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校“龍泉杯”小學數學教師作課預賽活動中,我聽了兩堂課,內容都為《游戲公平性》,其中有一數學環(huán)節(jié)為“拋硬幣”,兩堂課從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來看,不僅教師設計的問題相同,甚至連學生的爭論內容也大同小異,但面對相似的教學現狀,兩位教師采用了不同的教學策略。
相似的教學導入:
師:請大家仔細觀察足球比賽情境圖,你發(fā)現了足球比賽前是用什么方法來決定誰開球的?(拋硬幣),你認為拋硬幣決定誰開球公平嗎?為什么?(生有說公平的,有說不公平的)
師:剛才有說公平的,有說不公平的。下面,請一位同學拋10次硬幣,看看會是什么結果?
(一學生動手拋硬幣,師生一起記錄)
師:剛才,××同學拋了10次硬幣,發(fā)現正面朝上的有6次,反面朝上的有4次,那么,同學們猜猜,如果××同學一直拋下去,到100次、1000次、10000次……正反面朝上的數可能會是怎樣的結果呢?
生1:我想如果繼續(xù)拋下去,拋100次,正面朝上的次數會是60次,反面朝上的次數會是40次;如果拋1000次,正面朝上的次數會是600次,反面朝上的次數會是400次……以此類推,正面朝上的概率高。
生2:不一定,拋的次數多,也有可能反面朝上會比正面朝上概率高,拋10次太少,說明不了問題。
生3:我猜拋的次數越多,正反面朝上的概率應該差不多。
師1的教學策略:
師:每個人說的都有自己的道理,下面我們就來驗證一下,我們采用4人小組合作的形式。一人拋,一人記錄,其他兩人觀察,每組每人各拋25次,然后把每個人拋的結果相加就是拋100次的情況。拋的時候要注意每次拋的高度要一樣,現在開始。
師2的教學策略
師:每個人說的都有自己的道理,可這畢竟只是大家的猜想,接下面,我們就應該……
生(異口同聲):驗證
師:好的,你們想怎樣驗證呢?
生1:要使驗證結果準確,就應該拋10000次以上,拋的次數越多越好。
生2:不行!10000次時間太長了,我看先拋100次再說。
生3:(立刻反駁)每人100次難道耗時不多嗎?
(課堂上片刻沉默)
生4:有辦法,我們可以采用4人一小組分工合作的方法完成。
師:這辦法不錯呀!怎么分工?
(課堂上立刻活躍起來,學生低聲討論,躍躍欲試)
生4:4個人每人拋25次,并分別做好記錄,再匯總統(tǒng)計,就能得出結論。
生5:這辦法非常好!如果按照他這樣的的操作思路,每個小組測出100次結果,那么取我們班10個小組的測試結果和就能知道拋1000次結果了。
生6:對!對。ㄆ炔患贝兀┤∵@樣的班級10個就能算出拋10000次的結果了。
生7:我還有其他的操作方法,根據剛才的猜想,可以把全班同學按照猜想結果“正面朝上次數多”,“反面朝上次數多”“兩個面朝上的次數差不多”分成三大組,每組各拋100次,至于每人要拋幾下,就用100除以組內人數來定,然后統(tǒng)計出結果,看看競賽哪一組猜想能勝出。
…………
反思:
1.兩位教師采用不同的教學策略,反映了教師在不同的教學理念指導下的教學行為,師1為了達到預定的教學目標,不允許學生越雷池一步,讓學生完全按自己的設計操作,教師完全控制了課堂的主動權。而師2關注的不僅僅是知識的教學而是把學生看成課堂的主人,留給了學生是足夠思考空間,讓學生自主去思考和分析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
2.從學生的交流可以看出,師2課堂上的學生是積極的,主動的。師1切斷了學生的爭論,要求學生進入合作驗證階段,并且為學生設定了合作的目的、內容、方法。接下來的現場學況不難想象:全班所有小組都按照教師的要求按部就班地進行著,沒有給學生提出操作異議的時間和空間,局限了學生的交流空間,學生沒有交流的時間和空間。師2并沒有像師1那樣就此切斷學生的爭論,而是順勢引導學生明確有了猜想還需用事實驗證猜想的準確性,師2不急于組織學生開展合作學習, 而是進一步追問“你想怎樣驗證”,很巧妙地把合作學習的內容和方法拋給學生,一石激起千層浪,課堂掀起了新一輪發(fā)言高潮,學生普遍認為拋的次數起多其結果越準確,但針對課堂40分鐘,次數多耗時多這一矛盾。有學生就提出可以采用分工合作的方法來完成,至于怎樣分工?師2提供給了學生思維碰撞的時間和空間,學生紛紛出謀劃策,思路廣開,提出了不僅省時省力,而且極具課堂操作價值的合作方案,學生的交流是積極的主動的。
3.對比兩師課堂上學生的表現及可經見的教學效果,不難發(fā)現師2的課堂要明顯優(yōu)于師1的課堂,問如何!在于師2不輕易打斷學生的思路,而且善于順著學生思維發(fā)展的主線,設計自主開放的問題,充分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和求異性,通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流與碰撞,豐富了課堂內容,促使資源的生成,賦予了課堂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