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人物評價之張愛玲-矛盾的傳奇女子
張愛玲,一個從未消失于大眾視野的名字,人們對她的爭議也從未斷過 。張愛玲是個什么人?有人知道,也有人不太知道。我說的不是不知道她這個人,而是不了解她這個人。而我對于這樣一個傳奇的女子,也只能用“矛盾”一詞來形容對她的情感。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人物評價之張愛玲-矛盾的傳奇女子,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張愛玲簡介
張愛玲生于1920年9月30日,卒于1995年(終年75歲),祖籍河北豐潤,生于上海,原名張英。
張愛玲的祖父張佩綸原是清末的著名大臣,而她的祖母則是慈禧心腹中堂李鴻章之女。可到了她父母一代,家道已然完全敗落。父親屬于遺少型的少爺,母親則是一個時髦的新女性。3歲時張愛玲跟隨父母生活在天津,有一個短暫的幸福童年。受父親風雅能文的影響,張愛玲從小就會背唐詩,給了她一些古典文學的啟蒙,鼓勵了她的文學嗜好。同時也受母親向往西方文化的影響,生活情趣及藝術品味都是西洋化的。然而好景不長,父親娶姨太太后,母親不但勇敢地沖出了家庭的牢籠,而且更勇敢地與姑姑一起出洋留學,而年幼的張愛玲,則在失去了母愛之后,還要承受舊家庭的污濁。因此,張愛玲后來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總是以"衰落中的文化,亂世中的文明"作為文化背景。
張愛玲是一個天才兒童,6歲入私塾,在讀詩背經(jīng)的同時,就開始小說創(chuàng)作。如果說第一篇小說寫一個家庭悲劇,可以看出家庭環(huán)境對她的影響,那么第二篇小說寫一個女郎失戀自殺的故事,則充分顯示了她的文學創(chuàng)造力。此外,她還寫過一篇名為《快樂村》的類似烏托邦式的小說,寄托了她對未來的幻想。她曾說:"我是一個古怪的女孩,從小被目為天才,除了發(fā)展我的天才外別無生存的目標。
1944年,張愛玲與胡蘭成結了婚。不幸的是,這次婚姻只維持了兩年。
然而,張愛玲的輝煌轉瞬即逝。抗戰(zhàn)勝利后,因與漢奸胡蘭成的關系而消沉,很少有作品問世。張愛玲在晚年長期閉門謝客,過著寂寞的隱居生活,1995年9月8日,被人發(fā)現(xiàn)孤獨地死于洛杉磯家中。
有人評價張愛玲是20世紀中國文學史上一位充滿傳奇色彩的作家,而她的身世本身也是一部蒼涼而精彩動人的女性傳奇。
那么,對于這樣的她,我想從性格,情結及人性出發(fā),對她進一步做出我的評價。
下面我們再來看看她的各種所謂的情結。
她的第一種情結——上海
我們知道,張愛玲最主要的作品是在23歲到25歲之間完成的,在以后她雖然不斷地在書寫,但是所有的文學成就,都比不上她這三年,她所有的寫作,她的經(jīng)驗就是她前二十年:她的前生。她以后的書寫,她的作品,只是在不斷地咀嚼、涂抹,反復地利用她的這個前生。張愛玲她寫作的原鄉(xiāng),她生命的原鄉(xiāng)就是上海,甚至于可以說就是上海她居住過的老房子。她離開了上海,她離開了她曾經(jīng)居住過的上海的這些老房子,她的生命好像是斷了水一樣。我們可以看到,她在美國是寫過很多文章,但那些文章,都是她作品的稀薄影子,越寫越淡了,因為她遠離了上海,她的生命源被切斷了。
張愛玲在這兒出生,在這兒度過了她的童年,并且最后又把她的豆蔻年華埋葬在這里的。所以我們說張愛玲前二十年她全部的生活經(jīng)歷是她創(chuàng)作的一個生命的原鄉(xiāng),是她的前生,她日后所有的書寫其實都是為了宣泄戀父情結的得不到回報,都是對自己自戀的那種特殊人格的一種自我安慰。
她的第二種情結——戀父,及對她的影響
張愛玲的第一任丈夫就是漢奸胡蘭成。當時張愛玲認識這個漢奸胡蘭成的時候,胡蘭成還是有婚約在身的,那個時候張愛玲是23歲,胡蘭成是38歲,非常符合只能和中年男子、只能和成熟男子交往的這樣一個戀父情結的女性特征。而張愛玲渴望在胡蘭成身上得到父愛,而胡蘭成這個人雖然是一個中年男子,但是他沒有父愛的情懷,所以這兩個人在一起那就注定了張愛玲悲劇的人生,所以我們說悲涼、蒼涼、殘酷是張愛玲生命的底色,也是從頭到尾她作品的底色。這是張愛玲的第一段婚姻。
張愛玲的第二段婚姻。因為她沒有辦法和胡蘭成好下去,她就離開香港,去了美國。她到美國以后,她就在美國文藝營里面認識了賴雅,張愛玲遇到賴雅的時候是36歲,但是賴雅已經(jīng)是60多歲了。像這樣永遠走不脫自己戀父情結的女人,她總是無可奈何地愛上中年男人,或者就是當她到中年的時候,她只能愛上老年男人。所以由于張愛玲的這種沒有辦法擺脫的戀父情結,既造就了她那種詭異的令后人不斷地去改編的那些經(jīng)典小說,也造就了她悲涼的,凄慘的人生。
她的第三種情結——自戀
張愛玲有一個最要好的朋友,她們兩個人要好得真是無話不說,并且總是同吃、同穿、同住的,但是有一次朋友就跟張愛玲說,你陪我回家,張愛玲就說,可以,我陪你回家,但是我回來的路費,你是要為我付的。這個聽起來是很公平的,我陪你回家,對不對,我回來的時候,我的路費當然應該是你付了,聽起來很公平,但是我們有沒有在這樣的公平里面,聽到一種冷?
