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p id="zsypk"></rp>

      2. 蘇軾

        時間:2023-07-14 17:30:32 蘇軾 我要投稿

        蘇軾

        蘇軾1

          原文

        蘇軾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v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馮 通:憑)

          于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笨陀写刀春嵳撸懈瓒椭。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 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共適 一作:共食)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肴核既盡,杯盤狼籍。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譯文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同客人乘船游于赤壁之下。清風緩緩吹來,江面水波平靜。于是舉杯邀客人同飲,吟詠《詩經·陳風·月出》一詩的“窈窕”一章。一會兒,月亮從東山上升起,在斗宿和牛宿之間徘徊。白茫茫的霧氣籠罩著江面,波光與星空連成一片。我們聽任葦葉般的小船在茫茫萬頃的江面上自由飄動。多么遼闊呀,像是凌空乘風飛去,不知將停留在何處;多么飄逸呀,好像變成了神仙,飛離塵世,登上仙境。

          于是,喝著酒,快樂極了,敲著船舷唱起來。歌詞說:“桂木的棹啊,蘭木的槳,拍打著清澈的江水啊,船兒迎來流動的波光。多么深沉啊,我的情懷,仰望著我思慕的人兒啊,她在那遙遠的地方!笨腿酥杏写刀春嵉,按著歌聲吹簫應和。簫聲嗚嗚嗚,像是怨恨,又像是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傾訴,余音悠揚,像一根輕柔的細絲線延綿不斷。能使潛藏在深淵中的蛟龍起舞,孤舟上的寡婦啜泣。

          我不禁感傷起來,整理了衣裳,端正地坐著,問客人說:“為什么會這樣?”客人說:“‘月明星稀,烏鵲南飛’,這不是曹孟德的詩嗎?向西望是夏口,向東望是武昌,山川繚繞,郁郁蒼蒼,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圍困的地方嗎?當他奪取荊州,攻下江陵,順著長江東下的時候,戰船連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在江面上灑酒祭奠,橫端著長矛朗誦詩篇,本來是一代的英雄啊,可如今又在哪里呢?何況我同你在江中和沙洲上捕魚打柴,以漁蝦為伴,與麋鹿為友,駕著一葉孤舟,在這里舉杯互相勸酒。只是像蜉蝣一樣寄生在天地之間,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顆谷粒。哀嘆我生命的短暫,而羨慕長江的流水無窮無盡。希望同仙人一起遨游,與明月一起長存。我知道這是不可能經常得到的,因而只能把簫聲的余音寄托給這悲涼的秋風!

          我說:“你們也知道那水和月亮嗎?(江水)總是不停地流逝,但它們并沒有流走;月亮總是那樣有圓有缺,但它終究也沒有增減。要是從它們變的一面來看,那么,天地間的一切事物,甚至不到一眨眼的工夫就發生了變化;要是從它們不變的一面來看,萬物同我們一樣都是永存的,又何必羨慕它們呢!再說,天地之間,萬物各有主人,假如不是為我所有,即使是一絲一毫也不能得到。只有這江上的清風和山間的明月,耳朵聽到了才成其為聲音,眼睛看到了才成其為顏色,占有它們,無人禁止,使用它們,無窮無盡,這是大自然無窮無盡的寶藏,而我能夠同你們共享!

          客人聽了之后,高興地笑了,洗凈杯子,重新斟酒。菜肴果品已吃完了,杯盤雜亂地放著。大家互相枕著靠著睡在船中,不知不覺東方已經亮了。

          賞析

          第1段,寫夜游赤壁的.情景。作者“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懷抱之中,盡情領略其間的清風、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興之所至,信口吟誦《詩經·月出》首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把明月比喻成體態嬌好的美人,期盼著她的冉冉升起。與《月出》詩相回應,“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辈⒁鱿挛淖髡咚宰鞯母柙疲骸巴廊速馓煲环健保楦、文氣一貫!芭腔病倍,生動、形象地描繪出柔和的月光似對游人極為依戀和脈脈含情。在皎潔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霧氣籠罩江面,天光、水色連成一片,正所謂“秋水共長天一色”(王勃《滕王閣序》)。游人這時心胸開闊,舒暢,無拘無束,因而“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乘著一葉扁舟,在“水波不興”浩瀚無涯的江面上,隨波飄蕩,就好像在太空中乘風飛行,悠悠忽忽地離開人世,超然獨立;又像長了翅膀飛升入仙境一樣。浩瀚的江水與灑脫的胸懷,在作者的筆下騰躍而出,泛舟而游之樂,溢于言表。這是本文正面描寫“泛舟”游賞景物的一段,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

          第2段,寫作者飲酒放歌的歡樂和客人悲涼的簫聲。作者飲酒樂極,扣舷而歌,以抒發其思“美人”而不得見的悵惘、失意的胸懷。這里所說的“美人”實際上乃是作者的理想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边@段歌詞全是化用《楚辭·少司命》:“望美人兮未來,臨風恍兮浩歌”之意,并將上文“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的內容具體化了。由于想望美人而不得見,已流露了失意和哀傷情緒,加之客吹洞簫,依其歌而和之,簫的音調悲涼、幽怨,“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竟引得潛藏在溝壑里的蛟龍起舞,使獨處在孤舟中的寡婦悲泣。一曲洞簫,凄切婉轉,其悲咽低回的音調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驟然變化,由歡樂轉入悲涼,文章也因之波瀾起伏,文氣一振。

          第3段,寫客人對人生短促無常的感嘆。此段由賦赤壁的自然景物,轉而賦赤壁的歷史古跡。主人以“何為其然也”設問,客人以赤壁的歷史古跡作答,文理轉折自然。但文章并不是直陳其事,而是連用了兩個問句。首先以曹操的《短歌行》問道:“此非曹孟德之詩乎?”又以眼前的山川形勝問道:“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兩次發問使文章又泛起波瀾。接著,追述了曹操破荊州、迫使劉琮投降的往事。當年,浩浩蕩蕩的曹軍從江陵沿江而下,戰船千里相連,戰旗遮天蔽日。曹操志得意滿,趾高氣揚,在船頭對江飲酒,橫槊賦詩,可謂“一世之雄”!如今他在哪里呢?曹操這類英雄人物,也只是顯赫一時,何況我輩!因而,如今只能感嘆自己生命的短暫,羨慕江水的長流不息,希望與神仙相交,與明月同在。但那都是不切實際的幻想,所以才把悲傷愁苦“托遺響于悲風”,通過簫聲傳達出來?偷幕卮鸨憩F了一種虛無主義思想和消極的人生觀,這是蘇軾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思想的一個方面。

