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墨花蘇軾原文及賞析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收藏過自己喜歡的古詩吧,古詩準確地來說應(yīng)該叫格律詩,包括律詩和絕句。那么你有真正了解過古詩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墨花蘇軾原文及賞析,歡迎大家分享。
【原文】
墨花(并敘)
蘇軾
世多以墨畫山水竹石人物者,未有以畫花者也。汴人尹白能之,為賦一首。
造物本無物,忽然非所難。
花心起墨暈,春色散毫端。
縹緲形才具,扶疏態(tài)自完。
蓮風盡傾倒,杏雨半披殘。
獨有狂居士,求為黑牡丹。
兼書平子賦,歸向雪堂看。
【賞析】
在詩前的小序里,蘇軾說了寫這首詩的緣由:世人大多用墨畫山水竹石人物,沒有用墨畫花的,但是汴京人尹白能畫,為此賦詩一首。
“造物本無物,忽然非所難!薄霸煳铩奔丛煳镏,大自然,既然被稱作“造物”,就說明本來沒有“物”,都是創(chuàng)造出來的。雖然沒有人用墨畫花——因為花兒比較艷麗,單純的墨色很難加以表現(xiàn)花兒的美麗吧,但是尹白就能畫,而且像萬物生成一樣,自然而然就創(chuàng)作出來了,好像并非是什么難事。
“花心起墨暈,春色散毫端!痹谝椎墓P下,墨暈一層一層由花心兒向外逐漸散開,他的筆端就像帶著春色一樣,畫到哪兒哪兒就有花兒綻放。這幾句詩是在夸贊尹白高超的繪畫技能。
“縹緲形才具,扶疏態(tài)自完!薄翱~緲”是隱隱約約、若有若無的樣子,“扶疏”是說枝葉茂盛,高低疏密有致。意思是說尹白畫的花兒外形隱隱約約剛剛具備,剛剛畫出來,但是給人什么感覺呢?枝葉繁茂的姿態(tài)已經(jīng)自然顯露出來了!這句既是在夸贊尹白的繪畫,也是在描繪墨牡丹的神韻。牡丹,在剛剛長成的時候,就已經(jīng)顯露出傾國傾城、國色天香、雍容華貴的姿態(tài)。就像一個人一樣,從小看大,他的性格、品行、志向、追求,在很早就會顯露出來。俗話說就叫“一歲看大,三歲看老”。譬如杜甫,他在《壯游》一詩中,說自己“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他七歲就能寫詠“鳳凰”的詩,其追求和志向已顯露端倪。蘇軾也一樣,《宋史·蘇軾傳》記載:
“母程氏親授以書,聞古今成敗,輒能語其要。程氏讀東漢《范滂傳》,慨然太息,軾請曰:‘軾若為滂,母許之否乎?’程氏曰:‘汝能為滂,吾顧不能為滂母邪?’”
蘇軾從小就有以范滂為榜樣的愿望,范滂清正無私,得罪了很多人,蘇軾后來既不曲意阿附改革派,也不一味討好守舊派,秉持公心,百折不撓,一生坦蕩光明磊落,不能說和范滂的榜樣作用沒關(guān)系。
所以,這句詩可以說抓住了墨牡丹的“神韻”,把墨牡丹人格化了,寫得既是墨牡丹,也是蘇軾自己。
世人有愛“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的,有喜歡燦爛明媚的杏花,但是蘇軾覺得這兩種花都太較弱!吧忥L盡傾倒,杏雨半披殘!币唤(jīng)歷風雨的洗禮,蓮花容易被吹斷,杏花容易凋殘。這樣太過嬌弱的花兒,蘇軾是看不上的。所以作為一個“狂居士”,一個經(jīng)歷過人生大起大落,曾經(jīng)徘徊于生死邊緣的人,一個被貶官到黃州做了一個“團練副使”的人,自己和其他人相比,經(jīng)歷真是太不一樣了!可是自己不會當一個經(jīng)歷點人生風雨就會沉淪、頹廢的人!所以蘇軾不會讓尹白給他畫那些蓮花、杏花之類的嬌弱之花,要畫墨牡丹,豐腴、壯實,可以經(jīng)歷風雨的洗禮依然還能盛開的牡丹花!
