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元稹《重贈樂天》賞析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一些使用較為普遍的古詩吧,古詩是古代中國詩歌的泛稱,在時間上指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以前中國的詩歌作品。古詩的類型多樣,你所見過的古詩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元稹《重贈樂天》賞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重贈樂天⑴
休遣⑵玲瓏⑶唱我詩,我詩多是別⑷君詞。
明朝⑸又向江頭別,月落潮⑹平是去⑺時。
【注釋】
、胖(chóng):再一次。贈:贈別。樂天:指詩人的好友白居易。
、菩萸玻翰灰。休,莫,別。遣,差遣。
、橇岘嚕褐刑茣r期著名的歌唱家。原詩題下自注:“樂人商玲瓏能歌,歌予數(shù)十詩”。
、葎e:離別。
、擅鞒(zhāo):明天。
、食保撼彼。
、巳ィ弘x去。
【白話譯文】
不要讓玲瓏來演唱離歌,因為演唱的大多是你我過去的贈別之詞。
明天我又要在江邊送別你,月亮落下潮水平靜就是送別你離開之時。
【創(chuàng)作背景】
《重贈樂天》是元稹在與白居易一次別后重逢又將分手時的贈別之作。先前應當是有詩贈別,所以此詩題為“重贈”。
【賞析】
陸時雍《詩鏡總論》說:“凡情無奇而自佳者,景不麗而自妙者,韻使之然也。”有些抒情詩,看起來情景平常,手法也似無過人處,但回腸蕩氣,經久不忘,其藝術魅力主要來自回環(huán)往復的音樂節(jié)奏,及由此產生的“韻”或韻味。《重贈樂天》就是這樣的一首抒情詩。
首句提到唱詩,就引人進入離筵的環(huán)境之中。此句用“休遣玲瓏唱我詩”作呼告起,發(fā)端奇突。唐代七絕重風調,常以否定、疑問等語勢作波瀾,如“莫愁前路無知已,天下誰人不識君”(高適《別董大》)、“休唱貞元供奉曲,當時朝士已無多”(劉禹錫《聽舊宮中樂人穆氏唱歌》),這類呼告語氣容易造成動人的風韻。不過一般只用于三、四句。此句以“休遣”云云發(fā)端,劈頭喝起,頗有先聲奪人之感。
好朋友難得重逢,分手之際同飲幾杯美酒,聽名歌手演唱幾支歌曲,本是很愉快的事,問題是何以要說“休唱”,次句就像是補充解釋。原來,筵上唱離歌本已添人別恨,何況玲瓏演唱的大多是作者與對面的友人向來贈別之詞,那不免令詩人從眼前情景回憶到往日情景,百感交集,難乎為情。呼告的第二人稱語氣,以及“君”字與“我”字同現(xiàn)句中,給人以親切的感覺。上句以“我詩”結,此句以“我詩”起,就使得全詩起雖突兀而款接從容,音情有一弛一張之妙。句中點出“多”“別”,已暗逗后文的“又”“別”。
三句從眼前想象“明朝”,“又”字上承“多”字,以“別”字貫串上下,詩意轉折自然。四句則是詩人想象中分手時的情景。因為別“向江頭”,要潮水稍退之后才能開船;而潮水漲落與月的運行有關,詩中寫清晨落月,當近望日,潮水最大,所以“月落潮平是去時”的想象具體入微。詩以景結情,余韻不盡。
從藝術特色上看,此詩只說到就要分手(“明朝又向江頭別”)和分手的時間(“月落潮平是去時”)便結束,通篇只是口頭語、眼前景,可謂“情無奇”、“景不麗”,但卻有無窮余味,能留下深刻印象。這是因為該詩雖內容單純,語言淺顯,卻有一種縈回不已的音韻。它存在于“休遣”的呼告語勢之中,存在于一、二句間“頂針”的修辭格中,也存在于“多”“別”與“又”“別”的反復和呼應之中,處處構成微妙的唱嘆之致,傳達出細膩的情感:與故人多別之后重逢,本不愿再分開;但不得已又別,戀戀難舍。更加上詩人想象出在熹微的晨色中,潮平時刻的大江煙波浩渺,自己將別友而去的情景,更流露出無限的惋惜和惆悵。多別難得聚,剛聚又得別,這種人生聚散的情景,借助回環(huán)往復的音樂律感,就更能引起讀者的共鳴。這里,音樂性對抒情性起了十分積極的作用。
拓展閱讀:元稹簡介
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河南府,今河南洛陽)人,唐朝著名詩人。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十世孫,父元寬,母鄭氏。
元稹聰明機智過人,年少即有才名,與白居易同科及第,并結為終生詩友,二人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詩作號為“元和體”,給世人留下“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的千古佳句。
元稹其詩辭淺意哀,仿佛孤鳳悲吟,極為扣人心扉,動人肺腑。元稹的創(chuàng)作,以詩成就最大。其樂府詩創(chuàng)作,多受張籍、王建的影響,而其“新題樂府”則直接緣于李紳。名作有傳奇《鶯鶯傳》、《菊花》、《離思五首》、《遣悲懷三首》等,F(xiàn)存詩八百三十余首,收錄詩賦、詔冊、銘諫、論議等共100卷,留世有《元氏長慶集》
