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p id="zsypk"></rp>

      2. 從軍行王昌齡鑒賞

        時間:2023-11-24 15:29:06 王昌齡 我要投稿

        從軍行王昌齡鑒賞

        從軍行王昌齡鑒賞1

          【原文】

          從軍行七首⑴

          其五

          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

          前軍夜戰(zhàn)洮(tao)河北⒂,已報生擒吐谷(yu)渾⒃。

          【注釋】

         、艔能娦校簶犯f題,屬相和歌辭平調(diào)曲,多是反映軍旅辛苦生活的。

         、忧败姡褐柑栖姷南阮^部隊。洮河:河名,源出甘肅臨洮西北的西傾山,最后流入黃河。

         、酝鹿葴啠褐袊糯贁(shù)民族名稱,晉時鮮卑慕容氏的后裔。據(jù)《新唐書·西域傳》記載:“吐谷渾居甘松山之陽,洮水之西,南抵白蘭,地數(shù)千里。”唐高宗時吐谷渾曾經(jīng)被唐朝與吐蕃的聯(lián)軍所擊敗。

          【白話譯文】

          塞北沙漠中大風狂起,塵土飛揚,天色為之昏暗,前線軍情十分緊急,接到戰(zhàn)報后迅速出擊。先頭部隊已經(jīng)于昨天夜間在洮河的北岸和敵人展開了激戰(zhàn),剛剛聽說與敵人交火,現(xiàn)在就傳來了已獲得大捷的消息。

          【賞析】

          讀過《三國演義》的人,可能對第五回“關(guān)云長溫酒斬華雄”有深刻印象。這對塑造關(guān)羽英雄形象是很精彩的一節(jié)。但書中并沒有正面描寫單刀匹馬的關(guān)羽與領(lǐng)兵五萬的華雄如何正面交手,而是用了這樣一段文字:(關(guān)羽)出帳提刀,飛身上馬。眾諸侯聽得關(guān)外鼓聲大振,喊聲大舉,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眾皆失驚。正欲探聽,鸞鈴響處,馬到中軍,云長提華雄之頭,擲于地上,其酒尚溫。

          這段文字,筆墨非常簡練,從當時的氣氛和諸侯的反應(yīng)中,寫出了關(guān)羽的神威。論其客觀藝術(shù)效果,比寫揮刀大戰(zhàn)數(shù)十回合,更加引人入勝。羅貫中的這段文字,當然有他匠心獨運之處,但如果就避開正面鋪敘,通過氣氛渲染和側(cè)面描寫,去讓人想象戰(zhàn)爭場面這一點來看,卻不是他的首創(chuàng)。王昌齡《從軍行》組詩第五首,應(yīng)該說已早著先鞭,并且是以詩歌形式取得成功的。

          “大漠風塵日色昏”,由于中國西北部的阿爾泰山、天山、昆侖山均呈自西向東或向東南走向,在河西走廊和青海東部形成一個大喇叭口,風力極大,狂風起時,飛沙走石。因此,“日色昏”接在“大漠風塵”后面,并不是指天色已晚,而是指風沙遮天蔽日。但這不光表現(xiàn)氣候的`暴烈,它作為一種背景出現(xiàn),還自然對軍事形勢起著烘托、暗示的作用。在這種情勢下,唐軍不是轅門緊閉,被動防守,而是主動出征。為了減少風的強大阻力,加快行軍速度,戰(zhàn)士們半卷著紅旗,向前挺進。這兩句于“大漠風塵”之中,渲染紅旗指引的一支勁旅,好像不是自然界在逞威,而是這支軍隊卷塵挾風,如一柄利劍,直指敵營。這就把讀者的心弦扣得緊緊的,讓人感到一場惡戰(zhàn)已迫在眉睫。讀者會懸想:這支橫行大漠的健兒,將要演出怎樣一種驚心動魄的場面呢?在這種懸想之下,再讀后兩句:“前軍夜戰(zhàn)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边@可以說是一落一起。讀者的懸想是緊跟著剛才那支軍隊展開的,可是在沙場上大顯身手的機會卻并沒有輪到他們。就在中途,捷報傳來,前鋒部隊已在夜戰(zhàn)中大獲全勝,連敵酋也被生擒。情節(jié)發(fā)展得既快又不免有點出人意料,但卻完全合乎情理,因為前兩句所寫的那種大軍出征時迅猛、凌厲的聲勢,已經(jīng)充分暗示了唐軍的士氣和威力。這支強大剽悍的增援部隊,既襯托出前鋒的勝利并非偶然,又能見出唐軍兵力綽綽有余,勝券在握。

          從描寫看,詩人所選取的對象是未和敵軍直接交手的后續(xù)部隊,而對戰(zhàn)果輝煌的“前軍夜戰(zhàn)”只從側(cè)面帶出。這是打破常套的構(gòu)思。如果改成從正面對夜戰(zhàn)進行鋪敘,就不免會顯得平板,并且在短小的絕句中無法完成。現(xiàn)在避開對戰(zhàn)爭過程的正面描寫,從側(cè)面進行烘托,就把絕句的短處變成了長處。它讓讀者從“大漠風塵日色昏”和“夜戰(zhàn)洮河北”去想象前鋒的仗打得多么艱苦,多么出色。從“已報生擒吐谷渾”去體味這次出征多么富有戲劇性。一場激戰(zhàn),不是寫得聲嘶力竭,而是出以輕快跳脫之筆,通過側(cè)面的烘托、點染,讓讀者去體味、遐想。這一切,在短短的四句詩里表現(xiàn)出來,在構(gòu)思和驅(qū)遣語言上的難度,應(yīng)該說是超過“溫酒斬華雄”那樣一類小說故事的。

