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沈從文《邊城》文學鑒賞
《邊城》是作者懷著濃厚的感情,用充滿詩意的筆觸描寫了湘西鄉(xiāng)下人純樸善良的民族品德和田園牧歌式的生活,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沈從文《邊城》文學鑒賞,希望大家喜歡。
一 、藝術(shù)語言的回歸美
《邊城》是一部懷舊的作品,一種帶著痛惜情緒的懷舊,作者創(chuàng)作時'心里懷著不可說的溫愛'[1],閱讀《邊城》,首先震撼讀者的
是沈從文的似乎不經(jīng)意的、淡如行云流水的語言,他那詩意的筆觸點染下的邊城宛如悠然自得的桃源。小說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yōu)美筆觸,表現(xiàn)自然、民風和人性的美,描繪了水邊船上所見到的風物、人情,是一幅詩情濃郁的湘西風情畫,充滿牧歌情調(diào)和地方色彩,形成別具一格的抒情鄉(xiāng)土小說。
“《邊城》的好處如世上的水無邊無際!薄哆叧恰返恼Z境回歸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可以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尋找到源頭,似乎是淡樸自然的老莊思想的折射,但又不是無為的。俏皮與自適在陶潛那里可以找到不少相似處,卻又有一些揉合那么多人生的憂傷,最后,以東坡相比,生命的通融無滯則十分相似。正如東坡年老總結(jié)一生文字所說的“行文大略如行云流水,初無定質(zhì),常行于所當行,止于所不可不止”,挪用到《邊城》上,再貼切不過了。
所以,在《邊城》之旅中,使人常常感到中國傳統(tǒng)藝術(shù)的美;貧w于民間,回歸于宇宙,上下通融,與一切萬物相融合,對一切人與物都那樣愛著,最后以最簡單樸素的文字寫出,這才形成了《邊城》這樣的極品。
“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專家們以這句話為《邊城》這數(shù)十年來的沉浮作注腳真是很對。
表現(xiàn)在語言上,沈從文返璞歸真,去掉了喧囂的詞藻,去掉了色彩強烈的句子,只求“言語的親切”。那些看來不用心修飾而卻又是很考究的句子,以自然為最高修辭原則,以恬靜之美為最高美學風范,構(gòu)成了沈從文的敘事風格。
《邊城》中,作者的取材和語言,都給人以回歸到人的生命之源的意境,與水有著不能分開的關(guān)系。小說中如水一般的抒情筆致,語言柔和清麗,明凈澄澈,自然流暢,平緩深遠,充溢蕩漾水的氣息!哆叧恰返沫h(huán)境、風情、人物的對話,以致由語言所創(chuàng)造的翠翠、老船夫、二老、大老無不顯示著這一特色;小說的語言既質(zhì)樸自然,又浮沉蘊藉,以詩如散文的凝重、情致融入鄉(xiāng)土寫實小說的寫作,產(chǎn)生回歸了鄉(xiāng)土的純和真的美文效果!办o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的魚游來游去可以計數(shù)!薄哆叧恰分袑π∠、白塔、老船工工作的渡口環(huán)境、氣候、祖孫的心態(tài)和話語交流,都富有詩性畫意的散文之美;描寫人的內(nèi)心活動和人際交流的語言,則回歸了人性的質(zhì)樸真誠,內(nèi)蘊豐富,意味深長,對描寫、揭示人物的心靈,和人與人交際的誠信,細膩、深邃、誠樸而又優(yōu)美,景和情都令人難忘,還有二老對翠翠的戲語,“回頭水里大魚來咬了你”,翠翠念叨著“翠翠被河里鯉魚吃去了!边@樣的異句重復(fù),顯然是作者有意為之,可以從多個角度看出它的水鄉(xiāng)風味,通俗、深刻而耐人尋味。
