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p id="zsypk"></rp>

      2. 《宋史文天祥傳》原文及翻譯

        時間:2024-05-12 07:10:06 藹媚 文天祥 我要投稿

        《宋史文天祥傳》原文及翻譯

          在我們平凡無奇的學(xué)生時代,許多人都接觸過很多經(jīng)典的文言文吧?文言文是指用文章語言,而不是日常語言寫的文章。為了讓更多人學(xué)習(xí)到文言文的精華,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宋史文天祥傳》原文及翻譯,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原文】:

          文天祥年二十舉進士,對策集英殿。帝親拔為第一。德v初,詔天下勤王。天祥發(fā)郡中豪杰,有眾萬人。其友止之,天祥曰:“第國家養(yǎng)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無一人一騎入關(guān)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義士將有聞風(fēng)而起者�!北M以家貲為軍費。明年正月,除知臨安府,尋除右丞相兼樞密使,如軍中請和,與大元丞相伯顏抗論皋亭山。丞相怒拘之,北至鎮(zhèn)江,天祥夜亡入真州,展轉(zhuǎn)至高郵,泛海至溫州。至元十五年十二月,趨南嶺。天祥方飯五坡嶺,張弘范兵突至,天祥倉皇出走,千戶王惟義前執(zhí)之。至潮陽,見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禮見之,與俱入崖山,使為書招張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書所過零丁洋詩與之。崖山破,弘范遣使護送天祥至京師。天祥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終不屈也,召入諭之曰:“汝何愿?”天祥對曰:“天祥受宋恩,為宰相,安事二姓?愿賜之一死足矣。”然猶不忍,遽麾之退。言者力贊從天祥之請,從之。天祥臨刑殊從容。南鄉(xiāng)拜而死,年四十七。(節(jié)選自《宋史文天祥傳》,有改動。)

          【譯文】:

          文天祥二十歲中進士,在集英殿對答皇上的策問,被皇上親自選拔為第一。德v元年,皇上下詔號召天下幫助朝廷抗敵,文天祥召集郡中豪杰,有萬余人。他的好友勸阻他,文天祥說:“既然國家撫養(yǎng)臣民三百多年,一旦國家遇到緊急情況,向天下征集兵員,竟然沒有一人一馬響應(yīng)入關(guān),我對此非常遺憾,所以不能正確估計自己的力量,用自己的行動來對眾宣示,期望天下有一聽到消息就立刻行動的忠臣義士。”于是傾盡家財為軍費。第二年正月授任臨安知府,不久又授任右丞相兼樞密使,朝廷派他到元營請求和好,跟元丞相伯顏在皋亭山談判時據(jù)理力爭。元丞相伯顏氣憤地扣押了他,文天祥隨元軍向北到了鎮(zhèn)江。后來趁夜色逃到真州,輾轉(zhuǎn)到了高郵,渡海到了溫州。至元十五年十二月,逃到南嶺。文天祥正在五坡嶺吃飯,張弘范的軍隊突然抵達,文天祥倉皇出逃,千戶王惟義上前抓住了他。文天祥被押解到潮陽,帶去見張弘范,張弘范的近侍命令文天祥下拜,文天祥不拜,張弘范用對待客人的禮節(jié)接待他,帶他一起到崖山,讓他寫信去招降張世杰。

          文天祥說:“我不能護衛(wèi)皇上,還教別人背叛皇上,能這樣做嗎?”張弘范堅持索要勸降信,文天祥就將他過零丁洋時所寫的詩寫出來交給張弘范。崖山被攻破之后,張弘范派人護送文天祥去京師大都。文天祥在北方共有三年,元世祖知道文天祥始終不屈服,于是元世祖召文天祥入朝,對他說:“你有什么愿望?”文天祥回答說:“文天祥受大宋恩澤,擔(dān)任宰相,怎能臣事他姓之人呢?只愿賜死就滿足了�!笨墒窃雷孢€是不忍心殺文天祥,就讓他退下了。

          有人進言,竭力贊成依從文天祥的請求,元世祖同意了。文天祥臨刑時特別從容。向南方行了拜禮后死去,死的時候年僅四十七歲。

          人物介紹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云孫,字宋瑞,又字履善。自號浮休道人、文山。江南西路吉州廬陵縣(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qū)富田鎮(zhèn))人,漢族江右民系,南宋末年政治家、文學(xué)家,抗元名臣,民族英雄,與陸秀夫、張世杰并稱為“宋末三杰”。

