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不遇詠》譯文參考及鑒賞
《不遇詠》
唐代:王維
北闕獻書寢不報,南山種田時不登。
百人會中身不預(yù),五侯門前心不能。
身投河朔飲君酒,家在茂陵平安否?
且共登山復(fù)臨水,莫問春風動楊柳。
今人作人多自私,我心不說君應(yīng)知。
濟人然后拂衣去,肯作徒爾一男兒!
《不遇詠》譯文
我向朝廷上書沒有得到答復(fù),躬耕退隱卻天時不順沒得到好收成。
朝廷的盛會自己不能參加,我也不愿到權(quán)貴的家門阿諛奉承。
我到河朔寄居在朋友家里,心里卻無時無刻不在牽掛家人的平安。
春天已經(jīng)來了,姑且一同寄情山水,不必管它春風吹動楊柳。
如今世人只為自己著想,我對這種現(xiàn)象很不高興,內(nèi)心十分鄙視。
我希望先濟世致用,然后功成身退去過自己想要的隱逸生活。
豈肯一輩子就這樣庸庸碌碌,毫無成就,枉做一個男子漢大丈夫!
《不遇詠》注釋
不遇:不得志;不被賞識。
北闕:古代宮殿北面的門樓。是臣子等候朝見或上書奏事之處。這里用來表示向皇帝上書。不報:不批復(fù);不答復(fù)。《東觀漢記·丁鴻傳》:“鴻當襲封,上書讓國于盛。書不報!
南山:指終南山,屬秦嶺山脈,在今陜西省西安市南。不登:歉收。登:豐收,收成好。
百人會:眾多重臣被召的盛會。預(yù):“遇”也。
五侯:泛指權(quán)貴豪門。
河朔:黃河以北地區(qū)。
茂陵:漢武帝劉徹的陵墓,在今陜西興平,詩中實指唐代京都長安。
春風動楊柳:指引起家中妻子的思念。語出《子夜春歌》。
說(yuè):同“悅”。
濟人:救助別人。
拂衣:振衣而去。謂歸隱。
徒爾:僅能如此。
《不遇詠》鑒賞
這首詩以第一人稱的口吻,訴說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發(fā)懷才不遇的憤慨心情。
詩共十二句。開頭四句,緊扣“不遇”題旨,連用四個“不”字,反復(fù)敘寫自己困頓失意的情形。北闕,指朝廷。首句是說自己,向朝廷上書,陳述自己的政見,表達用世的要求,但沒有得到任何答復(fù)。次句化用漢代楊惲《拊缶歌》:“田彼南山,蕪穢不治。種一頃豆,落而為萁”的句子,意思是說自己退隱躬耕,因為天時不順,沒有獲得好收成,衣食無著。第三句反用晉伏滔參加孝武帝召集的百人高會,受到孝武帝垂青的故事(《世說新語·寵禮》),借指自己不能掛名朝籍的不幸遭遇。五侯,用漢成帝同日封其舅王譚等五人為侯的典故(《漢書·元后傳》),此處泛指權(quán)貴。第四句意思是:阿諛奉承權(quán)貴,可以獲得利祿,但自己的性格剛正不阿,不愿這樣做,只能沉淪困頓。
接著的四句,描寫主人公不遇失意后漂泊困窘的生活。河朔,。茂陵,。主人公落魄以后,遠游河朔,投靠一位朋友為生。但滯留他鄉(xiāng),依附他人的生活,使他心中產(chǎn)生了深沉的鄉(xiāng)思。家人住在京城,風塵阻隔,音信全無,他們都平安無事吧?還是暫且留在北地,登山臨水,流連賞玩吧。即使春天已經(jīng)來到人間,和風吹拂,楊柳依依,最能惹起人的旅思,也全然不管。既思鄉(xiāng)懷人,卻又寧愿繼續(xù)漂泊他鄉(xiāng),主人公這一矛盾的心理,極深刻地反映了他失意以后凄楚、哀傷悲憤的心情。
最后四句,主人公向友人陳述他對世俗的態(tài)度和自己的人生理想。他說:今天世上的人,只為自己著想,自私自利,我對這種現(xiàn)象大為不悅,內(nèi)心十分鄙視。這一點,你是應(yīng)當了解的。我希望先濟世致用,然后功成身退,去過閑適的隱逸生活,豈肯一輩子庸庸碌碌,毫無成就,枉做一個男子漢大丈夫。主人公在失意潦倒、棲遲零落的境遇下,仍然說出如此高亢激昂的誓言,表現(xiàn)出他仍然有強烈的用世要求。