蘇軾一生寫了三十多首詠《牡丹》的詩,看來對牡丹也算情有獨鐘了。也許,在他心里,喜歡的并非牡丹的艷麗富貴,而是其大氣、厚實的外形,是其國色天香、艷冠群芳的氣質(zhì)。蘇軾也是這么一位才華過人,很早就成名的天才文人,連文壇宗主歐陽修都說:“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著我也!”認為蘇軾的名聲在后代一定會超越自己。在宋代文壇中,蘇軾蘇轍兄弟都是響當當?shù)娘L流人物,那一年殿試結(jié)束,宋仁宗也曾經(jīng)高興地對曹皇后說:“今天朕發(fā)現(xiàn)了兩個堪當宰相的人才啊?上щ抟呀(jīng)年老,只能留給子孫使用啦。” 歷代文人的人生追求基本都一樣,希望能成為宰相,輔佐天子治理天下。熟讀圣賢書的蘇軾心里肯定也是如此,更何況宋仁宗對蘇軾蘇轍兩兄弟還都寄予厚望。所以,蘇軾喜歡艷冠群芳的牡丹,和他的性情、才情未必沒有關(guān)聯(lián)。
“平子”是張衡的字,張衡曾經(jīng)做過《歸田賦》,是在仕途不得志,想回家種田的時候?qū)懙摹LK軾把張衡的賦題寫在畫上,心情可能是很復(fù)雜的,既有不得志的苦衷,也有歸隱的想法,可能也在提醒自己:無論是仕是隱,不管生活經(jīng)歷怎樣的波折,他就像墨牡丹一樣,本心不改,秉性不改。他一輩子都是這樣的人,寫詩惹禍,說不寫了可是還是忍不住繼續(xù)寫。政治上有不同的意見,該發(fā)表意見繼續(xù)發(fā)表意見。做官,就好好做官,想方設(shè)法為百姓謀福利,所到之處,政績還是很顯著的。不做官了,也想方設(shè)法幫助當?shù)匕傩战鉀Q生存和生活問題……
他把墨牡丹拿回“雪堂”——他被貶黃州的居住躬耕之所,用心守護,既是在守護尹白的佳作,也是在守護自己。
作者簡介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一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坡仙,漢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美食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
嘉祐二年(1057年),蘇軾進士及第。宋神宗時曾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1080年),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并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黨執(zhí)政被貶惠州、儋州。宋徽宗時獲大赦北還,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時追贈太師;宋孝宗時追謚“文忠”。
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lǐng)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稱“蘇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善書,“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李志敏評價:“蘇軾是全才式的藝術(shù)巨匠!