          第4段,是蘇軾針對客之人生無常的感慨陳述自己的見解,以寬解對方?驮傲w長江之無窮”,愿“抱明月而長終”。蘇軾即以江水、明月為喻,提出“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的認識。如果從事物變化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不過是轉瞬之間;如果從不變的角度看,則事物和人類都是無窮盡的,又何必羨慕江水、明月和天地呢!自然也就不必“哀吾生之須臾”了!這表現了蘇軾豁達的宇宙觀和人生觀,他贊成從多角度看問題而不同意把問題絕對化,因此,他在身處逆境中也能保持豁達、超脫、樂觀和隨緣自適的精神狀態,并能從人生無常的悵惘中解脫出來,理性地對待生活。而后,作者又從天地間萬物各有其主、個人不能強求予以進一步的說明。那么什么為我們所有呢?江上的清風有聲,山間的明月有色,江山無窮,風月長存,天地無私,聲色娛人,我們恰恰可以徘徊其間而自得其樂。此情此景乃緣于李白的《襄陽歌》:“清風明月不用一錢買,玉山自倒非人推”,進而深化之。

          第5段,寫客聽了作者的一番談話后,轉悲為喜,開懷暢飲,“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照應開頭,極寫游賞之樂,而至于忘懷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

          清代古文家方苞評論這篇文章說:“所見無絕殊者,而文境邈不可攀,良由身閑地曠,胸無雜物,觸處流露,斟酌飽滿,不知其所以然而然。豈惟他人不能模仿,即使子瞻更為之,亦不能如此適調而暢遂也!碧K軾通過各種藝術手法表現自己坦蕩的胸襟,他只有忘懷得失,胸襟坦蕩,才能撰寫出“文境邈不可攀”的《赤壁賦》來。

         。1)駢散結合

          本文既保留了傳統賦體的那種詩的特質與情韻,同時又吸取了散文的筆調和手法,打破了賦在句式、聲律的對偶等方面的束縛,更多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詩歌的深致情韻,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散文的筆勢筆調,使全篇文情郁郁頓挫,如“萬斛泉涌”噴薄而出。與賦的講究對偶不同,它相對更為自由,如開頭的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參差疏落之中又有整飭之致。以下直至篇末,大多押韻,但換韻較快,而且換韻處往往就是文意的一個段落,這就使本文特別宜于誦讀,并且極富聲韻之美,體現了韻文的長處。

          (2)形象優美,善于取譬

          如描寫簫聲的幽咽哀怨:“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边B用的六個比喻,渲染了簫聲的悲涼,將抽象而不易捉摸的聲音訴諸讀者的視覺和聽覺,寫得具體可感,效果極佳。

        蘇軾2

          【其一】

          怕愁貪睡獨開遲,自恐冰容不入時。

          故作小紅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隨春態,酒暈無端上玉肌。

          詩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綠葉與青枝。

          【其二】

          雪里開花卻是遲,何如獨占上春時。

          也知造物含深意,故與施朱發妙姿。

          細雨裛殘千顆淚,輕寒瘦損一分肌。

          不應便雜夭桃杏,半點微酸已著枝。

          【其三】

          幽人自恨探春遲,不見檀心未吐時。

          丹鼎奪胎那是寶,玉人頩頰更多姿。

          抱叢暗蕊初含子,落盞穠香已透肌。

          乞與徐熙新畫樣,竹間璀璨出斜枝。

          譯文:

          紅梅花害怕憂愁而貪戀睡覺,所以才遲遲獨自開放;這是因為它擔心自己玉潔冰清的美麗面容會不合時宜而受到世人猜忌。所以,只得故意妝扮出淺淺粉紅般的桃杏顏色。但是紅梅的枝條還是保持了孤獨而細瘦的`樣子,呈現出經受霜雪考驗后仍然勁挺的姿態。梅花的內心是適應寒冷的,不愿意隨著春天的到來而展示自己的美態。

          現在顯露出來淺紅的桃杏色,那不過是酒后泛起的紅暈無來由表露在美人的面容上罷了。老詩人不懂得梅花的品格所在;怎么只從外表有無綠葉與青枝來分辮梅花和桃杏呢?

          創作背景

          此詞是作者貶謫黃州期間,因讀北宋詩人石延年《紅梅》一詩有感而作。這首詞緊扣紅梅既艷如桃杏又冷若冰霜、傲然挺立的獨特品格,抒發了自己達觀超脫的襟懷和不愿隨波逐流的傲骨。全詞托物詠志,物我交融,渾然無跡,清曠靈雋,含蓄蘊籍,堪稱詠物詞中之佳作。

        蘇軾3

          先生去世已有多年。

          遠處傳來颯颯的秋風拂過茂林修竹的簌簌聲,送來幾縷桂花的清香。那半山園中微醺的雛菊,想來還在秋風中閑適地開著吧。先生的魂靈,該是融進了江邊修竹的傲骨吧。

          那是先生被朝廷從黃州召回京城的那年。

          大概是思念那個與他御前爭辯的“拗相公”了吧,先生囑我在北上途中繞路取道金陵,他要去訪王荊公。初秋的江上氤氳著兩岸桂花的清香,寂靜的江面上水波不興。遠遠地,我看見岸邊修竹深處的一個小黑點,如蜉蝣般寄于天地,見不真切。待到來人走近,才看清乃是一位蒼顏白發的老者,一襲黑袍,騎著毛驢悠閑于修竹之間。先生一襲白袍,屹立在船頭,捋著胡須,止不住地頷首微笑。待到上岸,先生拱手長揖,半打趣地說道:“軾今日敢以野服見大丞相!”王荊公亦頷首,長揖而答曰:“禮豈為我二人設哉!”言罷,二人撫掌大笑,笑聲回蕩于天地之間,同清幽的桂香交織成和諧的旋律,此刻,天地之間,僅此二人而已。

          取道江邊疏竹間的小徑,我牽著毛驢,隨著二人一路游目騁懷,斜風夾著細雨,輕輕打在二人身上,卻似渾然不覺一般。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只見先生黑發白袍,荊公則白發黑袍,二人閑游于竹林之中,似是天地間翠竹碧水里一黑一白兩個清高的小點,兩人相攜踽踽于小徑之間,不時隨著徐徐秋風吟出幾句詩來。談到年輕時的意氣,兩人仍是倍加懷念當年朝堂之上的舍身諫諍,談到興起處,相與撫掌大笑。所有政見的爭辯,都在此刻化成了過眼的煙云,兩個年輕時的政敵,兩個當世才子,兩個出世之人,所有的藝術上的心靈溝通在不知不覺間彌合著橫亙二人之間鴻溝。所謂相逢一笑泯恩仇,不過如此。

          來到半山園,外面已然下起了江南的綿雨,荊公手植的雛菊還在雨中迷醉地起舞著。抿一口清茶,兩人跽坐于幾案前,修竹流水畔,落子聲清脆,伴著細雨打在窗欞上的.沙沙,想必這即是心靈的溝通吧。先生時而頷首輕笑,眉眼融進窗外的綿雨中,想是已然沉醉了。我不敢打攪,小心地烹上茶,讓滾滾茶聲與這靜寂自由交織著。

