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渙《登鸛雀樓》古詩詞賞析
王之渙·《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作者簡介〗
王之渙(688-742),字季凌,晉陽(今山西太原)人,后遷居絳州(今山西新絳縣),唐代詩人。
〖注釋〗
1.鸛雀樓:舊址在山西永濟縣,樓高三層,前對中條山,下臨黃河。傳說常有鸛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陽。
3. 盡:消失。
4.依:依傍。這句話是說太陽依傍山巒沉落。
5.窮:盡,使達到極點。
6.千里目:眼界寬闊。
7.更:再。
【譯文】:
夕陽依傍著西山慢慢地沉沒,
滔滔黃河朝著東海洶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風光景物看夠,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層城樓。
[簡析]
這首詩寫詩人在登高望遠中表現(xiàn)出來的不凡的胸襟抱負,反映了盛唐時期人們昂揚向上的進取精神。
前兩句寫所見。“白日依山盡”寫遠景,寫山。作者站在鸛雀樓上向西眺望,只見云海蒼茫,山色空蒙。由于云遮霧繞,太陽變白,挨著山峰西沉。“黃河入海流”寫近景,寫水。樓下滔滔的黃河奔流入海。這兩句畫面壯麗,氣勢宏大,讀后令人振奮。
后兩句寫所想。“欲窮千里目”,寫詩人一種無止境探求的愿望,還想看得更遠,看到目力所能達到的地方,唯一的辦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層樓”。“千里”“一層”,都是虛數(shù),是詩人想象中縱橫兩方面的空間。“欲窮”“更上”詞語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這兩句詩,是千古傳誦的名句,它形象地提示了一個哲理:登高,才能望遠;望遠,必須登高。
這首詩由兩聯(lián)十分工整的對仗句組成。前兩句“白日”和“黃河”兩個名詞相對,“白”與“黃”兩個色彩相對,“依”與“入”兩個動詞相對。后兩句也如此,構(gòu)成了形式上的完美。
〖相關(guān)連接〗
登鸛雀樓,唐詩名,為題詠山西省永濟市鸛雀樓(又名鸛鵲樓)的篇章。據(jù)《清一統(tǒng)志》記載,樓的舊址在山西蒲州(今永濟縣,唐時為河中府)西南,黃河中高阜處,時有鸛雀棲其上,遂名。由于鸛雀樓樓體壯觀,結(jié)構(gòu)奇特,氣勢雄偉,加之區(qū)位優(yōu)越,風景秀麗,歷代文人雅士、騷人墨客,多來登樓觀瞻、放歌抒懷,并留下許多居高臨下,雄觀大河的不朽篇章。
北宋大科學(xué)家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記道:“河中府鸛雀樓三層,前瞻中條,下瞰大河。唐人留詩者甚多,惟李益、王之渙、暢當三首能壯其觀”。這三首中,李益的'詩是一首七律;王之渙、暢當?shù)脑妱t是五絕,均題作《登鸛雀樓》。其中以王之渙的《登鸛雀樓》最為膾炙人口,暢當?shù)脑娋骋埠軌验,不失為一首名作,但有王之渙的這首詩在前,比較之下,終輸一籌,不得不讓王詩獨步千古。
【最為著名的三首詩】
李益·《登鸛雀樓》
鸛雀樓西百尺檣,汀洲云樹共茫茫,漢家簫鼓空流水,魏國山河半夕陽。
事去千年猶恨速,愁來一日即為長。風煙并起思鄉(xiāng)望,遠目非眷亦自傷。
暢當·《登鸛雀樓》
迥臨飛鳥上,高出世塵間。
天勢圍平野,河流入斷山。
王之渙·《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王之渙《登鸛雀樓》古詩詞賞析】相關(guān)文章:
王之渙登鸛雀樓賞析12-06
王之渙登鸛雀樓的賞析02-18
登鸛雀樓原文賞析 王之渙12-31
王之渙 登鸛雀樓原文賞析10-27
登鸛雀樓全文賞析 王之渙10-25
王之渙《登鸛雀樓》唐詩賞析10-29
唐王之渙《登鸛雀樓》詩歌賞析12-23
王之渙《登鸛雀樓》賞析及翻譯12-22
唐代詩人王之渙《登鸛雀樓》賞析06-26
登鸛雀樓 王之渙全詩賞析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