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p id="zsypk"></rp>

      2. 水調歌頭·把酒對斜日原文-水調歌頭·把酒對斜日楊炎正-翻譯-賞析

        時間:2024-04-25 15:21:12 水調歌頭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水調歌頭·把酒對斜日原文-水調歌頭·把酒對斜日楊炎正-翻譯-賞析

          水調歌頭·把酒對斜日原文

          作者:楊炎正

          把酒對斜日,無語問西風。胭脂何事,都做顏色染芙蓉。放眼暮江千頃,中有離愁萬斛,無處落征鴻。天在闌干角,人倚醉醒中。

          千萬里,江南北,浙西東。吾生如寄,尚想三徑菊花叢。誰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去作釣魚翁。故國且回首,此意莫匆匆。

          水調歌頭·把酒對斜日賞析

          楊炎正是一位力主抗金的志士,由于統治者推行不抵抗政策,他的卓越才能、遠大抱負無從施展。這首詞通過對自家身世的傾訴,來表達他那憂國憂民的愛國熱情。真實地表現了他那種感時撫事、郁郁不得志的心理活動。雖然這首詞哀怨傷感是主要氛圍,但作者并非完全消沉,一蹶不振。全詞立意煉句不同一般,豪放、沉郁而又風姿卓約,藝術上有其特殊之處。

          詞的上片,寫懷才不遇、壯志難酬之愁思,悲壯而沉郁。起首兩句,輕描淡寫愁態(tài),夕陽西斜,詞人手持酒杯,臨風懷想,突發(fā)奇問。斜日,除了實寫景物,點明時間外,同時還有虛寫年華流逝之意,暗寓歲月蹉跎、青春不再的感慨。“無語問西風”,謂所問出之于心而不宣之于口。所問者西風,除了點明秋令外,也有與上句的“斜日”同一寓意。這兩句是對仗,使人不覺。接下來“胭脂”兩句,自然是發(fā)問的內容。

          “芙蓉”是荷花,這里指秋荷。梁昭明太子《芙蓉賦》說它“初榮夏芬,晚花秋曜”�;ㄉt艷,所以詞人問西風:為什么(你把)所有的胭脂都做了顏料去染秋荷了(染得它這樣紅)?正如東風是春花的主宰一樣,西風也是秋花的主宰,至少詞人在這里是這樣認為的。這一問自然是怪誕而無理。又何以有此一問?

          詞人來到江邊,見秋江上滿眼芙蓉,紅艷奪目,與其時自家心境大相徑庭,所以心里嘀咕,產生了這樣奇怪的想頭,正如傷春的人,責怪花開鳥鳴,可謂推陳出新之筆,以此暗寫愁懷,頗為沉郁。“放眼暮江千頃”句,補出上文見芙蓉時己在江邊,不疏不漏,“暮”字又回應“斜日”。這千頃大江,“中有離愁萬斛,無處落征鴻”,轉出寫愁正題。以往文人寫愁,方式較多:李煜以“一江春水向東流”(《虞美人》)喻之;賀鑄以“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青玉案》)喻之;李清照以“雙溪舴艋舟,載不動”(《武陵春》)喻之;皆構思新穎,設想奇特。這里,詞人化用庾信“誰知一寸心,乃有萬斛愁”(《愁賦》)句,以“萬斛”言愁之可量,量而不盡,使抽象無形之愁,化為形象具體之物,比喻妥貼、生動。緊接著“無處”一句,再次極言愁之多,強化愁情:離愁滿江,竟連飛鳥立足棲息的地方都沒有,何況人呢?愁之無邊無際,由此可以想見,真是凄惻悲涼至極。這一句在上面兩句的形象比擬基礎上對愁情加以濃筆重抹,直至寫足寫透。以上七句,分作四層寫壯志未酬之愁情。

