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心得體會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心得體會
當我們經過反思,對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時,將其記錄在心得體會里,讓自己銘記于心,這樣就可以總結出具體的經驗和想法。怎樣寫好心得體會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被討厭的勇氣讀書心得體會,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心得體會1
心理學家阿德勒出生于1870年,雖然年代久遠,但他的觀點一直影響著我們。例如,“發(fā)生什么事不重要,我們怎么看待這些事才重要”轉換到我們現(xiàn)實生活的態(tài)度是,發(fā)生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怎么看待眼前的事情。你怎么看,怎么詮釋,就等于你決定了某一個版本的世界。
每個人看問題的角度很不同,對于一些人很致命的事,另一些人卻覺得沒什么。就拿分手這件事情來講,有人在分手后覺得很難過,整個人都很悲傷,覺得可惜,成為了遺憾;也有人抱著輕浮的態(tài)度,傲慢的姿態(tài)來看待分手這件事;也有人在分手后產生了憤怒,憎恨的情緒,因而又導致了某些令人難以啟齒的后果;也有人懂得反思自己,在這段已經結束的感情中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問題,或者是讓自己明白了更重要的某些道理,從而驅使自己改變,在這段戀愛中得到成長。
“重要的不是過去,而是你怎么看待過去,而我們對過去的看法是可以改變的”阿德勒如是說。我對這句話深有體會,但是反觀自己的過去,我想說:過去并不是不重要,它很重要,因為已經發(fā)生過的.許許多多的事,讓我明白,讓我成長,才有了如今的我。修正了許多問題,打磨了我的棱角……今非昔比,卻也仍不完美。不同時期的我,不同狀態(tài)下的我,對過去的看法,也是盡不相同,所以“我們對過去的看法”在不斷改變。
我談過一次刻骨銘心的戀愛,差一點觸摸到了愛情的高度。在一起兩年的時光,雖說分分合合,卻也惺惺相惜,當時是快樂的,想起來是幸福的,最后沒繼續(xù)走下去,只留遺憾滿滿。那時候不懂事,讓我喜歡的人受了不少委屈,積攢了失望,是我的問題,也是成為遺憾的根源,很對不起她……但是我覺得始終有機會,去彌補。心中默許,乾坤未定,我們在頂峰相會,我還想看到你的笑臉。
其實兩個人要在一起,外力是毫無作用的,因為要在一起的最終是兩個人,最后如果真是崩塌了,也頂多是外力給了一點暗示,推倒壁壘的依然是自己。無論情感曾經多么殘缺,結局一定歸于平靜寬廣,如果不是,那它還不是結局。
以上,便是我的感悟和理解。我想到了姬霄說過的話,我們都是突然長大的,那個瞬間在無可挽回的事實前,學會了從容不迫,在大勢所趨時,學會了不動聲色,開始保守的給予,迅速的放棄,游刃有余的周旋。在那些眾口一辭的節(jié)日里,將最好的情感夾雜在尋常祝福中,試圖蒙蔽隱秘的初衷。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心得體會2
今天我們讀到了《被討厭的勇氣》第八頁“心理創(chuàng)傷并不存在”。我特別喜歡這篇文章中哲人說的一句話“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自己賦予經歷的意義”。在我看來每一次創(chuàng)傷都是一筆財富。
