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p id="zsypk"></rp>

      2. 《伶官傳序》閱讀答案

        時間:2021-07-14 20:26:20 閱讀答案 我要投稿

        《伶官傳序》閱讀答案

          在日常學習、工作生活中,我們經(jīng)常跟閱讀答案打交道,閱讀答案是由資深教育者參與擬訂的。什么樣的閱讀答案才是好閱讀答案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伶官傳序》閱讀答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伶官傳序》閱讀答案

        《伶官傳序》閱讀答案1

          嗚呼!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晉王之將終也,以三矢賜莊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與吾約為兄弟,而皆背晉以歸梁。此三者,吾遺恨也。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莊宗受而藏之于廟。其后用兵,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請其矢,盛以錦囊,負而前驅(qū),及凱旋而納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廟,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及仇讎已滅,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亂者四應,倉皇東出,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書》曰:“滿招損,謙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舉天下之豪杰莫能與之爭;及其衰也,數(shù)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也哉!

          12、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是()

          A.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原:動詞,推其根本

          B.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乃:你的,人稱代詞

          C.方其系燕父子以組 組:繩索

          D.函梁君臣之首 函:木匣子。

          13、下列各項加點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 故諸君不惟思所以感己,更必有以勵人

          B.君臣相顧,不知所歸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

          C.以三矢賜莊宗 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

          D.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

          14、下列對原文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總結(jié)了后唐莊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又失天下的歷史教訓,闡明了國家盛衰取決于人事,“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B.文章借古諷今,借后唐莊宗的教訓諷諫北宋統(tǒng)治者力戒驕奢,防微杜漸,勵精圖治。

          C.文章氣勢磅礴,義正詞嚴,嚴厲地批評了莊宗,在責難之中總結(jié)教訓,并明確告誡后人不要重蹈覆轍。

          D.文章運用了對比論證和舉例論證的手法,將莊宗極盛與極衰的兩種情形進行了鮮明的對照,說明了盛衰之事本源在于“人事”的道理。

          參考答案:

          12、D (名作動,用木匣子裝)

          13、B(A……的原因/用來的……方法B特殊指示代詞,的地方C拿,介詞/因為,介詞D一定,祈使語氣副詞/ 難道,反問語氣副詞)

          14、C

          【參考譯文】唉!國家興盛與衰亡的命運,雖然說是天命,難道不是由于人為因素嗎?推究莊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世人說晉王將死的時候,拿三支箭賜給莊宗,告訴他說:“梁國,是我的仇敵;燕王,是我扶持建立起來的;契丹與我訂立盟約,結(jié)為兄弟,他們卻都背叛晉而歸順梁。這三件事,是我的遺憾;給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記你父親的愿望!鼻f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廟里。這以后出兵,就派隨從官員用豬、羊各一頭祭告祖廟,請下那三支箭,用錦囊盛著,背著它走在前面,等到凱旋時再把箭藏入祖廟。

          當莊宗用繩子捆綁著燕王父子,用木匣裝著梁君臣的首級,進入太廟,把箭還給先王,向先王稟告成功的時候,他意氣驕盛,可以稱得上雄壯啊。等到仇敵已經(jīng)消滅,天下已經(jīng)平定,一個人在夜間呼喊,作亂的人便四方響應,他倉皇向東出逃,還沒有看到叛軍,士卒就分離逃散了,君臣相對而視,不知回到哪里去。以至于對天發(fā)誓,割下頭發(fā),大家的淚水沾濕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頹啊。難道是得天下艱難而失天下容易嗎?或者說推究他成功與失敗的事跡,都是由于人為因素呢?《尚書》上說:“自滿招來損害,謙虛得到好處!睉n慮辛勞可以使國家興盛,安閑享樂可以使自身滅亡,這是自然的道理。

          因此,當莊宗強盛的時候,全天下的豪杰,都不能跟他抗爭;等到他衰敗的時候,幾十個伶人圍困他,就自己喪命,國家滅亡,被天下人譏笑。人生中的禍患常常是從細微的事情中積淀下來的,人的智慧和勇氣常常被自己所溺愛的事物困擾,難道只有寵愛伶人才會這樣嗎?

