行駛 0 20 100

          B。公共汽車沿平直道路行駛 0 10 100

          C火車沿平直軌道行駛 500 30 1 250

          D。飛機在天空直線飛行 500 10 2 500

          A級1、為了比較物體的'運動快慢,可以用 跟發生這個位移所用 的比值,表示物體運動的快慢,這就是速度。

          2、速度公式v=

          3、單位:國際單位m/s或ms-1,常用單位km/h或kmh-1 , ㎝/s或㎝s-1

          4、速度的大小在數值上等于 的大小;速度的方向就是物體 的方向 , 位移是矢量,那速度呢?

          問題:我們初中時曾經學過“速度”這個物理量,今天我們再次學習到這個物理量,那大家仔細比較分析一下,我們今天學習的“速度”跟初中學習的“速度”一樣嗎?如果不一樣,有什么不同?

          知識點三: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

          一般來說,物體在某一段時間內,運動的快慢不一定時時一樣,所以由v=Δx/Δt求得速度,表示的只是物體在時間Δt內的 快慢程度,稱為: 速度。

          平均速度的方向由_______________的方向決定,它的_____________表示這段時間內運動的快慢。所以平均速度是 量,

          1、甲百米賽跑用時12。5秒,求整個過程中甲的速度是多少?那么我們來想一想,這個速度是不是代表在整個12。5秒內速度一直都是這么大呢?

          2、前面的計算中我們只能知道百米賽跑中平均下來是每秒8米,只能粗略地知道物體運動的快慢,如果我想知道物體某個時刻的速度如10秒末這個時刻的速度,該如何計算呢?

          【思考與交流】

          教材第16頁,問題與練習2,這五個平均速度中哪個接近汽車關閉油門時的速度?

          總結:質點從t到t+△t時間內的平均速度△x/t△中,△t取值 時,這個值就可以認為是質點在時刻的瞬時速度。

          問題:下列所說的速度中,哪些是平均速度,哪些是瞬時速度?

          1。 百米賽跑的運動員以9。5m/s的速度沖過終點線。

          2。 經過提速后,列車的速度達到150km/h。

          3。 由于堵車,在隧道中的車速僅為1。2m/s。

          4。 返回地面的太空艙以8m/s的速度落入太平洋中。

          5。 子彈以800m/s的速度撞擊在墻上。

          知識點三:速度和速率

          學生閱讀教材第16頁相應部分的內容并填空:

          速度既有 ,又有 ,是 量,速度的 叫速率,速率是 量。

          問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常常用到“速度”這個詞,那我們平時所講的“速度”在物理學中的哪個速度呢?平均速度還是瞬時速度?舉例:

        一張珍貴的照片作文500字12

          1.3運動快慢的描述-速度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運動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義、公式、符號和單位,知道它是矢量。

          2、理解平均速度,知道瞬時速度的概念。

          3、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們的區別。

          二、能力目標

          1、比值定義法是物理學中經常采用的方法,學生在學生過程中掌握用物理工具描述物理量之間的關系的方法。

          2、培養學生的遷移類推能力,抽象思維能力。

          三、德育目標

          由簡單的問題逐步把思維遷移到復雜方向,培養學生認識事物的規律,由簡單到復雜。

          教學重點

          平均速度與瞬時速度的概念及其區別

          教學難點

          怎樣由平均速度引出瞬時速度

          教學方法

          類比推理法

          教學用具

          有關物理知識的投影片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質點的各式各樣的運動,快慢程度不一樣,那如何比較運動的快慢呢?

          二、新課教學

          (一)用投影片出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1、知道速度是描述運動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

          2、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知道平均不是速度的平均值。

          3、知道瞬時速度是描述運動物體在某一時刻(或經過某一位置時)的速度,知道瞬時速度的.大小等于同一時刻的瞬時速率。

          (二)學生目標完成過程

          1、速度

          提問:運動會上,比較哪位運動員跑的快,用什么方法?

          學生:同樣長短的位移,看誰用的時間少。

          提問:如果運動的時間相等,又如何比較快慢呢?

          學生:那比較誰通過的位移大。

          老師:那運動物體所走的位移,所用的時間都不一樣,又如何比較其快慢呢?