張愛玲她們的家族本身就遺傳給她這種冷。她日后養(yǎng)成的那種自戀情結,使得她更加的自私,使得她更加的冷,因為她覺得自己一直被傷害,一直被拋棄,所以她總是用一種非常堅硬的,過分的方式來保護自己。這樣一個小女子,一個弱女子,為什么會有這樣極端的行為,還是要歸到剛才說的她的心理情結,她的自戀情結是一種過度的自我保護。
主要成就
張愛玲的主要成就在于文學創(chuàng)作,另外在學術與翻譯外國作品上也有一定成就。
小說創(chuàng)作
張愛玲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一個獨具魅力的作家,她一生的創(chuàng)作涉及小說、散文、劇本評論,其中以小說成就最高。張愛玲小說超越了她所處的時代。她的小說無論是選材、立意,還是人物塑造、敘事結構和語言技巧無不顯現(xiàn)出個人的特色,取得了較為突出的成就;她的小說無論是超越雅俗,還是對邊緣化小人物的深入描寫,都是20世紀40年代的其他任何作家無法比擬的。因此她的小說不能歸于任何一個小說流派,而是個獨特的存在,為中國小說史做出了獨特的貢獻。張愛玲貢獻了一批文學精品,創(chuàng)造了寫實小說的新高,在中國小說史具有坐標的價值。其小說成就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拓展了女性批判新視野和女性文學的新天地
張愛玲的小說,與丁玲、冰心等女性作家的作品相比,具有更為鮮明的女性主義特征。20世紀40年代的張愛玲遠離抗日救國的主流話語,把眼光投向了“婚姻、愛情、家庭、女人的挫折、女人的處境——一個充滿女性氣息的世界”。其小說集《傳奇》刻畫了一大群真實地生存于男權文化之下的女性群像。在中國現(xiàn)代女性作家中,沒有一個人像張愛玲一樣,從女性本體出發(fā),懷著對經(jīng)濟和精神上缺乏獨立自主女性的深切同情和關注,孜孜于女性悲慘命運的寫作,通過對一系列女性殊途同歸的可悲命運的描寫,既揭示了男權社會制度、傳統(tǒng)文化及習俗對女性的摧殘,更將筆觸深入到女性精神世界,從女人原罪意識出發(fā),對女性自身的人格弱點進行了思索與批判,開啟女性批判立場。
張愛玲小說摒棄了“五四”作品中女性對男權社會單一的控訴,而是“讓女性在自己的位置上自演自繹,呈現(xiàn)其矛盾、壓抑、自我沖突以致丑怪畸形的深層面貌”。小說敘事的主要聚焦者都是女性,其小說中的女人居住在上;蛳愀,有知識的女性如白流蘇、敦鳳等,無知識的如曹七巧、霓喜等。她們考慮的只是自己的生存狀態(tài)和喜怒哀樂,幾乎都把婚姻當作了自己的職業(yè)和獲取金錢、物質的籌碼,全然沒有女性的自我尊嚴和獨立人格,甚至不自覺地替代男性在家庭中扮演著施害于人的角色。張愛玲認為,外在的社會因素對女性的禁錮固然是造成女性生存狀態(tài)和悲劇命運的主要原因,但最重要的原因還在于女性心靈深處的自私、軟弱和奴性意識。人的悲劇性命運不僅存在于外界的威脅,更存在于人的本性中,人類最大的敵人往往是自己。這就使張愛玲小說由對女性悲劇命運成因的剖析,而上升到了對更具普遍意義的人性、人生、命運、歷史的感悟與思考。
張愛玲小說對女性內心陰暗面進行了極其深刻的批判,但其批判又留有情面。正如她自己所說:“女人縱有千般不是,女人的精神里面卻有一點‘地母’的根芽。”“女人地母般根芽”的偉大使她能夠寬恕女人的一切。這就避免了對女性進行一般化的描寫,而進入到更高層次的理性思考層面,使女性心理批判創(chuàng)作達到一個新高峰,從而拓展了女性批判新視野。張愛玲還能站在凡俗女性的角度來審視女性問題,這一獨特觀察視角的選取,使女性寫作文本空間中的文化意蘊得以彰顯,為中國女性文學打開了一方新的天地,并對后來的女性文學具有不可忽視的啟迪意義。 [14] [15] [16] [17]
創(chuàng)造了寫實小說的新高度
