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為何寫《蜀道難》
《蜀道難》是唐代著名詩人李白的一首膾炙人口的作品,問世后即不脛而走,獲得人們的高度評價。例如,賀知章在長安見到《蜀道難》后,大為贊賞,贊嘆李白的杰出才華,目其為“謫仙人”。唐人選唐詩的早期代表作《河岳英靈集》也收錄此詩,并譽之為“屈騷以還,鮮有其體”、“奇之又奇”的佳作。
然而,有關(guān)李白創(chuàng)作《蜀道難》的主旨,歷代典籍記載不一。自唐以來,主要有四說:一是為擔憂杜甫、房琯的危險;二是為規(guī)勸安史亂中避禍入蜀的唐玄宗;三是為諷刺劍南節(jié)度使章仇兼瓊;四是描敘蜀地奇險的風光,別無寓意。據(jù)岑仲勉考證,《河岳英靈集》的成書最遲不會晚於天寶十二載。由此推知,李白寫作《蜀道難》的時間,也當在這之前。而上述一、二兩種說法,實於史事相悖。對於第三種說法,學人們在經(jīng)過對史料的仔細檢索后,一般也都認為證據(jù)不足。唯有第四說,才較為符合實際,但也存在著明顯的“疑點”。所以,千余年來,對“李白為何要寫《蜀道難》”這個問題,眾說紛壇,難定一是。解放后,為了探索我國文學發(fā)展史上的這個懸案,研究者們曾展開過較為深入的討論。
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幾種看法:
有人認為,《蜀道難》是李白在長安為送友人王炎入蜀而作。從全詩的內(nèi)容來看,李白是以從秦地到蜀地的路途中所經(jīng)歷的情景為線索來展開描敘的。開頭幾句是總寫,詩人用非常強烈的詠嘆語氣,表達了對蜀道艱險的總體驗。結(jié)尾意在與開頭相呼應(yīng),勸友人“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流露了對朋友的深切關(guān)心和真摯感情。詩的主體部分則集中刻畫了蜀道的艱險。李白從山的高峻上干云霄,山路的險阻難行、山林環(huán)境的危險及山地氣氛的愁苦等方面,通過豐富的想象和夸張的語言,竭力渲染了去蜀地沿途的艱險和環(huán)境的危惡,希望王炎不要滯留蜀地,早日返回長安。
也有人認為,此詩主要“表現(xiàn)了李白感嘆世途艱險,仕路坎坷”的悲憤心情。作者采用樂府舊題,袒露了自己命運多躓、懷才不遇的人生厄境,與他的《行路難》屬同一主題。李白一生喜游名山大川,其中也不乏艱難險阻,這為此詩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一定的條件。更由於詩人在人生的旅途中,飽經(jīng)滄桑,嘗盡了世態(tài)的炎涼和人情的冷暖。因此,他借景抒情,“表面上寫蜀道的艱險,實際上抒人生的感慨”。全詩先寫蜀道之難,其間穿插歷史傳說,然后又從各個側(cè)面渲染蜀道之難的悲涼氣氛。尤其是結(jié)尾則重在寫造成蜀道之難的人為因素。如那些“磨牙吮血”、“殺人如麻”的“猛虎”和“長蛇”等,這就把它的主題表露無遺。
還有人認為,李白寫作《蜀道難》,旨在諷刺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是“對時弊的無情揭露和辛辣諷刺”。他們又有兩種看法。一是仍力主規(guī)諫唐玄宗的舊說,但由於和史實明顯不符,并不為人所重視。二是提出了此詩“表現(xiàn)了詩人對唐帝國命運的'關(guān)心”的新觀點。因為詩中除寫蜀道山川之險阻外,也寫到了蜀地的地方勢力可以任意憑險割據(jù)一方為非作歹,其中實凝聚著李白對當時社會現(xiàn)實的觀察和體驗,并為封建王朝的前途而擔憂的心情。聯(lián)系李白在長安的生活遭遇以及后來被迫離開長安的事實看,他驚嘆蜀道之難,本是在驚嘆當時極為黑暗的封建社會中世道的艱難,而通過極言山川的險惡,意在諷諭朝政的腐敗和奸臣專權(quán)下做個正直人的艱難。詩中描寫的一片愁云慘霧和極其恐怖的景象,“恰恰是危機四伏的唐王朝黑暗社會現(xiàn)實的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