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p id="zsypk"></rp>

      2. 《蜀道難》教案

        時間:2021-07-15 15:00:15 蜀道難 我要投稿

        《蜀道難》教案范文合集9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著重要的地位。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蜀道難》教案9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蜀道難》教案范文合集9篇

        《蜀道難》教案 篇1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進一步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詩歌創作特色。

          2、要參照課文注釋,大體讀懂詩意。

          3、把握詩歌情感基調,走進詩歌神奇的藝術世界。

          4、運用誦讀技巧,朗誦詩歌。

          (二)過程與方法

          1、講授法:幫助學生疏通詩意。

          2、誦讀法:兼顧誦讀技巧和詩歌感情基調。

          3、合作探究:訓練學生問題意識,培養合作能力。

          4、啟示法:在教師的引導下,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感悟力。

          5、借助教材和多媒體等教學設備。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體會詩人所描寫的蜀道之難及其載負的情感。

          2、進一步領略李白詩歌的審美情趣。

          二、教學重難點

          1、詩歌中新奇的意象及意境。

          2、多種藝術手法的分析,比如夸張、想象、比喻等。

          3、詩歌主旨的分析。

          三、課型

          新授課。

          四、課時

          1課時。

          五、課文概述

          《蜀道難》是高中語文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單元第四課,第二單元是唐詩單元,《蜀道難》是開篇,在講解中要兼顧教學目標和單元目標,同時要涉及詩歌誦讀技巧,為接下來幾篇詩歌的講解作鋪墊;《蜀道難》是李白的成名之作,在描寫蜀道之難的過程中,以豐富的想象,卓越的藝術構思,縱橫飛揚的辭采,創造出了一個神奇的藝術世界,可謂前無古人,后無來者,值得師生鑒賞其魅力。

          六、教學過程

          (一)課程導入

          1、方法一:展示有關蜀道的圖片,讓學生通過視覺觀察蜀道的特點并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出來;接著共同賞析幾篇描寫蜀道難的詩作,看看它們的表現手法,進而引出李白的《蜀道難》。

          2、方法二:可結合課后練習第四題,借用李白“謫仙人”雅號的由來引出李白的成名之作《蜀道難》。

          【設計意圖】主要是激發學生興趣,拓展他們的思維,教師的角色是引導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課程導入部分是必須的,好的開端等于成功課堂的一半。

          (二)作者生平及創作背景

          1、作者生平。

          注:學生雖然熟知李白,但信息是零碎的,所以教師應梳理作者信息,讓學生對李白的認知成系統。

          2、創作背景。

          注:可結合唐代文人壯游天下以求功名為大背景,特別要注意理解李白出蜀時的精神世界,然后引入賀知章對《蜀道難》的賞識。

          (三)樂府詩和樂府古題

          1、樂府詩相關知識。

          “樂府”,本是掌管音樂的機關名稱,最早設立于漢武帝時,南北朝也有樂府機關。其具體任務是制作樂譜,收集歌詞和訓練音樂人才。歌詞的來源有二:一部分是文人專門創作的;一部分是從民間收集的。后來,人們將樂府機關采集的詩篇稱為樂府,或稱樂府詩、樂府歌詞,于是樂府便由官府名稱變成了詩體名稱。

          樂府雙璧為《木蘭詩》與《孔雀東南飛》。宋人郭茂倩所編《樂府詩集》,是收羅漢至五代樂府最為完備的一部詩集,把樂府詩分為鼓吹曲辭,橫吹曲辭,相和歌辭等12大類;其中又分若干小類,如《橫吹曲辭》又分漢橫吹曲、梁鼓角橫吹曲等類;相和歌辭又分為相和六引、相和曲、吟嘆曲、平調曲、清調曲、瑟調曲、楚調曲和大曲等類;清商曲辭中又分為吳聲歌與西曲歌等類!稑犯娂番F存漢樂府民歌40余篇,多為東漢時期作品,反映當時的社會現實與人民生活,用犀利的言辭表現愛恨情感,較為傾向現實主義風格。

          漢樂府是繼《詩經》之后,古代民歌的又一次大匯集。它用通俗的語言構造貼近生活的作品,由雜言漸趨向五言,采用敘事寫法,刻畫人物細致入微,創造人物性格鮮明,故事情節較為完整,而且能突出思想內涵,著重描繪典型細節,開拓敘事詩發展成熟的新階段。

          2、樂府古題常識。

          亦稱“樂府往題”,樂府詩類別名。即“擬古樂府”。漢樂府“皆感于哀樂,緣事而發,亦足以觀風俗,知薄厚”(《漢書?藝文志》),為漢末魏晉以來詩人所繼承。如曹操等模仿其思想和藝術風格,并沿用其舊題寫了許多不再入樂的樂府詩。唐詩人更大量借用樂府舊題抒寫時事,從而賦予舊題以新生命。

          【設計意圖】雖然必修二中學習過樂府詩《孔雀東南飛》和樂府古題《短歌行》,但必修三有必要再介紹一下相關知識,有助于學生溫故知新。

          (四)文本解析

          1、整體感知。

          (1)聽朗讀錄音。

          注:要求學生有目的地聽:字詞讀音、句式停頓、情感基調。

          (2)學生齊讀。

          注:在學生齊讀之前,教師應結合相關資料,指導學生朗讀技巧。

          2、細讀文本,梳理文句(重點)。

          注:教師主導,學生主體,按字句段的順序進行,類似于文言文的串講,但不等同于串講,在把詩句分離之后,要有句段的整體觀。結合注釋及參考資料讓學生了解基本文意,并在描寫內容和寫作手法及作用上要做適當的點撥,原因是《蜀道難》里的詞藻比較新奇豐富,意象和技巧運用較多,學生理解有難度,也是為下文問題探究作鋪墊。

          3、小組合作,問題探究。

          (1)從課文可知,李白對“蜀道難”一詠三嘆,試概括三嘆的內容。

          參考要點:一嘆蜀道之高險,二嘆蜀道之驚險,三嘆蜀道之兇險。

          注:一詠三嘆是本詩的行文特點,也是讓學生宏觀把握詩歌的線索,結合第一部分的整體感知,通過此小題檢查學生的理解力和概括力。

          (2)說說全詩為什么反復詠嘆“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參考要點:首先明確這是反復(復沓形式)的表現手法,那么它的作用是什么?應結合具體文本分析,立足于形式結構和詩歌主題——“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既是作者詠嘆的主題,也是詩意轉折和抒情變化的標志。它在第一段出現,像晴天霹靂震撼人心,開啟出一篇“奇之又奇”的文字;在第二段出現,承前啟后——承接前面的“畏途巉巖不可攀”,引發后面的“其險也如此”;在第三段出現,曲終奏雅,再三致意,其殷切關心之意,溢于言表。從形式上看,每次呼出這句話,都完成了一種韻律的轉換,即抒情、議論和描寫之間的交替。

          (3)請結合具體文本,談談這首詩的藝術特色?

          參考要點:豐富的想象,奇特的比喻,夸張揚厲的筆法,流轉華美的韻律。(這是主要的藝術特色,在學生回答后,需要老師點撥和補充,學生如果體會到其他特色,言之有理就應給予肯定)

          (4)這首詩的主旨是什么?

          參考:關于這首詩的立意,歷來眾說紛紜,概括起來有以下幾種說法。

          A、為憂慮房琯、杜甫而作,認為作者寫此詩是擔心身為劍南節度使的嚴武會危害在蜀的房琯和杜甫;B、諷刺安史之亂后唐玄宗入蜀,首倡者為給李白集作分類補注的元人肖士;C、諷刺四川軍閥章仇兼瓊;D、“即事成篇,別無寓意”,以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簽》和顧炎武《日知錄》為代表。經今人研究,前三種說法,或于史實不符,或于時間不對,都很難成立。所以我們以第四種說法為基礎,認為本詩的主題是“送友人入蜀”,是沿襲樂府古題的“即事成篇”之作。(有關主旨的爭議應展示給學生,讓他們有所了解,但應提醒學生注意主旨的理解應有理有據于文本,不可牽強附會。)

          【設計意圖】古典詩歌解讀應以文本為本位,進行細讀,在學生整體感知后,由教師引導分層分析詩句,將詩歌壓縮的內容展開,充分調動學生的生活積淀和思考,只有理解了詩歌的字面意義,文本的深入才有了基礎和前提,體會詩歌的方法精髓在于文本細讀,所以在“細讀文本”部分重點是梳理字句,析詞解句是詩歌解讀的最為基本的方法,但是它不是跳躍性地選取應試性的考點講解,而是注重發掘詩歌的內涵和藝術,主要目的是讓學生會讀詩,讀懂詩,而不是一知半解的狀態;“整體感知”到“文本細讀”再到“問題探究”,三個模塊重視的是基礎,能力層級是提升的,目的是讓學生學會解詩的方法。

          4、反復誦讀,讀出韻味。

          可以欣賞不同的名家朗誦視頻,幫助自己理解。

          【設計意圖】李白作品,渾如天成,不可節解,所以要多多誦讀,進行整體觀照。通過反復誦讀、美讀,當能更好地領會這首詩的妙處。

          七、課后作業

          1、《行路難》(其一)與《蜀道難》寫作時間接近,請結合你對這兩首詩寫作目的的理解,對比分析這兩首詩的寫作手法和情感狀態。

          2、讀宋代石介的《蜀道自勉》,說說它與李白《蜀道難》的寫作重點和思想感情各有何不同。

        《蜀道難》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理清思路,熟讀成誦,了解詩歌的主旨、寓意。

          2、學習作品描寫蜀道雄奇險峻的手法,用心感受詩歌的意境美和聲韻美。

          3、品味其飄逸豪放、流轉自然的語言,體會其詩作的藝術風格;

          教學重、難點

          1、理清思路,熟讀成誦,了解詩歌的主旨、寓意。

          2、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對本詩進行賞析,學習作品描寫蜀道雄奇險峻的手法。(難點)

          教學方法:朗讀法、串講法、賞析法。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在我國的歷史上,曾經出現過一位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人們尊稱為“詩仙”。