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枯木怪石圖》等。
作者生平
早年經(jīng)歷
蘇軾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是初唐大臣蘇味道之后。蘇軾的祖父是蘇序,表字仲先,祖母史氏。蘇軾的父親蘇洵,即《三字經(jīng)》里提到的“二十七,始發(fā)奮”的“蘇老泉”。蘇洵發(fā)奮雖晚,但是很用功。蘇軾其名“軾”原意為車前的扶手,取其默默無聞卻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蘇軾生性放達,為人率真,深得道家風范。好交友,好美食,創(chuàng)造許多飲食精品,好品茗,亦雅好游山林。
進京應(yīng)試
嘉祐元年(1056年),蘇軾首次出川赴京,參加朝廷的科舉考試。蘇洵帶著十九歲的蘇軾,十七歲的蘇轍,自偏僻的西蜀地區(qū),沿江東下,于嘉祐二年(1057年)進京應(yīng)試。當時的主考官是文壇領(lǐng)袖歐陽修,小試官是詩壇宿將梅堯臣。
名動京師
在歐陽修的一再稱贊下,蘇軾一時聲名大噪。他每有新作,立刻就會傳遍京師。當父子名動京師、正要大展身手時,突然傳來蘇軾蘇轍的母親病故的噩耗。二兄弟隨父回鄉(xiāng)奔喪。嘉祐四年十月守喪期滿回京,嘉祐六年(1061年),蘇軾應(yīng)中制科考試,即通常所謂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為“百年第一”,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四年后還朝判登聞鼓院。治平三年,蘇洵病逝,蘇軾、蘇轍兄弟扶柩還鄉(xiāng),守孝三年。三年之后,蘇軾還朝,震動朝野的王安石變法開始了。蘇軾的許多師友,包括當初賞識他的恩師歐陽修在內(nèi),因反對新法與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見不合,被迫離京。朝野舊雨凋零,蘇軾眼中所見,已不是他二十歲時所見的“平和世界”。
自請出京
熙寧四年(1071年)蘇軾上書談?wù)撔路ǖ谋撞。王安石很憤怒,讓御史謝景在皇帝跟前說蘇軾的過失。蘇軾于是請求出京任職:熙寧四年至熙寧七年(1074年)被派往杭州任通判、熙寧七年秋調(diào)往密州(山東諸城)任知州、熙寧十年(1077年)四月至元豐二年(1079年)三月在徐州任知州、元豐二年四月調(diào)往湖州任知州。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頗有政績。
烏臺詩案
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四十三歲,調(diào)任湖州知州。上任后,他即給皇上寫了一封《湖州謝表》,這本是例行公事,但蘇軾是詩人,筆端常帶感情,即使官樣文章,也忘不了加上點個人色彩,說自己“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老不生事或能牧養(yǎng)小民”,這些話被新黨抓了辮子,說他是“愚弄朝廷,妄自尊大”,說他“銜怨懷怒”,“指斥乘輿”,“包藏禍心”,諷刺政府,莽撞無禮,對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謂死有余辜了。他們從蘇軾的大量詩作中挑出他們認為隱含譏諷之意的句子,一時間,朝廷內(nèi)一片倒蘇之聲。這年七月二十八日,蘇軾上任才三個月,就被御史臺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師,受牽連者達數(shù)十人。這就是北宋著名的“烏臺詩案”(烏臺,即御史臺,因其上植柏樹,終年棲息烏鴉,故稱烏臺)。
烏臺詩案這一巨大打擊成為他一生的轉(zhuǎn)折點。新黨們非要置蘇軾于死地不可。救援活動也在朝野同時展開,不但與蘇軾政見相同的許多元老紛紛上書,連一些變法派的有識之士也勸諫神宗不要殺蘇軾。王安石當時退休金陵,也上書說:“安有圣世而殺才士乎?”在大家努力下,這場詩案就因王安石“一言而決”,蘇軾得到從輕發(fā)落,貶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本州安置,受當?shù)毓賳T監(jiān)視。蘇軾坐牢103天,幾次瀕臨被砍頭的境地。幸虧北宋時期在太祖趙匡胤年間既定下不殺士大夫的國策,蘇軾才算躲過一劫。
被貶黃州