代表作有《菊花》、《離思五首》(其四)、《遣悲懷三首》、《兔絲》、《和裴校書鷺鷥飛》、《夜池》、《感逝(浙東)》、《晚春》、《靖安窮居》、《送致用》、《宿石磯》、《夜坐》、《雪天》、《酬樂天得微之詩知通州事因成四首》、《織婦詞》、《夜別筵》、《山枇杷》、《所思二首》、《斑竹(得之湘流)》、《竹部(石首縣界)》、《白衣裳二首》、《魚中素》、《酬許五康佐(次用本韻)》、《一至七言詩》等,其中《菊花》、《離思五首》(其四)和《遣悲懷三首》(其二)三首流傳很廣,尤其是《離思五首》(其四)這一首極負盛名。該詩寫久藏心底的不盡情思,因為與情人的曾經相識而自此對其他的女人再也不屑一顧(“取次花叢懶回顧”),詩中的比興之句“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語言幻美,意境朦朧,十分膾炙人口。
元稹故事
元稹,字微之,出生于公元779年,河南河內(今河南洛陽)人。我國唐代著名詩人,與白居易齊名,時有“元、白”之稱,官至宰相。
《新唐書·元稹傳》中說:“元稹九歲工屬文,十五擢明經。”意思是說,元稹在剛剛九歲的時候,就能寫詩賦文,而且滿篇文詞精練。到十五歲的時候,便考中了明經科(是唐代科舉考試的重要項目),授秘書省校書郎。
元稹小小年紀一舉成名,走上仕途,可見其才智非凡。他這驚人的才華是他從小就立志讀書,一步一步用汗水換來的。
元稹的先祖,是鮮卑族后魏拓跋氏昭成皇帝,到了他這一代,是第十代;其祖先多為隋唐兩代的重要官員。他的父親元寬,在唐德宗時任比部郎中。元稹的祖輩都是很有學問的人,特別是到他這一代,更是人人都讀書,個個皆學問。因此,從元稹兩三歲開始,家人都爭著教他識字、背詩。
元稹并不聰明,用他自己的話說是:“幼乏岐巍”,意思是說,他小的時候缺乏聰明才識。但在全家都愛讀書的空氣熏陶下,卻也養(yǎng)成了讀書的習慣,且對家人教他的每個字、每句詩,學得都很刻苦、很認真,一遍記不住,就記兩遍三遍,直到記住方肯罷休。一個三四歲的孩子,就有這種學習精神,父母當然高興,因此,常常鼓勵他讀經書。他六七歲時,開始讀經書。讀經書,要比識字、背詩難度大得多,但是元稹硬是有個韌勁和鉆勁,不僅要求自己學懂,而且力求理解深刻,他有時提出的問題,連他的父親元寬也一時很難答出。
正當元稹勤學苦讀、學業(yè)日進的時候,他的父親卻因病去世了,元稹時年僅八歲。
家庭失去支柱,經濟斷了來源,生活沒有出路,靠母親帶著哥哥乞討為生。元稹見母親拋頭露面,以乞討來養(yǎng)活他,還要供他讀書,心中很難過,就提出要母親留在家中,由他和哥哥一塊去乞討。母親卻流著淚說:“孩子,咱元氏門庭能否重新振興,希望全寄托在你身上了,只要你能刻苦讀書,將來有個出頭之日,得個一官半職,母親也就心滿意足了。”
元稹聽了,流著淚發(fā)誓說:“請母親放心,兒子一定不辜負您的希望!
后來,元稹成名后,曾在給侄子的一封勸學信中,回憶這段歷史時說:“母親的一句話,令我感嘆,于是就立志于學業(yè)。”
在母親和哥哥的勉勵下,元稹的學習更加夜以繼日,努力不懈。這時,他家還住在陜西風翔縣,家中買不起書。他聽說有個姓齊的糧草官,家中藏書很多,便前往借書。這姓齊的原和他的父親有一面之交,很同情他家中的不幸,又見他這樣有志讀書,便很痛快地把書借給他看。此時,他所讀的書,母親已沒有能力輔導他了,便叫他到他的姐姐家中就讀。他的姐夫叫任翰,很有學問,元稹在讀書中每遇到有看不懂的地方,就去向姐夫請教。就這樣,他每日要跑十幾里路去借書,然后在回來的路上一邊走一邊讀,常常是走到了家中,書也看完了一半?赐曛,他便進一步思考,以得到更深的理解。他在給侄子的信中說:“捧先人舊書于西窗下,俯仰沉吟,久而不窺園井矣。”意思是說:我捧著先人的舊書在西窗下認真閱讀,深入鉆研和思考;當時,只是一個心眼讀書,從不看園中一眼,也從不外出玩耍。
由以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元稹不論在什么艱難條件下,都沒有忘記讀書,以求盡快成才。也正是由于他持之以恒地刻苦學習,使他九歲的時候,就寫出了很有才氣的文章來。十五歲時,他進京考中進士,得中明經科,并且列在榜首,獲得了吏部考試資格。
公元806年,吏部開考,他去應試,一舉成功,獲對策第一名,封左拾遺,先后任河南縣尉、監(jiān)察御史、膳部員外郎、工部侍郎;公元822年,拜為宰相。
元稹的詩風和白居易相近,淺易、流暢,既善于抒情,又善于敘事,成為中唐時期現(xiàn)實主義詩歌流派的代表作家,主張詩歌為現(xiàn)實服務。其詩《連昌宮詞》向與白居易的《長恨歌》比美。傳奇《鶯鶯傳》后被改編為《西廂記》,流傳至今。另撰有《元氏長慶集》一百卷,《元氏類集》三百卷等。
【元稹《重贈樂天》賞析】相關文章:
元稹《酬樂天頻夢微之》賞析12-15
元稹《聞樂天授江州司馬》全詩賞析10-13
元稹《酬樂天頻夢微之》翻譯賞析10-09
元稹《酬樂天頻夢微之》詩詞賞析12-15
《聞樂天左降江州司馬》元稹10-28
元稹 《菊花》賞析10-25
元稹 《行宮》賞析09-13
元稹《春曉》賞析11-03
菊花元稹賞析10-29
元稹《行宮》 賞析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