          李白初到長安,賀知章往訪,看到了李白寫的《蜀道難》,他看完了之后,大嘆一聲:李白不是人,你是仙人被貶謫到人世上了啊”,所以李白被我們尊稱為“詩仙”,那么這首給李白帶“詩仙”美譽的《蜀道難》究竟是什么樣子的呢?我們今天一起來學習一下。

          1、作者及背景介紹。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少年時代在四川度過,25歲,出三峽,泛洞庭,東游吳越,北上太原,有“大濟蒼生”之志。唐玄宗天寶九年(742年),李白奉召進京,他本想此行能夠施展才華,有所作為,但理想很快破滅了,皇帝的不重用,權臣的排擠,加之個人的傲岸不羈,一年多便被賜金放還,因而思想上便由入世轉為出世,于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詩酒逍遙,最后客死安徽當涂。他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詩作,《蜀道難》《行路難》《夢游天姥吟留別》《靜夜思》《早發白帝城》等最能代表其藝術特色。他兼善各體詩歌,尤以古詩為精,是唐代浪漫主義詩歌的代表作家。

          ②課題簡析。

          《蜀道難》是樂府《相和歌辭瑟調曲》舊題!稑犯忸}》云:“《蜀道難》備言銅梁、玉壘(均為蜀山名)之阻!北酒鶕@一詩題傳統的內容,以雄健奔放的筆調,運用夸張形容的手法,描繪了由秦入蜀道路上驚險而奇麗的山川,既寫了蜀道的艱難,又寫了人生旅程的艱難。全詩氣勢磅礴,風格豪放,表現了詩人杰出的藝術才能和豐富的想象力,充分體現了李白浪漫主義的創作特點。

          2、教師范讀這首詩,學生在聽讀的過程中把握詩中比較生僻的讀音和本詩的句讀

          噫吁嚱(yixūxi) 魚鳧(fú) 秦塞(sai) 縈繞(yíng)

          石棧(zhàn) 猿猱(náo) 參(shēn) 崢嶸(zhēngróng)

          撫膺(yīng) 巉巖(chán) 飛湍(tuan) 咨嗟(zījiē)

          喧豗(huī) 砯崖(png) 崔嵬(wéi) 吮血(shǔn)

          2、在教師范讀學生聽讀的基礎,有學生齊聲朗讀本詩,教師檢查學生在朗讀過程中讀音和句讀,在學生有失誤的地方予以糾正。在學生朗讀的基礎,教師對本詩中比較重要的字詞予以解釋,疏通文意。

          噫吁 :感嘆詞,蜀地方言。

          開國何茫然:茫然,渺遠貌。意謂遠古事跡,茫昧難詳。

          爾來四萬八千歲:爾,那,指開國之初。

          不與秦塞通人煙:塞,山川險要的地方。通人煙,相互往來。

          可以橫絕峨眉巔:橫絕,橫著飛過去。巔,頂峰。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回,迂回、繞道。高標,可以做一方標志的最高峰。

          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逆折,回旋、倒流。

          黃鶴之飛尚不得過:“鶴”通“鵠”。

          捫參歷井仰脅息:捫,摸。參、井,皆星宿名。脅息,屏住呼吸。

          以手撫膺坐長嘆:膺,胸口。

          使人聞此凋朱顏:凋,使動用法,使……凋謝,這里指憔悴。朱顏,紅顏。

          連峰去天不盈尺:去,距、離。盈,滿、足。

          砅崖轉石萬壑雷:砅,水沖擊石壁發出的聲響。這里作動詞,沖擊。

          所守或匪親:或,倘若。匪,同“非”。狼與豺,比喻叛逆的人。

          側身西望長咨嗟:咨嗟,嘆息。

          3、①在教師串講重要字詞,學生已經能夠疏通文意的基礎上,從總體上把握文章結構。

          開篇: 主旨句一見

          一 嘆 高 蜀道來歷

          難 行 蜀道高峻

          二 嘆 險 景物凄清——以“何時還”起

          可 畏 山水險惡 主旨句二見

          三 嘆戰禍之烈 劍閣險要

          申 戒 殺人慘景——以“早還家”結

          結尾:主旨句三見

         、谠诳傮w把握文章的過程中,以把握文章結構為線索,鑒賞本詩。

          (1)、詩人怎樣來表現蜀道的雄奇險峻?

          明確:神話傳說:五丁開山、六龍回日—寫出歷史上的不可逾越之險阻。

          虛寫映襯:黃鶴不得飛渡、猿猱愁于攀緣—映襯人行走難上加難。

          摹寫神情、動作:手捫星辰、呼吸緊張、撫胸長嘆、步履艱難、神情惶悚--困危之狀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涼、鳥聲悲凄(悲鳥號古木,子規啼夜月)--使人聞聲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蒼涼的環境氛圍,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難。

          運用夸張:“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夸飾山峰之高,絕壁之險,渲染驚險的氣氛。

          李白正是這樣以變化莫測的筆法,淋漓盡致地刻畫了蜀道之難,藝術地展現了古老蜀道逶迤、崢嶸、高峻、崎嶇的面貌,描繪出了一幅色彩絢麗的山水畫卷。

          4、在學生已經能夠掌握全詩結構和對文章有一定賞析的基礎上,探討文章的藝術風格。

          本詩用了大量散文人的詩句,字數從堿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參差錯落,長短不齊,形成極長奔放的語言風格,詩的用韻,也突破了一韻到底的程式,后面描寫蜀中的險要環境,一連三換,韻腳,極盡變化之能事。

          詩人創造性地繼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見的復沓形式(又稱反復),主旨句凡三見:開頭、中間、結尾各出現一次。這并非簡單的重復,因為它每出現一次都給讀者帶來新的啟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貫穿始終、內容層層深入的格局,使人產生一嘆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嘆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

          變幻莫測,充滿浪漫主義氣息

          “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边@是詩人設想自己沿著盤山道攀登青泥嶺的情形。

          “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這是寫登上頂峰以后的情形。——這很像一組搖鏡頭,而有趣的是后一幅:詩人從星星中間穿過,有時還好奇地觸摸它們,看看是個什么樣子。這是何等奇特的想像!

          “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边@是詩人設想游者在途中所見到的景物。畫面是凄清的:鳥鳴,使山林顯得更加幽靜,像原始森林一樣荒寂無人。跟此前的畫面相比,色調是變了,也表現了蜀道景物的多樣,但氣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

          “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虺,砯崖轉石萬壑雷。”這是一幅極其驚險的畫面,與上文著重寫蜀道之高不同。連峰絕壁,砯崖轉石,都會危及游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聞而心驚,故下文云“其險也如此”。

          如此多的畫面此隱彼現,其境界之闊大,自不待言;且無論寫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觀,林木之荒寂,連峰絕壁之險,皆有逼人之勢,其氣象之宏偉,確非他人之可及。再從總體來看,其變化之速,愈變愈奇,又往往出人意料,使人目不暇接。

          5、在學生已經深入理解全詩的基礎上,再次誦讀全詩。

          作業:背誦全詩

        《蜀道難》教案 篇3

          [導學新概念]

          這個單元學習李白和杜甫的詩,目的是進一步領會這兩位詩人的藝術風格,以提高我們的詩歌鑒賞力。

          風格,指的是作家、藝術家在創作中所表現出來的藝術特色和創作個性。李白和杜甫的詩,我們已經學過若干首,李白的豪放飄逸風格,杜甫的沉郁風格,我們早已有所領略。

          為了實現本單元的學習目的,須做好以下三件事:

          一是要復習背誦以往學過的這兩位詩人的作品,并嘗試品味這些作品的藝術特色。

          二是要認真學好本單元課文,要熟讀成誦,一邊誦讀一邊品味詩中意境,并在此基礎上對作品的藝術特色作一點分析。

          三要參讀《語文讀本》第五冊所選李白和杜甫的詩。要用心去讀,讀得多一些,才能逐步形成自己的見解。這些詩,也應力求背下來。需知:背得越多,記誦的速度越快。

          《蜀道難》,大約是唐玄宗天寶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長安時寫的。他襲用樂府古題,展開豐富的想象,著力描繪了秦蜀道路上奇麗驚險的山川,并從中透露了對社會的某些憂慮和關切。

          學習這首詩,要在反復吟誦的基礎上,體會詩人熱情奔放的感情和豪放飄逸的藝術風格。

          學習中的難點是背誦。要重視理解記憶,又不偏廢機械記憶。前者指的是理清詩脈,包括大致分清詩的層次、領悟詩的主旨和主要的表達方式等。后者指的是口熟,熟到可以不加思索地連貫背誦全詩。

          [資料顯示屏]

          關于《蜀道難》的寫作時間和主題思想,自唐宋以來便有許多不同說法。詹钅英先生《李白詩文系年》推翻眾說,論證了此詩為送友人入蜀之作。詩中備言蜀道之險惡難行以寄寓求仕無成、世路坎坷的感慨。應是天寶初年受權貴讒毀,乃憤然棄職離京前后所作!糎TK〗(選自《中華活頁文選》成人版,1998年第24期)

          愚謂《蜀道難》自是古相和歌曲,梁、陳間擬者不乏,詎必盡有為而作?白蜀人,自為蜀詠耳。言其險,更著其戒,如云“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風人之義遠矣。(明·胡震亨《李詩通》)

          筆陣縱橫,如虬飛蠖動,起雷霆于指顧之間。(清·沈德潛《唐詩別裁》)

          才氣揮霍,頓宕不休,如南海明珠,隨地傾出萬斛也。(《李詩緯》卷一)

          [教學設計ABC]

          設計A

          導語設計 火車在蜿蜒的秦嶺隧道穿行時,我們自然會驚嘆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同時,也必然會想起入蜀“難于上青天”這一膾炙人口的詩句。今天,我們一起來讀李白的《蜀道難》,領略一下作者為我們描繪的秦蜀道路上的奇麗驚險的山水,感受作者對國家命運的憂慮。

          教學設計

          一、導入(見導語設計)

          二、簡介寫作背景

          方法:出示《唐摭言》第七卷有關記載,讓學生練習分析研究,在此基礎上查閱相關資料。

          三、誦讀

          方法:教師范讀。要具體示范誦讀方法和要領,組織學生集體誦讀,培養學生的誦讀習慣。誦讀中注意:①口熟腦記;②連綴關鍵詞句;③理清思路;④分清語調語氣;⑤把握感情基調。

          提示:誦讀是唐詩鑒賞的重要環節。誦讀,是對語言的最直接的感知,是品味語言的最好手段,它所獲得的不僅僅是語言表層的東西。

          《蜀道難》襲用樂府古題,言蜀道之險,詠嘆意味尤濃,因而,誦讀時應把握這個基調,再現詩中的意境。

          教師要結合課后練習一的要求做具體指導。目的是使學生適應這首詩節奏的變化,讀出點韻味來,以領會詩人熾烈奔放的感情和飄逸的風格。具體提示要求見《教參》。

          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指導學生試背全詩。

          四、理解

          方法: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練習歸納各段段意,并探究各段間的內在聯系?捎命c撥法,讓學生在反復誦讀中自行領悟。

          提示:這首詩按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線索,抓住各處山水特點來描寫,以展示蜀道之難。

          討論1詩的開篇如何敘述蜀道悠久的歷史?為何引用五丁開山的傳說?

