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四時歌:秋歌原文及賞析
在日常學(xué)習(xí)、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接觸過詩歌吧,詩歌語言言簡義豐,具有凝練和跳躍的特點(diǎn)。你知道什么樣的詩歌才經(jīng)典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子夜四時歌:秋歌原文及賞析詩歌,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子夜四時歌:秋歌原文及賞析1
原文: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秋風(fēng)吹不盡,總是玉關(guān)情。
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yuǎn)征。
譯文:
秋月皎潔長安城一片光明,家家戶戶傳來搗衣聲。
砧聲任憑秋風(fēng)吹也吹不盡,聲聲總是牽系玉關(guān)的親人。
何時才能平息邊境戰(zhàn)爭,夫君就可以結(jié)束漫長征途。
注釋:
一片月:一片皎潔的月光。
萬戶:千家萬戶。搗衣:把衣料放在石砧上用棒槌捶擊,使衣料綿軟以便裁縫;將洗過頭次的臟衣放在石板上捶擊,去渾水,再清洗。
吹不盡:吹不散。
玉關(guān):玉門關(guān),故址在今甘肅省敦煌縣西北,此處代指良人戍邊之地。
平胡虜:平定侵?jǐn)_邊境的敵人。
良人:古時婦女對丈夫的稱呼!对姟ぬ骑L(fēng)·綢繆》:“今夕何夕,見此良人!绷T:結(jié)束。
賞析:
子夜吳歌:《子夜歌》系六朝樂府中的吳聲歌曲。相傳是晉代一名叫子夜的女子創(chuàng)制,多寫哀怨眷戀之情,分春、夏、秋、冬四季。李白依格了四首,此首屬秋歌。
1、搗衣:將洗過的衣服放在砧石上,用木杵搗去堿質(zhì)。這里指人們準(zhǔn)備寒衣。
2、玉關(guān):即玉門關(guān)。
。、虜:對敵方的蔑稱。
。础⒘既耍赫煞。
簡析:
月色如銀的京城,表面上一片平靜,但搗衣聲中卻蘊(yùn)含著千家萬戶的痛苦;秋風(fēng)不息,也寄托著對邊關(guān)思念的深情。讀來讓人怦然心動。結(jié)句是閨婦的期待,也是征人的心聲。
A SONG OF AN AUTUMN MIDNIGHT
A slip of the moon hangs over the capital;
Ten thousand washing—mallets are pounding;
And the autumn wind is blowing my heart
For ever and ever toward the Jade Pass......
Oh,when will the Tartar troops be conquered,
And my husband come back from the long campaign!
題一作《子夜四時歌》,共四首,寫春夏秋冬四時。這里所選是第三、四首。六朝樂府《清商曲·吳聲歌曲》即有《子夜四時歌》,為作者所承,因?qū)賲锹暻,故又稱《子夜吳歌》。此體向作四句,內(nèi)容多寫女子思念情人的哀怨,作六句是詩人的創(chuàng)造,而用以寫思念征夫的情緒更具有時代之新意。
先說《秋歌》;\統(tǒng)而言,它的手法是先景語后情語,而情景始終交融!伴L安一片月”,是寫景同時又是緊扣題面寫出“秋月?lián)P明輝”的季節(jié)特點(diǎn)。而見月懷人乃古典詩歌傳統(tǒng)的表現(xiàn)方法,加之秋來是趕制征衣的季節(jié),故寫月亦有興義。此外,月明如晝,正好搗衣,而那“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的月光,對思婦是何等一種挑撥呵!制衣的布帛須先置砧上,用杵搗平搗軟,是謂“搗衣”。這明朗的月夜,長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聲中,而這種特殊的“秋聲”對于思婦又是何等一種挑撥呵!“一片”、“萬戶”,寫光寫聲,似對非對,措語天然而得詠嘆味。秋風(fēng),也是撩人愁緒的,“秋風(fēng)入窗里,羅帳起飄揚(yáng)”,便是對思婦第三重挑撥。月朗風(fēng)清,風(fēng)送砧聲,聲聲都是懷念玉關(guān)征人的深情。著“總是”二字,情思益見深長。這里,秋月秋聲與秋風(fēng)織成渾成的境界,見境不見人,而人物儼在,“玉關(guān)情”自濃。無怪王夫之說:“前四句是天壤間生成好句,被太白拾得!