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子答梁惠王》閱讀答案附翻譯 推薦度:
- 《孟子答梁惠王》閱讀訓(xùn)練附答案附翻譯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梁惠王閱讀答案(精選10篇)
從小學(xué)、初中、高中到大學(xué)乃至工作,我們都經(jīng)常看到閱讀答案的身影,閱讀答案可以給我們提供解題指導(dǎo)和解題思路。還在為找閱讀答案而苦惱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梁惠王閱讀答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梁惠王閱讀答案 1
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yuǎn)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萬乘之國,弒其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茍為后義而先利,不奪不饜。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
1.下列加粗的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王何必曰‘利’ 必:必然。
B.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有以:有什么辦法。
C.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 弒:殺害。
D.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 遺:丟棄。
2.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在孟子拜見梁惠王時,梁惠王直言所談之利,并不完全是一已私利,這從“利吾國”中可以看出。
B.孟子回答的“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及時抓住梁惠王的話題,說之以“仁義”之利。
C.正是因為梁惠王懷有謀利之心,孟子才說以“仁義”之大利,用來消除梁惠王所貪圖的'眼前之小利。
D.孟子認(rèn)為,講“仁義”的人不會拋棄父母,不會不顧念自己的君王,因此,“仁義”足以立國。
3.把下面語句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叟!不遠(yuǎn)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茍為后義而先利,不奪不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A
2.A
3.(1)老先生!你不遠(yuǎn)千里而來,一定是有什么對我的國家有利的高見吧?
。2)上上下下互相求取利益,國家就危險了!
。3)如果輕視義重視利益,他們不奪取全部就不滿足。 馬上分享給同學(xué)
梁惠王閱讀答案 2
文化經(jīng)典閱讀:閱讀下面選段,回答問題(6分)
子適衛(wèi),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子路》第9章)
不違農(nóng)時,谷不可勝食也;數(shù)罟不洿入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和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jǐn)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fù)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ā睹献印ち夯萃跎稀返谌拢
18、對下列選段內(nèi)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孔子認(rèn)為,一個國家的人口多了,應(yīng)該要先使他們富裕起來,然后在這個基礎(chǔ)上教育他們。
B、孟子列舉了不違農(nóng)時、數(shù)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時入山林三個事例,喻勸君王要善于“以時”養(yǎng)民。
C、孟子認(rèn)為,王道之始,重在使人民養(yǎng)生喪死而無憾,只要做到這點,君王就可以高枕無憂了。
D、孟子提出了他的施政思想:“五十者可以衣帛”,“七十者可以食肉”,“頒白者不負(fù)戴于道路”。
19、上面兩則選段反映孔子和孟子在治國施政方面的共同點是什么?(4分)
參考答案:
18.C(2分) 19、(4分)先富后教,以德治國
梁惠王閱讀答案 3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shè)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fù)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令人各復(fù)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shù)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1.下列句中劃線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①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②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B.①遂與外人間隔 ②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
C.①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 ②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fù)
D.①停數(shù)日,辭去 ②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
2.文中能表明桃花源中人聽了漁人的話后,雖“嘆惋”但仍想繼續(xù)在桃花源里生活的一句話是。
3.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譯:
參考答案:
1.D
2.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3.他們問現(xiàn)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用說魏晉了。
梁惠王閱讀答案 4
【甲】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yuǎn)則憂其君。是進(jìn)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
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選自范仲淹《岳陽樓記》)
【乙】齊宣王見孟子于雪宮①,王曰:“賢者亦有此樂乎?”孟子對曰:“有。不得,則非②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③者,非④也;為民上而不與民同樂者,亦非也。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選自《孟子?梁惠王下》)
[注] ①雪宮:齊宣王的離宮(行宮)②非:非議。③上:君主。④非:不對,錯誤。
10.解釋文中加點詞的意思。(4分)
⑴嘗( ) ⑵先( )⑶對( ) ⑷王( )
11.下列加點詞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2分)
A.予嘗求古仁人之心 未之有也 B.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 不得而非其上者
C.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 黑質(zhì)而白章 D.民亦樂其樂 而樂亦無窮也
12.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4分)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⑵ 為民上而不與民同樂者,亦非也13.根據(jù)文章的意思,回答下列問題。(3分)