          引導學生研究夸張敘述和運用民間傳說的寫法。

          明確:詩一開篇就極言蜀道之難,以感情強烈的詠嘆點擊主題,為全詩奠定了雄放的基調。先敘述蜀國長期閉塞的狀況,引傳說中蠶叢、魚鳧的開國,寓高山阻隔之意,“四萬八千歲”為夸張敘述;接著描述秦蜀間重山疊嶺的地貌,“有鳥道”寓無人行之意;然后敘述蜀道來由。引五丁開山的傳說,表現了人和自然間的斗爭以及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強烈愿望,贊揚了神力和開路者的勇力。

          討論2研讀“上有六龍……坐長嘆”幾句。

          引導學生體會詩人想象的豐富和奇特。

          明確:這幾句極寫山勢的高危,突出路之難行!吧嫌辛埢厝罩邩耍掠袥_波逆折之回川”句是詩人想象自己在蜀道中所見。詩人不但把夸張和神話融為一體,直寫山高,而且襯以“回川”之險。水險,更見山勢的高危。又借黃鶴與猿猱來反襯,山高得連黃鶴也不能飛度,猿猱也愁于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難上加難了。這是用虛寫層層映襯。接著具體描寫青泥嶺的難行。以“百步九抑縈巖巒”的危險來表現人行其上的艱難情狀和畏懼心理。詩人從星星中穿過,有時還好奇地觸摸他們,想象何等奇特。

          討論3:詩人給這個“畏途”營造了怎樣的氣氛?

          引導學生體會細節的運用和夸張的寫法。

          明確:“但見”四句渲染了凄清的氣氛;“連峰”四句渲染了驚險的氣氛。詳見《教參》。

          討論4:最后一段寫蜀中要塞劍閣的意圖是什么?

          引導學生探究詩的寓意。

          明確:詩人從劍閣的險要引出對政治形勢的描寫,從而表達了對國事的憂慮和關切。唐天寶初年,太平景象背后正潛伏著危機,后來發生的安史之亂,證明詩人的憂慮是有現實意義的。

          設計B

          指導學生在反復吟誦的基礎上,領會詩的藝術風格。要突出重點,不必求全。

          一、誦讀

          仍采納“設計A”的誦讀設計。

          二、鑒賞

          方法:出示相關資料,引導學生在討論的基礎上理解這首詩。

          (一)關于這首詩的寫作時間

          資料:《唐摭言》第七卷的記載:“李太白始自西蜀至京,名未甚振,因此所業贄謁賀知章。知章攬《蜀道難》一篇,揚眉謂之曰:‘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

          討論后明確,這首詩大約作于唐玄宗天寶初年詩人在長安之時或在此之前。根據:(1)詩中寫蜀道,先提太白山,次說青泥嶺,次提劍閣,最后說到錦城即成都,這正是由長安入蜀的必經之地。(2)詩中多次出現“西”字,如果詩人當時不在長安,就不會這么說。

          (二)關于這首詩的內容

          資料:明人胡震亨在《李詩通》中說:“白蜀人,自為蜀詠耳。言其險,更著其戒,如云‘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風人之義遠矣!

          討論后明確:這首詩以詠嘆為基調,一嘆蜀道之高,二嘆蜀道之險,三嘆蜀中戰禍之烈,而戰禍之烈是由于蜀道高險給割據者創造了良好條件的緣故。因此,對軍事叛亂的警惕正是詩人的主旨所在。

          (三)關于這首詩的結構

          資料:清人沈德潛的評論:“筆陣縱橫,如虬飛蠖動,起雷霆于指顧之間!

          討論題:“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這句詩有什么含義?它重復出現三次,有什么作用?

          明確:1詩的開篇就極言蜀道之難,以感情強烈的詠嘆點出主題,為全詩定下基調。隨著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場景的變化,“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的詠嘆反復出現,形成了以此為主旨句貫穿始終、內容層層深入的格局。這就是沈德潛說的“筆陣縱橫,如虬飛蠖動”。

          2“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這一主旨句的每一次出現,或前或后總有一個提示內容的“副句”伴隨著。主旨句出現了三次:①副句在前,主旨句在后。副句寫詩人仰望蜀道時發出的感嘆,突出表現了蜀道的高不可測,為下文寫太白鳥道、天梯石棧、高標回日、捫井歷參張本。②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意在說明蜀道是“畏途”,不可輕易前往。此句有鉤連前后兩層內容的作用。③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概括了上文的劍閣形勢之險和蜀中戰禍之烈,跟開篇相照應。以此結束全詩,興味無窮。

          (四)關于這首詩的表現手法

          資料:(1)陸時雍在《詩鏡總論》中評價李白的詩“馳走風云,鞭撻海岳”。(2)殷璠編《河岳英靈集》中稱此詩“奇之又奇,自騷人以還,鮮有此體調”。

          討論后明確:(1)詩人善于把想象、夸張和神話傳說融為一體來寫景抒情。(2)詩人在描繪奇麗峭拔的山川景物時,融入浪漫主義的激情。(3)詩人對樂府古題有所創新和發展,字數參差錯落,句子長短不齊,也突破了舊作一韻到底的程式。

          設計C

          比較閱讀

          比較《蜀道難》和《劍閣賦》的異同。

          拓展訓練

          讀李白《送友人入蜀》。鑒賞自己所喜歡的詩句,品味詩的意境,簡要評析這首詩運用的主要藝術手法。

        《蜀道難》教案 篇4

          【課標分析】

          高中語文新課標對詩歌閱讀的要求是:加強誦讀涵詠,在誦讀涵泳中感受其思想、藝術魅力,獲得情感的體驗、心靈的共鳴和精神的陶冶。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學習從內容、表現技巧等方面對作品進行賞析,感悟作品的藝術魅力,獲得豐富的審美感受。

          【教材分析】

          《蜀道難》是李白借用樂府古題,展開奇偉想象,著力描繪了秦蜀道路上壯麗雄險的山川,詩中感慨豐富,詩意在可解與不可解之間。詩中的描繪,既是蜀道之景,又是作者心中的意象。詩中的感慨有山川險阻之嘆,又有人生坎坷、功業難成之慨!妒竦离y》一課是一篇色彩絢麗、想象奇特的盛唐詩歌。其教學重點是讓學生體會詩歌的主旨,難點在于讓學生通過分析詩歌所采用的藝術手法來鑒賞詩歌。

          【學情分析】

          高一的學生,閱讀的古體詩并不多,加上詩歌本身比較抽象難懂,學生可能會產生畏難心理,對課文不感興趣,讀不下去,或者雖能讀下去,卻只是蜻蜓點水,走馬觀花而已,難以抓住重點,深入體會詩歌的情感。由于學生對詩歌的藝術手法分析有困難,所以,老師在講時要注意循序漸進。

          【三維教學目標】

          1、 知識和能力目標:了解重點字音、字義、字形,整體感知全詩的內容,了解詩人李白的生平和創作。

          2、 過程和方法目標:通過誦讀品評賞鑒,理解詩歌的藝術手法,體會詩歌的藝術特色,學會鑒賞詩歌,并掌握一些常用的藝術手法,如夸張、想象、借景抒情、虛實結合等。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感悟寓于詩中的思想感情,讓學生走近李白的激情、浪漫、詩性和放達,體味其對待生活的態度。

          【教學重難點】

          1、 重點:探究詩歌的情感主旨,體會李白詩歌的浪漫主義風格,感受“盛唐氣象”。

          2、 難點:鑒賞詩歌,體會其藝術特色,探究李白豪邁、飄逸、浪漫的詩風的形成。

          【教學方法】

          朗讀法,點撥法,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多媒體影音

          一、 導入

          上節課我們已經把詩歌中的字音、字義以及詩歌脈絡都梳理清楚了,明白了詩歌先后寫了蜀道之高、蜀道之險以及戰禍之慘烈,大家快速地在腦海中回憶一遍。好,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蜀道難》。(板書:課題、作者)唐代詩評家殷璠曾評價《蜀道難》是“奇之又奇,自騷人以還,鮮有此體調”。那么這首詩究竟奇在何處呢?這節課我們就從手法和意蘊這兩個方面來看看這首詩到底奇在何處。

          二、 過程

          1、 誦讀文章

          師:我們先來品讀揣摩詩歌的手法之奇,先來看第一節。上節課我們講了第一節寫的是蜀道之高(板書),那么這一節是如何來寫蜀道之高的,用了哪些手法來寫呢?現在請大家自由朗誦第一節并思考這個問題。

          生朗讀第一節。

          師:好,讀完了,給大家一點時間思考一下,剛剛老師的問題是第一節用了什么樣的手法來寫蜀道之難。

          生:夸張、想象、用典……

          師:好,看來大家都有自己的看法,現在呢,我們一起來看第一節,老師先挑幾句,我們一起來賞析,之后,再由大家補充。先看老師挑出來的第一句:“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這句話有沒有采用什么手法?