          明天即是告別之日。漸漸醇厚的夜色吞噬著二人的身形。兩人在燭影中談佛論道,暢論古今,笑聲朗朗。

          窗外的綿雨還在穿林打葉地沙沙著,黛瓦上滴下一串雨花,正落在墻角的雛菊的花苞上。微風送來幽幽桂香,江邊的疏竹仍在簌簌地搖曳著,江面上水波不興。

          起風了。

        蘇軾4

          [宋]蘇軾

          旋抹紅妝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籬門。相挨踏破蒨羅裙。

          老幼扶攜收麥社,烏鳶翔舞賽神村。道逢醉叟臥黃昏。

          【注釋】

          ①旋:匆忙,迅速。抹紅妝:抹脂粉。使君:州郡長官的敬稱,這里是作者自稱。

         、诩h門:柴門。

         、叟牛和茢D。蒨:同“茜”,紅色。

          ④收麥社:指收麥子祭土地神。

         、葙惿翊澹褐笧楦兄x上天降雨而祭神的村子。

         、捋牛豪项^兒。

          【賞析】

          這組詞以樸素生動的筆觸,描繪出農村的夏日風光,對受災的農民表示同情和關懷。太守下鄉,對當地的村民百姓來說也是非常新鮮的事,于是便有了“旋抹紅妝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籬門,相挨踏破茜羅裙”的場面。在這個場面里,可以顯示出農村民風的淳樸可愛,農村少女的歡快活躍、自然真率。這對整日局促于官場的詞人而言也是格外清新動人的`。這就隱約地與爾虞我詐的官場形成對比!袄嫌追鰯y收麥社,鳥鳶翔舞賽神村。道逢醉叟臥黃昏”,是詞人所見的農村風光,畫面上洋溢著豐收之后的歡快,一幅百姓安居樂業、熙熙攘攘的快樂景象。今年的豐收,當然有詞人求雨得雨的一份功勞。詞人是在賞識自己努力的結果,是在賞識自我的政績。所表現出來的還是政治上的一份自信。以這樣的心境和眼光去觀賞農村的風光人情,一切就被詩情畫意化了。

        蘇軾5

          原文

          蘇軾

          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墻里秋千墻外道。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創作背景

          《蝶戀花 春景》,是由北宋時期著名詩人、文學家蘇軾所寫的一首詞作。其作于何時,各方莫衷一是,有蘇軾密州、黃州、定州、惠州時期等諸多說法, 在此詞中,作者通過對殘紅退盡、春意闌珊的暮春景色的描寫和遠行途中的失意心境的描繪,借惜春傷情之名,表達出作者對韶光流逝的惋惜、宦海沉浮的悲嘆和浮生顛沛的無可奈何。

          翻譯

          春日將盡,百花凋零,杏樹之上已長出了小小的青澀果實。

          不時還有燕子掠過天空,這里的清澈河流圍繞著村落人家。

          眼見著柳枝上的柳絮被吹得越來越少,(但是請不要擔心)天涯海角到處都有芳草。

          圍墻之內,有一位少女正在蕩著秋千,她發出動聽的笑聲。

          圍墻外面的行人聽到那動聽的笑聲,(忍不住去想象少女蕩秋千的歡樂場面)。

          慢慢的`,墻里笑聲不再,行人惘然若失。仿佛自己的多情被少女的無情所傷害。

          賞析

          蘇軾作為宋詞豪放派先驅,一生之中創作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豪放派詞作,這容易讓人誤以為蘇詞盡皆豪放之作,但從蘇詞的總體來看,其婉約之作反而是占大多數的,此詞便是其一。在此詞中,作者通過對殘紅退盡、春意闌珊的暮春景色的描寫和遠行途中的失意心境的描繪,借惜春傷情之名,表達出作者對韶光流逝的惋惜、宦海沉浮的悲嘆和浮生顛沛的無可奈何。

          此乃一首描繪晚春的感懷之作。上闋寫暮春自然風光,春去夏來,自然界發生了許多變化。視角由小到大,由近漸遠地展開,極富色彩感和運動感!疤煅暮翁師o芳草”,是對暮春景色的描述,又點化游春少年的惆悵。下闋寫春游途中的見聞和感想:一道短墻將少年與佳人隔開,佳人笑聲牽動少年的芳心,也引起少年之煩惱!岸嗲閰s被無情惱”,寄寓著作者自己的失意。有聲有色而又婉媚綽約。

          這首詞將傷春之情表達得既深情纏綿又空靈蘊藉,情景交融,哀婉動人。清人王士《花草蒙拾》稱贊道:“'枝上柳綿’,恐屯田(柳永)緣情綺靡未必能過。孰謂坡但解作'大江東去’耶?”這個評價是中肯的。蘇軾除寫豪放風格的詞以外,還寫了大量的婉約詞。他的婉約詞同樣有勁氣流動,不同于花間詞的軟弱。詞中包蘊的意趣亦為詞家推重!豆沤裨~話》說此詞寫行人多情與佳人無情,“極有理趣”。正所謂“物自無情而人自多情”,此乃人生中非常普遍的現象。還有人評價它富有“禪趣”,那阻隔有情與無情溝通的,不僅僅是綠水環繞的圍墻,而更是人們的“心墻”。作者的一生雖歷經坎坷,仍“多情”地追求理想,執著人生,可是卻總被“無情”所惱。這正說明他對待生活的態度——不忘情于現實世界。他在這首詞中所流露出的傷感,正是基于對現實人生的熱愛。

          詞一開篇即呈現出暮春景色。作者的視線是從一棵杏樹開始的:花兒已經凋謝,所余不多的紅色也正在一點一點褪去,樹枝上開始結出了幼小的青杏。“殘紅”,是說紅花已所剩無幾。著一“褪”字就深了一層,不但花少,且已褪色,感傷之情更濃。睹暮春景色,抒傷春之情,是古詩詞中常有之意。不過一般人寫傷春意緒,總會把那種凄迷寥落之感表達到極致。蘇軾則更多了一些曠達。有繁華就有衰落,有凋謝就有新生。他特別注意到初生的“青杏”,語氣中透出憐惜和喜愛,有意識地沖淡了先前濃郁的傷感之情。

          接著,作者將目光從一花一枝上移開,轉向不遠處更加開闊的地方。只見燕子掠著水面低飛,綠水環繞著人家的墻院。寥寥幾筆,便勾畫出春意未盡的鄉村圖景。飛動的燕子為畫面增添了動態之美;“綠水人家”則帶來了生活的氣息,并為后文“墻里佳人”的出現作好了鋪墊!熬G水人家繞”一句中的“繞”字,曾有人以為應是“曉”。通讀全詞,并沒有突出的景物表明此乃清晨的景色,因而顯得沒有著落。而燕子繞舍而飛,綠水繞舍而流,行人繞舍而走,著一“繞”字,則非常真切。

          也許是勾起他對美好年華的向往,也許是對君臣關系的類比和聯想,也許倍增華年不再的感慨,也許是對人生哲理的一種思索和領悟……作者并未言明,卻留下了豐富的空白,讓讀者去回味,去想象。

        蘇軾6

          從古至今,放眼望去,論我最喜愛的文人墨客,非蘇軾無人能及。

          論才氣,蘇軾在北宋算得上一流,與蘇軾第一次正式見面,當屬小學時品讀的念奴嬌,赤壁懷古,這首詞好似通向北宋的旋轉門,門輕輕一推,才情兼備,月下閑敘的蘇軾好似水波中的幻想浮現在我面前。再一推門,好似重回三國;“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景象又再現眼前,那時的周瑜何其雄姿英發!……慢慢的,我從蘇軾的《念奴嬌》中醒來,由此可見,蘇軾善文,更善感,當時,蘇軾有豪情壯志,也不泛有兒女情長,《江城子》中蘇軾灑淚揮毫,寫下痛思志妻的悼亡詞“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痹倏础靶≤幋埃釆y!本故敲鑼懲銎奘釆y之舉,孑身一人的痛楚與哀愁,只怕都容在了“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之中了。這時那你還能想象出是他寫出了“亂石穿空,驚濤拍浪,卷起千堆雪”這樣蕩氣回腸的詩句嗎?

