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p id="zsypk"></rp>

      2. 題西林壁教學設計

        時間:2024-07-04 18:34:46 題西林壁 我要投稿

        (必備)題西林壁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準備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使學生在單位時間內能夠學到更多的知識。那么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題西林壁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必備)題西林壁教學設計

        題西林壁教學設計1

          一、教學目標

          1.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古詩。

          2.抓住關鍵詞句,讀中感悟,理解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完美思想感情。

          3.復習以前學過的古詩。

          二、教學過程

         。ㄒ唬┘と

          1.導入

          同學們,你們以前學過那些古詩啊,還記得嗎?誰來背給大家聽聽?(學生踴躍背詩)

          2.讀題

          真不錯你們會背這么多的古詩。今日我們來學習一首新古詩《題西林壁》(齊讀課題)

          3.解題

          你們明白嗎?《題西林壁》中的題是什么意思?你是怎樣明白的?那么整個題目的意思你明白嗎?(在西林寺的墻壁上題詩)

          4.介紹題壁詩

         。ǘ⿲W習古詩

          1.過度

          是誰在西林寺的墻壁上題詩呢?(蘇軾)那我們一齊去欣賞一下蘇軾的`這首題壁詩。

          2.自由讀詩

          3.讀完了這首古詩,你有什么體會。ㄗ杂烧f說)

          4.解讀第一句

          A.出示句子

          B.指明朗讀

          C.我們偉大是詩人是從那些方面來寫廬山的,請找出這句話中表示方位的字詞

          橫:正面;側:側面;遠、近、高、低

          D.從正面看到的廬山是怎樣樣的?側面呢?(展示課件)

          E.此時你們的心境是什么樣的?

          F.廬山是如此雄偉、壯麗,你們能用自我的朗讀表達出來嗎?(自由讀指名讀)

          G.作者從不一樣的角度觀察,結果卻不一樣,你們有沒有碰到過這種事情啊,舉個例子說說。

          5.解讀第二句

          A.你們認為作者看清楚了廬山的真面目嗎?為什么?

          B.出示第二句,解釋緣的意思。

          C.你認為怎樣才能看清廬山的真面目?

          D.是小結:我們看事情也一樣,要從不一樣的角度去分析,看待事情要看全部,不要片面化。

         。ㄈ┍痴b古詩

          1.自由讀

          2.指明背誦:不會背的能夠跟著輕聲的讀,會背的能夠輕聲的跟著背。

          3.齊背

         。ㄋ模┩卣褂柧

          1.復習:我們以前還學過哪些描述廬山的古詩?

          2.課后自我找一找還有那些古詩是描述廬山的?

        題西林壁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能用自我的話或自我喜歡的方式說出詩的大意,感悟詩的意境和詩人的思想感情。

          2、能借助詞典等工具書和生活積累理解詩中的詞句。

          3、背誦古詩,對重要詞句能夠默寫。

          4、體會富有人生哲理的詩句。

          5、激發學生對祖國山河的喜愛之情。

          教學重點、難點:

          1、體會詩中描繪的景象。

          2、理解“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句話,并聯系生活從中獲得啟示。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準備:

          多媒體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一、激發情趣,導入新課

          1、團體背誦《望廬山瀑布》這首詩!叭照障銧t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2、今日我們還要學習一篇關于廬山的詩《題西林壁》(板書)。讓我們隨著詩人蘇軾一齊,到廬山去領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風光。

          二、了解詩人,理解題意。

          1、這首詩的作者是誰,誰能把課前預習到的有關詩人的情景向大家介紹一下。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被合稱“三蘇”。他一生坎坷,屢遭貶謫。本文是蘇軾在被貶途中經過廬山是寫下的五首游記之一。

          2、交流對題目《題西林壁》的認識。

          題:書寫。

          西林:在江西廬山后。

          壁:墻壁。

          教師簡介題壁詩構成的原因。

          三、精讀古詩,理解詩意。

          1、教師泛讀。

          2、學生結合注釋,自由閱讀,自主思考。

          3、指名讀詩,正音。

          4、團體交流,能讀懂哪些還有哪些讀不懂教師相機進行一下指導:

          (1)在學生感知廬山之美時,教師可出示廬山不一樣角度看到的不一樣圖片,引導學生用學過的詞匯來表示“遠近高低”所見的不一樣形態,并用簡筆畫的.形式畫一畫。

          橫:連綿起伏、層戀疊嶂

          側:高聳入云、高峻挺拔

          遠:群山環繞、重巒疊嶂

          近:奇峰羅列、危峰兀立、奇峰突兀

          高:云霧繚繞

          低:高聳入云

          (2)引導學生說一說廬山的景色給人的總體印象是什么雄偉壯觀,千姿百態(板書)

          (3)引導學生讀中發現一個問題:觀察的角度不一樣,結果也不一樣。最終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說一說,可回憶課文《畫楊梅》和“盲人摸象”的故事。

          (4)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前兩句。

          (5)教師重點引導學生品讀三、四句。重點理解“緣”的意思。師生采用問答式反復朗讀這句,深層思考:為何身在廬山,卻不識廬山真面目引導學生討論后歸納:高有高的局限性,低有低的局限性,站在任何位置都有局限性,僅有把各處的景色綜合起來,才能看到廬山的全貌,這正是“當局者謎,旁觀者清”。(板書)所以我們要想對事物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就要多聽一聽他人的意見。

          (6)引導學生品讀名詩佳句:王之渙《登鸛雀樓》:“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倍鸥Α锻馈罚骸皶斄杞^頂,一覽眾山小!

          三、吟誦古詩,品悟詩境。

          1、教師提示讀詩方法,并進行朗誦示范,指名說說怎樣把握詩歌節奏(重音與停頓)。

          2、學生自由朗讀,引導學生在聯想中品味。

          3、引導學生有感情朗讀這首詩。作者喜愛廬山,從多個角度,細致地觀察了廬山,簡潔生動地描繪了廬山的奇特景象,可見他對廬山的奇麗景象留戀往返。此刻,讓我們用自我喜歡的方式讀出作者的贊美之情。

          四、總結

          《題西林壁》這首古詩,不僅僅對廬山雄奇壯觀、千姿百態景色的贊美,更包含了“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人生哲理。

          五、作業

          1、背誦、默寫《題西林壁》。

          2、結合生活實際,說說你是怎樣理解“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句詩的意思。

          教學總結

          教學時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讓學生選擇適合自我的學習方式,尊重學生的自主選擇,培養學生的學習本事;以學定教,邊學邊質疑,以學生問題為主線組織教學,引導領悟到道理時由看山到看事,由正面到反面,層層深入。

          學生經過進取的思維和情感活動的加深理解和體驗,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情趣。運用電教創設良好的情境,讓詩中的畫面在學生腦中活起來,進而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和情感體驗,從而體會是人的感情,把詩人創造的意境在學生的心中再現。

        題西林壁教學設計3

          一、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并背誦下來。

          2、通過朗誦理解詩句的內容,體會作者的心境。

          3、感悟詩歌中所蘊涵的“要從客觀出發、多角度出發認識事物”的哲理。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體會詩歌的內容。

          教學難點:感悟詩歌中所蘊涵的“要從客觀出發認識事物”的哲理。

          三、教學方法

          情景設置法、朗讀法、問答法、小組討論法。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假期都去過哪里旅游呀?(生舉手自由回答)老師去了江西省的廬山。廬山以雄、奇、險、秀聞名于世,素有“匡廬奇秀甲天下”之美譽,相信很多同學都對廬山十分向往吧,那么今天,就讓我們跟隨宋代著名文學家蘇軾的腳步,一同去探訪廬山,看看蘇軾在廬山的旅途中看到了什么、發現了什么吧!讓我們進入今天的學習《題西林壁》(板書:題西林壁)

         。ǘ┏踝x課文,整體感知

          1、通過課前預習,哪位同學能給我們介紹一下文學家蘇軾呢?學生舉手回答后,教師出示ppt中蘇軾的文學常識。

          2、學生默讀課文,畫出不認識的字詞,查字典或聯系上下文,自學生字詞,然后提出不理解的詞語,教師作適當的點撥。

          3、教師范讀,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詩歌。分小組比賽朗讀、男女生賽讀。

         。ㄈ┥钊胙凶x,重點感悟

          1、學生舉手朗讀。舉手說一說:我們能看出詩人在廬山之中視角和觀察地點的變化嗎?你是怎么發現的。

          明確:詩人的視角和觀察地點都在變化。從“橫”“側”“遠”“近”“高”“低”這幾個字可以看出。(板書:視角:橫側、遠近高低)

          2、全班齊讀前兩句,學生思考回答:

         、偻ㄟ^讀第一個句子,詩人都描繪了廬山怎樣的景象呢?