人生路上,我們會無數(shù)次被自己的決定或碰到的逆境擊倒、欺凌甚至碾得粉身碎骨。每一個來到我們生命中的人,都是我們的老師,而那些帶給我們痛苦和煩惱的人是我們優(yōu)秀的老師。因為失敗,我們學會了拼搏;因為情傷,我們學會了愛;因為當眾出丑,我們學會了處理尷尬。因為錯過,我們學會了珍惜。因為遺憾,我們學會了抓住機遇。人生的每一次創(chuàng)傷,都是人生的一種歷練。碰到一次苦難,我們就成熟一次,碰到一種災難,我們就會變得更加的堅強,所以我們應該直面困難、勇往無前。
受過傷的人一定會沉默專注,無論是心靈或肉體上的創(chuàng)傷,對我們成長都有益處。但是關鍵在于我們自己對創(chuàng)傷的處理方式,你讓他成為創(chuàng)傷,他就是創(chuàng)傷;你讓他成為經驗,他就幫助你成長。魯迅先生曾經有過這樣一段發(fā)人深省的話:“真正的猛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沒錯,每一個人從出生到成長,每天每件事情都是未知的。我們必須經歷。所以我們每一個活著的人,都是勇士,因為我們敢于面對未知的明天。
現(xiàn)在我也懂得了“成熟”的.真諦,少了一些傻笑、少了一些沒必要的碰壁、更少了傷心欲絕。慢慢地成長起來,漸漸地放開腳步走向未來。
記住我們要讓每一種創(chuàng)傷,都成為一種成熟的階梯。即使是失敗了,我們還是可以坦然的接受,我們應該跌倒了馬上爬起來,而不是所謂的憧憬、幻想奇跡的出現(xiàn)。
最后我還想說,余生還很長,不要過度的活在失敗的過去和龐大的負債陰影中,過錯只是暫時的磨難,而沉淪卻是永遠的遺憾,走過去了才會發(fā)現(xiàn)更加優(yōu)秀的自己。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心得體會3
《被討厭的勇氣》是我所讀的哲學書中最通俗易懂,最易操作實用的一本哲學書。全文作者岸見一郎參照《理想國》里面的“對話式”寫法,通過一位“得道”哲人與一位“失意”青年的對話,像剝洋蔥一樣,讓真理越辯越明,讀來給人一種“如師在側、如友在臨”的感覺。
1.人最終都生活在自己營造的主觀世界里。世界是客觀存在的,我們都是生活在客觀的世界里,初中的政治課上,老師就是這么教我。但作者認為:世界是怎樣,取決我們看待世界的眼光,人最終都生活在自己營造的主觀世界里。井水的長年恒溫是18度左右,但是冬天喝夏天喝的感覺完全不一樣。井水冷暖不容否定,但我們無法擺脫自己的主觀。世界之所以灰暗,是因為我們帶著墨鏡在看這個世界,摘掉墨鏡看世界,就會有刺眼的陽光,讓我們不得不重新戴上眼鏡,所以改變自己需要“勇氣”。
2.決定我們自己的并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賦予過去經歷的意義。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我常常認為人是很難改變的,遺傳基因、成長環(huán)境等就在潛移默化中決定了他的性格。我是一個有諸多缺點且極不自信的一個人,此前一直認為這與我的成長環(huán)境有關,是“過去”決定了我的“現(xiàn)在”。但作者考慮的卻不是過去的“原因”而是現(xiàn)在的“目的”。如一個閉門不出的人并不是因為不安的情緒導致他不敢外出,而是他先有了“不想外出”的目的而后才制造出了各種不安的情緒。這個結論就好像一個大棒給了我當頭一棒,以前為自己不能夠更加優(yōu)秀而找的千萬種借口瞬間消失得無影無蹤,其實關鍵之一就在于此刻的自己沒有“改變”的勇氣,自己想達到“目的”的動力不夠。阿德勒說過這么一段話“任何經歷本身并不是成功或失敗的原因。我們并非因為自身經歷中的刺激-所謂的心理創(chuàng)傷-而痛苦,事實上我們會從經歷中發(fā)現(xiàn)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自己賦予經歷的意義”。
