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p id="zsypk"></rp>

      2. 傷仲永文言文翻譯

        時間:2024-02-22 14:36:49 文言文 我要投稿

        傷仲永文言文翻譯

          上學(xué)期間,大家都知道一些經(jīng)典的文言文吧?文言文作為一種定型化的書面語言,沿用了兩三千年,從先秦諸子到明清八股,都屬于文言文。為了讓更多人學(xué)習(xí)到文言文的精華,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傷仲永文言文翻譯,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傷仲永文言文翻譯

        傷仲永文言文翻譯1

          作品原文

          傷1仲永

          金溪2民方仲永,世隸3耕。仲永生4五年,未嘗識5書具6,忽啼求7之。父異8焉,借旁近9與10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其詩以養(yǎng)父母11、收族12為意13,傳一14鄉(xiāng)秀才觀之。自是指15物作詩立就16,其文17理18皆有可觀者。邑人19奇20之,稍稍21賓客22其父,或以錢幣乞23之。父利其然24也,日25扳26仲永環(huán)27謁28于邑人,不使學(xué)。

          余聞之也久。明道29中,從30先人31還家,于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32。又七年,還自揚州,復(fù)33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34!

          王35子曰:仲永之通36悟37,受38之天39也。其受之天也,賢40于41材42人遠(yuǎn)矣。卒43之為眾人,則其受于44人者不至45也。彼其46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47耶48?

          詞句注釋

          1、傷:哀傷,嘆息。

          2、金溪:地名,今在江西金溪。

          3、隸:屬于。

          4、生:生長到。

          5、識:認(rèn)識。

          6、書具:書寫的工具(筆、墨、紙、硯等)。

          7、求:要。

          8、異:對······感到詫異。

          9、借旁近:就近借來。旁近,附近,這里指鄰居。

          10、與:給。。

          11、養(yǎng):奉養(yǎng),贍養(yǎng)。

          12、收族:團(tuán)結(jié)宗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關(guān)系。收,聚,團(tuán)結(jié)。

          13、意:主旨(中心,或文章大意)。

          14、一:全。

          15、指:指定。

          16、就:完成。

          17、文:文采。

          18、理:道理。

          19、邑人:同(鄉(xiāng))縣的人。

          20、奇:對······感到驚奇(奇怪)。

          21、稍稍:漸漸。

          22、賓客:這里是以賓客之禮相待的意思,賓,本文的意思是狀語。

          23、乞:求取。

          24、利其然:認(rèn)為這樣是有利可圖的。利,認(rèn)為······有利可圖。

          25、日:每天。

          26、扳:通“攀”,牽,引。

          27、環(huán):四處,到處。

          28、謁:拜訪。

          29、明道:宋仁宗趙禎年號(1032-1033年)。

          30、從:跟隨。

          31、先人:指王安石死去的父親。

          32、前時之聞:以前的名聲。

          33、復(fù):又,再。

          34、泯然眾人矣:完全如同常人了。泯然:消失,指原有的特點完全消失了。眾人,常人。

          35、王子:王安石的自稱。

          36、通:通達(dá)。

          37、悟:聰慧。

          38、受:接受。

          39、天:先天。

          40、賢:勝過,超過。

          41、于:比。

          42、材:同“才”,才能。

          43、卒:最終。

          44、于:被。

          45、不至:沒有達(dá)到要求。。至,達(dá)到。

          46、彼其:他。

          47、已:停止。

          48、耶:表示反問,相當(dāng)于“嗎”、“呢”。

          作品原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其詩以養(yǎng)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xiāng)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不使學(xué)。

          余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于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fù)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于材人遠(yuǎn)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耶?

          白話譯文

          金溪有個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為業(yè)。仲永長到五歲時,不曾認(rèn)識書寫工具。忽然有一天仲永哭著索要這些東西。他的父親對此感到詫異,就向鄰居那里把那些東西借來給他。仲永立刻寫下了四句,并自己題上自己的名字。這首詩以贍養(yǎng)父母和團(tuán)結(jié)同宗族的人為主旨,給全鄉(xiāng)的秀才觀賞。從此,指定事物讓他作詩,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詩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賞的地方。同縣的人們對此都感到非常驚奇,漸漸地都以賓客之禮對待他的父親,有的人花錢求取仲永的詩。方仲永父親認(rèn)為這樣有利可圖,就每天帶領(lǐng)著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xué)習(xí)。

          我聽到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間,我跟隨先父回到家鄉(xiāng),在舅舅家見到方仲永,他已經(jīng)十二三歲了。我叫他作詩,寫出來的詩已經(jīng)不能與從前的名聲相稱。又過了七年,我從揚州回來,再次到舅舅家去,問起方仲永的情況,回答說:“他的才能消失了,和普通人沒有什么區(qū)別了!

          王安石說:方仲永的通達(dá)聰慧,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賦,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優(yōu)秀得多;但最終成為一個平凡的人,是因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還沒有達(dá)到要求。他得到的天資是那樣的好,沒有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尚且成為平凡的人;那么,現(xiàn)在那些本來就不天生聰明,本來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難道成為普通人就為止了嗎?