          【作者介紹】

          王昌齡(698—約757)唐代詩人。字少伯,唐京兆長安(今陜西西安)人。公元727年(開元十五年)進士及第,授秘書省校書郎。公元734年(開元二十二年)中博學宏詞,授汜水(今河南滎陽縣境)尉,再遷江寧丞,故世稱王江寧。約在公元737年(開元二十五年)秋,獲罪被謫嶺南。三年后北歸。公元748年(天寶七年)謫遷潭陽郡龍標(今湖南黔陽縣)尉。安史亂后還鄉(xiāng),道出亳州,被刺史閭丘曉所殺。王昌齡當時曾名重一時,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稱,擅長七絕,被后世稱為“七絕圣手”。存詩一百七十余首,多為當時邊塞軍旅生活題材,描繪邊塞風光,激勵士氣,氣勢雄渾,格調(diào)高昂,手法細膩。有《王昌齡集》。

        從軍行王昌齡鑒賞2

          《從軍行》(其四)

          [唐]王昌齡

          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guān)。

          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主題

          詩從西部邊疆的自然風光寫起,以守邊將士的豪邁氣概結(jié)尾,情景交融,并且巧妙地運用比喻和襯托的手法,達到了十分動人的藝術(shù)境界。

          鑒賞

          詩歌通過描寫在陰云密布、滿眼黃沙的瀚!肮鲁恰敝袚问厝蝿(wù)的將士的寬廣胸襟,表現(xiàn)了他們立誓破敵、決戰(zhàn)決勝的頑強斗志和愛國主義的豪邁氣概。

          “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guān)”意思是說:從邊塞孤城上遠遠望去,從青海湖經(jīng)祁連山到玉門關(guān)這一道邊境防線。上空密布陰云,烽煙滾滾,銀光皚皚的雪山頓顯暗淡無光。這里既描繪出了邊塞防線的景色,也渲染了戰(zhàn)爭將至的緊張氣氛,飽含著蒼涼悲壯的情調(diào)。這兩句詩是一個倒裝句,使詩歌畫面的色彩頓時突現(xiàn),同時,從地理學的角度講,站在“孤城”之上,人的肉眼是看不到玉門關(guān)、祁連山和青海湖這三點相聯(lián)的千里邊防線的,這里一個“遙望”及其所提領(lǐng)的空間距離遙遠的三地呈現(xiàn)于同一幅畫面,既是想象、夸張的手法使之“視通萬里”,又突現(xiàn)了戍邊將士那全局在胸、重任在肩的歷史責任感。

          “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二句,對戍邊將士的戰(zhàn)斗生活與胸懷襟抱作了集中概括的表現(xiàn)和抒寫。意思是說,在荒涼的沙漠里,戰(zhàn)斗繁多,將士身經(jīng)百戰(zhàn),連身上的鐵盔鐵甲都磨破了,但是只要邊患還沒有肅清,就決不解甲還鄉(xiāng)。唐代西方的勁敵主要是吐蕃和突厥。青海湖畔,是唐王朝政府軍與吐蕃貴族x隊多次交戰(zhàn)、激烈爭奪的邊防前線;而玉門關(guān)一帶,則西臨突厥,這一帶也是烽煙不絕、激戰(zhàn)連年。

          “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就是這種戰(zhàn)斗生活的強有力的概括。其中,“黃沙”二字既是實景,渲染出了邊塞戰(zhàn)場的典型環(huán)境,又道出了邊庭之荒涼蕭瑟;“百戰(zhàn)”二字,形象地說明了將士戍邊的時間之漫長、邊塞戰(zhàn)斗之頻繁;而“穿金甲”三字,則渲染了戰(zhàn)斗之艱苦、激烈,也說明將士為保家衛(wèi)國曾付出了多么慘重的代價,乃至犧牲。但是,金甲易損,生命可拋,戍邊壯士報國的意志卻不會減。

          “不破樓蘭終不還”就是他們內(nèi)心激情的直接表白。這里化用了樓蘭的典故。漢代樓蘭國王與匈奴勾結(jié),屢次攔截殺害漢朝出使西域的使臣。公元前七十七年,大將軍霍光派平樂監(jiān)傅介子前往樓蘭,智取樓蘭國王之首級勝利歸來,掃除了絲綢之路上的一個障礙。這里借指吐蕃和突厥貴族的當權(quán)者。詩中所寫的將士,并無久戰(zhàn)思歸的厭戰(zhàn)情緒,為了捍衛(wèi)家國的安全,他們置個人利益于不顧,毅然地表示在大敵當前要繼續(xù)奮戰(zhàn)到底!安黄茦翘m終不還”,這擲地有聲、鏗鏘有力的'七個字,就成功地塑造了一批不畏艱苦、不怕犧牲、心靈壯美的英雄群像,使人倍感詩境闊大,感情悲壯。

          這首詩的基調(diào)是悲壯蒼涼的,這與詩中色彩的巧妙運用大有關(guān)系。

          “青海長云暗雪山”,波光粼粼的青海湖,澄碧若翠;皚皚的雪山,如銀蟒漫舞;陰云飛涌,墨色頓至……這里,“青”、“黑”、“白”三色齊涌畫面,構(gòu)成了一幅層次分明的丹青國畫。在這幅國畫中,王昌齡不僅充分發(fā)揮了色彩的對比作用,而且更突出了光線明暗的作用。雪山的銀輝,向人們呈現(xiàn)出一種潔白純凈的美,而“長云”之后的一個“暗”字凌空一筆又涂上了淡黑色,使畫面由明暗對照構(gòu)成了陰沉的戰(zhàn)爭氛圍和蒼涼的境界。王昌齡能夠?qū)ⅰ吧焙汀肮狻苯豢椘饋,用暗色弱光來渲染冷色的蒼涼感,因而,這里的色彩光線已不僅僅是自然景物的屬性,色彩光線的描寫也不只是起美化畫面的作用,它們已融入了豐富的感受和情緒,色彩實際上已從形象的屬性上升為獨立的形象了!扒嗪iL云暗雪山”一句,實際上是采用以色彩傳情的寫法,達成情景交融的佳句。

          王昌齡準確把握戍邊將士躍動的心律,又賦之以恰當?shù)纳屎凸饩,使詩歌藝術(shù)畫面的氣象恢宏開闊,情調(diào)悲涼壯美,意境深邃高遠,鮮明地體現(xiàn)出生活在盛唐時代人們所共有的精神特征。