張愛玲的創(chuàng)作巔峰期主要是20世紀的40年代,這在中國文學史上是個特定的時代,形成了國統(tǒng)區(qū)文學、解放區(qū)文學和淪陷區(qū)文學并存的局面。在“孤島”上海,作家們面臨著“言”與“不言”的雙重壓力,于是在政治和風月之外,將目光轉向寫普通人的日常世俗生活。張愛玲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突兀而出,她擺脫主流文學的影響,用自己的傳奇故事營造出一個政治之外的生活天地,把關懷的焦點放在普通人身上。于是,張愛玲非常重視繼承寫實小說的傳統(tǒng),摒棄了寫實小說中常見的因果報應和教化宣傳對小說形式的禁錮,以平淡、自然、真實的筆觸摹畫生活。
張愛玲早期的小說集《傳奇》皆有所本,后來的小說更是尊重真人實事。其小說以現(xiàn)實生活為題材,寫現(xiàn)實生活中的普通人,以反映大都市的民間習俗為特色,以對兩性關系、婚戀關系和日常生活的講述為敘事重點,并注重傳達出蒼涼的生命體驗,展示了一幅幅鮮明生動的上海普通市民階層的風俗畫。小說所表現(xiàn)的人物突出為兩類市民形象:一類是生活在大宅院里,在賭博、玩歌女的生活中靜待歷史淘汰的遺老遺少;另一類是生長在街頭里巷,在繁瑣的世俗生活中尋求安穩(wěn)卻屢遭磨難的小奸小壞的小市民。他們是軟弱的凡人,不是英雄,但卻是這個時代最廣大的負荷者,在他們日常平庸的生活中,才能把握人生的“生趣”,建立文學真實可信的基礎。
張愛玲認為,真實是一切藝術創(chuàng)造的生命。她在《自己的文章》中寫道:“《傾城之戀》里,從腐舊的家庭里走出來的流蘇,香港之戰(zhàn)的洗禮并不曾將她感化成為革命女性,香港之戰(zhàn)影響范柳原,使他轉向平實的生活,終于結婚了,但結婚并不使他變?yōu)槭ト,完全放棄往日的生活習慣與作風。因之柳原與流蘇的結局,雖然多少是健康的,仍舊是庸俗,就事論事,他們也只能如此!痹趶垚哿峥磥,作者并不能按照自己的喜好來任意支配和塑造人物,應該按照人物本身的性格邏輯和心理軌跡去創(chuàng)造人物。人物性格的形成和發(fā)展都不能脫離、違背生活的真實。香港之戰(zhàn)雖然使白流蘇和范柳原多少有了些變化,但如果硬要給他們戴上“革命”的帽子,恐怕就成了藝術創(chuàng)作上的敗筆。 [14] [15] [16] [17]
形成了與眾不同的藝術風格
一位批評家說過:“對于一個作家來說,風格的卓爾不群的存在是其作品生命力的最有力的說明。而以作者的名字名其風格,更是一種難得的殊榮。張愛玲擁有這樣的榮譽,她的作品被人們稱為‘張愛玲體’!钡拇_,張愛玲的成功,不僅在于她筆下獨特的“傳奇”故事,還在于她獨特的小說藝術。
張愛玲是人物刻畫的巧匠,她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變態(tài)人物形象和各色人物,尤其是對兩性心理刻畫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她利用暗示,把動作、言語、心理三者打成一片,由此反映出人物心理的進展,體現(xiàn)了作者對人物豐富復雜內心的深切理解,揭示出某種社會根源,使小說具有一定的社會深度。小說的敘事方式采用傳統(tǒng)的全知視角,并利用反諷和參差對照的寫法構成其獨特的敘事風格,在時空設置、故事情節(jié)、人物活動等方面的結構安排上獨具匠心,使小說呈現(xiàn)出色彩紛繁的面目和悲憫蒼涼的美學基調,將讀者一步步引進作者營造的蒼涼世界里去。小說意象的營造豐富而傳神,她善于將聲音、氣味、色彩等感官調動起來,具有鮮明的視角性和立體感。小說的語言風格也別具一格,詞語既典雅又通俗,既艷麗又靈透,造語新奇,“通感”手法運用得當,藝術感覺異常敏銳精微。張愛玲用古典小說的外殼表現(xiàn)現(xiàn)代的主題,能把現(xiàn)代派小說與傳統(tǒng)的民族形式相結合,做到了融通雅俗,溝通中外,既提高了現(xiàn)代通俗文學的品位,又縮短了現(xiàn)代小說與世界文學的距離。種種創(chuàng)作技巧使張愛玲的小說深受讀者歡迎。
