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醉翁亭記》教案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歐陽修《醉翁亭記》醉翁之樂探微
《醉翁亭記》是北宋文學家歐陽修創(chuàng)作的一篇散文。宋仁宗慶歷五年(1045年),參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讒離職,歐陽修上書替他們分辯,被貶到滁州做了兩年知州。到任以后,他內心抑郁,但還能發(fā)揮“寬簡而不擾”的作風,取得了某些政績。下面是我們?yōu)榇蠹規(guī)須W陽修《醉翁亭記》醉翁之樂探微,歡迎大家閱讀。
歐陽修《醉翁亭記》醉翁之樂探微
內容摘要:《醉翁亭記》是古文名篇,在《醉翁亭記》中作者的樂民思想主要通過對醉翁山水之樂,四時朝暮浮想之樂,無限樂民之樂的鋪敘而流露的。本文就此對《醉翁亭記》醉翁之樂做一番探析。
關鍵詞:醉翁亭記; 山水之樂; 浮想; 樂民;
《醉翁亭記》之所以為人們喜愛,除了寫作技巧表現(xiàn)出很高的藝術美外,其內容所呈現(xiàn)的樂民之樂意是迎合人們心理需求的深層底蘊。
《醉翁亭記》寫于宋仁宗慶歷六年(1046)。前一年,“慶歷新政”的代表人物范仲淹、富弼、杜衍、韓琦相繼被罷官,對此,在河北都轉運使任上的歐陽修對此極為憤慨,上<<論杜衍范仲淹等罷政事狀>>為之辯解,因此觸怒權臣,被貶為滁州知州。在滁州的第二年,歐陽修寫了這篇傳頌千古的著名散文。
歐陽修被貶滁州作記兩篇《豐樂亭記》、《醉翁亭記》。在《豐樂亭記》中作者自稱刺史而在《醉翁亭記》中又自稱太守。這種沿襲漢唐稱謂顯得輕松而詼諧。這種詼諧與輕松也體現(xiàn)在作者的自號‘醉翁’之中,歐陽修在該記中說:“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笨梢姎W陽修自稱‘醉翁’,主要不是飲酒而醉,而是為山水之樂所陶醉。
山水之樂醉翁之一樂也。《醉翁亭記》歐公寫山水!耙原h(huán)滁皆山也!卑褟V袤的景物統(tǒng)攝在一個畫面中,再運用畫面切換的手法,由面到點,層層相推,婉曲徐來!捌湮髂现T峰,林壑尤美!睆纳酵怀龀尬髂戏较虻闹T峰;“望之蔚然深秀者,瑯琊也。”這里從諸峰突出瑯琊山;“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庇钟缮郊八;“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才由水到亭。歐公以曲折靈巧而又嚴謹縝密的布局呈現(xiàn),散而不亂,曲而有序。目之所及的物象所引起的感官體驗便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在作者的感官體驗中這種“樂”不是賞景飲酒的一時之樂,而是融于山水之中,被自然所陶冶,樂山樂水,仁者、智者的流露。
四時朝暮的浮想醉翁之二樂也。由山到亭是歐公目之所及的物象所引起的情感體驗是實景實情,而四時之景、朝暮變化是歐公之浮想,是虛景實情,是歐公對“樂”的進一步升華。是自我對景物進一步的完善追求。在作者的主觀感受和客觀景物相互作用下形成的藝術境界,是外在自然環(huán)境和作者心境的統(tǒng)一體。作者運用聯(lián)想去感知朝暮,感知四季景物的變化。這種聯(lián)想的來自于客觀景物給作者的強烈視覺沖擊,讓作者不由得去浮想,從而完成對樂得進一步升華完善,而做到“樂亦無窮也”。
無限樂民之樂醉翁之三樂也。“至于負者歌與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薄芭R溪而魚,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百發(fā),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边@何嘗不是一幅民間宴樂圖。這里不僅有達官貴人,更有當?shù)孛癖。勾勒這樣一幅圖是作者對自己政治業(yè)績的肯定。也是流露出作者于民同樂的思想意識,這是一種更高境界,更深意蘊的樂,在此作者的閑適心情和曠達胸懷在字里行間流露的同時,滁州社會的.安定和人民的康樂也呈現(xiàn)在讀者的眼前。清代過珙說:“有無限樂民之樂意,隱見言外,若止認作風月文章,便失千里!(<<古文評注>>卷十)這個說法頗有道理的。