          生:夸張,說蜀道之難比登上青天還難。

          師:對,說蜀道之難比登上青天還難,極言蜀道之難。好,我們接著來看這一句:“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這句話用了什么樣的手法?大家可以結合課下注釋看一下。

          生:這句話是用典,采用了五丁開山的神話傳說,寫出了歷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險阻。

          師:說的很對,所以這句話呢,是用典的手法,說具體點就是用到了神話傳說。那么老師要問了,第一節里還有沒有其他用到神話故事的句子呢?

          生:“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也采用了神話,是六龍回日的神話,寫出了蜀道之高。

          師:大家覺得他補充得對嗎?

          生(齊):對。

          師:沒錯,這兩處都采用了神話故事。前者寫出了歷史上開蜀道之難,后者寫蜀道之高,連太陽神見了都要繞道行駛,兩者都表現出了蜀道的難。作者采用這兩個神話故事,使得詩歌的意象也顯得闊大雄奇。好,到這里,老師想問大家,神話故事是不是真實的呢?

          生:不是。

          師:那是不是詩歌中的所有描寫都是不真實的呢?

          生(齊):不是。

          師:嗯,那同學們找一找,看看第一節中有哪些實寫。

          生1:“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是實寫。

          師:對,那么既有虛寫又有實寫,這是什么手法?

          生(齊):虛實結合。

          師:對的,虛實結合。虛實結合,使得趣味、詩韻倶存,使詩歌內涵豐富,意境也十分闊大。好,我們接著來看這一句“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渡愁攀援”,這句話用了什么手法?

          生:……

          師:老師先給大家分析一下,課下注釋說,黃鶴是一種善飛的大鳥,猿猱也是一種善于攀援的動物,但是這里卻說黃鶴飛不過去,猿猱也“愁攀援”,這是什么手法呢?

          生:夸張。

          師:對,好,我們再來看這句話還有沒有用到其他的手法。詩人沒有直接寫山勢之高,也沒有直接說人行走很艱難,而是通過黃鶴和猿猱都飛不過去或者攀不過去,來說山之高,這是什么手法?

          生:側面烘托。

          師:說的很對,用黃鶴不得飛渡,猿猱愁于攀援來映襯人行走難上加難,并沒有直言蜀道之高以及人行走之艱難,所以是側面烘托的手法。我們接著來看這句話:“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大家看看課下注釋,上句中的“捫”是摸的意思,“歷”是從中間穿過,“仰”是仰著頭,“脅息”是屏住呼吸;下句中,“以手撫膺”是用手摸著胸脯,“坐長嘆”,徒有長長地嘆息。這整句話實際上是寫登上頂峰以后的情形,我們來看,“捫”、“歷”、“仰”、“以手撫膺”是不是都是動作描寫啊?“脅息”和“長嘆”我們不能從動作上看出來,但是可以從神態上看出來,這句呢,其實是用了一種摹寫神情、動作的手法,這種手法大家可能不是很了解,我們說簡單一點,可以叫做細節描寫。詩人通過摹寫包括手摸星辰、呼吸緊張、撫胸長嘆等一系列的動作、神情,使得其困危之狀猶在眼前。那么,老師想問大家,詩人能真的“捫參歷井”嗎?

          生:不能。

          師:對,很顯然是不可能的,“捫參歷井仰脅息”,大家翻譯一下這句話。

          生:山高入天,人在山上,可以用手觸摸星星,甚至要從它們中間穿過。

          師:嗯,課下注釋寫得很清楚,我們看一下,詩人不可能“捫參歷井”,但這里他卻說自己在山上能夠“捫參歷井”。這是什么手法?

          生:想象。

          師:對,這是詩人奇特的想象,以表現蜀道之高。好,到這里,我們已經基本看完了第一節。大家有沒有想補充的?

          生:老師,“猿猱欲度愁攀援”也用到了擬人的手法。

          師:對,說猿猱“愁”,嗯,補充得很對,這一點老師忽略了,大家要注意一下。好,如果沒有要繼續補充的,那我們來總結一下第一節,第一節用了夸張、用典、側面烘托、虛實結合、摹寫神情、動作、想象、擬人(板書)的手法。好,看完了第一節,現在我們就一起進入第二節,我們知道第二節寫的是蜀道之險(板書),那作者是怎樣來寫的呢?XX你給我們讀一下第二節把,大家在聽他讀的時候要注意思考這里面的藝術手法。

          生:問君西游何時還……

          師:嗯,讀得不錯,聲音洪亮,情感到位。我們一起來鑒賞一下吧。還是老師先挑幾句,一會大家補充。先看老師挑的第一句:“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贝蠹易x完這句話有什么感覺?是不是感覺列了很多景物啊?大家找一找,有哪些啊?

          生:悲鳥、古木、林、子規、夜月、空山。

          師:對,大家數一數,一個列了六個景,詩人有什么用意呢?悲鳥、古木、林等這些景物大家都容易看明白,那么子規呢?老師給大家介紹一下吧。子規于暮春、初夏時日夜啼叫,鳴聲凄悲,關于它,有這樣一個故事,說它是周朝末年蜀君杜宇即望帝冤魂所化。杜宇國亡身死,魂化為鳥,思國念家,暮春啼苦,以至于口中流血,于是人們又稱子規為杜宇、杜鵑。在古代詩文中,子規成了代表冤屈、悲苦的象征性意象。所以,大家以后在賞析詩歌的時候看到子規這個景物或者說是意象,就應該知道怎么做了吧。好,了解了子規,我們再回到剛剛大家找出來的景物,我們發現,鳥、木、月、山這些意象前都加上了修飾語,那么這些修飾語有什么作用呢?

          生:渲染了一種悲涼的氣氛。

          師:說的很對,詩人用子規這個意象,再加上悲鳥、空山等一系列帶有傷感色彩的景物構成了一幅冷色調畫面。鳥的號叫,使山林顯得更加幽靜,像原始森林一樣荒寂無人,從而營造出了一種凄清的氣氛,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蜀道艱險的慨嘆。那這里用了什么手法?大家發現了嗎?

          生(齊):借景抒情。

          師:是的,借景抒情,通過景物表達了自己對蜀道艱險的慨嘆,所以是借景抒情的手法。好,我們再來看看后文,“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边@里也列了很多景物,大家先找一下。好,有哪些景啊?

          生:連峰、枯松、絕壁、飛湍、瀑流。

          師:對,大家看一下這些景物,前三個跟后兩個有很明顯的區別,你們發現了嗎?

          生:前三個是靜,后兩個是動。

          師:說得對,那有動有靜,是什么手法啊?

          生:動靜結合。

          師:對,詩人用動靜結合的手法,將視覺與聽覺結合,從而營造出了一種蒼涼、雄渾、蕭條的氛圍。我們再回過頭來看看“連峰去天不盈尺”這句,說綿延不斷的山峰距天不足一尺,這是什么手法?

          生:夸張

          師:對,很顯然是一種夸張的手法。用了夸張的手法來夸飾山峰之高,絕壁之險。大家想一想,離天不到一尺,這山峰是有多高啊!第二節里,如此多的畫面此隱彼現,其境界之闊大,就不必多說了,可見沈德潛云“起雷霆于指顧之間”,絕非虛言啊!對于第二節的鑒賞,大家還有什么想補充的嗎?

          生:……

          師:那好,我們來總結一下,第二節用了借景抒情、夸張、動靜結合(板書)的手法。接著我們就進入第三節,第三節寫的是戰禍之慘烈(板書),F在,老師來讀一遍,在老師讀的過程中,請大家思考這一節是怎么來表現戰禍慘烈的。“劍閣崢嶸而崔嵬……”好,大家自己先思考一下。跟第一、二節比,這一節賞析起來可能比較難,還是我們一起來看吧,大家都認真聽老師講。我們來看這里:“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痹谥v這句話之前呢,我們先來看這句話“一夫荷戟,萬夫趑(zī)趄(jū),形勝之地,匪親勿居”,意思是說一個人在此防守,千萬人馬都躊躇不前,地形如此的地方,不是親信可千萬不能派他堅守此地!這句話是西晉張載《劍閣銘》里的一句話,我們可以看到,這兩句話其實是異曲同工的。大家知不知道用其他人的句子是什么手法啊?

          生:化用名句。

          師:對,這里詩人是化用了張載的句子,勸人引以為戒,警惕戰亂發生。我們接著來看下一句:“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這里我想問問同學們,你們覺得“磨牙吮血,殺人如麻”是形容誰的呢?

          生:猛虎和長蛇。

          師:僅僅是猛虎和長蛇嗎?再思考一下。

          生:我覺得也暗指當時黑暗的政治。

          師:對,唐天寶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后正潛伏著危機,心懷異志者可能恃險作亂,作者這樣寫是要提醒人們注意世事、時局。所以這句話還表達了另一層意思,就是影射當時政治兇煞。好,既然表達了兩層意思,那這是種什么寫法呢?

          生:雙關。

          師:是的,一語雙關。好,至此,我們已經從藝術手法上把這首詩鑒賞完了,我們來總結一下第三節,化用名句和雙關(板書)的手法。從整首詩歌來看,李白的這種瑰麗的想象,大膽的夸張,神奇的傳說等各種藝術手法,再加以奔放的激情,就構成了詩人浪漫主義的風格特色。相信同學們從老師剛剛的講解中也學到了一些鑒賞詩歌的方法吧,希望大家掌握這些方法,以后在做題的時候能夠學以致用。好,看完了全詩,現在請同學們找一下,詩歌的主旨句(板書)是什么?

          生(齊):“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板書)

          師:嗯,找的對,一共有幾次提到“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啊?快速找一下。(停5秒),幾次啊?

          生(齊):三次。

          師:沒錯,提到了三次,詩人為什么要多次提到這句話呢?在解答這個問題前,我們先來看看這三次出現分別有什么作用。先來看第一處,第一處出現在詩歌的開頭,大家思考一下,這里起到什么作用呢?