        《伶官傳序》閱讀答案2

          文言文完成1-4題。

          嗚呼!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晉王之將終也,以三矢賜莊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與吾約為兄弟,而皆背晉以歸梁。此三者,吾遺恨也。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莊宗受而藏之于廟。其后用兵,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請其矢,盛以錦囊,負而前驅(qū),及凱旋而納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廟,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及仇讎已滅,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亂者四應倉皇東出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書》曰:“滿招損,謙得益!睉n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舉天下豪杰,莫能與之爭;及其衰也,數(shù)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也哉!

          注:伶人——古時稱演戲唱歌作樂的人為伶人。

         。ū彼巍W陽修《伶官傳序》)

          1.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的一項是(3分)

          A.此三者,吾遺恨也 恨:怨恨

          B.盛以錦囊,負而前驅(qū) 前:在前面

          C.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追究

          D.故方其盛也 方:正當

          2.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晉王臨終之時,留給莊宗三支箭,希望他不要忘記三個遺恨。莊宗每次出兵都要帶著這三支箭。

          B.莊宗俘獲了燕王父子,殺了梁國的君臣,用自已的實際行動告慰先皇,替自己的父親完成了遺愿。

          C.莊宗由最初的意氣風發(fā)終落得淚下沾襟的悲慘結(jié)局,充分證明了江山“得之難而失之易”的道理。

          D.作者歐陽修認為莊宗之所以會失敗,全在于他失去了前進的動力,貪圖享樂,

          最終被伶人殺害。

          3.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 一夫夜呼/亂者四應倉皇/東出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B. 一夫/夜呼亂者/四應倉皇/東出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C. 一夫夜呼/亂者四應/倉皇東出/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D. 一夫/夜呼亂者四應/倉皇東出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 分)

          (1)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廟,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2)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也哉!

          答案:

          1.A 恨:憾 不滿

          2.C 文中并沒有“充分證明江山得難易失”的道理。

          3.C

          4. (1)當莊宗用繩子捆著燕王父子,用木匣裝放著梁王君臣的頭顱,進入宗廟,把箭交還先王,把成功的喜訊告訴他。(雙線處一點1分大意2分)

          (2)答案:禍與患常常是從微小的事情積累起來的,并且智慧勇猛的人大多被他們所溺愛的事物困住,難道僅僅是伶人嗎?(雙線處一點1分大意2分)

        《伶官傳序》閱讀答案3

          三、閱讀下列文言文,回答11---13題(每小題3分)

          伶官傳序

          嗚呼!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晉王之將終也,以三矢賜莊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與吾約為兄弟,而皆背晉以歸梁。此三者,吾遺恨也。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莊宗受而藏之于廟。其后用兵,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請其矢,盛以錦囊,負而前驅(qū),及凱旋而納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廟,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及仇讎已滅,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亂者四應,倉皇東出,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書》曰:“滿招損,謙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舉天下之豪杰,莫能與之爭;及其衰也,數(shù)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也哉?

          1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其根本。

          B.契丹與吾約為兄弟約:訂立盟約。

          C.方其系燕父子以組組:束縛捆綁。

          D.函梁君臣之首函:用木匣裝。

          12.對下列語句中加點詞語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從事:官名,這里泛指一般屬官。

          B.稍飾以樓觀亭榭,與江山相發(fā)揮發(fā)揮:把內(nèi)在的性質(zhì)或能力表現(xiàn)出來。

          C.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誓天:對天發(fā)誓

          D.及仇讎已滅,天下已定仇讎:仇人

          13.下列各句對文段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項是

          A.作者以“嗚呼”起筆,發(fā)出了對伶官誤國的感慨。接著語用反問,提出中心論點:盛衰之理,不在天命,而在人事。這一嘆一問,為全文定下了嘆惋的基調(diào)。

          B.第二段以“三矢”貫穿文意。先寫莊宗受命,再寫莊宗復命,著力描寫了莊宗“請矢”的恭謹態(tài)度,從中看出他是矢志復仇的,這就突出了“人事”的作用。

          C.第三段對比莊宗極盛、極衰的兩種情形,得出“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結(jié)論。這就通過對“盛衰之理”的議論,揭示了所謂“人事”的基本內(nèi)涵。

