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勸學》高中語文教案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助于學生理解并掌握系統(tǒng)的知識。我們該怎么去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2021年《勸學》高中語文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2021年《勸學》高中語文教案1
【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目標
。1)掌握重點文言知識,積累文言詞匯。
。2)掌握比喻論證的方法
2.過程和方法目標
(1)培養(yǎng)學生學會借助注釋和工具書閱讀淺顯的文言文,理解重點詞句的含義以及初步的研究分析能力,做到古為今用,學以致用。
(2)掌握朗讀、背誦的技巧。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目標
通過荀子的勸學,了解學習的意義態(tài)度和方法,培養(yǎng)謙虛好學的風氣和良好的品德。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從名言名句中得到智慧的啟迪。
【教學重點】
1.文言實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2.注重本文比喻代議,寓議于喻及從正反兩方面反復論證的特點,注意提高學生圍繞中心論點合理論證的能力。
【教學難點】
理解比喻的含義及其內在聯(lián)系。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在我們的學習過程中,是否總有些困惑?整天冥思苦想,埋頭看書,但是效果不佳;上課真的是認真聽講了,也覺得聽懂了,但是一做題就不會了;認真努力地學習了,付出了,可考試總是成績平平。也曾是雄心勃勃,但面對現實中的自己又總是有些無奈。
李斯在《諫逐客書》中說:“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闭f的是任何淵博的知識、精深的學問,無不是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這與荀子《勸學》中的一些觀點不謀而合。今天,讓我們走進荀子,走進他的《勸學》,希望這位睿智的思想家、教育家,能幫助我們走出困惑,給我們指明一條前行的路。
二、作者介紹:
荀子(約公元前313—前238)名況,字卿,戰(zhàn)國末期趙國人,曾游學于齊,當過楚國蘭陵令。后來失官居家著書,死后葬于蘭陵。
荀子是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學者,是戰(zhàn)國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反對迷信天命鬼
神,肯定自然規(guī)律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的思想,認為后天環(huán)境和教育可以改變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該書由《論語》、《孟子》的語錄體,發(fā)展為有標題的論文,標志著古代說理文的進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說理透徹、語言質樸、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勸學》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幾段的節(jié)錄。
三、解題。
《勸學》的“勸”起著統(tǒng)領全篇的作用。勸有勸勉、鼓勵之意。作者在這篇以《勸學》為題目的文章中,勉勵人們要不停止地堅持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增長知識,發(fā)展才能,培養(yǎng)高尚的品德。
四、疏通文意、整理文章重點文言知識點:
1.首先,聽教師范讀一遍,同學們認真看課文,注意字音、句讀及語調。
槁gǎo暴pù礪lì參省cānxǐng知zhì明須臾yú
跂qì輿yú生xìng蛟jiāo跬kuǐ騏qí驥jì
駑nú鍥qiè鏤lòu螯áo鱔shàn
2.齊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句讀,讀得抑揚頓挫。
3.學生個別朗讀課文,根據學生朗讀情況,正音及強調某些句子的句讀。
4.學生展示自己歸納的文言知識點,列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小組討論交流,并翻譯下列重點句子,注意要“直譯”:
。1)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2)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3)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
。4)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10分鐘后老師觀察學生交流的結果,看是否還有疑難字詞未得到解答,進一步歸納文章的文言知識點,檢查學生對重點句子的翻譯情況)
梳理文言知識點:
、偻僮郑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爸蓖ā爸恰,智慧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坝小蓖ā坝帧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生”通“性”,資質,稟賦
木直中繩,輮以為輪!拜姟蓖ā盁А,使彎曲
、诠沤癞惲x
假輿馬者
古義:借助,利用今義:不真實
蟹六跪而二螯
古義:蟹腳今義:兩個膝蓋著地的一種姿勢
金就礪則利
古義:指金屬制的刀劍等今義:黃金的簡稱
用心一也
古義:因為心思今義:專心、認真
爪牙之利
古義:爪子和牙齒今義:壞人的黨羽或幫兇
、壑攸c實詞:勸、學、青、中、極、致、假、絕、興、功、強、用
、苤攸c虛詞:于、者、而(課堂上只講解“而”,其他兩個字要求學生課下歸納)
而:連詞,表轉折,可翻譯成“卻”“但是”: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連詞,表遞進,可翻譯成“而且”“并且”: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連詞,表因果,可翻譯成“因而”: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
連詞,表修飾,可翻譯成“地”: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連詞,表假設,可翻譯成“如果”“假如”:鍥而舍之,朽木不折
連詞,表并列,可翻譯成“和”“與”:蟹六跪而二螯
、菰~類活用
動詞的使動用法:木直中繩,輮以為輪。
名詞作狀語:上食埃土,下飲黃泉
名詞用作動詞: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尬难跃涫剑
判斷句:青,取之于藍
固定格式:無以至千里(“無以……”意為“沒有用來……的辦法”。下文“無以成江!敝小盁o以”同此)冰,水為之
定語后置: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翻譯重點句子:
。1)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所以木材經墨線量過就能取直,刀劍等金屬制品在磨刀石上磨過就能變得鋒利,君子廣泛地學習,而且每天對自己進行檢查反省,那么他就會智慧明達,行為也不會有過錯了。
。2)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借助車馬的人,并不是善于走路,卻可以到達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善于游水,卻可以橫渡江河。
(3)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
積累善行,養(yǎng)成良好的品德,于是精神就能達到很高的境界,智慧就能得到發(fā)展,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備了。
(4)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堅強的筋骨,(卻能)上吃泥土,下飲地下水,(這是)用心專一(的緣故)。
五、小結本課時:
本節(jié)課的重點是疏通并歸納了文章重點的文言知識點,其中“而”的用法很重要,請在理解的基礎上認真記憶、積累。并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嘗試背誦文章。
六、布置作業(yè)
1.梳理本文“于”、“者”的用法。
2.背誦第一、二段。
第二課時
一、復習上節(jié)課知識導入
提問一些重點的實詞和句子的意思,如勸(勸勉、鼓勵),絕(橫渡)……
翻譯: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二、整體感知全文
1.讀課文,根據標題,找出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明確: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
2.中心論點明確了以后,第二三四段與第一段是什么關系?它們分別在談什么?
明確:二三四段是對第一段的分說,即是全文的分論點:
第二段:學習具有重大的意義;
第三段:學習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四段:學習要采取正確的態(tài)度和方法。
3.分析第二段:第2段互動探討課文分析:
要求學生找出本段論述的事物及特點。
明確:第一層“青出于藍”、“冰寒于水”,說明事物經過一定的變化,可以提高。
第二層“直木為輪”,說明事物經過一定的變化,還可以改變原來的狀態(tài)。
第三層“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說明:肯下功夫。必見成效。
——推論出人必須通過學習和參省才能達到“知明而行無過”的境地。
幾個比喻論述了學習的意義在于能提高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達,不犯過錯。
4.分析第三段:
提問:要求學生找出本段最能說明作者觀點的一句話。
明確: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說明“善假于物”的?
明確:從四個方面說明。即:登高而招見者遠,順風而呼聞者彰,假輿馬者致千里,假
舟楫者絕江河。最后一句是對以上四種情況的歸納總結,說明學習的作用在于彌補自身不足。
第三段作者又運用了怎樣的論證方法?設喻說理
請指出來,并說說這些比喻句是為了論證學習的哪一方面進行勸學的?