          明確:橫著看,廬山形成了山嶺,側著看又看到了一座座山峰。(板書:變化:嶺、峰、不同)

         、谕瑢W們還記得我們學過的《畫楊桃》嗎?為什么會呈現不同的景象呢?

          明確:詩人的視角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同。

          3、學生齊讀三、四句,分成小組討論:

         、僮髡邽槭裁磿f“不識廬山真面目”?

          明確:因為每一個角度看廬山,都會看到不同的景象,所以觀賞者會不明確廬山真正的樣子是什么,就是我們常說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板書: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凇爸痪壣碓诖松街小钡摹熬墶笔鞘裁匆馑?這句詩是什么意思。

          明確:“緣”是因為的意思。只是因為我自身處在廬山之中啊。

         、劢Y合這兩句詩,談談怎樣才能看到廬山的“真面目”呢?從中我們可以得到怎樣的道理?

          明確:要從不同的角度去觀賞廬山,不能局限于一個角度。

          道理:要從客觀出發認識事物,要對事物有全方面的了解再下判斷,不能盲目做判斷。言之有理即可。

         。ㄋ模┩卣寡由

          1、出示并比較兩首寫廬山的.名詩:《望廬山瀑布》和《題西林壁》。比較這兩首詩的側重點。

          明確:引導發現這兩首詩不同的構思:前者在于景,后者在于理。

          2、詩人在寫詩時,往往在詩歌中蘊涵著自己的經歷與情感,能夠了解詩人的創作背景,對于理解詩歌內容和分析詩人的情感是有極大幫助的。ppt出示蘇軾被貶黃州的資料,體會本詩的獨特視角。

         。ㄎ澹┬〗Y作業

          小結:全詩不僅是對廬山雄奇壯觀、千姿百態景象的贊美,而且還蘊含著人生的哲理,內涵深刻,耐人尋味。要想對某個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實際的認識,就必須站在客觀的立場上,正如俗語所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作業:背誦《題西林壁》。

          五、板書設計

          六、教學反思

          本課在教學時,由于學生經驗不夠,詩中所蘊含的哲理是現階段的學生不容易理解的地方,所以應該在教學中多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理解哲理,例如提出“在生活中,我們碰到過因為觀察角度不同,結果也不一樣的情況嗎?”等問題,并在進一步的交流中不斷加深體會。

        題西林壁教學設計4

          設計意圖:

          古詩是中華文化的精華,是最有靈性之美的語言。她傳遞著文明,印刻著人間的喜怒哀樂、書寫著無限河山。筆者認為,古詩的教學,應基于吟誦,貴在于品悟,回歸生活,切忌支解語言而忽略大意象的美。

          《題西林壁》是古詩中寫景抒情的典范,也是情理交融的詩文先河。筆者的教學,旨在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培養學生探索詩意的能力,在詩的靈動意境中,引導學生和詩人及文本產生共鳴,在真實的生活中感受詩的強大生命力。

          學習目標:

          1、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感受詩歌語言的魅力/

          2、培養學生探索詩意的能力。

          3、樹立正確的認識事物的觀念。

          課前準備:收集寫祖國大好河山的詩句

          教學流程:

          一、激趣,感悟詩的意境,形成對山的全方位的感受。

         。ㄒ唬⿲耄和瑢W們,你們喜歡古詩嗎?學古詩可有意思了,今天我們就來學古詩。誰來背首古詩?

         。ǘ┏鍪荆

          過渡:老師也帶來了寫古詩句,請你讀讀!感受古詩的美!

          1、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王之渙:《登鸛雀樓》)

          2、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

          3、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過故人莊》)

          4、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王維:《鹿柴》)

          注意適當解釋

         。ㄈ┏醪叫纬蓪ι降恼J識

          1、上面的詩句中都有一個共同的'字,那是——山

          2、請你談談你眼中看到的山是什么樣子的!

          二、初步感悟蘇軾眼中的廬山。

         。ㄒ唬┙沂舅鶎W內容

          1、大家談了自己眼中的山,有位詩人也想談談自己眼中的山,你們想知道他是誰嗎?

          2、出示課件:蘇軾(不是“一寸照片”人物的造型,而是采用生活寫實型的)

          3、他寫了一首詩叫做:《題西林壁》

         。ǘ┏踝x詩句,正音

          1、出示古詩

          2、他游覽的是什么山呢?他想跟大家談些什么呢?請同學們自己讀讀詩。

          3、自由讀詩。(配樂古箏《春江花月夜》)

          4、請學生讀。

          (1)單個舉手積極地讀

         。2)男女生比讀

          (3)上下句1、2組與3、4組接讀

          注意用上激勵的評價語,同時正音

         。ㄈ┏醪结屢

          1、明白所寫的山和題詩的地點等基本常識。

          (1)過渡:有句格言叫做: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說書讀著讀著就知道其中的東西了。你們也讀了好幾遍了那么你讀懂什么了呢?

          (2)隨機交流。

          2、師相機補充:

         。1)詩是蘇軾49歲寫的

          (2)這首詩是寫廬山這十幾首中最后的一首。

          三、探索廬山的真面。

         。ㄒ唬┮娮R廬山的多面性

          1、蘇軾見到了怎樣的廬山?(引導用現代語言表達)

          2、詩句是怎樣寫的?

          3、出示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4、釋字解詞:

         。1)橫看——正面看

          (2)嶺(圓)——峰(尖險)

          5、蘇軾怎樣去感受廬山的?(引導回答:從不同角度去看廬山,有正面看、側面看、遠處看、近處看、站在高處俯瞰、站在低處仰視)

         。ǘ└惺軓]山多面的美

         。1)這樣的山你見過嗎?美美地自由讀前兩句

         。2)這樣的山是怎樣的山?(引導讀者的心情的詞語——百看不厭、心曠神怡

          等詞)

         。3)齊讀詩句

          四、解疑明理

         。ㄒ唬┟髟娨

          1、你們喜歡這樣多情的廬山嗎?

          2、蘇軾也跟大家一樣,真的想一覽廬山的真面,可是他能嗎?

          3、齊讀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過渡:詩中哪兩句告訴我們他不能?

          4、誰能說說這兩句詩的意思?注意字意

          5、蘇軾在嘆息啊,你讀出來了嗎?品悟讀

         。ǘ┟魇吕

          1、提升廬山的真面:

          過渡:蘇軾見到了如此變化無窮的廬山,為什么還說自己“不識廬山真面目”呢?

         。ㄒ龑В簭]山的美、味道永遠領略不盡的,局部的美并不是廬山的全部)

          2、蘇軾怎樣才能見到廬山的真面?

          3、小結歸納:從整體上看,才有可能認清事物的本來面目

          4、形象感知:

         。1)出示:四副圖——描寫同一樣東西,但角度各不相同

         。2)盲人摸象的故事

          5、生活中你有過這樣因為看了局部而忽略整體而犯了錯的事情嗎?