          學生:單位時間內的位移來比較,就找到了比較的統一標準。

          師:對,這就是用來表示快慢的物理量速度,在初中時同學就接觸過這個概念,那同學回憶一下,比較一下有哪些地方有了側重,有所加深。

          板書:速度是表示運動的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位移s跟發生這段位移所用時間t的比值。用v=s/t表示。

          由速度的定義式中可看出,v的單位由位移和時間共同決定,國際單位制中是米每秒,符號為m/s或ms1,常用單位還有km/h、cm/s等,而且速度是既具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即矢量。

          板書:

          速度的方向就是物體運動的方向。

          2、平均速度

          在勻速直線運動中,在任何相等的時間里位移都是相等的,那v=s/t是恒定的。那么如果是變速直線運動,在相等的時間里位移不相等,那又如何白色物體運動的快慢呢?那么就用在某段位移的平均快慢即平均速度來表示。

          例:百米運動員,10s時間里跑完100m,那么他1s平均跑多少呢?

          學生馬上會回答:每秒平均跑10m。

          師:對,這就是運動員完成這100m的平均快慢速度。

          板書:

          說明:對于百米運動員,誰也說不來他在哪1秒破了10米,有的1秒鐘跑10米多,有的1秒鐘跑不到10米,但它等效于運動員自始至終用10m/s的速度勻速跑完全程。所以就用這平均速度來粗略表示其快慢程度。但這個 =10m/s只代表這100米內(或10秒內)的平均速度,而不代表他前50米的平均速度,也不表示后50米或其他某段的平均速度。

          例:一輛自行車在第一個5秒內的位移為10米,第二個5秒內的位移為15米,第三個5秒內的位移為12米,請分別求出它在每個5秒內的平均速度以及這15秒內的平均速度。

          學生計算得出:

          由此更應該知道平均速度應指明是哪段時間內的平均速度。

          3、瞬時速度

          如果要精確地描述變速直線運動的快慢,應怎樣描述呢?那就必須知道某一時刻(或經過某一位置)時運動的快慢程度,這就是瞬時速度。

          板書:瞬時速度:運動的物體在(經過)某一時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

          比如:騎摩托車時或駕駛汽車時的速度表顯示,若認為以某一速度開始做勻速運動,也就是它前一段到達此時的瞬時速度。

          在直線運動中,瞬時速度的方向即物體在這一位置的運動方向,所以瞬時速度是矢量。通常我們只強調其大小,把瞬時速度的大小叫瞬時速率,簡稱為速率,是標量。

          4、鞏固訓練:(出示投影片)

          一物體從甲地到乙地,總位移為2s,前一s內平均速度為v1,第二s內平均開速度為v2,求這個物體在從甲地到乙地的平均速度 。

          師生共評:有的同學答案為 這是錯誤的。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要嚴格按照平均速度的定義來求,用這段總位移與這段位移所用的時間的比值,也就只表示這段位移內的平均速度。

          三、小結

          1、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義;

          2、平均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義;

          3、瞬時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義;

          4、速度的大小稱為速率。

          拓展:

          本節課后有閱讀材料,怎樣理解瞬時速度,同學們有興趣的話,請看一下,這里運用了物理的極限思想,有助于你對瞬時速度的理解。

          四、作業P26練習三3、4、5

          五、板書設計

          【總結】20xx年已經到來,高中的同學也即將進入一系列的寒假春節,小編在此特意收集了寒假有關的文章供讀者閱讀。

        一張珍貴的照片作文500字13

          本文題目:高一化學教案:牛頓第一定律學案

          第一節 牛頓第一定律 學案

          一. 教學內容:

          牛頓第一定律

          二. 本周教學目標

          1. 知道伽利略和亞里士多德對力和運動關系的不同認識。

          2. 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實驗及其推理過程和結論.

          3. 知道什么是慣性,會正確理解有關現象.

          4. 理解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和意義.

          [教學過程]

          1 .理想實驗的魅力

          (1)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實驗

          理想實驗:

          如圖甲所示,讓小球沿一個斜面從靜止滾下,小球將滾上另一個斜面.如果沒有摩擦,小球將上升到原來的高度.

          如果第二個斜面傾斜角度小,如圖乙所示,小球在這個斜面上達到原來的高度就要通過更長的路程,繼續減小第二個斜面的傾斜角度,如圖丙所示,使它最終成為水平面,小球就再也達不到原來的高度,而是沿水平面以恒定的速度持續運動下去.