          作品鑒賞

          這篇文章以方仲永的事例,說明人受之于天雖異,但還得受之于人,否則就將復(fù)為眾人,進(jìn)而說明未受之于天者,本來就是眾人,如果不受之于人,恐怕連作“眾人”也難,而且強(qiáng)調(diào)了后天學(xué)習(xí)的重要性,表現(xiàn)了王安石早期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

          文題為“傷仲永”,文中卻未見一個“傷”字,然而全篇寫的正是一個“傷”字。這正如《王荊公年譜考略》所評:“余謂仲水始而通悟,終焉為泯然眾人,見于荊公悼嘆者詳矣!”由此可見,此文契合照應(yīng)不在形式上而在內(nèi)容中。這篇議論文,先敘后議,在事實敘述的基礎(chǔ)上立論,事實成為立論的依據(jù)。第一、二兩段只敘不議,為第三段的議論服務(wù),后面的議論,集中強(qiáng)烈,言簡意賅,如畫龍點睛,使前面所敘的事實立即升華具有典型意義。全文僅二百字,敘事之簡潔。說理之透徹,安石散文風(fēng)格在此已露出端倪。

          第一段敘述神童方仲永的故事。方仲永為金溪民,世代耕田。金溪是王安石外祖父吳玫的家鄉(xiāng)。“荊公少年,往來外家甚數(shù)”《王荊公年譜考略》文中說“于舅家見之”,仲永當(dāng)是實有其人。所記仲永五歲不識紙筆硯墨,忽啼求,其父借來給他,他立即寫了四句詩,并題了自己的名字,這首詩是以供養(yǎng)父母、團(tuán)結(jié)族人為內(nèi)容。此事傳出后,一鄉(xiāng)的秀才都來觀看。從此,人們指著東西讓他作詩,他揮筆而就,文采與道理都有可取之處?h里人聽說,亦很驚奇,漸漸有人請他父親帶他去作客,也有人拿錢帛請他作詩的。他父親認(rèn)為此有利可圖,便每天拉著他到處拜見縣里人,不讓他學(xué)習(xí)。這里所記仲永的特異才能是傳聞,與真實情形或有出入。然而作者真正用意并不在此,所以免不了用夸張的筆墨,處處耍突出仲永天斌的特異。其一,不僅生五年不識文具,給紙筆即可寫詩,而且能以“養(yǎng)父母”團(tuán)結(jié)同族為主旨,“傳一鄉(xiāng)秀才觀之”,可見影響之大。其二,仲永才思如涌,“指物作詩”一揮而就,而且文采、內(nèi)容均佳,博得“邑人奇之”,有請他作客的,有向他求詩的,真是譽滿全鄉(xiāng)。作者如此描寫突出了神童仲永的特異天資,為下文的因不后學(xué)而“泯然眾人”作了很好的鋪墊,為全文的知識才干“受之人”立論打下了基礎(chǔ)。文中的“利”字很有份量,突出其父‘不使學(xué)”的原因,更暗示給人們急功近利對人才的危害!安皇箤W(xué)”是仲永由夭才變?yōu)槠接沟年P(guān)鍵,是本文議論的中心。

          第二段段,從作者親自見聞的角度簡略交待了仲永從神童淪為“眾人”的過程。開頭的`“余聞之也久”,束上起下,一方面顯示上段所寫的內(nèi)容即據(jù)傳聞而得,另一方面又引出親識其面的愿望。作者寫了兩次見聞:一次是仲永十二三歲時,“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暗示在這六七年中,仲永的詩毫無長進(jìn)。如果說,五六歲兒童作的詩盡管稚拙,人們尚覺可觀,那么六七年后寫得反而不如以前聽說的那樣好,人們便非但不以為奇,且因先時之聞名而感到其名不副實了。第二次是仲永二十歲時。這次并未見面,只是聽親戚說:“泯然眾人矣!”一句話就交待了這位從前的神童的結(jié)局。兩次寫法不同,但都極簡練而有含蘊!般槐娙艘印币徽Z,把說話人漠然視之的態(tài)度生動地表現(xiàn)出來,與先前“邑人奇之”的情況恰成對照,而作者的惋惜感慨之意也隱見言外。

          最后一段是作者對方仲永由一邑稱奇的神童變成無聲無息的普通人一事所發(fā)的議論,也是本篇思想的集中體現(xiàn)。作者首先指出,仲永的聰明穎悟是“受之天”,即來自天賦,而且他的天賦遠(yuǎn)超于一般的有才能的人。這正是為了反跌出下面的正意:“卒之為眾人,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标P(guān)鍵原因是缺乏后天的教育和學(xué)習(xí)。到這里,已將上兩段所敘述的情事都議論到了。但作者卻就勢轉(zhuǎn)進(jìn)一層,指出天賦這樣好的仲永,沒有受到后天的培養(yǎng)教育,尚且淪為眾人;那么天賦本屬平常的一般人,如果再不受教育,連做一個普普通通的人都不行。前者是賓,后者是主,在對比中更突出了一般人學(xué)習(xí)的重要性。就方仲永的情況看,這層議論仿佛是余波,但作者主要的用意正在這里。因為在現(xiàn)實生活中,資質(zhì)平常的人總是多數(shù)。方仲永這一典型事例的意義主要不在于說后天賦好的人不學(xué)習(xí)會造成什么后果,而在于說明后天教育對一個人成長的決定意義。

