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于三字經(jīng)全文
《三字經(jīng)》自宋朝以來,已有七百多年歷史,可謂家喻戶曉,膾炙人口。共一千多字,三字一句的韻文極易成誦,內容包括了中國傳統(tǒng)的教育、歷史、天文、地理、倫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間傳說等,廣泛生動而又言簡意賅。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三字經(jīng)全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三字經(jīng)》全文
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習相遠 茍不教 性乃遷 教之道 貴以專
昔孟母 擇鄰處 子不學 斷機杼 竇燕山 有義方 教五子 名俱揚
養(yǎng)不教 父之過 教不嚴 師之惰 子不學 非所宜 幼不學 老何為
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學 不知義 為人子 方少時 親師友 習禮儀
香九齡 能溫席 孝于親 所當執(zhí) 融四歲 能讓梨 弟于長 宜先知
首孝悌 次見聞 知某數(shù) 識某文 一而十 十而百 百而千 千而萬
三才者 天地人 三光者 日月星 三綱者 君臣義 父子親 夫婦順
曰春夏 曰秋冬 此四時 運不窮 曰南北 曰西東 此四方 應乎中
曰水火 木金土 此五行 本乎數(shù) 曰仁義 禮智信 此五常 不容紊
稻粱菽 麥黍稷 此六谷 人所食 馬牛羊 雞犬豕 此六畜 人所飼
曰喜怒 曰哀懼 愛惡欲 七情具 匏土革 木石金 絲與竹 乃八音
高曾祖 父而身 身而子 子而孫 自子孫 至玄曾 乃九族 人之倫
父子恩 夫婦從 兄則友 弟則恭 長幼序 友與朋 君則敬 臣則忠
此十義 人所同 凡訓蒙 須講究 詳訓詁 明句讀 為學者 必有初
小學終 至四書 論語者 二十篇 群弟子 記善言 孟子者 七篇止
講道德 說仁義 作中庸 子思筆 中不偏 庸不易 作大學 乃曾子
自修齊 至平治 孝經(jīng)通 四書熟 如六經(jīng) 始可讀 詩書易 禮春秋
號六經(jīng) 當講求 有連山 有歸藏 有周易 三易詳 有典謨 有訓誥
有誓命 書之奧 我周公 作周禮 著六官 存治體 大小戴 注禮記
述圣言 禮樂備 曰國風 曰雅頌 號四詩 當諷詠 詩既亡 春秋作
寓褒貶 別善惡 三傳者 有公羊 有左氏 有谷梁 經(jīng)既明 方讀子
撮其要 記其事 五子者 有荀揚 文中子 及老莊 經(jīng)子通 讀諸史
考世系 知終始 自羲農(nóng) 至黃帝 號三皇 居上世 唐有虞 號二帝
相揖遜 稱盛世 夏有禹 商有湯 周文武 稱三王 夏傳子 家天下
四百載 遷夏社 湯伐夏 國號商 六百載 至紂亡 周武王 始誅紂
八百載 最長久 周轍東 王綱墜 逞干戈 尚游說 始春秋 終戰(zhàn)國
五霸強 七雄出 嬴秦氏 始兼并 傳二世 楚漢爭 高祖興 漢業(yè)建
至孝平 王莽篡 光武興 為東漢 四百年 終于獻 魏蜀吳 爭漢鼎
號三國 迄兩晉 宋齊繼 梁陳承 為南朝 都金陵 北元魏 分東西
宇文周 與高齊 迨至隋 一土宇 不再傳 失統(tǒng)緒 唐高祖 起義師
除隋亂 創(chuàng)國基 二十傳 三百載 梁滅之 國乃改 梁唐晉 及漢周
稱五代 皆有由 炎宋興 受周禪 十八傳 南北混 遼與金 帝號紛
迨滅遼 宋猶存 至元興 金緒歇 有宋世 一同滅 并中國 兼戎翟
明太祖 久親師 傳建文 方四祀 遷北京 永樂嗣 迨崇禎 煤山逝
廿二史 全在茲 載治亂 知興衰 讀史者 考實錄 通古今 若親目
口而誦 心而惟 朝于斯 夕于斯 昔仲尼 師項橐 古圣賢 尚勤學
趙中令 讀魯論 彼既仕 學且勤 披蒲編 削竹簡 彼無書 且知勉
頭懸梁 錐刺股 彼不教 自勤苦 如囊螢 如映雪 家雖貧 學不輟
如負薪 如掛角 身雖勞 猶苦卓 蘇老泉 二十七 始發(fā)憤 讀書籍
彼既老 猶悔遲 爾小生 宜早思 若梁灝 八十二 對大廷 魁多士
彼既成 眾稱異 爾小生 宜立志 瑩八歲 能詠詩 泌七歲 能賦棋
彼穎悟 人稱奇 爾幼學 當效之 蔡文姬 能辨琴 謝道韞 能詠吟
彼女子 且聰敏 爾男子 當自警 唐劉晏 方七歲 舉神童 作正字
彼雖幼 身已仕 爾幼學 勉而致 有為者 亦若是 犬守夜 雞司晨
茍不學 曷為人 蠶吐絲 蜂釀蜜 人不學 不如物 幼而學 壯而行