          D.文末緊承上文進一步議論,得出“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歷史教訓,諷諫北宋統(tǒng)治者,要借鑒歷史,力戒驕奢,防微杜漸,因而意味深長。

          答案:

          11.C/這里指繩索。

          12.B/發(fā)揮:輝映。

          13.A/文章開篇是用轉(zhuǎn)折關(guān)系的反問句,強調(diào)人事的作用,提出中心論點。中心論點“盛衰之理,不在天命,而在人事”,應為“盛衰之理,不僅在于天命,更在于人事”。

        《伶官傳序》閱讀答案4

          嗚呼!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晉王之將終也,以三矢賜莊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與吾約為兄弟,而皆背晉以歸梁。此三者,吾遺恨也。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莊宗受而藏之于廟。其后用兵,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請其矢,盛以錦囊,負而前驅(qū),及凱旋而納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廟,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及仇讎已滅,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亂者四應,倉皇東出,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書》曰:滿招損,謙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舉天下之豪杰莫能與之爭;及其衰也,數(shù)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也哉!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其根本

          B.負而前驅(qū) 負:背,用背馱東西

          C.函梁君臣之首 函:匣子,此處是動詞

          D.舉天下之豪杰 舉:列舉

          2.以下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3分)

          A.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

          B.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

          C.方其系燕父子以組 愿以十五城請易璧

          D.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3.下列對原文內(nèi)容的敘述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3分)

          A.文章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接著用后唐莊宗由盛轉(zhuǎn)衰的事例加以論證,再進一步得出結(jié)論。

          B.作者用對比手法描述莊宗事例,方其可謂壯哉極言莊宗志得意滿,為下文張本;及仇讎已滅何其衰也與先前形成強烈反差,印象深刻。

          C.文章用莊宗得與失盛與衰的內(nèi)容作為立論的歷史根據(jù),引史評史,就史論事,在真實記述史實的基礎(chǔ)上加以客觀分析、評論。

          D.文章題目是伶官傳序,表面寫伶人,實際上是通過回顧莊宗的事例,強化對人事的認識,可以說是一篇單純記述莊宗的傳記作品。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5分)

         。2)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也哉!(5分)

          參考答案

          1.D

          2.C

          3.D

          4.(1)憂慮辛勞可以使國家興盛,安閑享樂可以使自身滅亡,這是自然的道理。(憂勞、興、逸豫各1分,句意1分)(興亡使動各1分,自然之理也判斷句1分,句意2分)

         。2)禍患常常是從細微的事情積累起來的,人的才智勇氣往往被他溺愛的事物困擾,難道只是溺 (寵)愛伶人才如此嗎?(積、溺、困、豈各1分,句意1分)(定語后置1分,被動句1分 ,豈1分,句意2分)

          【解析】

          試題分析:

          1.小題1】舉:全、都

          2.小題2】A. 的原因/用來;B.一定/代詞;C. 用;D.和/給予

          3.小題3】C 解析:劃橫線的部分就是就空間方面來說的,說市的范圍越來越大,A中說起決定作用無根據(jù),B說在城的發(fā)展中七支配地位也無根據(jù),D說超越了城并且對其產(chǎn)生了威脅也沒有根據(jù)。

          4.小題4】注意文言實詞、虛詞、特殊句式等關(guān)鍵詞的翻譯。

          考點: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

          譯文

          !國家的興盛與衰敗的道理,雖說是天意,難道不是人為的緣故嗎?探究莊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世人傳言晉王李克用臨死時,曾把三支箭交給莊宗,并對他說:梁是我的仇人,燕王是我扶持的,契丹與我結(jié)為兄弟,但都背叛了我而歸附于梁。這三件事,是我的遺恨。給你三支箭,希望你不要忘記你父親報仇的心愿。莊宗收下箭藏在宗廟里,此后打仗時,就派官員以少牢之禮祭祀于宗廟,恭敬地取出箭,放入錦鍛織的袋子里,背著它沖殺在前,等打了勝仗,又把箭放回宗廟。

