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p id="zsypk"></rp>

      2. 八年級語文桃花源記教案

        時間:2023-06-26 08:45:51 興亮 桃花源記 我要投稿

        八年級語文桃花源記教案(精選11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yè)解惑的人民教師,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通過教案準備可以更好地根據(jù)具體情況對教學進程做適當?shù)谋匾恼{(diào)整。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八年級語文桃花源記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八年級語文桃花源記教案(精選11篇)

          八年級語文桃花源記教案 1

          一、學情分析:

          《桃花源記》是八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一篇文言文,作者是晉宋時期詩人、辭賦家、散文家陶淵明!短一ㄔ从洝访鑼懥艘粋美好的世外仙界,在那里生活著的其實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難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們的和平、寧靜、幸福,都是通過自己的勞動取得的。在這篇短文中,作者表達了自己對現(xiàn)實生活的不滿,以及對美好社會的向往。

          經(jīng)過了兩年的學習積累,學生已經(jīng)基本掌握了學習文言文的一般方法,也積累了一定的文言常識和文言字詞。而這篇小短文,有故事有情節(jié),學生理解起來應該不難。所以要更多地放手讓學生自學感悟。

          二、學習目標:

          1、查找資料,了解作者生平,了解本文的寫作背景。

          2、認讀生字,能準確朗讀并背誦課文。

          3、掌握常見文言實虛詞,積累古今異義詞;會翻譯課文。

          4、學習本文敘事脈絡清晰、描寫生動、語言精練準確的特點。

          5、理解本文深刻的主題思想,感受作者美好的社會理想。

          三、學習策略:

          在課堂模式上,我選取了我校一直在探究的“一四三”教學模式。即“一個中心、四個環(huán)節(jié)、三種學習”。

          在學案的編寫上,要盡可能的多給學生一些資料,以減少學生查閱資料的時間,從而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要多指導學生學會有效的預習文言文。比如,反復誦讀,熟悉文章內(nèi)容;根據(jù)課下注釋和參考書翻譯全文,把有難度的句子翻譯和詞語解釋批注在相應的詞句旁邊;看課下注釋和參考書也解決不了的問題,要在課本上做標記;要學會分類整理詞語和特殊句式等。有了充分的自學預習,課堂上的小組合作探究學習才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在課堂學習時,要把更多的時間交給學生。始終遵循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課堂學習模式。使學生的潛能得到限度的發(fā)揮。

          四、教學過程:

          (一)分發(fā)學案,指導預習:

          預習部分的簡單內(nèi)容,比如資料的閱讀背記和字音字形的掌握,可以讓學生在課下完成;較難的內(nèi)容,像句子翻譯、詞語的積累,還有對課文內(nèi)容的整體感知,可以放在課堂上,先由學生自學,然后全班交流明確。以確保學生所學知識的準確性。

          A、閱讀下列有關資料,批畫背記重點內(nèi)容:

          1、有關“記”:“記”是一種文體,這種體裁出現(xiàn)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記人和事,可以記山川名勝,可以記器物建筑,故又稱“雜記”。在寫法上大多以記述為主而兼有議論、抒情成分。

          2、有關作者:陶淵明是漢魏南北朝800年間最杰出的詩人,也是杰出的辭賦家與散文家。陶淵明的詩感情真摯,樸素自然,有時流露出逃避現(xiàn)實、樂天知命的老莊思想,因此,陶淵明有“田園詩人”之稱,也是田園詩派的鼻祖。他的詩從內(nèi)容上可分為飲酒詩、詠懷詩和田園詩三大類。

          3、有關作品:《桃花源記》是東晉文人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約作于永初二年(421),即南朝劉裕弒君篡位的第二年。描繪了一個世外桃源。以武陵漁人進出桃花源的行蹤為線索,按時間先后順序,把發(fā)現(xiàn)桃源、小住桃源、離開桃源、再尋桃源的曲折離打的情節(jié)貫串起來,描繪了一個沒有階級,沒有剝削,自食其力,自給自足,和平恬靜,人人自得其樂的社會,是當時的黑暗社會的鮮明對照,是作者及廣大勞動人民所向往的一種理想社會,它體現(xiàn)了人們的追求與想往,也反映出人們對現(xiàn)實的不滿與反抗。另有同名動畫《桃花源記》和相關話劇《暗戀桃花源》。

          B、讀出下列詞句,注意加點字的讀音。并把這些字音批寫在課文上:

          夾(jiá)岸便舍(shě)船豁(huò)然開朗劉子驥(jì)

          阡(qiān)陌(mò)交通黃發(fā)垂髫(tiáo)怡(yí)然自樂

          便要(yāo)還家邑(yì)人皆嘆惋(wǎn)此中人語(yù)云及郡(jùn)下詣(yì)太守不足為(wèi)外人道也

          屋舍(shè)儼(yǎn)然遂(suì)與外人間(jiàn)隔

          C、熟讀課文:讀準字音,讀準停頓。

          D、解釋加點字詞,并翻譯句子:

          1、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

          2、緣溪行,忘路之遠近。

          3、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4、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5、林盡水源,便得一山。

          6、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

          7、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

          8、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9、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10、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

          11、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12、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

          13、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14、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

          15、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16、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

          17、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shù)日,辭去。

          18、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19、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

          20、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

          21、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22、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guī)往。

          23、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E、文言知識積累:

          請在學案上寫出各類詞語的解釋以及特殊句式。

          1、重要實詞:

          緣、異、窮、具、咸、妻子、邑人、絕境、間隔、無論、語、足、及、詣、津

          2、重要虛詞:

          乃:為:其:

          3、古今異義:

          無論:妻子:絕境:鮮美:交通:不足:間隔:儼然:緣:津:外人:如此:仿佛:開朗:扶:志:延:悉:咸:既:尋:向:果:

          4、詞類活用:

          盡:異:前:窮:焉:志:未果,果:

          5、一詞多義:

          尋:舍:中:志:之:為:遂:向:得:聞:

          6、同義詞

          都——悉:皆:咸:并:具:

          沿——緣:扶

          邀請—要:延:

          7、特殊句式:

          (1)判斷句:

          (2)省略句:省主語:省賓語:

          F、請分別用四個字概括每段主要內(nèi)容:

          發(fā)現(xiàn)桃林——桃源做客——離開桃源——再尋桃源(不見桃源)

          (二)創(chuàng)設情境,激趣導學:

          師:有誰知道“世外桃源”這個詞語的意思?

          生:世外桃源,借指不受外界影響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師:那么誰又能告訴大家這個成語的出處呢?

          生:“世外桃源”出自陶淵明寫的《桃花源記》。

          師:同學們說得很對。那么陶淵明為什么要虛構這么一個故事?為什么要把他虛構的社會描繪得這么美好呢?今天,我們通過學習《桃花源記》來了解在這個故事中,陶淵明為我們描繪了一個怎樣的社會?這篇文章寄托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三)出示目標,明確方向:

          1、查找資料,了解作者生平,了解本文的寫作背景。

          2、認讀生字,能準確朗讀并背誦課文。

          3、掌握常見文言實虛詞,積累古今異義詞;會翻譯課文。

          4、學習本文敘事脈絡清晰、描寫生動、語言精練準確的特點。

          5、理解本文深刻的主題思想,感受作者美好的社會理想。

          (四)朗讀課文,復述故事情節(jié),進一步整體感知文章內(nèi)容。

          (五)小組合作,討論交流:

          共有四個思考題,分給七個小組分別進行討論交流。各小組推舉出自己的中心發(fā)言人。小組成員討論出問題的答案之后,要協(xié)助中心發(fā)言人準備展示講解。

          1、細讀課文,說說作者心目中的這個理想社會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

          ——第一、二小組

          2、本文所描繪的桃花源是否真的存在?你的依據(jù)是什么?

          ——第三小組

          3、作者為什么要虛構這樣一個美好的桃花源?這其中寄予了作者怎樣的社會理想?

          ——第四、五小組

          4、請結合課文內(nèi)容分析本文的寫作特點。

          ——第六、七小組

          (六)小組展示,互動生成:

          在各小組合作交流探究的基礎上,進行全班的學習效果的展示和交流。每小組選出一名中心發(fā)言人作主要的發(fā)言。發(fā)言不到位的地方有本組補充,或其他的組的同學做補充和糾正。其他組的同學還可提出自己的疑問,由交流的小組答疑解難。

          學生講解不清或理解不透的問題,由教師明確講解。教師的講解要注重方法的指導。

          明確問題:

          1、會的代名詞,細讀課文,說說作者心目中的這個理想社會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

          答:景色優(yōu)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風俗淳樸,人人各盡所能的參加勞動,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幸福,愉快,人與人之間都極其融洽友好。(或——自然環(huán)境:優(yōu)美富饒。社會環(huán)境:安定和平。人文環(huán)境:自由快樂。)

          2、本文所描繪的桃花源是否真的存在?你的依據(jù)是什么?

          答:桃花源并不是真實存在。漁人處處“志”之,可是幾番尋找卻沒有結果,桃花源的無跡可尋,其實是一種隱喻,隱喻著桃花源這樣的理想社會是不存在的。在階級社會,這樣的理想社會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

          3、作者為什么要虛構這樣一個美好的桃花源?這其中寄予了作者怎樣的社會理想?