          我們對待一個人應該怎樣看待呢?

          五、練情鞏固

          (一)今天在詩人蘇軾的帶領下,你見到了怎樣的廬山啊?

          齊讀古詩(配樂古箏《春江花月夜》)

          (二)出示:這是( )的廬山,只有( )才能見到廬山真面!

          過渡:蘇軾眼中的山可和別人眼中的山一樣嗎?詩人蘇軾想通過詩來告訴我們——

          六、小結:歷來寫山的人不計其數,而蘇軾把我們帶到了一個全新的世界。讓我們在生活中好好品悟這一座座真實而神奇的山吧!

          作業:觀察一處景物或一樣物品,并記錄觀察時的感受!

          板書設計:

          《題西林壁》

          宋·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題西林壁教學設計5

          教學過程:

          一、課前交流

          師生自我介紹,進行記憶力大闖關。

          1、背誦一首自己喜歡的古詩。

          2、出示描寫景色的詞語,讓學生朗讀并積累。

          二、情境導入

          1、(課件出示廬山風光圖片)師配樂導語:隨著優美的音樂,我們來到了廬山,這里山高水長,云霧迷蒙,這里古木參天,鳥語花香,這里流泉飛瀑如夢似幻,真是一幅充滿魅力的天然山水畫卷。它不僅吸引了我們,也吸引了無數的文人墨客。900多年前宋朝大詩人蘇軾花了十多天時間游覽了廬山,感受頗深,于是在廬山西林寺的墻壁上寫下了一首詩。

          2、讀題、釋題(課件出示墻壁詩)。

          齊讀題目,結合書下的注釋理解題目的意思。

          3、學生展示自己搜集的資料,了解蘇軾。(課件出示簡介)

          三、初讀古詩,感知美?

          1、學生自由讀古詩。(課件出示古詩)要求同學們仔仔細細讀上2遍,一遍讀給自己聽,一邊讀給同桌聽。注意讀準字音,要把詩念得字正腔圓。

          2、指名讀,評價合作讀。

          3、生自由朗讀并背誦,師指名背。

          四、分組自學,理解美

          1、根據我們以前學習古詩的經驗,說說該怎樣理解古詩的意思?(讀詩句,看注釋,查字典,先理解一個字的意思再理解詞、句,最后把整首詩的意思連起來。還可以聯系上下文來理解。)

          2、分組合作,引導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自學古詩,碰到不理解的可以查字典,小組討論或請教老師。

          學生4人一組自學,師巡回指導。

          五、小組展示,感悟美

          1、小組匯報在自學的.過程中的收獲和問題。

          2、結合“橫看”和“側看”的不同感受,讓學生發揮想象并用自己的語言去描繪廬山的“嶺”和“峰”有何不同?用一個詞語形容一下。(課件出示嶺、峰對比圖)

          3、討論:作者都站在哪幾個地方看廬山?在這些地方看到的景色一樣嗎?從哪個詞看出來。(課件出示高低遠近對比圖)

          4、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前兩句,讀出廬山的不同姿態。

          5、引導學生理解作者的觀察順序,學會觀察的方法。

          師:一個人在不同的季節、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天氣站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的廬山都不一樣,廬山就像一個千面人,從不同的角度看,它便展現出不同的姿態。蘇軾這樣多次、多角度地觀察,為什么還說自己“不識廬山真面目”呢?答案就在詩中,快快讀吧。

          6、朗讀后兩句,并引導學生用“之所以……是因為……”把后兩句詩連起來說一說。誰還能反過來說一說。(學生練說,指名。)

          7、討論:為什么詩人身在此山中反而認不清廬山的真面目呢?生活中有這樣的事例嗎?引導學生體味詩所蘊含的道理。

          小結:因為詩人站在廬山之中,視野受到限制,只能看到廬山的局部,而不是廬山的全貌。還有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結果就不同。例如我們下象棋,自己下的時候,走錯了也不知道,在旁邊的人卻一目了然。正如俗語所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六、感悟拓展

          過渡語:學了這首詩,讓我們知道,廬山的美是永遠領略不盡的,局部的美并不是廬山的全部。廬山的外表像個藝術家,幻化出各種美妙的姿勢,廬山的內心像個哲學家,它告訴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看問題應該全面、客觀地看,只有這樣才能看清問題,獲得正確的認識。)

          1、想一想我們應該怎樣正確評價我們周圍的同學呢?(優缺點全看)

          2、看待別人是這樣,評價自己也是如此。誰愿意客觀全面地評價一下自己?(生評價)

          七、個性吟詩,表達美

          一首古詩往往就是一幅古樸典雅的畫卷,只要你用心地去讀,去感受,你就能看到這幅畫,F在同學們對這首詩有了自己的理解,讓我們帶著自己的理解學著古人吟詩的樣子,來吟誦這首詩。

          學生吟詩,指名吟誦。

          八、總結全文,升華美

          這是一首寫景詩,也是一首哲理詩,前兩句寫作者看到的景色,(板書:看景)后兩句是作者由景所悟出的道理。(板書:悟理)作者借欣賞廬山的感受,告訴我們無論看人、看事、看問題都要多角度的去觀察、去體會,這樣才能得出一個比較全面、公正的評價。今天,老師很高興與大家一齊看廬山、看人生,其實這是一門很深學問,值得我們一輩子去研究,最后,讓我們和詩人一起站大廬山之巔,看著這這變幻莫測的景象,抒發自己的感情。(學生配樂齊誦。)

          九、拓展作業。

          1、描寫廬山美景的古詩很多,收集一些,并細細的品味和欣賞。把自己的感受寫下來,下節課展示,看誰是小小欣賞家。

          2、把古詩有感情地朗誦給家長聽聽。

        題西林壁教學設計6

          【教材分析】

          古詩《題西林壁》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語文第七冊第二組中的第一篇精讀課文。這一組教材圍繞“觀察與發現”這一專題進行編排,這一組課選擇的文章形式多樣,內容豐富,都是關于觀察大自然景物和發現大自然奧秘的。《題西林壁》是詩人蘇軾游觀廬山后的總結,它描寫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說理,從中揭示一種生活哲理來啟發讀者的思考和領悟。他的哲理用原文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也就是俗語所說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這首絕句的長處不在于形象或感情,而在于富有理趣。《題西林壁》是這組課文的第一課,起著非常重要的引領作用。

          【設計理念】

          以學生為主體,重視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把學生帶入詩情畫意的世界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讓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學語言。讓學生在“讀、想、悟、背”的綜合閱讀活動中充分自主、有效的合作、積極的探究,解讀古詩的意思,感受古詩的意蘊,品味古詩所蘊含的人生哲理,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設計特色】

          充分自主讀悟,有效地互動合作,積極地探究。在語言文字訓練中提升情感,并學會在不同的情境中進行合理的想象,景、情一體解讀。以“讀→想→悟→背”學法引導學生抓重點詞句,滾動推進學生自主探究和感悟。

          【教學目標】

          1、朗讀、背誦、默寫《題西林壁》。

          2、理解詩句,想象詩中描繪的景象,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抓住重點詞句,引導學生欣賞古詩文,積累古詩名句。

          【教學難點】

          邊讀邊想象欣賞畫面,品詞賞句,體會詩句所蘊含的人生哲理。

          【課前準備】

          多媒體課件、一幅幅圖文并茂的畫卷、相關文字資料。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流程大體如下:

         一、課前談話。

          針對本班實際情況,為學生加油、鼓勁,使學生增強學習的自信心。

          二、引舊入新。

          1、談話激發學生背誦已學過的一首古詩《望廬山瀑布》。

         、疟痴b古詩《望廬山瀑布》。

          ⑵說說此詩是誰寫的,是抓住哪一個詞來寫的?(高)

         、悄阏J為李白寫的詩有什么特點?(想象豐富,氣魄雄偉)。

          2、過渡引入:今天,我們再一次來領略一下另一位詩人的寫作風格。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蘇軾的一首寫景詩《題西林壁》。(板書課題)出示課件。

          3、讀課題。辨別“”題與“提”。

          4、出示作者簡介,學生對作者的進一步了解。

          5、回憶、討論學習古詩的步驟及方法。

          同學們已經學過不少古詩了,你準備怎樣學習這首詩呢?