保ā短圃娫u選》)此情之濃,不可遏止,遂有末二句直表思婦心聲:“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yuǎn)征?”過分偏愛“含蓄”的讀者責(zé)難道:“余竊謂刪去末二句作絕句,更覺渾含無盡!保ㄌ锿段髌栽娬f》)其實(shí)未必然!安恢柚{妙,聲勢出口心”(《大子夜歌》),慷慨天然,是民歌本色,原不必故作吞吐語。而從內(nèi)容上看,正如沈德潛指出:“本閨情語而忽冀罷征”(《說詩晬語》),使詩歌思想內(nèi)容大大深化,更具社會意義,表現(xiàn)出古代勞動人民冀求過和平生活的善良愿望。全詩手法如同電影,有畫面,有“畫外音”。月照長安萬戶。風(fēng)送砧聲;胗耖T關(guān)外荒寒的月景。插曲:“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yuǎn)征。”……這是多么有意味的詩境呵!須知這儼然女聲合唱的“插曲”決不多余,它是畫面的有機(jī)組成部分,在畫外亦在畫中,它回腸蕩氣,激動人心。因此可以說,《秋歌》正面寫到思情,而有不盡之情。
子夜四時歌:秋歌原文及賞析2
《子夜四時歌·秋歌》賞析
原作:
子夜四時歌·秋歌——《南北朝民歌》
秋風(fēng)入窗里,羅帳起飄飏。仰頭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注釋:
子夜四時歌·秋歌:這首詩出自于《南北朝樂府民歌》,屬南朝民歌。
羅帳:閨房中臥榻前掛著的綢緞幔帳,這里指的是窗簾。
寄情千里光:讓皎潔的月光把相思之情奇給遠(yuǎn)在千里之外的人。
古詩今譯:
秋風(fēng)從窗子吹進(jìn)屋子來,窗簾隨著風(fēng)飄了起來,皎潔的月光灑滿閨房,喚起了思婦柔柔的情懷。仰頭看著當(dāng)頭的浩然明月,想起了出征在外的親人,心中充滿了無奈與憂傷,多么希望這皎潔的月光能把心中融融的相思之情寄給遠(yuǎn)在他鄉(xiāng)的親人。
賞析:
現(xiàn)存南朝民歌的內(nèi)容比較狹窄,絕大多數(shù)是情歌,以《子夜歌》《子夜四時歌》為代表。本篇所選是《子夜四時歌》之三,是一首秋歌,它以清新淺近的語言,真實(shí)地再現(xiàn)了思婦對出征丈夫的思念之情,風(fēng)格哀怨而又纏綿。
“秋風(fēng)入窗里,羅帳起飄飏”兩句從表面上看實(shí)在寫秋風(fēng),而是則借助于寫秋風(fēng)以渲染一種氣氛。凄涼的秋夜,孤獨(dú)的留守思婦,颯颯秋將將窗前的“羅帳”吹得高高地飄起來,使寒冷皎潔的皓月將幽幽的銀光傾灑滿屋,這怎能不換氣她憂傷哀怨的情懷呢?
“仰頭看明月,寄情千里光”這兩句是借助于明月直接寫思婦的情懷,意境高遠(yuǎn),令人遐想!把鲱^”,寫思婦看到月光之時的動作行為,由月光灑滿床榻而引起思婦“仰頭看明月”,看著明月,自然想起遠(yuǎn)在千里之外親人,思念之情愈加難以平復(fù),無奈之中不得不寄希望于千里月光。雖然只有短短的兩句詩,十個字,竟然將思婦的行為舉止和心理活動描述得鮮活而又明晰。
全篇雖無一句寫女子的淚眼與嘆息,但由于把女主人公的感情與秋風(fēng)、明月等自然景物融匯在一起,借助于“秋風(fēng)”、“羅帳”創(chuàng)造了凄清的.環(huán)境氣氛,然后又借明月的千里清輝傳達(dá)深婉的情思,勾畫了一幅悲涼的畫面,渲染了一種哀婉的氣氛,很好地體現(xiàn)了古樂府民歌那種清新淺近風(fēng)格,也表現(xiàn)出了強(qiáng)烈的藝術(shù)感染力。可謂是情景交融的佳作。
《子夜四時歌·春歌》原文、譯文及賞析
原作:
子夜四時歌·春歌——《南北朝樂府民歌》
春風(fēng)動春心,流目矚山林。山林多奇采,陽鳥吐清音。
注釋:
春心:欣賞春色的心情。
流目:意為轉(zhuǎn)動目光,即放眼隨意觀看。
矚:有“注視”之意。
采:此處當(dāng)通“彩”。
陽鳥:此處泛指陽春三月的鳥,指候鳥。
古詩今譯:
春風(fēng)和煦,百花盛開,令人胸中涌起濃濃的春意,流轉(zhuǎn)的目光,凝望著遠(yuǎn)處色彩絢爛的山林,久久不忍離去。在那色彩絢爛的山林深處,從南方飛回的小鳥,在明媚的陽光下歡快地鳴囀啼叫,清脆,明快,悅耳,悠揚(yáng)。
簡析:
這首詩出自于《南北朝樂府民歌》之《子夜四時歌》,屬南朝民歌。南朝民歌是由樂府機(jī)關(guān)采集而存的,現(xiàn)大部分收入宋代郭茂倩編《樂府詩集》中《清商曲辭》類。其語言清新秀麗,基調(diào)婉約纏綿,表現(xiàn)出南方人細(xì)膩微妙的情感。