          答: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意愿;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黑暗社會的否定、批判。

          4、請結合課文內(nèi)容分析本文的寫作特點:

          答:(1)懸念迭起、引人入勝:本文不過三百來字,卻寫出了一個有頭有尾情節(jié)完整的故事,而且寫得曲折回環(huán)、懸念迭起、引人入勝。漁人“緣溪行,忘路之遠近”,設下懸念:迷路了,會怎么樣?“忽逢桃花林”為之一喜。此為第一折。接著寫桃林美景,“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懸念又生:桃林走完了嗎?桃林前面是什么地方?“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又為之生疑,這是第二折。接著寫漁人舍船而入的探險舉動!俺鯓O狹,才通人”又產(chǎn)生了懸念:里面有什么?能走得通嗎?“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又為之一驚,這是第三折。接著便具體描繪美好的世外桃源,介紹了桃源的生活環(huán)境和社會風尚。漁人辭去時,桃源人囑咐“不足為外人道也”,又設懸念:漁人出去后給“外人”說了嗎?“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這是第四折。“太守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懸念又起:找到了嗎?“不復得路”,留下了更大的懸念。為之迷惑不解。這是第五折。

          (2)組織材料,詳略得當:本文是作者的寓意之作,因而能否表達寓意,就成了材料取舍的關鍵?偟恼f來,桃花源里面寫的詳,桃花源外面寫的略;生活圖景寫的較詳,一般過程較略;漁人進桃花源時寫的詳,出來時寫的略;桃花源中人“自云”寫的詳,漁人的答話寫的略。正因為該詳就詳,該略就略,詳略得當,所以全文僅用320字,就創(chuàng)造了一個有頭有尾、有環(huán)境、有情節(jié)、有人物和有對話的動人故事,完美表達了寓意。

          (3)漁人見聞,虛實結合:文中桃源內(nèi)外的景物,村中的風俗人情都是通過漁人的觀察和感覺或借助漁人的活動表現(xiàn)出來的。而文章開頭寫他“忘路之遠近”,臨末又寫他“遂迷,不復得路”是要通過這些帶有神秘色彩的描述,暗示讀者,這里所寫的世外桃源是一個虛無縹緲、可望而不可及的幻想世界。

          (六)當堂反饋,查缺補漏:

          A、填空:本文是以()為線索,按()順序來寫的。

          B、請用原文回答下列問題:

          1、文中描繪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異景象)的語句是:

          2、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漁人“欲窮其林”的?

          3、本文中描寫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環(huán)境的句子是:

          4、本文中描寫了桃花源社會環(huán)境安寧的句子是:

          5、本文中描寫了桃花源人安居樂業(yè)、和平幸福的境況(或:明顯精神面貌)的句子是:

          6、本文最能體現(xiàn)桃花源人熱情好客、民風淳樸的句子有:

          7、“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碧一ㄔ慈藶楹螄@惋不已?

          9、“村人”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原因?

          10、“村人”滿足于桃花源生活厭惡外界生活的體現(xiàn)是:

          C、研讀第二段,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對桃花源中的人們進行描寫的?

          D、本文的語言簡潔而含蘊豐富,試舉一例進行說明。

          八年級語文桃花源記教案 2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朗讀、背誦課文。

          2、理解積累一些文言實詞。

          (二)能力目標

          1.理解本文以漁人的行蹤為線索敘事的表現(xiàn)手法。

          2.能辯證地看待作者在文中寄托的社會理想。

          (三)情感價值目標

          了解作者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激發(fā)學生為追求理想的活而努力學習,形成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和正確的價值觀

          教學重點

          1、熟讀課文,積累文言字詞。

          2、掌握文中古今異義詞和省略句的用法;把握課文的思想內(nèi)容和藝術特色。

          3、認識作者通過描繪“世外桃源”所表達的社會理想。

          教學難點:

          理解評價作者心中的理想社會

          教具準備:

          圖片、錄音機、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課時

          一、導語:

          我國東晉末年,封建國家分裂,政權交替,戰(zhàn)爭頻繁。東晉王朝極端腐敗,對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互相傾軋,軍閥連年混戰(zhàn),賦稅徭役繁重,加深了對人民的剝削和壓榨。 元代詩人張養(yǎng)浩在《潼關懷古》一詩中發(fā)出了這樣的慨嘆: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可以說,和平,是每一個民族共同的向往。有一個成語就是這一社會理想的集中體現(xiàn),它就是--世外桃源!這個成語出自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的名作《桃花源記》。它描述的是一個與世隔絕、沒有戰(zhàn)禍,安樂而美好的地方。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文章

          二、作者簡介: 陶淵明:名潛,字元亮,東晉偉大詩人。 生于東晉末朝,出身于沒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時頗有壯志,博學能文,任性不羈。當時社會動亂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過小官,由于不滿官場的丑惡,棄官回鄉(xiāng),這時他四十一歲,從此過著“躬耕自資”的隱居生活。憂憤、饑寒、勞累、贏疾一起折磨著他,六十三歲去世。后稱靖節(jié)先生。 他所作的詩文,內(nèi)容多描寫農(nóng)村生活,表現(xiàn)了優(yōu)美的自然風光,抒發(fā)了他熱愛田園生活、樂于和農(nóng)民來往和不愿與統(tǒng)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是“田園詩人”的代表作家。

          1了解作者,必讀此文,請欣賞作者的自傳,聽過以后說說作者的三大愛好.

          2作者的詩歌名句: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

          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

          本文寫作年代大約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時陶淵明已經(jīng)五十七歲了。他拒絕同當時的政權合作,不滿黑暗的政治現(xiàn)實,同時由于他和農(nóng)民接近,理解他們追求理想社會的愿望,所以寫了這篇記和詩。

          三、 檢查預習情況,誦讀課文

          1、 讀準下列粗體字的音。

          豁然開朗(huó )    屋舍儼然(yn)   阡陌交通(qin)

          黃發(fā)垂髫 (tio)    便要還家(yo)   劉子驥( jì )

          詣太守(yì ) 潯陽( xún ) 驎之(lín )

          2、A.朗讀課文。(或聽老師范讀,聽課文錄音后齊讀課文)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jiā)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shě)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shù)十步,豁(huò)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shè)儼(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qiān)陌(mò)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zhuó),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tiáo),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yāo)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yì)人來此絕境, 不復出焉,遂(suì)與外人間(jiàn)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 (wèi )具言所聞,皆嘆惋(wǎn)。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shù)日,辭去。此中人語(yù)云:“不足為(wèi)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jùn)下,詣(yì)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qiǎn)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jì),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guī)往。未果,尋病終,。 后遂無問津者。

          B同學齊讀課文。 C.利用工具書及課后注釋,筆譯全文

          四、小組合作疏通文意

          四人小組一起解讀而后集中解難,或者讓老師提問,學生答疑,五個段落分類處理。一段一段地討論,落實,主要在字詞及內(nèi)容的疏通,領悟。

          1、重點字詞

          ①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 作為)業(yè)。緣(沿著,順著)溪行,忘路之(的)遠近。忽逢桃花林,夾( 夾著 )岸數(shù)百步,中(中間)無雜樹,芳草(地上的芳草)鮮美(鮮艷美麗),落英(墜落的花瓣)繽紛(繁多夾雜)。漁人甚異(對……感到驚奇)之(代這種美景),復前行,欲窮(走到盡頭,形容詞作動詞)其(這)林。

         、诹直M(于)水源,便(就)得(發(fā)現(xiàn))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舍棄)船,從口入。初極狹,才(僅,只)通人。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開闊明亮的樣子)。土地平曠(平坦開闊),屋舍儼然(整齊的樣子),有良田(肥沃的田地)美池(美麗的池塘)桑竹之(這)屬(類)。阡陌(田間小路)交通(交錯相同),雞犬相聞((村落間)雞鳴狗叫的聲音能互相聽到。)。其(那)中往來種作(耕種勞作),男女衣著(穿戴),悉(全)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小孩),并(都)怡然自樂。

         、垡姖O人,乃(竟然)大驚,問所(地方,處所)從來。具(通俱,完全,詳盡)答之。便要(通邀,邀請)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擺了酒,殺了雞準備食物款待他。)村中聞有此人,咸(都)來問訊(打聽,探問)。自云先世(去世的祖先)避秦時亂,率妻子(妻子孩子)邑人來此絕境(與世隔絕的地方), 不復出焉(于之,兼詞,從這里。),遂(就)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竟然)不知有漢,無論(更不要說)魏晉。此人一一為 (給)具言所聞,皆嘆惋(感嘆、惋惜)。余人各復延(邀請 )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shù)日,辭去。此中人語(告訴)云(說):“不足為(對,向)外人道也!

          ④既出,得(找到)其船,便扶(沿著)向路,處處志(做標記)之。及郡下,詣(到……去,這里是謁見)太守,說(報告)如此(像這樣)。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尋找)向所志(標志),遂(竟然)迷,不復得路。

         、菽详杽⒆芋K,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guī)(計劃)往。未果(實現(xiàn)),尋(不久)病終,。 后遂(就)無問津(探訪、探求)者。

          2、譯文

          東晉太元年間,武陵郡有個人以打魚為生。(一天)他順著溪水劃船,忘記了路程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長在溪的兩岸,長達幾百步。中間沒有別的樹,芳草鮮艷美麗,落花繁多。他對此感到非常詫異。又繼續(xù)往前走,想走到這片林子的盡頭。

          桃花林在溪水發(fā)源的地方就到頭了,便看到一座山,山上有個小洞口,隱隱約約好像有光。漁人離開了船,從洞口進去。起初洞口很狹窄,僅容一個人通過。又走了幾十步,由狹窄幽暗突然變得寬闊明亮了。土地平坦寬廣,房屋整整齊齊的樣子,有肥沃的土地,美麗的池塘,桑樹竹林這類景觀。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間)雞鳴狗叫的聲音能互相聽到。這中間,人們在田野里來來往往,耕種勞作,男女的'穿著就好像桃源外面的世人。老人和孩子們各個都安閑快樂,顯得心滿意足。

          (村人)看見了漁人,都非常驚訝,問他是從哪兒來的。(漁人)詳細地回答(村人),于是邀請他到自己家里去,擺了酒,殺了雞準備食物款待他。村里的人聽說來了這么一個人,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自己說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戰(zhàn)亂,率領妻子兒女和同縣人來到這個跟世人隔絕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于是跟桃花源以外的人不再來往。(村人)問(漁人)現(xiàn)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漢朝,更不必說魏晉。漁人把自己聽到的事一一詳細地告訴了他們,(他們)都感嘆惋惜。其余的人各自都把漁人請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飯來款待他。漁人停留了幾天后,告辭離去。村里人囑咐他道:“(我們這個地方)不值得對外邊的人說啊!”

