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p id="zsypk"></rp>

      2. 詠端午古詩詞賞析

        時間:2023-03-24 20:09:34 詩詞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詠端午古詩詞賞析

          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jié),本來是夏季的一個驅除瘟疫的節(jié)日,后來楚國詩人屈原于端午節(jié)投江自盡,就演變成紀念屈原的節(jié)日。屈原,以他忠貞不渝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憂國憂民、行廉志潔的人品被譽為后世楷模,也以他氣魄宏偉的詩篇“逸響偉辭,卓絕一世”。從古到今,多少仁人志士在端午節(jié)都以寫詩填詞的形式來紀念屈原,吟詠端午佳節(jié)盛況,讓后人充分感受到端午節(jié)的獨特魅力。

        詠端午古詩詞賞析

          紀念屈原,是歷代端午詩詞的主題。如唐代詩人文秀的《端午》:

          節(jié)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詩的意思是:端午節(jié)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又是為什么而設立的,千百年來的民間傳說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于是我站在楚江上追思,眼前一片煙波浩,空空蕩蕩,我輕蔑地笑了:為什么如此寬闊的大江,就不能包容一顆愛國的心,不能為敢于說真話的正直之臣洗刷冤屈呢?

          端午即農歷五月初五日,相傳此日為我國第一位偉大詩人屈原投江自盡日,后人傷其冤死,特以粽投江祭祀并劃船撈救,遂相沿而成端午節(jié)日食粽和龍舟競渡的風俗。作者這首絕句更提出了一個令人深思的問題:盡管后人百般歌頌、祭祀,像屈原沉江這樣的悲劇畢竟發(fā)生了,如此冤屈是不能簡單地洗刷干凈的。這首詩言近意遠,言簡意深,很有力量。

          再看北宋大詩人蘇軾的《屈原塔》:

          楚人悲屈原,千載意未歇。

          精魂飄何處,父老空哽咽。

          至今滄江上,投飯救饑渴。

          遺風成競渡,哀叫楚山裂。

          屈原古壯士,就死意甚烈。

          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決。

          南賓舊屬楚,山上有遺塔。

          應是奉佛人,恐子就淪滅。

          此事雖無憑,此意固已切。

          古人誰不死,何必較考折。

          名聲實無窮,富貴亦暫熱。

          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節(jié)。

          蘇軾也和屈原一樣歷經貶謫,在一肚子不合時宜的心境中,度過人生的大半光陰。不過寫作此詩的嘉祐四年(1059),蘇軾還是意氣風發(fā)的青年才士,兩年前剛以21歲的年齡成為進士。本年冬蘇軾侍父入京,途經忠州南賓縣(今四川豐都),看到這個與屈原毫無關系的地方竟建有一座屈原塔,驚異之余便寫下了這首五言古詩。

          詩分三段:前八句寫端午節(jié)投粽子、賽龍舟習俗與屈原的關系,次八句推測屈原塔的來歷,末八句贊美屈原不茍求富貴而追求理想的節(jié)操。

          相比楚地民俗來,更觸動蘇軾的是屈原那深入人心的精神品格,因此他不是在紀實性的敘寫中展開作品,而是付之以精神史的追溯。投飯和競渡不是呈現為娛樂化的熱鬧的民俗場景,而是祭祀與追懷的真正儀式,伴有“悲”、“哽咽”、“哀叫”等強烈的情緒活動。作者一再用反襯的筆法來強化議論的力度,如屈原赴死之決絕與世人眷懷之不絕,如事之無憑據與人情之殷切,富貴之短暫與聲名之無窮,世人之滅與屈原之不朽,最終以“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節(jié)”一聯(lián)貫之,屈原持志之高潔與自己的無限景仰之情,都不待言而自喻。從某種意義上說,這首詩就像是一個預言,宣示了作者未來的志節(jié)和對人生道路的選擇。后來蘇軾畢生堅持自己的政治主張和生活理想,身處逆境而不妥協(xié)茍合,同時保持樂觀豁達的生活態(tài)度,始終對未來充滿了希望。

