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p id="zsypk"></rp>

      2. 談談《心經(jīng)》的“五蘊皆空”

        時間:2023-06-06 11:21:04 興亮 心經(jīng)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談談《心經(jīng)》的“五蘊皆空”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讀過《心經(jīng)》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談談《心經(jīng)》的“五蘊皆空”,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談談《心經(jīng)》的“五蘊皆空” 1

          生命就是一個“五蘊”(色、想、受、行、識)。我發(fā)現(xiàn)南懷瑾講述《現(xiàn)代學佛者修證對話》一書中對五蘊有很精采的講解。以下是我自修《心經(jīng)》的一次小總結。

          “色蘊”包括了“四大”:堅固的“地”、濕性的“水”、熱能的“火”和動性的“氣”。因此我們身體的氣、脈、血、熱能都是屬于色蘊的范圍。我們看見的天空的那個空,里面有我們凡人肉眼所看不到的氣(空氣)、水(水汽、濕度)等,所以屬于色蘊,不是“五蘊皆空”的空。

          對我們人而言,“四大”造色。“四大”造出形形色色的事物,概括起來可分為兩種性質:

          (一)有形可指的如山川草木、眼耳口鼻、筆墨桌椅等;

          (二)有象萬尋的如長短方圓、青黃赤白、甜酸苦辣等,以及許多抽象觀念皆是。

          我們將各種肉眼看到的東面(稱為“色相”)給它安上一個名,于是就有“方”、“圓”、“山”、“水”等等的“名”。“色相”又可分為三類:

          (一)我們肉眼所看見的一切實物,是屬于“可見有對的色相”;

          (二)“不可見有對的色相”如人的性格、思想等;

          (三)“不可見無對的色相”如宇宙普遍性。

          “不可見有對的色相”與“不可見無對的色相”這兩種“色”不能離開我們心理而獨自存在!翱梢娪袑Φ纳唷币驗槭菍嵨铮置魇强陀^獨立存在的,那佛法說“空”、 “無”,對前兩者而言,我們凡夫比較容易接受,但對有“實物”的“可見有對的色相”說成是“無”、“空”,那不是狡辯嗎?

          非也!“色空”應該是這樣理解的:世上所有東西都由“四大”組成,這包括上面講到的“實物”(如桌椅等),然而“四大”的地、水、火、風這些“名”,就如上面提到的山、水等的“名”,都是“假名”,都是因為我們凡夫子為了整理觀念而“發(fā)明”的!皩嶓w”或“不實體”是我們主觀的評價,所以一離開主觀的狀態(tài),說是客觀性的“實體”就不存在了。

          再舉一個例子,我們說屋前有一棵“芒果樹”,這說法要經(jīng)過一個 “五蘊”(色受想行識)的活動過程:首先感受(“受”)到這一棵高大帶有青緣的“東西”,聯(lián)想起我過去認識過這樣一種“東西”便是樹,樹上有我過去認識過的“芒果”,有了這“想”,將這些過去“收集”的影象,和眼前做見的這“東西”對比(這是個“行”的過程),最后我們認得這“東西”是一棵“芒果樹”,這是“識”的作用。

          所以我們看到的“色”,包括上面提到的例子桌椅、山水、樹等,都得經(jīng)過“五蘊”這種程序過程后方能成立。我們因此得到的結論是“色”是我們心理的表象。換句話說,離開了五蘊,才能真正了解“空性”。

          “受蘊”包括感覺和心理的反應,一種現(xiàn)象到跟前,我感受它而因此感覺苦或樂,或不苦不樂。受也是“念”,例如你特別喜愛某種東西,或者你想念你的情人等等,都是屬于受蘊的范圍。又比如說你年輕的時候受過許多苦,現(xiàn)在想起來還會難過,其實那個苦早就過去了,但你卻把它領納在你心里,這就是受的道理。受分三種:樂受、苦受和不苦不樂受。

          我們凡夫的感受皆從六根而來(受蘊的來源)。我們的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心念(眼耳鼻舌身意為“六根”)以及眼睛所看到的色、耳朵所聽到的聲、鼻子所聞的香臭味、舌頭所嘗到的味道、身體的感觸以及(色聲香味觸是“六麈”中的五麈)。