第三段作者用了五個比喻。
“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見”:只有擺正“學”和“思”的關系才能使學習產生顯著效果。
“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四個比喻,闡明了在實際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條件所起的重要作用,從而說明人借助學習,就能彌補自己不足,取得更顯著的成效。
——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質與一般人有差異,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學習。本段是從學習的重要作用這個角度來論述中心論點。。
5.分析第四段:
提問:第四段作者又運用了幾個比喻?請指出來,并說說這些比喻句是為了論證學習的哪一方面進行勸學的?本段還運用了什么手法?
第四段作者用了十個比喻。
從“積土”、“積水”推論到“人的積德”,正面論述積累的作用,說明學習上的成就是不斷積累起來的!安环e跬步”、“不積小流”從反面說明如果不積累就不能達到遠大目標。這是本段第一個層次,說明學習要積累。
下面就分兩層說明如何做到積累。
“騏驥”、“駑馬”對比,說明主觀條件的好壞,不是學習的決定因素,堅持不懈才是學好的關鍵;“鍥而不舍”,“鍥而舍之”對照,說明只有堅持不懈、持之以恒,才會有所成就。說明做到積累就要堅持不懈。
蚓和蟹兩個比喻正反對比,說明做到積累還要專一。
——本段是從學習的方法和態(tài)度這個角度來論述中心論點的。
“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揖”這四個比喻中為什么要強調“臂非加長”“聲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這就強調了“聞者彰”“致千里”“絕江河”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為人的本身有什么特異功能,而是因為憑借了外界條件。這就與文章的推論“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絲絲相扣,有力地論證了學習的作用。學習可以彌補人的不足。
三、歸納文章的論證層次:
明確:本文的中心論點是“學不可以已”。就是學習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廢。這一中心論點,是從學習的意義、學習的作用、學習的方法和態(tài)度三個方面來論述。
課文一開頭提出“學不可以已”這一論點后,接著從三個角度展開論述:在第二段中,學習
可以使人“知明而行無過’,說明學習具有重大的意義,從而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第三段,學習使本性與一般人沒有差別的人成為君子,說明學習具有重大的作用,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第四段,學習應持注重積累、持之以恒、專心致志的方法和態(tài)度,半途停止是不會學好的,只有“學而不已”才能成功,從而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
四、分析文章的寫作特色
、俅罅窟\用比喻闡明事理,是本文第一大特點。比喻能使抽象道理明白具體,深入淺出,使人易于了解和接受,提高表達效果。第二段用了五個比喻,說明學習的重要意義;第三段用了五個比喻,說明學習的作用;第四段用了十個比喻,說明學習的方法和態(tài)度。這些比喻有的用同類事物相襯托,如:“登高而招”與“順風而呼”,“假輿馬”與“假舟楫”,“積土成山”與“積水成淵”;有的用相反情況相對比,如“騏驥一躍”與“駑馬—卜駕”,“朽木不折”與“金石可鏤”等。比喻說理明白透徹,深入具體,使人信服。
②論證方法靈活,是本文另一特點。全文先提出中心論點,然后分段論證。每段說明一個問題。第二、三段是先行論證,最后歸結論點;第四段則把論點貫穿于論證之中。論證中有時先正后反,有時先反后正。靈活而有變化,使論辯生動有力。
③語言特點:運用了排比和對偶,文章句式整齊又節(jié)奏和諧。排比還增強語勢、增強說服力。
五、小結全文:
本文作為《荀子》的開篇之作,是一篇論述學習的重要意義,勸導人們以正確的目的、態(tài)度和方法去學習的散文。文章以樸素的唯物主義理論為基礎,旁征博引,娓娓說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確觀點,其中闡述的關于學習的道理,在今天也具有很強的指導作用。同時,本文也體現了作為先秦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藝術風格。
六、拓展探究:
下面一段文字是《勸學》中課文未選的另一段文字,說說用了幾個比喻?論述了什么觀點?
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以羽為巢,而編之以發(fā),系之以苕。風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莖長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臨百仞之淵,木莖非能長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污水),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質非不美也,所漸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擇鄉(xiāng),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就中正也。
這段文字用了“南方蒙鳩之巢”“西方之木”“蓬生麻中”“白沙在涅”“蘭槐之根漸之滫”等五個比喻,論證了環(huán)境對人的重要影響,說明了學習要有好的環(huán)境。這正是荀子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的體現。
七、布置作業(yè)
1.背誦全文;
2.嘗試用比喻論證的手法來寫一段話,說明環(huán)境對人的影響,200字左右。
八、板書設計:
學不可以已
學習的意義:提高自己,改變自己(比喻論證)
學習的作用:彌補不足(比喻論證)
學習的方法、態(tài)度:積累,恒心,專心(比喻論證、對比論證)
(比喻論證:道理明白、具體生動、深入淺出)
2021年《勸學》高中語文教案2
一、導入新課(直接導入)
二、文學常識
1、荀子(約前313~前238),名況,時人尊稱為“荀卿”(孔子為孔圣人,孟子為亞圣),戰(zhàn)國末期趙國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繼承了孔子學說,又能揚棄其消極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學派的思想學說,成為先秦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的代表人物。
荀子曾三次出任齊國稷下學官祭酒,后為楚蘭陵令。韓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學生。
荀子和孟子是儒家中對立的兩派。
①孟子強調“法先王”;荀子強調“法后王”,他反對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規(guī)律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的思想。
、诿献訌娬{施仁政、行王道,強調以禮治國、民貴君輕;荀子主張選賢能、明賞罰,兼用“禮”、“法”、“術”實行統(tǒng)治;
②孟子認為“性本善”;荀子認為“性本惡”,所以要“明禮而化之”。強調“行”對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學習的重要性,認為后天環(huán)境和教育可以改變人的本性。
荀子是韓非子的老師,他承認儒家的基本思想,但事實上是法家思想的前奏者和培育者。
2、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盾髯印芬粫32篇,其中26篇為荀子所著,末6篇或為其門人弟子所記。
該書由《論語》、《孟子》的語錄體,發(fā)展為有標題的論文,標志著古代說理文的進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說理透徹、語言質樸、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
3、題解
《勸學》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幾段的節(jié)錄。 “勸”是“勸勉”的意思!秳駥W》論述了學習的意義、作用、方法和態(tài)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確觀點,也體現了作為先秦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藝術風格。
三、語法總結
難點翻譯: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句中“神明”即“神靈”;“圣心”指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自得”不是現代漢語中的合成雙音詞,“自”是自然,“得”是通;“而”是表示困果關系的連詞。這句譯為:積累善行養(yǎng)成美德,因而能自通于神明,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也就具備了。
1、通假字(107練習三)
、佥娨詾檩,其曲中規(guī)
、陔m有槁暴,不復挺者
、蹌t知明而行無過矣
、芫由钱愐
2、一詞多義(107絕、強、假、望、聞)
生:君子生非異也(生通“性”資質、稟賦,名詞)
蛟龍生焉(生長,動詞)
一:騏驥一躍(一,數詞)
用心一也(專一,形容詞)
利:非利足也(敏捷、快,形容詞)
“利足”──現在也有這種構詞方式,如“快手”(干事情快)。利足,就是跑得快。
金就礪則利(銳利,形容詞)=蚓無爪牙之利
3、詞類活用:
、賱釉~的使動用法:木直中繩,輮以為輪。
、诿~作狀語:a.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b.上食埃土,下飲黃泉
、勖~用作動詞: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4、古今異義詞
、傩妨蚨 蟹腿,跪下
、隍緹o爪牙之利 爪子和牙齒,幫兇、走狗;感情色彩變化
5、特殊句式
(l)判斷句
、偾,取之于藍
②冰,水為之
、垭m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④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
、菥由钱愐,善假于物也
。2)固定格式
無以至千里(“無以…”意為“沒有用來…的辦法”。下文“無以成江海”中“無以”同此)
。3)定語后置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四、分析課文(先完成106練習一)
第一段 提出學不可以已的論點
。1)課文中心論點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處?中心論點包括哪幾方面的意思?