          賞析

          一、二兩句,不妨設(shè)想成次第展現(xiàn)的廣闊地域的畫面:青海湖上空,長云彌溫;湖的北面,橫亙著綿廷千里的隱隱的雪山;越過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遙遙相對的軍事要塞——玉門關(guān)。這幅集中了東西數(shù)千里廣闊地域的長卷,就是當時西北邊戍邊將士生活、戰(zhàn)斗的典型環(huán)境。它是對整個西北邊陲的一個鳥瞰,一個概括。為什么特別提及青海與玉關(guān)呢?這跟當時民族之間戰(zhàn)爭的態(tài)勢有關(guān)。唐代西、北方的強敵,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節(jié)度使的任務(wù)是隔斷吐蕃與突厥的交通,一鎮(zhèn)兼顧西方、北方兩個強敵,主要是防御吐蕃,守護河西走廊!扒嗪!钡貐^(qū),正是吐蕃與唐軍多次作戰(zhàn)的場所;而“玉門關(guān)”外,則是突厥的勢力范圍。所以這兩句不僅描繪了整個西北邊陲的景象,而且點出了“孤城”西拒吐蕃,北防突厥的極其重要的地理形勢。這兩個方向的強敵,正是戍守“孤城”的將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畫面上出現(xiàn)青海與玉關(guān)。與其說,這是將士望中所見,不如說這是將士腦海中浮現(xiàn)出來的畫面。這兩句在寫景的同時滲透豐富復(fù)雜的感情:戍邊將士對邊防形勢的關(guān)注,對自己所擔負的任務(wù)的自豪感、責任感,以及戍邊生活的孤寂、艱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壯、開闊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三、四兩句由情景交融的環(huán)境描寫轉(zhuǎn)為直接抒情!包S沙百戰(zhàn)穿金甲”,是概括力極強的詩句。戍邊時間之漫長,戰(zhàn)事之頻繁,戰(zhàn)斗之艱苦,敵軍之強悍,邊地之荒涼,都于此七字中概括無遺!鞍賾(zhàn)”是比較抽象的,冠以“黃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戰(zhàn)場的特征,令人宛見“日暮云沙古戰(zhàn)場”的景象;“百戰(zhàn)”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見戰(zhàn)斗之艱苦激烈,也可想見這漫長的時間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壯烈犧牲。但是,金甲盡管磨穿,將士的報國壯志卻并沒有銷磨,而是在大漠風沙的磨煉中變得更加堅定!安黄茦翘m終不還”,就是身經(jīng)百戰(zhàn)的將士豪壯的誓言。上一句把戰(zhàn)斗之艱苦,戰(zhàn)事之頻繁越寫得突出,這一句便越顯得鏗鏘有力,擲地有聲。一二兩句,境界闊大,感情悲壯,含蘊豐富;三四兩句之間,顯然有轉(zhuǎn)折,二句形成鮮明對照!包S沙”句盡管寫出了戰(zhàn)爭的艱苦,但整個形象給人的實際感受是雄壯有力,而不是低沉傷感的。因此末句并非嗟嘆歸家無日,而是在深深意識到戰(zhàn)爭的艱苦、長期的基礎(chǔ)上所發(fā)出的更堅定、深沉的誓言,盛唐優(yōu)秀邊塞詩的一個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寫戍邊將士的豪情壯志的同時,并不回避戰(zhàn)爭的艱苦,本篇就是一個顯例。可以說,三四兩句這種不是空洞膚淺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兩句那種含蘊豐富的大處落墨的環(huán)境描寫。典型環(huán)境與人物感情高度統(tǒng)一,是王昌齡絕句的一個突出優(yōu)點,這在本篇中也有明顯的體現(xiàn)。

        從軍行王昌齡鑒賞3

          從軍行七首(其一)

          王昌齡

          烽火城西百尺樓,

          黃昏獨坐海風秋。

          更吹羌笛關(guān)山月,

          無那金閨萬里愁。

          王昌齡詩鑒賞

          此詩以久戍邊關(guān)的士卒口吻抒寫軍中思歸之情。

          第一句中的“烽火城”,代指設(shè)置烽火臺的邊城;古時邊境上筑高城以御敵,一旦敵人入侵,便于城垛上燃狼糞或柴草,白天以煙、夜間以火來報警!鞍俪邩恰保仓高叺厥鶚恰_@兩種景物,都是邊境上所特有的;它既點明了地理環(huán)境,又給這首邊塞詩籠罩上一層濃濃的沙場氛圍。次句則點明這是秋天的一個傍晚,在蒼茫暮色中,一名兵士正孤零零地坐在戍樓上;迎著從青海湖上吹來的陣陣寒風,默默無語,神馳他鄉(xiāng)。

          “黃昏寂寞,獨坐凄涼;海風入樓,秋夜懷遠。只一句,而層次之中,無窮邊思!保ㄇ迦送鯃蜥檎Z)耳邊又傳來嗚嗚咽咽的羌笛聲:“ 更吹羌笛關(guān)山月。”關(guān)山月,樂府曲調(diào),屬《鼓角橫吹曲》,內(nèi)容大都表達征戍離別之情。本來心緒已十分悲涼的征人,傷離別的樂曲又引發(fā)了他無窮的思親之情。禁不住心馳萬里而涌起滔滔愁思!盁o那金閨萬里愁”,無那,指無奈。金閨,女子閨閣的美稱;這里借指家室。這一句不寫自己正思念金閨中人,而想象此時閨人正在萬里之外念及自己。因邊城聞笛而代為金閨之愁;自己之愁已經(jīng)不堪,而閨中之愁,更將奈何?!這一曲筆使得感情倍深一層。誠如清人李瑛所云:“不言己之思家,而但言無以慰閨中思己,正深于思家也!保ā对姺ㄒ缀嗕洝罚

          這首詩起句壯逸,斷句凄楚傷神。烽火城是一片孤城;百尺樓為一座危樓;征人獨坐其上。一個“獨”字,既吻合了征人背井離鄉(xiāng)、遠涉邊地之孤獨,也切合了金閨中人因征人不歸而獨守空閨之孤獨。此外,“更吹羌笛關(guān)山月”一句,也有“一擊兩鳴”之妙。

          聞笛者固然聞笛傷情,吹笛者又何嘗不是和淚吹奏呢?!