          (漁人)已經(jīng)出來,找到了他的船,就順著來時的路回去,處處都做記號。到了郡下,去拜見太守,述說了這番經(jīng)歷。太守立即派人跟著他前往,尋找以前所做的記號,最終迷失了方向,不再找到原來的路了。

          南陽人劉子驥,是品質(zhì)高尚的人,聽到這件事后,高興地計劃前往。沒有實現(xiàn),不久,他因病去世。此后就沒有探求(桃花源)的人了。

          五、小結

          (1)通假字

          便要還家 “要”通“邀”,邀請。

          具答之 “具”通“俱”,完全,詳盡。

          (2).古今異義詞: 鮮美 古義:鮮艷美麗 芳草鮮美 今義:(味道)新鮮 交通 古義:交錯相通 阡陌交通 今義:交通運輸 妻子 古義:妻子兒女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今義:指男方的配偶,絕境 古義:與世隔絕的地方 來此絕境 今義:沒有出路的地方 無論 古義:不要說,更不必說 無論魏晉 今義;不管(連詞) 緣 古義:沿 緣溪行 今義:緣故,緣分 延 古義:請 余人各復延至其家 今義:延長.延伸 津 古義:渡口,這里問津指探訪后遂無問津者 今義:口液

          如此 古義:像這樣。如,說如此。今義:這樣。

          (3)一詞多義

          舍: 便舍船 ( 舍棄 ) 屋舍儼然 ( 房子 ) 。

          尋: 尋向所志( 尋找 ) 尋病終(不久 ) 志: 處處志之(做標記 ) 尋向所志 (標記 )

          向: 尋向所志(以前 ) 眈眈相向 (對著 )

          為:不足為外人道也(對)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給) 捕魚為業(yè)(作為)

          乃:見漁人,乃大驚(就) 乃不知有漢(竟然)

          遂:遂迷(竟然), 后遂無問津者(就)(4)詞類活用

          漁人甚異之 異,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對……感到驚異”

          欲窮其林 窮,形容詞活用動詞,走到盡頭。

          (5)同義詞

          沿著:緣溪行/便扶向路

          都:悉如其人/ 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 咸來問訊/皆嘆惋

          便要還家--延至其家

          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乃大驚--遂與外人間隔

          (6)判斷句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 南陽的劉子驥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

          (7)省略句

          (村人)見漁人,乃大驚,問(漁人)所從來。(漁人)具答之。(村人)便要(漁人)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8)出自本文的成語

          世外桃源:一個與世隔絕的不遭戰(zhàn)禍的安樂而美好的地方。后借指不受外界影響的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豁然開朗:狹窄幽暗突然變得寬闊明亮的樣子。

          黃發(fā)垂髫:老人小孩。

          雞犬相聞:雞鳴狗叫之聲互相聽到。

          怡然自樂:安閑快樂,顯得心滿意足。

          無人問津:沒有人探求。

          與世隔絕:和世俗隔絕。

          六、作業(yè):

          1、熟讀并背誦課文,用自己的話敘述這個故事,可以適當?shù)丶舆M自己的想象。(寫練筆本上)

          2、完成課后練習三、四(寫書上)

          第 二 課 時

          一、背誦課文回顧前堂。

          二、內(nèi)容剖析,進一步理解文章

          1、給課文分段,歸納段意。

          【思路】

          發(fā)現(xiàn)桃花源 景色 忽逢桃花林…… 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奇麗

          桃源內(nèi)所見 自然景色, 土地平曠……雞犬相聞 環(huán)境優(yōu)美

          桃源人精神 其中往來種作………并怡然自樂 愉悅安寧

          桃源內(nèi)的社會風尚 便要還家……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熱情好客,真誠淳樸

          離開桃花源 便扶向路,處處志之。

          再尋桃花源 尋向所志,不復得路 欣然規(guī)往,未果冰終。

          【線索】

          以漁人進出桃花源為線索,以時間先后為順序來敘事

          三、質(zhì)疑解難:

         、. 漁人怎么發(fā)現(xiàn)桃花源的? 討論并歸納: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人。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

         、. 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討論并歸納: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③. 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源的生活環(huán)境的? 討論并歸納:土地平曠,屋舍產(ch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 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源人的熱情好客的? 討論并歸納: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 桃源人見漁人為什么“乃大驚”? 討論并歸納:寫出桃源人對陌生人的驚異,顯示桃源與世隔絕的久遠。

          ⑥. 漁人-一為具言所聞,桃源人為什么“皆嘆惋”? 討論并歸納: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動亂,黑暗而嘆惋,為桃源外的人沒有過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嘆惋。

         、. 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討論并歸納:不希望外人來打擾這里的生活。也為下文再尋桃源不得埋下伏筆。

         、. 漁人出桃源時,“處處志之”,為什么再往時,“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討論并歸納: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使人覺得桃源是一個似有而無、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虛構的。

         、. 為什么說桃花源是當時的理想社會?我們今天應當怎么評價? 討論并歸納:作者虛構的世外桃源,是與作者所處的現(xiàn)實社會相對照的。這里景色優(yōu)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風俗淳樸;這里沒有壓迫,沒有戰(zhàn)亂,社會平等,和平安寧,確實是當時乃至整個封建社會人民理想的世界。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愿望,但在當時的條件下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因而它只是一種空想。

          四、總結結構,思考文章主題

          全文以武陵漁人進出桃源的行蹤為線索,把發(fā)現(xiàn)桃源的經(jīng)過,在桃源的所見所聞所歷,離開桃源后再尋桃源的情形,都貫串起來了。故事曲折回環(huán)。它虛構了一個與黑暗現(xiàn)實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意愿。(中心思想)

          五、背誦課文

          六、作業(yè)

          課后練習。

          八年級語文桃花源記教案 3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欧e累重點文言字詞和句式,能翻譯并背誦全文。

          ⑵加強朗讀訓練,提高誦讀能力。

         、钦w把握文章內(nèi)容,理解深刻的主題思想。

          過程與方法

          ⑴在掃除語言障礙的基礎上,通過多種誦讀的形式個性化解讀文本,把握文章內(nèi)容。

         、圃谑柰ㄎ囊獾幕A上,引導學生創(chuàng)造性深入理解文本。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培養(yǎng)審美情趣,走進陶淵明的精神世界,追求屬于自己的理想的精神世界。

          教學重難點

         、耪莆照n文中重點詞匯和特殊句式。加強誦讀訓練。

          ⑵感受陶淵明的理想社會。

          教學方法

         、欧磸屠首x法

         、谱灾鲗W習與探究學習相結合的方法。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

          一、激發(fā)興趣,導入新課

          世外桃源那是陶淵明為我們開啟的一個躲避世事煩擾的理想境地。那“芳草鮮美,落英繽紛”之美,那“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之趣,那“設酒殺雞作食”之樸,無不給人以美好的遐思。那么世外桃源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世界呢?讓我們繼續(xù)學習《桃花源記》。

          二、采訪對話,理解課文

          設計語文活動:今天我們穿越時空進行連線,與陶淵明筆下的武陵人的交流中,去感受作者對現(xiàn)實的思考和對理想社會的追求,去欣賞桃花源帶給我們的神秘和優(yōu)美。

          同學們都是武陵人,是采訪對象,老師客串一下記者。

          采訪開始:

          記者:你是如何發(fā)現(xiàn)桃花林的?

          武陵人: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

          記者:發(fā)現(xiàn)桃花源后你一定感到很詫異,這是為什么呢?請說說你當時的想法。

          武陵人:長長的綠水,夾岸的桃林,紛飛的花瓣,芬芳的嫩草,使人賞心悅目,心曠神怡。桃林太美了,而且讓我驚訝的是為何會有這么一大片美麗的桃林呢?會是仙境嗎?我想看看它的盡頭有在哪里呢?

          記者:桃花源外長長的綠水,夾岸的桃林,紛飛的花瓣,芬芳的嫩草,使人賞心悅目,心曠神怡。進入桃花源,你在桃花源中停留了數(shù)日,請你說說在桃源中的的感受!

          武陵人1:桃花源的環(huán)境真美,那里的土地平坦如砥,一望無垠,田地里牛羊在安閑的吃草。房屋整整齊齊,青磚白瓦。田地肥沃,莊稼茁壯生長,池水清澈,魚兒悠然自樂。桑樹茂盛,修竹成林……實在是山清水秀,優(yōu)美恬靜啊。

          武陵人2:桃花源中民風淳樸,人們熱情好客。對素不相識的我熱情相邀,擺酒殺雞做飯款待我;不止一人如此,其余人也是熱情相邀,盛情款待;村里人聽說我的到來,都來打聽消息。這份熱情淳樸實屬少有。

          武陵人3:桃花源里人們生活幸福,其樂融融。他們男耕女織,豐衣足食,老人和小孩生活安康,無憂無慮,人人安居樂業(yè)。真是一個好地方。疑似天上卻人間。

          記者:桃花源人告訴你他們來到這個地方的原因是什么?

          武陵人: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

          記者:你在桃花源受到盛情款待,當你告辭離開時,桃源人對你有何囑托?他們何出此言呢?

          武陵人:“不足為外人道也”,也許他們害怕世人知道了桃花源這個地方,擾亂破壞他們與世隔絕的和平安寧的生活。不愿再面對紛亂更替的亂世。

          記者:既然受人之托,為何還要在離開時處處做標記,還要將此事告訴太守?

          武陵人1:桃花源這樣美好的地方世間少有,我擔憂別人不相信我的話,可以再探桃花源。

          武陵人2:想急于告訴人們我的傳奇經(jīng)歷,我想太守是當?shù)亻L官,他應該知道。

          三、運用想象,配話(畫)外音

          陶淵明的文章似淡而濃,很值得品味。語言簡潔而含蘊豐富,留給我們以廣闊的想象空間。請同學們運用豐富的想象,再次品讀課文,配畫外音。兩位同學為一組,一位同學讀課文,另一位同學配畫外音或(話外音)

          一位同學讀課文:“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一位同學配畫外音:清澈的溪流蜿蜒流動,只見一片粉紅夾岸而來,晴空下,桃枝交柯,紛紛擾擾,桃花菲薄迷離。兩岸茂密的桃花林,似紅云,似粉霞。地面上青草蔥蘢,香氣襲人。一陣清風,伴隨著芬芳香氣,花瓣如粉紅蝴蝶,飛舞空中。有落在岸上的,有落在溪水中,悠悠蕩蕩,沿著春天的津渡而上,清溪瀉玉,桃花放焰……

          一位同學讀課文:“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

          一位同學配話外音:桃源人問:“今是何世?”漁人回答:“今是晉”。桃源人接著問:“秦朝之后就是晉朝嗎?”漁人回答說:“秦之后還有西漢、東漢兩朝,漢之后又歷經(jīng)三國鼎立,之后是魏,魏之后方為晉!

          桃源人感嘆道:“唉,世外朝代更換如此之快,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啊!

