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織婦詞》元稹
元稹的《織婦詞》以荊州首府江陵為背景,描寫織婦被剝削被奴役的痛苦。
織婦詞
織婦何太忙,蠶經三臥行欲老。
蠶神女圣早成絲,今年絲稅抽征早。
早征非是官人惡,去歲官家事戎索。
征人戰(zhàn)苦束刀瘡,主將勛高換羅幕。
繰絲織帛猶努力,變緝撩機苦難織。
東家頭白雙女兒,為解挑紋嫁不得。
檐前裊裊游絲上,上有蜘蛛巧來往。
羨他蟲豸解緣天,能向虛空織羅網。
【賞析】
此詩作于公元817年(元和十二年),為《樂府古題》十九首之一。詩序申論了作者反對“沿襲古題,唱和重復”的流弊的立場,主張運用古題“全無古義”,或“頗同古意,全創(chuàng)新詞”。因此,這些詩與新樂府創(chuàng)作精神并無二致。
唐代紡織業(yè)極為發(fā)達,荊、揚、宣、益等州均設置專門機構,監(jiān)造織作,征收捐稅。此詩江陵為背景,描寫織婦的痛苦。詩四句一換韻,意隨韻轉,詩意可分四層。“織婦何太忙”四句,寫早在織作之前,織婦就已忙碌心焦了。詩以問答開端,織婦為什么忙呢,蠶兒還未吐絲啊。原來封建時代以自然經濟為主,織婦往往就是蠶婦,在“蠶經三臥行欲老”(四眠后即上簇結繭)之際,她就得忙著備料以供結繭之用,此后便是煮繭繰絲,辛苦不在織作之下。這可說是攝神于題前了。古代傳說黃帝妃嫘祖是第一個發(fā)明養(yǎng)蠶抽絲的人,民間奉之為蠶神,詩中稱“蠶神女圣”。“蠶神女圣早成絲,今年絲稅抽征早”兩句通過織婦口氣,禱告蠶神保佑蠶兒早點出絲,因為這一年官家要提前抽征絲稅。用人物口氣代替客觀敘事,則“織婦”之情態(tài)呈現,她是那樣辛勤勞作,卻毫無怨言,虔誠敬奉神靈,聽命官家。這一中國古代農家婦女形象是十分典型的。
“早征非是官人惡”四句,補敘提前征稅的原因:原來是因為上年即公元816年(元和十一年)發(fā)動了討伐淮西吳元濟的戰(zhàn)爭,軍需開支很大(“戎索”本義為戎法,引申為戰(zhàn)事),戰(zhàn)爭的沉重負荷,自然要轉嫁到老百姓頭上。而絲織品又直接是軍需物資。作為醫(yī)療用品它可供“征人戰(zhàn)苦束刀瘡”;作為賞賜品,則可與“將軍勛高換羅幕”。這些似乎都是天經地義,不可怨艾的事。“早征非是官人惡”一句,表現出普通百姓的忠誠、善良、任勞任怨和對命運的無可奈何。
“繰絲織帛猶努力”四句才是正寫織作之苦。在“織婦”的行列中,詩人特別推出了專業(yè)織錦戶。她們專織花樣新奇的高級彩錦,貢入京城,以滿足統(tǒng)治者奢侈享樂的需要。一般的“繰絲織作”本來已夠費力的了,織有花紋的綾羅更是難上加難。正是“繚綾織成費功績,莫比尋?暸c帛。絲細繰多女手疼,扎扎千聲不盈尺。”(白居易《繚綾》)“變緝撩機苦難織”與此意同,謂撥動織機、變動絲縷,在織品上挑出花紋極為不易。這是需要很高工藝水平。由于培養(yǎng)挑紋能手不易,當時竟有巧女因手藝出眾為娘家羈留貽誤青春者。詩人寫道:“東家頭白雙女兒,為解挑紋嫁不得”,又自注云:“予掾荊(任江陵士曹參軍)時,目擊貢綾戶有終老不嫁之女。”織女為材所累,大誤終身,內心的悲切難以言喻。前代樂府即有“老女不嫁,蹋地喚天”之說,那實是生活中一大悲劇。詩人于此著墨不多,卻力透紙背。