據(jù)歐陽修的高足蘇東坡說,《醉翁亭記》不過是歐陽修的一時游戲之作,歐陽修本人也并不怎樣看重。“永叔作《醉甕亭記》,其辭玩易,蓋戲云耳,又不以為奇特也!碑斔弥腥思偻袣W陽修的口吻說《醉翁亭記》是他平生最得意的作品;唐代韓愈也寫不出《醉翁亭記》這樣的文章時,蘇東坡邊嚴詞加以斥責,稱假托之人為“妄庸者”,既胡說八道只輩。(見《東坡題跋記歐陽論退之文》)在蘇東坡眼里,《醉翁亭記》不是怎樣了不起的作品,更不是他老師的代表作。跟歐陽修一樣身為作家,古文倡導者的軾也深受儒家 積極入世思想的影響,他推崇“文起八代只衰,道濟天下之溺”(蘇軾《潮州韓文公廟碑》)的唐代文學家韓愈及其古文,論人論文“以通經(jīng)學古為高,以救時行道為賢,以犯顏納諫為忠”(蘇軾《六一居士集序》)因此,“其辭玩易”的《醉翁亭記》》自然被看作文字游戲。
筆者認為:既是一篇山水游記,作者很難在這篇記中明確標榜自己:通經(jīng)學古,救時行道,犯顏納諫。那樣我想這篇記也不會膾炙人口,千古流傳。正是在作者精巧的構思布局下才使得寫作技巧如此卓越,才表現(xiàn)出很高的藝術美。這是深受人們喜愛的原因之一;迎合人們心理需求的樂民思想是這篇文章千古流傳的另一深層底蘊。
拓展閱讀:
《醉翁亭記》中心思想
宋仁宗慶歷五年(一零四五),參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讒離職,歐陽修上書替他們分辯,被貶到滁州做了兩年知州。到任以后,他內心抑郁,但還能發(fā)揮“寬簡而不擾”的作風,取得了某些政績!蹲砦掏び洝肪蛯懺谶@個時期。文章描寫了滁州一帶朝暮四季自然景物不同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寧靜的生活,特別是作者在山林中與民一齊游賞宴飲的樂趣。全文貫穿一個“樂”字,其中則包含著比較復雜曲折的內容。一則暗示出一個封建地方長官能“與民同樂”的情懷,一則在寄情山水背后隱藏著難言的苦衷。正當四十歲的盛年卻自號“醉翁”,而且經(jīng)常出游,加上他那“飲少輒醉”、“頹然乎其間”的種種表現(xiàn),都表明歐陽修是借山水之樂來排譴謫居生活的苦悶。作者醉在兩處:一是陶醉于山水美景之中,二是陶醉于與民同樂之中。
中心思想:這篇優(yōu)美的山水游記通過描寫醉翁亭的秀麗、自然風光和對游人之樂的敘述,勾勒出一幅太守與民同樂的圖畫,抒發(fā)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娛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復雜感情。
通過描寫醉翁亭的自然景色和太守宴游的場面,表詩人寄情山水、與民同樂的思想。
《醉翁亭記》賞析
《醉翁亭記》是一篇優(yōu)美的散文。這篇散文饒有詩情畫意,別具清麗格調,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確是不可多得的。慶歷五年春,歐陽修由于聲援范仲淹等人,再遭貶斥,出知滁洲,本文作于到滁州的第二年!皯c歷新政”的失敗,使他感到苦悶;外放可以擺脫朝廷黨爭,對他也是一種安慰。文章表現(xiàn)了作者這種復雜的心情。本文以一個“樂”字貫穿全篇,并坦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卑颜问б猓送究部赖膬刃囊钟艉涂鄲灱那橛谏剿g,消融于與民同樂之間,在描繪一幅幅變化多姿、秀麗嫵媚的優(yōu)美圖畫時,體現(xiàn)儒家的傳統(tǒng)思想,正如《尚書》所言:“德惟善政,政在養(yǎng)民!北憩F(xiàn)了他隨遇而安、與民同樂的曠達情懷。
全文共四段,條理清楚,構思極為精巧。