          題內(nèi)的“傷”字就具有多層意蘊。首先是表層的,為仲永這樣一個天資聰穎的兒童最終淪為眾人感到惋惜;進(jìn)一層,是感慨仲永雖有天賦,卻沒有遇上有利于他成長提高的環(huán)境。文中對其父以仲永為獲利之資的敘寫,就含有對泯滅天才的人為環(huán)境的批評。更進(jìn)一層,從仲永的具體事例生發(fā)開來,感慨社會上許多資質(zhì)平常的人不去努力學(xué)習(xí)提高,以致連成為眾人都不可得。這樣,作者所“傷”的就不再局限于仲永個人,而是許許多多不“受之天”又“不受之人”的眾人,作者的感慨和文章的思想意義也就深刻多了。

          這篇文章的語言十分精當(dāng)。敘事部分僅以一百五十多字就完整地敘述了方仲永從五歲到二十歲間才能變化的過程,議論部分也不過七十余字,文中的每一詞、句都有其確切的表達(dá)作用,而不是可有可無。例如第一段,首句交代籍貫、身份、姓名、家世,這不僅是必不可少的一般介紹,而且“世隸耕”三字是對“未嘗識書具”“不使學(xué)”的必要鋪墊,既襯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資,又暗示了造成他命運的家庭背景;一個“啼”字,生動地寫出方仲永索求書具的兒童情態(tài);“忽”“即”“立”三個副詞,使一個天資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躍然紙上;“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僅一句話就刻畫出方仲永父親貪圖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嘆的愚昧無知之態(tài);“不使學(xué)”三字,看似平淡,卻為方仲永的變化埋下伏筆,點出方仲永命運變化的關(guān)鍵。第二段敘事極為簡要,僅以一“見”一“聞”一“問”就交代了方仲永后來的變化和結(jié)局。結(jié)尾的議論部分,言簡意深,說理嚴(yán)謹(jǐn)。

        傷仲永文言文翻譯2

          【原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其詩以養(yǎng)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xiāng)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不使學(xué)。

          余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于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楊州,復(fù)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于材人遠(yuǎn)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耶?

          補充課文注釋

          [1]《傷仲永》:選自《臨川先生文集》,有刪節(jié)。傷,哀傷。

          [2]金溪:地名,現(xiàn)在江西省金溪縣。

          [3]世隸耕:世代耕田為業(yè)。隸,屬于。

          [4]嘗:曾經(jīng)。

          [5]書具:書寫工具。指筆、墨、紙、硯。

          [6]異焉:對此(感到)驚異。

          [7]旁近:附近。這里指鄰居。

          [8]自為其名:自己題上自己的名字。為,這里作動詞用。

          [9]收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關(guān)系。收,聚、團(tuán)結(jié)。

          [10]自是:從此。

          [11]立就:立刻完成(寫好)。

          [12]文理:文采和道理。

          [13]邑人:同縣的人。

          [14]稍稍:漸漸。

          [15]賓客其父:請他父親去做客。賓客,這里作動詞用,意思是以賓客之禮相待。

          [16]丐:索取,意思是花錢求仲永題詩。

          [17]利其然:就是“以其然為利”,把這種情況看作有利(可圖)。

          [18]扳(pān):同“攀”,牽,引。

          [19]環(huán)謁(yè):四處拜訪。

          [20]明道:宋仁宗年號(1032-1033)。

          [21]先人:祖先,這里指王安石的死去的父親。

          [22]稱(chèn):相當(dāng)。

          [23]泯(mǐn)然:消失。這里是毫無特色的意思。

          【譯文】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種田為業(yè)。仲永長到五歲時,不曾見過書寫工具,忽然哭著要這些東西。父親對此感到驚異,從鄰近人家借來給他,他當(dāng)即寫了四句詩,并且自己題上自己的名字。這首詩以贍養(yǎng)父母、團(tuán)結(jié)同宗族的人作為內(nèi)容,傳送給全鄉(xiāng)的秀才觀賞。從此有人指定事物叫他寫詩,他能立刻完成,詩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賞的地方。同縣的人對他感到驚奇,漸漸地請他的父親去作客,有人用錢財和禮物求仲永寫詩。他的.父親認(rèn)為那樣有利可圖,每天牽著方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xué)習(xí)。

          我聽說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間,跟隨先父回到家鄉(xiāng),在舅舅家見到方仲永,他已經(jīng)十二三歲了。叫他寫詩,已經(jīng)不能與從前聽說的相稱了。再過了七年,我從揚州回來,又到舅舅家,問起方仲永的情況,舅舅說:“他才能完全消失,普通人一樣了!

          王先生說:仲永從小通達(dá)聰慧,會做詩的能力,是先天得到的。他先天得到的稟賦,比起有才能的人高多了。最后成為普通人,是因為他后天的學(xué)習(xí)沒有達(dá)到要求,像他那樣先天得到的,稟賦如此之好,卻由于沒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成為普通人;現(xiàn)在那些沒有先天的稟賦,本來就是普通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為普通人恐怕都不能夠吧?