         、艑W生回憶討論。

          ⑵教師幫助梳理歸納,板書“讀、想、悟、背”。

          三、學生自由讀詩。

          按同學們討論的方法步驟,用你喜歡的方式讀詩歌。

          1、學生讀詩(可以自由讀、同桌一起讀、互換讀、對讀)。教師巡視點撥。

          2、教師出示課件范讀。

          3、指導朗讀,師生同讀。

          四、抓重點詞句想一想,悟一悟。

          1、自主探究釋疑。

          借助注釋、字典和相關資料自主釋疑。

          2、合作探究。

          ⑴、小組內討論交流,相互解疑。

          ①說說哪些詞句你讀懂了。

          ②提出不明白的地方,討論解決。

         、鄹惺茉姷囊饩,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

         、、全班交流。

         、儋|疑問難。提出在小組內還沒弄明白的地方,大家來幫助解決。

         、谧プ≈攸c詞句,通過觀察畫面,展開合理想象理解詩句的意思,感受詩的意境。

         、垠w會詩人的思想感情。讓學生結合詩文畫面說。

         、苡懈星榈乩首x詩歌。

          3、總結全文。(略。邊總結邊板書)

          4、鼓勵學生用“啊,……真……”的句式來表達廬山美景給自己留下的印象。

          5、此時此刻,你最想對蘇軾說些什么呢?(學生暢所欲言)

          五、背誦詩。

          1、指導感情背誦。

          2、自由試背。

          3、師生齊背誦這首詩。(回味詩意,整體感悟這首詩所描繪的意境,看著畫面有感情地背誦。)

          我們生活在廬山腳下,請盡情地抒發自己對廬山的感情吧。(齊背誦)

          六、延伸拓展。

          同學們,學了這首詩,你們一定從《題西林壁》這首詩中體會到了詩句中的精妙所在,品味到了詞句的精美,也感受到了詩人用睿智的目光審查廬山,寫出令人深思的詩句,這一切源于他對大自然細致入微的觀察,源于他對生活透徹的認識,以后我們也應該全面的客觀的去認識生活。

          【教學反思】

          教學以來,自己很少聽到關于古詩教學的公開課,因此就借本次機會,對自己在古詩教學上進行一次磨練。

          此次教學經歷了七次修改,在不斷的修改當中,教案的主線越來越明晰,因此,本次的教學的重點在于教給學生更多理解詩句的方法,而非理解詩中隱藏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道理。在修改與試教的'過程中,不少同行不吝賜教,給了我許多真誠的建議和意見,讓我進一步地明白到自己在古詩詞教學上的不足。

          為了更好地讓學生掌握增、補、調、換四種詩句理解的方法,我特意借古詩的題目為模板,小結出這四種方法。增,即在詩中原有文字的基礎上通過加字來解釋;補,即補充詩中沒有體現的內容;調,即調換詩句的前后順序來解釋;換,即換一種意思去解釋原有的文字。古詩題目的理解是直接告訴孩子這四種方法,第一二句是扶著學生走,第三四句則是放手讓學生運用方法去說,去理解。在教學中,學生基本能說到自己利用的方法,但是如果更加明確地指導孩子說出具體是怎么樣一步步理解出來的則更好。

          在入情入境地理解廬山的千變萬化上,我還是欠功夫,沒有很多地帶動孩子體會廬山的面貌多樣,日后要更加注意完善自己的設計,在入情入境的設計上多想,多實踐。

          此外,我的教態、語言的語速與簡練還有待改善,日后必更加注意自己的教學語言的嚴謹與簡練。

        題西林壁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默寫古詩。

          2.體會詩人在廬山時,觀察的地點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樣。

          3.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心境,能把讀詩的感受與他人交流。

          教學重點

          1.借助以前學過的讀詩方法,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心境。

          2.引導學生把握好朗讀的節奏,掌握抑揚頓挫。

          教學難點

          體會詩人“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思想,說說自己的感受。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準備

          1.橡皮泥。

          2.學生收集有關蘇軾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熞髡b):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師:你們都知道老師吟誦的`是哪首古詩吧?(題西林壁)今天,讓我們隨著詩人一起,到廬山去領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風光。請全班打開課本第22面,齊讀古詩《題西林壁》。

         。ㄉx古詩,師板書課題)

          師:這首古詩,同學們都會背了,但是你們知道它的含義嗎?今天,我們就要用學過的方法,來學習這首古詩。你們還記得我們學習古詩的步驟嗎?

          解詩題,知作者

          抓字眼,明詩意

          多誦讀,悟詩情

          二、學習課文

          (一)解詩題,知作者

          1.師:請結合課文的注釋,理解一下本詩題目的意思。(書寫在西林寺墻壁上的詩)

          2.師:誰知道蘇軾的生平?(生交流蘇軾的資料。)

         。ㄌK軾,字子瞻,好東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被合稱為“三蘇”。他一生坎坷,屢遭貶謫。本文是蘇軾在被貶途中經過廬山時寫下的五首游記詩之一。)

         。ǘ┳プ盅,明詩意

          1.(師指名讀古詩)其他同學一邊聽一邊思考,你們從這首詩中讀懂了什么。

          2.師:四人小組合作交流,你們從這句詩中讀懂了什么?

          3.師:誰來說說你從這首詩中讀懂了什么?(作者)

          橫看成嶺側成峰:橫著看,廬山是一條山嶺,連綿不斷;側著看卻仿佛變成了一座山峰。

          4.師:你們能用橡皮泥捏出蘇軾描繪的這座山嗎?

          遠近高低各(重讀)不同:向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看到的廬山景色都不相同。

          5.師:從這兩句詩中,你知道為什么廬山在蘇軾的眼中,會有怎么多種變化嗎?

         。ㄌK軾站在不同的地方,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廬山)

          6.師:對,我們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現在就面對著廬山,你能用我站在___________看到__________說一句話嗎?(出示小黑板)不識廬山真(重讀)面目:(識:認清)“我”沒有認清廬山的真面目(全景)只緣身在此山中:只因為我站在廬山中

          7.師:這一句里有一個字很難寫,誰知道呢?(“緣”字)讓我們一起來疏通一下筆畫。

         。ㄈ┒嗾b讀,悟詩情

          多誦讀:

          1.師:老師有一個問題:作者為什么要描寫廬山?(作者喜愛廬山)作者從多個角度,細致地觀察了廬山,簡潔而生動地描繪了廬山的奇特景象,可見他對廬山的奇麗景色流連忘返。你們說,你們能不能把作者那贊美之情用優美的嗓子朗讀出來?好,現在讓我們用自己喜愛的方式朗讀這首古詩。誰還記得讀古詩的方法有幾種?(齊誦、輪誦、唱誦、表演讀、疊誦......)好,現在就請你們用自己喜愛的方式讀這首古詩。

          2.四人小組表演

          悟詩情

          師:剛才同學們非常有感情地朗讀了《題西林壁》。但吳老師有一個地方卻怎么也不能理解:作者為什么說自己“不識廬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經說廬山“橫看成嶺側成峰”了嗎?(因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橫看成嶺側成峰是站在遠處看的,而不識廬山真面目則是身在廬山時看的。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所以我們要想對事情有一個全面地了解,就要多聽一聽其他人的意見。)

          三、總結

          師:《題西林壁》這首古詩,不僅是對廬山雄奇壯觀、千姿百態景象的贊美,更包含了“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人生哲理。

          四、作業

          1.背誦、默寫《題西林壁》。

          2.結合生活事例,說說你是怎么理解“不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句的意思。

        題西林壁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1、能用自己的話或自己喜歡的方式說出詩的大意,感悟詩的意境和詩人的思想感情。

         。病⒛芙柚~典等工具書和生活積累理解詩中的詞句。

         。、背誦古詩,對重要詞句能夠默寫。

         。、體會富有人生哲理的詩句。

          5、激發學生對祖國山河的喜愛之情。

          【教學重點、難點】

         。薄Ⅲw會詩中描繪的景象。

         。、理解“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句話,并聯系生活從中獲得啟示。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設計】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師:同學們,你們平時到公園或其他名勝古跡游玩,有沒有注意到在樹桿上、竹子上、柱子上和墻壁上有些什么東西?

