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p id="zsypk"></rp>

      2. 張九齡罷相:大唐盛世的變奏

        時間:2020-08-28 11:06:00 張九齡 我要投稿

        張九齡罷相:大唐盛世的變奏

          張九齡是開元時期的賢相之一,也是唐代唯一個由嶺南書生出身的宰相。他耿直溫雅,風儀甚整,時人譽為“曲江風度”。

          唐玄宗開元二十五年(757年)四月十七日,朝堂上,御史大夫李適之正轉達監(jiān)察御史周子諒對宰相牛仙客的彈劾,以為牛仙客非宰相之才。玄宗一邊聽,一邊暗中生氣。牛仙客被他提拔為相不過數月,正受他的信任,這位周子諒哪來的膽子,敢如此肆無忌憚?玄宗命召周子諒上朝,親自詢問,周子諒慷慨陳詞,繼續(xù)申述己見。

          玄宗聽著聽著,更覺言不順耳。那周子諒竟引讖書之語,言牛仙客不堪為相,他說:“天后朝有讖辭云:‘首尾三鱗六十年,兩角犢子自狂顛,龍蛇相斗血成川。’當時有人解釋,‘兩角犢子’,就是‘牛’;將來一定會有姓‘牛’的人篡奪唐朝皇位。因此,無論如何不能讓牛姓的人當宰相!”玄宗正有火無處發(fā),聽到此,怒從中來,命左右把周子諒拉到殿外杖打,可憐周子諒被打得昏死過去。一會兒醒過來,玄宗又命人把他拉回朝堂,當著眾大臣面用大板子痛擊,然后宣布把他流放瀼州(今廣西上思)。然而周子諒因傷勢過重,在行至藍田(今陜西藍田)境內時就一命嗚呼了。

          首相李林甫又對玄宗說:“周子諒任監(jiān)察御史,是張九齡推薦的,張九齡難辭其咎!”于是,是月二十日,貶張九齡為荊州長史。此時,張九齡已經被罷宰相之職,正擔任右仆射。因此可以認為,這是對張九齡的進一步打擊。張九齡被罷相,又被貶出朝廷,標志著唐朝開明政治的結束。從直接的后果看,由于張九齡的下臺,使唐朝統(tǒng)治者在心理上和戰(zhàn)略上喪失了對邊將作亂的防備,唐朝錯失了避免安史之亂發(fā)生的可能的機會,而安史之亂正是導致唐王朝走下坡路的歷史拐點。

          安祿山出身胡族,他的家鄉(xiāng)柳城(今遼寧朝陽)是一個多民族聚居而又多民族環(huán)繞的邊境城鎮(zhèn)。據現在所知,安祿山最早的職業(yè)是互市牙郎,就是在各族間貿易市場上說合的中介人,有時候還從事偷盜活動。

          開元二十年,安祿山因盜羊被范陽節(jié)度使張守珪手下逮捕。張守珪見安祿山言貌奇?zhèn),有一副拼命三郎的架勢,而且眼下在大唐與奚、契丹的戰(zhàn)爭中正需要這樣的人,于是免其死罪,將他留在帳前讓其戴罪立功。安祿山從此開始了他的軍事冒險生涯。由于安祿山驍勇善戰(zhàn),所以多次受到張守璉的賞識和提拔,并收他為義子,委以重任。

          開元二十一年,張守珪派安祿山去朝廷奏事。身為中書令的宰相張九齡看到安祿山后,向任侍中的另一位宰相裴光庭說:“將來亂幽州的,就是這個胡人。”史書上的這個記載很讓我們懷疑,因為在這個傳說中,開元年間正直的宰相張九齡有點兒像算命先生,他僅從安祿山的相貌、氣質就預言安祿山將來要反,出口未免太輕率。要知道這離安祿山發(fā)動叛亂還有2 2年時間,安祿山當時的條件,還遠遠夠不上發(fā)動一場成氣候的叛亂的首謀人物。顯然,這有可能是安祿山發(fā)動叛亂后,人們?yōu)榱朔Q頌張九齡而編的故事。三年后,安祿山因戰(zhàn)事失利差一點兒被斬首,倘若唐玄宗當時聽了張九齡的話,后來就不會有這個胡人的造反之事。

          值得推敲的是,安祿山萌發(fā)覬覦天下之心是在天寶初年,在此十多年前,張九齡怎么就預知他會“亂天下”呢?按照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存在決定意識,先有了可能出現天下大亂的客觀條件,然后才有人產生發(fā)動叛亂謀反的野心。雖然當時包括安祿山在內的所有人或許都尚無叛亂之心,張九齡卻注意到了產生天下大亂的條件出現了萌芽,這是他的敏銳高明之處。