          生:領起全文。

          師:對,領起全文。好,接下來我們來看第二處,“凋朱顏”是什么意思啊?看課下注釋。

          生:嚇得變了臉色。

          師:對,害怕,為什么害怕啊?

          生:因為周圍環境很艱險。

          師:那作者這里再次提到“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有什么作用呢?

          生:突出環境之艱險,再次強調蜀道之難。

          師:好,說的很對。再看第三句“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在結尾提到,是什么作用呢?

          生:總結全文。

          師:對,其實我們可以換一種更準確的說法,收束全篇。那么,還有沒有別的作用呢?老師提示一下,詩歌開頭提到,結尾處又提到,是什么作用?

          生:照應。

          師:對,與開頭照應。好,分析完了每一處的作用,我們回到最開始的問題,詩人為什么要多次提到這句話?老師提示一下,大家知道多次重復一句話是什么手法嗎?

          生:反復

          師:對,確實是反復(板書),那這種手法有著什么樣的作用呢?

          生1:起強調作用,強調了蜀道之難。

          生2:這句話貫穿了文章始終,從第一次出現到第三次出現,使得文章的內容也層層深入,顯得很有條理。

          師:大家說的很對,現在我們來看看到底什么是反復。反復就是為了強調某種意思,突出某種情感,特意重復使用某些詞語、句子或者段落等。好,從整首詩歌來看,詩人用了反復的手法,強調了蜀道之難,同時也使得詩歌的格式更為整齊有序,而又回環起伏。好,到這里我們品讀了藝術手法之奇,接下來進入第二部分,揣摩一下意蘊之奇。課下注釋里寫道,這首詩是大約作于唐天寶初年,是詩人在長安時為送別友人入蜀而作,都說“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大家覺得這首詩的情感是怎樣的?是不是十分惆悵傷懷呢?

          生:不是。

          師:嗯,從我們第一節課聽的朗誦音頻中,我們就可以聽到這首詩讀起來慷慨激昂,沒有一點送別的哀婉之情,那么為什么會這樣呢?大家可以先討論一下。

          生:這首詩之所以壯闊是因為詩人主要寫的是蜀道之難,而并不像其他送別詩那樣極盡送別之哀婉。

          師:那你覺得詩人極寫蜀道難的目的是什么?

          生:目的是為了勸友人不要去。

          師:你從哪兒看出來的?

          生:“問君西游何時還?畏途巉巖不可攀!薄捌潆U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

          師:說得對,詩人確實是想勸友人不要入蜀,那么這就是詩人創作這首詩的最終目的嗎?我們知道,這首詩是天寶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長安時寫的,而李白二十六歲時只身出蜀,到四十二歲才被召入長安,供奉翰林。天寶初年,地方節度使勢力膨脹,藩鎮割據。好,現在請大家結合我們剛剛講的第三節來思考一下,詩人創作這首詩還有沒有其他的用意呢呢?

          生:感嘆人生之難,仕途之難。

          生:警告當時的統治者,謹防軍閥割據,表現對時局的隱憂。

          師:是啊,李白是在以一番奇語傾吐一腔幽憤之情,一副狂態也難掩他一顆赤子之心啊!好,這節課到這里就講完了,我們來總結一下。用了哪些藝術手法啊?

          生:夸張、神話故事、想象……

          師:主旨句是什么啊?

          生: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師:有什么樣的意蘊,表達了怎樣的情感呢?

          生:勸友人不要入蜀;感嘆人生之難,仕途之難;表達對國事的深切憂慮和關切。

          師:好,給大家留一個小作業,課后第四題。下課!

        《蜀道難》教案 篇5

          【教學內容分析】

          《蜀道難》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語文必修3的課文。這一單元的內容主要是唐代詩歌。作為這一單元的第一篇課文《蜀道難》具有一種示范的作用。這種示范作用一方面體現在展現中國古代詩歌創作的巔峰時期的作品風貌,從而感受時代與文學的聯系;另一方面的作用,在于通過引導學生誦讀、鑒賞《蜀道難》,進而達到觸類旁通的效果,學會閱讀其他唐詩作品。

          在詩作本身之外,作者李白也是很值得研究的對象。這個中國詩歌史上的巔峰詩人以他的卓然文采和人格魅力點燃了盛唐詩歌的熊熊火焰。因此,把李白的詩歌放在這一單元的第一篇就起到了管中窺豹的作用。通過了解李白的詩了解李白,又進一步了解唐詩的風采。在之前上過的唐詩引導課的基礎上,我希圖通過誦讀與鑒賞兩個層面結合李白這位詩人來閱讀他的詩。使學生能被古典詩歌的巨大魅力所吸引。

          【學情分析】

          《蜀道難》是一個樂府舊題。在行文上有別于學生經常誦讀的格律詩,它不像格律詩一樣以對偶句為主,它常常是散句居多,這就增加了誦讀時情感把握的難度。高中的學生在思想上漸漸從幼稚走向成熟,但在表達上卻正相反由開放轉向了封閉。而詩歌閱讀鑒賞恰恰需要的就是學生敢于開口去誦讀,在這一點上,詩歌教學與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現了矛盾。

          在詩歌教學上,學生已經接觸過現代詩歌,對詩歌的意象有一定的了解。而要了解唐詩乃至整個古典詩歌的魅力,僅僅了解意象是不足的。因此,在《蜀道難》的教學上,意象是一個跳板,它連接著學生的已知與未知。學生可能會被古奧艱深的用詞抑制了興趣,但詩歌豐富的想象世界與情感世界依然是引導學生主動誦讀主動探究的一盞明燈。

          【設計思想】

          針對學生對誦讀古詩的畏縮情緒,我決定以兩條主線貫穿全課。一條主線在于從把握情感、掌握停頓、理解內涵三個有著層層遞進關系的角度指導學生如何誦讀和感受一首詩歌。另一條主線在于梳理分析《蜀道難》的句法特點、主旨情感和表現手法上的特點,探究李白對樂府舊題詩的創新和超越,進而探討李白豪邁飄逸的浪漫主義詩風。而這兩條線的交匯之處就是詩人“李白”。第一條線屬于“表”,第二條線屬于“里”,正是如此,讓學生表里結合的去理解,去感受大詩人李白之“大”。在授課過程中,采取多樣的誦讀方式來把握詩歌,讓學生從多方面接受朗誦這一藝術表現手法,進而能夠主動的去誦讀。這樣既起到引導學生敢于誦讀的作用,又能夠有一定深度的理解詩歌。

          【教學目標】

          1.基礎知識目標:深入了解李白其人,理解詩歌的藝術手法,如章法、意境、聲韻等。

          2.能力培養目標:通過誦讀品評賞鑒,體會想象、夸張的藝術特色。

          3.情感培養目標:讓學生走近激情、浪漫、詩性和放達。

          【教學重點和難點】

          一、 教學重點:

          1、從學習詩歌的朗誦入手,領會詩歌循環往復逐層深化的情感節奏和豪邁飄逸的氣勢。

          2、借助于“剝皮抽筋”法,探究本詩情感主旨。

          3、本詩語言及藝術手法鑒賞,體會李白豪邁飄逸浪漫詩風的形成。

          二、教學難點:

          1、鑒賞李白激昂俊逸的詩風.

          2、探究本課的情感主旨。

          【教學方法】

          1、 朗讀法。

          2、 點撥法。

          3、 自主學習,小組合作。

          4、 多媒體影音。

          【教學過程】

          一、請您欣賞

          PPT展示畫面,引入本文教學(PPT展示)

          二、寫作年代

          這首詩大約作于唐玄宗天寶初詩人在長安之時。《唐摭言》第七卷中有如下記載:“李太白始自西蜀至京,名未甚振,因以所業贄謁賀知章。知章覽《蜀道難》一篇,揚眉謂之曰:‘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書的作者王定保是唐末進士,活了八十多歲,一生只有此作,其說當有根據。

          研究者認為李白十六歲創作《蜀道難》 東方網03年9月3日消息:四川平武縣學者曾維益經過十多年研究發現,唐代大詩人李白創作成名作《蜀道難》的時間是在其20歲之前,而且該詩作于古江油關(今平武縣南壩鎮)。

          強烈的浪漫主義色彩,是李白作品的藝術特點,風格雄健奔放,色調瑰瑋絢麗,語言清新自然,是繼屈原以后我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馳騁想象,運用神話的離奇境界,把自己熱烈的感情傾注到所描寫的對象之中,以驚俗駭世的筆墨,恣意揮灑,描寫了壯麗奇譎的世界,借以抒發個人懷抱的抑郁和不平。

          他鞭撻封建社會的丑惡淋漓盡致,杜甫曾說他:“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皮日休說他:“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韓愈說:“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崩畎自姼柚袕娏业膼墼髦楹退囆g魅力,千百年來一直鼓舞著人們,激發著人們,是我國人民精神財富中的瑰寶。

        《蜀道難》教案 篇6

          一、導入

          余光中先生曾經寫過一首詩,其中有這么幾句,請大家一起朗讀一下。

          多媒體課件展示:(余光中《尋李白》片段)

          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嘯成劍氣

          秀口一吐就半個盛唐

          [提問] 寫的是哪位詩人?

          [明確] 李白。這首詩就叫《尋李白》。

          [提問] 我們學過很多李白的詩歌,你對李白詩歌印象最深的一點是什么?請幾位同學來談。

          [參考] ①李白屬于浪漫主義詩人,他的詩中夸張成分非常多。給人感覺非常豪放,他說的東西看了以后讓人過目不忘。

         、诶畎椎脑娭醒笠缰h逸豪放的感情,他的詩向來直抒胸臆,狂放不羈,非常奔放,傾斜著浪漫主義的激情。李白的有些詩歌在我們讀來雖然不能理解它的真正含義,但李白詩歌的字里行間都充滿了自己的浪漫主義激情。我們欣賞李白詩歌也要帶著這種感情去欣賞。

         、劾畎字饕呛婪牛么罅科嫣氐南胂髮懰脑,我們讀起來會很生動、具體,印象特別深刻。

          [小結] 豪放、夸張、豐富的想象,這些都是李白詩歌浪漫主義風格的最具體的表現。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李白的一首《蜀道難》。再次感受一下李白浪漫主義詩歌風格的藝術魅力。

          二、整體感知

          多媒體課件展示:《蜀道難》封面。

          1.[活動] 下面先請大家聽一遍課文錄音,聽的時候注意字詞的讀音。另外,把你預習過程當中遇到的不能理解的字詞劃下來。

          [提問] 朗讀非常的精彩,聽完以后,你們有什么感覺,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感到非常的恐懼、害怕,甚至毛骨悚然。

          [活動] 我們先看字詞,你們在預習的過程當中還有哪些問題?可以提問。

          [參考] “捫身歷井仰脅息”。解釋為“屏住呼吸”,為什么解釋為“屏住呼吸”?