          伽利略的思想方法

          伽利略的實驗+科學推理的方法推翻了亞里士多德的觀點。

          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實驗雖然是想像中的實驗,但這個實驗反映了一種物理思想,它是建立在可靠的事實基礎之上的.以事實為依據,以抽象為指導,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從而深刻地揭示了自然規律.

          (2)伽利略的觀點:在水平面上的物體,設想沒有摩擦,一旦物體具有某一速度,物體將保持這個速度繼續運動下去.

          (3)笛卡爾的觀點:除非物體受到外力的作用,物體將永遠保持其靜止或運動狀態,永遠不會使自己沿曲線運動,而只保持在直線上運動.笛卡爾補充和完善了伽利略的觀點.

          2. 牛頓物理學的基石慣性定律

          牛頓總結了伽利略等人的工作,并提出了三條運動定律,先看牛頓第一定律:

          牛頓第一定律:

          (1)內容:一切物體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為止.

          (2)如何正確理解牛頓第一定律?

          對牛頓第一定律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

         、倜鞔_了慣性的概念:

          定律的前半句話一切物體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或靜止狀態,揭示了物體所具有的一個重要的屬性慣性,即物體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的性質,牛頓第一定律指出一切物體在任何情況下都具有慣性、因此牛頓第一定律又叫慣性定律.

          ②確定了力的含義:

          定律的后半句話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變這種運動狀態為止,實際上是對力的定義,即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并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這一點要切實理解.

         、鄱ㄐ越沂玖肆瓦\動的關系:

          牛頓第一定律指出物體不受外力作用時的運動規律,它描述的只是一種理想狀態,而實際中不受外力作用的物體是不存在的,當物體所受合外力為零時,其效果跟不受外力的作用相同.但是,我們不能把不受外力作用理解為合外力為零.

          3. 理解慣性和慣性定律

          (1)對慣性定律的理解

          牛頓第一定律揭示了一切物體都具有保持原來運動狀態不變的性質,即一切物體都具有慣性.同時,牛頓第一定律還定性地指出了力的動力學意義: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即改變速度的原因.物體在速度發生改變時,就有加速度.因此也可以說:力是使物體產生加速度的原因.不能認為力是維持物體運動(勻速直線運動)的原因,也不能認為有力就有運動,沒有力就沒有運動,更不能認為物體向哪個方向運動就一定受到那個方向的力的作用.

          (2)對慣性的理解

         、賾T性是物體的固有屬性:一切物體都具有慣性.

         、趹T性與運動狀態無關:不論物體是處于怎樣的運動狀態,慣性總是存在的,當物體原來靜止時,它一直想保持這種靜止狀態;當物體運動時,它一直想以那一時刻的速度做勻速直線運動.

         、蹜T性與物體是否受力無關,與物體速度大小無關,僅由物體的質量決定.

          4. 慣性與力的比較

          (1)從概念比較

          慣性是物體保持勻速直線運動或靜止狀態的性質,而力是物體與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力是迫使物體改變運動狀態的原因.

          (2)從意義比較

          任何物體都具有慣性,而物質無處不在,慣性也就無處不有,一切物體均具有慣性,我們所處的世界是慣性的世界,也叫慣性系。

          慣性不是力,慣性與力毫無關系,二者有著本質的區別。

          力是物體與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是迫使物體改變運動狀態的原因,也是使物體產生加速度的原因

          5. 決定物體運動狀態發生變化的內因與外因

          決定物體運動狀態發生變化的因素有兩個:一個是物體受到的外力;另一個是物體本身的質量.外力是物體運動狀態發生變化的外部因素,質量是決定物體運動狀態發生變化難易程度的內部因素。

          在物體的質量一定時,物體受到的'力越大,其運動狀態的變化就越迅速;反之,物體受到的力越小,其運動狀態的變化就越緩慢。

          在物體所受外力一定時,物體質量越大,其運動狀態的變化就越困難;反之,物體的質量越小,其運動狀態的變化就越容易.物體質量的大小決定了運動狀態發生變化的難易程度。

          6. 明確區分運動狀態改變的難易與讓運動物體停止運動的難易的不同

          有同學認為:汽車的速度越大,讓它停下來即剎車所用的時間越長,即讓汽車停止運動就越困難,因此認為汽車的速度越大其慣性就越大.其實這是錯誤的.