          一位同學讀課文:“詣太守,說如此。”

          一位同學配話外音:有一天我沿著溪水打魚,不知不覺迷路了,發(fā)現(xiàn)一片桃花林,桃林盡頭有座山,幾經(jīng)曲折入山后,竟然有與世隔絕的好地方,那里環(huán)境優(yōu)美,人們富足安康,一片祥和……。我返回時處處做了標記,請?zhí)卮笕伺扇穗S我前往探個究竟。

          四、品味研讀,主題探究

          1、漁人離開桃花源后“處處志之”目的是想今后再探桃花源,可人們再去找時“遂迷,不復得路”這樣寫的目的是什么?

          明確:這樣寫的目的使人覺得桃花源是一個似有似無的存在,暗示在現(xiàn)實社會中不是真實存在的,是作者虛構的。

          2、既然在現(xiàn)實社會中不可能實現(xiàn)的,為何通過漁人的眼睛把這個理想的社會標本展示出來,陶淵明寫《桃花源記》的'目的何在呢?

          明確:作者虛構這個故事是有寄托的。他生活在東晉末期戰(zhàn)亂連連的環(huán)境里,中年以后長期隱居農(nóng)村,對農(nóng)村的現(xiàn)實有更深的了解,對人民的愿望更有了切身體會,于是構想出心目中的理想社會──世外桃源。在這個社會里,沒有壓迫,沒有剝削,沒有紛擾;人人各盡所能地參加勞動,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與人之間都極其融洽而友好。但在當時的條件下這樣的理想社會是無法實現(xiàn)的,因此,既通過漁人的眼睛把這個理想的社會標本展示出來,又以漁人的復尋而迷失否定了它的存在。作者這一社會理想是對當時黑暗社會的批判,又是對理想社會的追求。

          五、總結出自的成語,理解其含義。

          (1)世外桃源:原指與現(xiàn)實社會隔絕、生活安樂的理想境界。后亦指環(huán)境幽靜,生活安逸的地方。亦指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2)雞犬相聞:本義是雞狗的叫聲能互相聽見,表示居住在附近。由“雞犬相聞”,生成成語“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意思是彼此居住的地方連雞狗的叫聲都能聽見但相互間卻至死都不往來,沒有交情。現(xiàn)在用來形容個人、單位或地區(qū)之間互不聯(lián)系,互不通氣。

          (3)無人問津:沒人訪求,探求。用來形容受冷落;沒有人再來嘗試或過問某件事、某種東西

          (4)豁然開朗:豁然:形容開闊;開朗:開闊明亮。從黑暗狹窄變得寬敞明亮。比喻突然領悟了一個道理。

          (5)黃發(fā)垂髫:釋義黃發(fā):老年人頭發(fā)由白轉(zhuǎn)黃,后常用指老人。垂髫:古時童子未冠者頭發(fā)下垂,后常用指兒童。指老人和兒童,即老老少少。

          六、課堂總結

          一千多年來,在中國詩人心中,桃源仙境始終是美好的,令人向往的,具有永恒的魅力。盡管唐代韓愈說“桃源之說誠荒唐”,子虛烏有,可是古代詩人寧信其有而不愿信其無,總是懷著虔誠的心理和美好的愿望去尋求那夢中的溫馨,他們“不疑靈境難聞見”,只怪自己“塵心未盡思鄉(xiāng)縣”,“塵心如垢洗不去”也許,愈是神秘愈是能扣動詩人的心扉,所以盡管“仙家一去尋無蹤”,“只見桃花不見人”,不得不帶著“恨滿桃花一溪水”的惆悵離去,也還是魂牽夢繞,津津樂道,難以忘情。因為它不同于一般的烏托邦的社會學說,而是一種理想,一種美麗的象征。

          六、作業(yè)設計

          生活在東晉的陶淵明描繪了這樣美好的境界,卻是并不存在的,而生活在今天的你們,已經(jīng)擁有了美好幸福的今天,一定對明天有著更為美好的憧憬。你希望自己生活的未來社會是什么樣的呢?請用美麗的語言加以描繪。查字典

          八年級語文桃花源記教案 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積累文言字詞;理清文章的敘事線索,理解課文內(nèi)容。

          2、過程與方法目標:在誦讀的基礎上,感受桃花源的美,描繪桃花源的美。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體會作者對“桃花源”的理想社會的描述,認識其對美好社會的向往和追求。

          教學重點:

          感受桃花源的美,描繪桃花源的美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筆下的理想社會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首先,看PPT欣賞圖片。同學們,當你們看到這樣的'美景時,腦海中會想到哪個成語?(引出“世外桃源”這個成語)“世外桃源”這個成語是晉朝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所描述的一個與世隔絕的,不遭戰(zhàn)禍的安樂而美好的地方,F(xiàn)在我們一起跟著漁人到這個世外桃源去看看。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分享交流——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

          陶淵明,東晉詩人,字元亮,名潛,世稱靖節(jié)先生,因其宅邊曾有五棵柳樹,又自號“五柳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

          本文大約寫于宋永初二年(421年),陶淵明約57歲。他既拒絕過東晉政權的征召,又復拒絕同劉裕的宋政權合作,而以《桃花源詩并記》寄托了自己的社會理想。

          2、字詞正音

          豁然開朗huò屋舍儼然shè yǎn阡陌qiān mò

          黃發(fā)垂髫tiáo便要還家yāo詣太守yì

          3、朗讀感知

          范讀課文,清楚、流暢。

          清楚:句讀分明,節(jié)奏合理,語速適中。

          流暢:語句流利,音韻鏗鏘。

          4、了解文章

          文章是的敘事線索是什么?

          明確:發(fā)現(xiàn)桃花源——進入桃花源——訪問桃花源——離開桃花源——尋找桃花源

          三、細讀課文,質(zhì)疑探究

          第一節(jié):發(fā)現(xiàn)桃花源

          1、漁人怎樣發(fā)現(xiàn)桃花源的?

          2、桃花林里的自然景色如何?景物描寫有何作用?

          明確:為寫漁人進入桃花源渲染神秘氣氛,也為寫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鋪墊

          3、如此奇異幽雅的環(huán)境,假如你來到這里,你會有何感想?你又有何推斷呢?

          明確:有山有水,人杰地靈;,心情舒暢、愉快、愜意。

          推斷:A、有人。B、那么,這里的人的生活又如何呢?

          第二節(jié):進入桃花源

          1、漁人入山后,看到了怎樣的圖景?

          2、這里的人生活的好嗎?何以見得?

          3、討論:如此之美的環(huán)境,在現(xiàn)實生活中能找到嗎?

          第三節(jié):訪問桃花源

          1、桃花源的人見到漁人有何反應?說明什么?

          明確:大驚——顯示出桃花源與外界隔絕久遠。

          設酒殺雞作食;咸來問訊——熱情、好客,民風淳樸

          2、桃花源人來到這個地方的原因?

          3、討論:漁人一一為具言所聞,桃源人為何“皆嘆惋”?

          明確:A.陶淵明所處時代。B.作者寄托的美好理想社會。

          4、為什么“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明確:怕世人找到,破壞他們安寧的生活。

          第四、五節(jié):離開桃花源,尋找桃花源

          1、漁人離開桃花源怎么做的?

          2、他為何沒有答應桃源里人的要求?

          明確:桃花源是理想的社會,漁人也想讓大家都能過上這樣的好生活。

          3、結果如何?作者為何這樣寫?

          明確:遂迷,不復得路。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使人覺得桃花源是一個似有而無、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虛構的境界,同時增加文章的神秘色彩。

          四、研讀課文,深入探討

          為什么說桃花源是當時的理想社會?我們今天應當怎么評價?

          明確:作者虛構的世外桃源,是與作者所處的現(xiàn)實社會相對照的。這里景色優(yōu)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風俗淳樸;這里沒有壓迫,沒有戰(zhàn)亂,社會平等,和平安寧,確實是當時乃至整個封建社會人民理想的世界。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愿望,但在當時的條件下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因而它只是一種空想。

          五、課堂小結

          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再一次感受桃花源的美麗與神奇。

          六、布置作業(yè)

          1、背誦課文

          2、閱讀陶淵明的《桃花源詩》《歸園田居》《飲酒》等作品。

          3、寫一寫或者畫一畫你心目中的世外桃源。

          八年級語文桃花源記教案 5

          【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以漁人行蹤為線索,以時間為順序,以簡練、質(zhì)樸的語言進行記敘的寫作特點。

          2.了解古今詞義的變化,積累一些文言常用詞語。

          3.認識作者通過描繪“世外桃源”所表達的社會理想,感受寧靜的田園生活,正確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難點】

          1.掌握簡單的文言字詞。

          2.引導學生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繪的美好社會生活。

          3.理解陶淵明這篇文章的創(chuàng)作目的。

          【課時安排】

          2課時。

          【預習要求】

          熟讀課文,復習古今異義詞、一詞多義及省略句的用法。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欣賞李清照的《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边@首詞講述了作者因醉意未消,暮色蒼茫而迷路誤入荷花深處,驚動了水鳥,別有一番情趣。今天,我們要學的《桃花源記》也是講述的一個漁人因迷路而誤入桃花源,那又是一番什么樣的景觀呢?下面就讓我們一看究竟吧。

          二、作者簡介

          我們在八年級曾經(jīng)學習過陶淵明的《飲酒》與《歸園田居》,對這位詩人有所了解,大家一起回顧、溫習一下。

          陶淵明(365-427),一名潛,字元亮,世稱靖節(jié)先生。潯陽柴桑(今九江西南)人。我國古代杰出的文學家。他受家庭教養(yǎng)與儒家思想的影響,年少時就有“大濟于蒼生”的壯志。時值東晉與宋的易代之際,動蕩不安,壯志難酬,二十九歲開始,先后做過幾任小官,他在幾次仕途中,深感官場污濁、仕途兇險,終于在41歲辭官回鄉(xiāng),并作《歸去來兮辭》以明其志。從此過著“躬耕自資”的隱居生活。他所做的詩文多描寫農(nóng)村生活情趣,表現(xiàn)田園風光,抒發(fā)他熱愛田園生活,愿與農(nóng)民來往而不愿為五斗米折腰,不愿與統(tǒng)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但又包含了消極遁世的'因素。

         。ǹ蔀閷W生介紹一下“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同時也可補充一些陶淵明的詩。)

          三、初步感知課文

         。ㄒ唬┙處煼蹲x課文,學生認真聽讀,注意正音;然后全班齊讀。

          豁(huò)然開朗 儼(yǎn)然 詣(yì)太守 垂髫(tiáo)