3.一切煩惱皆來源于人際關系,而解決煩惱的關鍵就是進行課題分離。我總是拼命尋求認可,希望自己活成別人期待的樣子,另一方面我們又不斷要求別人活成我們期待中的樣子,無論是工作、交友、戀愛還是育兒,我們都在這個煩惱叢生的死胡同旋轉,找不到出口在哪里。但作者卻針對這個情況提出了“課題分離”的設想,“希望自己活成別人期待的樣子”其實就是對自己不負責,沒有活出“本真”的自我!疤热糇约憾疾粸樽约夯畛鲎约旱娜松沁有誰會為自己活呢”!罢n題分離”提倡的是我“怎么活”是我的課題,人家對我活法的評價或指點那是人家的課題,我們無需在意,只有這樣我們才會體察到“自由”。相對應的`,我們期待別人活成我們想要的樣子,這是對別人課題的干涉,會引發(fā)一系列的不良后果。如為人父母老是希望孩子們活成我們想要的樣子,我們逼迫他看書寫字學特長,其實就是對孩子們自己課題的干涉,孩子們一旦沒有符合我們的期待,我們就會煩躁、郁悶,孩子們也會反抗、叛逆。孩子們活成什么樣,這是他們的課題,為人父母只是給孩子們提供幫助和引導,而不是無限制的干涉!罢n題分離”同樣可以適用在“婚戀”“工作”當中,我愛某個人,怎么去表達愛那是我的課題,而要不要接受我們的愛,那是別人的課題。工作怎么做,那是我的課題,對我工作如何評價,那是領導的課題。總之一句話“我就是我,不一樣的煙花”。
我相信,如果這個社會每個人都能把“課題分離”做好,那么“烏托邦式”的美好社會也就離我們不遠了。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心得體會4
這本書是以對話的方式來探討生命中的一些道理,它并沒有像普通的哲學書那樣晦澀難懂,而是以簡單易理解的文字向讀者傳達著它想表達的一切。其實我不得不承認,哲學家的思想確實有些難以接受,他們的觀點有些絕對化,有時我也會和書中的青年一起產生不認同的觀點,但哲學家的闡述有時又不得不令我信服,我的思維也隨之產生了一些變化。
就像書中所說的“所謂憤怒其實只是可放可收的一種手段”,其實不然,在現(xiàn)實中我們也會遇到這種現(xiàn)象。記得高中時期,我和要好的朋友因為一件小事意見不一而大吵起來,我氣憤地轉身離開,那是我第一次對別人發(fā)那么大的火,出于一種不甘示弱的心里。事后很是懊惱,當我們再次聚到,把自己對想法說出來時,也覺得并沒有什么了,事情也得到了化解。
憤怒并不能解決事情,也沒有辦法左右別人的看法和自己的想法一致,所以這個時候我們不妨換個角度思考,用一種心平氣和的口吻進行交談,說不定事情就完美地解決了。
書中舉了這樣一個例子,說是一個小孩因為成績不好,他的媽媽對他大發(fā)雷霆,當在訓斥過程中電話突然想起,他的媽媽瞬間改變了語氣和態(tài)度,對電話中的人物表現(xiàn)得恭恭敬敬,電話結束后,他的媽媽又開始對他進行一番說教。這個例子是在提出“因為大發(fā)雷霆而制造憤怒”后舉出的'。說實話,我在看到這個觀點時很不贊同,難道說別人濺了你一身咖啡,你真的不會生氣嗎?但看到這個生動的例子再想想現(xiàn)實中發(fā)生的一些事情,確實不無道理。想象對方是我們領導、父母或者親密的朋友,我們真的會對他們發(fā)火嗎?或許他們給我們道歉,我們還要微笑著說一句“沒關系”吧。這樣看來,脾氣確實是自己可以控制住的,亂發(fā)脾不僅會傷害到別人,也會傷害到自己。我們發(fā)脾氣無非是想讓對方對某件事情引起重視,那心平氣和地商量不是更好?
書中還提到了如何看待過去的經歷。我想,如果我們一味地活在過去,那么我們必然不會得到進步和成長。過去如果是成功的,我們會因為陷入其中而目中無人,毫無進取;過去如果是失敗的,我們會長久被其束縛,整天萎靡不振,灰頭喪氣。所以當前才是我們最應該把握的,接受當下的自己并為之努力才是我們最應該做的。紀伯倫曾經說過:“回憶是一種重逢,忘卻是一種自由”,回憶有時并不是美好的,但關鍵在于我們怎么看待它,遵循自己的內心,不被外界所束縛才是我們給自己的幸福!