          在中央政權的安危方面,與唐玄宗一直盯著皇室內部不同,張九齡感受到的是來自邊境地區(qū)的威脅。唐朝至玄宗時,邊境形勢發(fā)生了很大變化,為了防御周邊民族的侵擾,沿邊各地設置了八大軍區(qū),長官稱節(jié)度使。節(jié)度使手握重兵,而且有的身兼數鎮(zhèn),帝國的精兵都布置在邊境地區(qū)。朝廷寵厚邊將,邊將擁有重兵,軍事格局外重內輕,一旦發(fā)生邊將舉兵向闕,中原就無相應的軍事力量與之抗衡。一位有識之士對這種形勢產生某種敏感或隱憂,應該屬于順理成章的。因此當張九齡看到安祿山這樣一位出身胡族的將軍因為戰(zhàn)功甚至可以免除死罪時,可能一種不祥的念頭和預感便產生了。但他政治上的這種敏感不僅沒有引起玄宗的警惕,反而引起了玄宗的反感,避免唐帝國嚴重動亂的第一個機會,便這樣被輕易錯過了。

          從張九齡幾次觸怒玄宗的事情來看,他與玄宗的重要分歧之一表現在邊防政策上。玄宗采取擴張政策,獎勵邊功,寵厚邊將;張九齡則抑制邊將,反對重用那些靠軍功而進身的邊將。張九齡之所以堅持要殺安祿山,主要是從抑制邊將的動機出發(fā),這與他反對任命張守珪為宰相是一致的。如果玄宗聽取了張九齡的意見,對邊將稍加裁抑,哪怕是提高一點兒警惕的話,可能安祿山也不會蘊蓄十年,坐大河北,最后造成“祿山一呼,四海震蕩”的局面,F在看來,張九齡是唯一一位有可能以自己的努力阻止安史之亂發(fā)生的宰相,可惜他過早地被罷黜了。

          另一宰相李林甫缺乏政治遠見,他不僅沒有去抑制邊將,反而重用番將,為安祿山的步步高升和培植私人勢力提供了條件。唐朝建立以來,統(tǒng)兵出征或御邊的將軍都是忠厚名臣,并且不長久擔任元帥,不以宰相或權臣遙領,也不讓一人兼任幾個軍區(qū)的長官,戰(zhàn)功卓著的常常入朝為相,如李靖、李勛、劉仁軌、婁師德等人都曾出將入相。玄宗即位以后,薛訥、郭元振、張嘉貞、王脧、張說、杜暹、蕭嵩、李適之等人,都是以邊帥入朝任宰相。那些出身四夷番族的將軍,即便像阿史那社爾、契苾何力那樣才略出眾,也不曾專任一軍元帥,而是任用朝廷大臣為使職,對番將加以管領。

          李林甫擔任宰相后,深感自己在政壇上缺乏兩方面優(yōu)勢,一是沒有玄宗喜歡的邊功,二是缺乏社會上崇尚的學術。他感到對自己相位威脅最大的,是那些既有學術又有軍功的邊將,他們出將入相,只在玄宗轉念之間,只有阻斷他們入朝為相的道路,才可能鞏固自己的相位。于是李林甫上奏玄宗:“文士為將,怯于沖鋒陷陣,不如用出身寒族的武人,或者是出身外族的胡人擔任邊將,胡人勇敢果斷,習于戰(zhàn)斗;寒族則孤立無黨,不會互通關節(jié)。陛下如果能施以恩德,使他們稱心如意,這些人都能為朝廷效命疆場。”玄宗覺得李林甫說得有理。開元末年至天寶年間,邊境各大軍區(qū)便大規(guī)模提拔寒族、胡族出身的人任將軍,胡人將軍如安祿山、安思順、哥舒翰、高仙芝等人,都以軍功升任節(jié)度使,這些人被稱為“番將”。

          安祿山的進身,后來又一身兼任數鎮(zhèn)節(jié)度使,便與宰相李林甫這一“深謀遠慮”有關。李林甫的精明打算鞏固了自己的相位,卻給帝國的危機埋下了種子。與邊將常任久戍的同時,帝國精銳的軍隊都在邊境地區(qū)戍守,由唐初重內輕外變?yōu)橹赝廨p內,最終造成安祿山舉兵叛亂,兩京淪陷,都是李林甫專寵固位之計謀造成的直接后果。

          對于唐朝的邊防政策,張九齡有自己的卓識,他也向玄宗提出過合理的建議,甚至在如何對待安祿山這樣的邊將問題上,特別是安祿山,他都表示過憂慮。但玄宗沒有能夠聽取他的意見。那么,這樣一位頗受玄宗器重的宰相,他的建議為什么沒有被采納呢?除了各種客觀原因外,也有張九齡個人方面的原因。他太正直,不能見容于晚年的唐玄宗,并被奸相李林甫所陷害。張九齡以正直著稱,據司馬遷的《資治通鑒》記載:“(玄宗時所用諸相)姚崇尚通,宋璨尚法,張嘉貞尚吏,張說尚文,李元紘、杜暹尚儉,韓休、張九齡尚直,各其所長也。”張九齡的正直表現在他處理與周圍每個人的關系上。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7_欧美色欲色综合色欲久久_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_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无码
          1. <rp id="zsypk"></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