        傷仲永文言文翻譯3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其詩以養(yǎng)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xiāng)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不使學(xué)。

          余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于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fù)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于材人遠(yuǎn)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耶?

          譯文

          金溪有個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為業(yè)。仲永長到五歲時,不曾認(rèn)識書寫工具。忽然有一天仲永哭著索要這些東西。他的父親對此感到詫異,就向鄰居那里把那些東西借來給他。仲永立刻寫下了四句,并自己題上自己的名字。這首詩以贍養(yǎng)父母和團(tuán)結(jié)同宗族的人為主旨,給全鄉(xiāng)的秀才觀賞。從此,指定事物讓他作詩,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詩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賞的地方。同縣的人們對此都感到非常驚奇,漸漸地都以賓客之禮對待他的父親,有的人花錢求取仲永的詩。方仲永父親認(rèn)為這樣有利可圖,就每天帶領(lǐng)著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xué)習(xí)。

          我聽到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間,我跟隨先父回到家鄉(xiāng),在舅舅家見到方仲永,他已經(jīng)十二三歲了。我叫他作詩,寫出來的詩已經(jīng)不能與從前的名聲相稱。又過了七年,我從揚州回來,再次到舅舅家去,問起方仲永的情況,回答說:“他的才能消失了,和普通人沒有什么區(qū)別了。”

          王安石說:方仲永的通達(dá)聰慧,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賦,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優(yōu)秀得多;但最終成為一個平凡的人,是因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還沒有達(dá)到要求。他得到的天資是那樣的好,沒有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尚且成為平凡的人;那么,現(xiàn)在那些本來就不天生聰明,本來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難道成為普通人就為止了嗎?

          擴(kuò)展閱讀:

          題目理解

          “傷”,是哀傷,嘆惜的意思!皞庇腥龑右馑迹谝粚右馑际菫橹儆肋@樣一個天才最終淪為一個普通人而感到惋惜,第二層意思是為像仲永的父親這樣不重視后天教育,思想落后的人而感到可悲,第三層意思是為那些天資不及仲永,又不接受后天教育,最終連普通人都不如,重蹈了仲永的覆轍的人哀傷。

          文體介紹

          本文敘事用了見聞錄的方式,第一段是“聞",第二段是先“見”后“聞”。敘事一氣貫通而又層次分明,詳細(xì)有致而又結(jié)構(gòu)緊湊,內(nèi)容集中而又意指鮮明。這種見聞錄的方式使方仲永與“我”發(fā)生了聯(lián)系,富有生活氣息,給人以真切之感。文章語言平實而又不乏感情色彩。文章以“傷仲永”為題,寫的是可“傷”之事,說的是何以可“傷”道理,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于一個神童“泯然眾人”的惋惜之情。

          方仲永的形象

          天生神童,卻因后天的不學(xué)習(xí),而淪為普通人的典型形象。

          思想感情

          本文通過記敘方仲永才華泯滅的事例,指出了當(dāng)時不重視人才培養(yǎng)的時弊,強(qiáng)調(diào)了后天的學(xué)習(xí)和教育對人才成長的重要性。

          文章的道理

          方仲永的通達(dá)聰慧,其天資比一般才能的人高得多,可惜沒有受到后天的教育,而最終成了一個平凡的人令人感到痛惜,人能否成才,與天資有關(guān),更與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學(xué)習(xí)有關(guān)。要學(xué)習(xí),強(qiáng)調(diào)后天學(xué)習(xí)對成才的重要性,和對泯滅人才環(huán)境的批評。也對應(yīng)了孔子的一句話:“學(xué)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xué)則殆!

          主題

          以方仲永的實例,,說明后天教育對成才的重要性。

        傷仲永文言文翻譯4

          本文選用《臨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江西臨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學(xué)家。做官后,向朝廷上萬言書,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張。繼而推行各項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強(qiáng)烈反對,他兩次被害相。晚年封為荊國公,謚號文。著有《王臨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題解

          本文用傷字點出作者的寫作意圖。傷是哀傷,痛惜的意思,表達(dá)了作者對方仲永這樣的人才,泯然眾人的哀傷,惋惜之情。

          補充課文注釋

          1.世隸耕隸:屬于

          2.未嘗識書具嘗:曾經(jīng)