          學生說出“某某到此一游”……

         。、師:是啊,在公共場合,這是破壞環境的行為,我們可不能做呀?墒窃诠糯@卻是發表作品的一條途徑呢。古代的酒樓、驛站、寺院等地,大多有一處粉刷不錯的墻壁,專供文人墨客題詠留名。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首詩,就是宋代詩人蘇軾留在一座寺院的墻壁上的。(板書課題)

         。、大家看課題,對照文中的注釋,誰來跟我們說一下課題的意思呢?

          學生回答。

         。、師:大家說得對,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這篇發表在寺院的古詩說了些什么。

          二、熟讀課文,整體感知

         。薄⒄n件出示廬山的風景錄像?戳诉@段錄像,大家對廬山有怎樣的印象?

          學生說出“廬山真雄偉”、“山峰連綿不斷、高低起伏”……

          2、師:大家觀察仔細,說得不錯。我們再來看看作者眼里的廬山又是怎樣一種情形呢。請大家朗讀課文,對照注釋,試著翻譯,劃出不理解的詞語。

          學生反復自由誦讀,劃詞語。

         。场W生用自己的話說出詩的大意,然后請同學們評一評,看是否把詩中的景象和作者的感受說出來。

          三、體會詩境,感悟道理

          1、教師配樂誦讀,學生思考:作者是站在一個地方來觀察廬山的嗎?從哪里可以看出來?

         。、學生回答:

          從“橫”、“側”、“遠”、“近”、“高”、“低”幾個字可以看出詩人每到一個地方都在仔細地觀察、欣賞。

         。、師:“橫看成嶺側成峰”的意思大家都了解,可是,誰能明白這種現象呢?請大家伸出自己的手掌,從正面和側面觀察一下,看看有什么不同。學生照做,發現從不同角度觀察同一事物會看到不同的模樣。教師引導學生明白該詩句的意思。

         。础W生想象“遠近高低各不同”的畫面。

          5、分組討論下面幾個問題,然后交流:

         、艔]山到底是什么樣的呢?為什么始終看不出呢?

         、茝脑娭心闶艿搅耸裁磫l?大家想想看,怎樣才能看清廬山的真面目?

         、恰皬牟煌慕嵌扔^察,結果各不相!蹦闩龅竭^這樣的情況嗎?舉個例子說一說。

          四、指導朗讀,背誦古詩

          1、師:這么富有哲理的一首古詩,我們是不是應當把它背誦下來呢?背誦的訣竅就是多讀,在讀的時候,要把握好朗讀的節奏,掌握抑揚頓挫的朗讀方法。如詩中的“嶺、側、峰、低、各、同、山、目”要適當延長聲音;“遠近高低”都是重音,但也要讀出起伏;“真”、“只”要讀重音。

         。病⒎纸M競賽背誦古詩。

         。、抄寫古詩,提醒學生要書寫正確、規范。然后試著默寫課文。

        題西林壁教學設計9

          教學目標:

          1、理解詩意,想象詩中所描述的景象。

          2、感悟詩中蘊含的'深刻哲理。

          3、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詩意,體會詩中蘊含的哲理。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活力導入

          我們以往學過唐代大詩人李白描述廬山的詩,《望廬山瀑布》誰愿意給大家背一背,師指名背誦。這節課我們一齊來學習另一首描述廬山的詩《題西林壁》師板書課題

          誰來說一說題目的意思?題:書寫,壁:墻壁(石壁)

          誰介紹一下廬山的資料,課件出示

          詩簡單介紹作者蘇軾

          二、學習古詩,說詩意

          1、師范讀

          2、學生練讀

          3、詩糾正讀音

          4、借助工具書理解重點詞語

          橫看:從正面看

          不識:看不清

          真面目:全貌

          緣:因為

          5、逐句理解詩意學生分組自學

          6、師指名學生說詩意,(全班交流)

          三、誦讀體會

          啟發討論1、為什么不識廬山真面目呢?

          2、怎樣才能看到廬山的全貌呢?

          3、從這首詩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全班討論交流匯報

          四、鞏固應用

          1、練習背誦古詩

          2、默寫古詩

          五、總結學法

          讀詩句——說詩意——悟意境——吟誦詩

          六、作業

          背誦古詩和詩句的意思

          板書設計

          題西林壁

          (宋)蘇軾

          橫——嶺側——嶺

          遠近高低——各不一樣

          不識——真面目

          只緣——此山中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題西林壁教學設計10

          教材分析:

          《題西林壁》是蘇軾在1084年游廬山時題在西林寺墻壁上的一首詩。這首詩不寫那些名勝景致,卻另辟蹊徑,抓住廬山姿態談游山感受。全詩不僅是對廬山雄奇壯觀、千姿百態景象的贊美,而且還蘊含著人生的哲理,內涵深刻,耐人尋味。要想對某個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實際的認識,就必須站在客觀的立場上,正如俗語所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默寫古詩。

          2.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心境。

          3.能把讀詩的感受與他人交流。

          4.體會詩人在廬山時,觀察的地點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樣。

          教學重點、難點:

          1.借助以前學過的讀詩方法,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心境。

          2.引導學生把握好朗讀的節奏,掌握抑揚頓挫。

          3.體會詩人“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思想,說說自己的感受。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1.同學們,誰去過廬山或看過廬山的風景片嗎?請簡單地介紹一下廬山的風景或景點的名稱。

          2.廬山的瀑布氣勢磅礴,唐代著名詩人李白的《望廬山瀑布》中有名句: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廬山不僅瀑布有名,山也特別有名氣,李白以廬山的山為背景還寫過一首另一首詩《望廬山五老峰》中有一句:廬山東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3.同樣以廬山為背景,不同的詩人,就會有不同的感受。蘇軾就曾經寫下了五首廬山記游詩,還將最后一首題于西林寺的墻壁之上,這首詩就是——《題西林壁》。

          二、解詩題,知作者(板書課題:題西林壁)

          1.簡介:當時題壁詩盛行,因為雕版印刷能力有限,大量詩歌不能刻印出來,于是題壁就成了詩人“發表”作品的途徑之一。因為題壁簡單易行,只要把作品寫在墻壁上,天南海北的過往行人過而讀之,就可以傳播開來。

          2.詩題

          3.作者

          三、讀正確,明詩意

          1.聽錄音讀

          2.指生讀

          3.師生合作讀:生讀前四字,師讀后三字,交換角色再讀。

          4.齊讀。

          5.詩意

          四、入詩境,悟詩情

          1.這首詩寫了什么?請你輕輕地讀一讀,認真地想一想,然后和同桌交流。

          2.老師提三個問題,如果能答出來,就說明這首詩大體讀懂了。

          題一:這首詩中藏著幾個方位詞,找出來。

          (板書:橫側遠近高低)

          題二:作者欣賞廬山是不是真的橫著看,側著看,遠處看,近處看,高處看,低處看?這些方位詞在詩中起什么作用?

