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p id="zsypk"></rp>

      2. 題西林壁古詩的解意

        時間:2022-10-05 11:00:04 題西林壁 我要投稿

        題西林壁古詩的解意

          《題西林壁》是宋代文學(xué)家蘇軾的詩作。這是一首詩中有畫的寫景詩,又是一首哲理詩,哲理蘊(yùn)含在對廬山景色的描繪之中。下面是關(guān)于題西林壁古詩的解意的內(nèi)容,歡迎閱讀!

        題西林壁古詩的解意

          《題西林壁》

          蘇軾 宋

          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yuǎn)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題西林壁》古詩的意思:

          譯文從正面、側(cè)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山峰聳立,從遠(yuǎn)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廬山呈現(xiàn)各種不同的樣子。我之所以認(rèn)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為我人身處在廬山之中。

          注釋題西林壁:寫在西林寺的墻壁上。西林寺在廬山西麓。題:書寫,題寫。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廬山。

          名句賞析——“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元豐七年(1084)春末夏初,蘇軾暢游廬山十余日,被廬山雄奇秀麗的景色所吸引。因此,他揮毫寫下十余首贊美廬山的詩,這是其中的一首。前兩句描述了廬山不同的形態(tài)變化。廬山橫看綿延逶迤,崇山峻嶺郁郁蔥蔥連環(huán)不絕;側(cè)看則峰巒起伏,奇峰突起,聳入云端。從遠(yuǎn)處和近處不同的方位看廬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氣勢又中不相同。后兩句寫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從不同的方位看廬山,會有不同的印象,原來是因為“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說,只有遠(yuǎn)離廬山,跳出廬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廬山的真正儀態(tài)。這兩句充滿了意味深長的哲理,并成為人們廣為傳誦的警句。

          作者: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xué)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一生仕途坎坷,學(xué)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shù)表現(xiàn)獨(dú)具風(fēng)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chuàng)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創(chuàng)作背景:

          蘇軾于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由黃州(治所在今湖北黃岡)貶所改遷汝州(治所在今河南臨汝) 團(tuán)練副使,赴汝州時經(jīng)過九江,與友人參寥同游廬山。瑰麗的山水觸發(fā)逸興壯思,于是寫下了若干首廬山記游詩。《題西林壁》是游觀廬山后的總結(jié)。據(jù)南宋施宿《東坡先生年譜》記載可知此詩約作于元豐七年五月間。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蓬}:書寫,題寫。西林:西林寺,又稱乾明寺,位于江西廬山七嶺之西。

         、茩M看:從正面看。廬山總是南北走向,橫看就是從東面西面看。側(cè):側(cè)面。

         、歉鞑煌焊鞑幌嗤。

         、炔蛔R:不能認(rèn)識,辨別。真面目:指廬山真實的景色、形狀。

         、删墸阂驗椋捎。此山:這座山,指廬山。[1][2]

          白話譯文

          從正面、側(cè)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山峰聳立,從遠(yuǎn)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廬山呈現(xiàn)各種不同的樣子。

          我之所以認(rèn)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為我自身處在廬山之中。

          作品鑒賞

          此詩描寫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說理,指出觀察問題應(yīng)客觀全面,如果主觀片面,就得不出正確的結(jié)論。

          前兩句“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yuǎn)近高低各不同”,實寫游山所見。廬山是座丘壑縱橫、峰巒起伏的大山,游人所處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這兩句概括而形象地寫出了移步換形、千姿萬態(tài)的廬山風(fēng)景。

          后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說理,談游山的體會。之所以不能辨認(rèn)廬山的真實面目,是因為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為廬山的峰巒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廬山的一峰一嶺一丘一壑,局部而已,這必然帶有片面性。這兩句奇思妙發(fā),整個意境渾然托出,為讀者提供了一個回味經(jīng)驗、馳騁想象的空間。這不僅僅是游歷山水才有這種理性認(rèn)識。游山所見如此,觀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這兩句詩有著豐富的內(nèi)涵,它啟迪人們認(rèn)識為人處事的一個哲理——由于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fā)點(diǎn)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rèn)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認(rèn)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范圍,擺脫主觀成見。

          《題西林壁》不單單是詩人歌詠廬山的奇景偉觀,同時也是蘇軾以哲人的眼光從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認(rèn)識。由于這種認(rèn)識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觀規(guī)律的,所以詩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給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啟人心智。因此,這首小詩格外含蓄蘊(yùn)藉,思致渺遠(yuǎn)。

          這首詩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語言卻異常淺顯。深入淺出,這正是蘇軾的一種語言特色。蘇軾寫詩,全無雕琢習(xí)氣。詩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種質(zhì)樸無華、條暢流利的語言表現(xiàn)一種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這意境又是不時閃爍著熒熒的哲理之光。從這首詩來看,語言的表述是簡明的,而其內(nèi)涵卻是豐富的。也就是說,詩語的本身是形象性和邏輯性的高度統(tǒng)一。詩人在四句詩中,概括地描繪了廬山的形象的特征,同時又準(zhǔn)確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領(lǐng)的道理。鮮明的感性與明晰的理性交織一起,互為因果,詩的形象因此升華為理性王國里的典型,這就是人們?yōu)槭裁辞О俅蔚陌押髢删洚?dāng)作哲理的警句的原因。

          如果說宋以前的詩歌傳統(tǒng)是以言志、言情為特點(diǎn)的話,那么到了宋朝尤其是蘇軾,則出現(xiàn)了以言理為特色的新詩風(fēng)。這種詩風(fēng)是宋人在唐詩之后另辟的一條蹊徑,用蘇軾的話來說,便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形成這類詩的特點(diǎn)是:語淺意深,因物寓理,寄至味于淡泊!额}西林壁》就是這樣的一首好詩。

        【題西林壁古詩的解意】相關(guān)文章:

        《題西林壁》趣解10-12

        古詩題西林壁07-28

        《題西林壁》古詩08-10

        《題西林壁》 古詩12-05

        古詩 題西林壁12-05

        題西林壁古詩12-05

        題西林壁的古詩12-05

        古詩《題西林壁》12-05

        題西林壁古詩12-05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7_欧美色欲色综合色欲久久_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_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无码
          1. <rp id="zsypk"></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