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教學工作總結范文
總結是指社會團體、企業(yè)單位和個人在自身的某一時期、某一項目或某些工作告一段落或者全部完成后進行回顧檢查、分析評價,從而肯定成績,得到經驗,找出差距,得出教訓和一些規(guī)律性認識的一種書面材料,它可以幫助我們總結以往思想,發(fā)揚成績,因此,讓我們寫一份總結吧。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總結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閱讀教學工作總結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中心環(huán)節(jié),培養(yǎng)閱讀能力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二年級是小學生學習閱讀的起始階段,也是學習閱讀的基礎階段。這個階段的閱讀教學,對學生閱讀興趣的提高,朗讀技能的獲得,理解字詞句能力的形成和良好的閱讀習慣的培養(yǎng),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根據二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結合我平時閱讀教學實踐總結如下:
一、要激發(fā)閱讀興趣:
讓學生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實踐表明,學生的學習興趣是自主學習的原動力。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地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種情趣盎然的學習氣氛,使學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勵,從而主動學習。在課堂上教師應大膽地讓學生進行自由討論、交流,贊揚學生一些獨特看法,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學習是快樂的。這樣自主學習的勁頭就更足了。
1、引入情境,激發(fā)探究心理
一堂課上每個環(huán)節(jié)都很重要,但要讓學生自始自終處于積極的自主學習狀態(tài),創(chuàng)設情境尤為關鍵。在教學二年級閱讀課《酸的和甜的》,我創(chuàng)設了實物情境。把學生引入情境之中,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我是這樣隨機表揚導入新課的:(你坐得真好!老師稱贊你!)(你的學習用品放得多整齊。∥乙卜Q贊你。銈兊木裾骘枬M,眼睛一直在注視著老師,我稱贊你們!你們真棒!)隨機出示課題:稱贊(拼讀)。師:稱贊是發(fā)自于內心的對別人的一種贊揚,課文中的小刺猬和小獾為什么要互相稱贊呢?學生們都爭先恐后地回答。通過情境的創(chuàng)設,把學生帶入《稱贊》的情境中。都想去了解小刺猬和小獾為什么要互相稱贊。
另外,我還用圖畫展現形象,產生美感,把學生引入情境。利用音樂產生美感,把學生帶入遐想的境界。無論是因好奇,還是因為關注,都是他們形成一種努力探究的心理,從而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
2、利用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動機
動機是活動的原動力。學習動機是推動學生參與學習活動心理動因。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在引入情境后被激起。如果教學還是那樣刻板,按老辦法、老觀念去教。教學手段單一,學生的學習動機定會下降。因此,在引入情境后,根據課文情節(jié)的不同、內容的不同,使情境得以持續(xù)。教師應不斷創(chuàng)設情境,開成連動的整體情境。
二、要培養(yǎng)朗讀能力:
學習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要把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貫穿于各個學段之中。在課堂中,教師要注意訓練學生的朗讀,要把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作為訓練的重點,課上要舍得花時間,要讓學生一遍一遍地讀,通過自由讀、同桌互讀、指名讀、比賽讀,教師朗讀示范、領著學生讀等形式。最終要讓學生把語文課文讀正確、讀通順、讀流利,最好是能讀出感情。在教學中我以闖關的形式,把閱讀分為三個層面:第一關:把課文讀通順,一般情況下是采取自由讀的形式。第二關:把課文讀流利,這一關我一般采用的是同桌互讀,小組內讀和齊讀等形式,而且在孩子們又進步的時候及時給予表揚。第三關: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這一關我一般是和學習課文同步進行的。學生在前面大量的語言實踐的活動中獲得了情感的體驗,對課文有了自己的感悟,便能逐漸讀出感情并熟讀成誦,同時相機插入教師的范讀和領讀。
三、要落實字、詞教學。
語文教學還有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認字學詞,積累語言。識字教學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的任務。識字教學相對于小學低年級的學生來說是非?菰锏模绻徊捎靡欢ǖ姆椒,那么就很難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課堂上,我采用各種形式的活動進行識字教學,如:編兒歌、“開火車”、猜謎語,你說我猜、摘蘋果等游戲是我們在課堂里常用到的。這樣長此以往,學生就會養(yǎng)成自主識字并發(fā)現識記的方法,這樣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邊玩邊學,邊學邊記。識記效果會大不一樣的。當然,閱讀教學需要的是長期的積累,并非是幾節(jié)課這樣去做就能有效果的,教師只要長期堅持,我相信閱讀對于學生來說不再是難題。
【閱讀教學工作總結】相關文章:
閱讀教學工作總結07-27
閱讀教學個人工作總結11-29
閱讀教學工作總結05-23
閱讀教學工作總結03-24
小學閱讀教學的工作總結(精選13篇)06-29
閱讀教學工作總結最新03-28
關于閱讀教學總結閱讀教學經驗總結04-21
閱讀教學反思06-12
閱讀教學設計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