此文第一段寫醉翁亭之所在,并引出人和事。分五步突出醉翁亭。首先以“環(huán)滁皆山也”五字領起,將滁州的地理環(huán)境一筆勾出,點出醉翁亭座落在群山之中。作者縱觀滁州全貌,鳥瞰群山懷抱之景。接著作者將“鏡頭”全景移向局部,先寫“西南諸峰,林壑尤美”,醉翁亭座落在有最美的林壑的西南諸峰之中,視野集中到最佳處。再寫瑯琊山“蔚然而深秀”,點山“秀”,照應上文的“美”。又寫釀泉,其名字透出了泉與酒的關系,好泉釀好酒,好酒叫人醉!白砦掏ぁ钡拿直惆抵型赋。然后寫醉翁亭,“行六七里,峰回路轉,有亭翼然”,照應上文“蔚然而深秀”,可看出醉翁亭座落在山清水秀的最佳位置上。為下文的活動安排了一個優(yōu)美獨特的背景。作者接著轉向敘事抒情,用兩個短句自問自答,道出亭的來歷:“作之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蓖瑫r點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愚之酒也”。說明“醉翁”二字的深意,把景與情直接聯(lián)系起來。這段層與層間過渡巧妙,由山而峰,由峰而泉,由泉而亭,由亭而人,由人而酒,由酒而醉翁,再由“醉翁之意不在酒”引出“山水之樂”這一全文的核心命意。句句相銜不著痕跡,給人完整的“山水之樂”印象。
第二段,分述山間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作者先用排偶句“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瞑”描繪出山間兩幅對比鮮明的朝暮畫面。接著用“野芳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一句話概括了山間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風光,一季一幅畫面!俺币韵滤木涫切〗Y,作者直接抒發(fā)了自己被美景陶醉的歡樂心情!八臅r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這是上一段總寫“山水之樂”的具體化。這里用對偶句描寫,散句收束,抑揚頓挫,音韻諧美。
第三段寫滁人的游樂和太守的宴飲。此段描寫由景物轉移到人事上。先寫滁人之游,描繪出一幅太平祥和的百姓游樂圖。游樂場景映在太守的眼里,便多了一層政治清明的意味。接著寫太守設宴,眾兵宴飲之樂。宴席豐盛而充滿野趣,眾兵起坐喧嘩,樂不可支。太守樂中酒酣而醉,此醉是為山水之樂而醉,更為能與吏民同樂而醉。體現(xiàn)太守與下屬關系融洽,“政通人和”才能有這樣的樂。
第四段,寫宴會散、眾人歸的情景。“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之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作者巧妙地用禽鳥之樂襯托游人之樂,又以游人之樂襯托太守之樂。但太守之樂與眾不同,不是眾人所能理解的。作者并沒有袒露胸懷,只含蓄地說:“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贝司渑c醉翁亭的名稱、“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前后呼應,并與“滁人游”、“太守宴”、“眾賓歡”、“太守醉”聯(lián)成一條抒情的線索,曲折地表達了作者內心復雜的思想感情。
藝術手法
1.意境優(yōu)美
好的散文應為詩,要創(chuàng)造優(yōu)美的意境。所謂意境包含著意和境兩個方面的范疇,它是浸潤著作者主觀感情的藝術畫面。優(yōu)秀的散文應該有風光綺麗的圖畫美,給讀者獨特的審美感受,以悅目而致賞心。《醉翁亭記》的思想意脈是一個“樂”字,“醉”中之樂,它像一根彩線聯(lián)綴各幅畫面。而“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放情林木,醉意山水,這是作者的真意。散文立意猶如設了張本,作者就根據(jù)這樣的“意”寫了秀麗的“境”,從而達到情與景的交融,意與境的相諧。作者是從這樣幾方面濡筆,描繪散文境界的。