          比較物體慣性大小的方法是:在相同外力作用下,加速度大的其慣性小;加速度小的其慣性大;加速度相等時其慣性等大.同輛汽車,剎車時所受阻力相同,加速度相同,即單位時間內速度改變量相同,慣性大小就相同.行駛速度大的汽車,停下來的速度改變量越大所用時間就越長,而單位時間內的速度改變量仍然相同,即加速度相同,慣性大小相同.所以慣性的大小與速度大小無關。

          【典型例題】

          例1. 關于牛頓第一定律,下面說法正確的是( )

          A. 牛頓第一定律反映了物體不受外力作用時物體的運動規律

          B. 牛頓第一定律就是慣性

          C. 不受外力作用時,物體運動狀態保持不變是由于物體具有慣性

          D. 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變化時,物體必定受到外力的作用

          解析:對A,由牛頓第一定律可知,該定律反映的就是不受外力作用時物體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的規律.故A選項正確.

          對B,慣性與慣性定律二者的物理意義截然不同.慣性是一切物體都具有維持勻速直線運動或靜止狀態的性質,無論物體處于什么狀態,物體的慣性都會以不同的形式表現出來.而慣性定律則是說:一切物體在不受外力作用時總是保持勻速直線運動或靜止狀態,直到有外力迫使物體改變這種狀態為止.它是物體不受外力作用的條件下所遵守的規律.慣性與慣性定律這二者極易混淆,只有從概念的物理意義上分析、對比,從而作出正確判斷.故B選項錯誤。

          對C,由牛頓第一定律可知,物體保持原來運動狀態不變的原因,就是由于物體不受外力和具有慣性.故C選項正確.

          對D,由牛頓第一定律的含義可知,力就是迫使物體運動狀態發生改變的原因,故D選項正確.

          慣性與質量關系的定性分析

          例2. 在谷物的收割和脫粒過程中,小石子、草屑等雜物很容易和谷物混在一起,另外谷粒中也有癟粒.為了將它們分離,可用揚場機分選,如圖所示。它的分選原理是( )

          A. 小石子質量最大,空氣阻力最小,飛得最遠

          B. 空氣阻力對質量不同的物體影響不同

          C. 癟谷粒和草屑質量最小,在空氣阻力作用下,反向加速度最大,飛得最遠

          D. 空氣阻力使它們的速度變化不同

          解析:各種雜物以相同的速度從機器中拋出,由于所受空氣阻力不同,產生的加速度也不一樣,使它們的速度變化不同,故D選項正確.或者這樣理解:小石子質量大,慣性大,運動狀態較雜質要難改變得多,故飛得最遠,而實谷粒質量和慣性介于小石子和癟粒之間,故最后實谷粒位置居中.

          答案:D

          例3. 如圖(1)所示,重球M系于細線DC的下端,重球M的下方又系一條同樣的細線BA,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1)

          A. 在線的A端緩慢加大拉力時,線DC先斷

          B. 在線的A端緩慢加大拉力時,線BA先斷

          C. 在線的A端猛力一拉,線BA先斷

          D. 在線的A端猛力一拉,線DC先斷

          解析:重球M的受力如圖(2)所示.

          (2)

          對A,當在線的A端緩慢加大拉力時,使得重球M能夠發生向下的微小位移,從而使得上部細線CD的拉力 逐漸增大,又由于這個過程是極其緩慢地進行的,故可以認為重球M始終處于受力平衡狀態,重球M的受力是 。當AB線下端的力 增大時, 也隨之增大,并且總是會有上部的CD繩先到達受力極限的程度,因而CD繩先被拉斷.故A選項正確.

          對B,由上面的分析可知,B選項錯誤.

          對C,當在A端猛力一拉時,由于重球M的質量較大,其慣性也就較大,并且力的作用時間又極短,故重球M向下發生的位移也極小,以至于上部的線CD還沒來得及發生伸長的形變,下端線中的拉力 已經達到了極限強度,因而下部的線AB必然會先斷.故C選項正確。

          例4. (20xx年廣東)下列對運動的認識不正確的是( )

          A. 亞里士多德認為物體的自然狀態是靜止的,只有當它受到力的作用時才會運動

          B. 伽利略認為力不是維持物體速度的原因

          C. 牛頓認為力的真正效應總是改變物體的速度,而不僅僅是使之運動

          D. 伽利略根據理想實驗推論出:如果沒有摩擦,在水平面上的物體,一旦具有某一個速度,將保持這個速度繼續運動下去

          解析:亞里士多德認為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故A項錯,其他三項與史實吻合。

          答案:A

          例5. (20xx年上海市綜合試題)科學思維和科學方法是我們認識世界的基本手段.在研究和解決問題過程中,不僅需要相應的知識,還要注意運用科學方法.理想實驗有時更能深刻地反映自然規律.咖利略設想了一個理想實驗,其中有一個是實驗事實,其余是推論.