          北宋詩人梅堯臣的《五月五日》借吊屈原抒發(fā)“不遇情懷: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嘗奈讒謗,徒欲卻蛟龍。

          未泯生前恨,而追沒后蹤。

          湘碧潭水,應自照千峰。

          詩的意思是:屈原已沉江自殺,楚人為他的不被容納而悲哀。人們江上競舟,哪里能制止讒言,只不過試圖驅趕蛟龍罷了。沒有消除屈原生前的撼恨,只能追尋他死后的遺蹤。只留下碧綠的湘水,倒映著山峰的影子。

          詩人懷著無限的悲憤、苦悶、渴望和痛苦的心情,寫下了這首詩,借屈原以抒發(fā)他的“不遇”情懷。這首詩借寫屈原沉江自殺,實際上是寫自己壯志未酬,抒發(fā)自己的懷才不遇的情感。

          宋代詞人陳與義的《臨江仙》,憑吊屈原,懷古傷時:

          高詠楚詞酬午日,天涯節(jié)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紅。無人知此意,歌罷滿簾 風。 萬事一身傷老矣,戎葵凝笑墻東。酒杯深淺去年同。試澆橋下水

          ,今夕到湘中。

          此詞是陳與義在公元1129年(建炎三年)所作,這一年,陳與義流寓湖南、湖北一帶。這首詞所反映的是國家遭受兵亂時節(jié),作者在端午節(jié)憑吊屈原,懷古傷時,借此來抒發(fā)自己的愛國情懷。

          詞一開頭,一語驚人。“高詠楚詞”,透露了在節(jié)日中的感傷心緒和壯闊胸襟,屈原的高潔品格給詞人以激勵,他高昂地吟誦楚辭,深感流落天涯之苦,節(jié)序匆匆,自己卻報國無志。陳與義在兩湖間流離之際,面對現實回想過去,產生無窮的感觸,他以互相映襯的筆法,抒寫“榴花不似舞裙紅”,用鮮艷燦爛的榴花比鮮紅的舞裙,回憶過去春風得意、聲名籍籍時的情景。公元1122年(宣和四年),陳與義因《墨梅》詩為宗所賞識,名震一時,諸貴要人爭相往來,歌舞宴會的頻,可想而知。而現在流落江湖,“兵甲無歸日,江湖送老身” (《晚晴野望》),難怪五月的榴花會如此觸動他對舊日的追憶。但是,“無人知此意,歌罷滿簾風”,有誰能理解他此刻的心情呢?高歌《楚辭》之后,滿簾生風,其慷慨悲壯之情,是可以想象的,但更加突出了作者的痛苦心情。從“高詠”到“歌罷”一曲《楚辭》的時空之中,詞人以一“酬”字,交代了時間的過渡。在這值得紀念的節(jié)日里,詞人心靈上的意識在歌聲中起伏流動。“節(jié)序匆匆”的感觸,“榴花不似舞裙紅”的懷舊,“無人知此意”的感喟,都托諸于激昂悲壯的歌聲里,而“滿簾風”一筆,更顯出作者情緒的激蕩,融情入景,令人體味到一種豪曠的氣質和神態(tài)。