          劉子驥(jì) 阡(qiān)陌交通 便要(yāo)還家

         。ǘ┦煜ふn文:

          1.疏通字詞。

          為業(yè):靠……謀生。 緣:沿。

          夾岸:夾著溪流兩岸。 雜:別的。

          鮮美:鮮艷美麗。 異:詫異。

          窮:窮盡。 舍:舍棄,放棄。

          豁然:開通、敞亮的樣子。 開朗:開闊明亮。

          平曠:平坦開闊。 屬:類。

          悉:全。 怡然自樂:喜悅,心滿意足。

          咸:都。 所從來:從哪兒來。

          問訊:打聽消息。 先世:祖先。

          妻子:妻子兒女。 邑人:同鄉(xiāng)人。

          不復出焉:不再從這里出去。 焉:于之,從這里。

          間隔:斷絕了往來。 皆:都。

          嘆惋:感嘆,惋惜。 延:請。

          語云:告訴(他)說。 不足:不值得。

          既:已經(jīng)。 志:做記號。

          如此:像這樣。 遣:派。

          欣然:高興地。

          2.自我嘗試翻譯課文,看看哪個地方在翻譯的時候有困難的可與其他同學交流解決,如不能解決,可向老師提出來。

          3.課件出示練習,檢查掌握情況:

          緣: 繽紛: 仿佛: 舍:

          豁然開朗: 儼然: 屬: 阡陌:

          交通: 具: 要: 絕境:

          無論: 延: 向: 志:

          及: 詣: 志: 遂:

          規(guī): 尋: 妻子:

          (三)理清文章線索、結構:

          1.全文是按什么順序?qū)懙模?/p>

          明確:全文以武陵漁人進出桃源的行蹤為線索,分別寫了發(fā)現(xiàn)桃源的經(jīng)過,在桃源的所見所聞所歷,離開桃源后再尋桃源的情形,再尋桃花源的情形。

          分組討論,明確、把握敘事線索與故事情節(jié)。

          2.全文可分為幾個部分?以漁人進出桃花源為線索,全文可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開端,寫漁人發(fā)現(xiàn)桃花林。

          第二部分(第2.3段)發(fā)展,寫漁人進入桃花源的見聞與經(jīng)歷。

          第三部分(第4段)結局,寫太守派人尋找桃花源未果。

          第四部分(第5段)尾聲,寫桃花源無人問津。

          四、全班齊讀課文,嘗試著背誦課文。

          五、布置作業(yè):

          1.熟讀并能初步背誦課文。

          2.抄寫并識記字詞、對譯課文2.3兩自然段。

          第二課時

          一、復習上節(jié)課內(nèi)容

          當堂小測,抽查重點字詞的解釋、翻譯。

          二、研讀課文

          全班齊讀課文,思考:桃花源給大家留下了怎樣的印象?請用幾個詞概括。

          學生回答、教師歸納:美麗、神秘、幸福(大意對即可)。

          三、分類感受

          (一)感受桃花源的美麗。

          1.桃花源美在何處?

          教師歸納: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

          相應的語句:“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朗讀相應的語句,當堂背誦)

          2.教師小結:桃花源美在環(huán)境幽雅,風景優(yōu)美。

         。ǘ└惺芴一ㄔ吹纳衩。

          桃花源神秘在何處?

          教師歸納:

          ——桃林神秘:“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

          ——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

          ——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結局神秘:“不復得路”、“未果”

         。ɡ首x相應的語句,當堂背誦)

         。ㄈ└惺芴一ㄔ吹男腋。

          1.桃花源的幸福表現(xiàn)在何處?

          教師歸納:

          (1)黃發(fā)垂髻:“怡然自樂”(與平安定、豐衣足食)

         。2)住民:“往來種作”(沒有戰(zhàn)亂,安居樂業(yè))

         。3)漁人(側(cè)面烘托):“設酒殺雞作食”、“咸來問訊”、“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灑食”(民主平等,民風淳樸)

          2.小結:桃花源幸福在生活與平安定,豐衣足食,民主平等,民風淳樸。

          (朗讀相應的語句,當堂背誦)

          四、主題探討

          作者在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樣的社會理想?

          ——反對戰(zhàn)亂,追求與平、幸福、自由生活的社會理想。

          五、深入討論

          1.桃花源這一人間樂園能找到嗎?

          ——不能,這是作者虛構的。

          2.陶淵明為何要虛構?聯(lián)系當時社會現(xiàn)實思考

          ——反襯黑暗現(xiàn)實,寄托自己的生活理想。可結合一定的社會背景,便于學生理解。

          3.有人說陶淵明定作《桃花源記》是積極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說他是消極逃避現(xiàn)實,你怎樣評價?

          ——(自由辯論)

          六、小結

          陶淵明因生活在戰(zhàn)亂頻繁的環(huán)境里,因而構想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會,這是對當時黑暗社會的批判,客觀上反映了人民擺脫壓迫、剝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它又帶有一定的復古傾向,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但是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向往一種沒有剝削與壓迫的幸福美好生活,這是我們應學習的,作為二十一世紀的青少年,更應樹立一種遠大的理想將個人的利益與社會的需要結合起來,才能無愧于這個時代,無愧于我們的民族。

          七、作業(yè)

          1.背誦并默寫全文。

          2.歸納文中的古今異義詞。

          3.摘抄文中出現(xiàn)的成語。

          4.預習《桃源與沅州》。

          八年級語文桃花源記教案 6

          教學目標:

          1.準確、流利地朗讀、背誦、翻譯課文。

          2.了解有關陶淵明的文學常識,并體會作者通過描寫“世外桃源”所表達的不滿黑暗現(xiàn)實,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

          3.掌握相關的文言實詞和虛詞及古今異義、一詞多義、通假字等現(xiàn)象。

          4.理清文章的敘事線索,學習文章曲折回環(huán),懸念迭起,引人入勝的寫法。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創(chuàng)設情景,導入新課

          1.(欣賞圖片)同學們,當你們看到這樣的美景時,腦海中會想到哪個成語?(引出“世外桃源”)“世外桃源”這個成語包含著一個神奇的、引人入勝的故事,是晉代著名詩人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所描述的一個與世隔絕的,不遭戰(zhàn)禍的安樂而美好的地方。后來,人們便利用“世外桃源”這個成語比喻生活安樂、環(huán)境優(yōu)美的理想境界,現(xiàn)在也用來比喻一種空想的脫離現(xiàn)實斗爭的地方。

          這篇課文是怎樣具體描繪桃花源美好境界的?作者為什么創(chuàng)設這么一個理想的美好境界呢?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跟著漁人到這個世外桃源去看看!

          2.板書《桃花源記》,齊讀課題!短一ㄔ从洝返闹黧w本是“詩”,而“記”僅是詩的一個序言,一個注腳,原題是《桃花源詩并記》。但因為這個“記”有著生動的故事,完整的結構和完美的表達形式,所以它不但獨立成篇,而且比“詩”流傳更為廣泛,更為人們所喜愛。

          二、作者簡介,了解背景

          1.交流作者的有關資料(生先說,師后補充)。

          陶淵明(365-427),東晉著名詩人,字元亮,名潛,世稱靖節(jié)先生,因其宅邊曾有五棵柳樹,又自號“五柳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他是大司馬陶侃的曾孫,其祖父、外祖父都做過官。他受家庭教養(yǎng)和儒家思想的影響,年少時就有“大濟于蒼生”的壯志。時值東晉和宋的易代之際,社會動亂不安,壯志難酬,二十九歲開始,先后做過幾任小官,他在幾次仕途中,深感官場污濁、仕途兇險,終于在41歲辭官回鄉(xiāng),并作《歸去來兮辭》以明其志。從此過著“躬耕自資”的隱居生活。他所做的詩文多描寫農(nóng)村生活情趣,表現(xiàn)田園風光,抒發(fā)他熱愛田園生活,愿與農(nóng)民來往而不愿為五斗米折腰,不愿與統(tǒng)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但又包含了消極遁世的因素。

          2.寫作背景。

          此文作于宋永初二年(421年),當時陶淵明約57歲。他拒絕了東晉政府的征招,又拒絕同劉裕宋政權的合作,作《桃花源詩并記》寄托自己的社會理想!霸姟弊肥隽颂一ㄔ吹男纬桑柙伭恕按盒Q收長絲,秋熟靡王稅”這樣一個人人安居樂業(yè)的理想社會;“記”相當于詩的序。記敘了武陵人偶入桃花源的見聞,富于小說色彩。作品在很大的程度上反映了普通百姓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三、誦讀課文,整體感知

          1. 誦讀課文

          (1)范讀課文,清楚(句讀分明,節(jié)奏合理,語速適中等)、流暢(語句流利,音韻鏗鏘,停頓分明,不讀破句子等),要求學生認真聽清,仔細記。

          (2)學生放聲自讀課文。 朗讀要求:

         、僮忠粢x準。

         、诰渥x要分明。

         、壅Z調(diào)、節(jié)奏要讀出輕重緩急,讀出感情。

          (3)指名讀,學生或老師進行點評。

          (4)學生齊讀課文,感受桃源意境。

          2. 感知課文

          (1)文章以 為線索,以 為順序,從 桃花源,到 桃花源,再到 桃花源(或 桃源—— 桃源—— 桃源—— 桃源——

          桃源),一線貫之,層次分明,故事性強,情節(jié)曲折回環(huán),懸念迭起,虛虛實實,引人入勝,富有“傳奇”色彩。

          明確:以漁人進出桃花源為線索,以時間先后為順序。發(fā)現(xiàn)——訪問——離開(或發(fā)現(xiàn)——進入——作客——辭別——再尋)(意思對即可)。

          (2)請用簡單的語言講講這個故事,并說說自己最感興趣的地方。

          四、疏通文意,積累文言知識

          1. 結合注釋了解文意,不懂的地方做上記號,并質(zhì)疑。

          2. 重點掌握:

          (1)書中注釋及補充的重點字詞

          (2)古今異義字詞

          鮮美 古:鮮艷美麗 今:(味道)新鮮

          交通 古:交錯相通 今:指運輸事業(yè)

          妻子 古:妻子和兒女 今:專指男子的配偶

          無論 古:不要說,更不必說 今:連詞,不管

          絕境 古:與人世隔絕的地方 今:沒有出路的境地

          不足 古:不值得 今:不充足,不滿

          如此 古:像這樣 今:這樣

          延 古:請 今:延長.延伸

          (3)通假字 要:通“邀”,邀請。

          (4)一詞多義

          舍:舍棄 房子 乃:于是,就 竟然

          具:都 詳細地 志:作標記 所作的標記

          遂:終于 于是,就 尋:尋找 隨即,不久

          (5)同義詞

          具、悉、咸、皆:都 緣、扶:沿著 云、道:說 乃、遂:于是

          (6)成語:世外桃源、豁然開朗、雞犬相聞、怡然自樂、無人問津等。

          3.課文翻譯,講述桃源故事。

          五、本課回顧,各說收獲

          這節(jié)課學到現(xiàn)在,相信大家都有收獲,請你將本課所采摘的知識之果與大家分享吧!