          吹奏者借吹奏《關(guān)山月》所抒發(fā)的綿綿離別之情,深深地感染了聞笛者,使聞?wù)哳D起金閨之思。

          在章法結(jié)構(gòu)上,詩以前三句的寫景敘事,來烘托第四句的直接抒情;以第四句的直接抒情來深化前三句的.寫景敘事。“更吹”、“無那”,轉(zhuǎn)折有致,將全詩推向高潮。而末句中最末一個“愁”字,為一篇之詩眼,使戍卒懷鄉(xiāng)思親的真摯感情,被刻畫得既飽滿深刻,又含蓄蘊籍。

          在表現(xiàn)征人思想活動方面,詩人運筆也十分委婉曲折。環(huán)境氛圍已經(jīng)造成,為抒情鋪平墊穩(wěn),然后水到渠成,直接描寫邊人的心理—— “無那金閨萬里愁”。

          作者所要表現(xiàn)的是征人思念親人、懷戀鄉(xiāng)土的感情,但不直接寫,偏從深閨妻子的萬里愁懷反映出來。而實際情形也是如此:妻子無法消除的思念,正是征人思歸又不得歸的結(jié)果。這一曲筆,把征人和思婦的感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就全篇而言,這一句如畫龍點睛,立刻使全詩情韻飛騰,而更具動人的力量了。

          王昌齡素有“七絕圣手”之稱,他的七言絕句寫得概括凝煉,言近旨遠;涵義豐富、神韻悠然。這首《從軍行》便是一例。

          王昌齡

          王昌齡 (698— 756),字為少伯,河東晉陽(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后人譽為“七絕圣手”。早年貧賤,困于農(nóng)耕,年近不惑,始中進士。初任秘書省校書郎,又中博學宏辭,授汜水尉,因事貶嶺南。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交厚。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尉。安史亂起,為刺史閭丘所殺。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譽(亦有“詩家天子王江寧”的說法)。

        從軍行王昌齡鑒賞4

          【原文】

          從軍行七首⑴

          其二

          琵琶起舞換新聲⑸,總是關(guān)山舊別情⑹。

          撩亂邊愁聽不盡⑺,高高秋月照長城。

          【注釋】

         、艔能娦校簶犯f題,屬相和歌辭平調(diào)曲,多是反映軍旅辛苦生活的。

         、尚侣暎盒碌母枨。

         、赎P(guān)山:邊塞。舊別:一作“離別”。

         、肆脕y:心里煩亂。邊愁:久住邊疆的愁苦。聽不盡:一作“彈不盡”。

          【白話譯文】

          軍中起舞,伴奏的琵琶翻出新聲,不管怎樣翻新,每每聽到《關(guān)山月》的曲調(diào)時,總會激起邊關(guān)將士久別懷鄉(xiāng)的憂傷之情。紛雜的樂舞與思鄉(xiāng)的愁緒交織在一起,欲理還亂,無盡無休。此時秋天的月亮高高地照著長城。

          【賞析】

          第二首詩截取了邊塞軍旅生活的一個片斷,通過寫軍中宴樂表現(xiàn)征戍者深沉、復(fù)雜的感情。

          “琵琶起舞換新聲”。隨舞蹈的變換,琵琶又翻出新的曲調(diào),詩境就在一片樂聲中展開。琵琶是富于邊地風味的樂器,而軍中置酒作樂,常常少不了“胡琴琵琶與羌笛。”這些器樂,對征戍者來說,帶著異或情調(diào),容易喚起強烈感觸。既然是“換新聲”,應(yīng)該能給人以一些新的情趣、新的感受。但是,“總是關(guān)山舊別情”。邊地音樂主要內(nèi)容,可以一言以蔽之,“舊別情”而已。因為藝術(shù)反映實際生活,征戍者沒有一個不是離鄉(xiāng)背井乃至別婦拋雛的!皠e情”實在是最普遍、最深厚的感情和創(chuàng)作素材。所以,琵琶盡可換新曲調(diào),卻換不了歌詞包含的情感內(nèi)容!稑犯蓬}要解》云:“《關(guān)山月》,傷離也!本渲小瓣P(guān)山”在字面的意義外,雙關(guān)《關(guān)山月》曲調(diào),含意更深。

          此句的“舊”對應(yīng)上句的“新”,成為詩意的一次波折,造成抗墜揚抑的`音情,特別是以“總是”作有力轉(zhuǎn)接,效果尤顯。次句強調(diào)別情之“舊”,但這樂曲也并不是太乏味!傲脕y邊愁聽不盡”,那曲調(diào)無論什么時候,總能擾得人心煩亂不寧。所以那奏不完、“聽不盡”的曲調(diào),實叫人又怕聽,又愛聽,永遠動情。這是詩中又一次波折,又一次音情的抑揚!奥牪槐M”三字,或是怨,或是嘆,或是贊,意味深長。作“奏不完”解,自然是偏于怨嘆。然作“聽不夠”講,則又含有贊美了。所以這句提到的“邊愁”既是久戍思歸的苦情,又未嘗沒有更多的意味。當時北方邊患未除,尚不能盡息甲兵,言念及此,征戍者也會心不寧意不平的。前人多只看到它“意調(diào)酸楚”的一面,未必十分全面。

          此詩前三句均就樂聲抒情,說到“邊愁”用了“聽不盡”三字,那末結(jié)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盡此“不盡”就最見功力。詩人這里輕輕宕開一筆,以景結(jié)情。仿佛在軍中置酒飲樂的場面之后,忽然出現(xiàn)一個月照長城的莽莽蒼蒼的景象:古老雄偉的長城綿亙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壯闊而悲涼。對此可以有多種理解:無限的鄉(xiāng)愁,立功邊塞的雄心和對于現(xiàn)實的憂怨,也許還應(yīng)加上對于祖國山川風物的深沉的愛,等等。

