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p id="zsypk"></rp>

      2. 論童話故事敘述中對“量”與“度”的平衡

        時間:2023-03-23 03:05:40 童話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論童話故事敘述中對“量”與“度”的平衡

          導語:面對兒童讀者心理和思維特點,童話故事不得不注重敘述上對“度”的把握,在提供足量信息的同時避免讀者厭倦情緒和抗拒心理的產(chǎn)生。而“以三為度”的“三段式”則能很好平衡“量”與“度”的關系。

        論童話故事敘述中對“量”與“度”的平衡

          前 言

          兒童,是一個耐心弱、容易產(chǎn)生厭倦情緒的群體。面對這個特殊的接受群體,童話故事在敘述上不得不注重“度”與“量”的把握與平衡。童話故事既要提供一定的“量”,即人物、事件等,通過這些量的反復刺激,以滿足讀者的接受欲并留下深刻印象。同時又不能過度,避免讀者因過量的重復信息產(chǎn)生厭倦情緒甚至抗拒心理。在童話故事敘述中,保證“量”不難,關鍵是“度”的把握?稍撊绾伟盐蘸眠@個“度”呢?

          加拿大學者諾斯洛普・弗萊在《實用想象》一書中說:“在我們想象的仙境中,鐘鳴三下――還有三個愿望、三個兒子、三個女兒等等。‘三’是我們在敘述作品中期待與滿足的一部分,是我們心理學中的一項基本事實。” [1]確實,選擇“以三為度”是巧妙處理和平衡兒童故事敘述中這一矛盾的重要手段,這樣既提供了足夠的信息,保持了一定的刺激量,又不至于把小讀者們趕跑。[2]

          “以三為度”的方式在兒童文學理論中,具體被概括歸納為“三段式”。“三段式”也叫“三迭式結構”,亦稱“三段法”。即在故事情節(jié)的安排上,一般遵循三段式發(fā)展的原則:或把事件分為開端、發(fā)展、結局三個階段進行陳述,或在人為的配制上以‘三’為單位,或在表現(xiàn)人物活動和事件發(fā)展前后有三次的重疊變化”。 [3]那么下面我們就據(jù)一些典型的童話故事,具體來探討一下“以三為度”的“三段式”是如何在童話故事敘述中平衡與把握“量”與“度”的。

          一、人物設定上采用“三兄弟模式”

          在童話故事中,我們常常看到如《三只小熊》、《三只小豬》、《三兄弟》、《三個新郎》、《三片羽毛》等等這樣的作品,故事里設定著三個人物,然后圍繞著三個人物展開敘述。并且這些故事中有的還呈現(xiàn)出“三兄弟”模式特征,即故事里三兄弟中,老三總是與老大老二異質(zhì),或聰明,或善良,或單純。而有些故事中也往往設定一個他們共同的敵人或要面對的事情,最后總是老三獲勝,老大老二均失敗。

          如我們最熟悉的英國民間故事《三只小豬》,就是“三兄弟模式”的典型。面對應對共同的敵人大灰狼,三只小豬兄弟各自蓋了房子。懶惰的老大老二分別造了茅草屋和木屋,結果大灰狼很輕松地就破門而入,把他們給吃了。只有聰明、勤懇、務實的老三造了磚房,使得大灰狼只得從煙囪爬進去,最后慘死在事先為他準備好的開水里。

          而追溯至十九世紀早期,在格林兄弟的童話故事里,已出現(xiàn)了“三兄弟模式”的童話創(chuàng)作。如上面提到的《三片羽毛》,童話中有三個王子,大王子和二王子聰明伶俐,三王子卻頭腦簡單,不愛說話,別人都稱他為“缺心眼”,兩個哥哥經(jīng)常排擠他。三個王子在面對國王對王位繼承人進行的三次考驗競較中,唯這個“缺心眼”的王子每次都完成得最好,最后繼承了王位,還成了一位明智的國王。

          二、情節(jié)安排上反復三次敘述

          基于兒童的思維與記憶特點,特別是兒童對事物的認知特點――重復,在童話故事中采取反復敘述是契合受眾心理和期待視野的。因為兒童總是喜歡不斷地重復一個認知過程,并在重復的過程中獲得對事物的認識。但反復不是簡單重復,而是于每一次的重復中完成設置懸念與揭開謎底的情節(jié)創(chuàng)作,并且反復的“度”要拿捏把握好,這樣“三段式”重復恰如其分地平衡了這個“度”,使得童話故事敘述一波三折,逐步消除兒童對虛構故事的陌生感和距離感,帶動讀者情緒并使其獲得認知喜悅。