山水相映之美。在作者筆下,醉翁亭的遠近左右是一張山水畫。有山,有泉,有林,有亭,然而作者又沒有孤立用墨,而是交織一體,既各盡其美,又多樣統(tǒng)一。“蔚然而深秀的瑯琊山,風光秀麗,迤儷連綿,蒼翠欲滴。群山作為背景,一圈環(huán)繞而過。林深路曲,泉流彎旋,則“有亭翼然臨于泉上”。這樣山與泉相依,泉與亭相襯,一幅畫中山水亭臺,構成詩一般的優(yōu)美意境。
朝暮變化之美!叭粘龆嘱_,云歸而巖穴暝,晦陰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寫出了醉翁亭早晚變化的優(yōu)美景色。由于早晚不同,則作者運筆的色調、氣氛有別。早晨有寧靜之狀,清新之息,傍晚則有昏暗之象,薄暮之氣。作者對景色變化的觀察既深且細、筆觸如絲,以不同的景象寫出了相異的境界。
四季變幻之美!耙胺及l(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只四時也”,描寫了四季景物的變化。芳草萋萋,幽香撲鼻是春光;林木挺拔,枝繁葉茂是夏景;風聲蕭瑟,霜重鋪路是秋色;水瘦石枯,草木凋零是冬景。變化有致,給人不同的美學享受。四幅畫面相互映襯,春光如海映襯了秋色肅殺;夏日繁茂映襯了冬景寒洌。
動靜對比之美。文中先說景物與景物之間的動靜對比。蔚然壯秀的瑯琊山是靜態(tài),潺潺流淌的釀泉水是動態(tài),山色蒼郁悅目,泉聲琮琮動聽,相映成趣。“樹木陰翳,鳴聲上下”,樹木之境對比出百鳥啁啾之動,相得益彰。“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是景物與人物間的動靜對比!蚌』I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fā),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以眾賓喧嘩之動,對比出太守頹然之靜,生趣盎然。
2.結構精巧
金線串珠!蹲砦掏び洝冯m然時而山色露布卷面,時而水流瀉進畫幅,時而人情喧于紙上,看似散,其實一點兒也不亂。首要的原因是作者手中有一根金線。這根金線就是作者的主觀感受——“樂”,醉中之“樂”。正因為如此,文章的起、承、轉、合,就無不統(tǒng)攝于作者主觀感受和體驗的波瀾起伏。寫山水,是抒發(fā)“得之心”的樂;寫游人不絕路途,是表現(xiàn)人情之樂;寫釀泉為酒,野肴鋪席,觥籌交錯,是表達“宴酣之樂”;寫鳴聲宛轉,飛蕩林間,是顯示“禽鳥之樂”,更是為著表現(xiàn)太守自我陶醉的“游而樂”。歡于萬物,樂在其中,全文因景生樂,因樂而抒情,這樣,行文走筆,一路寫出,圍繞個“樂”而展開,就不是斷片的雜碎,而是統(tǒng)一的整體,猶如穿千顆珠玉綴在金線之中,收萬道陽光凝于聚光鏡上。也正因為有聚光點,有主骨架,文筆的散反而會轉化成一種特色,顯得運筆從容,左右逢源,越是散越是豐滿了散文的血肉,增添了散文的生機,增強了散文的內容。
曲徑通幽。《醉翁亭記》中有這樣一句話:“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苯栌眠@句話來形容這篇散文的結構特色是很恰當?shù)摹W髡邔懰臅r晨昏的不同景物,五光十色的瑯風貌,可謂匠心默運,苦意經(jīng)營。作者為寫出醉翁亭的位置,頗下一番心思,他不是徑直言之,而是曲折寫來。文章一開始敷設了五層筆墨,“環(huán)滁皆山”,一層;“西南諸峰”,一層;深秀“瑯”,一層;潺潺泉水,一層;“有亭翼然”,一層。五層筆墨不是均衡用力,平分秋色,而是層層烘染,步步進逼。先用大鏡頭、長鏡頭,然后推成小鏡頭、短鏡頭,最后跳成特寫,不平不直,九曲回腸。先用概描,寫滁州山景,大筆淋漓。下一“尤”字,文章迭進,帶出“西南諸峰”。再著一“望”字,視線集中瑯。用畢視覺,跟后就用聽覺,“水聲潺潺”,于是釀泉入畫。爾后,用一“回”字,著一“轉”字,醉翁亭才赫然在目,進入卷面。作者在用筆時,好像圍野狩獵,逐漸圈小區(qū)域。這樣不僅讓人們了解到醉翁亭之所在,而且通過層層烘托,突出了它的美。如此描寫,便使“亭”非比尋常;如此用筆,便使“文”不同凡響。再如文章結尾處,作者為了突出“太守之樂”,也是用的層層烘托的筆法。用禽鳥之樂,反襯眾人之樂,再用眾人之樂,反襯出太守之樂。這樣,太守之樂就在眾多的烘托下被推到峰顛,顯示出主觀感受和體驗的高人一籌。