最后四句閑中著色,謂織婦面對窗牖,竟傾慕檐前結網的蜘蛛。在織婦看來,這小蟲的`織網,純出天性,無催逼之虞,無租稅之苦,比織戶生活勝過百倍。本來生靈之中,蟲賤人貴,今賤者反貴,貴者反賤,足見人不如蟲。詩人由抽絲織作而聯想到昆蟲中的織羅者,顯得自然而巧妙。
《織婦詞》全篇僅一百一十字,卻由于層次豐富,語言簡練,顯得義蘊深厚,十分耐讀。雖然屬于“古題”,卻合于白居易對新樂府的要求。即“首句標其目”,開宗明義;“其辭質而徑”,見者易諭;“其事核而實”,采者傳信;“總而言之,為君、為臣、為民、為物、為事而作,不為文而作”。郭茂倩《樂府詩集》說:“新樂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以其辭實樂府,而未嘗被于聲,故曰新樂府也。”因此,他將“寓意古題,美刺見(現)事”和“即事名篇,無復依傍”這兩類樂府,皆歸之于“新樂府辭”,并不止限于“新題”。元稹及其他詩人的《織婦詞》,與杜甫的《兵車行》等,同類并列,均屬新樂府。
拓展閱讀:《田家詞》元稹
田家詞
牛咤咤,田確確。
旱塊敲牛蹄趵趵,種得官倉珠顆谷。
六十年來兵簇簇,月月食糧車轆轆。
一日官軍收海服,驅牛駕車食牛肉。
歸來收得牛兩角,重鑄鋤犁作斤劚。
姑舂婦擔去輸官,輸官不足歸賣屋。
愿官早勝仇早覆,農死有兒牛有犢。
誓不遣官軍糧不足。
【賞析】
唐朝自安史之亂起,戰(zhàn)禍連年不斷,繁重的軍事開支壓得勞動人民伸不起腰、喘不過氣來。元稹自幼家貧,并親眼看到戰(zhàn)爭給人民、尤其是農民帶來的巨大災難。他在參加制科考試時所寫的《才識兼茂明于體用策》中,就鮮明地提出了“息兵革”的主張,認為天下要長治久安,非從“息兵革”入手不可。元稹公元810年(元和五年)貶斥為江陵士曹參軍,公元814年(元和九年)再出為通州(今四川達縣)司馬。他在通州司馬任上,仍以置人民于袵席為己任,白居易在詩中稱道他:“其心如肺石,動必達窮民。東川八十家,冤憤一言伸。”公元817年(元和十二年),他得到劉猛、李余寫的古題樂府詩數十首,讀后十分感動,于是和作了十九首,把他在江陵、通州的所見所聞一一寫進這組古題樂府詩里,《田家詞》就是其中的一首,再一次生動形象地表達了他“息兵革”的政治主張。
“牛吒吒,田確確,旱塊敲牛蹄趵趵,種得官倉珠顆谷。六十年來兵簇簇,月月食糧車轆轆。”天久不雨,土地堅硬,牛拉著沉重的犁耙喘著粗氣一步一步地爬行著。牛蹄碰擊著堅硬的土塊,發(fā)出“趵趵”的聲音。駕牛的農民還嫌牛走得太慢,不斷地揮動著鞭子,發(fā)出“吒吒”的聲音,驅使著,吆喝著。“吒吒”,農民的叱牛聲。“趵趵”,牛蹄聲。“確確”,土塊堅硬的樣子。詩的開篇,作者就用兩個短句、三組疊字,狀形寫聲,把農民耕地時的那種艱苦、忙碌、急促的情狀繪聲繪色地突現在讀者的眼前。然而“種得官倉珠顆谷”,農民終年勞累,用血和汗水換來的珍珠般的果實,卻盡進了官倉,自己卻一無所得。因為“六十年來兵簇簇,月月食糧車轆轆”。六十年來,戰(zhàn)爭不斷,年年月月、日日餐餐,官兵們吃的糧食全由農民供給,并由農民駕駕轆轆的大車不停地運往前線。