點撥: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使觀點更具權威性。這個觀點包括兩個方面的意思,一是因為學習意義作用很大,所以學習不能停止;二是學習的態(tài)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學習。
第二段 學習的意義
第一步:弄清觀點
、 這段話中哪些句子是表述作者觀點的?(起句和結句。)
、陂_頭說:“學不可以已”,下面接著有一連串的設喻,這些設喻是證明這個觀點的嗎?
不是直接證明這個觀點,而是用來證明結句“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這個觀點的。
③既然如此,“學不可以已”和結句所表述的觀點又是怎樣的關系呢?
后者用來證明前者──因為“博學而日參乎己”有“知明而行無過”的功效,所以“學不可以已”。中心論點和分論點的關系
、茉凇熬硬⿲W而日參省乎己”這句話中,哪些字眼表示了“不可以已”的意思?
“博”──要“博”則“不可以已”;“日”──每天,亦“不已”之意。
第二步:弄清設喻的內涵
1、這段話中的設喻可分幾組?
分三組:①“青,取之于藍……而寒于水”;②“木直中繩……輮使之然也”,③“故木受繩……則利”。
2、這三組設喻從總體上看,都是為了論證“君子博學……行無過矣”這一論點的。既然如此,是否可以認為這是簡單的重復?
不是,因為三者的角度不同。
3、它們的角度不同表現在什么地方?
是將前后不同的狀態(tài)和性質加以對照,說明后者高于前者,用來比喻人們(經過學習,其思想、道德的境界高于學習之前,智力發(fā)達程度也高于學習之前。
說明事物的狀態(tài)、性質既經改變,則不會恢復到原來的狀態(tài)、性質上去,用“輮”來比喻學習可以改造人這一重大作用。
“受繩則直”“就礪則利”所強調的是改造的結果,照應下文“知明而行無過”;可見這一組設喻是前兩組設喻的總括,由此順理成章地引出作者的觀點。
第三段 學習的作用
1、本段有哪些設喻,先一一列舉出來。
①“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見”;②“登高而招”則“見者遠”;③“順風而呼”則“聞者彰”;④“假輿馬”可“致千里”;⑤“假舟楫”可“絕江河”。)
2、這些設喻各有什么作用?
①用來說明“終日而思”不如“須臾之所學,強調學習的重要性。
、冖邰堍萦脕碚f明“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3、“登高而招”“順風而呼”“舟楫”“輿馬”是不是簡單的重復?所假之物的性質是否相同?
不是。②③中所假之物“高(山)”“風”,都是自然物;④⑤中所假之物“輿馬”“舟楫”,是人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之物,二者有層次高低之分。
4、起句和結句是怎樣的關系?
“學”是前提條件,“善假于物”是結果——能利用自然可謂善,能創(chuàng)造可用之物,則是善之善者。
補充:作者在本文中所論述的觀點,跟他的“性惡”說是分不開的。因為“性惡”,所以需要改造,改造后即可為善,“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就說明了這一點。改造的方法就是進行教育,“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說明教育可以改造人,使人為善。這種教育改造,有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所以又說“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
第四段 學習的態(tài)度和方法
1、課文論述學習的方法和態(tài)度,可以分為幾個層次?是如何正反設喻論證的?
可分為三層。
第一層論述學習要積累,是先正面后反面設喻論述的。
第二層論述學習要持之以恒,是反正、反正設喻論述的。
第三層論述學習要專一,是先正面后反面設喻論述的。
五、鑒賞本文的論證藝術
。1)本文運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見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說得明白、具體、生動,深入淺出,使讀者容易接受。
、俦扔鞯男问绞嵌喾N多樣的
有時用同類事物設喻,從相同的角度反復說明問題,強調作者的觀點。例如: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積土成山,積水成淵。
有時將兩種相反的情況組織在一起,形成鮮明的對照,讓讀者從中明白道理。如將騏驥與駑馬對照,朽木與金石對照。
、谠O喻方式有時先反后正,有時先正后反,內容各有側重,句式也多變化,讀來毫無板滯之感。
有的比喻,單說比喻而把道理隱含其中,讓讀者思考,如“青出于藍”“冰寒于水”。
有的先設比喻,再引出道理,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有的先設比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進一步論證。如先用“積土成山”“積水成淵”設喻,引出“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的道理,再用“不積跬步”“不積小流’作進一步論證。
。2)論證結構嚴謹,是本文另一特點,全文先提出中心論點,然后分段論證。每段說明一個問題。先闡述意義,在點明方法,由為什么——怎么辦,層層深入
。3)語言特點:多用對偶,夾用排比,也是一個特點。排比句使文章氣勢充沛,說理流暢。本文中排比句與大量對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齊對仗、節(jié)奏和諧,又參差錯落、變化流暢,反映了荀文議論透辟、筆勢雄健的特點。
六、補充勸學名句:
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
不吃苦中苦,難做人上人。
只要有恒心,鐵棒磨成針。
眼里過千遍,不如手里過一遍。
千聞不如一見,百看不如一干。
書到用時方恨少,是非經過不知難。
莫享少年福,免受老來窮。
積財不如教子。
棒頭出孝子,嬌養(yǎng)忤逆兒。
一日為師,終身為父。
不讀一家書,不知一家理。
教子不離書,種地不離豬。
學好三年,學壞三天。
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
棒槌鉆牛皮,雖慢窟窿大。
師打徒不恨,父打子不羞。
年怕中秋月怕半,一周單怕星期三。
獨牛難套,獨子難教。
三年荒個秀才。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平時不用功,考試叫老兄。
三天不練手生,三天不念口生。
先學做人之道,再習成材之法。
地種不好荒一年,兒教不好害一生。
活到老學到老,學一輩子學不了。
丈夫無技藝,虛活一世人。
五谷豐登不離豬,改門換戶靠讀書。
學者如禾如稻,不學如篙如草。
遺子黃金滿屋,不如教子一經。
大匠教人以規(guī)矩,良師正人以言行。
先生先生你莫尬,你給我寫個黿鼉龜鱉灶;先生先生你莫夸,你給我
寫個飛鳳家(均指繁體字)。
寒門生貴子,白屋出公卿。
師傅手藝不高,教下徒弟扭腰。
惜錢休教子,護短莫投師。
七、練習
。ㄒ唬┙忉屜铝卸嗔x詞:
1.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 正通人和,百廢具興 漢室可興也
2. 學不可以已 人之為學有難易乎 今諸生學于大學
3. 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醫(y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
4.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ǘ┱f明下列加黑詞的意義和用法:
1.木直中繩 2.而絕江河 3.非利足也 4.上食埃土
。ㄈ┻x擇詞義:
1.“疾”字有以下幾個常用義①小病,②苦痛,③痛恨,④快、迅速,⑤強、猛烈⑥通“嫉”,妒忌,⑦弊病,缺點。
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 )
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
君有疾在腠里,不治將恐深( )
。êH穑┧丶泊髴艏娌
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
會長老,問人民所疾苦( )
2.“絕”字有以下幾個常用義:①杜絕、斷絕,②隔絕,③極、盡、窮盡,④停止、消失,⑤無路可通,⑥很、非常。
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
空谷傳響,哀轉久絕( )
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 )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
則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 )
3.“致”字有以下幾個常用義:①達到,②送達,③表達、傳達④招引、引來,⑤歸還、交還,⑥意態(tài)、情趣、⑦盡、極。
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