          但仔細一想,我所傾慕的,不僅是他獨有的才氣,更是他的性格與人格。

          蘇軾在晚年多次被貶,經常舉家遷往更偏遠的.地方。蘇軾一心報國,滿腔熱血,卻不幸陷入了黨爭。王安石變法蘇軾并不支持,于是上書宋神宗,一心等待一紙詔書禁止不利于人民的改革措施,卻不想,詔書是下達了,自己又被罷黜,于是只好攜家眷至杭州任職。他本一心盡職盡責,卻不想又被黨爭,御史牽連,因為他對許多小人敢于諷刺,于是被有些與他有嫌隙的小人歪曲事實,這便是“烏臺詩案”。

          他被押解示眾,貶至海南島,卻依舊樂觀豁達,春風明月,他一生橫跨多半個中國,足跡早已不止萬里,但他依舊沒有放棄,無論離京城有多遠,他一片憂國憂民之心始終不渝。他盡著自己的職責。卻也尋幽訪勝,賞遍山川景色。他為了能讓一家老小吃飽,自己開了片土地,在東坡,為了能吃上肉,他又買了許多當時在宋朝不為人所稀罕的豬肉,又研制出了“東坡肉”。這也是令我欣賞的人生態度,他既沒有似陶淵明明月隱山林,也沒有似屈原自沉江底,這些做法是令我欽佩的,但蘇軾卻不然,他一生生活在逆境卻全然不放予心上,他隨遇而安,卻也關心朝政,他悠閑自得,卻也不低聲下氣,甘做幽人。

          蘇軾,有著“明月松間照”的安然自若,也有不攀高枝“誰見幽人獨往事”的氣節,這便是蘇軾!我心中的蘇軾!

        蘇軾7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了解蘇軾的生平和思想,了解詞的寫作背景。

          能力目標:

          1、誦讀吟詠,感受詩詞恢宏開闊的意境。

          2、學習品析,感受詞人壯志難酬的心懷。

          情意目標:理解詞人復雜的心情,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

          教學重點:

          1、情與景的自然結合

          2、誦讀本詞誦讀吟詠,感受詩詞意境。了解蘇軾的創作風格。

          教學難點:情與景的自然結合

          教學方法:談話法討論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由林語堂對蘇軾的評價引入新課,林語堂說:“蘇東坡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個悲天憫人的道德家、一個百姓的朋友、一個大文豪、大散文家、大書法家、一個創新的畫家、造酒試驗家、一個工程師、一個憎恨清教徒主義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個皇帝的秘書、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專唱反調的人。一個月夜徘徊者、一個詩人、一個小丑、一個生性愛開玩笑的人。但是這還不足以道出蘇東坡的全部……蘇東坡比中國其他的詩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豐富感、變化感和幽默感,智能優異,心靈卻像天真的小孩——這就是蘇軾,本文的作者。

          二、解題:

          (1)說說蘇軾: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杰出的詞人、詩人和散文家、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一生宦海沉浮。

          (2)談談題目:《念奴嬌·赤壁懷古》,看看“念奴嬌”和“赤壁懷古”,哪個是題目?

          解釋:《念奴嬌》是詞牌名,‘念奴’為唐天寶年間的著名歌伎,因其音調高亢,遂取為調名!赌钆珛伞酚置栋僮至睢贰洞蠼瓥|去》《酹江月》《湘月》《壺中天》等。上、下闋100字,有平韻、仄韻兩體!冻啾趹压拧肥菢祟}。赤壁,即黃州,今湖北黃岡。?赤壁、赤鼻磯,并非真正的三國赤壁古戰場。懷古:追懷古昔,懷念古代的人物和事件。

          (3)講講宋詞:宋詞是繼唐詩之后的又一種文學體裁,是古典文學繼唐詩之后的又一文學高峰;痉譃椋和窦s派、豪放派兩大類。婉約派代表人物有:李清照、柳永、秦觀等。豪放派代表人物有:辛棄疾、蘇軾、岳飛、陳亮等。他們遠從《詩經》、《楚辭》及《漢魏六朝詩歌》里汲取營養,又為后來的明清戲劇小說輸送了養分。直到今天,宋詞仍在陶冶著人們的情操,給人們帶來很高的藝術享受。

          (4)聊聊背景:這首詩是蘇軾在什么境況下寫的?

          解釋:宋神宗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往黃州作團練副史。這是個閑職,他在舊城營地辟畦耕種,游歷訪古。政治上的失意?滋長了他逃避現實和懷才不遇的思想情緒?但由于他豁達的胸懷,在祖國雄偉的江山和歷史風云人物的激發下,他借景抒情?寫下了一系列膾炙人口的名篇。而他于元豐五年寫下的這首《念奴嬌·赤壁懷古》則堪稱其豪放詞的代表作。

          三、讀文:

          (1)自由朗讀;(2)集體朗讀;(3)個別朗讀;(4)聽讀課文。

          四、探討:

          1、大家思考一下,文中哪些句寫得比較有氣勢?可自由發言,說說你的理由。

          ——第一句“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寫得很好,其中的‘江’字,直接用一個“大”字來修飾,有一種橫空而來的磅礴氣勢,開篇就定下了這種高昂的氣勢。

          ——第三句“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這一句更有氣勢。三個短語分別從形、聲、視等角度結合起來寫,由岸邊到江面、由江面到大江深處,寫出了“赤壁”的雄偉壯麗,波瀾壯闊的畫面。請大家一齊讀一讀,要讀出氣勢。

          2、讀了這首詞,你從中讀到了什么?你能否從中讀出一些問題?

          五、欣賞:

          (一)上片第一句:“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1、這一句的意思是:滾滾的長江水一直向東流去,大浪淘洗盡了千百年來江水中的風流人物。對嗎?

          明確:“江水”比喻時光。如孔子曾經說過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蘇軾只這一句就成了千古名句,想起蘇軾,我們就會想起這句“大江東去”。如此的磅礴氣勢,更讓我們聯想起李白的那句“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2、這句詞中江水有什么特點?此句在文中又有什么作用?

          明確:不僅寫出了長江奔流浩浩蕩蕩、氣勢磅礴,而且將寫景與寫人融合為一體。在這里,長江已不僅僅是一條流水的名字,更是滔滔歷史江水的代名詞。作者面對江水不禁心潮起伏激蕩,懷想往昔無數的風流人物。為下闋英雄出場作了很好的鋪墊。這一句似乎很熟悉,(唱),“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這兩句,跟蘇軾這兩句幾乎完全一樣,“滾滾長江東逝水”就是“大江東去”,“浪花淘盡英雄”就是“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一樣不一樣?(把“風流人物”換成“英雄人物”,大家覺得可以不可以?)