自公元755年(天寶十四年)安史之亂算起,到公元817年(元和十二年),已超過六十年。這六十年間,戰(zhàn)爭頻繁,到貞元、元和間,安史之亂雖已平定,但中央與藩鎮(zhèn)之間的戰(zhàn)爭從未間斷。元和十二年,征討淮西吳元濟的戰(zhàn)斗正在激烈地進行著,所以說“六十年來兵簇簇”。“簇簇”,叢集的樣子,以兵器的叢集象征戰(zhàn)事的頻繁。“轆轆”,車輪聲。“月月”、“轆轆”,象征著農民軍輸的繁重和急迫。
“一日官軍收海服,驅牛駕車食牛肉;歸來收得牛兩角,重鑄耬犁作斤劚。姑舂婦擔去輸官,輸官不足歸賣屋”。古代把京城附近方千里之地叫“京畿”,自京畿之外每五百里稱作一服,把由近及遠的控制區(qū)域分別稱為“侯服”、“甸服”等九服。這里的“海服”,泛指臨近海邊的藩鎮(zhèn)割據地區(qū)。中唐時期,河北、山東割據反叛的藩鎮(zhèn)均在東方沿海一帶,正在進行的對淮西吳元濟的征討也在東方,故曰“收海服”。這一段的意思是說,自從官軍征伐藩鎮(zhèn)的戰(zhàn)爭開始以來,朝廷就把農民連人帶牛和車以及農具一并征用了。農民驅牛駕車千里迢迢地把糧食運到前線后,結果連牛也被官兵宰殺吃掉了,車被當柴燒了,農民只收得兩只牛角而返。但是戰(zhàn)爭還在沒完沒了地打下去,新的軍輸又在等待著他們。農民只得重鑄犁鋤,重作斤屬刂,重新開始一年的辛勤耕作,收獲之后,“姑舂婦擔”,運到官倉,終年辛勤勞動所獲還交不夠,甚至回來連房屋也被迫賣掉買糧納稅。深重的災難就這樣年復一年,周而復始地壓在農民的頭上,沒有盡時。這是對罪惡戰(zhàn)爭的血淚控訴,是田家痛苦心聲的真實描繪。“斤劚”,泛指農具。
“愿官早勝仇早覆,農死有兒牛有犢,誓不遣官軍糧不足”。這三句表面上是說:但愿官軍早日勝利,以報藩鎮(zhèn)叛亂的仇恨,我們不要緊,累死了還有下一代,牛被殺了還有小牛犢,不會讓官軍的軍糧缺少的。實際上應是農民極端憤激之詞,背后的意思是說:我們這一代被壓榨、折磨死了,下一代還要繼續(xù)受壓榨、折磨;老牛被殺了,小牛還會面臨同樣的命運,戰(zhàn)爭一天不停止,農民的沉重災難就會永無止境地繼續(xù)下去。憤激之意出以忠厚之辭,耐人尋味。全詩就在田家的這種沉重而痛苦的呻吟中結束了,而農民的深重災難卻延續(xù)到整個封建社會,意義極為深遠。
這首詩在藝術上很有特色。它自始至終幾乎完全用農民自述的口吻、用白描的手法敘事,在貌似平和順從的話語里,表現了農民痛苦的心聲,蘊含著農民的血淚控訴,因而具有更大的真實性和感人肺腑的力量。再加上短句的安排,疊字的選用,急促重濁的入聲字的韻腳,不僅加強了詩的形象性和音樂性,聲情和文情更加契合,深化主題,強化了感情,渲染了氣氛,而且使這首古題樂府的特色更加鮮明。這正是元稹“頗近謳謠”的代表作。
【《織婦詞》元稹】相關文章:
元稹《織婦詞》01-12
元稹《織婦詞》鑒賞06-26
元稹《織婦詞》原文與翻譯05-08
元稹 《田家詞》11-28
《田家詞》元稹03-05
元稹 悼亡詞01-22
元稹《田家詞》01-17
決絕詞元稹10-15
元稹田家詞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