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 )
羅敷前致詞:使君自有歸( )
是我于花之未開,先享無窮逸致矣( )
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 )
4.“強”有兩個讀音:①qiáng,②qiǎng;有以下幾種常用義:①健壯、強壯,②強大、勢力過人,③優(yōu)越、好,④有余、有多,⑤勉強,⑥強迫,使用強力。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 )
秦貪,負其強,以空言求壁( )( )
學有未達,強以為知( )( )
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 )( )
……吾去去矣。將軍強留之( )
5.“用”字有以下幾個常用義:①任用,②使用,③采用,④用途、用處,⑤物資,財用,⑥因 、由。
用心一也( )
又備經年裹物之用( )
兵精足用,英雄樂業(yè)( )
愿早定大計,莫用眾人之議也( )
皇上欲大用康先生( )
。ㄋ模﹨^(qū)別下邊各句子里加黑的詞的用法:
1.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3.知明而行無過矣
吾嘗終日而思矣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
(五)翻譯下面三個句子,要特別注意加黑詞詞義的落實:
1.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2.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3.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顚懕疚牟煌O喻方法的例句:
1.正反對照的形式,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反復形式,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先用比喻,再引出道理,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單說比喻,不提論斷,使道理隱含其中,如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先設喻引出道理,再用另外的比喻作進一步論證,如_______
荀況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兇。疆本而節(jié)用,則天不能貧;養(yǎng)備而動時,則天不能;循道而不忒,則天不能禍。故水旱不能使之饑,寒暑不能使之疾,妖怪不能使之兇。本荒而用侈,則天下不能使之富;養(yǎng)略而動罕,則天下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則天下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饑,寒暑未薄而疾,妖怪未至而兇。受時與治世同,而殃禍與治世異;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故明與天人之分,則可謂至人矣。
——荀子《天論》
2021年《勸學》高中語文教案3
【教學標高】
1、從字詞的角度說,要掌握12個生字的讀音,掌握文中實詞(勸、學、青、中、疾、致、假、絕、興、功、強、用)的詞義,積累4個文言常用實詞(于、者、而、故)的用法,掌握6個古漢語通假字: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
2、從句式的角度說,要了解一些文言文特殊句法,如省略句、倒裝句等。
3、從內容上來說,要能概括每一段所論述的中心。
4、從分析能力的培養(yǎng)上來說,要能夠從文章的句式中分析它是怎樣來論述自己的觀點的。
5、從手法的賞析上來說,要能發(fā)現本文語言表達的.特點。如:設喻的妙用、對舉的妙用、對比的運用等。
6、從感受與體驗來說,要能結合文章談一談自己的收獲與感受,要能把感悟潛移默化到自己的生活實踐中去。
【教學設想】
1、要加強朗讀與背誦的訓練力度,讓課堂讀起來。
2、譯讀課文中,盡量調動學生自己的潛能,進行自講活動,老師糾錯評點。
3、把分析與概括相結合,先概括各段的論述要點,這是由語言到思想,然后開始分析,讓學生說作者的這個思想是怎樣表現出來的,這是由思想到語言。
4、對于手法的賞析,要讓學生自己去發(fā)現。
5、對與感受與體驗,這是聯(lián)系生活,加強體驗活動,把課文中所獲的東西化進于自己的生活。
基于以上的想法,教學活動的思路這樣安排:鋪墊──朗讀──譯讀──內容──發(fā)現──感悟。
【實施過程】
一、鋪墊
1、由初中課文《孫權勸學》引入。今天同樣來學一篇荀子的《勸學》。
2、荀子乃何許人也?
荀子(約公元前313~前238)名況字卿,戰(zhàn)國末期趙國人,曾游學于齊,當過楚國蘭陵令。后來失官居家著書,死后葬于蘭陵。
荀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樸素唯物主義思想集大成者。韓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學生。他反對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規(guī)律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的思想。他強調教育和禮法的作用,主張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視教化兼用“禮”治,強調“行”對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學習的重要性,認為后天環(huán)境和教育可以改變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該書由《論語》、《孟子》的語錄體,發(fā)展為有標題的論文,標志著古代說理文的進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說理透徹、語言質樸、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勸學》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幾段的節(jié)錄。
二、朗讀
1、自讀,把不認識的字圈上,并查字典,或結合課_釋解決。
2、齊讀,后老師正音。(通過課件把要掌握的讀音打出來,或板書于黑板讓學生來注音。)
3、自由走讀朗讀,把課文讀得流暢。每人至少要讀三遍。
4、老師通過齊讀來檢查流暢的程度。
三、譯讀
1、自讀自譯。自己對照注釋,自己一句一句講其大意。
2、同桌對譯。一個讀原文,一個說譯文,兩個人相互補充。
3、點一生譯。老師針對其譯的情況進行糾錯或補充。(老師在學生翻譯的過程中,要把教學標高的第一條中關于文言實詞與虛詞的內容滲透進去。)
4、附全文譯文:
君子說:學習不可以停止。
靛青(是)從藍草中提取的,但(它的顏色)比藍草更青;冰是水凝成的,但(它)比水(更)冷。(一塊)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線,(假如)用火烤使它彎曲做成車輪,它的弧度(就可以)符合圓規(guī)(畫的圓圈)。即使又曬干了,(也)不再挺直,(這是由于)人力加工使它(變成)這樣。所以木材經墨線劃過(斧鋸加工)就直了,金屬刀劍拿到磨刀石上(磨過)就鋒利了,君子廣泛地學習而且每天對自己檢查省察,就能智慧明達,行為沒有過錯了。
我曾整天空想,(結果)不如片刻學習所得(的收獲大);我曾踮起腳跟遠望,(結果)不如登上高處能夠見得廣。登上高處招手,手臂并沒有加長,但是人在遠處也能看見;順著風向呼喊,聲音并沒有加強,但是聽的人(卻)聽得(特別)清楚。借助車馬的人,并不是腳走得快,但是(能)達到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會游泳,但是(能)橫渡江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沒有(什么)差別,(但是)他們善于借助外物(進行學習)啊。
積土成為山,風雨(就會)從那里興起;積水成為深潭,蛟龍(就會)在那里生長;積累善行,養(yǎng)成良好的品德,于是精神就能達到很高的境界,智慧就能得到發(fā)展,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備了。所以不積累小步,(就)沒有借以遠達千里的(辦法);不匯聚細流,(就)沒有借以成為江海的(辦法)。駿馬跳躍一次,不能(有)十步(遠);劣馬拉車走十天,(也能走得很遠),(它的)成功在于走個不停。雕刻(一下)就放掉它(不刻),腐朽的木頭(也)不能刻斷;雕刻不停(的話),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堅強的筋骨,(卻能)上吃泥土,下飲泉水,(這是)用心專一(的緣故)。螃蟹(有)六只腳,兩只蟹鉗,(可是)沒有蛇和鱔魚洞(就)沒有(地方)可以寄托(身體),(這是)用心浮躁(不專一的緣故)。
四、內容
1、你認為本文是圍繞哪一句話說的?
學不可以已也──中心論點,其有兩層含義:一方面是說學習的意義非常重要,所以不能停止;另一方面是說對待學習應該采取的正確態(tài)度和方法,那就是不能停止。
2、本文的第二、三、四段各自論述了一個什么問題?