          “想蘊”是五蘊中的重鎮(zhèn)。想和思、念不同。“思”是比較細致的,“念”是“心不忘失,明記為性”,“想”具有很大的力量,能夠抓住東西或境界,“觀想”時利用想的力量,就是一個例子。

          “行蘊”包括心的狀態(tài)與動態(tài)。它包括了受、想兩蘊以外所有與心相應和不相應的狀態(tài)。與心相應的狀態(tài)指我們所有意識心理狀態(tài)。比方說,我們腦里有許多思想是自己冒出來的,我們并沒有去著意想它,這就屬于行蘊。這種現(xiàn)象我們在禪坐時最常發(fā)生。與心不相應的是指不受個人影響的,例子如佛法的規(guī)律、時間、空間等。思也屬于行蘊,它是指對于自己所做的好事、壞事、很自然的有一種反省的力量。正因如此,反思、反省的心理狀況,都是屬于行蘊的范圍。

          “識蘊”的作用也叫做心,它能把外在的境界收攏。例如我們小學、中學所學的中文、外文現(xiàn)在還都能記得,就是這個心、識蘊的作用。這里有必要提到和“六根”、“六麈”相對應的“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及意識),這六識有“了別”(了解與分別)的功能。例如眼識只能認識顏色,不管聲音、香臭、味道等。耳、鼻、舌、身識也是如此。要注意的是這里談到的“六識”的前五識是以“可見有對的色相”為對象,第六個識是“意識”是以“不可見有對的色相”與“不可見無對的色相”為對象。

          我們不將“五蘊皆空”的道理搞通,就會誤認五蘊相續(xù)的狀態(tài)為我。要了解無我(也是《心經(jīng)》的精髓),這是必須打通之路。

          談談《心經(jīng)》的“五蘊皆空” 2

          《心經(jīng)》作為佛教著名的經(jīng)典之一,短小精湛,蘊含著佛陀的最高智慧。

          那么這里的“五蘊皆空”是一種什么樣的境界呢?“照見五蘊皆空”中的“照見”,在這里是實修證悟之意。也就是說只有通過實修證悟,才能真正體驗到五蘊皆空的實相境界。

          五蘊中“蘊”是梵文的音譯,其意義是集聚、和合,五蘊也叫做五陰。五蘊是指色、受、想、行、識。

          1.色蘊

          色蘊是指能產生障礙的有形有相之物,由地水火風四大元素聚合而成。從廣義上講,色蘊就是指一切可見、可感知的物質現(xiàn)象。色蘊的物質境界,可謂我們最為熟悉的境界。

          2.受蘊

          當我們體驗物質世界時,會產生種種感官現(xiàn)象。眾生因體驗色蘊而產生的種種感官現(xiàn)象,即是受蘊。

          3.想蘊

          當產生種種感官現(xiàn)象,眾生將自發(fā)產生不同程度的想象分析行為。基于這種想象分析行為而得到的表象上的覺知,即是想蘊。眾生的想蘊是種種念頭,是種種妄想,是產生煩惱的基礎。

          4.行蘊

          在想蘊的基礎之上,我們的身、口受到想蘊(意)的支配,作出對應的行為意志,這就是行蘊。行蘊具有遷流的特性,來來去去,沒有停息。

          5.識蘊

          識蘊就是指意識發(fā)生的作用,其作用主要是判斷和分別。譬如見到美好的事物,產生歡喜、貪愛之心,見到丑陋的事物,就產生厭惡的心理。

          眾生之所以妄想顛倒,其根本原因就是認為五蘊是真實的,認為這個由五蘊組構的“我”是真實的。于是在無量劫中執(zhí)著于這個“我”,無法照見真相,難以超越輪回,超越生死。

          《心經(jīng)》告訴我們,“五蘊”的體性是空,是浮在表面的幻象,不是那個真實的“我”。追求“五蘊”這個幻象,終究是找不到本質的。我們的一切苦厄,也都是來自于“五蘊”這個幻象。因此,如果能夠證悟到 “五蘊皆空”的實相,一切的苦厄也就破除了。