⑴用一句話概括乙文中孟子的政治主張。(1分) ⑵甲文中范仲淹的“ , ”是乙文中孟子“樂以天下,憂以天下”思想的進(jìn)一步發(fā)揚。范仲淹的這一思想在今天對我們有什么借鑒和教育意義? (2分)
14.聯(lián)系全文,說說甲文最后一段中“斯人”指哪些人?這些人的思想感情與“遷客騷人”有何不同?作者寫這一段的用意是什么?(3分)
答案:
10.(4分)(1)曾經(jīng) (2)在……之前 (3)回答 (4)稱王 (每處1分)
11.(2分)B
12.(4分)⑴(2分)不因外物好壞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⑵(2分)作為人民的君主卻不能和人民一起快樂,這也是不對的。
13.(3分)⑴(1分)與民同樂才能王天下(意近即可)⑵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1分) 提示:要建立新時期的憂樂觀,提倡吃苦在前,享樂在后的`精神。(1分)
14.(3分)“斯人”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1分)。這些人的思想感情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遷客騷人”則“以物喜,以己悲”(或“遷客騷人的思想感情則會隨個人榮辱而改變”) (1分)。作者這樣寫表達(dá)了以“古仁人”為學(xué)習(xí)榜樣的決心,同時也含有對好友滕子京的慰勉和規(guī)勸之意(答出前一句即給分,1分)。
譯文:
齊宣王在別墅雪宮里接見孟子。宣王說:“賢人也有在這樣的別墅里居住游玩的快樂嗎?” 孟子回答說:“有。人們要是得不到這種快樂,就會埋怨他們的國君。得不到這種快樂就埋怨國君是不對的;可是作為老百姓的領(lǐng)導(dǎo)人而不與民同樂也是不對的。國君以老百姓的憂愁為憂愁,老百姓也會以國君的有愁為憂愁。以天下人的快樂為快樂,以天下人的憂愁為憂愁,這樣還不能這樣還不能夠使天下歸服,是沒有過的。
梁惠王閱讀答案 5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nèi)兇,則移其民于河?xùn)|,移其粟于河內(nèi)。河?xùn)|兇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對曰:“王好戰(zhàn),請以戰(zhàn)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痹唬骸巴跞缰,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不違農(nóng)時,谷不可勝食也。數(shù)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jǐn)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fù)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呛萎愑诖倘硕鴼⒅,曰:‘非我也,兵也!鯚o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7.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棄甲曳兵而走走,逃跑
B.五畝之宅,樹之以桑樹,種植
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棉衣
D.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涂,通途,道路
8.下列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以五十步笑百步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者名之也
B.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青取之于藍(lán),而青于藍(lán)
C.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取之無禁,用之不竭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夜縋而出,見秦伯
9.下列對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
A.“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梁惠王希望更多的民歸附自己,向孟子提出民不加多的疑問。
B.“王好戰(zhàn),請以戰(zhàn)喻!泵献硬恢苯踊卮鹈癫患佣嗟膯栴},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設(shè)喻,暗含諷刺,使對方醒悟。
C.孟子用“王道之始也“與”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相呼應(yīng),提出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D.“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告誡統(tǒng)治者不要歸罪于年歲,而要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行仁政王道,才是使民加多應(yīng)有的態(tài)度。
10.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4分)
。1)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
。2)頒白者不負(fù)戴于道路矣。
參考答案
7答案:C.衣,穿
8答案:B均為介詞,比。A介詞,用;介詞,因為C助詞,主謂之間;助詞,補足音節(jié)D連詞,表轉(zhuǎn)折,卻;連詞,表修飾。
9答案:B.暗含諷刺不正確
梁惠王閱讀答案 6
孟子見梁惠王
【原文】
孟子見梁襄王①。出,語②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卒③然問曰:‘天下惡④乎定’吾對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 對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孰能與之 ”對曰:“天下莫不與⑤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間旱,則苗槁矣;天油然⑥作云,沛然⑦下雨,則苗浡然⑧興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⑨未有不嗜殺人者也,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lǐng)⑩而望之矣,誠如是也,民歸之由⑾水之就下,沛然誰能御之。” (選自《孟子·梁惠王上》)
【注釋】(1)梁襄王:即魏襄王,名嗣(一說名赫),魏惠王的兒子,前318一前296年在位,襄是他死后的謚號。此處所說的事,當(dāng)在襄王繼位后不久。(2)語(yù預(yù)):告訴。(3)卒:通“猝”,突然。 (4)惡(Wū烏)平:怎樣,如何。(5)與:此處為歸順,隨從之意。(6)油然:朱熹《集注》云:“云盛貌!(7)沛然:朱熹《集注》云:“雨盛貌!(8)浡(bó博)然:朱熹《集注》云:“興起貌!(9)人牧:管理民眾的人,即統(tǒng)治者。(10)領(lǐng):即脖子。(11)由:通“猶”。
【參考譯文】
孟子進(jìn)見梁襄王,出來后,對人說:“(梁襄王)遠(yuǎn)遠(yuǎn)看上去不像個國君的'樣子,走近他也看不到有什么使人敬畏的地方。“(見了我后)突然問道:‘天下要怎樣才能安定呢?’ “我回答說:‘天下安定在于統(tǒng)一天下!啊l能統(tǒng)一天下呢?’ “我對他說:‘不喜歡殺人的國君能統(tǒng)一天下! “‘誰會歸附他呢?’ “我又回答:‘天下沒有不歸附他的。大王您知道禾苗生長的情況嗎?當(dāng)七八月間一發(fā)生干旱,禾苗就要枯槁了。一旦天上烏云密布,下起大雨,那么禾苗就長得茂盛了。如果這樣的話,誰能阻止它呢?而現(xiàn)在天下國君,沒有一個不嗜好殺人。如果有一個不喜歡殺人的(國君),那么普天下的老百姓都會伸長脖子期待著他來解救。如果像這樣,老百姓就歸附他,就像水往低處流一樣,這嘩啦啦的洶涌勢頭,誰又能夠阻擋得了呢?”
