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學》重點難點整理
《勸學》是戰(zhàn)國時期思想家、文學家荀子創(chuàng)作的一篇論說文,是《荀子》一書的首篇。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勸學》重點難點整理,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勸學》重點難點整理1
。、本文的論證有何特點?
比喻論證本文以喻代議,寓議于喻,大量連續(xù)地使用比喻。全文共使用20多個比喻,說理形象生動,使人應接不暇,卻無堆砌重復的感覺。設喻的形式多種多樣,有時用同類事物設喻,從相同的角度反復說明問題,強調(diào)作者的觀點。如登高、順風、假輿馬、假舟楫、積土、積水。有時將兩種相反的情況組織在一起,形成鮮明的對照,讓讀者從中明白道理。如將騏驥與駑馬對照,朽木和金石對照。設喻的方式有時先反后正,有時先正后反,內(nèi)容各有側重,句式也多變,讀來無板滯之感。有的比喻,單說比喻而把道理隱含其中,讓讀者思考,如“青出于藍”、“冰寒于水”。有的`先設比喻,再引出道理。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有的先設比喻,再用另外的比喻進一步論證。如先用“積土成山”“積水成淵”設喻,引出“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的道理,再用“不積跬步”“不積小流”作進一步論證。
。病⒈疚脑O喻十分豐富,使這篇闡述學習的道理的議論文變得形象生動,深入淺出,既有說服力又有感染力,請同學們認真總結本文設喻有何特點?
本文是闡述學習道理的議論文,通篇設喻,使所講道理形象生動,深入淺出,既有說服力又有感染力。本文的設喻特點:
、 以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情或現(xiàn)象作喻體。如:“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輮木為輪”、“騏驥”、“駑馬”、“蚓”“蟹”等,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物。這樣化深奧為淺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悅誠服。
⑵ 設喻方式多樣:
、 正面設喻。如“青出于藍”、“冰寒于水”、“輮木為輪”、“金就礪則利”等,從正面闡明學習的重要性。
、 正反設喻。如“蚓”和“蟹”,“騏驥”和“駑馬”,“鍥而舍之”和“鍥而不舍”,通過正反對照把所要說明的道理說得更具體明白。
、 反復設喻。如“跂而望”、“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連用幾個不同的比喻,使讀者加深對同一道理的理解。
、 設喻與說理結合緊密,形式十分靈活:
、 有的是將道理隱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藍”、“冰寒于水”、“鍥而舍之”、“鍥而不舍”。
、 有的先設喻,后引出道理。如第2段,作者先連用五個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
、 有的先設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進一步論證。如第3段第一層,作者先用“積土成山”、“積水成淵”設喻,引出“積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積跬步”、“不積小流”兩個比喻從反面進一步論證。
《勸學》重點難點整理2
《勸學》重 點句子翻譯:
1、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靛青是從蓼藍中提取的,但是顏色比蓼藍更深;冰是水所凝結成的,但比水更冷。
2、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
所以木材經(jīng)過墨線量過就能取直,刀劍等金屬制品在磨刀石上磨過就能變得鋒利。
3、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君子廣泛地學習而且每天對自己檢驗反省,就能智慧明達,并且行為沒有過失了。
4、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君子的天賦(同一般人)沒有差別,只是他們善于借助客觀條件罷了。
5、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所以不積累每一小步,就沒有辦法到達千里;不匯聚細流,就沒有辦法匯成江河大海。
6、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用刀刻東西如果中途放棄,那么腐朽的木頭也不能刻斷;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屬和石頭也能雕刻成功。
7、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
積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因而人的智慧自然獲得,圣人的思想就由此具備了。
8、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
登上高處招手,手臂并沒有加長,但是人們在遠處也能看得見。
9、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借助車馬的人,并不是走得快,但是能使人到達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并非善于游泳,卻能橫渡江河。