          [明確] 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要向友人說明蜀道是很艱險的、路途是險峻的。人們在這種狀況下會產生恐懼的心理,所以作者說要屏住呼吸。屏住呼吸和路途的險峻有關系,是害怕。

          “乒崖轉石萬壑雷”的“乒”字:發出很響的聲音。

          2.下面我問大家幾個字詞。

          多媒體課件展示:

          危乎高哉 危:和后面的高是反復,同義復用。李白還有詩,“危樓高白尺,手可摘星辰!

          西當太白有鳥道當:阻擋,擋住。

          以手膺坐長嘆 膺:胸。成語:義憤填膺。

          劍閣崢嶸而崔嵬 崢嶸:山石突兀、高峻的樣子。

          所守或匪親 或:倘若,如果。表假設。

          3.[提問] 大家初讀這首詩,感受最深的一句話,記得最牢的一句話是哪一句?

          [明確] 難于上青天。

          多媒體課件展示:“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這句話在全詩里面反復出現了三次,可以說是貫穿全詩始終的一句主旨句。由這個主旨句我們可以基本上把握住這首詩的基本內容和情感,感嘆蜀道之難是這首詩的基本內容和情感。為什么作者要感嘆蜀道難呢?我們一起來看課文。

          三、具體研習課文

          1.賞析第一小節

         。1)感悟

          [活動] 首先看第一小節,先把第一小節自由朗讀一遍。找出第一小節中敘述的句子、描寫的句子?纯此鼣⑹隽四男﹥热,又描寫了哪些內容。

          [活動] 請一位同學找敘述的句子。

          [明確] 敘述的句子: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娥眉顛。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相勾連。

          [提問] 敘述了什么內容?請一位同學概括。

          [明確] 敘述了蜀道長期閉塞的狀況,以及蜀道間重山疊嶺的地貌和蜀道的由來。

          [小結] 交代了蜀道的由來,以及秦蜀之間不通人煙,長期阻隔的情況。

          [提問] 描寫的句子有哪些?請一位同學回答。

          [明確] 描寫的句子: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緣。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

          [提問] 描寫了什么?

          [明確] 描寫了蜀道山勢的險峻。

          [小結] 這些敘述和描寫都非常生動。之所以生動,是和詩人那種浪漫主義激情有著密切的關系的。請大家自由朗讀其中的句子,選擇你認為寫得最精彩的一句來鑒賞一下。

          [參考] ①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昧恕傲埢厝铡钡纳裨捁适,作者還用了上下對舉的方式說明蜀道難行。寫出了山勢之高,綿延接天。萬仞之深,極望回旋。把蜀道的危和高寫得令人心驚肉跳。

          [小結] 主要用了神話,突出了蜀道的高峻,連太陽神見了它都要繞道行駛,意象可謂闊大雄奇。

         、凇暗乇郎酱輭咽克,然后天梯石棧相勾連。”——巧妙地化用“五丁開山”這個神話傳說故事,寫出了開蜀道的難。寫出了古代人與自然的斗爭和改造自然的強烈的愿望,以及改造自然的困難。這句話顯得很有氣勢,寫出古代勞動人民在劈山架路的過程中的悲壯的業績。而且這句話還運用了傳說故事。極富有浪漫主義的色彩。

         、 “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薄喉,讀起來朗朗上口。第二句寫出了蜀道山勢迂回,地勢極為復雜,是一種會讓人迷惑的山路,走進去就像迷宮一樣。突出了蜀道的迂回盤旋曲折的特點。

         、堋包S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攀緣。”——按理說黃鶴飛得很高,連黃鶴都飛不過去,可見蜀道山勢的高峻。猿猱一般攀緣技術比較好,這種山連猿猱都攀不過去,可見山勢的險峻。

          [小結] 通過黃鶴和猿猱都飛不過去或者攀不過去來側面的烘托出蜀道之高。實際上是一種以虛襯實的寫法。由此可知,第一小節里有大膽的夸張,有豐富的想象,還引用了神話傳說,虛實結合,意象十分的雄奇、壯闊,感情奔放,讀來確實有攝人魂魄的效果。充分的體現了李白浪漫主義詩歌的特點。

         。2)誦讀

          [提問] 如果要通過朗讀來體現他的這種浪漫主義激情,該怎樣表達?

          [活動] 首先看看敘述的句子。怎么讀比較好?請一位同學范讀。(生讀)

          [提問] 為什么這樣處理?

          [參考] “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娥眉顛”是做敘述,就是做了一種鋪墊。讀得要相對平一點。“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相勾連!敝v了蜀道的由來,這部分是這一段最重要的句子。因為文章的第一段主要就應該是介紹了蜀道的由來。語氣應該讀得比較重。

          [活動] 全班齊讀。從“蠶叢”到“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

          [提問] 下面描寫的句子又應該怎么處理呢?為什么?

          [參考] 下面描寫的句子首先應該讀得比較緩慢。因為這一段描寫蜀道的高和險,讓人有一種處身于蜀道之中,可攀而不可及的想法。特別是“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這句更應該讀得比較緩慢,讓人想象出蜀道有一種盤旋情形。

          “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的“尚”,猿猱欲度愁攀緣的“愁”應該重讀。因為這兩個字強調了蜀道的高和險,連黃鶴之飛都過不去。“尚”和“愁”是修飾這兩句話的重點。所以當重讀。

          [點評] 師范讀糾正。(比較讀,①重點強調尚、和愁。②拉長“尚”和“愁”,到兩句詩后面略慢,稍輕。)

          [活動] 讓學生比較哪種更好。簡說原因。

          [明確] 第二種!吧小焙汀俺睢蓖祥L,起到強調兩個字的作用。而且語速使人感覺到重點是在“不得過”和“愁攀緣”上面。完全符合要突出山勢的高和險峻這個重點。

          [小結] 正因為山勢險峻,連黃鶴和猿猱都過不去,人當然更過不去。所以有時候要突出一個意思,不僅僅是用加重語氣的方式。有的時候反而降低聲調,讀慢一些,更能突出這個詞句的含義。

          [活動] 生齊讀。(“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以手撫膺坐長嘆”。)

          [小結、提問] 這幾句表現人難以攀越蜀道的無可奈何之感覺。最后剩下開頭的`兩句話,這兩句應該怎么讀?

          [參考] 開頭兩句讀得應該比較有氣勢。因為“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在全文出現了三次,是全文的主旨句,讀得比較有氣勢就可以突出全文的這個重點。

          [提問] 怎么讀才能有氣勢,怎么讀?

          [參考] 語序要緩慢一點。應該抓住重點“難”。(師范讀)結構比較緊湊。(生范讀)

          [明確] 應該讀快一點,強調“難于上青天”。再重點強調“青天”。因為上蜀道比上青還難。突出蜀道的高。前面兩句直抒胸臆的話,最前面三個嘆詞“噫吁曦”稍微拖長讀。(師范讀)后面一句“危乎高哉”“呼”和“哉”要讀慢一點,突出前面的“危”和“高”。

          生范讀。

          [活動] 全體學生齊讀。(從開頭……難于上青天。)

          [點評] 難于上青天還應該讀得聲音高一點。更果斷一些,有力一些。充分突出這首詩的主旨。因為一開始它就奠定了這首詩的豪放的基調。我們應該通過朗讀把它體現出來。

          [活動] 生再齊讀。

          [活動] 生再齊讀整個第一小節。讀的時候注意體會李白浪漫主義的激情。

          2.賞析第二小節

          [活動] ①這是第一小節,我們通過誦讀一起來鑒賞了一下。接下來看二小節,第二小節有兩處描寫的文字,請分別把它勾畫出來。

          ②這一段的鑒賞我要交給大家,請大家先選擇其中一處改寫成散文并體現出這首詩歌的浪漫主義風格。(不要擴展,只在原來的基礎上稍做拓寬就可以了,并且要能體現出他浪漫主義的風格。)

         、郏◣追昼姾螅,先將寫的東西在四人小組里交流,然后每個小組推舉出一名寫得最好的同學在全班交流,

          [改寫參考一] 只見在那個滄桑的千年古樹上,一只單薄的鳥兒站在最單薄的那根樹枝上用勁啼叫,仿佛心中充滿哀怨。成對的鳥兒一前一后穿梭在林子里,好不自在。一片的空山寂寥、肅靜,只聽見杜鵑在夜色中啼血。

          [改寫參考二] 連綿的山峰高大險峻,仿佛聳入云霄。一棵枯松倚掛在懸崖上,似乎即將跌進深谷。湍急的流水與大有“飛流直下三千尺”之勢的瀑布像是在互相較量。它們使出最大力氣撞擊山崖。發出雷鳴般的聲音。

          [改寫參考三] 只見鳥兒在高高的古樹上悲哀的鳴叫著,雌鳥緊跟著雄鳥在林間盤旋。又聽見杜鵑在朦朧的月光下悲哀的鳴叫,似乎在為空無一人的山峰悲鳴。

          [改寫參考四] 接連不斷的山巒直聳入天,在夜色中更顯得可怖,崖邊的幾棵松樹機警地掛在絕壁邊,鬼魅而妖冶。奔騰的激流與瀑布相撞,發出雷鳴般的巨響,沖擊著山崖,一塊塊碎石沿著幾乎垂直的崖面滾入了濤濤的江水中,轉眼便不見了。

          其他同學評一下,哪個同學改得最好,為什么?請兩位同學。]

          [點評] 第一處描寫營造的是讓人驚恐,非常凄涼的氛圍。第一段寫好不自在,和原文的意境不相切合。改寫不僅僅是擴展、想象就可以了,還要忠于原文。

          [提問] 這一段如何通過朗讀體現詩人的浪漫主義風格?首先看第二段,描寫有兩部分,這兩部分描寫處理是否相同,為什么?