         、贉p小第二個斜面的傾角,小球在這個斜面上仍然要達到原來的高度;

         、趦蓚對接的斜面,讓靜止的小球沿一個斜面滾下,小球將滾上另一個斜面;

         、廴绻麤]有摩擦,小球將上升到原來釋放的高度;

         、芾^續減小第二個斜面的傾角,最后使它成水平面,小球要沿水平面做持續的勻速運動.

          請將上述理想實驗的設想步驟按照正確的順序排列_______(只要填寫序號即可).在上述的設想步驟中,有的屬于可靠的事實,有的則是理想化的推論。下列有關事實和推論的分類正確的是( )

          A. ①是事實,②③④是推論

          B. ②是事實,①③④是推論

          C. ③是事實,①②④是推論

          D. ④是事實,①②③是推論

          解析:本題是在可靠事實的基礎上進行合理的推理,將實驗理想化,并符合物理規律,得到正確的結論,而②是可靠事實,因此放在第一步,③①是在高度上作無摩擦的設想,最后推導出水平面④上的理想實驗,因此正確順序是②③①④。

          答案:②③①④ B

          【模擬試題】(答題時間:20分鐘)

          1. 人從行駛的汽車上跳下來后容易( )

          A. 向汽車行駛的方向跌倒

          B. 向汽車行駛的反方向跌倒

          C. 向車右側方向跌倒

          D. 向車左側方向跌倒

          2. 有道是坐地日行八萬里,可見地球自轉的線速度是相當大的,然而當你在原地向上跳起后會發現仍落在原處,這是因為( )

          A. 你跳起后,會得到一向前的沖力,使你隨地球一同轉動

          B. 你跳起的瞬間,地面給你一個力,使你隨地球一同轉動

          C. 你跳起后,地球也在轉,但由于你留在空中時間太短,以至于落地后的距離太小,看不出來

          D. 你跳起到落地,水平方向速度同地球一樣

          3. 殲擊機在進入戰斗狀態時要丟掉副油箱,這樣做是為了( )

          A. 減小重力,使運動狀態保持穩定

          B. 增大速度,使運動狀態易于改變

          C. 增大加速度,使狀態不易變化

          D. 減小慣性,有利于運動狀態的改變

          4. 下列事例中,利用了物體的慣性的是( )

          A. 跳遠運動員在起跳前的助跑運動

          B. 跳傘運動員在落地前打開降落傘

          C. 自行車輪胎做成凹凸不平的形狀

          D. 鐵餅運動員在擲出鐵餅前快速旋轉

          5. 關于慣性,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

          A. 人在走路時沒有慣性,被絆倒時才有慣性

          B. 百米賽跑到達終點時不能立即停下來是由于有慣性,停下來后也就沒有慣性了

          C. 物體在不受外力作用時有慣性,受到外力作用后慣性就被克服了

          D. 物體的慣性與物體的運動狀態及受力情況均無關

          6. 你試著自己學做蛋炒飯,你兩手分別握住一只雞蛋,現用右手的雞蛋去碰停在你左手中的雞蛋,結果如何?大部分情況是只破了一只雞蛋,則先破的蛋是( )

          A. 右手的 B. 左手的 C. 同時破 D. 無法判定

          7. 當人們的衣服上沾了一些灰塵時,都習慣地用手在沾有灰塵的地方拍打幾下,這樣灰塵就會掉了,請同學們用學過的知識解釋.