          從淡筆輕寫到暗筆意寫,再轉為明筆直寫,最后又加以濃筆重寫,層層遞進,層層渲染。在這淡濃、明暗的映襯中,愁情愈發(fā)顯得強烈、鮮明。當時,詞人已三十四歲了,仍然是一介布衣。滿腹經世之才,無處施展,的確使人愁腸寸斷。這種“報國欲死無戰(zhàn)場”的悲壯沉郁之情,至此淋漓盡致,達到高潮。于是在筆墨酣暢之后,詞人又出以淡筆,使語氣變得平緩。

          “天在闌干角,人倚醉醒中”:暮色蒼茫,唯有闌干的一角還可見一線天光;倚著闌干,愁懷難遣�!白硇阎小�,非醉非醒、似醉仍醒的狀態(tài),是把酒澆愁(醉)而后放眼觀物(醒)情貌的捏合,與東坡《江城子》詞“夢中了了醉中醒”句所說的相近。詞人飲酒之所以醉,是由于內心積郁,愁腸百結;而仍醒,是因為胸中塊壘難平,壯志未酬。兩句一邊收束上片的離愁別緒,一邊又啟下片的心理矛盾。結構上顯得變化多端,感情上也頓挫有致,視象上又現出一幅落拓志士的絕妙畫圖。

          下片,詞人即調轉筆鋒,著重刻畫報國與歸田的心理矛盾。開合張弛,忽縱忽擒。首先是過片三句承接上片意脈,由詞人自言其人生道路:客游他鄉(xiāng),披風戴雨,萍蹤浪跡,飄泊不定;接著,由此發(fā)出人生如寄的感嘆,化用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三徑就荒,松菊猶存”的詩意,寄寓田園之思。并且緊跟問句,憤然發(fā)問:誰是國中豪杰?答語顯然:國中豪杰舍我其誰!而英雄又何處可用武?詞人無奈地說:“請借我浪跡江湖的舟楫”;我愿效法范蠡大夫,做個釣魚隱士。把退隱心情表現得委婉有致而又酣暢淋漓,渲染得十分飽滿。

          這幾句真實反映了詞人遭受了人生的種種挫折,抱負未得施展,理想不能實現,從而憔悴失意,無可奈何的苦衷�!端{歌頭·登多景樓》一詞有“可憐報國無路,空白一分頭”、“此意仗江月,分付與沙鷗”,坦露的也正是這種思想。這種思想在當時的愛國志士中帶有普遍性和典型性。辛棄疾與之唱和的詞中就有“倦游欲去江上,手種桔千頭�!边@些發(fā)自內心深處的感慨和悲憤,飽含著多少辛酸苦辣。最后兩句,筆調頓挫。在那股去國離家,退隱田園的感情洪流奔騰洶涌之時,驟然放下閘門。從而強烈表現了詞人立志報效國家的拳拳之心;傾吐了對故國山河的無限眷戀;形象生動地再現了詞人既欲擺脫一切,又彷徨無地的心態(tài),以及憨厚、忠悃的性情。它與屈原“忽臨睨夫舊鄉(xiāng),仆夫悲余馬懷兮,蜷局顧而不行”(《離騷》)的愛國精神一脈相承。

          綜上所述,這是一首十分明顯的感懷秋日的詞。作者與辛棄疾是至交。人品、氣節(jié)十分相似,詞品、格調也很相近。公元1178年(即淳熙五年),楊炎正與辛棄疾共同乘舟路過鎮(zhèn)江、揚州,曾寫下有名的《水調歌頭·登多景樓》,抒發(fā)報國無路、虛度光陰的苦楚�!端{歌頭·登多景樓》與此詞內容相似,詞情亦頗有相通之處,可以對照著看。

        《水調歌頭·把酒對斜日原文-水調歌頭·把酒對斜日楊炎正-翻譯-賞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水調歌頭·把酒對斜日原文-水調歌頭·把酒對斜日楊炎正-翻譯-賞析】相關文章:

        水調歌頭·把酒對斜日原文及賞析02-10

        楊炎正《水調歌頭·把酒對斜日》閱讀練習及答案03-10

        《水調歌頭把酒對斜日》的閱讀答案及賞析07-06

        《水調歌頭》原文及翻譯賞析05-03

        《水調歌頭》原文翻譯以及賞析08-16

        水調歌頭·中秋原文、翻譯及賞析07-10

        水調歌頭·游覽原文、翻譯及賞析07-10

        《水調歌頭 游泳》原文及翻譯賞析01-19

        《水調歌頭·游覽》原文、翻譯及賞析02-26

        文章
        代写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7_欧美色欲色综合色欲久久_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_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无码
          1. <rp id="zsypk"></rp>

          2. 水調歌頭·把酒對斜日原文-水調歌頭·把酒對斜日楊炎正-翻譯-賞析

              水調歌頭·把酒對斜日原文

              作者:楊炎正

              把酒對斜日,無語問西風。胭脂何事,都做顏色染芙蓉。放眼暮江千頃,中有離愁萬斛,無處落征鴻。天在闌干角,人倚醉醒中。

              千萬里,江南北,浙西東。吾生如寄,尚想三徑菊花叢。誰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去作釣魚翁。故國且回首,此意莫匆匆。

              水調歌頭·把酒對斜日賞析

              楊炎正是一位力主抗金的志士,由于統治者推行不抵抗政策,他的卓越才能、遠大抱負無從施展。這首詞通過對自家身世的傾訴,來表達他那憂國憂民的愛國熱情。真實地表現了他那種感時撫事、郁郁不得志的心理活動。雖然這首詞哀怨傷感是主要氛圍,但作者并非完全消沉,一蹶不振。全詞立意煉句不同一般,豪放、沉郁而又風姿卓約,藝術上有其特殊之處。

              詞的上片,寫懷才不遇、壯志難酬之愁思,悲壯而沉郁。起首兩句,輕描淡寫愁態(tài),夕陽西斜,詞人手持酒杯,臨風懷想,突發(fā)奇問。斜日,除了實寫景物,點明時間外,同時還有虛寫年華流逝之意,暗寓歲月蹉跎、青春不再的感慨。“無語問西風”,謂所問出之于心而不宣之于口。所問者西風,除了點明秋令外,也有與上句的“斜日”同一寓意。這兩句是對仗,使人不覺。接下來“胭脂”兩句,自然是發(fā)問的內容。

              “芙蓉”是荷花,這里指秋荷。梁昭明太子《芙蓉賦》說它“初榮夏芬,晚花秋曜”�;ㄉt艷,所以詞人問西風:為什么(你把)所有的胭脂都做了顏料去染秋荷了(染得它這樣紅)?正如東風是春花的主宰一樣,西風也是秋花的主宰,至少詞人在這里是這樣認為的。這一問自然是怪誕而無理。又何以有此一問?

              詞人來到江邊,見秋江上滿眼芙蓉,紅艷奪目,與其時自家心境大相徑庭,所以心里嘀咕,產生了這樣奇怪的想頭,正如傷春的人,責怪花開鳥鳴,可謂推陳出新之筆,以此暗寫愁懷,頗為沉郁。“放眼暮江千頃”句,補出上文見芙蓉時己在江邊,不疏不漏,“暮”字又回應“斜日”。這千頃大江,“中有離愁萬斛,無處落征鴻”,轉出寫愁正題。以往文人寫愁,方式較多:李煜以“一江春水向東流”(《虞美人》)喻之;賀鑄以“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青玉案》)喻之;李清照以“雙溪舴艋舟,載不動”(《武陵春》)喻之;皆構思新穎,設想奇特。這里,詞人化用庾信“誰知一寸心,乃有萬斛愁”(《愁賦》)句,以“萬斛”言愁之可量,量而不盡,使抽象無形之愁,化為形象具體之物,比喻妥貼、生動。緊接著“無處”一句,再次極言愁之多,強化愁情:離愁滿江,竟連飛鳥立足棲息的地方都沒有,何況人呢?愁之無邊無際,由此可以想見,真是凄惻悲涼至極。這一句在上面兩句的形象比擬基礎上對愁情加以濃筆重抹,直至寫足寫透。以上七句,分作四層寫壯志未酬之愁情。