         。ò鍟航嵌炔煌

          角度不同,景色怎么樣呢?從詩中找證據。(遠近高低各不同)

         。ò鍟壕吧煌

          小結:蘇軾不愧為大文豪,詩的前兩句用14字就讓我們深切地體會到看的角度不同,看到的景物就完全不一樣。

          題三:作者為什么“不識廬山真面目”?

          此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小結:看來要想了解全面,就要超越狹小范圍,擺脫主觀成見。

          引導回答:因為我身在廬山中,視野狹窄,只能看到局部,不能看到全面。

          五、詩意引申

          1.師舉生活實例1:一位同學放學校外等車遠觀學校教學樓……于是,他輕輕地吟誦道:

         。ㄒx)不識廬山真面目——

          2.師舉生活實例3:以《背影》為例,引出不識“父愛”真面目,只緣身在”父愛”中。小結:詩中的“山”不是指廬山了,這個“山”可以是指一樣東西,也可以是指一件事情,更可以是指一個人。

          3.同學們有沒有碰到過“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情況?舉例說一說。

          (逐一事例引讀)不識××真面目——

          4.這首詩不僅僅感受到了廬山景觀的奇麗,還告訴了我們一個怎樣的人生哲理?

          引導理解:人們所處地位不同,看問題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片面性。預知事情真相與全貌,需全面了解。

          四、全文總結

          小結:寫廬山詩,大都從不同角度贊美廬山美景,作者卻另辟蹊徑,由自己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看到的景象完全不同得出“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人生哲理。這是作者的巧妙之處,是這句詩成為千古絕唱的妙招。

          五、拓讀古詩

          古詩欣賞

        題西林壁教學設計11

          教學目標:

          1、會正確書寫“緣”,理解“題、橫看、緣”等詞語在詩中的意思。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背誦古詩。

          2、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形象思維能力,以及正確看待問題的能力。

          3、通過對詩句的理解,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審美情操。

          教學重點:

          學習古詩的內容,想象詩中所描寫的情景。

          教學難點:

          感悟品味詩中所蘊含的哲理。

          課前交流:

          1、師:同學們,我們以前見過面嗎?(生:沒有)

          師:自我介紹。初次見面,要是以后同學們在街上碰到我,你們能認出我嗎?為什么?

          師:為了避免大家忘記我,請同學們認認真真、含情脈脈地看我一分鐘。(師從正面、側面、反面各轉一圈)

          師:現在不會認錯了吧?剛才,同學們已經認識了老師,現在讓我也來認識認識你們吧。ㄉ晕医榻B)

          2、同學們喜歡爬山嗎?你爬過哪些山?它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用一個詞語概括一下。

          3、(課件出示描寫山的詞語)現在我們來一個記憶力大考驗,老師這里有一些描寫山的詞語,看誰在最短的時間內記住最多的詞?(指名讀、齊讀一遍)

          4、交流學生記詞情況。

          一、情景導入

          1、你對廬山有哪些了解?生介紹課前搜集的廬山的資料。

          2、想不想親眼目睹廬山的風采,讓我們跟隨攝像機的鏡頭一起走進美麗的廬山。(課件播放廬山圖片)剛才我們的廬山之行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2、廬山是歷史文化名勝,以其美麗壯觀的景色吸引了無數的文人墨客,為廬山留下了一首首壯美的詩篇。900多年前宋朝大詩人蘇軾花了十多天的時間游覽了廬山,但對廬山的認識還不夠全面,他感受頗深,在廬山西林寺的墻壁上寫下了這樣一首詩。請看大屏幕。(出示課件:西林寺墻壁上的詩)

          3、哪位細心的同學知道了這首詩的名字?

          師指導學生朗讀題目。(生跟老師一起朗讀課題)

          4、理解題目的意思:

          題:書寫(書寫在西林寺墻壁上的詩)

          帶著你對題目的理解再讀古詩題目。

          5、這首詩的作者是——蘇軾,關于蘇軾你了解多少?(課件出示簡介)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他的詩、文、書、畫都很專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詩、詞散文的創作上都有很大的成就,對詞的發展作出了貢獻,著有《東坡全集》。

          6、現在讓我們一起來欣賞這首詩。

          7、課件出示古詩范讀

          師:讀得怎么樣?老師相信同學們一定也能讀得這么美。

          (1)生自由讀。請同學們仔仔細細讀上4遍,前兩遍讀的時候,注意讀準字音,要把詩念得字正腔圓;讀后兩遍的時候,要注意把它念通順,注意詩的停頓。

         。2)指名讀,其他同學認真傾聽,一會你們來評價評價。

         。3)師生合作讀。讀古詩不僅要讀的準確,還要讀的有節奏,要讀的有板有眼。生讀前四個字,師讀后三個字。

          二、感悟理解

          師:詩寫得美同學們讀得更美。但是僅僅會讀還不行,還要會理解。同學們平時是怎樣理解古詩的?

          生:交流理解方法。(查字典、結合詩后注釋、查工具書、上網查資料等)

          師: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自讀古詩,請同學們用你平時學習古詩的`方法自學古詩。

          生自學,師巡回指導

          師:學好了嗎?誰能說一說,通過自學古詩的前兩句,你都知道了什么?

          師:(出示嶺峰的圖片)嶺和峰有什么不同?用一個詞語來形容一下。(嶺:連綿不斷;峰:高聳入云、高高挺立)

         。ㄉ鹤髡哌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看到的景色都不一樣。從“各”字看出都不一樣。)

          師:你能想象一下作者從不同的角度會看到廬山怎樣的景色?(師創設情境)

          (遠:重巒疊嶂近:危崖險巖從高處俯瞰:深溝幽壑從山下仰望:遮天蔽日)

          師:怎樣讀出不一樣的感覺?讀出氣勢,有強弱對比,如遠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讀出起伏,遠強一些,近弱一些,高強一些,低弱一些。自由練讀(指名讀前兩句詩)

          師:為什么看到的廬山的景色不一樣?答案就在詩中,快讀讀吧!誰知道原因了?

          生:只緣身在此山中。

          出示詩的后兩句,指名讀。在這一句里有一個字很難寫,誰知道是哪個字?(緣)

          指導書寫,理解“緣、不識”的意思。(因為)

          誰讀懂了這兩句詩的意思?

          你能用上什么關聯詞嗎?

          (生:我們之所以看不清廬山的真面目,是因為自己身在這廬山之中)

          師:誰能反過來說一說?

         。ㄉ阂驗槲胰嗽谶@座山中,所以認不清廬山的真面目。)

          師:為什么詩人身在此山中反而認不清廬山的真面目呢?

          生:因為詩人站在廬山之中,視野受到限制,只能看到廬山的局部,而非廬山的全貌;作者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結果就不同)

          師:誰能舉一個類似的例子?(生舉例)盲人摸象、下棋等。教師可結合具體的物品,如橘子、蘋果等讓學生理解從不同的角度看,結果不同。

          師:結合我們今天學得這首古詩讓我們知道,要了解一個事物必須怎樣做?

          生答:客觀全面的了解事物。

          師:明白了這一道理后,想一想,我們應該怎樣正確的評價我們周圍的同學呢?是看他的優點呢還是看缺點呢?

          生答:優缺點全面看。

          師:看待別人是這樣,評價自己也是如此,誰愿意試著客觀全面地評價一下自己?

          學生自由發言。

          讓別的同學去評價他。

          這就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師:只有客觀全面的看待自己和別人,才能取長補短,使自己變得越來越優秀。

          《題西林壁》這首詩,前兩句讓我們感受到了廬山的雄奇壯觀、千姿百態,后兩句告訴我們“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人生哲理。作者為什么要描寫廬山呢?(喜愛)我們應該帶著怎樣的感情讀呢?(喜愛、贊美)下面我們就再一次齊聲朗誦這首古詩

          師生齊誦。

          三、古詩賞析

          師:描寫廬山美景的古詩很多,我從網上查閱到自東晉以來,歌詠廬山的詩詞歌賦就有4000多首,除了這首詩之外,你還知道哪些詩人寫過廬山?