          3.父異焉焉:語氣代詞,代這件事。

          4.即書詩四句書:動詞,寫。

          5.并自為其名自:自己 為:動詞,題上。

          6.自是指物作詩立就自:從。 是:這。 就:完成。

          7.稍稍賓客其父賓客:名詞用作動詞,意思是以賓客之禮相待。

          8.或以錢幣丐之或:有的人。

          9.父利其然也利:意動用法,以其然為利。然:這樣。

          10.從先人還家從:跟從。

          11.還自揚州:從揚州回家。

          12.賢手材人遠(yuǎn)矣賢:比優(yōu)秀。

          13.卒之為眾人卒:最終。

          14.且為眾人且:況且。

          15.固眾人固:本來。

          16.得為眾人而已耶? 反問句。恐怕他連普通人還不如罷了。

          譯文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種田為業(yè)。仲永長到五歲,不曾認(rèn)識筆、墨、紙、硯,(有一天)忽然放聲哭著要這些東西。父親對此感到驚異,從鄰近人家借來給他,(仲永)當(dāng)即寫了四句詩,并且題上自己的名字。這首詩以贍養(yǎng)父母、團(tuán)結(jié)同宗族的人為內(nèi)容,傳送給全鄉(xiāng)的秀才觀賞。從此,指定物品讓他作詩,(他能)立即寫好,詩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縣的人對他感到驚奇,漸漸地請他的父親去做客,有的人還花錢求仲永題詩。他的父親認(rèn)為這樣有利可圖,每天牽著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xué)習(xí)。

          我聽到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間,我隨先父回到家鄉(xiāng),在舅舅家里見到他,(他已經(jīng))十二三歲了。讓(他)作詩,(寫出來的詩已經(jīng))不能與從前的名聲相稱。又過了七年,(我)從揚州回來,再次到舅舅家,問起方仲永的情況,回答說:(他已經(jīng))才能完全消失,成為普通人了。

          王先生說:仲永的通曉、領(lǐng)悟能力是天賦的。他的天資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終成為一個平凡的人,是因為他沒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樣天生聰明,如此有才智,沒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為平凡的人;那么,現(xiàn)在那些不是天生聰明,本來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為一個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夠吧?

          2分析本文

          一、這三個階段的敘述,有見有聞,有詳有略,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1.寫仲永少時天資聰明,是以聞的形式。

          2.寫仲永十二三歲才思不能稱前時之聞,是以見的形式。

          3.寫仲永最終淪為平庸,又是以聞的形式。

          見聞結(jié)合,使敘事顯得真實可信。

          1.課文詳寫第一階段。鋪陳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無量,而其父貪利導(dǎo)致他才能衰退。

          2.后兩個階段略寫,幾筆點出其淪為平庸的原因,引人深思。

          這樣詳略處理,有力地突出了傷這一主題。

          二、文中忽啼求之、即書詩四句、自是指物作詩立就三句中的幾個副詞對表達(dá)文意有何作用?

          形象具體地表現(xiàn)了仲永才思敏捷,天資非凡。

          三、分析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huán)謁邑人,不使學(xué)一句。

          本句用極其凝煉的筆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竭,天資盡喪的原因。

          利:表現(xiàn)了其父貪求錢財、鼠目寸光的性格特點。

          環(huán)謁:概括了其父求財?shù)目杀尚袨椤?/p>

          不使學(xué):暗示了仲永泯然眾人的必然結(jié)果。

          本段以議論為主,講了兩層意思

          四、這一段中,受于天指什么? 受于人又指什么?

          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條件好,即有天賦。

          受于人是指人的后天學(xué)習(xí)和所受到的教育。

          五、我們可以從仲永身上吸取哪些教訓(xùn)?

          人的智力發(fā)展存在著某些差異,但這不是起決定作用的'因素,起決定作用的因素是后天的教育和學(xué)習(xí)。青少年應(yīng)正確認(rèn)識自己:天資好的,加上勤奮學(xué)習(xí),可能成為棟梁之材;反之,即使天資再好,如不學(xué)習(xí),同樣會碌碌無為。另一方面,即使天資差的人,如勤奮學(xué)習(xí),也可以成為有用之才。

          文言文翻譯:陶侃惜谷《晉書》

          陶侃嘗出游,見人持一把未熟稻,侃問:用此何為?人云:行道所見,聊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戲賊人稻!執(zhí)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農(nóng)植,家給人足。

          「譯文」

          陶侃曾經(jīng)到郊外去游覽,看到一個人拿著一把未熟的稻穗,陶侃問:拿這些東西干什么?那人說:走在路上我看見它,隨便拔一把罷了。陶侃大怒說:你既然不種田,竟然還糟蹋人家的稻子!就把那人抓起來,抽了一頓鞭子。陶侃愛護(hù)莊稼而執(zhí)法嚴(yán),因此老百姓都勤懇耕種,家家生活寬裕,人人豐衣足食。

          「閱讀訓(xùn)練」

          1. 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僖娙顺忠话盐词斓 ②執(zhí)而鞭之

          2.下列各句中加點的字與汝既不田中的田用法相同的是( )

          A.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 B.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

          C.醉翁之意不在酒 D.去國懷鄉(xiāng)

          3.翻譯:是以百姓勤于農(nóng)植。

          譯文:

          4. 者對陶侃的態(tài)度如何?本文表現(xiàn)了陶侃的什么特點?

          答:

        傷仲永文言文翻譯5

          原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其詩以養(yǎng)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xiāng)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不使學(xué)。

          余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于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fù)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于材人遠(yuǎn)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耶?