              從淡筆輕寫到暗筆意寫,再轉為明筆直寫,最后又加以濃筆重寫,層層遞進,層層渲染。在這淡濃、明暗的映襯中,愁情愈發(fā)顯得強烈、鮮明。當時,詞人已三十四歲了,仍然是一介布衣。滿腹經世之才,無處施展,的確使人愁腸寸斷。這種“報國欲死無戰(zhàn)場”的悲壯沉郁之情,至此淋漓盡致,達到高潮。于是在筆墨酣暢之后,詞人又出以淡筆,使語氣變得平緩。

              “天在闌干角,人倚醉醒中”:暮色蒼茫,唯有闌干的一角還可見一線天光;倚著闌干,愁懷難遣�!白硇阎小�,非醉非醒、似醉仍醒的狀態(tài),是把酒澆愁(醉)而后放眼觀物(醒)情貌的捏合,與東坡《江城子》詞“夢中了了醉中醒”句所說的相近。詞人飲酒之所以醉,是由于內心積郁,愁腸百結;而仍醒,是因為胸中塊壘難平,壯志未酬。兩句一邊收束上片的離愁別緒,一邊又啟下片的心理矛盾。結構上顯得變化多端,感情上也頓挫有致,視象上又現出一幅落拓志士的絕妙畫圖。

              下片,詞人即調轉筆鋒,著重刻畫報國與歸田的心理矛盾。開合張弛,忽縱忽擒。首先是過片三句承接上片意脈,由詞人自言其人生道路:客游他鄉(xiāng),披風戴雨,萍蹤浪跡,飄泊不定;接著,由此發(fā)出人生如寄的感嘆,化用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三徑就荒,松菊猶存”的詩意,寄寓田園之思。并且緊跟問句,憤然發(fā)問:誰是國中豪杰?答語顯然:國中豪杰舍我其誰!而英雄又何處可用武?詞人無奈地說:“請借我浪跡江湖的舟楫”;我愿效法范蠡大夫,做個釣魚隱士。把退隱心情表現得委婉有致而又酣暢淋漓,渲染得十分飽滿。

              這幾句真實反映了詞人遭受了人生的種種挫折,抱負未得施展,理想不能實現,從而憔悴失意,無可奈何的苦衷�!端{歌頭·登多景樓》一詞有“可憐報國無路,空白一分頭”、“此意仗江月,分付與沙鷗”,坦露的也正是這種思想。這種思想在當時的愛國志士中帶有普遍性和典型性。辛棄疾與之唱和的詞中就有“倦游欲去江上,手種桔千頭�!边@些發(fā)自內心深處的感慨和悲憤,飽含著多少辛酸苦辣。最后兩句,筆調頓挫。在那股去國離家,退隱田園的感情洪流奔騰洶涌之時,驟然放下閘門。從而強烈表現了詞人立志報效國家的拳拳之心;傾吐了對故國山河的無限眷戀;形象生動地再現了詞人既欲擺脫一切,又彷徨無地的心態(tài),以及憨厚、忠悃的性情。它與屈原“忽臨睨夫舊鄉(xiāng),仆夫悲余馬懷兮,蜷局顧而不行”(《離騷》)的愛國精神一脈相承。

              綜上所述,這是一首十分明顯的感懷秋日的詞。作者與辛棄疾是至交。人品、氣節(jié)十分相似,詞品、格調也很相近。公元1178年(即淳熙五年),楊炎正與辛棄疾共同乘舟路過鎮(zhèn)江、揚州,曾寫下有名的《水調歌頭·登多景樓》,抒發(fā)報國無路、虛度光陰的苦楚�!端{歌頭·登多景樓》與此詞內容相似,詞情亦頗有相通之處,可以對照著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