          讀者也許會感到,在前三句中的感情細流一波三折地發(fā)展(換新聲——舊別情——聽不盡)后,到此卻匯成一汪深沉的湖水,蕩漾回旋!案吒咔镌抡臻L城”,這里離情入景,使詩情得到升華。正因為情不可盡,詩人“以不盡盡之”,“思入微茫,似脫實粘”,才使人感到那樣豐富深刻的思想感情,征戍者的內(nèi)心世界表達得入木三分。此詩之臻于七絕上乘之境,除了音情曲折外,這絕處生姿的一筆也是不容輕忽的。

          【作者介紹】

          王昌齡(698—約757)唐代詩人。字少伯,唐京兆長安(今陜西西安)人。公元727年(開元十五年)進士及第,授秘書省校書郎。公元734年(開元二十二年)中博學宏詞,授汜水(今河南滎陽縣境)尉,再遷江寧丞,故世稱王江寧。約在公元737年(開元二十五年)秋,獲罪被謫嶺南。三年后北歸。公元748年(天寶七年)謫遷潭陽郡龍標(今湖南黔陽縣)尉。安史亂后還鄉(xiāng),道出亳州,被刺史閭丘曉所殺。王昌齡當時曾名重一時,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稱,擅長七絕,被后世稱為“七絕圣手”。存詩一百七十余首,多為當時邊塞軍旅生活題材,描繪邊塞風光,激勵士氣,氣勢雄渾,格調(diào)高昂,手法細膩。有《王昌齡集》。

        從軍行王昌齡鑒賞5

          【原文】

          從軍行七首⑴

          其四

          青海長云暗雪山⑿,孤城遙望玉門關(guān)⒀。

          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⒁。

          【注釋】

          ⑴從軍行:樂府舊題,屬相和歌辭平調(diào)曲,多是反映軍旅辛苦生活的。

         、星嗪#褐盖嗪:,在今青海省。唐朝大將哥舒翰筑城于此,置神威軍戍守。長云:層層濃云。雪山:即祁連山,山巔終年積雪,故云。

         、压鲁牵杭从耖T關(guān)。玉門關(guān):漢置邊關(guān)名,在今甘肅敦煌西。一作“雁門關(guān)”。

          ⒁破:一作“斬”。樓蘭:漢時西域國名,即鄯善國,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鄯善縣東南一帶。西漢時樓蘭國王與匈奴勾通,屢次殺害漢朝通西域的使臣。此處泛指唐西北地區(qū)常常侵擾邊境的少數(shù)民族政權(quán)。終不還:一作“竟不還”。

          【白話譯文】

          青海湖上蒸騰而起的漫漫云霧,遮暗了整個祁連山,遠遠地可以望見玉門關(guān)那座孤城。黃沙萬里,頻繁的戰(zhàn)斗磨穿了戰(zhàn)士們身上的鎧甲,不將敵人打敗絕不回還。

          【賞析】

          唐代邊塞詩的讀者,往往因為詩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雜舉、空間懸隔而感到困惑。懷疑作者不諳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為之解者亦有之。這第四首詩就有這種情形。

          前兩句提到三個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橫亙廷伸的祁連山脈。青海與玉門關(guān)東西相距數(shù)千里,卻同在一幅畫面上出現(xiàn),于是對這兩句就有種種不同的解說。有的說,上句是向前極目,下句是回望故鄉(xiāng)。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門關(guān)在后,則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鄉(xiāng)該是玉門關(guān)西的西域,那不是漢兵,倒成胡兵了。另一說,次句即“孤城玉門關(guān)遙望”之倒文,而遙望的對象則是“青海長云暗雪山”,這里存在兩種誤解:一是把“遙望”解為“遙看”,二是把對西北邊陲地區(qū)的概括描寫誤解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見,而前一種誤解即因后一種誤解而生。

          一、二兩句,不妨設(shè)想成次第展現(xiàn)的廣闊地域的畫面:青海湖上空,長云彌溫;湖的北面,橫亙著綿廷千里的隱隱的雪山;越過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遙遙相對的軍事要塞——玉門關(guān)。這幅集中了東西數(shù)千里廣闊地域的長卷,就是當時西北邊戍邊將士生活、戰(zhàn)斗的典型環(huán)境。它是對整個西北邊陲的一個鳥瞰,一個概括。之所以特別提及青海與玉關(guān),這跟當時民族之間戰(zhàn)爭的態(tài)勢有關(guān)。唐代西、北方的強敵,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節(jié)度使的任務(wù)是隔斷吐蕃與突厥的交通,一鎮(zhèn)兼顧西方、北方兩個強敵,主要是防御吐蕃,守護河西走廊!扒嗪!钡貐^(qū),正是吐蕃與唐軍多次作戰(zhàn)的場所;而“玉門關(guān)”外,則是突厥的勢力范圍。所以這兩句不僅描繪了整個西北邊陲的景象,而且點出了“孤城”西拒吐蕃,北防突厥的極其重要的地理形勢。這兩個方向的強敵,正是戍守“孤城”的將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畫面上出現(xiàn)青海與玉關(guān)。與其說,這是將士望中所見,不如說這是將士腦海中浮現(xiàn)出來的畫面。這兩句在寫景的同時滲透豐富復(fù)雜的感情:戍邊將士對邊防形勢的關(guān)注,對自己所擔負的任務(wù)的自豪感、責任感,以及戍邊生活的孤寂、艱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壯、開闊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三、四兩句由情景交融的環(huán)境描寫轉(zhuǎn)為直接抒情。“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是概括力極強的詩句。戍邊時間之漫長,戰(zhàn)事之頻繁,戰(zhàn)斗之艱苦,敵軍之強悍,邊地之荒涼,都于此七字中概括無遺。“百戰(zhàn)”是比較抽象的,冠以“黃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戰(zhàn)場的特征,令人宛見“日暮云沙古戰(zhàn)場”的景象;“百戰(zhàn)”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見戰(zhàn)斗之艱苦激烈,也可想見這漫長的時間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壯烈犧牲。但是,金甲盡管磨穿,將士的報國壯志卻并沒有銷磨,而是在大漠風沙的.磨煉中變得更加堅定!安黄茦翘m終不還”,就是身經(jīng)百戰(zhàn)的將士豪壯的誓言。上一句把戰(zhàn)斗之艱苦,戰(zhàn)事之頻繁越寫得突出,這一句便越顯得鏗鏘有力,擲地有聲。一二兩句,境界闊大,感情悲壯,含蘊豐富;三四兩句之間,顯然有轉(zhuǎn)折,二句形成鮮明對照!包S沙”句盡管寫出了戰(zhàn)爭的艱苦,但整個形象給人的實際感受是雄壯有力,而不是低沉傷感的。因此末句并非嗟嘆歸家無日,而是在深深意識到戰(zhàn)爭的艱苦、長期的基礎(chǔ)上所發(fā)出的更堅定、深沉的誓言,盛唐優(yōu)秀邊塞詩的一個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寫戍邊將士的豪情壯志的同時,并不回避戰(zhàn)爭的艱苦,此篇就是一個顯例?梢哉f,三四兩句這種不是空洞膚淺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兩句那種含蘊豐富的大處落墨的環(huán)境描寫。典型環(huán)境與人物感情高度統(tǒng)一,是王昌齡絕句的一個突出優(yōu)點,這在此篇中也有明顯的體現(xiàn)。