上致君 下澤民 揚名聲 顯父母 光于前 裕于后 人遺子 金滿籯
我教子 惟一經(jīng) 勤有功 戲無益 戒之哉 宜勉力
拓展:淺析《三字經(jīng)》
《三字經(jīng)》是我國古代啟蒙教育傳統(tǒng)的結晶,凝聚了我國數(shù)千年的文明史和傳統(tǒng)倫理文化。
《三字經(jīng)》、《百家姓》、《千字文》合稱“三百千”,是我國最有代表性的傳統(tǒng)啟蒙教材。而其中《三字經(jīng)》又是影響最大的一種,知名度極高,幾乎家喻戶曉,人人皆知。明代教育家呂坤指出:“初入社學,八歲以下者,先讀《三字經(jīng)》,以習見聞;《百家姓》,以便日用;《千字文》,亦有義理。”把它當作增廣見聞的讀物。清人紫巢氏,稱它為“一部袖里《通鑒綱目》”。民國時期的章太炎把它和《千字文》作了對比,認為它雖然“字有重復,辭無藻采”,但“啟人知識過之”(《重訂三字經(jīng)》題辭)。美籍華裔學者陳榮捷也說:“《三字經(jīng)》以一千馀字,歷舉我國文化義理歷史典籍,實一小型百科全書!盵1]
《三字經(jīng)》的字數(shù)是多少,好像并不是個問題,數(shù)一數(shù)就知道了,但問題并非這么簡單,現(xiàn)在通行本(王相訓詁本)是1145字。而文獻記載的最古本《三字經(jīng)》是1050字[2]。而根據(jù)現(xiàn)有文獻得知趙南星所撰《三字經(jīng)注》是現(xiàn)存最早的《三字經(jīng)》注釋本[3],此版本完成刻板印刷當在1572年后。其所據(jù)《三字經(jīng)》版本的印刻時間至少不早于1295年,應在1315年后。它的字數(shù)是1086。廣東省立圖書館中山文獻館館藏的《訓蒙三字經(jīng)》,是民國年間廣州民智書局刻印本,它最接近原本,共有1056字。而據(jù)有關專家考證,全書總字數(shù)為1044字而非現(xiàn)在文獻記載的1050字[4]。
《三字經(jīng)》的作者到底是誰?因為當時未署作者姓名,在明代以前也未引起人們重視,所以到了今天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三字經(jīng)》作者之說大致有四種:一是南宋鄞縣王應麟撰,二是宋末順德區(qū)適子撰,三是明代南海黎貞撰,四是王應麟初撰、區(qū)適子增訂、黎貞續(xù)成。而其中以王應麟為作者的意見占優(yōu)勢。不過按照錢文忠先生引用顧靜先生的意見,應該說是“世傳”王應麟所撰。
《三字經(jīng)》為何風靡當時,深得人們喜愛,并且至今仍有借鑒價值呢?主要因為:
一、內容豐富,知識性強。
《三字經(jīng)》也是一部高度濃縮的中國文化簡史。它涵蓋面極廣,涉及倫理道德規(guī)范、經(jīng)史子集、名物常識、歷史次第等,作者運用簡單易懂的文字將中國文化各類的知識揉合在一起,真正是“淹貫三才,出入經(jīng)史”。許多語句,如“養(yǎng)不教,父之過”,“勤有功,戲無益”等等成為婦孺皆知、世代傳誦、膾炙人口的名言警句,被譽為“千古一奇書”!度纸(jīng)》全文分為四個部分,全篇內容連貫,第一部分談教育意義、倫理知識,和基本文化常識,第二部分介紹代表中國文化的經(jīng)典書目和讀書的次序。第三部分是簡明中國通史,第四部分談學習要勤奮刻苦?梢姟度纸(jīng)》也是一部教育專著。外國人稱它包括“天人性命之微,地理山水之奇,歷代帝王之統(tǒng)緒,諸子百家之著作”,因而把它作為了解中國歷史文化和道德風俗習慣的入門書。比如:“人之初,性本善”,看起來簡單,其實涉及到中國古代一直爭論不休的關于人性本質的哲學命題。亦即人性本惡還是本善,抑或有惡有善,這個問題即使是在儒家內部意見也不統(tǒng)一!度纸(jīng)》中的許多故事很多人都耳熟能詳,如“香九齡,能溫席”、“融四歲,能讓梨”的故事等,言簡意賅,以少少許勝多多許。特別是其中尤須對關于學習的句子,至今仍有很強的啟發(fā)意義。如:“口而誦,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要求我們讀書學習,要有恒心毅力,要邊讀邊思考。只有早把心思都用到學習上,才能真正學好。“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晉朝車胤,把螢火蟲放在紗袋里照明讀書。孫康則利用積雪的反光來讀書。兩人雖然家境貧苦,卻能在艱苦的條件下繼續(xù)求學!叭匾梗u司晨,茍不學,曷為人!惫吩谝归g會看守家門,雞在早晨天亮時報曉,人如果不能用心學習,有什么資格稱為人呢?“蠶吐絲,蜂釀蜜,人不學,不如物”蠶可以吐絲,蜜蜂可以釀蜜。而人要是不去學習,以自己的知識、技能來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那就還不如還動物。而其中對歷史知識的敘述,非常精煉,不到三百字就概括了從伏羲神農(nóng)到明朝滅亡的廿二史內容,真可謂“袖里通鑒綱目”。