          譯文

          金溪縣的平民方仲永,世代以耕田為業(yè)。仲永五歲時,不曾認(rèn)識書寫工具(紙、墨、筆、硯等),(有一天)忽然哭著要這些東西。父親對此(感到)非常詫異,從鄰家借來書寫工具給他,仲永立即寫了四句詩,并且自己題上自己的名字。這首詩的意思是贍養(yǎng)父母、與同一宗族的人搞好關(guān)系,傳給全鄉(xiāng)的秀才觀賞。從此,指定物品(讓他)作詩,(他能)立即完成,(詩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觀賞的地方。同縣的人(對這件事)感到奇怪,漸漸地,(同縣的人)都以賓客之禮對待他父親,(有的人)花錢請方仲永作詩。他的父親以此認(rèn)為有利可圖,每天拉著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xué)習(xí)。

          我聽說這件事也已經(jīng)很久了。明道年間,我隨先父回到家鄉(xiāng),在舅舅家里見到了方仲永,(他)已經(jīng)十二三歲了。讓(他)作詩,(他寫的詩)不能夠與從前的名聲相稱。又(過了)七年,(我)從揚州回來,再次到舅舅家,問起方仲永的情況,(舅舅)回答說:“他的.才能已完全消失,完全如同常人了。”

          王安石說:仲永的通達(dá)聰慧是先天得到的。他先天的才能,遠(yuǎn)勝于一般有才能的人。他最終成為一個平常人,是因為他受到后天的教育沒有達(dá)到要求。他那樣天生聰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沒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為普通人,現(xiàn)在那些天生就不聰明,本來就是普通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能成為普通人就為止了嗎?

          整體把握

          本文借事說理,以方仲永的實例,說明后天教育對成才的重要性。文章分兩部分:敘事部分寫方仲永幼年時天資過人,卻因其父“不使學(xué)”而最終“泯然眾人”,變得平庸無奇;議論部分則表明作者的看法,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強(qiáng)調(diào)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文章通過方仲永這一實例說明具有普遍借鑒意義的道理,給人以深長的思考。

          本文的語言十分精當(dāng)。敘事部分僅以二百三十四字就完整地敘述了方仲永從五歲到二十歲間才能變化的過程,議論部分也不過七十余字,文中的每一詞、句都有其確切的表達(dá)作用,而不是可有可無。例如第一段,首句交代籍貫、身份、姓名、家世,這不僅是必不可少的一般介紹,而且“世隸耕”三字是對“未嘗識書具”“不使學(xué)”的必要鋪墊,既襯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資,又暗示了造成他命運的家庭背景;一個“啼”字,生動地寫出方仲永索求書具的兒童情態(tài);“忽”“即”“立”三個副詞,使一個天資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躍然紙上;“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僅一句話就刻畫出方仲永父親貪圖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嘆的愚昧無知之態(tài);“不使學(xué)”三字,看似平淡,卻為方仲永的變化埋下伏筆,點出方仲永命運變化的關(guān)鍵。第二段敘事極為簡要,僅以一“見”一“聞”一“問”就交代了方仲永之后的變化和結(jié)局。結(jié)尾的議論部分,言簡意深,說理嚴(yán)謹(jǐn)。對本文語言精當(dāng)?shù)奶攸c,可以逐詞逐句體察、品味。

          本文語言平實而又不乏感情色彩。文章以“傷仲永”為題,寫的是可“傷”之事,說的是何以可“傷”的道理,字里行間流露著作者對一個神童最終“泯然眾人”的惋惜之情,對“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傷之情,并以鮮明的態(tài)度表明作者的觀點。

        傷仲永文言文翻譯6

          原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其詩以養(yǎng)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xiāng)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不使學(xué)。

          余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于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楊州,復(fù)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譯文: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種田為業(yè)。仲永長到五歲時,不曾見過書寫工具,忽然哭著要這些東西。父親對此感到驚異,從鄰近人家借來給他,他當(dāng)即寫了四句詩,并且自己題上自己的名字。這首詩以贍養(yǎng)父母、團(tuán)結(jié)同宗族的人作為內(nèi)容,傳送給全鄉(xiāng)的秀才觀賞。從此有人指定事物叫他寫詩,他能立刻完成,詩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賞的地方。同縣的人對他感到驚奇,漸漸地請他的父親去作客,有人用錢財和禮物求仲永寫詩。他的父親認(rèn)為那樣有利可圖,每天牽著方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xué)習(xí)。

          我聽說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間,跟隨先父回到家鄉(xiāng),在舅舅家見到方仲永,他已經(jīng)十二三歲了。叫他寫詩,已經(jīng)不能與從前聽說的相稱了。再過了七年,我從揚州回來,又到舅舅家,問起方仲永的情況,舅舅說:“他才能完全消失,普通人一樣了!

          分析本文

          一、這三個階段的敘述,有見有聞,有詳有略,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1.寫仲永少時天資聰明,是以聞的形式。

          2.寫仲永十二三歲才思不能稱前時之聞,是以見的形式。

          3.寫仲永最終淪為平庸,又是以聞的形式。

          見聞結(jié)合,使敘事顯得真實可信。

          1.課文詳寫第一階段。鋪陳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無量,而其父貪利導(dǎo)致他才能衰退。

          2.后兩個階段略寫,幾筆點出其淪為平庸的原因,引人深思。

          這樣詳略處理,有力地突出了傷這一主題。

          二、文中忽啼求之、即書詩四句、自是指物作詩立就三句中的幾個副詞對表達(dá)文意有何作用?