          【作者介紹】

          王昌齡(698—約757)唐代詩人。字少伯,唐京兆長安(今陜西西安)人。公元727年(開元十五年)進士及第,授秘書省校書郎。公元734年(開元二十二年)中博學宏詞,授汜水(今河南滎陽縣境)尉,再遷江寧丞,故世稱王江寧。約在公元737年(開元二十五年)秋,獲罪被謫嶺南。三年后北歸。公元748年(天寶七年)謫遷潭陽郡龍標(今湖南黔陽縣)尉。安史亂后還鄉(xiāng),道出亳州,被刺史閭丘曉所殺。王昌齡當時曾名重一時,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稱,擅長七絕,被后世稱為“七絕圣手”。存詩一百七十余首,多為當時邊塞軍旅生活題材,描繪邊塞風光,激勵士氣,氣勢雄渾,格調(diào)高昂,手法細膩。有《王昌齡集》。

        從軍行王昌齡鑒賞6

          《從軍行》組詩是王昌齡采用樂府舊題寫的邊塞詩,共有七首。這一首,刻畫了邊疆戍卒懷鄉(xiāng)思親的深摯感情。下面是從軍行王昌齡其一鑒賞,歡迎參考閱讀!

          《從軍行》(其一)

          王昌齡

          烽火城西百尺樓, 黃昏獨坐海風秋。

          更吹羌笛關(guān)山月, 無那①金閨萬里愁。

          鑒賞:

          這一首,刻畫了邊疆戍卒懷鄉(xiāng)思親深摯感情。

          這首詩,筆法簡潔而富蘊意,寫法上很有特色。詩人巧妙地處理了敘事與抒情關(guān)系。前三句敘事,描寫環(huán)境,采用了層層深入、反復(fù)渲染手法,創(chuàng)造氣氛,為第四句抒情做鋪墊,突出了抒情句地位,使抒情句顯得格外警拔有力!胺榛鸪俏鳌保幌伦泳忘c明了這是在青海烽火城西瞭望臺上;募旁,四顧蒼茫,只有這座百尺高樓,這種環(huán)境很容易引起人寂寞之感。時令正值秋季,涼氣侵人,正是游子思親、思婦念遠季節(jié)。時間又逢黃昏,“雞棲于塒,日之夕矣,羊牛下來。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詩經(jīng)·王風·君子于役》)這樣時間常常觸發(fā)人們思念于役在外親人。而此時此刻,久戍不歸征人恰恰“獨坐”在孤零零戍樓上。天地悠悠,牢落無偶,思親之情正隨著青海湖方向吹來陣陣秋風任意翻騰。上面所描寫,都是通過視覺所看到環(huán)境,沒有聲音,還缺乏立體感。接著詩人寫道:“更吹羌笛關(guān)山月”。在寂寥環(huán)境中,傳來了陣陣嗚嗚咽咽笛聲,就象親人在呼喚,又象是游子嘆息。這縷縷笛聲,恰似一根導火線,使邊塞征人積郁在心中思親感情,再也控制不住,終于來了個大爆發(fā),引出了詩最后一句。這一縷笛聲,對于“獨坐”在孤樓之上聞笛人來說是景,但這景又飽含著吹笛人所抒發(fā)情,使環(huán)境更具體、內(nèi)容更豐富了。詩人用這亦情亦景句子,不露痕跡,完成了由景入情轉(zhuǎn)折過渡,何等巧妙、何等自然!

          在表現(xiàn)征人思想活動方面,詩人運筆十分委婉曲折。環(huán)境氛圍已經(jīng)造成,為抒情鋪平墊穩(wěn),然后水到渠成,直接描寫邊人心理“無那金閨萬里愁”心情。作者所要表現(xiàn)是征人思念親人、懷戀鄉(xiāng)土感情,但不直接寫出,而是從深閨妻子萬里愁懷反映出來。而實際情形也是如此;妻子無法消除思念,正是征人思歸又不能歸結(jié)果。這一曲筆,把征人和思婦感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就全篇而言,這一句如畫龍點睛,立刻使全詩神韻飛騰,而更具動人力量。

          〔注〕①無那:無奈,指無法消除思親之愁。

          附:王昌齡名句

          1、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堕|怨》

          2、錢塘江畔是誰家,江上女兒全勝花。

          3、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4、明發(fā)不能寐,徒盈江上尊。

          5、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6、當君遠相知,不道云海深。

          7、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xiāng)!端筒袷逃

          8、當君遠相知,不道云海深!都捏O州》

          9、高樓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芙蓉樓送辛漸》

          10、憶君遙在瀟湘月,愁聽清猿夢里長!端臀憾

          11、所見同袍者,相逢盡衰老!堕L歌行》

          12、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萬里長征人未還。

          13、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采蓮曲》

          14、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

          15、青山明月夢中看。

          16、一片冰心在玉壺。——《芙蓉樓送辛漸》

          17、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18、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guān)山舊別情。——《從軍行七首》