【閱讀訓(xùn)練】
1.解釋
。1)語:告訴 (2)卒然:突然 (3)惡:怎樣 (4)定:安定
(5)一:統(tǒng)一天下 (6)孰:誰 (7)嗜:喜歡 (8)與:歸附
2.翻譯
。1)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lǐng)而望之矣。
如果有一個不喜歡殺人的國君,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會伸長脖子期待著他來解救了。
(2)誠如是也,民歸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誰能御之。
如果像這樣,老百姓就歸附他,就像水向低處流一樣,這嘩啦啦的洶涌勢頭,誰能阻擋得住呢?
3.簡要說說孟子采用比喻說理的貼切性。
本文主要論述孟子的仁政思想、民本思想:不要濫殺無辜,人民才會“引頸而望”,進(jìn)而“定于一”。孟子在文中以“禾苗喻百姓”,以“雨水”喻君恩,就清楚地向梁襄王表明了君恩之于百姓的重要性及實行“仁政”的好處。而“水之就下”就更是表明了實行“仁政”的效果之顯著。
梁惠王閱讀答案 7
二:
9、對下列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河?xùn)|兇亦然兇: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B、棄甲曳兵而走走:逃跑
C、養(yǎng)生喪死無憾憾:遺憾
D、申之以孝悌之義申:申請
10、下列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河內(nèi)兇,則移其民于河?xùn)|
A、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B、移其粟于河內(nèi)
C、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D 、頒白者不負(fù)戴于道路矣
11、對下列句中加點詞的判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A、填然鼓之,兵刃既接鼓:敲鼓
B、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罪:歸罪
C、五畝之宅,樹之以桑樹:樹木
D、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穿上
12、下列對文章內(nèi)容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孟子之所以贊揚梁惠王“好戰(zhàn)”,是因為“行王道”的根本目的是打贏每一仗。
B、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設(shè)喻,暗示梁惠王移民移粟跟鄰國國君治國不盡心無本質(zhì)區(qū)別。
C、孟子在文章中提到的“王道”,實際上是儒家的一種政治主張,即以仁義治天下。
D、孟子認(rèn)為“行王道”的具體內(nèi)容主要是順應(yīng)農(nóng)時,合理發(fā)展生產(chǎn),保障民生,施行教化。
13、請把上面文言文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每小題2分,共4分)
。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2)不違農(nóng)時,谷不可勝食也。
參考答案
9、D “申”為“反復(fù)陳述”。
10、B例句的“于”,到……去,介詞;A,比,B同例句,C對于D在……上。
11、C樹,動詞,種上
12、A“贊揚”和“‘行王道’的根本目的是打贏每一仗”錯
13、(1)有的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來,有的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來。(2分)
。2)不耽誤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季節(jié),糧食就會吃不完。(2分)
參考譯文
梁惠王說:“我對國家的治理,很盡心竭力的吧!黃河以南發(fā)生災(zāi)荒,就把那里的災(zāi)民移往黃河以東,把河?xùn)|的糧食運到河南。當(dāng)河?xùn)|發(fā)生災(zāi)荒的時候,我也是這樣做的?纯脆弴木髦鬓k政事,沒有像我這樣盡心盡力的?墒,鄰國的百姓并不見減少,而我的百姓并不見增多,這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回答道:“大王您喜歡打仗,就讓我用打仗來打比方吧。戰(zhàn)鼓咚咚敲響,交戰(zhàn)激烈了,戰(zhàn)敗的士兵丟盔棄甲拖著武器逃跑,有的跑了上百步才停下,有的跑了五十步就停了腳。跑了五十步的人因此就去譏笑跑了一百步的人,您覺得行不行呢?”