          六、布置作業(yè) ,鞏固遷移

          第二課時

          一、復習舊知

          1. 回憶上節(jié)課所學內(nèi)容,如作者、字詞句的意思和用法、線索、順序、故事內(nèi)容等方面。

          2. 展示背誦成果,此時的你,覺得桃花源是一個什么樣的世界?

          二、品讀課文

          第一段:故事開端,寫漁人捕魚時偶然發(fā)現(xiàn)桃花林的經(jīng)過。

          1.漁人怎樣發(fā)現(xiàn)桃花源的?為什么會“甚異之”?這一段在全文起何作用?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豁然開朗。 漁人是在偶然的情況下發(fā)現(xiàn)了桃花林的,而桃花林之廣之美,是他以前未曾所見,因此“漁人甚異之”。 這一段突出了桃花林奇、美的特點,開篇就渲染出一種神秘色彩,扣人心弦,為下文寫漁人進訪桃花源作了鋪墊。)

          2.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景物描寫有何作用?

          (夾岸數(shù)百步……落英繽紛。 為寫漁人進入桃花源渲染神秘氣氛,也為寫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鋪墊。)

          3.如此奇異幽雅的環(huán)境,假如你來到這里,你會有何感想?你又有何推斷呢?

          (學生大膽想像,盡情訴說。)

          第二、三段:故事的發(fā)展,寫漁人進入桃花源,在桃花源人家里做客及辭去的經(jīng)過。

          1.漁人入山后,看到了怎樣的圖景?

          (自然景象:土地平曠,屋舍儼然……雞犬相聞。

          生活情景:其中往來種作,……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2.作者的這些描寫敘述,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怎樣的社會?作者寫這個理想的社會有什么用意?

          (一個和平安寧、豐衣足食、人人勞動、安居樂業(yè)的社會。 這個理想的社會與黑暗的現(xiàn)實社會形

          成了鮮明對比,F(xiàn)實社會生活中,戰(zhàn)亂頻繁,生靈涂炭,民不聊生;而桃花源卻是一派優(yōu)美、安寧的景象。

          作者明寫桃花源,暗里卻在譏諷現(xiàn)實,反映了作者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對現(xiàn)實生活的不滿。)

          3.你能用一句詩句來概括漁人進入桃花源過程的感受嗎?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4.桃花源的人見到漁人有何反應?說明什么?

          (“大驚”寫出對陌生人到來的驚異。顯示出桃花源與外界隔絕久遠。這與下文“自云……無論魏晉”相呼應!霸O酒殺雞作食”“咸來問訊”表現(xiàn)了桃花源人的熱情、好客,民風純樸。)

          5.桃花源人為什么來到這個地方?為何“不復出”?

          (桃花源人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禍亂,帶領妻子兒女及鄉(xiāng)鄰來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

          “不復出”說明桃花源人安居樂業(yè),也反映了他們飽受戰(zhàn)亂之苦,對外界的戰(zhàn)亂抱“厭而遠之”的態(tài)度。)

          6、村人“皆嘆惋”,是為什么?當漁人要離開時,桃源人為何囑咐“不足為外人道也”?這一句在情節(jié)發(fā)展上起什么作用?

          (因桃源不易被外人發(fā)現(xiàn),加之桃源人“不復出”“與外人間隔”,故為世上的動亂黑暗、秦朝以后

          的朝代變化而嘆惋,也為世上老百姓過著的痛苦生活而嘆惋。 他們不愿外面的人來干擾他們寧靜、和平、幸福的.生活。 這一句為下文無法找到桃花源埋下了伏筆。)

          第四、五段:故事的結局和尾聲,寫漁人離開桃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訪桃花源未果的情形。

          1. 漁人既然“處處志之”,但“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是否矛盾?作者這樣寫用意何在?

          (不矛盾,這樣使人覺得桃花源是一個似有而無、似真而幻的地方,也暗示桃花源是虛構的,是作者寄寓的理想圣地,可遇而不可求。 這不僅增強了故事的曲折性,而更主要的是可能激起讀者的惋惜之情,從而更加向往這美麗的世外桃源。)

          2. 本文以漁人行蹤為線索,最后一節(jié)寫劉子驥是否多余?

          (像劉子驥那樣品德高尚的人聽到后,也高興得想去探訪,可見真實極了!這一節(jié)對桃花源令人向住和不可尋覓作了渲染,使人產(chǎn)生確有其事的真實感,增強了表達效果。)

          3. 最后兩段與前又哪句話相呼應? ( “不足為外人道也”)

          三、鑒賞寫作特色、體悟主旨

          1.文章以漁人進出桃花源的行蹤為序,線索清楚,重點明確,詳略分明。本文重點是作者借“桃花源”以表達社會感想,所以中間部分對桃花源的生活環(huán)境和社會風尚詳細描寫,而對“忽逢桃花林”和歸來得尋“遂迷”“未果”的傳奇性開頭、結尾,則寫得清晰簡略。

          2. 課文在情節(jié)的安排處理上有什么特點?請具體談談。

          (情節(jié)的曲折、跌宕。表現(xiàn)在:①漁人迷路了,會怎樣?②桃花林又大又美,是個神奇之地。③漁人“欲窮其林”,再往下走是什么地方?④漁人進入桃花源的道路撲逆迷離,引人好奇:里邊到底有什么?⑤桃花源的景致為何如此幽美,人們的生活為何這般自由幸福?⑥漁人辭去時,桃源人囑咐他“不足為外人道”有什么用意?⑦為什么人們再尋桃花源卻屢屢無功而返?這些一連串的問題環(huán)環(huán)相扣,使課文情節(jié)充滿曲折離奇之感,讀者也隨之興趣愈濃。)

          3.你是怎樣評價作者描寫的“世外桃源”這一理想社會的?

          (言之有理即可,如這一理想社會表現(xiàn)了作者對沒有剝削、沒有戰(zhàn)爭,人人生活平等、幸福生活的向往和憧憬,對美好未來的追求,是一種美好愿望的寄托。)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業(yè)

          八年級語文桃花源記教案 7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了解有關陶淵明的文學常識;

          2、掌握相關的文言實詞和虛詞及古今異義現(xiàn)象;

          3、學習文章曲折回環(huán),思念迭起,引人入勝的寫法。

          過程與方法:

          4、在誦讀的基礎上,落實字詞,疏通文章,熟知課文內(nèi)容。

          5、通過討論、辨證地看待作者在文章中寄托的理想社會。

          情感與德育:

          6、體會作者通過描寫“世外桃源”所表達的不滿黑暗現(xiàn)實,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目標2、3、4

          教學難點:

          目標5

          教學方法:

          1、朗讀背誦法;

          2、講解歸納法。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歸納字詞,疏理課文。

          教學步驟:

          一、導入:

          欣賞李清照的《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詞講述了作者因醉意未消,暮色蒼茫而迷路誤入荷花深處,驚動了水鳥,別有一番情趣。今天,我們要學的《桃花源記》也是講述的一個漁人因迷路而誤入桃花源,那又是一番什么景觀呢?請打開書——

          二、檢查預習:

          1、學生齊讀課文。

          2、抽生談談初讀課文的感想。

          三、夯實基礎:

          1、作者簡介及寫作背景

          陶淵明(365-427),一名潛,字元亮,世稱靖節(jié)先生。潯陽柴桑(今九江西南)人。我國古代杰出的文學家。他受家庭教養(yǎng)和儒家思想的影響,年少時就有“大濟于蒼生”的壯志。時值東晉和宋的易代之際,社會上動蕩不安,壯志難酬,二十九歲開始,先后做過幾任小官,

          得:便得一山(看到)既出,得其船(找到)

          志:處處志之(做標記)尋向所志(做的標記)

          復:不復出焉、不復得路(再)余人各復延至其家(又)

          遂:遂與外人間隔(因而)遂迷(終于)后遂無問津者(就)

          5)同義詞

          1.悉如外人:悉:都

          并怡然自樂:并:都

          咸來問訊:咸:都

          皆嘆惋:皆:都

          2.便要還家:要:通“邀”,邀請。

          余人各復延至其家:延:邀請。

          3.緣溪行:緣:順著。

          便扶向路:扶:沿、順著。

          四、解題、圖解課文:

          1、概括文章各段內(nèi)容(學生歸納,教師總結)

          第一段:寫漁人偶然發(fā)現(xiàn)桃花源的經(jīng)過。

          第二、三段:寫漁人進入訪問桃花源的經(jīng)過。

          第四段:寫漁人再尋桃花源,終不可得。

          2、分析本文寫作線索(以漁人行蹤為線索)

          3、解題,復述主要內(nèi)容:

          全文以武陵漁人進出桃源的行蹤為線索,把發(fā)現(xiàn)桃源的經(jīng)過,在桃源的所見所聞所歷,離開桃源后再尋桃源的情形,都貫串起來了。故事曲折回環(huán)。它虛構了一個與黑暗現(xiàn)實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意愿。(中心思想)

          五、本堂小結:

          這一節(jié)課我們從整體感知了本文,也積累了一些文言詞語,但我想同學們在理解文章上還有一些疑惑,下一節(jié)課我們重點來解答同學們的不懂之處,到時請同學們大膽提出。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深入分析課文;

          2、討論課文思想。

          教學步驟:

          一、背誦導入:

          背誦課文;

          二、疑點解惑:

          學生提問,學生回答,教師精講。

          參考問題及作答:

          1、漁人怎么發(fā)現(xiàn)桃花源的?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人。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

          2、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3、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源的生活環(huán)境的?

          土地平曠,屋舍產(ch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4、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源人的熱情好客的?

          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5、桃源人見漁人為什么“乃大驚”?