這首詩以樸素的語言,細(xì)膩的筆法,為讀者描繪了一幅百花盛開,山林色彩絢爛,從南方飛回的候鳥,在陽光下歡快地鳴叫的生機(jī)勃勃的春天的景象,流露了詩人喜愛春天,熱愛生活的美好情懷?芍^觸景生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春風(fēng)動春心,流目矚山林”,詩人首先從感官入手,從春風(fēng)著筆,渲染充溢于心中陶然的情懷。詩人漫步于萬象更新的春山上,沐浴著融融的煦暖的春風(fēng),情涌動了,心陶醉了,不知不覺之中,目光被多彩的山林吸引了,于是一種難以抑制的欣賞春天的情懷。
“山林多奇采,陽鳥吐清音”,在這兩句中,作品承接上文,首先從視覺的角度寫其“流目矚山林”所看到的奇光異彩,把讀者帶入了一個山花爛漫,芳香四溢的神奇的空山幽谷之中;繼而又從聽覺落筆,描繪了一個“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的佳境,詩人就此收筆,令讀者不勝追尋與向往。
這首小詩,咋讀起來似乎覺得很平淡,然而反復(fù)讀之,便覺其中別有洞天。它能流傳至今,不在于詞句的華麗,也不在于格律的嚴(yán)整,更不在于藝術(shù)手法的高超,而在于它獨(dú)有的韻味,在于它的平淡無奇。整首詩讀來如行云流水一般,樸素,自然,渾厚,清新,同時又不乏幽遠(yuǎn)。
子夜四時歌·夏歌全文注釋及賞析
[唐]李白
鏡湖三百里,菡萏發(fā)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歸去越王家。
注釋:
1、鏡湖:一名鑒湖,在今浙江紹興縣東南。
2、菡萏:荷花的別稱。古人稱未開的荷花為“菡萏”,即花苞。
3、若耶:若耶溪,在今浙江紹興境內(nèi)。溪旁舊有浣紗石古跡,相傳西施浣紗于此,故又名“浣紗溪”。
4、回舟不待月:指西施離去之速,就在回舟的時候,月亮尚未出來,就被帶邀而去了。這是夸飾的修辭手法。
5、越王:指越王勾踐。
作品賞析:
譯文
鏡湖之大有三百余里,到處都開滿了欲放的苛花。西施五月曾在此采蓮,引得來觀看的人擠滿了若耶溪。西施回家不到一個月,便被選進(jìn)了宮中。
賞析
這首詩以寫景起端:“鏡湖三百里,菡萏發(fā)荷花!睆V闊三百里的鏡湖,在含著花苞的荷花吐發(fā)的時候,西施泛舟出現(xiàn)了,成為采蓮人,但是她的艷麗和美名引起了轟動,“人看隘若耶”,人人爭餐秀色,使寬闊的若耶溪變得狹隘了,這一“隘”字傳神,那種人潮洶涌、人舟填溪滿岸的熱鬧場面,猶如呈現(xiàn)在讀者眼前,將王維的“艷色天下重”的虛寫,變成了轟動當(dāng)?shù)氐娜鐚?shí)描繪。這里又戛然而止,不再在西施身上著墨,而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間,讓讀者以合理的想象來補(bǔ)足:勾踐早已確定使用美人計來對付吳國,而西施的美艷傾倒眾生,轟動當(dāng)?shù),那么越國的君臣也不用去費(fèi)力探訪了,有了這位不二的美女人選之后,才“回舟不待月,歸去越王家”。較之王維的“朝為越溪女,暮作吳宮妃”,語異而意同,王維的詩多了一重曲折,略去了勾踐君臣實(shí)施美人計的過程;李白的詩實(shí)施了“截割”,割去了選作吳宮妃子的結(jié)果,同樣地表現(xiàn)了“艷色天下重”的意義。這種截割,多了一些含蓄和暗示:既然是“歸向越王家”,勾踐同樣也能留下這個美人,但他在“報吳”、“復(fù)仇”的目標(biāo)下克制住了;而西施的入?yún),卻成為亡吳的原因之一。這等于是提醒讀者:“到底是因?yàn)閰峭醴虿詈蒙^,還是由于西施成了亡吳的關(guān)鍵?如果西施是滅亡吳國的關(guān)鍵,那么越國在后來的滅亡又是因?yàn)槭裁?”李白沒有對后續(xù)的發(fā)展著墨,并不是他寫不出,而是他有意不寫。這樣做,同樣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西施采蓮,在若耶溪里,不但有傳說,而且合情理;至于泛舟三百鏡湖之中,則是作者的想象了。但這一想象卻有更改事實(shí)之嫌,因?yàn)槿绻墙桤R湖湖水的清澈來表現(xiàn)西施“自鑒其美”,或者是借三百里的水程來表現(xiàn)拜倒西施的人的眾多,那么下句“人看隘若耶”就顯得多余了,這可能是李白百密一疏的筆誤。
【子夜四時歌:秋歌原文及賞析】相關(guān)文章:
李白《子夜秋歌》賞析5篇06-25
《子夜吳歌·秋歌》李白唐詩注釋翻譯賞析04-12
李白《子夜冬歌》賞析09-06
李白《子夜吳歌·夏歌》翻譯賞析09-03
鴻鵠歌原文及賞析08-16
畫竹歌原文及賞析10-15
《長恨歌》原文及賞析09-29
長恨歌原文及賞析09-26
《子夜吳歌·冬歌》李白唐詩注釋翻譯賞析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