          ——你認為,什么樣的人是“英雄人物”,什么樣的人稱得上是“風流人物”?

          3、背誦第一句。

          (在蘇軾的心中“風流人物”就是不同于“英雄人物”,究竟怎樣不同,提醒接著往下看)

          (二)上片第二句:“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1、你讀出了什么意味?

          明確:這里已經把前三個小句子具體化了,怎么具體化的?分別看看。

          (1)“大江”這里具體化為“故壘”;

          (2)“千古”這里具體化為“三國”;

          (3)“風流人物”這里具體化為“周郎”。

          ——如果說,前面是大場景、遠景,而這里就是小場景、近景了,如同鏡頭拉近了。

          ——蘇軾知道他所游覽的不是真正的赤壁,“人道是”三個字就特意說明,“是人們說”。

          2、大家再考慮,這個地方能不能改成“周瑜赤壁”?

          明確:不能,“周郎”給人一種年輕的感覺。 “郎”字,顯得特別年輕瀟灑。

          3、大家再想想,人名與地名相提并論,即“周郎赤壁”,有什么特別意義嗎?

          明確:赤壁是因為周瑜才聞名的。反過來說,周瑜因為在赤壁指揮了赤壁大戰,才名垂千古的,是赤壁讓周瑜留名的。齊背第二句。

          4、那么,“赤壁”是一種什么景觀呢?接下來就進行具體描寫了。我們一起來讀、背。

          (三)上片第三句:“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1、大家考慮,這三個短語分別是從什么角度來寫的?

          ——“亂石穿空”是從形的角度寫的,寫出了石頭那種奇形怪狀,那種參差交錯。只有這樣來寫石頭,才能寫出戰場的景觀特點。

          ——“驚濤拍岸”是從聲的角度寫的!绑@”的繁體字怎么寫?只有知道繁體字才知道這個“驚”的意義,這里是“驚馬”的意思,如驚馬一樣的波濤,拍擊著岸邊,非常兇猛,非常暴烈,翻江倒海,這是一江怒濤。

          ——“卷起千堆雪”則是從視的角度來寫的,寫出了“赤壁”的雄偉壯麗和波瀾壯闊。

          2、用散文化的語言描繪這幅畫面,你覺得哪些字詞用得好,為什么?

          明確:實寫赤壁之險峻雄奇,動心駭目。巨濤拍岸,怒濤洶涌,浪花千疊,如雪堆積不斷。

          v “穿”——寫出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氣勢;

          v “拍”——寫出江水與岸拍擊的力度;

          v “卷”——寫出波濤的巨大力量。

          有動有靜、有聲有色,寥寥數筆便勾畫出一幅雄奇壯麗的雪浪圖。令人想到當年赤壁鏖戰的壯闊場面,為下片追懷英雄渲染氣氛。

          (四)上片第四句:“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1、這一句有什么作用?

          明確:“江山如畫”是對前三句的概括,“一時多少豪杰”是對下闋寫人的開啟。

          “如畫的江山”是一個舞臺,是風流人物活動的一個舞臺,在某種程度上,是如畫的江山蘊育、塑造了風流人物!耙粫r”,指的當然是三國這段時期,而下片就集中筆墨描繪周瑜。

          ——上片描繪了一種雄奇壯麗的景觀,而下片主要塑造了周瑜這個人。

          2、我們還是把上片一起來誦讀一下。要讀出豪情,讀出氣勢。

          (1)男女生分句輪流讀。(2)齊背。

          (五)“公瑾”再議(下片第一句)“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

          1、試著修改一下原詞,“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我們能否把“公瑾”換成“周郎”,能否把“初嫁”換成“出嫁”。

          明確:不能換。

          ——公瑾是字,這里帶著尊敬的態度去寫。

          ——再用“周郎”就與前面重復了。

          ——初嫁,是剛剛出嫁,而“出嫁”則沒有這種剛出嫁的意思。

          ——如果用“出嫁”,那就體現不出是小喬,而是老喬了。

          ——可是,我要告訴大家,這里,蘇軾是真的“錯”了,在指揮赤壁之戰的時候,小喬并不是剛剛嫁給周瑜,而是已經嫁給周瑜十年了。赤壁之戰是建安十三年發生,而小喬嫁給周瑜是建安三年。已經真的不是小喬,的確是老喬了。那么大家是不是要考慮一下,此處,蘇軾難道真的不知道小喬已經嫁給周瑜十年了嗎?那么蘇軾為什么又非得那樣寫不可呢?

          明確:

          1、“風流人物”就是跟美女與英雄有關,是用美女來陪襯英雄,說明周瑜是特別懂得情感的',是懂得愛情的。在蘇軾心目中,只會沖沖殺殺的人,不能算作“風流人物”,“風流人物”須得有兒女情長。“風流人物”不但要有武膽,還得要有柔腸。所以,蘇軾這里故意把建安十三年的赤壁之戰,跟十年前的周瑜的燕爾新婚放在一塊來寫,突出自己所敬佩所向往的周瑜“風流人物”那“兒女情長”的一面。

          2、關于“英雄人物”似乎只讓人們想到了英勇頑強、剛毅果斷、堅忍不拔,那樣一種豪氣,一種氣概。就如同詞中“雄姿英發”四字,表現的就是風流人物的另一面,即英雄氣概的一面。

          3、那么“羽扇綸巾”說的又是“風流人物”的哪一面呢?

          明確:“羽扇綸巾”實際不是武將的裝扮,而是文臣的裝扮。是說周瑜有文采的一面。這里表面上寫周瑜的外在裝扮,其實以此來寫周瑜智慧與聰明的一面。這樣,我們就把關于“風流人物”一詞解釋清楚了。蘇軾心目中所敬仰、所向往的,就是要做周瑜那樣的剛柔相濟、文武雙全的“風流人物”!

          4、大家再想想,毛澤東《沁園春·雪》里的“風流人物”,能不能也這樣理解呢?