          生:我知道李白寫過《望廬山瀑布》

          今天老師也帶來了幾首描寫廬山的古詩請大家一起欣賞。出示課件《望廬山五老峰》、《為李進同志題所攝廬山仙人洞照》

          《廬山雪》

          望廬山五老峰

          李白

          廬山東南五老峰,

          青天削出金芙蓉。

          九江秀色可攬結,

          吾將此地巢云松。

          《為李進同志題所攝廬山仙人洞照》

          暮色蒼?磩潘,

          亂云飛渡仍從容。

          天生一個仙人洞,

          無限風光在險峰。

          明代詩人王世懋冒雪上廬山寫下了一首詠雪詩《廬山雪》:

          朝日照積雪,廬山白如云。

          始知靈境杳,不與眾山群。

          樹色空中斷,泉聲天半聞。

          千崖冰玉里,何處著匡君

        題西林壁教學設計12

          教學目標:

          1、準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2、借助插圖、展開想象,并運用增、補、調、換四種方法理解古詩,體會詩句的意境。

          3、習得觀察方法,明白古詩蘊含的道理。

          4、指導背誦《題西林壁》。

          教學重點:

          理解詩意,讓學生掌握理解詩句的方法。

          教學難點:

          明白古詩蘊含的道理。

          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望廬山瀑布》引入,板書課題

          二、初讀

          師:請大家自由讀、讀準字音、把古詩讀通順。

          (自由讀、指名讀,齊讀古詩,糾正讀音。)

          師:讀好一首古詩,還要注意停頓和節奏的劃分,大家邊聽老師讀,邊在自己的書上劃分節奏,好嗎?(PPT投影節奏劃分)

          生根據節奏自由讀 指名讀 齊讀

          三、理解

          (一)借助題目悟方法

          師:孩子們,要想看懂一首古詩,首先要理解它的意思,請大家說說平時是用什么方法來理解詩句意思的?

          請看這首古詩的題目:題西林壁(指題目)(借解釋小結方法)

          板書:增 補 調 換

          (二)運用方法學詩句,感受廬山的千變萬化

          師:孩子們,我們一起來讀讀古詩的第一二句:(齊讀)

          請大家按照剛才小結的理解詩句的方法,學習小組之間討論討論這兩句詩的意思,要是能把用到的具體方法跟同學說說就更好了!開始吧!

          師巡視,傾聽、指導。

          師:同學們討論得很認真,誰來結合理解古詩的方法,說說第一句的意思?

          補充解釋:看課文插圖,理解“橫看”“側看”

          誰來繼續結合理解詩句的方法說說第二句的意思

          請大家看看課文插圖,展開想象,說說你看到了怎樣的廬山

          生充分觀察課文插圖,說出自己看到的景象

          是呀,難怪詩人說廬山:(齊讀)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PPT)

          想再看看廬山嗎?(出示一組廬山圖片)

          能再說說廬山給你留下的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嗎?

          能帶著你的感受再讀這兩句詩嗎?(個別讀)

          師:是呀,這些都是詩人游覽廬山看到的景色。(板書:景)

          只要詩人站在不同的位置,不同的角度,就會看到廬山不同的樣子,所以觀察廬山的角度遠遠不止文中提到的六個。

          自古以來,有不少文人墨客游覽廬山,寫下了他們的感受,我們去看看詩人眼中的廬山,感受廬山的千變萬化:(師大約講解詩意)

          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間四月芳菲盡, 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 不知轉入此中來。

          所以,難怪詩人說廬山:(齊讀)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請大家閉上眼睛,邊讀邊在頭腦里想象廬山的樣子,把你最喜歡的那幅廬山風景畫讀出來……

          (三)活用方法悟詩情

          廬山的景色真是讓人目不暇接!所以詩人不禁發出了這樣的感嘆:

          (齊讀)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請大家繼續用剛才理解詩句的.方法說說這兩句話的意思。

          師:詩人已經看到廬山這么多不同的景色了,為何它還說看不清廬山的真實面目呢?

          生:因為他身在廬山之中,視野太狹窄,所能見到的只是廬山的局部

          師:所以這兩句詩的解釋中,我們還可以用“補”的方法,把原因補充得更加具體——

          生:(補)我看不清廬山的真實面貌,只因為身在廬山之中(視野太狹窄)

          師:那該站在怎樣的角度才能看清廬山的全貌呢?

          生答:應該跳出廬山,身在廬山之外,從高處俯覽整個廬山

          師:所以詩人說:(齊讀)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請大家再讀讀這首詩,從這首詩中,大家明白了什么道理呢?

          生說:我明白了要從多個角度觀察事物、處理問題,這樣才能客觀、全面。

          師:是的。要想對某個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實際的認識,就必須站在多個角度,站在客觀的立場上,這也就是俗語說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道理。

          誰還記得我們學過的哪些課文正好說的也是這個道理?(《畫楊桃》)

          能舉個生活中的例子說說嗎?(下棋、同學之間吵架)

          師:詩人游廬山,把自己的所見、所感都寫下來了,讓我們不僅欣賞到了廬山的美景,還讓我們明白了生活中的道理。(板書:道理)

          像這樣的詩,我們可以叫它哲理詩。

          讓我們再一次走進廬山,欣賞廬山的美景,把這首詩美美地讀一次。

          (指名讀、小組讀、分角色讀、全班齊讀)

        題西林壁教學設計13

          教材分析:

          本節課教學內容屬于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小學語文第七冊第二組課文《古詩兩首》中的第一首。本組教材圍繞“觀察與發現”這一專題編排,教學內容都是關于觀察大自然景物和發現大自然奧秘的。

          《題西林壁》這首古詩是蘇軾在1084年游廬山時題在西林寺墻壁上的一首詩。全詩不僅是對廬山雄奇壯觀、千姿百態景象的贊美,而且還蘊含著人生的哲理,內涵深刻,耐人尋味。要想對某個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實際的認識,就必須站在客觀的立場上,正如俗語所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教學目標:

          1. 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2. 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句的意境,明白古詩闡述的道理。

          3. 學會觀察的方法,樂于把觀察所得表達出來。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題,了解詩人和寫作背景。

          1. 復習《望廬山瀑布》,觀賞廬山圖片,引出本詩。

          2. 學生閱讀閱讀資料(一):課文學習。了解本詩的作者和寫作背景。

          二.借助注釋,理解詩意。

          1. 讀詩題,解釋題目的意思。

          2. 指明讀古詩,要求讀正確,讀流利。

          3. 小組交流,借助注釋解釋古詩的意思。

          4. 學生匯報。

          三.質疑解疑,體會詩義。

          學生質疑。例:為什么作者說“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保

          1. 作者身在廬山之中,看到的`是什么樣的景象呢?這景象是廬山的真面目嗎?

          2. 作者要怎么樣才能看到廬山的真面目呢?

          3. 你從這句話中懂得了什么道理?

          4. 觀察事物,如果只看一個方面,會有什么后果呢?學生閱讀資料(二):明理篇(《盲人摸象的故事》《公雞和貓頭鷹的爭論》《一次考試》《一則寓言的啟示》)

          5. 學生交流閱讀后的感受,深化觀察事物要多角度、全面地觀察的道理。

          6. 討論:如果你能去廬山,你還會從哪些別的角度去觀察?