學生表達后形成如下板書:
二段論述學習的意義──提高自己,改變自己
三段論述學習的作用──彌補自己的不足
四段論述學習的方法態(tài)度──逐步積累、堅持不懈、專心致志
2021年《勸學》高中語文教案4
教學背景
嘗試把文言文教學和議論文寫作教學相結合,摸索讀寫結合的新方法。
實施策略
本節(jié)課設計通過對課文的講解,給學生傳授三大方面的知識
。1)文中幾個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2)認識學習的重要性和學習必須專心致志,堅持不懈的道理;
。3)學習議論文的寫作,掌握其中的一種論證方法和運用分論點的方法構思的技巧。
教學努力體現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思想。
主要是以教師講解和學生閱讀歸納以及讀背相結合,通過學生的朗讀熟悉課文內容,通過幻燈片展示引導學生背誦課文,并且直觀學習分論點對中心的論證所起的積極作用;掌握議論文要講清的三大內容(講清“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
實施過程:
一、作者簡介:
荀況(約公元前313年~前238年),趙國人。戰(zhàn)國后期的思想家、教育家,當時人們尊稱他為荀卿。晚年到楚國,春申君任他為蘭陵令,以后居于蘭陵著書,死后葬于蘭陵。
荀況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樸素唯物主義思想集大成者。強調后天學習的重要性,認為后天環(huán)境和教育可以改變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三十二篇!秳駥W》是《荀子》的第一篇,它集中反映了荀子的教育思想,是我國古代論述學習問題的一篇重要。全文論述了學習的重要性以及學習必須長期積累,堅持不懈、用心專一的道理。
二、解題:
《勸學》的“勸”起著統(tǒng)領全篇的作用。教師先在黑板上寫一個“勸”字,問道:這個字是什么意思?學生往往會不假思索地回答:“勸告”。教師趁此在“勸”字后加上一個“學”,再問:“勸”是什么意思?學生才會領悟:原來它還有“勸勉”的意思。這在心理學上叫做給學生建立“注意中心”。在這篇以《勸學》為題目的中,勉勵人們要不停止地堅持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增長知識,發(fā)展才能,培養(yǎng)高尚的品德。
三、學生試譯全文難句,教師點撥指正:(此內容略)
四、講解設喻的運用,并分析
說明:設喻是一種說明事理的方法,用于論證,稱為“設喻論證”。(通常又稱為“比喻論證”)其基本原則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即用生活中常見的事物和現象來說明深刻的道理。(寓言也是設喻的一種,如“循表夜涉”、“刻舟求劍”等。)
。ㄒ唬、誦讀分析第l段并分析。
1、 誦讀的準備。先給下列句子劃分節(jié)奏(學生試劃,教師糾正):
2、 學生練習誦讀。
先自讀兩遍,再由教師領讀一遍,然后檢查學生試背,指出關鍵在于要理清文理。
3、第一段:文理分析。
第一步:找觀點
1、 提問:這段話中哪些句子是表述作者觀點的?(起句和結句)
2、提問:開頭說:“學不可以已”,下面接著有一連串的設喻,這些設喻是證明這個觀點的嗎?(不是直接證明這個觀點,而是用來證明結句這個觀點的。)
3、提問:起句和結句所表述的觀點又是怎樣的關系呢?
(后者用來證明前者——“博學而日參乎己”有“知明而行無過”的功效,所以“學不可以已”。)
4、提問:在“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已”這句話中,哪些字眼表示了“不可以已”的意思?
。ㄒ安眲t“不可以已”;“日”亦有“不已”之意。)
第二步:弄清設喻的內涵
1、提問:這段話中的設喻可分幾組?
2、提問:這三組設喻是否可以認為這是簡單的重復?(不是,因為三者的角度不同。)
3、再問:角度不同表現在什么地方?
熟練地誦讀這一段。
學生參照幻燈片齊背一遍,先自查、互查,后由教師檢查。
。ǘ、誦讀第二段并分析。
第二段文理分析,教師提出幾個問題,以學生小組討論分析為主。
1、提問:本段有哪些設喻,先列舉出來。
2、 問:這些設喻各有什么作用?
3、 問:結句中“善假于物”是指上文四組設喻,它們是不是簡單的重復?所假之物的性質是否相同?
學生熟讀、背誦這一段。
。ㄈ、誦讀第3段并分析。
第三段文理分析,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
五、總結全文,結合議論文的寫作,輔導學生議論文的寫作。
1、 中心內容。
學不可以已(中心論點)(講清“什么”)
“不已”才能“知明而行無過”——意義(分論點之一);“不已”才能“善假于物”——作用(分論點之二)(講清“為什么”)
“不已”才能做到積累、堅持、專一——態(tài)度、方法(分論點之三)(講清“怎么做”)
教師點撥分析:
作者在本文中所論述的觀點,跟他的“性惡”說是分不開的。因為“性惡”,所以需要改造,改造后即可為善,而改造的方法就是進行教育,這種教育改造,有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所以又說“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
2、 設喻的運用。
本文的設喻有兩大特點:一是方式靈活,正面用同類事物并列設喻以加強效果;有時從正反兩面設喻說明同一道理,如“騏驥一躍……功在不舍”。二是反復設喻,使內容逐步加深。
3、 對舉(對比)的運用。
說明:對舉是一種行文方式,就是將有關的兩個事物(包括同類事物和相反事物)同時舉出,其句子構造也相同或大體相同。
讓學生舉例(同類事物對舉,如“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等;相反事物對舉,如“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蚓無爪牙之利……用心躁也”。)
六、布置作業(yè)
1、 熟練背誦全文
2、 完成作業(yè)“思考與練習”三、四、五
教學反思
這節(jié)課對文言文和作文教學相結合的教法作了一次新的嘗試,讀、析、講的能力有所提高,可惜一課時的學習時間,無法從文言文的新課教學過渡到寫的能力的訓練,這是最大的不足。擬在今后的教學中,再次嘗試這種結合,希望達到游刃有余的境界。
2021年《勸學》高中語文教案5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司馬光和《資治通鑒》;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詞語,了解文言語氣詞所表示的不同語氣;
。3)學習一些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2.過程與方法
。1)反復的朗讀課文,能用現代漢語正確翻譯課文;
。2)理解文意,體會對話中的不同語氣,揣摩想象人物當時的神態(tài)和心理活動。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理解呂蒙與魯肅對話的含義,樹立正確的學習觀。
二、教學重點
品味孫權、魯肅、呂蒙對話中表現的人物形象特點。
難點:
聯(lián)系生活,真正領悟到讀書有益于人的發(fā)展和完善的道理。
三、教與學互動設計
。ㄒ唬﹦(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說到三國這段歷史正如歌中所唱: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確實在三國時期出現了一批英雄人物,如曹操、劉備、孫權,真可謂三國鼎立水火不溶,但曹操又曾說過這樣的話:生子當如孫仲謀,孫權到底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對手曹操的佩服,對于孫權,我們了解他當帝王的一面,今天我們了解他的其他方面。
現在,我們學習《孫權勸學》(板書《孫權勸學》)。
(二)自讀感知,整體把握
1.走近司馬光
司馬光(1019-1086),字君實,世稱淶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學家。著有《司馬文正集》。
《資治通鑒》是司馬光主持編纂的一部編年體通史,記載了從戰(zhàn)國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
2.范讀課文,請聽清字音,明確停頓;
3.我們大聲自由朗讀;
4.提示字音,卿(qing) 涉(she) 孰(shu) 遂(sui) (為wei 更geng)多音字;
5.找出通假字途、涂,邪-耶,表反問語氣,語末助詞,譯成嗎;
6.下面我們齊讀;
這篇文章選自《資治通鑒》,我們了解一下,看注解①。再找人讀。
7.請同學們結合注解疏通文意;
8.四人一組,找出小組問題,自己的問題在組內解決,解決不了的提出,一組一個代表,說不全的可以補充。
9.重點句子,找出,畫出,對不懂的字句或字義,找開課件,用黑色加粗的條紋加重;
10.在譯句子時重點詞不能漏譯;
咱們對號入座,調整順序的有,蒙辭以軍中多務,博士一詞是官名,可以留用(國號、年號、官名、人名、書名等可以照錄不譯);
11.文言中古今異譯,但:只,只是,今是轉折性連詞;
12.找一找古今異譯的詞;
13.文言文譯文五字法,展示課件,并找人讀;
14.一起朗讀課文,出示課件中的四幅圖,(一、孫權勸呂蒙學習圖,二、孫權現身說法圖,三、魯肅與呂蒙論議圖,四、呂蒙與魯肅結友圖)。
研討:怎樣讀出語氣?