10、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強健的筋骨,向上卻能吃泥土,向下卻能飲泉水,這是因為它用心專一。
11、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螃蟹有六只腳和兩只鉗夾,除了蛇洞和黃鱔洞就沒有可以藏身的地方,是因為它用心浮躁啊。
《勸學》重點難點整理3
。薄ⅰ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胚@是轉(zhuǎn)折復句的緊縮形式,“而”是轉(zhuǎn)折連詞。第一分句的“青”應當是主語,“取之于藍”是偏正詞組作謂語(“取之”是正,“于藍”是偏)。“之”代替“青”使“青”復現(xiàn),從而產(chǎn)生強調(diào)的作用:兩個“于”用法不同:前一個要譯成“從”;后一個要譯成“比”,“于”在形容詞后面總是介引比較的對象。第一個“青”跟第二個“青”不同:前者是名詞,后者是形容詞。翻譯時兩個介詞結構要移到中心語前面作狀語。
、魄耙粋“青”,靛青,青藍色的染料,F(xiàn)在也叫“靛藍”!八{”,不是指顏色,《說文》:“藍,染青草也。一種可以提煉靛青染料的植物。又,白居易《憶江南》有“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藍”也是“染青草”。
譯文:“靛青從蓼藍里取來,卻是比蓼藍更青!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⑴轉(zhuǎn)折復句。
、啤澳堋边@里既不是名詞,也不是動詞,而是形容詞。上文“非利足也”,“利”也是形容詞!冻鰩煴怼罚骸跋鹊鄯Q之曰能!薄澳堋币彩切稳菰~!八,動詞,“能”的處所補語,上文“利足”也是“利于足”的省略形式。又,《韓非子·孤墳》:“故智術能法之士用,則貴重之臣必在繩之外矣!薄澳芊ā币彩恰澳苡诜ā保诜ㄖ品矫婺芨!敖^”,橫渡,《三峽》有“沿溯阻絕”。
譯文:“借助船和槳的,并不是在游泳方面能干,卻能橫渡江河!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本句的“利”和“強”詞義顯豁不晦。原句“爪牙之利,筋骨之強”都是主謂詞組,加上“之”字使“利”、“強”重讀也因而被強調(diào)。為什么要強調(diào)“利”和“強”這又是由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決定的,下文有“上食埃土,下飲黃泉”,都是“利”和“強”在一般條件下應當產(chǎn)生的作用。如果不是這樣,就寫成“利爪牙”、“強筋骨”,當然用不著有“之”字,也就不能寫成“利之爪牙,強之筋骨”了?傊,句式不同,所產(chǎn)生的修辭功能不同。
譯文:“蚯蚓沒有爪牙的銳利,筋骨的強勁!被蛘撸骸膀球緵]有銳利的爪牙,強勁的筋骨!边@樣,強調(diào)的重點轉(zhuǎn)移到“爪牙”和“筋骨”上了。
《勸學》重點難點整理4
1.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2.潭西南而望;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連詞,表轉(zhuǎn)折,相當于“卻”、“可是”。
3.君將哀而生之乎;吾嘗終日而思矣連詞,表修飾,可譯作“地”。
4.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而則知明而行無過矣。連詞,表并列,可不譯。
5.有蔣氏者;助詞,表停頓,并提示下文要說的原因。
6.者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者,代詞。組成名詞的“者字結構”,作“的人”講。
7.苛政猛于虎;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介詞,引進動作對象,作“對”、“向”講。
8.青,取之于籃,而青于藍。于,介詞。前者引進動作的處所,作“從”講;后者引進比較對象,作“比”講。
9.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10.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11.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
12.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13.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14.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
15.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16.舟已行矣,而劍不行;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連詞,表順承,相當于“就”、“于是”。另: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表遞進)軍驚而壞都舍(表比喻)
【《勸學》重點難點整理】相關文章:
有關勸學的重點難點講解12-11
《勸學》詞義整理11-19
《勸學》語文課重點難點講解12-11
《勸學》考點知識整理04-14
《勸學》知識點整理12-15
《勸學》重點字詞整理10-02
孫權勸學知識點整理02-26
《孫權勸學》知識點整理02-28
孫權勸學字詞知識點整理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