梁惠王說:“不行。他只不過沒有逃跑到一百步罷了,可是這也同樣是逃跑呀!”
孟子說:“大王您既然懂得這個道理,就不必去期望您的國家的民眾比鄰國增多啦。只要不違背農(nóng)時,那糧食就吃不完;密孔的.漁網(wǎng)不入池塘,那魚鱉水產(chǎn)就吃不完;砍伐林木有定時,那木材便用不盡。糧食和魚類吃不完,木材用無盡,這樣便使老百姓能夠養(yǎng)活家小,葬送死者而無遺憾了。老百姓養(yǎng)生送死沒有缺憾,這正是王道的開始。”
“在五畝大的住宅田旁,種上桑樹,上了五十歲的人就可以穿著絲綢了;雞鴨豬狗不失時節(jié)地繁殖飼養(yǎng),上了七十歲的人就可以經(jīng)常吃到肉食了。一家一戶所種百畝的田地不誤農(nóng)時得到耕種,數(shù)口之家就不會鬧災(zāi)荒了。注重鄉(xiāng)校的教育,強調(diào)孝敬長輩的道理,須發(fā)花白的老人們就不再會肩挑頭頂,出現(xiàn)在道路上了。年滿七十歲的人能穿上絲綢、吃上魚肉,老百姓不缺衣少食,做到了這些而不稱王于天下的是決不會有的。”
“現(xiàn)在,豬狗吃的是人吃的食物而不知道設(shè)法制止,路上出現(xiàn)餓死的人而不知道賑濟饑民,人死了反而說‘與我無關(guān),是年成不好的緣故’這和把人殺了反而說‘與我無干,是武器殺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您要能夠不歸罪于荒年,這樣,普天下的百姓便會涌向您這兒來了!
梁惠王閱讀答案 8
孟子答梁惠王
【原文】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泵献訉υ唬骸皻⑷艘澡枧c刃,有以異乎?”曰:“無以異也。”“以刃與政,有以異乎?”曰:“無以異也!痹唬骸扳矣蟹嗜猓瑤蟹蜀R,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獸相食,且人惡之,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后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饑而死也?”
【參考譯文】
梁惠王說:“我樂意聽取您的指教。”孟子回答道:“用木棍打死*跟用刀殺死人,(性質(zhì))有什么不同嗎?”惠王說:“沒有什么不同!保献佑謫柕溃海 “用刀子殺死人跟用苛政害死人,有什么不同嗎?”惠王說:“沒有什么不同!泵献诱f:“廚房里有肥嫩的肉,馬棚里有壯實的馬,(可是)老百姓面帶饑色,野外有餓死的尸體,這如同率領(lǐng)著野獸來吃人啊!野獸自相殘食,人們見了尚且厭惡,而身為百姓的父母,施行政事,卻不免于率領(lǐng)野獸來吃人,這又怎能算是百姓的父母呢?孔子說過:‘最初造出陪葬用的木俑土偶的人,該會斷子絕孫吧!’這是因為木俑土偶像人的樣子卻用來殉葬。(這樣尚且不可,)那又怎么能讓百姓們饑餓而死呢?”
【閱讀訓(xùn)練】
1.解釋
(1)承教:接受您的'指教 (2)刃:刀子 (3)異:不同 (4)且:尚且
。5)惡:厭惡 (6)惡:怎么
。7)其:代詞,指代“最初用土偶木偶陪葬的人”
2.翻譯
。1)以刃與政,有以異乎?
用刀子殺死人跟用苛政害死人,有什么不同嗎?
(2)如之何其使斯民饑而死也?
那又怎么能讓百姓們饑餓而死呢?
3.上文中孟子引用孔子的話有什么表達(dá)作用?
孟子引用孔子的“始作俑者”來隱喻梁惠王領(lǐng)導(dǎo)無方,孟子批評梁惠王王府里那么奢侈,而老百姓卻面帶饑色,竟然餓死。
梁惠王閱讀答案 9
梁惠王曰:“晉國,天下莫強①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東敗于齊,長子死焉;西喪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恥之,愿比死者一灑之②,如之何則可?”