          回首中國歷史長廊,早在中國古典神魔小說《西游記》中為人熟知的經(jīng)典章回“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情節(jié)敘述,就已見“三段式”在情節(jié)安排上的運用。

          徜徉圖畫書的世界,《遲到大王》也可看到約翰・柏林罕對“以三為度”的巧妙把握。圖畫書故事中,約翰派克羅門麥肯提在上學的路上,先是一條從下水道里爬出的鱷魚,咬住他的書包,使他丟了手套并遲到;接著又被一頭從樹叢里鉆出來的獅子咬破了褲子,爬到樹上等獅子走遠,再次遲到;最后過橋時橋下突然發(fā)大水,被巨浪襲擊,許久才平息,第三次遲到。三次近乎離奇荒誕的事件組成了約翰遲到的三個小故事,層次分明,并推動這情節(jié)的深入發(fā)展,大大吸引著讀者的眼球,激起了讀者的繼續(xù)閱讀興趣。

          漫游王爾德的童話世界,隨意便可尋覓到“三段式”足跡。如我們熟知的童話《快樂王子》,快樂王子先后三次請求小燕子把他身上的寶石依次叼去幫助帶著生病的孩子的窮困女裁縫、熱愛劇本創(chuàng)作的又凍又餓的學生、賣不出火柴將會被父親狠揍的小女孩。以及他的《漁夫和他的靈魂》中,漁夫依次向神父、商人、女巫三人尋求幫助,以剝離靈魂。而靈魂為誘惑漁夫回歸,也是在三年的時間里分別用智慧、財富以及女人的腳進行誘惑,從而又再次展開三個獨立小故事,推進情節(jié)的發(fā)展。

          三、時空編排上“以三為度”

          在方衛(wèi)平教授選評的《最佳兒童文學讀本》(小學卷)中,只要細心,便可于多篇童話故事中發(fā)現(xiàn)“以三為度”的“三段式”的運用。

          “永遠的布谷鳥”中選評的美國兒童作家保羅・維里厄德的《我的接線員朋友》里,“我”去西雅圖看望莎莉,是“剛好過了三個月”。 [4]70而管家琪的故事《口水龍》中,口水龍阿丹面對朋友的消失,頭兩天還故作鎮(zhèn)定,到了“第三天他再也受不了” [4]44。原來朋友們偷偷給他做圍兜去了,“縫了三天三夜” [4]45才做好。

          “為我唱首歌吧”中選評英國兒童作家艾德里安的《為我唱首歌吧》故事里,瑪麗修女和柯爾比護士把七個快要死去的孩子組成了一支優(yōu)秀的合唱隊,用了“僅僅三周的時間”。[5]而聽眾們是“坐在離舞臺僅三米遠的地方”聽他們歌唱。

          “三天三夜”、“三周”、“三個月”等時間維度之所以用“三”來衡定,是因為“三”可以突出時間的長短,若換作“二”則時間顯得過短,換作“四”則顯得過長,不足以強化人物和情節(jié)。而“三米”距離剛好,不遠不近,且在《為我唱首歌吧》中,“三米”距離讓聽眾雖看不清孩子們的臉,但卻能清晰地聽見孩子們的歌聲,突出了孩子們用生命歌唱出的天籟。在時空上把握好“以三為度”,那么故事的藝術表達將收到另一番別樣的效果。

          四、結束語

          兒童故事中,對人物設定、情節(jié)安排以及時空編排上采取“以三為度”的“三段式”來平衡敘述的“量”與“度”,不僅是作品達到回環(huán)曲折的藝術效果,還極大地契合并滿足了兒童讀者的文學欣賞與認知心理,正因為如此“三段式”為眾多兒童文學作家所借鑒。

        【論童話故事敘述中對“量”與“度”的平衡】相關文章:

        論中的散文06-05

        論《詩經(jīng)》中的愛情12-09

        論《詩經(jīng)》中的孝道精神06-15

        作家余光中:論夭亡10-28

        論《邊城》中的民俗事象10-09

        敘述人生絮語的散文06-24

        敘述人生感悟的散文06-22

        敘述取悅自己的散文06-20

        詩經(jīng)·國風·抒情敘述06-30

        童話故事中的好句05-27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7_欧美色欲色综合色欲久久_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_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无码
          1. <rp id="zsypk"></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