出獄以后,蘇軾被降職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市)團練副使(相當于現(xiàn)代民間的自衛(wèi)隊副隊長)。這個職位相當?shù)臀,并無實權(quán),而此時蘇軾經(jīng)此一役已變得心灰意冷,蘇軾到任后,心情郁悶,曾多次到黃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覽,寫下了《赤壁賦》、《后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千古名作,以此來寄托他謫居時的思想感情。于公余便帶領(lǐng)家人開墾城東的一塊坡地,種田幫補生計。“東坡居士”的別號便是他在這時起的。
東山再起
1084年(元豐七年),蘇軾離開黃州,奉詔赴汝州就任。由于長途跋涉,旅途勞頓,蘇軾的幼兒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遙遠,且路費已盡,再加上喪子之痛,蘇軾便上書朝廷,請求暫時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準。當他準備要南返常州時,神宗駕崩。常州一帶水網(wǎng)交錯,風景優(yōu)美。他在常州居住,既無饑寒之憂,又可享美景之樂,而且遠離了京城政治的紛爭,能與家人、眾多朋友朝夕相處。于是蘇東坡終于選擇了常州作為自己的終老之地。
1085年,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以哲宗年幼為名,臨朝聽政,司馬光重新被啟用為相,以王安石為首的新黨被打壓。蘇軾復(fù)為朝奉郎知登州(蓬萊)。四個月后,以禮部郎中被召還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個月后,升中書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學士知制誥,知禮部貢舉。當蘇軾看到新興勢力拼命壓制王安石集團的人物及盡廢新法后,認為其與所謂“王黨”不過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諫議。他對舊黨執(zhí)政后,暴露出的腐敗現(xiàn)象進行了抨擊,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勢力的極力反對,于是又遭誣告陷害。蘇軾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黨,又不能見諒于舊黨,因而再度自求外調(diào)。
筑建蘇堤
元祐四年(1089年),蘇軾任龍圖閣學士知杭州。由于西湖長期沒有疏浚,淤塞過半,“崶臺平湖久蕪漫,人經(jīng)豐歲尚凋疏”,湖水逐漸干涸,湖中長滿野草,嚴重影響了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蘇軾來杭州的第二年率眾疏浚西湖,動用民工20余萬,開除葑田,恢復(fù)舊觀,并在湖水最深處建立三塔(今三潭映月)作為標志。他把挖出的淤泥集中起來,筑成一條縱貫西湖的長堤,堤有6橋相接,以便行人,后人名之曰“蘇公堤”,簡稱“蘇堤”。蘇堤在春天的清晨,煙柳籠紗,波光樹影,鳥鳴鶯啼,是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蘇堤春曉”。
“東坡處處筑蘇堤”,蘇軾一生筑過三條長堤。蘇軾被貶潁州(今安徽阜陽)時,對潁州西湖也進行了疏浚,并筑堤。紹圣元年(1094年),蘇軾被貶為遠寧軍節(jié)度副使,惠州(今廣東惠陽)安置。年近6旬的蘇軾,日夜奔馳,千里迢迢赴貶所,受到了嶺南百姓熱情的歡迎。蘇軾把皇帝賞賜的黃金拿出來,捐助疏浚西湖,并修了一條長堤。為此,“父老喜云集,簞壺無空攜,三日飲不散,殺盡村西雞”,人們歡慶不已。如今,這條蘇堤在惠州西湖入口處,像一條綠帶,橫穿湖心,把湖一分為二,右邊是平湖,左邊是豐湖。
流落儋州
蘇軾在杭州過得很愜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元祐六年(1091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為政見不合,元祐六年八月調(diào)往潁州任知州、元祐七年(1092年)二月任揚州知州、元祐八年(1093年)九月任定州知州。元祐八年高太后去世,哲宗執(zhí)政,新黨再度執(zhí)政,紹圣元年(1094年)六月,別為寧遠軍節(jié)度副使,再次被貶至惠陽(今廣東惠州市)。
紹圣四年(1097年),年已62歲的蘇軾被一葉孤舟送到了徼邊荒涼之地海南島儋州(今海南儋縣)。據(jù)說在宋朝,放逐海南是僅比滿門抄斬罪輕一等的處罰。他把儋州當成了自己的第二故鄉(xiāng),“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他在這里辦學堂,介學風,以致許多人不遠千里,追至儋州,從蘇軾學。在宋代100多年里,海南從沒有人進士及第。但蘇軾北歸不久,這里的姜唐佐就舉鄉(xiāng)貢。為此蘇軾題詩:“滄海何曾斷地脈,珠崖從此破天荒!比藗円恢卑烟K軾看作是儋州文化的開拓者、播種人,對他懷有深深的崇敬。在儋州流傳至今的東坡村、東坡井、東坡田、東坡路、東坡橋、東坡帽等等,表達了人們的緬懷之情,連語言都有一種“東坡話”。