“無論過去發(fā)生了什么樣的事情,現(xiàn)在的狀態(tài)取決于你賦予既有事件的意義!边@句話讀完,我深有感悟,一件事情本身是一個陳述句,但是因為當事人的情感賦予在了它的身上,他才會變成了感嘆句,疑問句亦或是省略句。一個人的一生也是這樣,它由很多件發(fā)生的事情組成。在此看來,人生不是由一條線組成,而是由許許多多的點組成,每個點都是獨一無二的且都是不可重復發(fā)生的,而只有我們當事人才能決定它的大小、形狀等,這也就是我們所賦予它的意義!
“人生不是由別人賦予的,而是由自己選擇的,是自己選擇自己如何生活!逼鋵崿F(xiàn)在很多人活在別人的言論中。這是一個普遍現(xiàn)象,一般來講,它也并不可恥。畢竟孔圣人也說過“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我們根據別人對我們的評價,從而做出相對應的反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我們的某些表現(xiàn)力而獲得進步。但是凡事都有一個“度”,如果我們過分地關注別人對我們的評價只會讓自己深受折磨,困于言論的枷鎖無法獲得自由。不管何時我們都要明白,無論對方做什么,最后的決定權在我們手中,決定怎么做的都是我們說了算;反之,當別人做某些決定時,我們也應當尊重他們,不應該對他們指指點點,不去干涉別人的人生課題也是換來我們自由的前提。況且,都是第一次做人,哪有誰比誰更有經驗?
對于我們自己的人生課題,只要做到問心無愧就好,至于別人怎么看待我們,那是他們自己的事情。無論是喜歡也好,討厭也罷,我們無法左右。如果我們做到讓所有人都喜歡自己那將會是我們最大的缺點吧!
再來談談自卑,其實我認為自卑情結每個人都有,只是有輕重之別。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比如在公司里,領導下發(fā)了一個任務,很多人會自信大方地向領導推薦自己,但有些人因為自我感覺能力不足而畏畏縮縮;班級里,一群男生們在比較著自己的球鞋,“我的球鞋多少多少錢買的”等等,這時卻有一名男生低著頭看看自己普普通通的鞋子,繼而把腳縮了回去……這些都是自卑情結在作怪。
我想那一刻他們是不幸福的,他們因為自卑不快樂。但是我們可以想一下,我們?yōu)榱苏l而活?為了別人嗎?肯定不是的,當然是為了我們自己。畢竟,安全感不是別人給的,是我們自己給我們自己的。況且如果我們連自己都不接納,那誰還會接納我們?獲取幸福的第一步就應該是接納不完美的自己,哪怕我們有些小自卑,有些小缺點,但是都是可以去改變的!