          當莊宗用繩子捆著燕王父子,用木匣裝放著梁王君臣的頭顱,進宗廟,把箭交還先王,稟告報仇成功的消息的時候,他意氣之盛,可以說是豪壯!等仇敵已滅,天下平定,一個人在夜間呼喊,叛亂的人四方響應,莊宗慌張東逃,還沒等見到敵人,官兵們就離散了,只乘下君臣互相瞧著,不知投奔哪里是好,以至于剪斷頭發(fā),對天發(fā)誓,眼淚沾濕了衣裳,這又是多么衰敗!難道真是得天下難而失天下易嗎!還是推究他成功或失敗的原因,都在于人為的緣故呢?

          《尚書》說:自滿招致?lián)p失,謙虛得到好處。憂患與勤勞可以使國家興盛,貪圖安逸享樂可喪失性命,這是很自然的道理。所以當莊宗氣勢旺盛時,天下所有豪杰無人能同他對抗,等到衰敗時,幾十個伶人就可使他命喪國亡,為天下人所恥笑?梢姷溁汲3J怯晌⑿〉氖虑榉e累而成的,聰明勇敢的人反而常被所溺愛的人或事困擾,難道僅僅是伶人的事嗎?于是作《伶官傳》。

        《伶官傳序》閱讀答案5

          伶官傳序

          嗚呼!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晉王之將終也,以三矢賜莊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與吾約為兄弟,而皆背晉以歸梁。此三者,吾遺恨也。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莊宗受而藏之于廟。其后用兵,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請其矢,盛以錦囊,負而前驅(qū),及凱旋而納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廟,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及仇讎已滅,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亂者四應,倉皇東出,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書》曰:“滿招損,謙得益!睉n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舉天下之豪杰,莫能與之爭;及其衰也,數(shù)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也哉?

          10.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 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其根本。

          B.契丹與吾約為兄弟 約:訂立盟約。

          C.方其系燕父子以組 組:束縛捆綁。

          D. 函梁君臣之首 函:用木匣裝。

          10.C/這里泛指繩索。

          11.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字的意義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A. 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B. 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季父愈聞汝喪之七日,乃能銜哀致誠 長橋臥波,未云何龍

          C. 及其衰也,數(shù)十伶人困之 D. 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 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11.D/為:均作介詞,表被動,被。A乃:上句,代詞,你的;下句,連詞,才。B何:均為語素。上句,何其,語氣副詞,多么;下句,疑問代詞,怎么。C其:均作代詞,上句,代莊宗,作主語;下句,代百姓,作定語。

          12.對下列語句中加點詞語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 從事:官名,這里泛指一般屬官。

          B.稍飾以樓觀亭榭,與江山相發(fā)揮 發(fā)揮:把內(nèi)在的性質(zhì)或能力表現(xiàn)出來。

          C.一日之內(nèi),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 氣候:天氣

          D.可謂智力孤危,戰(zhàn)敗而亡,誠不得已 智力:智慧和力量

          12.B/發(fā)揮:輝映。

          13.下列語句中沒有通假現(xiàn)象的一項是

          A.騎皆伏曰:“如大王言! B.善哉!技蓋至此乎?

          C.使建中遠具時羞之奠。 D.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

          13.D/A.伏通“服”。B.蓋通“盍”。C.羞通“饈”。

          14.下列四個選項中的加點的詞,與例句中的詞在用法上最為相似的一項是

          例句:逸豫可以亡身

          A.岸土赤而壁立 B.將成家而致汝

          C.六王畢,四海一 D.吾將買田而歸老

          14.B/致(使……來),其用法與例句中的“亡”(使……滅亡)相似,都是“使動用法”。A壁:名詞用作狀語,像墻壁一樣。C一:數(shù)詞用作動詞,統(tǒng)一。D老:形容詞用作動詞,養(yǎng)老。

          15. 下列各句對文段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項是

          A.作者以“嗚呼”起筆,發(fā)出了對伶官誤國的感慨。接著語用反問,提出中心論點:盛衰之理,不在天命,而在人事。這一嘆一問,為全文定下了嘆惋的基調(diào)。