這首詩每四句一轉(zhuǎn)韻,詩意亦隨之而轉(zhuǎn)換,是七古體裁中典型的“初唐體”,說明了王維的詩歌創(chuàng)作受初唐的影響很深。但詩中所表現(xiàn)的雖失意不遇,仍然昂揚奮發(fā)的進取精神,則是盛唐封建知識分子普遍的精神風貌和人生態(tài)度。
《不遇詠》創(chuàng)作背景
此詩是王維前期的作品,大約作于唐玄宗開元十四五年(726或727年)詩人被貶濟州到開元二十二年(734年)拜右拾遺期間,比較真實地反映了詩人這一時期的.生活情況和人生追求。
《不遇詠》賞析二
此詩開頭四句,緊扣題旨,連用四個“不”字,反復(fù)敘寫自己困頓失意,懷才不遇的情形。首句說自己向朝廷上書,陳述政見,表達用世的要求,卻沒有得到任何答復(fù)。次句化用漢代楊惲《拊缶歌》:“田彼南山,蕪穢不治。種一頃豆,落而為萁”的句子,說自己退隱躬耕,卻天時不順,沒有獲得好收成,衣食無著。第三句反用晉伏滔參加孝武帝召集的百人高會,受到孝武帝垂青的故事(《世說新語·寵禮》),借指自己不能掛名朝籍的不幸遭遇。最后一句運用漢成帝同日封其舅王譚等五人為侯的典故(《漢書·元后傳》)表達自己即使沉淪困頓,也不阿諛奉承。前四句,詩人用典,形象地點明了自己“不遇”的主題。
中間四句主要描寫主人公不遇失意后漂泊困窘的生活。落魄后的詩人,遠游河朔,投靠一位朋友為生。但滯留他鄉(xiāng),依附他人的生活,卻使他心中產(chǎn)生了深沉的鄉(xiāng)思。家人住在京城,風塵阻隔,音信全無,他們都平安無事吧?盡管心中牽掛,卻因為無法回鄉(xiāng),只能暫且留在北地,登山臨水,排遣憂思。盡管春日穆穆,楊柳依依,總在不經(jīng)意間引人鄉(xiāng)愁,卻只能全然不管。既思鄉(xiāng)懷人,又寧愿繼續(xù)漂泊他鄉(xiāng),詩人這一矛盾的心理,極深刻地反映了他失意以后凄楚、哀傷、悲憤的心情。
最后四句,主人公向友人陳述他對世俗的態(tài)度和自己的人生理想。他說:今天世上的人,只為自己著想,自私自利,我對這種現(xiàn)象大為不悅,內(nèi)心十分鄙視。這一點,你是應(yīng)當了解的。我希望先濟世致用,然后功成身退,去過閑適的隱逸生活,豈肯一輩子庸庸碌碌,毫無成就,枉做一個男子漢大丈夫。主人公在失意潦倒、棲遲零落的境遇下,仍然說出如此高亢激昂的誓言,表現(xiàn)出他仍然有強烈的用世要求。這四句的轉(zhuǎn)韻,詩意亦隨之轉(zhuǎn)換。值得一提的是,詩中所表現(xiàn)的雖失意不遇,仍然昂揚奮發(fā)的進取精神,是盛唐封建知識分子普遍的精神風貌和人生態(tài)度。
《不遇詠》作者介紹
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字摩詰,漢族,河?xùn)|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有“詩佛”之稱。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遍_元九年(721年)中進士,任太樂丞。王維是盛唐詩人的代表,今存詩400余首,重要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維精通佛學,受禪宗影響很大。佛教有一部《維摩詰經(jīng)》,是王維名和字的由來。王維詩書畫都很有名,多才多藝,音樂也很精通。與孟浩然合稱“王孟”。
【王維《不遇詠》譯文參考及鑒賞】相關(guān)文章:
王維的《不遇詠》原文及詩歌鑒賞04-13
不遇詠王維唐詩賞析06-08
王維《不遇詠》詩詞賞析06-01
王維《畫》鑒賞譯文及賞析04-20
王維《老將行》譯文及鑒賞答案05-26
王維《辛夷塢》全文譯文及鑒賞04-09
王維《桃源行》唐詩譯文及鑒賞04-08
王維《山居秋暝》唐詩譯文及鑒賞05-08
王維《觀別者》譯文及鑒賞答案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