          8. 在足球場上,為了不使足球停下來,運動員帶球前進必須不斷用腳輕輕地踢撥足球(即盤帶)又如為了不使自行車減速,總是不斷地用力蹬腳踏板.這些現象不正說明了運動需要力來維持嗎?那為什么又說力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

          【試題答案】

          1. A 2. D 3. D 4. AD 5. D 6. B

          7. 當你拍打沾有灰塵的衣服時,衣服受力突然運動,而灰塵因慣性要保持靜止,所以與衣服脫離,就掉下來了。

          8. 足球在草地上時,受到阻力作用,運動狀態發生改變,速度變小,最終會停下來,所以在盤帶足球時,人對足球施加力的作用,恰好是起了使足球已經變小的速度再變大的原因。

        一張珍貴的照片作文500字14

          【學習目標】

          1.理解動能的概念,會用功能關系導出動能的定義式,并會用動能的定義式進行計算。

          2.理解重力勢能的概念,會用功能關系導出勢能的定義式,會用重力勢能的定義式進行計算。

          3.理解重力勢能的變化與重力做功的關系。知道重力做功與路徑無關及重力勢能的相對性。

          4.了解彈性勢能的概念。

          【閱讀指導】

          1.一個物體的質量為m,它在某時刻的速度為v1,那么它在該時刻的動能Ek1=__________,某時刻這個物體的速度變為v2,那么它在該時刻的動能Ek2=________,對于同一物體,速度的大小變化動能就會變化,速度是描述物體____________的物理量,動能也是描述物體_________的物理量,動能是_______量(填“矢”或“標”)。

          2.被舉高的物體具有做功的本領,所以被舉高的物體具有能量,物體的重力勢能等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于物體受到的重力方向是豎直向下的,當一個物體所處的高度變化時,重力一定對物體做功。

          3.如圖所示,質量為m的物體從高H處沿不同路徑a、b、c、d落下,試計算從a、b、c路徑落下的過程中,

          (1)重力所做的功;

          (2)物體重力勢能如何變化;變化量是多少;

          (3)你從中發現了什么結論;

          (4)如果物體是從d路徑落下的還能得出以上結論嗎?你怎么得出的?

          4.物體所處的高度是相對的,因此,物體的重力勢能也總是相對于某一個水平面說的。如果我們設海拔零高度為重力勢能為零的點,那么高于海平面以上物體的重力勢能為_____,處于海平面相同高度處物體的重力勢能為______,海平面以下物體的重力勢能為______。

          【課堂練習】夯實基礎

          1.質量為0.2kg的小球,以5m/s的速度碰墻后以3m/s的速度被彈回,若選定小球初速度方向為正方向,則小球碰墻前的動能為_________,小球碰墻后的動能為_________。

          2.兩物體質量之比為1:2,速度之比為2:1,則兩個物體的動能之比為___________。

          3.關于速度與動能,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一個物體速度越大時,動能越大

          B.速度相等的物體,如果質量相等,那么它們的動能也相等

          C.動能相等的物體,如果質量相等,那么它們的速度也相同

          D.動能越大的物體,速度也越大

          4.從離地h高的同一點將一小球分別豎直上拋、平拋、豎直下拋、自由下落,都落到地面,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豎直上拋重力做的功最多

          B.豎直上拋、平拋、豎直下拋、自由下落重力做的功一樣多

          C.只有平拋、豎直下拋、自由下落三種情況重力做的功一樣多

          D.重力做功與路徑無關,只與重力大小和始末位置的高度差有關

          5.質量為m=1kg的`物體克服重力做功50J,g取10m/s2,則:

          A.物體一定升高了5m

          B.物體的動能一定減少50J

          C.物體的重力勢能一定增加50J

          D.物體一定是豎直向上運動

          能力提升

          6.兩物體質量之比為1:3,它們距離地面高度之比也為1:3,讓它們自由下落,它們落地時的動能之比為( )

          A.1:3 B.3:1 C.1:9 D.9:1

          7.一質量分布均勻的不可伸長的繩索重為G,A、B兩端固定在水平天花板上,如圖所示,今在繩的最低點C施加一豎直向下的力將繩繃直,在此過程中,繩索AB的重心位置( )

          A.逐漸升高 B.逐漸降低

          C.先降低后升高 D.始終不變

          8.5kg的鋼球,從離地面高15m處自由落下,如果規定地面的高度為零,則物體下落前的重力勢能為__________J,物體下落1s,它的重力勢能變為_______J,該過程中重力做了_______J的功,重力勢能變化了__________J。(g取10m/s2)

          第3節 動能與勢能

          【閱讀指導】

          1、 運動狀態 狀態 標2、物體的重量和它的高度的乘積 3、(1)重力所做的功均為WG=mgH (2) 物體重力勢能減少了。減少量均為mgH (3)重力做功重力勢能減少 重力做了多少功,重力勢能就減少多少。*(4)能 可以將d曲面分成很多小的斜面,在每個小斜面上,物體運動過程中重力做的功都為mg△h,重力做的總功就為mgH; 4. 正值 零 負值