          B.第二段以“三矢”貫穿文意。先寫莊宗受命,再寫莊宗復命,著力描寫了莊宗“請矢”的恭謹態(tài)度,從中看出他是矢志復仇的,這就突出了“人事”的作用。

          C.第三段對比莊宗極盛、極衰的兩種情形,得出“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結(jié)論。這就通過對“盛衰之理”的議論,揭示了所謂“人事”的基本內(nèi)涵。

          D.文末緊承上文進一步議論,得出“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歷史教訓,

          諷諫北宋統(tǒng)治者,要借鑒歷史,力戒驕奢,防微杜漸,因而意味深長。

          15.A/文章開篇是用轉(zhuǎn)折關(guān)系的反問句,強調(diào)人事的作用,提出中心論點。中心論點“盛衰之理,不在天命,而在人事”,應為“盛衰之理,不僅在于天命,更在于人事”

        《伶官傳序》閱讀答案6

          嗚呼!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晉王之將終也,以三矢賜莊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與吾約為兄弟,而皆背晉以歸梁。此三者,吾遺恨也。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莊宗受而藏之于廟。其后用兵,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請其矢,盛以錦囊,負而前驅(qū),及凱旋而納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廟,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及仇讎已滅,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亂者四應,倉皇東出,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書》曰:“滿招損,謙得益!睉n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舉天下之豪杰,莫能與之爭;及其衰也,數(shù)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也哉!

         。ㄟx自《伶官傳序》)

          2.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2分)

          A.方其系燕父子以組(繩索) 原(推究)莊宗之所以得天下

          B.而皆背(背叛)晉以歸梁 抑本(推究)其成敗之跡

          C.盛(裝著)以錦囊 亂者四應,倉皇東(向東)出

          D.函(匣子)梁君臣之首 凱旋而納(收藏)之

          3.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意義和用法 相同的一項是( ) (2分)

          A.①與其所以失之者 ②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B.①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 ②豈獨伶人也哉

          C.①契丹與吾約為兄弟 ②為天下笑

          D.①自然之理也 ②莫能與之爭

          4.下列對文章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2分)

          A.開頭提出盛衰由于人事的論點,并舉出后唐莊宗得天下而又失天下的事例作為全文立論的根據(jù),也為下文定下了感情基調(diào)。

          B.第三段連用問句,并寓結(jié)論于疑問中,之后引《尚書》作答,引出古訓,點明莊宗得失天下的原因,即本源在于“天命”。

          C.篇末引出歷史教訓,含蓄地批評朝政,諷諫北宋統(tǒng)治者不要忘記歷史教訓,使文章闡述的事理更具有普遍性和現(xiàn)實意義。

          D.文章既用平實的語言客觀地敘述事例,又引《尚書》論證,深入淺出地說明道理,首尾采用反問句,感嘆中包含著肯定。

          5.將文中劃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6分)

         。1)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2)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參考答案:

          2、 D(函,名詞作動詞,用匣子裝)

          3、 B(A①他②一定; B難道; C①成為②被; D①的②他。)

          4、 B(本源在于“人事”)

          5、(1)憂慮辛勞可以使國家興盛,安閑享樂可以使自身滅亡。(“興”1分,“亡”1分,句意通順1分)

         。2)禍患常常是從細微的事情積累起來的,人的才智勇氣往往也被他溺愛的事物困擾。

          (“積于忽微”句式1分,“困于所溺”句式1分,句意通順1分)

          譯文

          唉!國家興盛與衰亡的命運,雖然說是天命,難道不是由于人事嗎?推究莊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世人說晉王將死的時候,拿三支箭賜給莊宗,告訴他說:“梁國,是我的仇敵;燕王,是我扶持建立起來的;契丹與我訂立盟約,結(jié)為兄弟,他們卻都背叛晉而歸順梁。這三件事,是我的遺留的仇恨;給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記你父親的愿望。”莊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廟里。此后出兵,就派隨從官員用豬、羊各一頭祭告祖廟,請下那三支箭,用錦囊盛著,背著它走在前面,等到凱旋時再把箭藏入祖廟。