          佛陀以緣起法的理論,嚴密的證明了五蘊皆空的實相。五蘊由種種因緣和合而成,緣起則生,緣去則滅,沒有一個獨立的自性。故而五蘊并非世間的源頭所在,并非本質,并非那個真正的“我”。

          當然,理論上明白五蘊皆空只是第一步,真正重要的是要修行實證。當實證到“五蘊皆空”的境界,我們的源頭,即是佛性,將全面呈現(xiàn)。

          談談《心經(jīng)》的“五蘊皆空” 3

          “五蘊”就是所謂的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

          “色蘊”就是物質,物質的世界,包括一切有情眾生和一切無情的眾生。山河大地屬于是無情眾生。經(jīng)上講所有的這些有情和無情眾生都是由地、水、火、風四大要素所形成。

          “地”是代表堅固的東西。

          “水”是代表液體。

          “火”是代表溫度。

          “風”是代表呼吸。

          有情眾生和無情眾生之說以能生存,就是這個四大要素和合而成的一個假象,我們把這個假象安上一個假名,就像我們每個人都有名字一樣,實際上自己有沒有呢,按照五蘊皆空來講是沒有的,當體就是空,所以色不異空。

          “受蘊”在色蘊的境界當中所領受苦樂感受就叫受蘊,這些受用就是因為分別產生的,比如有人看到月亮非常高興,有人看到月亮就非常的哀傷,月亮自己本身沒有發(fā)出信息說我今天很高興,讓大家都高興一下,或者我今天哀傷,就讓大家哀傷,這些都沒有。月亮是無記的,但不同的人看到月亮就有不同的感受,有苦有樂,有喜有憂,這就是因為人在分別。

          一切境界當中,無論是物質環(huán)境還是人事環(huán)境都是沒有苦樂沒有善惡的,是因為自己有分別,所以在境界中虛妄的起了這些分別心,所以就產生的虛妄的感受,而這個感受當體也是空,所以不僅是色不異空,受也不異空。

          “想蘊”就是自己的思維,在一切境界相當中會給每個物體設立一個名相,比如說這是電視,那是轎車,就是虛妄的在這些境界相中安立名字,其實想都是名字在這里做主,如果沒有名字就想不出來了,想就是依照色的境界和依照受的境界而產生的,那既然色和受皆空,所以想亦是空。

          “行蘊”行蘊就是講我們心念,我們的心念生滅遷流而不停息,行蘊帶給我們的也是苦受,不過我們欲界的眾生心太粗了沒有那么細,所以感受不了這個“行蘊”的苦。眾生就能感受到行的苦,他們在深深禪定中就能感受到念頭停不住,念頭停不住境界相就會不斷的生滅也停不下來,什么時候把念頭忽然斬斷,不在遷流生滅這個境界相也就沒有了,這個人就開悟了,就能看到不不生不滅,本自清凈的自性。禪宗永嘉大師開悟的時候就說:“夢里明明有六趣,覺后空空無大千”。

          “識蘊”識蘊就事一般小乘講的意識,意識就是分別,在這個境界上去分別一切的法相這個就是識。如果講八識就是自己所想的和所做的都會留下種子存在自己的八識田中,這個念頭之所以能夠生起來就是因為有這個念頭的種子在,有種子就會產生意,遇到緣就會現(xiàn)形。所以說色、受、想、行、識全是從我們的心性中產生的。

        【談談《心經(jīng)》的“五蘊皆空”】相關文章:

        張愛玲《心經(jīng)》解讀09-23

        解讀張愛玲《心經(jīng)》01-25

        冰心經(jīng)典的散文11-04

        冰心經(jīng)典散文03-29

        冰心經(jīng)典語句01-03

        懷助人的心經(jīng)典語句11-16

        勇敢的的心經(jīng)典臺詞精選09-04

        平常心經(jīng)典句子10-11

        天冷了暖心經(jīng)典句子11-22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7_欧美色欲色综合色欲久久_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_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无码
          1. <rp id="zsypk"></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