《被討厭的勇氣》,它乍一看像是有毒的心靈雞湯,但是細細品讀可以發(fā)現(xiàn),它并不是雞湯,文中的某些描述或許會讓我們產生不快,但是確有醍醐灌頂?shù)淖饔。它給我們帶來重拾信心的勇氣,勇敢的做自己;勇敢的接受平凡的自己;敢于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希望每個人都可以在這有限的一生中,保持一份勇氣,找到自由,找到幸福。做的每件事情,不為取悅別人,只為悅納自己!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心得體會5
與其說是被心理學上的邏輯驚艷到更多的是尋找到共鳴。
與蘇格拉底的原因論相悖,阿德勒心理學強調目的論,客觀的事實與主觀的解釋、被動的心態(tài)和主動的選擇之分。發(fā)生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看待已發(fā)生的事件;同樣的,被賦予什么沒關系,有關系的是怎么利用被賦予的東西。簡而言之,此時此刻的主觀能動性決定了你是誰,你怎樣。
人際關系是一切苦惱的源泉。反復提起的原生家庭問題在阿德勒理論面前就有了不同的答案,之所以自閉之所以沉浸在過去的傷害中是因為這樣才能更安心,這樣才能不與外界交往,才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意活著。不愿反駁不是因為理論不足,不敢表白不是因為容顏不佳,不去面試不是因為能力欠缺,不反駁、不表白、不應聘的目的是拒絕被他人討厭和拒絕。如此,才能保護自己謹小慎微的自尊心不受傷害,才能心安理得的維持現(xiàn)狀。在對不變的眼前的不滿和對改變的未來的不安中,人往往更愿意選擇前者。人們總愛說等有時間了我就去干什么,但是只要我不去做,就永遠保留著只要我去做就一定會成功的可能性,所以不是沒時間沒精力,只是我的目的就是不做,不然我的真實能力和潛力可能會摧毀當前的生活。發(fā)脾氣同樣適用目的論,情緒是可以掌控的,多是為了威懾對方才怒發(fā)沖冠歇斯底里,講道理也能達到目的,但總會覺得效果大打折扣了。阿德勒就此論題給出的謎底是課題分離,你只負責去做,別人怎么想與你無關,即“我愛你,但與你無關”。
人最大的不幸就是不喜歡自己。自卑是個中性詞,是人追求進步的一種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但我們往往夸大它,使其成為認可欲求?偸亲寗e人的喜好左右自己的行為,總想要去得到身邊的人乃至是全世界的.人的認可。如果別人的認同與表揚成為操縱自己情緒的手段,那個體就失去了獨立存在的意義。那么如何才能以一顆甘于平凡的心態(tài)輕松的活著呢?書中概括了三點:自我接納、他人信賴、他人貢獻。簡單的說就是接受自己,無論是優(yōu)秀的你還是不堪的你都是獨一無二的你,有些人僅僅是因為你的存在就會幸福。其次,無條件的信賴而不是信任他人,信任需要擔保抵押但信賴是不講條件的,你始終都是你,背叛不足懼。最后,放下得失之心,做有益于他人的事,從對他人有用中實現(xiàn)自身價值。從課題分離到共同體感受,完成人際關系的良性閉環(huán)。讓我們像祈禱文中那樣祈禱吧:上帝,請賜予我平靜,去接受我無法改變的;給予我勇氣,去改變我能改變的;賜我智慧,分辨這兩者的區(qū)別。
生命的軌跡不是一條直線而是由無數(shù)個剎那構成的點。就像旅行的目的不是到達某個地方,人生的意義也不執(zhí)著于攀登某個高度,途中的風景才彌足珍貴。鴻鵠之志也難解瑣碎生活中的滿地雞毛,所以沒有目標也無妨,認真過好此時此刻,這本身就是跳舞。老師今天教的字學會了嗎?領導今天布置的工作完成了嗎?親友今天要表達的愛心發(fā)射了嗎?絢爛耀眼不過瞬間,重復繁瑣是必修課更是世間常態(tài),腳下的路、身邊的人才最重要。煙火氣、凡人心,不要把人生弄得太深刻。
一切都源于自己,今日份的幸福是晚飯吃燴餅。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心得體會6
本書最重要的一個關鍵詞就是勇氣。勇氣是獲得自由的前提,是獲得幸福的基礎。
在我看來,把別人的課題跟自己的課題分離開來,就是會讓別人討厭,不被別人認可,毫不在意別人的評價,是獲得自由的代價。
說說本書對我來說有幾個重要的啟發(fā)。
第一,阿德勒心理學考慮的不是過去的原因,這和弗洛伊德和榮格的思想是最大的區(qū)別。
他只考慮目的,針對此時此刻的情景去創(chuàng)造未來,也不存在心理創(chuàng)傷,過去的經歷就是過去的經歷,至于過去的經歷是什么?是事實,但是不同的人會賦予它不同的意義。