          【課堂練習】

          1、2.5J 0.9J 2、2:1 3、1:3 1、BD 2、AC 3、ABD 4、750 500 250 250

        一張珍貴的照片作文500字15

          一、教學目標

          1。在機械能守恒定律的基礎上,研究有重力、彈簧彈力以外其它力做功的情況,處理這類問題的。

          2。對功和能及其關系的理解和認識是本章教學的重點內容,本節教學是本章教學內容的總結。通過本節教學使更加深入理解功和能的關系,明確物體機械能變化的規律,并能應用它處理有關問題。

          3。通過本節教學,使學生能更加全面、深入認識功和能的關系,為學生今后能夠運用功和能的觀點分析熱學、電學,為學生更好理解自然界中另一重要規律——能的轉化和守恒定律打下基礎。

          二、重點、難點分析

          1。重點是使學生認識和理解物體機械能變化的規律,掌握應用這一規律解決問題的方法。在此基礎上,深入理解和認識功和能的關系。

          2。本節教學實質是滲透功能原理的觀點,在教學中不必出現功能原理的名稱。功能原理內容與動能定理的區別和聯系是本節教學的難點,要解決這一難點問題,必須使學生對“功是能量轉化的量度”的認識,從籠統、膚淺地了解深入到十分明確認識“某種形式能的變化,用什么力做功去量度”。

          3。對功、能概念及其關系的認識和理解,不僅是本節、本章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也是物理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之一。通過本節教學應使學生認識到,在今后的學習中還將不斷對上述問題作進一步的分析和認識。

          三、教具

          投影儀、投影片等。

          四、主要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結合機械能守恒定律引入新課。

          提出問題:

          1。機械能守恒定律的內容及物體機械能守恒的條件各是什么?

          評價學生回答后,進一步提問引導學生思考。

          2。如果有重力、彈簧彈力以外其它力對物體做功,物體的機械能如何變化?物體機械能的變化和哪些力做功有關呢?物體機械能變化的規律是什么呢?

          教師提出問題之后引起學生的注意,并不要求學生回答。在此基礎上教師明確指出:

          機械能守恒是有條件的。大量現象表明,許多物體的機械能是不守恒的。例如從車站開出的車輛、起飛或降落的飛機、打入木塊的子彈等等。

          分析上述物體機械能不守恒的原因:從車站開出的車輛機械能增加,是由于牽引力(重力、彈力以外的力)對車輛做正功;射入木塊后子彈的機械能減少,是由于阻力對子彈做負功。

          重力和彈力以外的其它力對物體做功和物體機械能變化有什么關系,是本節要研究的中心問題。

          (二)教學過程設計

          提出問題:下面我們根據已掌握的動能定理和有關機械能的知識,分析物體機械能變化的規律。

          1。物體機械能的變化

          問題:質量m的小滑塊受平行斜面向上拉力F作用,沿斜面從高度h1上升到高度h2處,其速度由v1增大到v2,如圖所示,分析此過程中滑塊機械能的變化與各力做功的關系。

          引導學生根據動能定理進一步分析、探討小滑塊機械能變化與做功的關系。歸納學生分析,明確:

          選取斜面底端所在平面為參考平面。根據動能定理∑W=ΔEk,有

          由幾何關系,有sinθL=h2-h1

          即FL-fL=E2-E1=ΔE

          引導學生理解上式的物理意義。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明確指出:

          (1)有重力、彈簧彈力以外的其它力對物體做功,是使物體機械能發生變化的原因;

          (2)重力和彈簧彈力以外其它力對物體所做功的代數和,等于物體機械能的變化量。這是物體機械能變化所遵循的基本規律。

          2。對物體機械能變化規律的進一步認識

          (1)物體機械能變化規律可以用公式表示為W外=E2-E1或W外=ΔE

          其中W外表示除重力、彈簧彈力以外其它力做功的代數和,E1、E2分別表示物體初、末狀態的機械能,ΔE表示物體機械能變化量。

          (2)對W外=E2-E1進一步分析可知:

          (i)當W外>0時,E2>E1,物體機械能增加;當W外<0時,E2

          (ii)若W外=0,則E2=E1,即物體機械能守恒。由此可以看出,W外=E2-E1是包含了機械能守恒定律在內的、更加普遍的功和能關系的表達式。

          (3)重力、彈簧彈力以外其它力做功的過程,其實質是其它形式的能與機械能相互轉化的過程。

          例1。質量4。0×103kg的汽車開上一山坡。汽車沿山坡每前進100m,其高度升高2m。上坡時汽車速度為5m/s,沿山坡行駛500m后速度變為10m/s。已知車行駛中所受阻力大小是車重的0。01倍,試求:(1)此過程中汽車所受牽引力做功多少?(2)汽車所受平均牽引力多大?取g=10m/s2。本題要求用物體機械能變化規律求解。

          引導學生思考與分析:

          (1)如何依據W外=E2-E1求解本題?應用該規律求解問題時應注意哪些問題?