二.《三字經(jīng)》對中國古代的道德思想進行了有選擇的繼承與發(fā)展。
在提到后來為人們所詬病的三綱五常時,它不是提“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強調絕對的君權、父權、夫權,即“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而是說“三綱者,君臣義,父子親,夫婦順”,在這里,它提出的是對等的概念,對道德雙方同時要求,而不是對單方面的要求,如“君臣義”,它不僅強調“臣則忠”,也強調“君則敬”,其實這是繼承孟子的君臣觀,孟子不贊成君尊臣卑型的模式,對君臣關系進行了重新定位,提出了君賢臣良型的嶄新模式并設定了君臣之間各自的分工和職能范圍。他提出“欲為君,盡君道;欲為臣,盡臣道!盵6](《孟子離婁上》),君臣關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對等的關系。他甚至說:“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7](《孟子離婁下》),可見孟子所要建構的是一種君臣人格相對平等的關系!度纸(jīng)》所吸收的正是孟子這種相對合理的君臣倫理關系。其他如父子、夫婦、兄弟、朋友關系也是一樣,對雙方都提出要求,如“父子恩,夫婦從,兄則友,弟則恭!边@種觀念對于我們今天處理社會、家庭、同事、上下級等關系仍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三.《三字經(jīng)》深受喜愛的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在于它的形式。《三字經(jīng)》每三字一句,句子短小,整齊排列,句式流暢,押韻自然,讀來朗朗上口,非常易于兒童的誦讀和記憶。并且,它的前后句之間自然連貫,語義順暢,淺顯明白,通俗易懂,沒有生拼硬湊的痕跡,不過《三字經(jīng)》中的三字句,往往并不獨立表意,而是兩句或四句一組,一起表達一個意思,但正因為將六字或十二分為兩句或四句,這對孩子記誦大有幫助!度纸(jīng)》對句平仄押韻,這種兩兩相對、互相補充、互相配合的句式,正好體現(xiàn)中國人喜歡對稱的思維方式。古人云:“書讀百遍,其意自見!倍鶕(jù)兒童喜歡大聲諷誦學習的特點,《三字經(jīng)》非常適合兒童可以反復誦讀,兒童在誦讀過程中,盡管不一定能真正理解其中的意思和思想,卻能產(chǎn)生奇妙的節(jié)奏美感。我國古代一些學者就很重視誦讀的作用。梁啟超認為:“兒童識字之始,必教以古今雜事,如說鼓詞,童子所樂聞也。多為歌謠,易于上口也。多為俗語,易于索解也!薄度纸(jīng)》就具有了歌謠的特點。
《三字經(jīng)》是我國古代啟蒙教育傳統(tǒng)的結晶,凝聚了我國數(shù)千年的文明史和傳統(tǒng)倫理文化。明朝趙南星稱其“句短而易讀,殊便于開蒙”。章太炎稱贊《三字經(jīng)》“其啟人知識,過之《急就章》與《凡將篇》之比矣。今之教科書,固勿如《三字經(jīng)》遠甚也”。錢文忠先生甚至提出《三字經(jīng)》適合全中國人來讀。他認為《三字經(jīng)》里面講愛、對長輩的尊敬、兄弟之間的友愛、勤奮學習等有普世的價值,永恒的價值!岸韲鴿h學之父”的俾丘林神父曾稱它為“十二世紀的百科全書”。認為它是外國人了解中國歷史文化和道德風俗習慣的重要書籍,并把它列為學習漢文的識字課本。近年來,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把《三字經(jīng)》列入了《世界兒童道德教育叢書》。可見,我們數(shù)典不能忘祖,如何繼承和借鑒中國古代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包括傳統(tǒng)啟蒙教育文化,是我們今天重要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