          寫出桃源人對陌生人的驚異,顯示桃源與世隔絕的久遠。

          6、漁人—一為具言所聞,桃源人為什么“皆嘆惋”?

          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動亂,黑暗而嘆惋,為桃源外的人沒有過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嘆惋。

          7、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不希望外人來打擾這里的生活。也為下文再尋桃源不得埋下伏筆。

          8、漁人出桃源時,“處處志之”,為什么再往時,“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使人覺得桃源是一個似有而無、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虛構的。

          三、亮點欣賞:

         。ㄒ唬└惺芴一ㄔ吹拿利

          1、桃花源美在何處?(學生回答,教師歸納)

          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

          2、教師小結:桃花源美在環(huán)境幽雅,風景優(yōu)美

         。ǘ└惺芴一ㄔ吹纳衩

          1、桃花源神秘在何處?(學生回答,教師歸納)

          桃林神秘: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

          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狀奇特。

          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結局神秘:不復得路,探訪未果。

         。ㄈ└惺芴一ㄔ葱腋

          1、桃花源的幸福表現(xiàn)在何處?(學生回答,教師歸納)

          發(fā)垂髻:怡然自樂(和平安定、豐衣足食)

          男女:往來種作(沒有戰(zhàn)亂,安居樂業(yè))

          漁人(側(cè)面烘托):殺雞作食,皆出灑食(民主平等,民風淳樸)

          2、學生小結:桃花源幸福在生活和平安定,豐衣足食,民主平等,民風淳樸。

          四、主題討論:

          為什么說桃花源是當時的理想社會?我們今天應當怎么評價?

          作者虛構的世外桃源,是與作者所處的現(xiàn)實社會相對照的。這里景色優(yōu)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風俗淳樸;這里沒有壓迫,沒有戰(zhàn)亂,社會平等,和平安寧,確實是當時乃至整個封建社會人民理想的世界。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愿望,但在當時的條件下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因而它只是一種空想。

          五、處理練習:

          閱讀下面文字,回答文后的問題。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縣各之。

         。ǎ┍阋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成來問訊,自云先世進秦時亂,申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邊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shù)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1.文中加括號的地方都省略了主語,請補出。

          2.文中加點的“要”讀作____,加點的“間”讀作___。

          3.文中加點的`“要”的意思是____,在這段文字中還有個表達這意思的詞,它是___.

          4.“妻子”在現(xiàn)代漢語中指的是男子的配偶,它的詞性是___,而在文中,它指的是____,是個___短語。

          5翻譯句子。

          不足為外人道也:_____。

          6.桃源中人“皆嘆惋”的原因是:______。

          7.在文中用波浪線畫出表現(xiàn)桃花源中人熱情好客的淳樸風尚的語句。

          六、小結:

          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向往一種沒有剝削與壓迫的幸福美好生活,這是我們應學習的,作為二十一世紀的青少年,更應樹立一種遠大的理想將個人的利益與社會的需要結合起來,才能無愧于這個時代,無愧于我們的民族。

          他在幾次仕途中,深感官場污濁、仕途兇險,終于在41歲辭官回鄉(xiāng),并作《歸去來兮辭》以明其志。從此過著“躬耕自資”的隱居生活。他所做的詩文多描寫農(nóng)村生活情趣,表現(xiàn)田園風光,抒發(fā)他熱愛田園生活,愿與農(nóng)民來往而不愿為五斗米折腰,不愿與統(tǒng)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但又包含了消極遁世的因素。

          本文大約寫于宋永初二年(421年),陶淵明約57歲。他既拒絕過東晉政權的征召,又復拒絕同劉裕的宋政權合作,而以《桃花源詩并記》寄托了自己的社會理想。“詩”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詠了“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這樣一個人人安居樂業(yè)的理想社會;“記”相當于詩的序,記敘了武陵人偶入桃花源的見聞,富于小說色彩。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農(nóng)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選作課文的,就是這篇有新奇情節(jié)、有優(yōu)美環(huán)境、有人物、有對話的《桃花源記》。

          2、字詞歸類:

          1)補充實詞:

          為業(yè):靠……謀生。緣:沿。夾岸:夾著溪流雜:別的。

          鮮美:鮮艷美麗。異:詫異。窮:窮盡。舍:舍棄,放棄。

          豁然:開通、敞亮的樣子。開朗:開闊明亮。平曠:平坦開闊。

          屬:類。悉:全。怡然自樂:喜悅,心滿意足。咸:都。

          所從來:從哪兒來。問訊:打聽消息。先世:祖先。

          邑人:同鄉(xiāng)人。不復出焉:不再從這里出去。

          焉:于之,從這里。間隔:斷絕了往來。皆:都。

          嘆惋:感嘆,惋惜。延:請。語云:告訴(他)說。

          不足:不值得。既:已經(jīng)。詣:拜見,

          如此:像這樣。遣:派。欣然:高興地。

          2)通假字:

          便要還家:要:通“邀”,邀請。

          3)古今異義:

          阡陌交通交通:古義:交錯相通,縱橫交錯,四通八達。

          今義:運輸和郵電事業(yè)的總稱。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妻子:古義:指妻子和兒女

          今義:專指男子的配偶。

          絕境:古義:與世隔絕的地方;

          今義:毫無出路的境地

          無論魏晉。無論:古義:不要說,(更)不必說。

          今義:表示條件的連詞

          芳草鮮美,落英繽紛。鮮美:古義:鮮艷美麗

          今義:味好,香濃

          詣太守,說如此。如此:古義:像這樣

          今義:這樣

          4)一詞多義:

          為:武陵人捕魚為業(yè)(作為)不足為外人道也(對,向)

          尋:尋向所志(尋找)尋病終(不久)

          乃:見漁人,乃大驚(于是)乃不知有漢(竟然)

          舍:便舍船(舍棄)屋舍儼然(房屋)

          八年級語文桃花源記教案 8

          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及其寫作背景。

          2、了解故事的情節(jié)及線索。

          3、認識作者通過描述“桃花源”所表達的社會理想。

          教學難點:

          認識“世外桃源”的虛擬性;認識作者通過“桃花源”所表達的社會理想。

          教學過程:(第二課時)

          一、導入

          1、配樂課文朗讀,輔以動畫演示。

          2、師以《桃花源記》經(jīng)百年蒼桑而未衰的獨特魅力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基礎回顧。

          1、給學生3分鐘重溫

          2、出示檢測內(nèi)容,a 古今異議 b 譯句

          三、明確學習目標

          1、了解作者及其寫作背景。

          2、了解故事的情節(jié)及線索。

          3、認識作者通過描述“桃花源”所表達的社會理想。

         。◣е@些學習目標,齊背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nèi)容。)

          四、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

          1、師激發(fā)學生對陶及寫作背景的求知欲。

          2、出示陶淵明簡介及寫作背景。

          3、師延伸引導學生回憶陶寄寓同樣思想的其它作品:《飲酒》、《歸園田居》等,以加深學生對陶的思想及寫作背景的了解。

          五、自主活動:了解故事情節(jié)及線索

          1、自讀課文,整體感知故事情節(jié),討論并概括回答。

          2、師作積極性評價,并出示準確的情節(jié)概括(出示投影片)

          3、引導學生從情節(jié)概括中,梳理總結線索——漁人行蹤。

          六、課文品析

          1、師生互動:引導學生從第一段中感受桃花林之奇美,體會故事開端所籠罩的.神秘色彩,

          A忘路之遠近——漁人已入迷離難辨之境

          B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能讓漁人忘魚而只見桃花。——奇

          C漁人甚異之——驚異

          2、自主活動:品讀第二段討論完成以下問題。

         。1)寫桃花源內(nèi)景色的句子是什么?

         。2)寫桃花源人風貌的句子是什么?

         。3)作者在這一段描繪了一個怎樣的社會?

          注:在學生回答完第1、2題后,師有感情地范讀“土地平曠——————并怡然自樂!睂W生閉目體會,達到身臨其境,從而使其自己總結第(3)題答案——安樂祥和。

          3、創(chuàng)新自主活動:拓開想象空間,以漁人身份豐滿第三段,接受記者(老師)的采訪(目的: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充分感知桃花源人的淳樸善良、熱情好客)

          (1)自讀課文——小組交流補充。

         。2)師將知識要點化為學生樂于接受的“采訪語言”進行采訪。

          A 請問您在桃花源中都看到了什么?給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B聽說那些桃花源人也很健談,你們都聊了些什么?給你感觸最深的是什么?

          C在這樣一個新天異地的桃花源中生活數(shù)日,你感覺那里的人與您生活的東晉有何不同?

         。3)師總結:從這一段中,我們看到了淳樸善良、熱情、好客的桃花源人,可在那樣一個動蕩不安的年代,這樣一個安樂祥和的理想和社會真的會隱存于某一天地嗎?

          4、自主活動:體會“世外桃源”的理想性、神秘感和虛擬性;從而理解作者于此當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1)、自讀第3段,并結合第1段,體會其神秘色彩。

         。2)、小組之間討論:“世外桃源”存在與否。

         。3)、文章對于“世外桃源”的描述表達了作者一種怎樣的情感?

          注:在發(fā)言中,只要能自圓其說,允許學生有自己的觀點,應把重點放在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所寄寓的情感上。

          師總結:這節(jié)課,我們進一步走近了陶淵明,了解了陶淵明。雖然陶淵明向往的理想社會還帶有這樣那樣的局限性,但是,他對理想的追求,對黑暗現(xiàn)實的否定,還是值得肯定的。歲月流逝,滄海桑田。多少年過去了,與東晉時代相比,如今的中國已經(jīng)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毛澤東同志有這樣的詩句:“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里可耕田!痹瓉碜哉J為遙不可及的愿望,經(jīng)過百般付出和努力是可以實現(xiàn)的。同學們我們一樣可以!

          八年級語文桃花源記教案 9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熟讀,美讀直至背誦課文。

          2、整體把握在課文內(nèi)容。

          3、領會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

          過程與方法

          反復誦讀、疏通文意(第一課時),多媒體教學情景引領,把握兩個問題切入,背景交代,主題呈現(xiàn),拓展延伸。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

          體會作者對理想生活和社會的渴望及對現(xiàn)實的否定,引領學生熱愛生活,珍惜美好的今天。

          教學重點、難點:

          1、集中研討桃花源內(nèi)的美景及人的生活狀況。

          2、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故事的寓意

          教學方法:

          朗讀、體驗感受、 對話交流、探究思考。

          教學手段:

          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有人說,一個熱愛生活的人即便在最痛苦的時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陶淵明的生活充滿坎坷磨難,可是他筆下的桃花源卻美麗得神秘,這節(jié)課,讓我們再次走進它。

          二、學生美讀課文,調(diào)動情感,引領思緒。

          三、美圖展示,學生齊讀,調(diào)動想象思維:桃花源給了你怎樣的印象?