          當莊宗用繩子捆綁著燕王父子,用木匣裝著梁君臣的首級,進入太廟,把箭還給先王,向先王稟告成功的時候,他意氣驕盛,多么雄壯啊。等到仇敵已經(jīng)消滅,天下已經(jīng)平定,一個人在夜間呼喊,作亂的人便四方響應,他匆忙向東出逃,還沒有看到叛軍,士卒就離散了,君臣相對而視,不知回到哪里去。以至于對天發(fā)誓,割下頭發(fā),大家的淚水沾濕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頹啊。難道是得天下艱難而失天下容易嗎?或者說推究他成功與失敗的事跡,都是由于人事呢?《尚書》上說:“自滿招來損害,謙虛得到好處。”憂慮辛勞可以使國家興盛,安閑享樂可以使自身滅亡,這是自然的道理。

          因此,當莊宗強盛的時候,普天下的豪杰,都不能跟他抗爭;等到他衰敗的時候,幾十個伶人圍困他,就自己喪命,國家滅亡,被天下人譏笑。禍患常常是從細微的事情積累起來的,人的才智勇氣往往被他溺愛的事物困擾,哪里僅僅是伶人啊。

        《伶官傳序》閱讀答案7

          閱讀下面文言文,回答下列問題。

          《伶官傳序》歐陽修

          嗚呼!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晉王之將終也,以三矢賜莊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與吾約為兄弟,而皆背晉以歸梁。此三者,吾遺恨也。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莊宗受而藏之于廟。其后用兵,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請其矢,盛以錦囊,負而前驅(qū),及凱旋而納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廟,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及仇讎①已滅,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亂者四應,倉皇東出,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書》曰:“滿招損,謙得益!睉n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舉天下之豪杰莫能與之爭及其衰也數(shù)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也哉?

          注:①仇讎:仇人。

          10、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契丹與吾約為兄弟約:訂立盟約

          B、方其系燕父子以組組:繩索

          C、泣下沾襟泣:哭泣

          D、抑本其成敗之跡本:追究根本

          11、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世言晉王之將終也/盤庚之遷,胥怨者民也

          B、以三矢賜莊宗而告之曰/以膏斯民

          C、爾其無忘乃父之志/既得其尸于井

          D、及凱旋而納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

          12、下列四句加點的詞,與“函梁君臣之首”的“函”字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A、復道行空,不霽何虹?B、想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

          C、擇善而從之D、內(nèi)自虛而外樹怨于諸侯

          13、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最合理的一項是

          A、故方其盛/也舉天下/豪杰莫能與之爭/及其衰也/數(shù)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B、故方其盛也/舉天下/豪杰莫能與之爭/及其衰也/數(shù)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C、故/方其盛也/舉天下/豪杰莫能與之爭/及其衰也/數(shù)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D、故方其盛也/舉天下豪杰/莫能與之爭/及其衰也/數(shù)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14、文中加點詞理解錯誤的一項是

          A、少牢:古代祭祀用牛、羊、豬各一頭叫“太牢”;用羊、豬各一頭叫“少牢”。

          B、序:是說明書籍著或出版意旨、編次體例和作者情況的文章。也可包括對作家作品的評論和對有關(guān)問題的研究闡發(fā)!读婀賯餍颉肥菫椤读婀賯鳌穼懙囊黄绦颉

          C、《書》:即《尚書》,又稱《書經(jīng)》,是儒家五經(jīng)之一。

          D、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他是北宋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和領(lǐng)袖,著名的散文家,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15、根據(jù)文意,下列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A、文章開門見山,提出全文主旨:盛衰之理,決定于人事。

          B、文章以莊宗極盛之時“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的情景,與極衰之時“士卒離散”“泣下沾襟”的慘象進行對比,鮮明地推導出成敗由人的道理。

          C、“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前句以反問的形式肯定得天下難失天下易,后句則強調(diào)成敗在于“人事”。

          D、文章通過一個“夫”字,引出“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結(jié)論。這一結(jié)論既著眼于總結(jié)歷史教訓,又含蓄地提醒北宋王朝統(tǒng)治者,應吸取歷史教訓,居安思危,防微杜漸,以免重蹈莊宗的覆轍。