          [明確] 不相同,因為第一段是講“悲鳥”和“子規”,體現了一種比較悲涼的氣氛。應該讀得稍微慢一點。顯得氣氛比較悲涼一些。下面一句描寫的是山勢的險要和情景的可怖,要讀得快一點,氣勢要稍大。使人能體會到險要的感覺。

          [活動] 生示范讀。(從“但見悲鳥號古木”……“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連峰去天不盈尺”……“乒崖轉石萬壑雷萬壑雷”。)

          [點評] 第二處讀得快一些。語調再加重一些更好。

          [活動] 全班學生齊讀這兩處描寫。(從“但見悲鳥號古木”……“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連峰去天不盈尺……乒崖轉石萬壑雷”。)

          [提問] 這段里面還有幾個抒情的句子,應該怎么念?

          [明確] 這段里的抒情句念得表示出對朋友的擔心,勸告他不要去蜀地的感情要表現出來。

          [活動] 齊讀。把它和兩個寫景的句子和在一起。(從“問君西游何時還”……“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

          3.賞析第三小節

          [提問] 第三段的句式和前兩段有什么不一樣?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明確] 前兩段都是以長句為主,比如有七字句和九字句,但是第三段大多數都是短句,以四字句為主。好處:與前兩段形成了一種語言上參差不齊,整散結合的特點。更加自如地表達出作者奔放熱烈的感情。也反映出詩歌語言富于變化。

          [小結] 由此可見李白詩歌的浪漫主義風格不僅僅體現在詩歌的內容上,還體現在詩歌的語言上。語言上靈活多變,句式參差不齊,自如地表達詩人的情感,這也是浪漫主義風格的一種特征。

          [提問] 一起來看第三自然段,這一段的韻腳有什么變化?首先把壓韻的字找出來。

          [明確] 第一個:開、豺壓ai韻。

          第二個:麻、家壓a韻

          第三個:嗟

          [小結] 前面幾段,第一段和第二段韻腳的變化比較少,基本上比較一致基本上是壓an韻。第三段韻腳變化一共發生了三次。為什么要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呢?因為第三段主要講的內容是感嘆蜀中戰禍之烈。主要表達了作者的一種強烈的情感。韻腳多變也就更加靈活自如地表達出作者強烈的情感。換句話來說,就是作者強烈的情感通過韻腳的變化表現出來了。

          [小結] 由這兩個問題,我們可以知道浪漫主義的另一個特點是章法靈活多變。

          [提問] 第三段四字句比較多,這些四字句應該怎么讀?

          四字句應該讀得節奏比較快一點。因為它表現出蜀地戰禍比較多,他更希望朋友不要去那些地方,是他一種比較真心誠意和確實希望這樣的勸戒。應該讀得比較快、堅定一些。

          四字句節奏短促而有力,讀時兩字一頓,要稍快一點。

          [活動] 齊讀(從“劍閣崢嶸而崔嵬”……“側身西望長咨嗟”。)

          [提問] 這兩段分別從什么角度來突出、詠嘆蜀道之難的呢?

          [明確] 第二段詠嘆蜀道之險。第三段突出蜀道經常發生戰亂。突出蜀地之亂。

          多媒體課件展示:

          嘆蜀道之高(第一段)

          蜀道難 嘆蜀道之險(第二段)

          嘆蜀中戰禍之烈(第三段)

          通過一個詠嘆句反復出現,使得詠嘆的感情逐步加深。

          多媒體課件展示:

          前人對蜀道難的高度評價:

          逼真縱橫,如虬飛蠖動,起雷霆于指顧之間。

          ——沈德潛《唐詩別裁》

          《蜀道難》等篇,可謂奇之又奇,自騷人以還,鮮有此體也

          ——殷番《河岳英靈集》

          首二句以嘆詞開其端,末二句以嘆詞結其尾,首尾相應,關鍵之縝密也。白此詩極其雄壯,而鋪敘有條,起止有法,唐詩之絕唱者。

          ——朱諫《李詩選注》

          [活動] 這些是前人對《蜀道難》的評價,我想請一部分同學對這篇課文也來評點一番。用很精簡的一句話。把你閱讀的感受、理解都可以寫出來。其他同學也思考,在書上寫一下。

          [參考] ①感情豪放,筆法飄逸。

         、跉鈩菪蹅,引人入勝。

         、劬洳痪虚L短、聲不拘高下、韻不拘同異、筆隨興至、自然真切。

         、芪木鋮⒉、筆意縱橫。如天馬星空,非太白不能為也。

          [小結] 1.李白浪漫主義詩歌的特色

         。1)李白的詩具有非常強烈的思想感情。

          (2)鮮明的個性。

         。3)具有豐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張,并借助非現實的神話和奇麗驚人的幻想來描繪五彩繽紛的現實世界和幻想世界,抒發美好的理想愿望和強烈的感情。

         。4)結構上跳躍多變。

          (5)風格多樣,但以雄奇、飄逸為主。語言熱情奔放,而又清新自然。

          2.[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主要鑒賞了李白的浪漫主義詩風的特點。至于這首詩的內容,比如說它的主旨,他的寫作的目的,甚至寫作的時間歷來眾說紛紜,未有定論。我希望大家在下課以后能夠多去翻閱一下這方面的資料,形成自己的看法。

          [活動] 齊讀課文。 全國優質課教學錄象整理

        《蜀道難》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詩的寓意,《蜀道難》教案(多媒體教學)。

          2.了解李白的放達。

          3.感知鑒賞藝術手法。(難點)

          教學步驟

          一、范讀——點讀——齊讀。

          二、簡介。

          大約作于唐玄宗天寶初詩人在長安之時!妒竦离y》是樂府舊題,內容多以山川之險言蜀道之難。本篇詩人襲用樂府古題而推陳出新。

          三、重點詞語。

          詞類活用:猿猱欲度愁攀援/使人聽此凋朱顏/砯崖轉石萬壑雷/側身西望長咨嗟通假字:所守或匪親文言句式: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四、導讀。

          1、教材根據什么把這首詩分為三段?有哪些標志性的語句?——“問君西游何時還?”“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可見是送友人入蜀而作,為友人擔憂。也有其他說法。)

          2、三段中,“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各出現一次,各是從什么角度寫蜀道之“難”?各用一個字概括。——高、險、禍。

          3、第一段怎樣寫“高”?——開篇點題,主旨句一現,用感嘆、重復、夸張強調山高,奠定雄放的基調!獋让婧嫱校簲⑹鍪駠L期閉塞的狀況,寓高山阻隔之意;再以五丁開山的傳說說明蜀道的來由,渲染神幻雄奇的色彩;——再具體寫山勢的高危,突出路之難行。先用想象和夸張寫山之高,水之險;又用“黃鶴”“猿猱”來襯托山勢的高危驚險;然后以山道曲折難行表現山高山險;最后又用想象,人在高危的蜀道上行走,可以用手觸摸到星星!

          4、第二段怎樣寫“險”?——一問一嘆,表達對友人的擔憂,烘托蜀道之險;——“但見”幾句渲染凄涼氣氛,借景抒情:古木荒涼、鳥聲悲凄,使人聞聲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空寂蒼涼的環境氛圍,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難,教案《《蜀道難》教案(多媒體教學)》!斑B峰”幾句渲染驚險氣氛,運用夸張:“連峰”“枯松”“飛湍”極言山峰之高、絕壁之險、急流之猛,渲染驚險的氣氛。

          5、第三段怎樣寫“禍”?——從寫景轉而言志,從劍閣的險要地勢引出對政治形勢的描寫!葘懯裰袆﹂w易守難攻的險要地勢,易發生戰禍;——再夸張地想象戰亂慘景;呼喚友人,表明為友人的安全擔憂,更表現了詩人對國家命運的關切。

          五、總結。

          這首詩運用側面烘托、想象、夸張、反復等手法,以雄奇的筆調描繪了由秦入蜀道路上奇麗險峻的山川景色,展現了蜀道高峻、崎嶇的面貌。既寫了蜀道的艱難,又暗喻人生旅程的艱難,并寄予了對國事的憂慮和擔心。

          六、補充。

          關于這首詩的寓意,歷來解釋紛紜,莫衷一是。一說:劍南節度使嚴武欲加害于房琯、杜甫,這首詩系為擔心房、杜安危而作。一說:為諷刺章仇而作。按:章仇在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739)至天寶五載(746)期間曾任劍南節度使,是個善于媚上取寵的人。一說:為諷諫唐玄宗在安史之亂中幸蜀而作。認為這首詩中“問君西游”的“君”指的是唐玄宗。

          七、作業。

          背誦全篇。

        《蜀道難》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 了解李白的詩歌特征。

          2、 賞析本詩藝術特征:a 將神話傳說、想象和夸張融為一體的特征;b 章法上主旨句

          重復出現,副句多變;c 句式靈活多變,語言奔放恣肆。

          3、 體會李白的浪漫主義情懷。

          教學過程:

          【導入語】

          20世紀美國旅行家泰魯·保羅在《游歷中國》一書中斷言:“有昆侖山脈在,鐵路就永遠到不了拉薩!惫20xx年七月三日22時20分,隨著一聲汽笛聲長鳴,鋼鐵巨龍穿過昆侖山,翻越唐古拉,驕傲地騰越在世界屋脊之上,青藏線的貫通,讓對中國人持懷疑論的洋大人們收回了他們的成見,如果歷史真的有輪回,還有一位具有詩壇統治力的大人物也會大跌眼鏡。誰呢?

