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招巧妙應對孩子詢問期
孩子的智慧萌芽靠父母栽培,父母的知識與修養(yǎng)是影響孩子發(fā)展的因素。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十一招巧妙應對孩子詢問期,希望有所幫助!
一、什么是"詢問期"?
3~4歲時的孩子,充滿了好奇心。經(jīng)常以"為什么?""怎么會這樣?"提出一連串的問題,在心理學上將這一時期稱為"詢問期"。
詢問期又可分為"第一詢問期"和"第二詢問期"。3~4歲屬于第一詢問期,他們喜愛以"這是什么?""那是什么?"之類的問題來提問。4~6歲屬于第二詢問期,他們提出"這是什么?""彼會這樣?"的問題。前者詢問名稱,后者詢問原因。在人的一生中,這個時期屬于大腦迅速發(fā)展時期。相應地,它會帶來語言與智力上的迅速發(fā)展。因此,詢問期是個關鍵的時期,父母對孩子的問題應答得當,就能促進孩子智慧的健康發(fā)展。
二、"詢問期"孩子的問題特點是什么?
孩子總是探究自己身邊的一切。以"自然"和"人"的問題占多數(shù),其中自然問題最多。如氣象、天體等方面的問題,它們的動態(tài)與變化在孩子心目中富有神秘感。可見,孩子從小就愛科學。
三、為什么不要嘲笑孩子?
孩子提出的問題,大人有時會覺得可笑,但家長必須注意的是:首先接納孩子的驚訝心理,如孩子問:"天空為什么是藍色的呢?"父母應該說:"是呀!多美的天空,為什么天空是藍的呢?"如果父母不接納孩子的問題,只是一笑置之,那么,孩子久而久之就不再想發(fā)言了。即使母親一時答不上來,也應認真思考,說我們來查一下書本吧!孩子受到鼓勵,以后才會繼續(xù)發(fā)問。
發(fā)明大王愛迪生小時喜愛發(fā)問。教師講2+2=4,他還要問為什么?老師認為他不但笨,還破壞紀律,要他退學,可是他的母親相信自己的孩子并不笨,而是擁有獨特的想法,她在家里親自教導他。后來,愛迪生終于成為家喻戶曉的大發(fā)明家,這正是善于栽培詢問期孩子智慧嫩芽的典型。
四、為什么必須立刻回答孩子的.問題?
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時間較短,情緒也易變化。孩子在發(fā)問的時候,是因為對當時該事物有強烈的印象。如果不馬上回答孩子的問題,過一會兒,也許連孩子自己也會把問題忘得一干二凈。即使記得,隔一段時間再回答,效果也會降低。孩子發(fā)問以后,父母有時會說:"媽媽現(xiàn)在忙,別吵,等一下再問。"等等。這樣打發(fā)孩子,孩子就會認為"問了也沒有用",反正得不到回答,于是再也不想發(fā)問。以后,孩子就可能變成對任何事物都毫無興趣的人。
五、為什么要順應孩子的智能來回答?
最讓父母傷腦筋的,可以說是的問題。自然界形形色色的現(xiàn)象,生物的,生態(tài)的,難以解釋。有時,父母能提供正確答案,可異孩子聽不懂,這種回答就不能達到目的。因此,對孩子來說,正確的答案和理論上的說明,遠不如童話的回答來得有效。如4歲的孩子小偉:“為什么月亮跟著人走?”母親說:"因為月亮怕你跌倒,才發(fā)出亮不照著你。"小偉說:"可是月亮有時也會躲在云里,到處都是黑漆漆的。"母親說:"是呀,為了月亮躲在云野,伯伯才會裝上電燈,爸爸才會買手電筒呀!"可以看出,小偉有觀察力,而媽媽的回答也很得體。
六、為什么父母也要反問孩子?
孩子發(fā)問時,父母應以誠懇的態(tài)度回答,但不要使孩子產(chǎn)生依賴心理。孩子不管什么事都問爸爸媽媽就不好了。比有問必答更為重要的是,使孩子養(yǎng)成心中有疑問先自己思考的習慣。孩子在發(fā)問時,父母別忙于回答,必要時反問一下孩子。如3歲的小明問:"男生和女生哪里不一樣?"父親一時說不出來反問小時:"你說,哪里不一樣?"小明說:"穿衣服不一樣啊,男生穿褲子,女生穿裙子。"原來孩子只是看到男女服裝不同而發(fā)問的。成年人往往從理性來思考。爸爸酌情后馬上說:"對,男生穿褲子,女生穿裙子,小明已經(jīng)看出來了,爸爸也這么想的。"這個回答就很得體,又鼓勵了孩子的創(chuàng)造力。
七、為什么要讓孩子觀察實物,并由自己去了解?