          16、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同俗自媚于眾為善。

          (2)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3)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答案:

          10、C

          11、A

          12、A

          13、D

          14、D

          15、C

          16、(1)士大夫們又大多把不關(guān)心國家大事、以附和世俗之見討好眾人為美德。

         。2)推究莊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3)禍患常常是由微小的事情積累而成的,聰明勇敢的人大多被所溺愛的人或事困擾。

          【分析】

          10、

          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含義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需要考生平時注意積累、識記,再結(jié)合原文語言環(huán)境來推斷詞語的含義和用法。

          C項,“泣下沾襟”是說“大家的淚水沾濕了衣襟”,泣:眼淚。

          故選C。

          11、

          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實詞與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實詞與虛詞的積累,是培養(yǎng)閱讀文言文能力的基礎(chǔ),理解文言文中實詞與虛詞的用法和含義時,要聯(lián)系原句來理解,再逐項對比。

          A項,“世言晉王之將終也”是說“世人說晉王將死的時候”!氨P庚之遷,胥怨者民也”是說“盤庚遷都,表示怨恨的都是老百姓啊”。兩句中的“之”的作用都是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不翻譯。

          B項,“以三矢賜莊宗而告之曰”是說“拿三支箭賜給莊宗,告訴他說”,“以”:介詞,把,拿!耙愿嗨姑瘛笔钦f“來使這些老百姓得到好處”,“以”:目的連詞,來。

          C項,“爾其無忘乃父之志”是說“你一定不要忘記你父親的愿望”,“其”:表示祈使語氣的副詞,“一定”。“既得其尸于井”是說“從井中打撈上他的尸體以后”,“其”:代詞,他的。

          D項,“及凱旋而納之”是說“等到凱旋時再把箭藏入祖廟”,“而”:連詞,表示承接關(guān)系!昂笕税е昏b之”是說“后世的人如果只是哀嘆而不引為鑒戒”,“而”:連詞,表示轉(zhuǎn)折關(guān)系。

          故選A。

          12、

          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含義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需要考生平時注意積累、識記,再結(jié)合原文語言環(huán)境來推斷詞語的含義和用法。

          “函梁君臣之首”是說“用木匣裝著梁君臣的首級”,“函”是名詞動用,用木匣裝。

          A項,“復道行空,不霽何虹”是說“復道飛跨天空中,不是雨后剛晴,怎么出現(xiàn)了彩虹”,“虹”是名詞動用,出現(xiàn)彩虹。

          B項,“想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是說“畏懼說壞話的人,就要想到端正自己的品德來斥退奸惡小人”,“正”是使動用法,使……端正。

          C項,“擇善而從之”是說“選擇好的意見采納它”,“善”是形容詞用作名詞,好的意見。

          D項,“內(nèi)自虛而外樹怨于諸侯”是說“國內(nèi)虛弱對外與各國諸侯結(jié)仇”,“外”是名詞作狀語,對外。

          故選A。

          13、

          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斷句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應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結(jié)合語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見的句尾、句首標志性的詞語,句子結(jié)構(gòu)的對稱,文中詞語充當?shù)某煞,句子成分的省略,敘事?nèi)容的變化等。判斷的時候,可以先找出斷句一致的地方,再利用斷句規(guī)則分辨斷句不一致的地方的正誤。

          “故方其盛也”,是說“因此當莊宗強盛的時候”,是后面句子“舉天下豪杰/莫能與之爭”的狀語,可以排除A項;

          “舉天下豪杰”是說“普天下的豪杰”,“舉天下”修飾“豪杰”,構(gòu)成偏正短語,中間不能斷開。可以排除B和C項。

          此句的完整翻譯是“因此當莊宗強盛的時候,普天下的豪杰,都不能跟他抗爭;等到他衰敗的時候,幾十個伶人圍困他,就自己喪命,國家滅亡,被天下人譏笑”。

          故選D。

          14、

          此題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文化常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稱謂、官職的變遷、建筑的名稱、年號、謚號、廟號、一些文書的名稱、官場的一些禮節(jié)、朝廷的一些機構(gòu)、典章制度、行政區(qū)劃、還有一些避諱的說法等。平時注意積累,尤其是課本的注釋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答題時還要注意集合語境的含義作答。