          詞的下闋,基調更為深沉。“萬事一身傷老矣”,一聲長嘆,包涵了作者對家國離亂、個人身世的多少感慨之情!人老了,一切歡娛都已成往事。正如他在詩中所詠的,“老矣身安用,飄然計本”(《初至邵陽逢入桂林使作書問其地之安危》),“孤臣霜發(fā)三千丈,每歲煙花一萬重”(《傷春》),其對自己歲數的悲嘆,與詞同調。“戎葵凝笑墻東”句,是借蜀葵向太陽的屬性來喻自己始終如一的愛國思想。墻邊五月的葵花,迎著東方的太陽開顏。“戎葵”與“榴花”,都是五月的象征,詞人用此來映襯自己曠達豪的情懷。“戎葵”雖為無情之物,但“凝笑”二字,則賦予葵花以人的情感,從而更深刻地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雖然年老流落他鄉(xiāng),但一股豪氣卻始終不渝。這“凝笑”二字,正是詞人自己的心靈寫照,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最后三句寫此時此刻的心情。滿腔豪情,傾注于對屈原的懷念之中。“酒杯深淺”是以這一年之酒與前一年之酒比較,特寫時間的流逝。酒杯深淺相同,而時非今日,不可同日而語,感喟深遠。用酒杯托意而意在言外,在時間的流逝中,深化了“萬事一身傷老矣”的慨嘆。突出了作者的悲憤之情。情緒的激蕩,促使詞人對詩人屈原的高風亮節(jié)的深情懷念,“試澆橋下水,今夕到湘中。”面對湘江作者祭酒的虔誠,加上這杯中之酒肯定會流到羅江的聯(lián)想,因而滔滔江水之中,融合了詞人心靈深處的感情。從高歌其辭賦到酒江水,深深地顯示出詞人對屈原的憑吊,其強烈的懷舊心情和愛國情感,已付托于這“試澆”的動作及“橋下水,今夕到湘中”的遐想之中。

          南宋著名愛國丞相文天祥,對屈原崇敬有加,在《端午》中說:

          五月五日午,薰風自南至。

          試為問大鈞,舉杯三地。

          田文當日生,屈原當日死。

          生為城君,死作羅鬼。

          高堂狐兔游,雍門發(fā)悲涕。

          人命草頭露,榮華風過耳。

          唯有烈士心,不隨水俱逝。

          至今荊楚人,江上年年祭。

          不知生者榮,但知死者貴。

          勿謂死可憎,勿謂生可喜。

          萬物皆有盡,不滅唯天理。

          百年如一日,一日或千歲。

          秋風汾水辭,春暮蘭亭記。

          莫作留連悲,高歌舞槐翠。

          詩中將五月五日出生的田文(戰(zhàn)國四公子之一齊國孟嘗君)與同一天投江而死的屈原作對比,兩人一為“城君”,一作“羅鬼”,但“ 人命草頭露,榮華風過耳。”榮華富貴只不過像風吹過罷了,“唯有烈士心,不隨水俱逝。”只有烈士的英靈不隨著江水的流逝而消失,“至今荊楚人,江上年年祭。不知生者榮,但知死者貴。”至今荊楚人民年年端午節(jié)在江上祭奠屈原,不知道活得榮耀的田文,只記得死者屈原的尊貴。詩人滿懷崇敬之情,贊揚屈原的品格魅力和愛國精神,也表明自己以屈原為楷模的高尚情懷。

          再看元代散曲家舒的《小重山·端午》:

          碧艾香蒲處處忙。誰家兒共女,慶端陽。細纏五色臂絲長。空惆悵,誰復吊 湘。往事莫論量。 千年忠義氣,日星光。離騷讀罷總堪傷。無人解,樹轉 午陰涼。

          “空惆悵”,作者慨嘆世人忙于節(jié)日的喜慶,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節(jié)厚重的歷史內涵;表達對愛國詩人屈原的懷念之情。“無人解”,抒發(fā)了作者不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懷,也表達了對屈原忠義氣節(jié)的崇敬。這首詞最突出的表現手法是對比。上闋中眾人的忙喜慶和作者的獨自惆悵形成對比;下闋中世俗對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讀《離騷》的深切感傷形成對比。

          本曲以端午節(jié)為載體,從眼前所見的荊楚端午風俗寫起,描畫出一幅熱鬧忙的景象,與下片的“無人解”形成鮮明對比。但湘之水卻把作者帶入了歷史,通過紀懷屈原抒發(fā)自己對元朝覆滅的感傷和不仕明朝的節(jié)烈,“空惆悵,誰復吊湘”、“《離騷》讀罷總堪傷。無人解”等詩句傳達的是作者的傷感失落,而“往事莫論量。千年忠義氣,日星光。”則表明了作者對元朝的忠貞決心。“樹轉午陰涼”,以景結情,情在景中,收到“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的余韻繞的效果。作者的悲觀絕望之情溢于言表。