最后結(jié)局
徽宗即位后,蘇軾被調(diào)廉州安置、舒州團練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四月(1100年)大赦,復(fù)任朝奉郎,北歸途中,于建中靖國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卒于常州(今屬江蘇)。葬于汝州郟城縣(今河南郟縣),享年六十五歲。蘇軾留下遺囑葬汝州郟城縣鈞臺鄉(xiāng)上瑞里。次年,其子蘇過遵囑將父親靈柩運至郟城縣安葬。宋高宗即位后,追贈蘇軾為太師,謚為“文忠”。
主要成就
文學
蘇軾的文學觀點和歐陽修一脈相承,但更強調(diào)文學的獨創(chuàng)性、表現(xiàn)力和藝術(shù)價值。他的文學思想強調(diào)“有為而作”,崇尚自然,擺脫束縛,“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他認為作文應(yīng)達到“如行云流水,初無定質(zhì),但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tài)橫生”(《答謝民師推官書》)的藝術(shù)境界。蘇軾散文著述宏富,與韓愈、柳宗元和歐陽修三家并稱。文章風格平易流暢,豪放自如。
釋德洪《跋東坡(左忄(xīn)右允)池錄》說:“其文渙然如水之質(zhì),漫衍浩蕩,則其波亦自然成文!碧K軾與歐陽修并稱“歐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蘇軾是繼歐陽修之后主持北宋文壇的領(lǐng)袖人物,在當時的作家中間享有巨大的聲譽,一時與之交游或接受他的指導(dǎo)者甚多,北宋文學家黃庭堅、秦觀、晁補之和張耒都曾得到他的培養(yǎng)、獎掖和薦拔,故稱蘇門四學士。蘇門四學士和陳師道、李廌六人并稱蘇門六君子。
其《題柳子厚詩》云:“詩須要有為而作……好奇務(wù)新,乃詩之病!逼洹洞饐躺崛藛ⅰ芬嘣疲骸啊拔恼乱匀A采為末,而以體用為本”主張詩要有為,以“體用”為文之根本。在《答王庠書》中又說:“儒者之病,多空文而少實用!
其詩《送李公恕赴闕》說自己的詩文是“雜以嘲諷究詩騷”!端问贰芬舱f他作詩是“以詩托諷,庶幾有補于國”,這都說明他是在有意繼承風、騷的諷喻傳統(tǒng)。
他在《答毛滂書》中也說:“文章如金玉,各有定價,先后進相汲引,因其言以信于世,則有之矣。至其品目高下,蓋付之眾口,決非一夫所能抑揚!
詩詞
蘇軾的詩現(xiàn)存約兩千七百余首,其詩內(nèi)容廣闊,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筆力縱橫,窮極變幻,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為宋詩發(fā)展開辟了新的道路。葉燮(字星期)《原詩》說:“蘇軾之詩,其境界皆開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萬物,嬉笑怒罵,無不鼓舞于筆端!壁w翼《甌北詩話》說:“以文為詩,自昌黎始,至東坡益大放厥詞,別開生面,成一代之大觀。……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筆一枝,爽如哀梨,快為并剪,有必達之隱,無難顯之情,此所以繼李、杜后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處亦在此。”其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在藝術(shù)表現(xiàn)方面獨具風格。少數(shù)詩篇也能反映民間疾苦,指責統(tǒng)治者的奢侈驕縱。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代很有影響。《念奴嬌·赤壁懷古》、《水調(diào)歌頭·丙辰中秋》傳誦甚廣。詩文有《東坡七集》等。蘇軾的詞現(xiàn)存三百四十多首,沖破了專寫男女戀情和離愁別緒的狹窄題材,具有廣闊的社會內(nèi)容。蘇軾在我國詞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首先,在題材上,前期的作品主要反映了蘇軾的“具體的政治憂患”,而后期作品則將側(cè)重點放在了“寬廣的人生憂患”,嫉惡如仇,遇有邪惡,則“如蠅在臺,吐之乃已”。其行云流水之作引發(fā)了烏臺詩案。黃州貶謫生活,使他“諷刺的苛酷,筆鋒的尖銳,以及緊張與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現(xiàn)的,則是一種光輝溫暖、親切寬和的識諧.醇甜而成熟,透徹而深入!