          明確:不能。毛澤東的詞中的“風流人物”有一定的政治意義,是指才能出眾、品格超群、對歷史發展有巨大影響的杰出人物。毛澤東在詞中也一一列舉:“唐宗宋祖,略輸文采”“成吉思漢,只識彎弓射大雕”。說他們夠不上“風流人物”,是說他們這些人是“武”有余而“文”不足,只有武略,而缺少文韜。所以,毛澤東才說“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蘇軾8

          (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題。(16 分)

          (蘇軾)徙知徐州。河決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匯于城下,漲不時泄,城將敗,富民爭出避水。軾曰:“富民出,民皆動搖,吾誰與守?吾在是,水決不能敗城!彬屖箯腿搿]Y詣武衛營,呼卒長,日:“河將害城, 事急矣,雖禁軍且為我盡力!弊溟L日:“太守猶不避涂潦①”,吾儕②小人,當效命!甭势渫匠舟五氁猿觯䱷|南長堤,首起戲馬臺,尾屬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③。軾廬于其上過家不入使官吏分堵④以守卒全其城。

          (節選自《宋史·蘇軾傳》)

          [注]①涂潦: 泥沼雨水。②儕(chái) :輩,類;吾儕:我們這些人。③版:古城墻之夾板,中填土石,夯實,壘而成墻。④堵:古墻體單位,長與高各一丈為一堵。

          6.解釋下列加點詞的意思。(4 分)

          (1) [詣] A.軾詣武衛營( )

          B.詣太守,說如此( ) (《桃花源記》

          (2) [屬] A.首起戲馬臺,尾屬于城( )

          B.屬予作文以記之( ) (《岳陽樓記》)

          7.下列對文中畫橫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3 分)

          A.軾廬于其上/過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B.軾廬于其上/過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C.軾廬于其/上過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D.軾廬于其/上過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8.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6 分)

          (1)富民出,民皆動搖,吾誰與守? (3分)

          (2)河將害城,事急矣,雖禁軍且為我盡力。(3 分)

          9.從文中可以看出蘇軾具有哪些可貴的品質?請簡要概括。(3 分)

          答案:

          (二) (16 分)

          6. (4分) (1) A.到

          B.拜訪

          (2) A.相連,連接

          B.同“囑”,囑咐,囑托

          7. (3分) B

          8. (6分) (1) (3分) (如果)富人都出了城,民心都會動搖,我和誰一起守城呢? ( “皆”和“吾誰與”的句式譯對各1分,句意1分)

          (2) (3分)河水將要危害(沖進)城里,事情很緊迫了,(你們)雖然是禁軍也要暫且為我盡力。(“害”“雖”譯對各1分,句意1分)

          9. (3分)敢于擔當(責任感強)、親民愛民、公而忘私、以身作則、臨危不懼(冷靜沉著)、善于指揮、足智多謀等。(意對即可,一點1分)

          參考譯文:蘇軾調任徐州。黃河在曹村附近決堤,在梁山泊泛濫,從南清河溢出,匯聚在徐州城下,水不斷上漲不久就要泄進城里,城墻即將被沖毀,城里的富人爭著逃出城去避難。蘇軾說:“如果富人都出了城,民心一定會動搖,我和誰一起守城呢?只要有我在這里,就不會讓決堤的水毀了城墻!庇谑菍⒏幻駛冓s回城中。蘇軾到武衛營,把卒長叫出來說:“河水將要危害(沖進)城里,事情很緊迫了,(你們) 雖然是禁軍也要暫且為我盡力!弊溟L說:“太守您尚且不逃避洪水,我們這些小人物應當為您效力!庇谑锹暑I他的士兵拿著畚鍤出營,修筑東南方向的長堤,堤壩從戲馬臺起,末尾與城墻相連。雨日夜不停,沒有受損的城墻只有三版。蘇軾天天住在城上,即使經過家門也不入,派官吏們分別在城墻各處守衛,最終保全了徐州城。

        蘇軾9

          在湖北浠水縣蘄水城外的清泉寺,寺廟靠近蘭溪,蘭溪的流水向西流。

          山下的小溪潺潺地流水,流水像一個快樂的孩子唱著動聽的歌從山間流了下來!岸_恕_恕蓖鹑玟撉俚腵奏鳴曲。岸邊的蘭草擦了擦自己朦朧的眼睛,伸了伸懶腰,探出腦袋,蘇軾彎下腰,摸了摸蘭草的腦袋。轉頭一看,發現松林間用砂石鋪成的道路一干二凈,仿佛被清泉沖刷,變得一塵不染。到了傍晚,蘇軾推開窗戶,窗外細雨迷蒙,寺外傳來杜鵑鳥的啼聲,蘇軾走出屋內,抬頭一看,自己完全被清泉寺幽雅的風光給迷住了,頓時感覺自己來到了仙境,蘇軾禁不住感嘆道:“唉,讓平日官場里污濁都到一邊去吧,我只想沉浸在這仙境之中!”看著看著,蘇軾的心門被逐漸打開,他走到小溪邊,看到緩緩流水的小溪投出的倒影,發現自己的胡須已經這么長了,忍不住的自問:“蘇軾啊蘇軾,不就是不順利嗎?你怎么會如此墮落?”

          但蘇軾不會就此沉淪,對天大聲喝道:“誰說人老不能再回到少年時代?你看看,門前流水尚能向西奔流,所以不要在老年感嘆時光流逝,我就不信這個邪!碑攧e人都用白發和黃雞比喻世事匆促,認為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蘇軾卻不信這個邪,覺得在老年不能虛度時光,他提筆沉思,寫下了《浣溪沙》這一首古詩。

        蘇軾10

          作品原文

          春宵⑴

          蘇軾

          春宵一刻值千金⑵,花有清香月有陰⑶。

          歌管樓臺聲細細⑷,秋千院落夜沉沉⑸。

          作品注釋

          ⑴春宵:春夜。亦喻指可貴的歡樂時光。

         、埔豢蹋罕扔鲿r間短暫?,計時單位,古代用漏壺記時,一晝夜共分為一百刻。

         、腔ㄓ星逑悖阂馑际腔ǘ渖l出清淡的香味。月有陰:指月光在花下投射出朦朧的陰影。

         、雀韫埽褐^唱歌奏樂。

          ⑸夜沉沉:形容夜深。

          作品譯文

          春天的夜晚因短暫而更加珍貴。花兒散發著絲絲縷縷的清香,月光在花下投射出朦朧的陰影。樓臺深處,富貴人家還在輕歌曼舞,那輕輕的歌聲和管樂聲還不時地彌散于醉人的夜色中。夜已經很深了,掛著秋千的庭院已是一片寂靜。

          作品鑒賞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陰”二句寫的是春夜美景、光陰的珍貴。春天的夜晚,是那樣寶貴,因為花兒散放著醉人的`清香,月亮也有朦朧的陰影之美。這兩句詩構成因果關系,前句為果,后句為因。這里不僅寫出了夜景的清麗幽美,景色宜人,更是在告訴人們光陰的寶貴。

          “歌管樓臺聲細細,秋千院落夜沉沉”二句按意思應為“樓臺歌管聲細細,院落秋千夜沉沉”,在詩中語序作了調整,是因為詩歌格律使然。這兩句寫的是官宦貴族階層的人們在抓緊一切時間戲耍、玩樂、享受的情景。詩人描繪那些留連光景,在春夜輕吹低唱的人們正沉醉在良宵美景之中。對于他們來說,這樣的良夜春景,更顯得珍貴。這樣的描寫也反映了官宦貴族人家紙醉金迷的奢侈生活,不無諷刺意味。

          此詩全篇寫得明白如話卻又立意深沉。在冷靜自然的描寫中,含蓄委婉地透露出作者對醉生夢死、貪圖享樂、不惜光陰的人的深深譴責。詩句華美而含蓄,耐人尋味。特別是“春宵一刻值千金”,成了千古傳誦的名句,后來人們常常用來形容良辰美景的短暫和寶貴。