          【文體知識】

          本詩是一首七言樂府詩。樂府詩是漢武帝劉徹開始設立的掌管音樂的機關,任務是制定樂譜、采集歌詞、訓練樂工,以備朝廷舉行祭祀,召開宴會或舉行其他儀式時演奏。另外,還有一項任務就是采集民歌,供統治階級“觀風俗”。后來其含義有了變化,指一種合樂的詩歌,即“樂府詩”,簡稱“樂府”。樂府詩有廣狹兩種意義:狹義的指漢以下入樂的詩,它包括文人創作的和采自民間的;廣義的包括詞曲和沒有入樂而襲用樂府舊題,或摹仿樂府詩體裁的作品。這首詩就屬于后者。

          “蜀道難”是樂府舊題,屬《相和歌.瑟調曲》。其歌詞內容多寫從長安往西南入蜀道路的艱難險阻,F存梁簡文帝、劉孝威等人作品,都寫過蜀道之難,但內容單薄,藝術性不高。李白這篇則以切身體驗為基礎,結合神話傳說、歷史故事,通過豐富的想象、大膽的夸張、雄放的語言和窮極變化的句式、韻律創造出奇險壯觀的藝術天地,把“蜀道難”的主題表現得淋漓盡致,令人耳目一新。

          【作者及寫作背景介紹】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盛唐偉大詩人,與杜甫并稱“李杜”。少年時代在四川度過,25歲,漫游十余年,出三峽,泛洞庭,東游吳越,北上太原,有“大濟蒼生”之志。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李白奉召進京,他本想此行能夠施展才華,有所作為,但理想很快破滅了,皇帝的不重用,權臣的排擠,加之個人的傲岸不羈,一年多便被賜金放還,因而思想上便由入世轉為出世,于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詩酒逍遙,最后客死安徽當涂。李白是屈原之后,古代詩壇上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杜甫曾說他“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對他極為傾服。韓愈云:“李杜文章在,光芒萬丈長”。嚴羽在《滄浪詩話》中指出:“子美不能為太白之飄逸,太白不能為子美之沉郁!倍嗽婏L不同,而各臻絕詣。

          對這首詩的創作曾有一些附會史事的說法,如以為它是諷刺唐玄宗避安史亂入蜀的,幾乎沒有定論,同學們若有興趣,可以自己去考證。但有一點得到了大多數人的贊同:此詩作于天寶初年,這時正是李唐王朝由盛轉衰的前夕,詩人在表面繁榮的背后,仿佛已經預感到潛伏著的社會危機,深感于人生道路的艱難。

          【梳理內容,指導學生背誦】

          1、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這兩句統攝全詩,奠定了詩的詠嘆基調,感情豪放,要讀得很有聲勢。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詩人在仰望蜀道時情不自已,脫口而出,也顯示了感嘆的強烈!班嬗踹瘛笔求@異之辭。“!薄案摺保x重出,極言蜀道之高!昂酢薄霸铡,皆可有延長音。“蜀道之難”,可讀得平緩,略作停頓后,再用升調讀“難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則全詩主旨自明。

          2、“蠶叢及魚鳧……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

          寫蜀道來歷,當用敘述調讀!靶Q叢”四句說秦蜀兩地長期隔絕,無路可通;“西當”兩句說“太白鳥道”,意即無人能攀越——這些,都是為下文作鋪墊的,應當讀得輕而平緩。最后兩句為正意所在,應著意加以渲染,如同親眼見到那怵目驚心的場面,表明蜀道的開通是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

          3.“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以手撫膺坐長嘆!

          寫蜀道的高峻、含雖有道而人難行之意,當用詠嘆凋誦讀!吧嫌小倍鋸牟煌嵌日故臼竦赖母琶,要讀得慢些,使聽者產生視線移動的感覺,重音要落在“六龍回日”“沖波逆折”二語上!包S鶴”二句,有徒喚奈何之情,讀后可稍作停頓,為下文蓄勢。最后四句近似特寫,專敘人在青泥嶺上行走的情形,讀時須有身歷其境的設想,“百步九折”“捫參歷井”二語可重讀,速度不宜快,至“仰脅息”作一頓,再讀末句并作較長停頓。

          4.“問君西游何時還……使人聽此凋朱顏。”

          詩題下未注明送何人入蜀,所以這里的“問君”無妨假定實有其人,可以讀得親切一些。將行而問“何時還”,已有不可行之意,重音要落在“不可攀”三字上,當用勸說的語氣讀!暗姟彼木浣桫B聲渲染旅途中悲涼凄清的氛圍,讀時要放低聲調,有千里孤身之感,至“愁空山”徐徐而上。然后用感嘆的語調讀主旨句,至“凋朱顏”略作一頓,以示意猶未盡。

          5.“連峰去天不盈尺……胡為乎來哉!”

          仍是說不可行,但內容加深了一層,因為說的是蜀道的險惡。前四句不是純客觀的描寫,讀時須設想這是旅游者攀援于“連峰”“絕壁”之上,置身于“飛湍瀑流”之間,要使聽者感到驚心動魄。讀后可作稍長停頓,再用“其險也如此”緩緩收住。末句是詩人借用蜀人的口氣,對歷險而來的游者深表嘆息——“胡為乎來哉”不是詢問,當用降調讀,暗含“何苦而來”之意。

          6.“劍閣嶺煉而崔嵬……化為狼與豺。”

          讀第一句要突然振起,以再現劍閣的險要景象!耙环颉眱删鋺x得頓挫有力,表明劍閣有易守難攻的特點。但重點是最后兩句,這是告誡西游的人:劍閣既為蜀之門戶,形勢又如此險要,自然易生軍事叛亂,決不可以久居蜀地。

          7.“朝避猛虎……不如早還家。”

          寫蜀地軍事叛亂中的殘酷景象。全用四字句,節奏短而有力,讀時當兩字一頓,有慘絕人寰之意。稍作停頓后,改用誠懇勸說語氣讀最后兩句。

          8.“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

          這是全詩的結束語。主旨句第三次出現,要讀得緩慢些,有深沉的慨嘆意!皞壬砦魍焙笊宰魍nD,再用漸慢漸弱的聲調讀“長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發人深思。

          蜀道難

          嘆蜀道之高(高險)

          蜀道的來歷

          蜀道的高峻

          蜀道自古難行

          嘆蜀道之險(驚險)

          景物凄清

          山水險惡

          蜀道自古可畏(勸阻友人)

          嘆戰禍之烈(兇險)

          劍閣險要

          慘象環生

          早還家

          (告誡友人)

          【藝術賞析】

          1、將神話傳說、想象和藝術夸張融為一體進行寫景抒情。如用五丁開山、六龍回日的神話傳說寫出歷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險阻。用人行青泥嶺上捫參歷井的想象寫出青泥嶺的困危之狀。用黃鶴不得飛度、猿猱愁于攀援的夸張寫出人行走難上加難。用古木荒涼、鳥聲悲凄的景物來寫游蜀者的羈旅愁思。

          2、章法上,詩人創造性地繼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見的復沓形式(又稱反復),主旨句凡三現:開頭、中間、結尾各出現一次。這并非簡單的重復,因為它每出現一次都給讀者帶來新的啟示,由此形成了以主旨句貫穿始終、內容層層深入的格局,使人產生一嘆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嘆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尤其,主旨句的每一次出現,或前或后總有一個提示內容的“副句”伴隨著它。

          3、句式靈活多變,語言奔放恣肆,體現了李白詩歌的獨特個性:句式以七言為主,又雜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八言,隨心所欲,窮極變化。語言或勻稱對偶(上、下),或散漫舒展(第一句),或精煉凝重(但見、又聞),或通俗輕快(嗟爾)。擺脫了一般詩歌中節奏統一板滯的現象,造成了參差錯落、變化有致的美感和韻味。

        《蜀道難》教案 篇9

          一、 導入新課

          唐代是我國詩歌發展的最高峰,唐詩是中華藝術園地的瑰寶。唐代的詩歌,一般都按它發展的情況分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個時期。初唐的代表人物是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他們被評為“初唐四杰”,詩風健康,活潑。

          盛唐的代表人物就是我們這一單元涉及到的兩位著名詩人李白和杜甫。除此以外,盛唐還出了了以高適,岑參,王昌齡為代表的邊塞詩作。

          中唐的代表人物是白居易,他的敘事詩《琵琶行》和《長恨歌》廣為傳誦。

          晚唐時被稱為“小李杜”的李商隱和杜牧,也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作。

          二、簡介作者

          李白與杜甫一向被視為唐詩世界中兩座并峙的高峰,同時,他們也構成了唐詩的分野,李白于太平盛世唱響了富于浪漫色彩的詩歌情調,形成了豪放飄逸的風格;杜甫則于亂世中傾注了更多的憂國憂民的情感。將自己的詩歌風格定義為“沉郁頓挫”。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盛唐偉大詩人。少年時就顯露才華,吟詩作賦,博學廣才!拔鍤q誦六甲,十歲觀百家!睆亩鍤q起就長期在各地漫游,對社會生活多有體驗。其間曾因吳鈞等推薦,于天寶初供奉翰林。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視。又受權貴讒毀、排擠,僅一年余即離開長安。政治抱負未能實現,使他對當時政治,獲得較深認識。天寶三載,在洛陽與詩人杜甫結交。安史之亂中,懷著平亂的志愿,曾為永王幕僚,因兵敗牽累,流放夜郎。中途遇赦東還,晚年飄泊困苦,卒于當涂。李白性格豪邁,渴望建功立業。他糞土王侯,傲視權貴,同情人民,關心政局。有時也流露出人生如夢、及時行樂的情緒。李白是繼屈原之后最杰出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詩風雄奇、飄逸、直率、自然,對當時和后代都有巨大的影響。有《李太白全集》。

        【《蜀道難》教案范文合集9篇】相關文章:

        1.《蜀道難》教案范文合集5篇

        2.《蜀道難》教案范文合集六篇

        3.《蜀道難》教案范文合集8篇

        4.《蜀道難》教案范文合集八篇

        5.《蜀道難》教案范文合集五篇

        6.《蜀道難》教案范文合集6篇

        7.蜀道難教案范文

        8.《蜀道難》教案范文合集十篇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7_欧美色欲色综合色欲久久_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_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无码
          1. <rp id="zsypk"></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