          1、文中哪段文字是對桃花源自然風光的描繪?請展開想象,用自己優(yōu)美的語言描繪一番(強調(diào)不能是翻譯)。用什么詞加以形容?(生找出后讀)教師點撥:進入桃花源,漁人驚呆了,展現(xiàn)在眼前的是,平坦而開闊的土地,香花野草遍覆其上,房屋整齊有致,美麗的'池塘有魚兒歡悅,恣意地暢游,是桑林竹樹間鳥兒啁啾而鳴,盡情歡唱,田間的的小路悠遠綿長縱橫交錯,村落間雞犬聲彼此相聞……(預設:花瓣紛飛、綠水潺潺、嫩草柔柔、桑郁郁、竹森森小路悠悠)這是一幅寧靜的、淡遠的、美麗的、優(yōu)美的、祥和的、古樸的……田園風景畫。生齊讀。

          2、這樣美的去處,這里的人們生活的如何呢?跳讀:看桃花源的人是一番怎樣的生活情景?“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便要還家,為設酒殺雞作食”“ 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學生表達。教師點撥:男男女女往來耕作,樂其業(yè);老老少少無憂無慮,安其居。人們過著自食其力,自給自足的生活,并且自得其樂。這里的人們熱情好客,民風淳樸。

          其間以問梳理第二段內(nèi)容:

         、艦槭裁刺一ㄔ慈恕耙姖O人,乃大驚”?

         、颇阏J為桃花源人為什么“皆嘆惋”?嘆些什么?

         、菨O人與桃源人的的對話是怎樣的?

         、葹槭裁炊跐O人“不足為外人道也”?

          3、這樣美麗祥和的社會之所在,今天通常用一個成語來形容——世外桃源。請解釋。

          4、既然是幻想的世界,又如何理解作者的有意虛構,用意何在?哪些語句,文段有所流露?小組合作探究

          教師點撥:作者筆下的世外桃源景色優(yōu)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民風淳樸社會平等,人民安居樂業(yè),生活得自由快樂,沒有剝削,沒有戰(zhàn)亂——這在當時不可能存在,由開頭的“忽逢”“遂迷”“未果”及后來漁人的尋而未得暗示桃源是作者虛構的理想社會。種種描寫為桃花源增添了神秘的色彩,表面寫其隱蔽,實質(zhì)以其虛幻的,不可能的暗示當時社會的黑暗,寄托了作者對自由的幸福美好生活和理想社會的向往與追求。表達了廣大人民的意愿和心聲。

          四、背景交代:

          本文大約寫成于南朝宋武帝永初二年,作者57歲時。當時的統(tǒng)治者內(nèi)部互相傾軋,戰(zhàn)亂頻繁,加之統(tǒng)治者日益加重對人民的盤剝和壓榨,給百姓造成了家破人亡,妻離子散,民不聊生的慘象,陶淵明對此深有感觸,對當朝者的不滿加深了他對現(xiàn)實社會的憎恨,但又無能為力,只能逃遁,選擇遠離。只好借助文字抒懷。

          五、我眼里的陶澤令。

          由于他對現(xiàn)實對社會對人生對生死的徹悟,

          由于他的博聞強識和豐富的人生閱歷,

          他清高傲骨,不媚流俗,他不愿在腐白的官場蠅營狗茍,不愿與濁世同流合污,

          他炒了俗世,救贖自己,選擇做一介自由的農(nóng)夫,投身于自在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早在《愛蓮說》中,我便欽慕他作為隱士的特立獨行;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我又艷羨他悠閑自適的那份愜意。他愛菊還嗜酒,他說“我醉欲眠卿且去”,又讓我懂了他的率真與自然……

          六、小結:走出這個亦真亦幻的世外桃源,我不得佩服作者的醉翁別意,他讓我們不得不審視我們的生活和生活的時代,而我要說的是熱愛生活,珍惜今天。

          七、作業(yè):

          1、背誦全文。

          2、背誦陶淵明其他詩作。

          3、日記記錄收獲。

          八年級語文桃花源記教案 10

          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把握文章內(nèi)容。

          2、展開想象,品味桃源勝境。

          3、聯(lián)系背景,感悟作者思想。

          教學重點:

          研讀課文,整體把握文章內(nèi)容。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筆下的社會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有位英國文學家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個熱愛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時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蓖瑢W們往往也有這種體驗:當你遇事不順時,當你心煩意亂、郁悶低沉時,你會去想一些開心的東西。生活在東晉的著名詩人陶淵明,他的生活充滿坎坷磨難,但他卻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桃花源記》,走進陶淵明筆下的那方世外桃源。

          二、了解作者:

          陶淵明,東晉詩人。名潛,字元亮。少時頗有壯志,博學能文,任性不羈。但由于當時社會不安,他空有才智卻難以施展。他曾做過小官,因“不為五斗米折腰”,棄官回鄉(xiāng)從此過起了田園式的隱居生活。后人稱其為“靖節(jié)先生”。

          三、讀文感知

          1、初讀課文

         。1)學生初讀,邊讀邊用筆畫出不能讀準的字音、不能正確斷句的地方及不好把握感情的語句,可以結合注釋跟同桌或在小組內(nèi)交流,互相指證。

          (出示字詞檢測)

         。2)隨機抽查學生初讀的情況,全班同學當評委,從字音、斷句和是否讀出感情作為標準。

          2、配樂范讀:感知文章內(nèi)容、感受文章魅力

          3、再讀課文:學生自讀,結合注釋、工具書自行翻譯,組內(nèi)交流自學過程中不能解決的問題,若仍不懂,則舉手問老師,全班同學一同解決。教師注意點撥。

          四、品讀賞析:

          屏顯“桃源訪談”:同學們,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美不美?你們想不想到桃花源?現(xiàn)在啊,這間教室就是桃花源,你們都是桃花源的村民,我呢,是電視節(jié)目主持人。我們下面穿過時空隧道,來到一千六百多年前的.東晉時代的桃花源中,現(xiàn)在我對村民現(xiàn)場采訪。

          然后教師以主持人的身份采訪了以下問題:

          1、能為觀眾朋友介紹一下你們桃花源的自然環(huán)境嗎?

          2、請問你們是怎么來到這里的?

          3、你能對我們觀眾朋友說說你們桃花源居民的風俗習慣嗎?

          4、在節(jié)目的最后,請?zhí)一ㄔ吹拇迕裼靡痪湓捀爬ㄒ幌绿一ㄔ吹奶攸c或你們的感受。(學生結合

          文章內(nèi)容以村民的方式回答)

          五、合作探究

          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是否真的存在?為什么?請到文中找出根據(jù)。

         。▽W生交流,得出結論)

          六、總結全文。結合現(xiàn)在社會安寧的局面,適當點結束。

          八年級語文桃花源記教案 11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感受桃花源的美麗,歡樂和奇異。

          2、深入體會陶淵明虛構這一理想社會的原因。

          3、肯定陶淵明對理想社會的大膽追求。

          4、以學生為主體,培養(yǎng)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

          教學重點:

          以學生為主體,自主、合作、探究,引導學生感受桃花源的美、樂、奇

          教學難點:

          理解陶淵明虛構這一桃源仙境的目的,正確評價課文所描繪的理想境界

          教學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東晉末年,戰(zhàn)亂頻繁,賦稅徭役繁重,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國家瀕臨崩潰,在這樣的動亂歲月,陶淵明的一腔愛國熱情無處傾訴,讓人民安居樂業(yè)的愿望無法實現(xiàn),只能把情感寄托在文章里,今天我們就帶著對陶淵明已有的認識,再次走進《桃花源記》感受作品的.獨特魅力。

          二、找同學大聲的有感情朗讀課文,邊聽邊想桃花源是一個什么樣的世界?

          三、分別從“美、樂、奇”三個角度賞析全篇文章,學生進入小組討論pk階段。

          四、小組討論:桃花源的美表現(xiàn)在原文的哪些句子中?

          1、教師點撥:自然環(huán)境美、社會環(huán)境美、人情美。

          2、作者寫這一美景的目的是什么?(表達了對桃花源的喜愛、向往)

          五、小組討論:

          1、文中哪些人感受到桃花源的樂?他們分別為什么而樂?

          教師點撥:(老幼因和平安定、豐衣足食而樂)

          2、總結:桃花源人都樂在哪里(和平安定、豐衣足食、民風淳樸),作者寫這些樂的目的是什么、(寄托理想)

          六、小組討論:

          1、桃源“奇”在何處呢?從原文的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來?

          小組討論在文中畫出這樣的句子,同時分析了三個問題。

          1)桃源人為什么嘆惋?

          2)桃源人為什么說“不足為外人道也”?

          3)文章安排劉子驥尋桃源是不是畫蛇添足?

          2、教師小結,這些奇異之處使文章情節(jié)曲折跌宕,使桃花源充滿了神秘感。

          3、作者設置這些“奇”暗示什么?(虛構社會)

          七、桃花源是一個如詩如畫:令人神往的仙境,這里寄托了作者怎樣的理想?(安居樂業(yè),沒有壓迫、沒有戰(zhàn)亂,批判黑暗社會)

          八、作者虛構這一理想社會,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說說你的理由。

          教師明確:想法積極,做法消極,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九、學生質(zhì)疑

          十、總結小組成績,鼓勵優(yōu)秀小組

          十一、結束語:陶淵明追求光明和理想的做法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相信未來是美好的,我們要志存高遠,向著理想,勇往直前。

          十二、布置作業(yè):以《我眼中的陶淵明》為題寫一篇讀后感

        【八年級語文桃花源記教案】相關文章:

        八年級語文桃花源記教案11-07

        八年級語文桃花源記教案6篇11-07

        桃花源記八年級語文作文07-20

        初二語文教案桃花源記08-26

        八年級下冊語文桃花源記的感悟09-13

        《桃花源記》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06-11

        《桃花源記》教案08-26

        桃花源記的教案08-26

        桃花源記教案08-28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7_欧美色欲色综合色欲久久_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_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无码
          1. <rp id="zsypk"></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