          四.指導朗誦、背誦古詩。

          1. 推薦兩種朗讀方法:突出觀察角度的詞語和突出觀察結果不同的詞語的讀法,學生練習。

          2. 配樂朗讀。

          3. 背誦比賽。

          五. 拓展閱讀,體會多角度觀察事物的精彩,學習觀察和寫作的方法,

          1. 學生閱讀閱讀資料(三):佳作欣賞。

          2. 從觀察和習作的角度談談閱讀的收獲。

          六.小練筆:我愛觀察。(多角度地觀察一樣事物,寫具體,寫生動)

          七.總結。

          板書:

          題西林壁

          角度不同

          觀察 多角度、全面

          結果不同

        題西林壁教學設計14

          一、教學目標

          1.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古詩。

          2.抓住關鍵詞句,讀中感悟,理解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思想感情。

          3.復習以前學過的古詩。

          二、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1.導入

          同學們,你們以前學過那些古詩啊,還記得嗎?誰來背給大家聽聽?(學生踴躍背詩)

          2.讀題

          真不錯你們會背這么多的古詩。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新古詩《題西林壁》(齊讀課題)

          3.解題

          你們知道嗎?《題西林壁》中的題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那么整個題目的意思你知道嗎?(在西林寺的墻壁上題詩)

          4.介紹題壁詩

          (二)學習古詩

          1.過度

          是誰在西林寺的墻壁上題詩呢?(蘇軾)那我們一起去欣賞一下蘇軾的這首題壁詩。

          2.自由讀詩

          3.讀完了這首古詩,你有什么體會。ㄗ杂烧f說)

          4.解讀第一句

          A.出示句子

          B.指明朗讀

          C.我們偉大是詩人是從那些方面來寫廬山的,請找出這句話中表示方位的字詞

          橫:正面;側:側面;遠、近、高、低

          D.從正面看到的廬山是怎么樣的?側面呢?(展示課件)

          E.此時你們的`心情是什么樣的?

          F.廬山是如此雄偉、壯麗,你們能用自己的朗讀表達出來嗎?(自由讀指名讀)

          G.作者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結果卻不同,你們有沒有碰到過這種事情啊,舉個例子說說。

          5.解讀第二句

          A.你們認為作者看清楚了廬山的真面目嗎?為什么?

          B.出示第二句,解釋緣的意思。

          C.你認為怎樣才能看清廬山的真面目?

          D.是小結:我們看事情也一樣,要從不同的角度去分析,看待事情要看全部,不要片面化。

          (三)背誦古詩

          1.自由讀

          2.指明背誦:不會背的可以跟著輕聲的讀,會背的可以輕聲的跟著背。

          3.齊背

          (四)拓展訓練

          1.復習:我們以前還學過哪些描寫廬山的古詩?

          2.課后自己找一找還有那些古詩是描寫廬山的?

        題西林壁教學設計15

          一、導入

          師:同學們,古詩語言精煉,蘊義深刻,是中華文明的一塊瑰寶。五年來我們學了不少古詩,了你能談談學習古詩的感受嗎?同學們從不同角度談出了自己學習古詩的感受 。今天,我們就來再次走進角度單元,領略古詩的魅力,一起來學習《題西林壁》。

          二、資料解題。

          1、誰來說說你搜集的有關這首詩的資料。

         。ㄌK軾就曾經寫下了五首廬山記游詩。還將最后一首題于西林寺的墻壁之上。這首詩就是一首題壁詩。當時題壁詩盛行,因為雕版印刷能力有限,大量詩歌不能刻印出來,于是題壁就成了詩人“發表”作品的途徑之一。因為題壁簡單易行,只要把作品寫在墻壁上,天南海北的過往行人過而讀之,就可以傳播開來。)

         。ㄌK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被合稱為“三蘇”。本文是蘇軾經過廬山時寫下的五首游記詩之一。)

          2、能說說題目的意思嗎?(書寫在西林寺墻壁上的詩)

          三、用文字畫畫

          學習一二句:

          1、這首詩中藏著幾個方位詞,誰能找出來。

          板:橫 側 遠 近 高低 解釋:橫:正面看

          這些方位詞讓你知道了什么?從不同角度來看廬山,景色就怎么樣呢?

          2、指導讀詞:人們常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人用6個字就為我們從不同角度畫出了廬山的風景圖,老師想用語言為我們描畫其中的一幅圖“橫看成嶺”。從正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氣勢磅礴。于是,我不禁想這樣來讀這個詞:讀出它的連綿不絕。誰也想試試像老師這樣用文字畫畫,用朗讀展示。來描畫其他的風景圖。

          側成峰: 遠:遠看隱天蔽日,讀句 近:近看奇峰怪石

          高:俯瞰幽谷深澗 低:仰望重巒疊嶂

          3、作者是按橫側遠近高低不同的方位順序去看廬山,看到的景色各不相同。同學們還可以按哪些順序去看廬山呢?

          生:按不同的時間順序去,如早中晚;可以不同的季節去,如春夏秋冬;還可以不同的天氣去,如晴陰雨等。

          師:同學們真善于思考,是啊,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季節、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天氣懷著不同的`心情站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的廬山都不一樣,真是……生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4、說句意:寥寥幾句,區區14字,就為我們勾勒了出了幾種不同的畫面。同學們能用文字把作者前兩行所描畫的畫面展示出來嗎?

          過度:作者從多個角度,細致地觀察了廬山,從不同的方位順序寫出了廬山的美景,,一幅幅畫面在眼前呈現,讓人目不暇接,美不勝收。由此,作者發出感嘆:“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四、學習后兩句

          1、請同學們自己讀一讀,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兩句的意思?關系?(生讀,回答:詩人不認識廬山的原因是因為他就在廬山之中,視野受到局限,只能看到廬山的局部,而不能看到廬山的全貌。)

          2、用上因為…所以…再來說說。

          3、再讀讀這句詩,你有什么疑問嗎?為什么站在廬山之中就看不清廬山的真面目呢?(生思考、回答:是因為詩人站在廬山之中,視野受到限制,只能看到廬山的局部,而非廬山的全部。)

          4、師:“不…..”難道詩人所指的只是廬山一座山嗎?不,普天之下所有的山,每一座都是如此。以此類推,世間萬物也是如此。我們來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我們每天都生活在地球上,但我們是時時都能看到地球的全貌嗎?

          5、師:對,從各個不同角度看到的只是事物的不同方面,要想了解一個事物必須怎樣做?(生答:全面的了解事物。)

          師:對,這就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讓我們再來讀后兩行,把領悟的道理讀進去。

          五、有節奏讀全詩。

          古詩最講究的是吟誦。吟誦時要注意高低起伏,快慢停頓。請同學們試著吟誦這首詩。

          六、悟《題西林壁》

          1、同樣是寫廬山,但各不相同。誰來記得李白的《望廬山瀑布》,看看這幾句詩和《題西林壁》在內容上有些什么不同?

          2、小結:別的詩人寫廬山,都是贊美廬山的美景,作者卻另辟蹊徑,由看到的景,悟出了“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人身哲理。這就是作者的巧妙之處,角度不同,感悟不同使“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句詩成為千古絕唱。

          七、背誦詩:

          知識在于積累,讓我們把這首詩永遠的留在記憶中。請同學們背一背這首詩,也可以邊背邊做動作。(展示背)

          八、結束新課。

          在古詩的這座百花園中,還有許多別具一格、匠心獨運的詩篇,同學們讓我們課下走進古詩,去品讀它,繼續領略古詩的魅力。

          ,趙飛燕《題西林壁》教學設計

        【題西林壁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題西林壁教學設計05-08

        題西林壁教學設計01-03

        《題西林壁》經典教學設計04-18

        《題西林壁》教學設計04-16

        《題西林壁》教學設計12-09

        《題西林壁》教學設計06-19

        [優秀]題西林壁教學設計06-25

        蘇軾題西林壁教學設計03-24

        《題西林壁》教學設計范本04-21

        《題西林壁》教學設計范例04-17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7_欧美色欲色综合色欲久久_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_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无码
          1. <rp id="zsypk"></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