孟子對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③;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制梃以達(dá)秦楚之堅甲利兵矣。
“彼奪其民時,使不得耕耨以養(yǎng)其父母。父母凍餓,兄弟妻子離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誰與王敵?故曰:‘仁者無敵!跽埼鹨桑 《梁惠王上》
【注釋】
、倌獜姡簺]有比它更強的。②比:替,為;一:全,都;灑:洗刷。全句說,希望為全體的死難者洗恨雪恥。③易耨:及時除草。易,疾,速,快;耨,除草。
。1)結(jié)合選段內(nèi)容,談?wù)劽献訉?zhàn)爭的看法。(2分)
。2)簡析孟子提出了哪些具體的仁政措施,目的各是什么?(4分)
。3)下列各項中,對上面《孟子》選段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面對梁惠王的疑惑,孟子直截了當(dāng)?shù)奶岢隽怂娜收鲝垺F鋵嵾是不外乎物質(zhì)生產(chǎn)和精神文明建設(shè)兩手抓的問題。
B.在物質(zhì)生產(chǎn)方面,包括三項內(nèi)容:一是刑罰,二是薄賦稅,三是深耕易耨。雖然省刑罰屬于法治,薄賦稅屬于財政,深耕易耨才屬于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
C.在精神文明建設(shè)方面,主要還是教育問題,不過,在儒家政治的教育中,文化知識是第一位的`,做人是第二位的,德育是第二位的,所以孟子在這里依然強調(diào)的是“孝、悌、忠、信”。
D.孟子認(rèn)為,只要這兩手都抓住了,國無論大小都可以發(fā)展壯大。小國可以打敗大國,弱國可以戰(zhàn)勝強國。因為,施行仁政的人是無敵于天下的。
。4)結(jié)合上面選段,請簡要說明你對“仁者無敵”的理解。(3分)
參考答案
。1)孟子反對為了滿足國君開拓疆土和報仇雪恥的私欲而“陷溺其民”的戰(zhàn)爭,他認(rèn)為戰(zhàn)爭的目的是為了救民,只有施行仁政,才能得民心。(2分)
。2)在物質(zhì)生產(chǎn)方面,包括三項內(nèi)容:一是減輕刑罰,二是少收賦稅,三是深耕細(xì)作,及時除草。目的是為了發(fā)展生產(chǎn)、“養(yǎng)民”。(2分)在教化方面,主要是強調(diào)“孝悌忠信”的教育。目的在于“教民”。這樣施行仁政,就可以無敵于天下。(2分)
。3)C德育是第一位的,做人是第一位的,而文化知識還是第二位的。
(4)孟子這一觀點,在戰(zhàn)國動亂時期,有積極意義。當(dāng)今時代,“孝悌忠信”雖有新的內(nèi)容,但仍應(yīng)是傳統(tǒng)美德,要發(fā)揚光大。
【參考譯文】
惠王說:“晉國曾一度在天下稱強,這是老先生您知道的?墒堑搅宋疫@時候,東邊被齊國打敗,連我的大兒子都死掉了;西邊喪失了七百里土地給秦國;南邊又受楚國的侮辱。我為這些事感到非常羞恥,希望替所有的死難者報仇雪恨,我要怎樣做才行呢?”
孟子回答說:“只要有方圓一百里的土地就可以使天下歸服。大王如果對老百姓施行仁政,減免刑罰,少收賦稅,深耕細(xì)作,及時除草;讓身強力壯的人抽出時間修養(yǎng)孝順、尊敬、忠誠、守信的品德,在家侍奉父母兄長,出門尊敬長輩上級.這樣就是讓他們制作木棒也可以打擊那些擁有堅實盔甲銳利刀槍的秦楚軍隊了。
“因為那些秦國、楚國的執(zhí)政者剝奪了他們老百姓的生產(chǎn)時間,使他們不能夠深耕細(xì)作來贍養(yǎng)父母。父母受凍挨餓,兄弟妻子?xùn)|離西散。他們使老百姓陷入深淵之中,大王去征伐他們,有誰來和您抵抗呢?所以說:‘施行仁政的人是無敵于天下的!笸跽埐灰蓱]!”