其次,在文化上,前期尚儒而后期尚道尚佛。
前期,他有儒家所提倡的社會責任,他深切關(guān)注百姓疾苦; 后期,尤其是兩次遭貶之后,他則更加崇尚道家文化并回歸到佛教中來,企圖在宗教上得到解脫。他深受佛家的“平常心是道”的啟發(fā),在黃州惠州儋州等地過上了真正的農(nóng)人的生活,并樂在其中。
第三,在風格上,前期的作品大氣磅礴、豪放奔騰如洪水破堤一瀉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則空靈雋永、樸質(zhì)清淡,如深柳白梨花香遠益清。
就詞作而言,縱觀蘇軾的三百余首詞作,真正屬于豪放風格的作品卻為數(shù)不多,據(jù)朱靖華先生的統(tǒng)計類似的作品占蘇軾全部詞作的十分之一左右,大多集中在密州徐州,是那個時期創(chuàng)作的主流。這些作品雖然在數(shù)量上并不占優(yōu)勢,卻著實反映了那段時期蘇軾積極仕進的心態(tài)。而后期的一些作品就既有地方人情的風貌,也有娛賓遣興,秀麗嫵媚的姿采。
書法
蘇軾還擅長行、楷書,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他曾遍學晉、唐、五代名家,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顏真卿、楊凝式,而自成一家 ,自創(chuàng)新意。 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 自云:“我書造意本無法”;又云:“自出新意,不踐古人。” 黃庭堅說他:“早年用筆精到,不及老大漸近自然”;又云:“到黃州后掣筆極有力。”晚年又挾有海外風濤之勢,加之學問、胸襟、識見處處過人,而一生又屢經(jīng)坎坷,其書法風格豐腴跌宕,天真浩瀚,觀其書法即可想象其為人。
人書并尊,在當時其弟兄子侄子由、邁、過,友人王定國、趙令畤均向他學習;其后歷史名人如李綱、韓世忠、陸游,以及的吳寬,清代的張之洞,亦均向他學習,可見影響之大。黃庭堅在《山谷集》里說:“本朝善書者,自當推(蘇)為第一!
《黃州寒食帖》是蘇軾行書的代表作。這是一首遣興的詩作,是蘇軾被貶黃州第三年的寒食節(jié)所發(fā)的人生之嘆。詩寫得蒼涼多情,表達了蘇軾此時惆悵孤獨的心情。此詩的書法也正是在這種心情和境況下,有感而出的。通篇書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氣勢奔放,而無荒率之筆!饵S州寒食詩帖》在書法史上影響很大,洋溢著起伏的情緒。元朝鮮于樞把它稱為繼王羲之《蘭亭序》、顏真卿《祭侄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書"。 是蘇軾書法作品中的上乘。
《黃州寒食詩帖》彰顯動勢,洋溢著起伏的情緒。詩寫得蒼涼惆悵,書法也正是在這種心情和境況下,有感而出的。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穩(wěn)健,痛快淋漓,一氣呵成。蘇軾將詩句心境情感的變化,寓于點畫線條的變化中,或正鋒,或側(cè)鋒,轉(zhuǎn)換多變,順手斷聯(lián),渾然天成。其結(jié)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輕有重,有寬有窄,參差錯落,恣肆奇崛,變化萬千。
因為有諸家的稱賞贊譽,世人遂將《寒食帖》與東晉王羲之《蘭亭序》、唐代顏真卿《祭侄稿》合稱為“天下三大行書”,或單稱《寒食帖》為“天下第三行書!边有人將“天下三大行書”作對比說:《蘭亭序》是雅士超人的風格,《祭侄帖》是至哲賢達的風格,《寒食帖》是學士才子的風格。它們先后媲美,各領(lǐng)風騷,可以稱得上是中國書法史上行書的三塊里程碑。