因為這篇文章是寫人敘事的文章,要讀出語氣,就要從讀言上下功夫,我們看看孫權的語言,我們結合孫權的身份。
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郎,孤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
第一句,嚴勵、關心的語氣;
第二句,怒氣;
第三句,語重心長,現身說法。
這一段,孫權飽含關懷、苦口婆心的勸告呂蒙,我們認為孫權是一個什么性格特點的人?
孫權,愛惜人才,好學,關愛部下,善勸
我們再看呂蒙,坦誠、豪爽、知過能改、肯于努力學習、能聽取意見;
魯肅,論職位、論才能都高于呂蒙,愛才、敬才、有禮;
呂蒙的變化對你有什么啟示呢?
。◣熒g互動)
文中出現了兩個流傳至今的成語,找同學造句子。
【吳下阿蒙】,原指三國時期吳國大將呂蒙,意思是說,學識尚淺,F在多用他人有了轉變方面,凡學識大進或地位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窮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語。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來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別人,要估計到別人的進步。
四、拓展升華
關于讀書學習的名人名言也不少,請找出一兩則,如:讀書破尤卷,下筆如有神,書到用時方恨少,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知識就是力量,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結合我們所學的《孫權勸學》,想想我們該怎樣對待學習。
板書:
孫權 勸 呂蒙 贊 魯肅
愛才 坦誠 愛才
關愛部下 豪爽 敬才
善勸 知過能改 文人雅士
好學 有禮
2021年《勸學》高中語文教案6
教學目標
1.了解荀子有關學習的意義,作用和學習應持態(tài)度的論述。
2.掌握本文的論證方法:比喻論證、正反對比論證。
教學重點
了解荀子有關學習的意義,作用和學習應持態(tài)度的論述。
教學難點
掌握本文的論證方法:比喻論證、正反對比論證。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 導入新課
1、導語設計
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 《勸學》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
黑發(fā)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古樂府詩《長歌行》 :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培根說過,知識就是力量。知識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和物質文明的進步。那么,獲取知識的途徑是什么?答案只有一個,就是學習?梢哉f,人的一生都處于不斷的學習中,學習是人的一種本能。我們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這種無意識的本能轉化為自覺的行為,大幅度地提高學習效率。這一點,古人已為我們指明了方向,兩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勸學》就精辟論述了學習的重要性,是一篇鞭辟入里,膾炙人口的好文章。
2、解題
《勸學》的“勸”起著統(tǒng)領全篇的作用。教師先在黑板上寫一個“勸”字,問道:這個字是什么意思?學生往往會不假思索地回答:“勸告”。教者趁此在“勸”字后加上一個“學”,再問:“勸”是什么意思?學生才會領悟:原來它還有“勸勉”的意思。這在心理學上叫做給學生建立“注意中心”。接著就講:“勸”的繁體字“勸”是形聲字,凡是用“力”作聲旁的字,多數有給人們勉勵的意思,如“勵”、“努”等。這是“勸”的本義,而在現代漢語中,“勸”,解釋為“勸阻”,詞義已經轉移了。作者在這篇以《勸學》為題目的文章中,勉勵人們要不停止地堅持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增長知識,發(fā)展才能,培養(yǎng)高尚的品德。
二、作者介紹:
荀子(約公元前313—前238)名 況 , 字 卿,戰(zhàn)國末期趙國人,曾游學于齊,當過楚國蘭陵令。后來失官居家著書,死后葬于蘭陵。
荀子是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學者,是戰(zhàn)國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學識淵博,重實踐,具有一定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
韓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學生。他反對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規(guī)律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的思想。
他強調教育和禮法的作用,主張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視教化兼用“禮”治,強調“行”對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學習的重要性,認為后天環(huán)境和教育可以改變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該書由《論語》、《孟子》的語錄體,發(fā)展為有標題的論文,標志著古代說理文的進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說理透徹、語言質樸、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勸學》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幾段的節(jié)錄。
三、研習課文
1、 首先,聽教師范讀一遍,同學們認真看課文,注意字音、句讀及語調。
2、 齊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句讀,讀得抑揚頓挫。
3、學生個別朗讀課文, 根據學生朗讀情況,正音及強調某些句子的句讀。
4、 這篇文言文較淺顯,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邊讀邊結合注釋看能否讀懂文章內容,遇到不能理解的字、詞、句先圈出來,過會兒提出來集體解答。
辨析字音
(學生根據導學案中的字音,上講臺寫出答案)
木直中(zhòng)繩 輮(róu )以為輪 雖有(yòu )槁(go)暴(pù)
金就礪( lì)則利 參省(cān)(xǐng) 知(zhì)明而行無過
須臾(xū )( yú ) 跂( qì ) 彰(zhāng)
輿( yú )馬 生( xìng )非異 跬( kuǐ )步
騏驥( qí )( jì) 駑馬( nú ) 鍥(qiè )而不舍
朽木不折( zhé ) 鏤 ( lòu ) 螯( áo ) 蛇鱔( shàn )
找出通假字
1.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知”通“智”,智慧
2.雖有槁暴,不復挺者。 “有”通“又”
3.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生”通“性”,資質,稟賦
4.木直中繩,輮以為輪。 “輮”通“煣”,使彎曲
5、研習第一、二段:展開 學--議--評--練
步驟:齊讀一二段后,由學生自主合作,結合注釋疏通兩段文意,并由學生自由發(fā)言,提出疑問,其他同學幫助解決;如解決不了,老師適當引導。 如果學生沒提出疑問,那么就提問學生,相關文言知識點由學生歸納總結出,教師作補充歸納,擴展延伸,同時利用練習鞏固提升。
第二段文言知識點歸納
1,重要字詞
取之于藍:提取/藍草
木直中繩:合乎 其曲中規(guī):合乎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省察,反省 對于,
知明而行無過:明達
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從/但是/比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對于,
2,通假字
輮以為輪 “輮”通“煣”,使……彎曲
雖有槁暴 “有”通“又”,暴通曝,曬
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知”通“智”(zhì),智慧。
3,詞類活用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日:表時間的名詞,放在動詞“參省”前,作狀語,當“每日”講。
其曲中規(guī) 曲:形作名,曲度、弧度
木直中繩,輮以為輪 輮:動詞的使動 使…彎曲
4,古今異義(古/今)
1、勸學: 勉勵/規(guī)勸、勸戒
2、輮以為輪: 把…做成/認為
3、金就礪則利: 金屬做成的刀劍/金子
4、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檢查/參加、加入
5,特殊句式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判斷句式
青,取之于藍 介詞結構后置
課堂練習:指名學生上臺翻譯句子 然后由學生評議 教師再點撥翻譯要領.