          蘇東坡的詩詞,以風格豪放、氣勢雄渾、激情奔放、想象豐富、意境清新而著稱于宋代詩壇。在這首詩中,他以清新的筆致描寫了春夜里迷人的景色,寫花香,寫月色,寫高樓里傳出的幽幽細吟的歌樂聲,也寫富貴人家為了不讓美好的時光白白過去,都在盡情地尋歡作樂,充分體現了他的卓越才華。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宋代文學家。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長子。嘉祐二年(1057年)進士。累除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端明殿學士、禮部尚書。曾通判杭州,知密州、徐州、湖州、穎州等。元豐三年(1080年)以謗新法貶謫黃州。后又貶謫惠州、儋州。宋徽宗立,赦還。卒于常州。追謚文忠。博學多才,善文,工詩詞,書畫俱佳。其文汪洋恣肆,豪邁奔放,與韓愈并稱“韓潮蘇!,并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題材廣闊,清新雄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其詞“豪放,不喜剪裁以就聲律”,題材豐富,意境開闊,突破晚唐五代和宋初以來“詞為艷科”的傳統樊籬,以詩為詞,開創豪放清曠一派,對后世產生巨大影響。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

        蘇軾11

          蘇軾的一生顛沛流離,命運多舛。他一再被貶謫,甚至下獄。然而,豁達的蘇軾無論在什么樣的逆境下,都不悲聲嘆氣、怨天尤人。無論處在何時何地,他總是保持濃郁的生活情趣,登山覽勝,臨淵賦詩,總是努力尋找人生的快樂,尋找人生的休閑感,而這種尋找反過來又提升了他詩詞文章乃至做人的境界,很多流芳百世的詩詞都是他在逆境中創作出來的。

          宋神宗元豐六年(1083年),蘇軾受“烏臺詩案”之累,首次被貶黃州。陰歷十月十二日的晚上,溫柔的月光灑進蘇軾棲身的屋舍,還在療傷的蘇軾不能拒絕月光的邀請,披衣起床,走入月光的懷抱,接受月光的撫摸,“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柔美的月光,撫平了蘇軾的所有傷痛。享受當下的月色才是最真實的,蘇軾的痛苦升華了,他因此感到了快樂。而快樂的進一步延伸就是分享。他想到了在承天寺的朋友張懷民,也貶謫在此地,于是,他把這位朋友喊了來,兩人一起在庭園中,在月色中散步賞月,并給我們留下了最美的月色描繪:“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痹鹿庀袼粯映纬,庭院中竹子和柏樹的影子投射下來,好像水草交錯。于是,兩位文壇巨子在人生境界的澄澈度上,有了交集。

          宋哲宗紹圣元年(1094年),58歲的蘇軾被流放到廣東惠陽,職務是寧遠軍節度副使,境況是“惠州安置”。蘇軾被貶謫至惠陽后,一間小小的.寺廟,一片平凡的森林,居然讓他醍醐灌頂,豁然醒悟:快樂就在當下!

          中國傳統的士大夫讀書人都有一個習慣,就是愛好山水,無論在什么樣的境況中,總要在山水中寄寓感情,抒發情懷,蘇軾在惠州,自然也忘不了游賞山水。當時,他沒有專門的官邸,寄居在惠州嘉佑寺,聽說東彌陀寺后面有座松風亭,風景不錯,就準備去游玩一番。這松風亭在一處高地上,亭子周邊種了二十多種松樹,清風一過,松濤陣陣,十分賞心悅目。

          蘇軾因年近六旬,體力不支,走著走著就有點走不動了,“足力疲乏”,就想找個地方歇歇腳,原想能在松風亭歇腳最好?墒且谎弁,松風亭還在遠遠的樹林末端,“望亭宇尚在林末”。蘇軾猶豫良久:繼續走?體力不支;留下來休息?沒有場地。正當蘇軾進退維谷時,忽然醒過神來:憑什么就不能在此處休息?大宋王法又沒規定這里不能休息,這兒的地上也沒長蒺藜,憑什么不能就地休息呢?于是,蘇軾“由是如掛鉤之魚,忽得解脫”,就在停留的地方一屁股坐下來。就在坐下的那一刻,蘇軾開悟了:休閑就在當下。

          這就是蘇軾的名篇《記游松風亭》的由來。記游雖是蘇軾記“足力疲乏”時決定就地休息的一樁小事。但蘇軾寫出了他由“思欲就床止息”到悟出“此間有甚么歇不得處”后的自得心情。其實,他的自得,是對隨遇而安人生態度的肯定。而他安居廣東惠州、海南儋州,凡百粗遣,不嬰于心,正是對“此問有甚么歇不得處”要義深有領悟的實踐!队浻嗡娠L亭》是蘇軾思之所至,筆亦隨之。雖然出語平淡、通俗卻意味深永,能真實展現蘇軾為人坦誠、天真、達觀、有趣的一面。

          蘇軾這種看好當下的態度,一直伴隨著他走向生命的盡頭,在游覽松風亭之后的第三年,公元1097年,62歲的蘇軾遠謫海南儋州。海南在北宋時期還是窮山惡水,連廟也沒有。年過六旬還被貶往那里,簡直是滅頂之災,可能再也回不來了。蘇軾卻能在大樹底下刨一個坑住下來,依然十分樂觀。當時的海南什么都沒有,肉沒有,鹽也沒有,藥更沒有,有的時候臺風來了,連吃的也沒有,只有挨餓。

          但是,盡管環境這樣艱苦,蘇軾依然很豁達樂觀,他在海南還教了一個姓江的學生,并為這個學生作了半首詩,說等這學生金榜題名后,再續上后半首。結果,那個姓江的學生果然金榜題名了。但海南的生活讓蘇軾的身體遭受了巨大的傷害,雖然最后徽宗上臺把他招回來。他也堅信自己一定能回來,但是,回來才三天,就去世了。而他那個學生沒有辜負他,成了海南有史以來第一位進士。蘇軾留下那后半首詩,江進士找到蘇軾的弟弟蘇轍最后寫完。

          遠謫海南儋州時,蘇軾說:“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蔽冶緛砭褪呛D腺僦萑,只不過以前寄居在四川。把當下所處的儋州當成家鄉,反而把自己出生的家鄉當成他鄉,這是一種四海為家的情懷。真是:四海為家不是無家,隨遇而安不是茍安,蘇軾用積極樂觀的心態改造當下的心態,用一種積極樂觀的眼光看待當下的環境。由此,我們想起中國古代詩人以豁達灑脫塑造了一個個快樂當下。李白遭遇永王之災,卻把災難的當下轉化為“朝辭白帝彩云間”的瀟灑;杜甫流離西南,卻把流離失所的當下轉化為“黃四娘家花滿蹊”的清新;劉禹錫屢次被貶謫,卻把宦海失意的當下轉化為“前度劉郎今又來”的豪邁!