          形象具體地表現(xiàn)了仲永才思敏捷,天資非凡。

          三、分析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huán)謁邑人,不使學(xué)一句。

          本句用極其凝煉的筆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竭,天資盡喪的原因。

          利:表現(xiàn)了其父貪求錢財、鼠目寸光的性格特點。

          環(huán)謁:概括了其父求財?shù)目杀尚袨椤?/p>

          不使學(xué):暗示了仲永泯然眾人的必然結(jié)果。

          本段以議論為主,講了兩層意思

          四、這一段中,受于天指什么? 受于人又指什么?

          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條件好,即有天賦。

          受于人是指人的后天學(xué)習(xí)和所受到的教育。

          五、我們可以從仲永身上吸取哪些教訓(xùn)?

          人的智力發(fā)展存在著某些差異,但這不是起決定作用的因素,起決定作用的因素是后天的教育和學(xué)習(xí)。青少年應(yīng)正確認(rèn)識自己:天資好的,加上勤奮學(xué)習(xí),可能成為棟梁之材;反之,即使天資再好,如不學(xué)習(xí),同樣會碌碌無為。另一方面,即使天資差的人,如勤奮學(xué)習(xí),也可以成為有用之才。

        傷仲永文言文翻譯7

          原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其詩以養(yǎng)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xiāng)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不使學(xué)。

          余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于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楊州,復(fù)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于材人遠(yuǎn)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耶?

          譯文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種田為業(yè)。仲永長到五歲,不曾認(rèn)識筆、墨、紙、硯,(有一天)忽然放聲哭著要這些東西。父親對此感到驚異,從鄰近人家借來給他,(仲永)當(dāng)即寫了四句詩,并且題上自己的名字。這首詩以贍養(yǎng)父母、團(tuán)結(jié)同宗族的人為內(nèi)容,傳送給全鄉(xiāng)的秀才觀賞。從此,指定物品讓他作詩,(他能)立即寫好,詩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縣的人對他感到驚奇,漸漸地請他的`父親去做客,有的人還花錢求仲永題詩。他的父親認(rèn)為這樣有利可圖,每天牽著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xué)習(xí)。

          我聽到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間,我隨先父回到家鄉(xiāng),在舅舅家里見到他,(他已經(jīng))十二三歲了。讓(他)作詩,(寫出來的詩已經(jīng))不能與從前的名聲相稱。又過了七年,(我)從揚州回來,再次到舅舅家,問起方仲永的情況,回答說:(他已經(jīng))才能完全消失,成為普通人了。

          王先生說:仲永的通曉、領(lǐng)悟能力是天賦的。他的天資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終成為一個平凡的人,是因為他沒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樣天生聰明,如此有才智,沒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為平凡的人;那么,現(xiàn)在那些不是天生聰明,本來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為一個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夠吧?

        傷仲永文言文翻譯8

          原文:

          王安石字介甫,撫州臨川人。父益,都官員外郎。安石少好讀書,一過目終身不忘。其屬文動筆如飛,初若不經(jīng)意,既成,見者皆服其精妙。

          安石議論高奇,能以辯博濟(jì)其說,果于自用,慨然有矯世變俗之志。于是上萬言書,以為:“今天下之財力日以困窮,風(fēng)俗日以衰壞,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則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傾駭天下之耳目,囂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財,收天下之財以供天下之費,自古治世,未嘗以財不足為公患也,患在治財無其道爾。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閭巷草野之間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韁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為常而無一旦之憂乎?愿監(jiān)茍者因循之弊,明詔大臣,為之以漸,期合于當(dāng)世之變。臣之所稱,流俗之所不講,而議者以為迂闊而熟爛也!焙蟀彩(dāng)國,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書。

          俄直集賢院。先是,館閣之命屢下,安石屢辭;士大夫謂其無意于世,恨不識其面,朝廷每欲畀以美官,惟患其不就也。以母憂去,終英宗世,召不起。

          二年二月,拜參知政事。上謂曰:“人皆不能知卿,以為卿但知經(jīng)術(shù),不曉世務(wù)!卑彩瘜υ唬骸敖(jīng)術(shù)正所以經(jīng)世務(wù),但后世所謂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為經(jīng)術(shù)不可施于世務(wù)爾!鄙蠁枺骸叭粍t卿所施設(shè)以何先?”安石曰:“變風(fēng)俗,立法,最方今之所急之!鄙弦詾槿。于是設(shè)制置三司條例司,命與知樞密院事陳升之同領(lǐng)之。安石令其黨呂惠卿任其事。而農(nóng)田水利、青苗、均輸、保甲、免役、市易、保馬、方田諸役相繼并興,號為新法,遣提舉官四十余輩,頒行分下。

          安石性強(qiáng)忮,遇事無可否,自信所見,執(zhí)意不回。至議變法,而在廷交執(zhí)不可,安石傅經(jīng)義,出己意,辯論輒數(shù)百言,眾不能詘。甚者謂“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罷黜中外老成人幾盡,多用門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復(fù)相,歲余罷。終神宗世不復(fù)召,凡八年。