          歷來寫端午的詩詞,大多會提到屈原的舊事,借屈原之酒杯澆自己之塊壘,或者抒發(fā)自己郁郁不得志的失落情懷,或者贊揚屈原的精神而表明自己的忠義之心,總之,流不盡的湘之水,就是中國失意文人的辛酸之淚。

          龍舟競渡是端午節(jié)的重要活動,古詩詞中多有描繪。唐代詩人張建封的《競渡歌》,反映了端午佳節(jié)最盛大的民間娛樂活動——競渡,歷來為人傳誦:

          五月五日天晴明,楊花繞江啼曉;

          使君未出郡齋外,江上早聞齊和聲;

          使君出時皆有準,馬前已被紅旗引;

          兩岸羅衣?lián)浔窍,銀釵照日如霜刃;

          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

          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

          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靂驚,竿頭彩掛虹霓暈;

          前船搶水已得標,后船失勢空揮撓。

          詩的開頭寫競渡的時間、環(huán)境,特別寫使君準時出發(fā),紅旗引路,表明無論官員百姓,都十分重視。為把競渡的熱鬧場面加以襯托,詩人接著寫道:“兩岸羅衣?lián)浔窍,銀釵照日如霜刃。”連婦女也梳妝打扮出來觀看,一飽眼福,可以想見江邊是何等熱鬧。繼而,詩人筆鋒一轉,由明快而變熱烈:“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龍船躍波,槳飛劃,鼓聲震天,那緊張熱烈的競渡氣氛,頓時躍然紙上。“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靂驚,竿頭彩掛虹霓暈。”離標旗漸進,鼓聲更急,岸上觀看的人也呼聲震天,競渡氣氛達到高潮。“前船搶水已得標,后船失勢空揮撓。”奪標者興高采烈,失勢者在空中揮著船槳。只要參與,大家心情都是高興的。

          再看唐代詩人劉錫的《競渡曲》:

          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將浮彩舟。

          靈均何年歌已矣,哀謠振楫從此起。

          楊擊節(jié)雷,亂流齊進聲轟然。

          蛟龍得雨動,飲河形影聯(lián)。

          史臨流,揭竿命分雄雌。

          先鳴馀勇爭鼓舞,未至銜枚顏色沮。

          百勝本自有前期,一飛由來無定所。

          風俗如狂重此時,縱觀云委江之湄。

          彩夾岸照蛟室,羅襪凌波呈水嬉。

          曲終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東注。

          《隋書·地理志》:“屈原以五月望日赴羅,土人追到洞庭不見,湖大船小,莫得濟者,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爾鼓爭歸,競會亭上,習以相傳,為競渡之戲。”

          劉錫這首《競渡曲》記敘的是江一次賽龍舟的活動。在州刺史的主持下,各隊龍舟決一勝負。勝者歡欣,敗者沮喪。賽后女子在水中嬉戲,與岸邊彩旗相映生輝,為節(jié)日增添了無限的生趣。

          “龍舟爭快楚江濱,吊屈誰知特神。”(北宋 余靖《端午日寄酒庶回都官》)端午節(jié)的龍舟競渡是一項歷史悠久的水上游戲,從北宋詩人的字中,也隱隱透出一種于競渡中吊念屈原所生之悲。究其始因,表達了一種劃船施救打撈屈原之迫切心情,以及屈原沉江所蘊含的悲劇在后來各代時有發(fā)生,成為一種特殊的社會現象。

          北宋詩人張耒的《和端午》,有種慷慨悲壯之情:

          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能還?

          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

          全詩的意思是:龍舟競賽為的是深切悲念屈原的千古奇冤,忠烈之魂一去千載哪里還能回還啊?國破身死現在還能有什么呢?唉!只留下千古絕唱之《離騷》在人世間了!