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在解答孩子提出的問題時,不管怎樣形容,孩子都不懂,讓他們觀察一下實物就明白了。如看到大象圖片時孩子會問:"為什么大象的鼻子那么長?"孩子必然地。如果帶孩子到動物園去看看大象,當孩子親眼看到大象用長長的鼻子把東西提起來,送到嘴里,把水吸起來,灑在自己身上時,一定會恍然大悟:"噢,原來大象的鼻子,就像人的手一樣,用處很大哪!"
八、為什么父母要和孩子一起研究問題?
不要以為孩子提出的問題,大人均能輕松自如地回答。在回答不了時,可以說:"媽媽也不知道,等一下我們一起看書來找答案吧!"千萬不能因回答不出來就說:"這不是你問的問題。你年紀小,沒有必要知道這些事情。"而且,既然你已經(jīng)許下和孩子一起看書的諾言,就應該真的去買本書或去圖書館借本書,與孩子一起看,邊看邊說。父母若能夠以這種方式教育孩子,使孩子從小養(yǎng)成查字典看書的習慣,在以后小孩上學時,遇到疑難問題就會懂得自己去找答案,使他們產(chǎn)生了解未知世界的興趣,并對書產(chǎn)生好感。父母和孩子一起研究問題,共同學習,不僅可以用科學知識來充實自己,還有助于養(yǎng)成孩子認真學習的好習慣。
九、為什么不要采用會使孩子害怕的方式來回答問題?
在回答孩子問題時,要避免無意中造成孩子的恐懼心理。這是因為恐懼的情緒會"傳染",母親害怕,孩子也會害怕。對一個人來說,恐懼心多形成于幼兒期,而孩子一旦潛藏著某種恐懼的心理,長大成人之后,要找出恐懼的原因,不但困難而且要花很長的時間。所以父母在回答問題時,要充分考慮到這方面的情況。如當孩子提出“地震為什么那么可怕?"父母可以這樣回答:"在地震時,地會擺動,但不要害怕,看看煤氣有沒有關好。如果實在有危險,與爸爸媽媽一起離開房子好了。"這要比回答:"是啊,地震很可怕!"表現(xiàn)出恐懼和驚荒失措的樣子要好。
十、為什么要采取對生活有幫助的方式來回答問題?
會發(fā)問的孩子大都有強烈的好奇心,只要父母回答問題及時恰當,他們就會像海綿吸水一樣去吸收新的知識。而恰當?shù)幕卮穑矔䦟⒆赢a(chǎn)生不良的影響。比如,當問到什么是拐騙"時,大人出于愛子怕被人拐騙的心情說:"拐騙就是小孩讓壞人騙走,這個小孩就要被殺死,所以不認識的人與你講話,你要馬上回家。"這樣的說法往往使孩子產(chǎn)生過度的警戒心、神經(jīng)質(zhì),不敢接觸任何人。因此,問題的關鍵是應該教育孩子遵守日常規(guī)則。如果到外面去玩,要與爸爸媽媽說一聲,天黑之前要回家,不要一個人去沒有去過的地方,不要跟生人走開。要教育孩子社會常規(guī),成為一個明有判斷力的人。如告訴孩子行路要靠右邊走,要走人行道;過馬路時,要左右看清,沒有車子時,才可以地去。這比對孩子簡單地禁止、恫嚇要好得多。
十一、為什么要讓孩子對未來充滿希望?
做父母的人,只要經(jīng)常注意孩子的問題,應該可以推測出孩子目前的心理狀態(tài),并進而知道該如何地孩子。因為在孩子提問題及解答中可能蘊含著未來生活的方針,如孩子看到有的同學一面做功課,一面被批評時,產(chǎn)生了一種對上學校、做功課的恐懼心理,于是就問媽媽:“有沒有不做功課的學校呢?”作為媽媽,這樣的回答比較理想:"到學校是要做功課,學校里有老師,老師會教你知識,你原來許多不懂的地方,都會知道,你不必擔心,而且到學校里,你還會認識很多朋友,很好玩!弊尯⒆訚M懷上學的憧憬,感到上學是件快樂的事,而不是還沒有上學就厭學。
【十一招巧妙應對孩子詢問期】相關文章:
詢問公函范文11-30
詢問公函模板12-08
應對教育孩子的八大誤區(qū)10-19
詢問函格式范文03-31
叛逆期女孩子怎么教育10-08
各有巧妙不同成語解釋11-12
教育孩子的十大誤區(qū)10-20
巧妙的反義詞及造句【精選】03-25
應對初三作文02-17
關于教育孩子的作文十篇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