蘇軾晚年用筆沉著,早期書法代表作為《治平帖》,筆觸精到,字態(tài)嫵媚。中年代表作為《黃州寒食詩帖》此詩帖系元豐五年(1082年)蘇軾因為烏臺詩案遭貶黃州時所寫詩兩首。詩句沉郁蒼涼又不失曠達,書法用筆、墨色也隨著詩句語境的變化而變化,跌宕起伏,氣勢不凡而又一氣呵成,達到“心手相暢”的幾近完美的境界。所以元朝鮮于樞把它稱為繼王羲之《蘭亭序》、顏真卿《祭侄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書”。晚年代表作有行書《洞庭春色賦》、《中山松醪賦》等,此二賦以古雅勝,姿態(tài)百出而結(jié)構(gòu)緊密,集中反映了蘇軾書法“結(jié)體短肥”的特點。其最晚的墨跡當是《與謝民師論文帖》(1100年)。
其代表作有《黃州寒食詩帖》、《天際烏云帖》、《洞庭春色賦》、《中山松醪賦》、《春帖子詞》、《愛酒詩》、《寒食詩》、 《蜀中詩》、《人來得書帖》、《答謝民師論文帖》、 《江上帖》、《李白仙詩帖》、 《次韻秦太虛詩帖》、 《渡海帖》、《祭黃幾道文卷》、《梅花詩帖》、《前赤壁賦》、《東武帖》、《北游帖》、《新歲展慶帖》、 《寶月帖》、《令子帖》、《致南圭使君帖》、《次辯才韻詩》、《一夜帖》、《宸奎閣碑》、《致若虛總管尺牘》、《懷素自序》等。蘇軾的書法,后人贊譽頗高。最有發(fā)言權(quán)的莫過于黃庭堅,他在《山谷集》里說,“本朝善書者,自當推(蘇)為第一”。
繪畫
蘇軾在繪畫方面畫墨竹,師文同(即文與可),具掀舞之勢。米芾說他“作墨竹,從地一直起至頂。余問:何不逐節(jié)分?曰:竹生時,何嘗逐節(jié)生?”亦善作枯木怪石。 米芾又云:“作枯木枝干,虬曲無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無端,如其胸中盤郁也!本梢娖渥鳟嫼苡衅嫦脒h寄。其論書畫均有卓見,論畫影響更為深遠。如重視神似,認為“論 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主張畫外有情,畫要有寄托,反對形似,反對程式束縛,提倡“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并明確提出“士人畫”的概念等,高度評價“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藝術(shù) 造詣。為其后“文人畫”的發(fā)展奠定了理論基礎(chǔ)。存世書跡有《黃州寒食詩》、《赤壁賦》、《答謝民師論文》與《祭黃幾道文》、《前赤壁賦》等。存世畫跡有《古木怪石圖卷》、《瀟湘竹石圖卷》也是他的作品。
蘇軾在才俊輩出的宋代,在詩、文、詞、書、畫、修心、悟道、自然辟谷等許多方面均取得了登峰造極的成就。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文學和藝術(shù)天才。
【墨花蘇軾原文及賞析】相關(guān)文章:
蘇軾的水調(diào)歌頭原文及賞析01-13
蘇軾蝶戀花原文及賞析01-22
蘇軾《墨君堂記》原文及翻譯03-19
蘇軾《浣溪沙》原文及翻譯賞析07-23
蘇軾《蝶戀花·春景》原文賞析03-08
水調(diào)歌頭蘇軾原文翻譯及賞析07-12
蘇軾《觀潮》原文及文學賞析04-23
蘇軾《墨妙亭記》原文和譯文08-20
水調(diào)歌頭原文翻譯以及賞析蘇軾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