          D項,說歐陽修“是唐宋八大家之首”錯誤,唐宋八大家之首是韓愈。

          故選D。

          15、

          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內(nèi)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考生應先明確題干的要求,然后依據(jù)人名、地名、官名、時間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選項對應的語句,再與選項進行比較分析。

          C項,“前句以反問的形式肯定得天下難失天下易”錯誤,“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句子采用反問句的形式,應該表示否定,所以“肯定得天下難失天下易”一說不準確,應為“否定”了“得天下難失天下易”的說法。

          故選C。

          16、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翻譯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應先回歸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語,再按照不同的句式進行調(diào)、換、刪,再采取對譯法,逐字進行翻譯。

          第一句中,“以……為……”應理解為“把……作為”;“陰恤”應理解為“關(guān)心”;“同俗”應理解為“附和世俗之見”;“自媚于眾”應理解為“討好眾人”。

          第二句中,“原”是名詞動用,應理解為“推究”;“所以”應理解為“……的原因”。

          第三句中,“禍患常積于忽微”是狀語后置句;“忽微”是形容詞用作名詞,應理解為“微小的事情”;“困于所溺”是被動句;“智勇”是形容詞用作名詞,應理解為“聰明勇敢的人”。

          參考譯文:

          唉!國家興盛與衰亡的道理,雖然說是天命,難道不是由于人事嗎?推究莊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世人說晉王將死的時候,拿三支箭賜給莊宗,告訴他說:“梁國,是我的仇敵;燕王,是我扶持建立起來的;契丹與我訂立盟約,結(jié)為兄弟,他們卻都背叛晉而歸順梁。這三件事,是我的遺憾;給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記你父親的愿望!鼻f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廟里。此后出兵,就派隨從官員用豬、羊各一頭祭告祖廟,請下那三支箭,用錦囊盛著,背著它走在前面,等到凱旋時再把箭藏入祖廟。

          當莊宗用繩子捆綁著燕王父子,用木匣裝著梁君臣的首級,進入太廟,把箭還給先王,向先王稟告成功的時候,他意氣驕盛,多么雄壯啊。等到仇敵已經(jīng)消滅,天下已經(jīng)平定,一個人在夜間呼喊,作亂的人便四方響應,他倉皇向東出逃,還沒有看到叛軍,士卒就離散了,君臣相對而視,不知回到哪里去。以至于對天發(fā)誓,割下頭發(fā),大家的淚水沾濕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頹啊。難道是得天下艱難而失天下容易嗎?或者說推究他成功與失敗的事跡,都是由于人事呢?《尚書》上說:“自滿招來損害,謙虛得到好處!睉n慮辛勞可以使國家興盛,安閑享樂可以使自身滅亡,這是自然的道理。

          因此,當莊宗強盛的時候,普天下的豪杰,都不能跟他抗爭;等到他衰敗的時候,幾十個伶人圍困他,就自己喪命,國家滅亡,被天下人譏笑。可見禍患常常是由微小的事情積累而成的,聰明勇敢的人反而常被所溺愛的人或事困擾,難道只有寵愛伶人才會這樣嗎?于是作《伶官傳》。

        【《伶官傳序》閱讀答案】相關(guān)文章:

        歐陽修伶官傳序08-25

        伶官傳序歐陽修08-24

        歐陽修《伶官傳序》課文12-17

        伶官傳序文言文閱讀原文和答案11-06

        歐陽修文言文《伶官傳序》原文及翻譯10-02

        五代史伶官傳序文言文09-10

        《劉伶病酒》閱讀題及答案06-22

        《陶淵明集序》閱讀答案03-10

        五官爭功閱讀答案08-31

        《后漢書·楊震傳》《新序·節(jié)士》閱讀練習及答案11-01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7_欧美色欲色综合色欲久久_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_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无码
          1. <rp id="zsypk"></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