          19、功多翻下獄,士卒但心傷。——《塞上曲》

          20、仗劍行千里,微軀感一言,曾為大梁客,不負信陵恩。——《答武陵田太守》

          21、飲馬渡秋水,水寒風似刀!度虑氖住

          22、莫道弦歌愁遠滴,青山明月不曾空。()

          23、繚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

          24、芙蓉不及美人妝,水殿風來珠翠香!段鲗m秋怨》

          25、與君遠相知,不道云海深。

          26、所見同袍者,相逢盡衰老——《從軍行》

          27、前軍夜戰(zhàn)洮河北,巳報生擒吐谷渾!稄能娦小

          28、騮馬新跨白玉鞍,戰(zhàn)罷沙場月色寒。

          29、去時三十萬,獨自還長安。——《代扶風主人答》

        從軍行王昌齡鑒賞7

          《從軍行其二》王昌齡

          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guān)山舊別情。

          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

          【翻譯】

          軍中起舞,伴奏的琵琶翻出新聲,不管怎樣翻新,每每聽到《關(guān)山月》的曲調(diào)時,總會激起邊關(guān)將士久別懷鄉(xiāng)的憂傷之情。紛雜的樂舞與思鄉(xiāng)的愁緒交織在一起,欲理還亂,無盡無休。此時秋天的月亮高高地照著長城。

          【鑒賞】

          此從軍行其二只抓住邊塞軍旅生活的一個片斷,透過軍中飲宴一個鏡頭,跌宕起伏地表現(xiàn)出當時邊塞軍士生活的枯燥乏味和思想的苦悶無聊,也使征戍者的深沉、復(fù)雜的感情躍然活現(xiàn)。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笔橇钊颂兆淼那Ч沤^唱,然而在久戍邊關(guān)的軍士眼中,又是使人厭倦而單調(diào)的景象。天天都是那連綿不斷的亂山、長城,白天與“大漠”、“落日”為伴,晚上又是“寒光照鐵衣”的`荒野。即使軍中作樂,通宵盡歡,樂聲嘹亮,也難以消除軍士們積郁內(nèi)心的惆悵。

          “琵琶起舞換新聲”。琵琶不斷奏出新的曲調(diào),隨著旋律的變化,人們翩翩起舞。琵琶是富于邊地色彩的樂器,而軍中作樂,離不開胡琴、羌笛和琵琶的伴奏,這些樂器,對戍邊者來說,帶有異域的情調(diào)和征戰(zhàn)的音律,易喚起戰(zhàn)士們強烈的感觸。既然是“換新聲”,應(yīng)該給人以新的感受,帶來新的歡樂吧?然而“總是關(guān)山舊別情”!翱偸恰倍,轉(zhuǎn)折得有力,巧妙。此句的“舊”與上句的“新”二字相承應(yīng),意味無窮!靶侣暋迸c“舊別情”互相影射,形成從軍行其二意的波折,造成抑揚頓挫的音情,尤顯出“意調(diào)的酸楚”,邊愁的深重。征戍者離鄉(xiāng)背井,因此,“別情”

          是軍中最普遍、最深沉的感情。盡管曲調(diào)花樣翻新,而喚起的“總是”人們的離愁別緒呵!《樂府古題要解》云:“《關(guān)山月》,傷離也!本渲小瓣P(guān)山”二字,雙關(guān)《關(guān)山月》曲調(diào),含意頗深。

          “撩亂邊愁聽不盡”。盡管撩起了紛亂的邊愁,卻總也聽不盡。這是從軍行其二中又一次波瀾,又一次音情的抑揚! 聽不盡”三字,含蓄有致,感情復(fù)雜,意味深長,只要邊患未除,就依然彈下去,聽下去,所以“邊愁”既是思歸的哀愁,又何嘗不含有更多的意味呢?

          “高高秋月照長城”既是寫景,又是抒情。從軍行其二人輕輕宕開一筆,“景中含情,更慘”, 以景結(jié)情。仿佛在軍中置酒飲樂的場面之后,忽然出現(xiàn)一個月照長城的莽莽蒼蒼的景象:古老雄偉的長城綿亙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壯闊而悲涼。對此,你會生出什么感想。

        從軍行王昌齡鑒賞8

          《從軍行》

          王昌齡(其八)

          百戰(zhàn)沙場碎鐵衣,城南已合數(shù)重圍。

          突營射殺呼延將,獨領(lǐng)殘兵千騎歸。

          【鑒賞】

          這首詩以短短四句,刻畫了一位英勇無比的將軍形象。第一句寫將軍過去的戎馬生涯。伴隨他出征的鐵甲都已碎了,留下了累累的刀瘢箭痕,見他征戰(zhàn)時間之長和所經(jīng)歷的戰(zhàn)斗之嚴酷。這句雖是從鐵衣著筆,卻等于從總的方面對詩中的.主人公作了最簡要的交待。有了這一句作墊,緊接著寫他面臨一場新的嚴酷考驗——“城南已合數(shù)重圍”。戰(zhàn)爭在塞外進行,城南是退路。但連城南也被敵人設(shè)下了重圍,全軍已陷入可能徹底覆沒的絕境。寫被圍雖只此一句,但卻如千鈞一發(fā),使人為之懸心吊膽。

          “突營射殺呼延將,獨領(lǐng)殘兵千騎歸!焙粞,是匈奴四姓貴族之一,這里指敵軍的一員悍將。我方這位身經(jīng)百戰(zhàn)的英雄,正是選中他作為目標,在突營闖陣的時候,首先將他射殺,使敵軍陷于慌亂,乘機殺開重圍,獨領(lǐng)殘兵,奪路而出。