          (2)用W外=E2-E1求解本題,與應用動能定理∑W=Ek2-Ek1有什么區別?

          歸納學生分析的.結果,教師明確給出例題求解的主要過程:

          取汽車開始時所在位置為參考平面,應用物體機械能變化規律W外=E2-E1解題時,要著重分析清楚重力、彈力以外其它力對物體所做的功,以及此過程中物體機械能的變化。這既是應用此規律解題的基本要求,也是與應用動能定理解題的重要區別。

          例2。將一個小物體以100J的初動能從地面豎直向上拋出。物體向上運動經過某一位置P時,它的動能減少了80J,此時其重力勢能增加了60J。已知物體在運動中所受空氣阻力大小不變,求小物體返回地面時動能多大?

          引導學生分析思考:

          (1)運動過程中(包括上升和下落),什么力對小物體做功?做正功還是做負功?能否知道這些力對物體所做功的比例關系?

          (2)小物體動能、重力勢能以及機械能變化的關系如何?每一種形式能量的變化,應該用什么力所做的功量度?

          歸納學生分析的結果,教師明確指出:

          (1)運動過程中重力和阻力對小物體做功。

          (2)小物體動能變化用重力、阻力做功的代數和量度;重力勢能的變化用重力做功量度;機械能的變化用阻力做功量度。

          (3)由于重力和阻力大小不變,在某一過程中各力做功的比例關系可以通過相應能量的變化求出。

          (4)根據物體的機械能E=Ek+Ep,可以知道經過P點時,物體動能變化量大小ΔEk=80J,機械能變化量大小ΔE=20J。

          例題求解主要過程:

          上升到最高點時,物體機械能損失量為

          由于物體所受阻力大小不變,下落過程中物體損失的機械能與上升過程相同,因此下落返回地面時,物體的動能大小為

          E′k=Ek0-2ΔE′=50J

          本例題小結:

          通過本例題分析,應該對功和能量變化有更具體的認識,同時應注意學習綜合運用動能定理和物體機械能變化規律解決問題的方法。

          思考題(留給學生課后練習):

          (1)運動中物體所受阻力是其重力的幾分之幾?

          (2)物體經過P點后還能上升多高?是前一段高度的幾分之幾?

          五、小結

          本小結既是本節課的第3項內容,也是本章的小結。

          3。功和能

          (1)功和能是不同的物理量。能是表征物理運動狀態的物理量,物體運動狀態發生變化,物體運動形式發生變化,物體的能都相應隨之變化;做功是使物體能量發生變化的一種方式,物體能量的變化可以用相應的力做功量度。

          (2)力對物體做功使物體能量發生變化,不能理解為功變成能,而是通過力做功的過程,使物體之間發生能量的傳遞與轉化。

          (3)力做功可以使物體間發生能的傳遞與轉化,但能的總量是保持不變的。自然界中,物體的能量在傳遞、轉化過程中總是遵循能量守恒這一基本規律的。

          六、說明

          本節內容的處理應根據學生具體情況而定,學生基礎較好,可介紹較多內容;學生基礎較差,不一定要求應用物體機械能變化規律解題,只需對功和能關系有初步了解即可。

        【一張珍貴的照片作文500字】相關文章:

        一張珍貴的照片作文400字(精選35篇)06-21

        一張珍貴的照片作文300字(精選49篇)12-30

        一張珍貴的照片作文500字(通用24篇)06-13

        一張童年的照片作文02-22

        珍貴的照片作文300字12-20

        一張珍貴的照片三年級作文(通用22篇)01-13

        一張舊照片敘事作文12-20

        一張舊照片看圖作文11-30

        一張老照片小學作文02-05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7_欧美色欲色综合色欲久久_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_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无码
          1. <rp id="zsypk"></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