如果我們一直依賴以前的創(chuàng)傷,那么我們就會止步前(我傾向于相信這種觀點,過去皆是序章,過去已是資源,至于創(chuàng)傷和痛苦,某種情況也可以轉化成資源和天賦)
第二,情緒,感情是我們捏造的。
有的時候是為了我們做出某種行為,而且創(chuàng)造出來這種情緒(這個對我而言還是有些震撼的,為了發(fā)怒而憤怒,不過事實好像也是如此,哈哈)
第三,我們覺得自己不幸,不是因為生來就不幸,而是我們選擇了不幸。
選擇不幸,對我們來說是一種好的選擇,盡管改變可能會發(fā)生很奇妙的事情,但相比于現(xiàn)在的情況,不改變仍然是更為舒心,更為安心的選擇。
。ㄟ@些內容我反復讀了好多遍,覺得如果只要改變自己選擇的話,那是不是就可以幸福了?但事實上好像也沒有這么簡單,自己認知的這種模式不太容易改變,在趨利避害的本能下,只有發(fā)生了比較大的變故,才會主動的尋求改變。但如果知道了自己擁有這種選擇的主動權,還是蠻幸福的,雖然有些沉甸甸)
第四,人的煩惱都是來源于人際關系的煩惱。
如果不如別人,我們就會討厭自己,厭惡逃避人際關系,會自卑。
人際關系的矛盾都起源于對別人課題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課題被別人干涉,如果能夠分離開這種課題,煩惱也就放下了。
但如果換一種角度來看,人際關系并不是權力斗爭,人們都是自己的伙伴,我們處于一個共同體。
我是共同體的一份子,我并不是自世界的中心只是其中一部分,這樣就解決了這樣的煩惱,不存在比較。
。ㄕn題分離的這個概念,比較容易理解,但是生活中做的時候不是特別容易,干涉和被干涉是永遠存在的,上下級的關系,公司的關系,權力斗爭的關系,會導致我們傾向于發(fā)展一種縱向關系,就是控制與被控制,平等尊重的這種橫向關系,不太容易發(fā)展,但是值得嘗試,不管是父母與孩子,老師與學生,親密關系都可以盡量發(fā)展成為一種橫向的關系,把彼此的課題分離開,我做好我的,你的由你自己決定)
第五,活在當下,接納自我,信賴別人,甘于平凡
。ㄟ@個世界上最簡單關系就是我跟你的關系。只有我充分接納我,我又充分的信賴依戀你,關系才會變得更加深刻)
第六,計劃式的人生根本不可能,人生是剎那間的串聯(lián)。
做好這一剎那的事情就好了,享受這一刻,這個有一些享樂主義的味道,但對于阿德勒的理解來說,并不是這樣,我們每一時,每一刻,都是一個點。
人生并不是一條線,因為每個點跟每個點之間的聯(lián)系,我們并不知道。人生只是一連串瞬間。
并不存在真正的目的地,旅行從剛開始出門那一瞬間就已經開始了,并不是非要到達某個目的地,才是最終的目的,過程本身也是一種結果。
我們每個人都想看到未來,其實根本就不存在未來。
人生好似一張白紙,你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來畫。
并沒有故事,如同人生也沒有意義,人生的意義靠自己來決定。
那如果真的需要一個方向,就是:他者貢獻,只需要過好每一個完結的剎那,沒有必要跟誰競爭,也不需要目的地,就會走到此時此刻。
第七,要想獲得幸福,本質上就是要對他人有貢獻,對他人有用。(這個和需要別人的認可還是有分別的,需要別人的認可,是從別人的角度出發(fā),滿足別人。而獲得幸福是自己發(fā)出的這種能量,認可的欲望就會消失,不存在別人的評價。)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12-05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10-09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09-15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12-21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15篇)12-13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15篇12-13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經典好句摘抄09-17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精選5篇)07-05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通用15篇12-21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好句摘抄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