          這首詩凄清悲切、情意深沉。詩從端午競渡寫起,看似簡單,實則意蘊深遠,因為龍舟競渡是為了拯救和悲悼屈原的千載冤魂。但“忠魂一去能還”,又是無限的悲哀與無奈。但此句,卻又分明有著“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慷慨悲壯,它使得全詩的意境直轉而上、宏闊高遠。于是三四兩句便水到渠成、一揮而就。雖然“國亡身殞”,灰飛煙滅,但那光照后人的愛國精神和彪炳千古的《離騷》絕唱卻永遠不會消亡。

          再看南宋詞人劉克莊的《賀新郎》:

          深院榴花吐。畫簾開、衣紈扇,午風清暑。兒女紛紛夸結束,新樣釵符艾虎 。早已有游人觀渡。老大逢場作戲,任陌頭、年少爭旗鼓,溪雨急,浪花 舞。 靈均標致高如許。憶生平、既紉蘭佩,更懷。誰信騷魂千載后, 波底垂涎角黍,又說是、蛟饞龍怒。把似而今醒到了,料當年、醉死差無

          苦。聊一笑、吊千古。

          全詞意思是:深深的庭院里石榴花開得正艷。彩繪的帷簾敝開,我身穿粗麻衣服,手搖絲絹小扇。中午的清風驅散暑氣,顯得格外清亮。青年們紛紛炫耀自己的節(jié)日裝束。頭上插著釵頭彩符,身上佩著艾草扎成的老虎。爭先恐后的來渡口觀看賽龍船。我年紀大了,不愿再去與人擁擠,只是站在遠處觀看。任憑那些年輕人搖旗鼓吶喊,船漿起伏,江面上浪花卷飛舞。屈原的精神千古永存,屈原的風致萬世流傳。他生平帶著芳草,胸襟懷抱如美酒清醇甘甜。誰信在千載之后,他在江底的靈魂還會把米粽垂涎。說什么是怕蛟龍發(fā)怒,才把粽子扔進江中給蛟龍解讒。唉,這些傳說是多么荒誕。假如他一直活到今天,倒不如與世皆醉死在當年,反而省去許多苦惱怨煩。想到這里便有興作此詞以為笑談,憑吊一下千古含冤的屈原。

          本詞為端午節(jié)吊古之作,詠端午節(jié)的風俗人情。提起端午節(jié)自然聯(lián)想到屈原,詞人托屈原之事,抒自己的怨憤之情。上片寫端午節(jié)時當地的事物風光。少年們身穿盛裝,爭渡看龍舟,而詞人卻因年紀大,疏懶于此,這是情懷的不同。開頭寫石榴花開,點明季節(jié)。接下寫自己的輕閑自在,實質卻有“閑愁最苦”的意味,要從反面見意。“任陌頭”幾句描繪年輕人爭渡的場面,動態(tài)感很強。下片贊頌屈原的品格,對端午節(jié)民眾投粽的民俗予以批評,認為是對屈原的愚弄,有舉世皆濁我獨醒之慨。思致超妙而文筆詼諧,已開元曲先聲。“把似”兩句憂憤尤深,設想屈原今日覺醒,真不知作何感想。與其清醒而苦惱,還不如“醉死差無苦”。作者是個熱血男兒,但在當時文恬武嬉,統(tǒng)治者茍且偷安而不思振作的世風中,只能長歌當哭而已。清代詞學家黃園深深理解詞人的意思,他說:“非為靈均雪恥,實為無識者下一針砭。思理超超,意在筆墨之外”(《園詞選》)。此乃深中肯之言。

          明代詩人高啟在《端陽寫懷》中寫道:“黃傘回廊朝旭淡,玉爐當殿午熏微,今朝寂寞江邊臥,閑看游船競渡歸。”說明詩人對“競渡”根本不感興趣,卻另有一番惆悵。

          在端午節(jié)中,由于食粽的風俗盛行,因此在古代詩人筆下也得到了充分的表現。唐代詩人鄭谷“渚鬧漁歌響,風和角粽香”的詩句,宋代詩人韓元吉有“角黍堆冰碗,兵符點翠釵”的詩句,描繪的都是對粽子的喜愛之情。掛艾條、插蒲等習俗,體現了端午避瘟保健的意蘊,在古詩中也有過生動的描繪。

          北宋文學家歐陽修在《漁家傲》中寫道:

          五月榴花妖艷烘。綠楊帶雨垂垂重。五色新絲纏角粽。金盤送。生畫扇盤雙 鳳。 正是浴蘭時節(jié)動。蒲酒美清尊共。葉里黃驪時一弄。猶松等閑驚破 紗窗夢。

          這首詞意境高雅,浪漫香艷,把端午時節(jié)粽子飄香,人們共飲蒲美酒的美妙場景描寫得如生,讓人情不自禁地向往。

          再看南宋詩人陸游的《乙卯重五詩》: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

          粽包分兩,艾束著危冠。

          舊俗方儲藥,軀亦點丹。

          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

          詩中具體描寫了南宋在端午節(jié)這天的生活習慣。詩人吃了兩角的粽子,高冠上插著艾枝。依舊俗,又忙著儲藥、配藥方,為的是這一年能平安無病。到了晚上,他身心愉快地喝起酒來。從中可以反映出,江南端午風俗,既有紀念屈原的意思,又有衛(wèi)生保健的內容。全詩樸素自然、真實具體,鄉(xiāng)村農家過端午節(jié)的習俗躍然紙上。

          再看蘇軾的《浣溪沙》: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流香漲膩滿晴川。

          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云。佳人相見一千年。

          本詞描寫婦女歡度端午佳節(jié)的情景。上片描述她們節(jié)日前進行的各種準備,下片刻畫她們按照民間風俗,彩線纏玉臂,小符掛云,互致節(jié)日的祝賀。端午風俗躍然紙上。

          在古代吟詠端午節(jié)的詩詞中,也有的是反映離愁別恨、觸景生情這方面內容的。先看唐代詩人殷堯藩的《端午日》:

          少年佳節(jié)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升平。

          絲日日添白頭,榴錦年年照眼明。

          千載賢愚同瞬息,幾人湮沒幾垂名。

          詩人感嘆人生易老,年華易逝。選取特定的一個時間——端午節(jié)來說事,可見那時的端午節(jié)是非常熱鬧,很有節(jié)日氣氛:掛艾草、懸蒲劍、飲蒲酒,劃龍舟……但作者年事已高,不能參與,感到很泄氣。結尾“千載賢愚同瞬息,幾人湮沒幾垂名”,有一種看穿世事的感慨。

          再看元代散曲家貫云石的《殿前歡》:

          楚懷王,忠臣跳入羅江。《離騷》讀罷空惆悵,日月同光。傷心來笑一場, 笑你個三閭強,為甚不身心放。滄浪污你,你污滄浪。

          詞人先嘲笑楚懷王不辨忠良,逼得忠臣跳江。接著寫自己讀《離騷》,贊美屈原品格與“日月同光”。最后以隔世知己的口吻,盡情表達了自己和屈原見解一致,但卻替其不值的心痛,讓人回味,堪稱經典。

          清代詩人李靜山則是寫的平常人家的端午生活:

          櫻桃桑蒲,更買雄黃酒一壺

          門外高懸黃紙?zhí),卻疑賬主怕靈符。

          在端午節(jié),老百姓除了要吃粽子,還要喝雄黃酒,有些地方還吃桑葚。且家家戶戶都要貼符水,以祛邪。詩的最后兩句說門口貼了黃符,讓人懷疑怕債主來收賬,用靈符使他避開,讀來讓人忍俊不禁。

          千百年來,這些詩詞依然能讓今人感受到端午節(jié)的文化底蘊和別樣的風情。

        【詠端午古詩詞賞析】相關文章:

        詠端午的古詩詞06-02

        古詩詞:陶淵明《詠荊軻》的原文及翻譯賞析04-14

        詠端午節(jié)古詩詞大全06-09

        端午雜詠古詩詞(精選100首)06-30

        《詠荊軻》賞析01-02

        詠荷花的古詩詞07-20

        詠萍原文及賞析11-12

        詠端午詩詞06-08

        詠風古詩詞鑒賞01-25

        詠茶的古詩詞大全11-17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7_欧美色欲色综合色欲久久_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_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无码
          1. <rp id="zsypk"></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