1,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
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繩,如果給他加熱使它彎曲做成車輪,它的彎度就可以合乎圓規(guī)。
2,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君子廣泛地學習而且每天檢查、省察自己,就智慧明達、行動不會犯錯誤了。
(一)提問: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君子①曰:學不可以已② 。①君子:有學問、有修養(yǎng)的人②已:停止
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
(二)第2段互動探討課文分析:
要求學生找出本段論述的事物及特點。
加工 冷凍
明確:藍————青 水————冰
勝于 寒于
輮 繩 礪
直木————輪 木————直 金————利
第一層“青出于藍”、 “冰寒于水”,說明事物經過一定的變化,可以提高。
第二層“直木為輪”,說明事物經過一定的變化,還可以改變原來的狀態(tài)。
第三層“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 說明:肯下功夫。必見成效。
——推論出人必須通過學習和參省才能達到“知明而行無過”的境地。本段是從總論學習的重要意義這個角度來論述中心論點的。
設問引出本段結構:這一段作者是從學習的哪一方面來進行勸學的?主要運用了什么手法?請具體分析
這一段著重闡明學習的重要意義,分三層連用了五個比喻,證明學習的重要意義。
從論證思路可以看出,本段可以分層:①人只要不斷學習,就能得到發(fā)展、提高;②人只有博學,才能增長知識,培養(yǎng)品德,鍛煉才干,即達到“知明而行無過”這兩層不是平行并列的,而是延伸。
四、布置作業(yè)
整理知識點 疏通全文 背誦前兩節(jié)
第二課時
一,研習第三段: 學--議--評--練
步驟:齊讀一二三段后,由學生自主合作,結合注釋疏通本段文意,并由學生自由發(fā)言,提出疑問,其他同學幫助解決;如解決不了,老師適當引導。 如果學生沒提出疑問,那么就提問學生,相關文言知識點由學生歸納總結出,教師作補充歸納,擴展延伸,同時利用練習鞏固提升。
第三段文言知識點歸納:
(1)重要字詞
須臾之所學:片刻 博見:廣
聞者彰:清楚 假輿馬者:借助,憑借
致千里:到達 絕江河:橫渡
(2)詞類活用
1、非利足也 形容詞使動用法,使足利,使……走得快
2、非能水也:名詞做動詞,游泳
3、登高而招:形作名 高處
(3)通假字
君子生非異也:生通性,資質,
(4)練:指名學生上臺翻譯句子3
1,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假舟輯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借助車馬的人,不是腳走得快,卻能達到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不是自己能游泳,卻能橫渡江河。
,2,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沒有差別,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罷了
二,課文互動探討分析:
提問:要求學生找出本段最能說明作者觀點的一句話。
明確: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說明“善假于物”的?
明確:從四個方面說明。即:登高而招見者遠,順風而呼聞者彰,假輿馬者致千里,假舟楫者絕江河。最后一句是對以上四種情況的歸納總結,說明學習的作用在于彌補自身不足。
第三段作者又運用了怎樣的論證方法?設喻說理
請指出來,并說說這些比喻句是為了論證學習的哪一方面進行勸學的?
第三段作者用了五個比喻。
“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見”:只有擺正“學”和“思”的關系才能使學習產生顯著效果。
“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四個比喻,闡明了在實際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條件所起的重要作用,從而說明人借助學習,就能彌補自己不足,取得更顯著的成效。
——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質與一般人有差異,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學習。本段是從學習的重要作用這個角度來論述中心論點。 。
三、布置作業(yè)
1、背誦課文1-3段。
2、完成課后練習
第三課時
一、檢查背誦情況
抽查(個別)背誦,集體背誦。
二、研習第四段: 學--議--評--練
步驟:齊讀第四段后,由學生自主合作,結合注釋疏通本段文意,并由學生自由發(fā)言,提出疑問,其他同學幫助解決;如解決不了,老師適當引導。 如果學生沒提出疑問,那么就提問學生,相關文言知識點由學生歸納總結出,教師作補充歸納,擴展延伸。同時利用練習鞏固提升。
第四段文言知識點歸納:
(1)實詞
神明自得:人的智慧 圣心備焉:圣人之心,通明的思想
不積跬步:古代稱跨出一小步為“跬” 用心躁也 浮躁,不專心
(2)虛詞
風雨興焉:兼詞,于此 圣心備焉:語氣助詞
(3)詞類活用
1、上食埃土,下飲黃泉: 上、下:方位名詞分別用在動詞“食”、“飲”前,作狀語,當“向上”(指在地面上),“向下”(指在地下)講。
2、用心一也 一:數詞作形容詞,專一
3、積善成德 善:形作名 善行
(4)古今異義(古/今)
1、用心一也:因為思想意識活動/讀書用功
2、蟹六跪而二螯:腳/跪下
3、爪牙之利 :爪子和牙齒/壞人的黨羽或幫兇
(5)特殊句式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定語后置
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判斷句式
練:翻譯句子
,5,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拿刀刻東西,中途停止,腐朽的木頭也不能刻斷;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6.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強健的筋骨,卻能向上吃泥土,向下飲泉水, 是因為它心專一。
課文互動探討分析:
提問:第四段作者又運用了幾個比喻?請指出來,并說說這些比喻句是為了論證學習的哪一方面進行勸學的?本段還運用了什么手法?
第四段作者用了十個比喻。
從“積土”、“積水”推論到“人的積德”,正面論述積累的作用,說明學習上的成就是不斷積累起來的!安环e跬步”、“不積小流”從反面說明如果不積累就不能達到遠大目標。這是本段第一個層次,說明學習要積累。
下面就分兩層說明如何做到積累。
“騏驥”、“駑馬”對比,說明主觀條件的好壞,不是學習的決定因素,堅持不懈才是學好的關鍵;“鍥而不舍”,“鍥而舍之”對照,說明只有堅持不懈、持之以恒,才會有所成就。說明做到積累就要堅持不懈。
蚓和蟹兩個比喻正反對比,說明做到積累還要專一。
——本段是從學習的方法和態(tài)度這個角度來論述中心論點的。
三、總結全文。
1、提問: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分別從哪幾個方面進行論述?
明確:本文的中心論點是“學不可以已”。就是學習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廢。這一中心論點,是從學習的意義、學習的作用、學習的方法和態(tài)度三個方面來論述。
課文一開頭提出“學不可以已”這一論點后,接著從三個角度展開論述:在第二段中,學習可以使人“知明而行無過’,說明學習具有重大的意義,從而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第三段,學習使本性與一般人沒有差別的人成為君子,說明學習具有重大的作用,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第四段,學習應持注重積累、持之以恒、專心致志的方法和態(tài)度,半途停止是不會學好的,只有“學而不已”才能成功,從而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
課文中心論點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處?中心論點包括哪幾方面的意思?
明確: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使觀點更具權威性。這個觀點包括兩個方面的意思,一是因為學習意義很大,所以學習不能停止;二是學習的態(tài)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學習。
第四課時
四、簡析文章寫作特色。
這是一篇說理性很強的議論文,但我們讀了覺得一點也不枯燥,很有趣味性,文 章讀起來朗朗上口易于誦讀。為什么?