          詩所要表現(xiàn)的是一位勇武過人的英雄,而所寫的戰(zhàn)爭從全局上看,是一場敗仗。但雖敗卻并不令人喪氣,而是敗中見出了豪氣!蔼氼I(lǐng)殘兵千騎歸”,“獨”字幾乎有千斤之力,壓倒了敵方的千軍萬馬,給人以頂天立地之感。詩沒有對這位將軍進行肖像描寫,但通過緊張的戰(zhàn)斗場景,把英雄的精神與氣概表現(xiàn)得異常鮮明而突出,給人留下難忘的印象。將這場驚心動魄的突圍戰(zhàn)和首句“百戰(zhàn)沙場碎鐵衣”相對照,讓人想到這不過是他“百戰(zhàn)沙場”中的一仗。這樣,就把剛才這一場突圍戰(zhàn),以及英雄的整個戰(zhàn)斗歷程,渲染得格外威武壯烈,完全傳奇化了。詩讓人不覺得出現(xiàn)在眼前的是一批殘兵敗將,而讓人感到這些血泊中拚殺出來的英雄凜然可敬。象這樣在一首小詩里敢于去寫嚴酷的斗爭,甚至敢于去寫敗仗,而又從敗仗中顯出豪氣,給人以鼓舞,如果不具備象盛唐詩人那種精神氣概是寫不出的。

        從軍行王昌齡鑒賞9

          從軍行

          作者:王昌齡

          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guān)。

          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譯文

          青海上空的陰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遙望著遠方的玉門關(guān)。塞外身經(jīng)百戰(zhàn)磨穿了盔和甲,不打敗西部的敵人誓不回還。

          《從軍行》是唐代詩人楊炯的代表作,借用古樂府曲調(diào)名為題目,實際為一首五律,反映從軍的辛苦。全詩寫士子從戎,征戰(zhàn)邊庭的過程和心情,從而表達了國家有事、匹夫有責的使命感和建功立業(yè)的豪邁情懷。

          賞析

          “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guān)”。青海湖上空,長云彌漫;湖的北面,橫亙著綿延千里的隱隱的雪山;越過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遙遙相對的軍事要塞——玉門關(guān)。這幅集中了東西數(shù)千里廣闊地域的長卷,就是當時西北邊戍邊將士生活、戰(zhàn)斗的典型環(huán)境。它是對整個西北邊陲的一個鳥瞰,一個概括。

          為什么特別提及青海與玉門關(guān)呢?主要跟當時民族之間戰(zhàn)爭的態(tài)勢有關(guān)系。唐代西、北方的強敵,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節(jié)度使的任務(wù)是隔斷吐蕃與突厥的交通,一鎮(zhèn)兼顧西方、北方兩個強敵,主要是防御吐蕃,守護河西走廊。“青!钡貐^(qū),正是吐蕃與唐軍多次作戰(zhàn)的場所;而“玉門關(guān)”外,則是突厥的勢力范圍。

          因此這兩句不僅描繪了整個西北邊陲的景象,而且點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極其重要的地理形勢。這兩個方向的強敵,正是戍守“孤城”的將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畫面上出現(xiàn)青海與玉關(guān)。與其說,這是將士望中所見,不如說這是將士腦海中浮現(xiàn)出來的畫面。這兩句在寫景的同時滲透豐富復(fù)雜的感情:戍邊將士對邊防形勢的`關(guān)注,對自己所擔負的任務(wù)的自豪感、責任感,以及戍邊生活的孤寂、艱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壯、開闊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第三、四兩句由情景交融的環(huán)境描寫轉(zhuǎn)為直接抒情!包S沙百戰(zhàn)穿金甲”,是概括性非常強的詩句。戍邊時間之漫長,戰(zhàn)事之頻繁,戰(zhàn)斗之艱苦,敵軍之強悍,邊地之荒涼,都于此七字中概括無遺!鞍賾(zhàn)”是比較抽象的,冠以“黃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戰(zhàn)場的特征,令人宛見“日暮云沙古戰(zhàn)場”的景象;“百戰(zhàn)”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見戰(zhàn)斗之艱苦激烈,也可想見這漫長的時間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壯烈犧牲。但是,金甲盡管磨穿,將士的報國壯志卻并沒有銷磨,而是在大漠風沙的磨煉中變得更加堅定。

          “不破樓蘭終不還”,就是身經(jīng)百戰(zhàn)的將士豪壯的誓言。上一句把戰(zhàn)斗之艱苦,戰(zhàn)事之頻繁越寫得突出,這一句便越顯得鏗鏘有力,擲地有聲。一二兩句,境界闊大,感情悲壯,含蘊豐富;三四兩句之間,顯然有轉(zhuǎn)折,二句形成鮮明對照!包S沙”句盡管寫出了戰(zhàn)爭的艱苦,但整個形象給人的實際感受是雄壯有力,而不是低沉傷感的。

          因此末句并非嗟嘆歸家無日,而是在意識到戰(zhàn)爭的艱苦、長期的基礎(chǔ)上所發(fā)出的更堅定、深沉的誓言,盛唐優(yōu)秀邊塞詩的一個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寫戍邊將士的豪情壯志的同時,并不回避戰(zhàn)爭的艱苦,本篇就是一個顯例?梢哉f,三四兩句這種不是空洞膚淺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兩句那種含蘊豐富的大處落墨的環(huán)境描寫。典型環(huán)境與人物感情高度統(tǒng)一,是王昌齡絕句的一個突出優(yōu)點,這在本篇中也有明顯的體現(xiàn)。全詩表明了將士們駐守邊關(guān)的宏偉壯志。

        【從軍行王昌齡鑒賞】相關(guān)文章:

        從軍行其二王昌齡鑒賞07-29

        《從軍行(其四)》王昌齡唐詩鑒賞03-21

        《從軍行(其五)》王昌齡唐詩鑒賞11-23

        王昌齡《從軍行》全詩翻譯鑒賞01-14

        王昌齡《從軍行》詩歌鑒賞(精選10篇)10-26

        王昌齡的《從軍行》06-17

        王昌齡的從軍行05-25

        從軍行王昌齡12-02

        王昌齡從軍行的詩意03-10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7_欧美色欲色综合色欲久久_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_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无码
          1. <rp id="zsypk"></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