呼應有方。前有伏筆,后必照應;藏墨于首,顯豁于尾,是《醉翁亭記》結構安排的第三個特點。文章一開始寫道:“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钡赜帧懊哒l”暫按不表,埋下伏筆,催人卒讀。直到文章剎尾處,才端示:“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弊嗟绞孜蚕嗾罩。再如“太守樂”呼應了“山水之樂”,樂從山水來,太守樂就有了根據(jù)。“蒼顏白發(fā),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照應了“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年事既高,又放情山水,太守醉就有了著落。又如“夕陽在山,人影散亂”,紛紛離去,是因為時令已晚,這便跟前文的“暮而歸”又恰成照應,把這句話具體化了。處處注意呼應照應,就使文章的內在結構經(jīng)緯分明,嚴謹周密。
3.語言出色
《醉翁亭記》的語言極有特色,格調清麗,遣詞凝練,音節(jié)鏗鏘,臻于爐火純青之境,既有圖畫美,又有音樂美。
首先,《醉翁亭記》的語言高度概括,含義豐富。最突出的是,作者在本文中首創(chuàng)的“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已被同時代和后來的作家所用,例如蘇軾在著名的《后赤壁賦》中寫秋冬之交的江上景色,就直接借用了“水落石出”一詞。又由于作者用詞精當,詞句的概括內容很廣,因而“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已演變成穩(wěn)定性強、規(guī)范性高的成語,發(fā)揮了它們的引申意義。
其次,《醉翁亭記》的語言凝練精粹,晶瑩潤暢。這是作者善于觀察事物,精辟地捕捉對象的本質特征并加以提煉的結果。例如寫晨昏景象之異,只用兩句就概括殆盡:“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绷帧r、晨氣、暮靄,均是山間習見之物,以此下筆,切景切境。同時,“出”“開”聯(lián)屬,“開”是“出”的后果!皻w”“暝”聯(lián)屬,“歸”是“暝”的前提。動詞的出神入化,互為因果,使變化著的山景逼真欲現(xiàn),恍若在即。又如寫四季景物,作者獨到地捕捉了富有季節(jié)特點的典型情景,以“香”言春,以“繁”狀夏,以“潔”喻秋,以“水”寫冬,無不情狀俱到,精確熨貼。再如“樹木陰翳,鳴聲上下”,前句寫色,后句傳聲,兼聲兼色,寥寥八字便把薄暮情景表現(xiàn)無遺。還如“有亭翼然”,僅譬一喻,亭的形狀、風貌便畫出來活像鳥兒展翅,凌空欲飛。濾沏文詞水分,濃縮語言容量,使之片言能明百意,只字足敵萬語,達到妙造精工的地步。
再次,《醉翁亭記》的語言抑揚抗墜,鏗鏘悅耳。全文幾乎用“也”收束句尾,又一貫通篇,毫無贅煩之弊,反有靈動之妙,具有一唱三嘆的風韻。它雖是散文,但借用了詩的語言表現(xiàn)形式,散中有整,參差多變。他安排了不少對句,使句式整飭工穩(wěn)。
作者雖受駢文影響,但非食而不化,乃是有所創(chuàng)造,融化到筆底,又自然天成。不做作,不矯飾。
【歐陽修《醉翁亭記》醉翁之樂探微】相關文章:
《醉翁亭記》醉翁之樂探微09-19
醉翁亭記歐陽修12-01
醉翁亭記 歐陽修09-01
歐陽修 醉翁亭記11-27
歐陽修醉翁亭記10-11
歐陽修的醉翁亭記10-13
《醉翁亭記》 歐陽修09-06
理解《醉翁亭記》“太守之樂”09-18
解讀“醉翁”歐陽修-《醉翁亭記》賞析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