運用大量生活中常見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說得具體、生動、深入淺出。
比喻的運用靈活多樣,生動形象,增強了表達效果,使論證更有力。
、俅罅窟\用比喻闡明事理,是本文第一大特點。比喻能使抽象道理明白具體,深入淺出,使人易于了解和接受,提高表達效果。第二段用了五個比喻,說明學習的重要意義;第三段用了五個比喻,說明學習的作用;第四段用了十個比喻,說明學習的方法和態(tài)度。這些比喻有的用同類事物相襯托,如:“登高而招”與“順風而呼”,“假輿馬”與“假舟楫”,“積土成山”與“積水成淵”;有的用相反情況相對比,如“騏驥一躍”與“駑馬—卜駕”,“朽木不折”與“金石可鏤”等。比喻說理明白透徹,深入具體,使人信服。
、谡撟C方法靈活,是本文另一特點。全文先提出中心論點,然后分段論證。每段說明一個問題。第二、三段是先行論證,最后歸結論點;第四段則把論點貫穿于論證之中。論證中有時先正后反,有時先反后正。靈活而有變化,使論辯生動有力。
、壅Z言特點:運用了排比和對偶,文章句式整齊又節(jié)奏和諧。排比還增強語勢、增強說服力。
文言知識歸結
1.古今異義
(1)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古義:驗,檢查 今義:參加,加入
(2)聲非加疾也
古義:強 今義:疾病
(3)假輿馬者
古義:借助,利用 今義:不真實
(4)蟹六跪而二螯
古義:蟹腳 今義:兩個膝蓋著地的一種姿勢
(5)金就礪則利
古義:指金屬制的刀劍等 今義:黃金的簡稱
(6)用心一也
古義:因為 今義:使用
2.詞類活用
(1)動詞的使動用法:木直中繩,輮以為輪。
(2)名詞作狀語:a.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b.上食埃土,下飲黃泉
(3)名詞用作動詞: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b.假輿馬者,非利足也
(4)形容詞用作動詞:假輿馬者,非利足也
3.特殊句式(學生口譯,教師重點點撥翻譯注意點)
(l)判斷句
、偾,取之于藍
、诒,水為之
、垭m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④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
、菥由钱愐,善假于物也
(2)固定格式
無以至千里(“無以……”意為“沒有用來……的辦法”。下文“無以成江!敝小盁o以”同此)
(3)定語后置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4.名句翻譯(將名句板書在黑板上,讓學生將之翻譯出來)
(1)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譯:靛青是從蓼藍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藍的顏色更青;冰是由水凝結成的,但它比水更冷。
(2)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譯:借助車馬的人,并不是腳走得快,但是(能)達到千里之外。
(3)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
譯:積累善行,養(yǎng)成良好的品德,于是精神就能達到很高的境界,智慧就能得到發(fā)展,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備了。
(4)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譯:劣馬拉車走十天,(也能走得很遠),(它的)成功在于走個不停。
(5)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譯:所以不積累小步,(就)沒有借以遠達千里的(辦法);不匯聚溪流,(就)沒有借以成江海的(辦法)。
(6)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譯: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堅強的筋骨,(卻能)上吃泥土,下飲地下水,(這是)用心專一(的緣故)。
《勸學》(節(jié)選)一文中共有16個“而”,弄清它們的用法和意義對研讀課文很有幫助,并且“而”是高考必考的12個文言虛詞中的重點,《勸學》中的“而”的用法和意義歸類如下:
連詞,表轉折,可翻譯成“卻”“但是”。
、偾,取之于藍,而青于藍。②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勐暦羌蛹惨,而聞者彰。 ④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莘悄芩玻^江河。 ⑥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
二、連詞,表遞進,可翻譯成“而且”“并且”。
、倬硬⿲W而日參省乎己
三、連詞,表因果,可翻譯成“因而”。
、賱t知明而行無過矣 ②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
四、連詞,表修飾,可翻譯成“地”。
、傥釃L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谖釃L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鄣歉叨校鄯羌娱L也 。④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
五、連詞,表假設,可翻譯成“如果”“假如”。
①鍥而舍之,朽木不折。 ②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六、連詞,表并列,可翻譯成“和”“與”。
、傩妨蚨,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五、總結
本文作為《荀子》的開篇之作,是一篇論述學習的重要意義,勸導人們以正確的目的、態(tài)度和方法去學習的散文。文章以樸素的唯物主義理論為基礎,旁征博引,娓娓說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確觀點,其中闡述的關于學習的道理,在今天也具有很強的指導作用。同時,本文也體現了作為先秦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藝術風格。
六、布置作業(yè)
1、背誦全文。
2、以“善假于物”為主題,寫一篇文章,要求不少于五百字。
板書設計
學不可以已——中心論點
2021年《勸學》高中語文教案7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 了解《荀子》及相關知識。
2. 掌握并積累重要的文言文實詞和虛詞。
3. 掌握本文出現的通假字、詞類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二、能力目標:
學習本文比喻論證、對比論證的方法,提高學生圍繞中心論點合理論證的能力。
三、德育目標:
明確認識學習的重要性以及學習必須“積累”“堅持”“專一”的道理。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青出于藍而勝于藍”“鍥而不舍”是同學們早已熟悉的兩個成語,這兩個成語的含義是什么呢?和學習有什么關系呢?我們一起來學習《荀子·勸學》一文,領略一下荀子是如何“勸學”的。
1.介紹《荀子》
學生看課本注①,教師補充。
荀子(約前313~前238),名況,戰(zhàn)國末期趙國人。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時人尊稱為“荀卿”,漢代著作因避漢宣帝劉詢諱,寫作“孫卿”。曾三次出任齊國稷下學官祭酒,后為楚蘭陵令。韓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學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繼承了孔子學說,又能揚棄其消極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學派的思想學說,成為先秦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說理透徹,氣勢雄渾,語言質樸,句法簡練縝密,多排比,善譬喻!盾髯印芬粫32篇,其中26篇為荀子所著,末6篇或為其門人弟子所記。
2.題解
《勸學》是《荀子》第一篇,“勸”是“勸勉”的意思!秳駥W》論述了學習的意義、作用、方法和態(tài)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確觀點,也體現了作為先秦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藝術風格。
二、課文誦讀
1.教師范讀課文
學生糾正自己預習時的讀音錯誤及斷句不當之處。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3.檢查學生字音掌握情況
給下列加下劃線字注音,并注明通假字
(1)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
(2)吾嘗跂而望矣( )
(3)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
(4)其曲中規(guī)( )
(5)雖有槁暴( )( )
(6)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
(7)君子生非異也( )
明確:(1)kuǐ(2)qì(3)lòu(4)zhòng(5)yòu通“又”;pù(6)zhì通“智”(7)xìng通“性”
4.指名2~3名學生朗讀課文(分節(jié)讀)
教師作朗讀提示:
為了突出強調,有時需重讀,有時還需讀后稍作停頓。例,第一段:“學不可以已”,應重讀“學”“不”“已”,并且“學”后稍作停頓,即:“學/不可以已”,以下要根據文意自己確定重讀,停頓情況。第四段,應注意一組一組的對比句,要把兩種截然不同的方法和態(tài)度讀出來——嚴格按標點符號的停頓來讀。
5.分組齊讀課文(通過讀、聽,強化記憶)
三、課文分析
1.討論、分析全文的思路結構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來闡述這個觀點的?
引導學生討論分析,教師總結、點撥:本文的中心論點是“學不可以已”。就是學習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廢。這一中心論點,是從學習的意義、學習的作用、學習的方法和態(tài)度三個方面來論述的。
課文一開頭提出“學不可以已”這一論點后,接著從三個角度展開論述:在第二段中,學習可以使人“知明而行無過’,說明學習具有重大的意義,從而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第三段,學習使本性與一般人沒有差別的人成為君子,說明學習具有重大的作用,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第四段,學習應持注重積累、持之以恒、專心致志的方法和態(tài)度,半途停止是不會學好的,只有“學而不已”才能成功,從而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
(2)結合完成“思考和練習一”,引導學生理清全文思路結構
組內討論,全班交流,教師歸納板書
【2021年《勸學》高中語文教案】相關文章:
3.語文教案勸學
4.勸學教案10篇
5.勸學教案5篇
6.《勸學》教案三篇
7.《勸學》教案7篇
8.勸學教案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