對中國文學史的貢獻
20世紀40年代,張愛玲以其《金鎖記》《傾城之戀》《紅玫瑰與白玫瑰》等小說,在那個“低氣壓的時代”的上海文壇引起一片嘩然?梢圆话阉Q之為文學大師,但誰也不能否認張愛玲小說繼承傳統(tǒng)又能超越傳統(tǒng),在小說表現(xiàn)技巧的運用上大膽創(chuàng)新,取得了一定意義上的突破,形成了“說書人的構思、冷靜的敘述心態(tài)、參差對照的寫實手法、感覺外化的心理描寫、突出的個性化的直覺意象以及蒼涼的美學意境共同組成了獨一無二的張愛玲文體”。這一文體對人們的創(chuàng)作起著一定的文本示范作用,這是她對現(xiàn)代小說的最大貢獻。
張愛玲信奉經(jīng)典作家的“文學是人學”的創(chuàng)作理念,并不斷實踐。當對人的本性和命運的關注被很多人忽略的時候,張愛玲的小說卻充分展現(xiàn)了日常生活中人的欲望和生存困境。也許正因如此,張愛玲的小說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占據(jù)了一個獨特的位置。
散文成就
張愛玲的散文成就也很突出。在張愛玲的散文里,她成功地將感性與理性,具體的當下的人生體驗與深刻的哲理思考融于一體。一方面,她的散文講究世俗情趣,實實在在而又心懷憧憬地透視現(xiàn)實人生,談自己的經(jīng)歷,所見所聞,如童年生活、都市生活、男女飲食、生活起居等等,但張愛玲并不過多地迷醉在生活的淺表層面,而是對生活做更深一層的挖掘,對上述的生活現(xiàn)象、文化現(xiàn)象進行細致的感悟、思考,進而闡釋自己對人生的深刻見解,從而使她的散文在情趣之中又帶上了理性思辨色彩。
事實上,張愛玲如此不厭其煩地描寫人間生活的瑣瑣碎碎的人生體驗,點點滴滴的人間快樂,正是因為這一切具體的物質生活才是“安穩(wěn)的人生”的本質,它使生活顯得更為真實。張愛玲清醒地悟到了人生的真諦,因而她把世俗的生活寫得情趣盎然。
剖析戰(zhàn)亂中的人性是張愛玲散文的又一個重要內容。張愛玲對人性的看法是偏向于惡的,她更多地描寫了現(xiàn)世生活中鮮活的人性世界和人性體驗,并毫不隱瞞地坦露了自己的冷漠無情。對張愛玲而言,她生于亂世,長于亂世,從小失去了正常的家庭與溫暖,所以她總有無家可歸之感。她把這種感覺以理性觀念的方式直接注入到自己的散文文本之中,然而張愛玲并沒有大肆的直接描寫這種精神上的荒涼之感,而是更多地或熱情或冷峻地描寫了她所體的種種感性的家,借此給讀者意味深長的啟示。在張愛玲看似隨意的散文藝術世界里,不斷地有她對那個時代的人生、人性、文明的真知灼見閃現(xiàn)出來,于是,情、趣、理三者的水乳交融構成了張愛玲散文的藝術境界。
張愛玲散文所體現(xiàn)出的情、趣、理水乳交融的藝術境界,同她在散文中所運用的獨特藝術手段分不開。首先,在文體上,她采用了議論小品文的文體。其次,在語言的運用上,她采用的是形象的敘事語言和精警的議論語言交替的使用。在散文中,她常用的一個藝術手段就是采用一些物化的意象將人物、景物或心情傳達得精致、細膩、形象可愛,充滿著藝術的韻味和精致。
【人物評價之張愛玲-矛盾的傳奇女子】相關文章:
精致女子之張愛玲作文(通用47篇)01-13
傳奇作家張愛玲的簡介10-12
張愛玲一生的傳奇梗概08-03
“張愛玲式的女子”秋微的故事12-10
張愛玲《半生緣》人物05-23
張愛玲小說集《傳奇》中的女性意識10-10
韓愈人物評價11-25
對老舍的人物評價04-13
對魯迅的人物評價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