          宋理宗寶祐四年(1256年),二十一歲的文天祥中進士第一,成為狀元。一度掌理軍器監(jiān)兼權(quán)直學(xué)士院,因直言斥責(zé)宦官董宋臣,譏諷權(quán)相賈似道而遭到貶斥,數(shù)度沉浮,在三十七歲時自請致仕。德祐元年(1275年),元軍南下攻宋,文天祥散盡家財,招募士卒勤王,被任命為浙西、江東制置使兼知平江府。在援救常州時,因內(nèi)部失和而退守余杭。隨后升任右丞相兼樞密使,奉命與元軍議和,因面斥元主帥伯顏被拘留,于押解北上途中逃歸。不久后在福州參與擁立益王趙昰為帝,又自赴南劍州聚兵抗元。景炎二年(1277年)再攻江西,終因勢孤力單敗退廣東。祥興元年(1278年)衛(wèi)王趙昺繼位后,拜少保,封信國公。后在五坡嶺被俘,押至元大都,被囚三年,屢經(jīng)威逼利誘,仍誓死不屈。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1283年1月),文天祥從容就義,終年四十七歲。明代時追賜謚號“忠烈”。

          文天祥多有忠憤慷慨之文,其詩風(fēng)至德祐年間后一變,氣勢豪放,允稱詩史。他在《過零丁洋》中所作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氣勢磅礴,情調(diào)高亢,激勵了后世眾多為理想而奮斗的仁人志士。文天祥的著作經(jīng)后人整理,被輯為《文山先生全集》。

          《宋史》介紹

          《宋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收錄于《四庫全書》史部正史類。于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脫脫和阿魯圖先后主持修撰。

          《宋史》與《遼史》《金史》同時修撰,是二十四史中篇幅最龐大的一部官修史書。

          《宋史》最早為至正刊本,次為成化朱英重刊本。元初,元世祖忽必烈就曾詔修宋史,但因體例、年號不一而未成。

          元順帝至正三年(1343年)三月,下令修遼、金、宋三史。鐵木兒塔識、賀惟一、張起巖、歐陽玄等七人任總裁官,還有史官斡玉倫徒、泰不華、于文傳、貢師道、余闕、賈魯、危素等23人,脫脫于至正四年(1344年)五月辭職,中書右丞相阿魯圖繼任,阿魯圖雖名為都總裁,但不諳漢字。

          至正五年(1345年)十月成書,只用了兩年半的時間。至正六年(1346年)在江浙行省予以刊刻。

        《《宋史文天祥傳》原文及翻譯.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编辑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宋史文天祥傳》原文及翻譯】相關(guān)文章:

        《宋史·文天祥傳》原文及翻譯05-02

        宋史文天祥傳原文以及翻譯02-06

        關(guān)于《宋史文天祥傳》原文及翻譯01-21

        宋史文天祥傳翻譯03-22

        文言文《宋史·文天祥傳》原文及翻譯04-25

        宋史王安石傳原文翻譯03-26

        《宋史·王安石傳》原文及翻譯06-23

        《宋史·蘇軾傳》原文及翻譯10-30

        《宋史·蘇軾傳》原文及翻譯解析03-15

        文章
        代写

        文章代写服务

        网站编辑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7_欧美色欲色综合色欲久久_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_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无码
          1. <rp id="zsypk"></rp>

          2. 《宋史文天祥傳》原文及翻譯

              在我們平凡無奇的學(xué)生時代,許多人都接觸過很多經(jīng)典的文言文吧?文言文是指用文章語言,而不是日常語言寫的文章。為了讓更多人學(xué)習(xí)到文言文的精華,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宋史文天祥傳》原文及翻譯,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原文】:

              文天祥年二十舉進士,對策集英殿。帝親拔為第一。德v初,詔天下勤王。天祥發(fā)郡中豪杰,有眾萬人。其友止之,天祥曰:“第國家養(yǎng)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無一人一騎入關(guān)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義士將有聞風(fēng)而起者�!北M以家貲為軍費。明年正月,除知臨安府,尋除右丞相兼樞密使,如軍中請和,與大元丞相伯顏抗論皋亭山。丞相怒拘之,北至鎮(zhèn)江,天祥夜亡入真州,展轉(zhuǎn)至高郵,泛海至溫州。至元十五年十二月,趨南嶺。天祥方飯五坡嶺,張弘范兵突至,天祥倉皇出走,千戶王惟義前執(zhí)之。至潮陽,見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禮見之,與俱入崖山,使為書招張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書所過零丁洋詩與之。崖山破,弘范遣使護送天祥至京師。天祥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終不屈也,召入諭之曰:“汝何愿?”天祥對曰:“天祥受宋恩,為宰相,安事二姓?愿賜之一死足矣。”然猶不忍,遽麾之退。言者力贊從天祥之請,從之。天祥臨刑殊從容。南鄉(xiāng)拜而死,年四十七。(節(jié)選自《宋史文天祥傳》,有改動。)

              【譯文】:

              文天祥二十歲中進士,在集英殿對答皇上的策問,被皇上親自選拔為第一。德v元年,皇上下詔號召天下幫助朝廷抗敵,文天祥召集郡中豪杰,有萬余人。他的好友勸阻他,文天祥說:“既然國家撫養(yǎng)臣民三百多年,一旦國家遇到緊急情況,向天下征集兵員,竟然沒有一人一馬響應(yīng)入關(guān),我對此非常遺憾,所以不能正確估計自己的力量,用自己的行動來對眾宣示,期望天下有一聽到消息就立刻行動的忠臣義士。”于是傾盡家財為軍費。第二年正月授任臨安知府,不久又授任右丞相兼樞密使,朝廷派他到元營請求和好,跟元丞相伯顏在皋亭山談判時據(jù)理力爭。元丞相伯顏氣憤地扣押了他,文天祥隨元軍向北到了鎮(zhèn)江。后來趁夜色逃到真州,輾轉(zhuǎn)到了高郵,渡海到了溫州。至元十五年十二月,逃到南嶺。文天祥正在五坡嶺吃飯,張弘范的軍隊突然抵達,文天祥倉皇出逃,千戶王惟義上前抓住了他。文天祥被押解到潮陽,帶去見張弘范,張弘范的近侍命令文天祥下拜,文天祥不拜,張弘范用對待客人的禮節(jié)接待他,帶他一起到崖山,讓他寫信去招降張世杰。

              文天祥說:“我不能護衛(wèi)皇上,還教別人背叛皇上,能這樣做嗎?”張弘范堅持索要勸降信,文天祥就將他過零丁洋時所寫的詩寫出來交給張弘范。崖山被攻破之后,張弘范派人護送文天祥去京師大都。文天祥在北方共有三年,元世祖知道文天祥始終不屈服,于是元世祖召文天祥入朝,對他說:“你有什么愿望?”文天祥回答說:“文天祥受大宋恩澤,擔(dān)任宰相,怎能臣事他姓之人呢?只愿賜死就滿足了�!笨墒窃雷孢€是不忍心殺文天祥,就讓他退下了。

              有人進言,竭力贊成依從文天祥的請求,元世祖同意了。文天祥臨刑時特別從容。向南方行了拜禮后死去,死的時候年僅四十七歲。

              人物介紹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云孫,字宋瑞,又字履善。自號浮休道人、文山。江南西路吉州廬陵縣(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qū)富田鎮(zhèn))人,漢族江右民系,南宋末年政治家、文學(xué)家,抗元名臣,民族英雄,與陸秀夫、張世杰并稱為“宋末三杰”。

              宋理宗寶祐四年(1256年),二十一歲的文天祥中進士第一,成為狀元。一度掌理軍器監(jiān)兼權(quán)直學(xué)士院,因直言斥責(zé)宦官董宋臣,譏諷權(quán)相賈似道而遭到貶斥,數(shù)度沉浮,在三十七歲時自請致仕。德祐元年(1275年),元軍南下攻宋,文天祥散盡家財,招募士卒勤王,被任命為浙西、江東制置使兼知平江府。在援救常州時,因內(nèi)部失和而退守余杭。隨后升任右丞相兼樞密使,奉命與元軍議和,因面斥元主帥伯顏被拘留,于押解北上途中逃歸。不久后在福州參與擁立益王趙昰為帝,又自赴南劍州聚兵抗元。景炎二年(1277年)再攻江西,終因勢孤力單敗退廣東。祥興元年(1278年)衛(wèi)王趙昺繼位后,拜少保,封信國公。后在五坡嶺被俘,押至元大都,被囚三年,屢經(jīng)威逼利誘,仍誓死不屈。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1283年1月),文天祥從容就義,終年四十七歲。明代時追賜謚號“忠烈”。

              文天祥多有忠憤慷慨之文,其詩風(fēng)至德祐年間后一變,氣勢豪放,允稱詩史。他在《過零丁洋》中所作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氣勢磅礴,情調(diào)高亢,激勵了后世眾多為理想而奮斗的仁人志士。文天祥的著作經(jīng)后人整理,被輯為《文山先生全集》。

              《宋史》介紹

              《宋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收錄于《四庫全書》史部正史類。于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脫脫和阿魯圖先后主持修撰。

              《宋史》與《遼史》《金史》同時修撰,是二十四史中篇幅最龐大的一部官修史書。

              《宋史》最早為至正刊本,次為成化朱英重刊本。元初,元世祖忽必烈就曾詔修宋史,但因體例、年號不一而未成。

              元順帝至正三年(1343年)三月,下令修遼、金、宋三史。鐵木兒塔識、賀惟一、張起巖、歐陽玄等七人任總裁官,還有史官斡玉倫徒、泰不華、于文傳、貢師道、余闕、賈魯、危素等23人,脫脫于至正四年(1344年)五月辭職,中書右丞相阿魯圖繼任,阿魯圖雖名為都總裁,但不諳漢字。

              至正五年(1345年)十月成書,只用了兩年半的時間。至正六年(1346年)在江浙行省予以刊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