          翻譯:

          王安石字介甫,撫州臨川人。父親wang yi,任都官員外郎。王安石小時候喜歡讀書,而且一次過目就終身不忘。他寫文章時下筆如飛,初看似不經(jīng)意,完成后,看過的人無不嘆服他的文章精妙。

          王安石議論高深新奇,善于雄辯和旁征博引,自圓其說,敢于堅持按自己的意見辦事,慷慨激昂立下了矯正世事、改變傳統(tǒng)陋習(xí)的志向。于是向宋仁宗上萬言書,認(rèn)為:“當(dāng)今天下的財力一天比一天困乏,風(fēng)俗一天比一天敗壞,毛病在于不知法度,不效法先王的政令。效法先王的政令,在于效法先王政令的精神。只要效法先王政令精神,那么我們推行的改革,就不至于驚擾天下的人的視聽,也不至于使天下輿論嘩然,并且本來就符合先王的政令了。依靠天下的人力物力來創(chuàng)造天下的財富,征收天下的財富來供天下人消費,自古以來的太平盛世,不曾因為財富不足而造成國家的禍患,禍患是由于治理天下財政不得其法。居官任職的人的才能已經(jīng)不足,而平民百姓之中又缺少可用的人才,國家的托付,疆域的保護(hù),陛下難道能夠長久地依靠上天賜予的幸運,而不考慮萬一出現(xiàn)禍患該怎么辦嗎?希望陛下能夠明察朝政中茍且因循的弊端,明文詔令大臣,逐漸采取措施,革除這些弊端以適應(yīng)當(dāng)前的世事變化。我的這些議論,是那些沉溺在頹靡習(xí)俗中的人不會說的,而且那些議論的人還會認(rèn)為是這迂腐而不切實際的老生常談!焙髞硗醢彩乒車,他所安排的,大體上都是以這份萬言書為依據(jù)的。

          不久王安石任直集賢院。在此之前, 朝廷多次下達(dá)委任他擔(dān)任館閣職務(wù)的命令,他都辭謝了; 士大夫們認(rèn)為他是無意顯赫于世以求仕途暢達(dá),都恨自己不能結(jié)識他, 朝廷多次打算委派他擔(dān)任名利優(yōu)厚的美官, 只是怕他不就任。王安石因母親去世離任, 一直到英宗朝結(jié)束, 朝廷多次召他, 他都不肯起復(fù)任職。

          北宋神宗熙寧二年二月,王安石被任命為參知政事;噬蠈λf:“人們都不了解愛卿你的'才能,都以為你只懂得經(jīng)理學(xué)術(shù),不懂的政治事務(wù)!蓖醢彩卮鹫f:“經(jīng)術(shù)學(xué)問正是用來處理政務(wù)世事的,只是后來很多所謂“大儒”,大部分都是才能庸俗之人,因此世上俗人才都以為經(jīng)學(xué)不能輔佐治世罷了!被噬蠁枺骸凹热贿@樣那么你最先開始的施政措施是什么?”王安石答道:“改變劣習(xí)風(fēng)俗,樹立法規(guī),是現(xiàn)在最亟需的了!被噬险J(rèn)為是對的。于是開設(shè)增置三司條例司機(jī)構(gòu),任命他與知樞密院事陳升之一并負(fù)責(zé)。而后農(nóng)田水利、青苗、均輸,保甲、免役、市易、保馬、方田等等變法相繼開始實施,號稱新法,派遣提攜推舉各類官員四十余人,分派頒布執(zhí)行新法。

          王安石性格倔強(qiáng)剛愎,遇事不管對與錯,都堅持自己的意見,執(zhí)意不肯改變。到議論變法時,在朝百官都持不能變法的意見,王安石陳述儒家經(jīng)義,提出自己的主張,辯論起來動不動就是好幾百字,大家都駁不倒他。他甚至說“天災(zāi)不足以畏懼,祖宗不足以效法,人們的議論不足以憂慮”。朝廷內(nèi)外老成持重的人幾乎都被王安石解除官職了,他大量起用自己門下輕薄而有點小聰明的年輕人。王安石當(dāng)了很長時間的宰相,因為旱災(zāi)而引退,等到再擔(dān)任宰相,只過了一年多就被罷免了,直到神宗朝結(jié)束,也沒有被再召回朝廷,前后共八年。

        【傷仲永文言文翻譯】相關(guān)文章:

        傷仲永文言文全文翻譯08-25

        《傷仲永》文言文原文和翻譯12-23

        傷仲永原文及翻譯11-18

        《傷仲永》翻譯譯文06-12

        《傷仲永》全文與翻譯09-24

        傷仲永原文翻譯09-28

        “傷仲永”原文及翻譯10-09

        傷仲永原文及翻譯03-23

        傷仲永原文及翻譯簡短03-02

        傷仲永課文原文及翻譯08-22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7_欧美色欲色综合色欲久久_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_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无码
          1. <rp id="zsypk"></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