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p id="zsypk"></rp>

      2. 《桃花源記》對中國后代文學的影響

        時間:2022-05-13 15:00:29 桃花源記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桃花源記》對中國后代文學的影響

          《桃花源記》是東晉文學家陶淵明的代表作,文章以優美的文字為后世虛構了一個沒有剝削和壓迫、人們安居樂業的理想世界。

        《桃花源記》對中國后代文學的影響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以其精煉優美的語言、田園理想國的美好圖景,一直為后人所稱道,其影響深遠,它不僅在精神層面給我們描繪了一個烏托邦的世界,還以其豐富的詞匯、新的文體影響著文學的發展,因此,在整個文學史中,其文學價值都是不可低估的。

          一、豐富漢語詞匯

          《桃花源記》里使用的很多詞匯,后來演變成了成語。其中我們最熟悉的就是“桃源”、“世外桃源”了,用來代指“與現實社會隔絕、生活安樂的理想境界”。這在后人的詩中都有出現,如王維《桃源行詩》:“初因避地去人間,更聞神仙遂不還。……春來偏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處尋。”王安石《桃源行》詩:“避時不獨商山翁,亦有桃源種桃者。”汪藻《桃源行》“那知平地有青云,只屬尋常避世人。”在詞中也同樣可以見到,如辛棄疾《水龍吟》“有怒濤聲遠,落花香在,人疑是,桃源路。”李彌遜《十樣花》“ 陌上風光濃處,忘卻桃源歸路”等。

          除此之外,里面還有落英繽紛、豁然開朗、怡然自樂、無人問津、雞犬相聞、阡陌交通等成語,為后世廣為使用,大大豐富了漢語的詞匯。

          二、志怪小說的開始

          如果深入分析的話,可認為《桃花源記》是一篇志怪小說。首先從文體上來說,小說需要具備人物、環境、情節、敘事虛構這四個要素,這些《桃花源記》中都具備,里面有漁人、村中人、太守、劉子冀等人物,以桃花源為敘事環境,呈現了這樣的情節:漁人偶然間發現世外桃源,接著進訪桃花源,發現這里的人與世隔絕已久。后來漁人回去報告太守,太守派人前去尋找卻已找不到桃花源。劉子驥欣然規往卻也尋病終。情節曲折,采用“游仙式”的敘事結構。因此,從以上分析可知,《桃花源記》可以歸為小說。

          其次,是它里面充滿了玄怪的意味。文中開頭的一個“忘”字和“忽逢”一詞,就點出了漁人遇到這片猶仙境般的桃花林,是出于機緣,這就渲染出一派濃濃的玄怪情致。接著漁人在桃花源的所見所聞,是老子關于“小國寡民”的描述,又糅合了儒家先王至治的理想社會,是老莊哲學和魏晉玄學的復活,這些描寫純屬玄學思想的體現。再看一下結尾“既出,得其船......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這里的“迷”字與開頭的“忘”字遙相呼應,構成玄怪小說所必不可少的故事情節,更留下了濃濃的玄學意味。

          所以,總的來說,《桃花源記》具備小說的基本要素,又兼有志怪小說的特征,是可以看成是志怪小說的。這也可以看做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志怪小說興盛的一個開端。

          三、對“桃源體”和“詩話體”的發展起重要作用

          首先,《桃花源記》發展了“桃源體”這樣一個故事母體,“桃源體”指的是這種類型的小說或故事,內容上描繪了一個帶有理想色彩的美好社會,也即“ 世外祧源”。這種世外桃源在當時的社會環境是不可能存在的,只不過是作者的一種理想模式而已。但由于廣大群眾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只能寄托在理想里,因此這種模式的故事出現后,能引起很多人的共鳴。如宋代傳奇中有篇小說叫《烏衣傳》,描寫了烏衣國的理想境界。作者借用唐代詩人劉禹錫的詩句“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競敷衍成一個王榭入烏衣國與燕子通婚的故事,在大膽的虛構中表現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明清一些長篇小說也常運用“桃源體”設計情節結構。如 《水滸后傳》敘述梁山義軍征方臘后,未死的一些頭領又重新在各地起義,參加抗金斗爭,最后在李俊領導下漂浮海外,尋到一塊“ 樂土”,重新創立基業的故事。李汝珍的《鏡花緣》,通過海外世界的描寫,實際上也是在構筑作者的“桃花源”境界,只不過對世態人情作了曲折的反映。

          其次,《桃花源記》開創了“詩話體”這一故事母體。這類小說中夾有大量的詩詞、駢文等,韻文與散文相結合,使整個作品充滿了詩情畫意。這首先為唐傳奇所繼承! 鶯鶯傳》就是其中較有代表性的作品,小說在敘述的同時,還穿插張生與鶯鶯的詩箋,使詩與情節連在一起,推動情節向前發展。宋元時期,小說中詩文相映的特點更為明顯。在《 流紅記》、《 溫泉記》、《 王幼玉記》、《 譚意歌傳》等篇中,都采用了詩詞進行穿插,把人物與情節有機地聯系在一起。文言小說中最注重詩筆的一個選本是 《云齋廣錄》,這本集子中的小說幾乎箭篇都有詩文相映的特點。再看宋元話本小說,唐宋以來,有一種詩話體的話本,常用小說中人物所作的詩歌點綴或過渡如敦煌寫卷中的《蘇武李陵執別詞》、宋話本中的《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以及《快嘴李翠蓮》等,都采用了這種手法。

          因此,總的來說,《桃花源記》之所以能流傳千古,既因陶淵明以飽蘸現實色素的筆墨描繪出人類所向往的理想小國,也出于其在文學史上的重要貢獻,正如鐘蠑在《詩品》中所評“文體省凈,殆無長語。篤意真古,辭必婉愜,每觀其文,想其人德。”陶淵明以飽蘸陶醉薄悅之情的筒約文筆真切描繪出蘊含著厚實的社會人生內容的優美畫面,確實深深影響著后人。

        【《桃花源記》對中國后代文學的影響】相關文章:

        李白的后代07-17

        《易經》對中國藝術的影響03-25

        《詩經》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和影響10-20

        白居易詩詞對日本古典文學的影響01-02

        桃花源記10-19

        老舍的影響08-02

        《桃花源記》教案08-26

        桃花源記的教案08-26

        《桃花源記》改寫01-13

        桃花源記翻譯12-31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7_欧美色欲色综合色欲久久_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_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无码
          1. <rp id="zsypk"></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