        蘇軾12

          元氣淋漓富有生機的人總是不容易理解的。像蘇東坡這樣的人物,是人間不可無一難能有二的。

          蘇東坡是一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明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家,是工程師,是瑜伽修煉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政治上堅持己見,新法的反對派……

          他嫉惡如仇,遇到不愜心意的事,便覺得“如蠅在食,吐之方快!比翁刂殨r,他關心百姓,了解了百姓的苦衷和被官府的壓迫,他心中難忍怒氣,寫下了一首首抗暴詩表達對當前政治的不滿。正義的他批判了數次后,小人們坐不住了,開始不斷彈劾他,并利用權力將他逮捕,甚至入獄。蘇東坡首次經歷了人生中的黑暗,在生死間徘徊,看清了當權者們的狡詐陰險,也懂得了官場的黑暗、危險。

          但他仍是一樣的樂觀,“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他身上有一股道德的力量,非人力能遏制,由他呱呱落地開始,這股力量即在他身上運行,直到死亡封上了他的`嘴,打斷了他的談笑才消失。他能狂妄狂癖,也能莊重嚴肅,從他的筆端,我們能感受到他的內心世界,有喜悅,有難過,有夢幻的覺醒,也有順從的忍受。

          人生百味,官場紛擾,自有小人狗茍蠅營。正義之士被貶向四方,或退隱山林,只有蘇軾“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睘⒚、超俗。

          蘇軾對弟弟蘇轍說了一句話,用來描寫他自己最恰當不過: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

          所以,蘇東坡過得快樂,無所畏懼,像一陣清風度過了一生,不無緣故。

        蘇軾13

          [宋]蘇軾

          山坡陀兮下屬江,勢崖絕兮游波所蕩如頹墻。

          松茀律兮百尺旁,拔此驚葛之。

          上不見日兮下可依,吾曳杖兮吾僮亦吾之書隨。

          藐余望兮水中汦,頎然而長者黃冠而羽衣。

          澣頤坦腹盤石箕坐兮,山亦有趾安不危,

          四無人兮可忘饑。仙人偓佺自言其居瑤之圃,

          一日一夜飛相往來不可數。使其開口言兮,

          豈惟河漢無極驚余心。默不言兮,

          蹇昭氏之不鼓琴。憺將山河與日月長在,

          若有人兮,夢中仇池我歸路。

          此非小有兮,噫乎何以樂此而不去。

          昔余游于葛天兮,身非陶氏猶與偕。

          乘渺茫良未果兮,仆夫悲余馬懷。

          聊逍遙兮容與,曦余發兮蘭之渚。

          余論世兮千載一人猶并時,余行詰曲兮欲知余者稀。

          峨峨洋洋余方樂兮,譬余系舟於水,

          魚潛鳥舉亦不知。何必每念輒得,

          應余若響,坐有如此兮人子期。

        蘇軾14

          風蕭蕭,水潺潺,滄海如幕,殘陽似血。可否聽見大浪淘沙的怒吼,鼓瑟雷動的鏗鏘?浩浩蕩蕩東流而去的江水拍打著陡峭的石壁,發出“雷鳴般”的響聲。波浪滾滾,氣勢恢宏。

          你斟一杯清酒,飲盡赤壁驚濤,祭奠無為的過往;我拘一泓月光,照亮歷史的海岸,歌詠東坡的豪情。

          在月光灑滿的赤壁之山,我獨自漫步,望著頭頂的'一輪明月,腦中竟呈現出嫦娥在月宮中獨自起舞的景象。忽然,遠處響起:“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豪邁而又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悲涼。走近,看到江邊,一個人面對著江水,那飽經滄桑的身影,難道不是我腦中的那位大文豪“蘇東坡”嗎?他對我微微一笑。

          我問他:“你愁嗎?”蘇軾說:“我愁過,更多的是快樂,沉溺于文學創作、書法繪畫的創作!”是愁過。滿腹經綸,滿腔的愛國熱情被無知小人踐踏得面目全非,那些治國于天下的筆墨也終變成兩行熱淚流進江水。

          此時的你異乎平常,在寂寞中反省過去。少年得志,意氣風發,才子美名傳遍神州,家喻戶曉,只不過似乎太過炫耀,缺少自知之明。才導致后來的“烏臺詩案”。經過鬼門關的蘇軾,已不是那個傲氣沖天的弱書生了,是赤壁的驚濤喚醒了你,是黃州的東坡沉淀了你,于是褪去“錦帽貂裘”換上了“竹杖芒鞋”在貧瘠的東坡上,唱“大江東去”感人生到處知何似,恰似飛鴻踏雪泥。你從赤壁走過留下的是蛻掉的稚氣,帶走的是天地間的萬丈豪情。

          他看著我說:“我留下不少詩賦,甚至有的被傳為千古佳句,流傳千古!彼窃谖膶W創作上與歐陽修并稱,合稱“蘇歐”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詩詞方面與辛棄疾齊名,稱之為“蘇辛”。書法上也頗有建樹是“宋四家”之一。在繪畫上也嶄露頭角!皩ρ,您留下了這么多珍貴的東西,還有什么不快樂的嗎?”我看著他說。忽然一陣清風襲來,一切煙消云散,原來一卻都是幻覺罷了。

          好一個才氣沖天的蘇東坡,夕日汴河風光處,履履難重。一蓑煙雨任平生,踏雪飛鴻。

          于是蘇軾變成了蘇東坡,東坡的詩采不再有蘇軾的軟綿綿的情詩與愁苦,有的只是樂觀,不屈。

          清秋的黃昏有了東坡的瀟灑變得不再孤寂;如畫的赤壁有了東坡的詩詞變得更加壯麗。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淚……轟的一個巨浪拍向江岸,留下的盡是瀟灑。

        蘇軾15

          1《春宵 》 蘇軾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陰.

          歌管樓亭聲細細,秋千院落夜沉沉.

          2 《蝶戀花》 蘇軾

          花褪殘紅青杏小。

          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

          枝上柳綿吹又少。

          天涯何處無芳草。

          墻里秋千墻外道。

          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

          笑漸不聞聲漸悄。

          多情卻被無情惱。

          3 《水調歌頭》 蘇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4《西江月》 蘇軾

          點點樓頭細雨,重重江外平湖。

          當年戲馬會東徐,今日凄涼南浦。

          莫恨黃花未吐,且教紅粉相扶。

          酒闌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間今古。

          5《儋耳》 蘇軾

          霹靂收威暮雨開,獨憑欄檻倚崔嵬。

          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風海上來。

          野老已歌豐歲語,除書欲放逐臣回。

          殘年飽飯東坡老,一壑能專萬事灰。

          6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蘇軾

          參橫斗轉欲三更,苦雨終風也解晴。

          云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魯叟乘桴意,粗識軒轅奏樂聲。

          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

          7 《惠崇春江晚景》 蘇軾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簍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8 《中秋月》 蘇軾

          暮云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9《飲》 蘇軾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10《贈劉景文》 蘇軾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

        【蘇軾】相關文章:

        蘇軾07-14

        蘇軾的經典詩句11-05

        蘇軾的詩詞11-06

        蘇軾的詩句11-18

        蘇軾的故事11-22

        蘇軾的名句02-04

        蘇軾名言04-01

        蘇軾的赤壁12-12

        蘇軾的名言11-05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7_欧美色欲色综合色欲久久_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_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无码
          1. <rp id="zsypk"></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