梁惠王閱讀答案 10
【甲】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魚我所欲也》
【乙】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yuǎn)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茍為后義而先利,不奪不饜。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節(jié)選自《孟子》
注①桑:古代用四匹馬拉的一輛兵車叫一乘,諸侯國的大小以兵車的多少來衡量。②饜:音yàn,飽,滿足。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含義。(4分)
、偎R窮乏者得我與
、邗頎柖c之
、廴f鐘于我何加焉
、芷垶楹罅x而先利
2、下列選項中“之”字用法和意義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2分)
例句:萬乘之國
A、子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B、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C、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D、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
3、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4分)
、俜仟氋t者有是心也。
、谖从腥识z其親者也。
4、給下列句子斷句。(限5處)(2分)
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5、結(jié)合甲乙選文內(nèi)容,請簡要說明孟子在文中的主張。(3分)
答
、偻暗隆,感激;
、谟媚_踢;
、酆锰;④如果。
6、B例句中的“之”解釋為:助詞,的;
A、“之”解釋為: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B、“之”解釋為:助詞,的;
C、“之”解釋為:到
D、“之”解釋為:代詞;
故選B。
7、①不僅賢人有這種本性。②沒有講求仁的人卻遺棄自己父母的。
8、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9、孟子在【甲】文中闡明了舍生取義的觀點,在【乙】文闡明了對百姓施行仁政的觀點。
參考譯文:
。祝~,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都得到的話,那么我就只好放棄魚而選取熊掌了。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道義,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都得到的話,那么我就只好犧牲生命而選取道義了。生命是我所喜愛的,但我所喜愛的還有勝過生命的東西,所以我不做茍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厭惡的,厭惡的有比死亡更厲害的東西,所以有的災(zāi)禍我不躲避。如果人們所喜愛的東西沒有超過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夠用來求得生存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使用呢?如果人們所厭惡的事情沒有超過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夠用來逃避災(zāi)禍的壞事,有什么不可以做的呢?采用某種手段就能夠活命,可是有的人卻不肯采用;采用某種辦法就能夠躲避災(zāi)禍,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見,他們所喜愛的有比生命更寶貴的東西(那就是“義”);厭惡的有比死亡更厲害的東西,不僅賢人有這種本性,人人都有,只不過有賢能的人不喪失罷了。
一碗飯,一碗湯,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得到它就會餓死。沒有禮貌地吆喝著給他,饑餓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腳踢給別人吃,乞丐也因輕視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祿卻不辨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了它。這樣,高官厚祿對我有什么好處呢?是為了住宅的華麗,妻妾的侍奉和熟識的窮人感激我嗎?從前(有人)為了(道義)(寧愿)死也不愿接受(別人的施舍),卻為了住宅的華麗卻接受了它;從前(有人)為了(道義)(寧愿)死也不愿接受(別人的施舍),現(xiàn)在(有人)卻為了妻妾的侍奉卻接受了它;從前(有人)為了(道義)(寧愿)死也不愿接受(別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卻為了讓所認(rèn)識窮困貧乏的人感激他們的恩德而接受了它。這種(行為)難道不可以停止嗎?這就叫做喪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
。ㄒ遥┟献影菀娏夯萃酢A夯萃跽f:“老先生,你不遠(yuǎn)千里而來,一定是有什麼對我的國家有利的高見吧?”孟子回答說:“大王!何必說利呢?只要說仁義就行了。大王說怎樣使我的國家有利?‘大夫說,‘怎樣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說,怎樣使我自己有利?結(jié)果是上上下下互相爭奪利益,國家就危險了啊!在擁有萬輛兵車的國家,殺掉國君的,必定是國內(nèi)擁有千輛兵車的大夫;在擁有千輛兵車的國家,殺掉國君的,必定是國內(nèi)擁有百輛兵車的大夫。在擁有萬輛兵車的國家里,這些大夫擁有千輛兵車;在擁有千輛兵車的國家里,這些大夫擁有百輛兵車,不算是不多了。如果輕義而重利,他們不奪。▏牡匚缓屠妫┦墙^對不會滿足的。沒有講仁的人會遺棄自己父母的,沒有行義的人會不顧自己君主的。大王只要講仁義就行了,何必談利呢?”
【梁惠王閱讀答案】相關(guān)文章:
孟子對梁惠王閱讀答案10-09
孟子梁惠王閱讀答案10-19
《梁惠王上》閱讀答案及譯文10-26
《孟子·梁惠王上》閱讀及答案08-31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閱讀答案11-08
《孟子·梁惠王下》閱讀答案及翻譯09-26
《孟子答梁惠王》閱讀答案附翻譯06-25
《孟子見梁惠王》閱讀答案及原文注釋翻譯12-04
《孟子.梁惠王上》文言文閱讀題及答案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