沈從文的文學語言有真意、去偽飾、具個性,追求純和美的美文效果。他在生機勃勃的湘西口語基礎(chǔ)上,吸取了書面語、文言語的特長,使他的小說長句精確、曲折而富韌性。在樸素質(zhì)樸、自然蘊藉的敘述中,注入詩的節(jié)奏,實現(xiàn)物我渾一的形象流動。如開頭部分“由四川過湖南去,靠東有一條官路------到茶峒小山城時,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有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只黃狗!焙芟褚皇仔≡,非常具有節(jié)奏感和美感,給人的感覺是輕松、愉快、休閑,聽著像一首小夜曲。而后邊寫到“翠翠抱膝坐在月光下”聽爺爺講述她父親母親的故事,到在夢中聽儺送為她唱小夜曲,寫得非常浪漫,又較為華麗、夸張。 沈從文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一位特立獨行、別具個性的日益引人注目的小說大師,他終生為之構(gòu)筑的“湘西世界”以其不可抗拒的藝術(shù)魅力和文化底蘊散發(fā)出渾厚自然的審美價值。他的作品雖然很少描寫驚心動魄的社會巨變和激烈復(fù)雜的矛盾沖突,但卻因風格的深遠自然、清靈純樸、和諧雋永而編織出一幅“鄉(xiāng)村中國”的美的圖畫。
二、回歸到嬰兒狀態(tài)的自然的原始人性之美
在沈從文的一篇文論中,他的一句話,為我們說出一個可概括《邊城》的最恰當?shù)男g(shù)語來:“我到北京城將近六十年,生命已瀕于衰老遲暮,情緒始終若停頓在一種嬰兒狀態(tài)中!边@“嬰兒狀態(tài)”四字逼真而傳神、真是不錯。
嬰兒狀態(tài)是人的原生狀態(tài)。它尚未被污濁的世俗所浸染。與那爛熟的成年狀態(tài)相比,它更多一些樸質(zhì)無華的天性,更多一些可愛的雅拙和迷人的純情,當一個嬰兒用了他清澈的目光看這個世界時,他必定要省略掉復(fù)雜、丑陋、仇恨、惡意、心術(shù)、計謀、傾軋、爾虞我詐。而在目光里剩下的,只是一個藍晶晶的世界,這個世界清明,充滿溫馨。沈從文寫道,這是一個“安靜和平”的世界。在這個世界里,人人都有一副好脾氣,好心腸,很少橫眉怒對,劍拔弩張,絕無“一個個象烏眼雞,恨不得你啄了我,我啄了你”的緊張與恐怖。“有人心中不安,抓了一把錢擲到船板上”,而“管渡船的必為一一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里去,儼然吵嘴里的認真神氣:‘我有了口糧,三斗米,七百錢,夠了!誰要你這個?!’”老船夫請人喝酒,能把酒葫蘆唱丟了。這邊地即使是作女的,都“永遠那么渾厚”、“守信自約”。沈從文的嬰兒狀態(tài),使他很自然地選擇了這些女孩兒。她們在沈從文小說中的存在,“嬰兒狀態(tài)”這樣一個題目顯示于我們,令我們?nèi)ニ伎肌?/p>
先秦道家認為宇宙浩緲無垠,人是渺小的,主張“無為”。正如莊子所言:“吾在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闭f明人雖是萬物之靈,卻無法獨立自存于宇宙之外,人只能作為自然的附屬物而存在,人本(天、自然)合一是中華遠古的一種文化心態(tài)。老子所謂“無為而無不為”就是返樸歸真,即回歸于自然、融合于自然,這便是老子追求的人生最高境界。沈從文正是本著這種古老的文化情緒走向文學創(chuàng)作的殿堂,他自稱“鄉(xiāng)下人”,出生于湘西黔北、川東交界的山區(qū)鳳凰縣,是苗族、土家族、漢族雜處的地方;他的血管里流著苗族“健
康的血液”,家庭出身世代行伍,他也在湘西的土著部隊當了7年兵,在長達千里的沅水流域,度過了“不易設(shè)想的痛苦怕人生活,也因之認識了舊中國一小角隅好壞人事”。并把“這一小角隅好壞人事”以藝術(shù)的靈光之筆帶給無數(shù)的讀者。他憑著愛和同情去看自己的鄉(xiāng)土、親人、士兵、農(nóng)婦、水手、和勤勞的少女。他迷戀故鄉(xiāng)的河流山川、風土人情,尤其是跑到北京之后對現(xiàn)代文明下都市社會里人性之惡的厭棄,希望返歸于湘西鄉(xiāng)人淳樸率真的善美人性。
因此在他的作品中,對湘西的描寫幾乎是田園牧歌式的,體現(xiàn)了生命與自然合一的精神境界。沈從文的小說,觸目皆是湘西的山光水色、花草樹木,美麗的大自然造就了這里的恬靜、和諧民風與古樸、淳厚的民情。凡讀過沈從文作品的人無不被他那情致纏綿的鄉(xiāng)土之愛所陶醉,使這里的蕓蕓眾生可愛又可憫!哆叧恰分邪揭浪摹安栳肌毙∩匠抢,人與自然息息相通,老船夫、翠翠與黃狗、渡船相依為命。主人公翠翠是生于這個青山綠水懷抱中的“孤雛”,“在風日里長養(yǎng)著,把皮膚曬得黑黑的,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yǎng)她且教育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一只小獸物。人又那么乖,和山頭黃麂一樣,從不想到殘忍的事情,從不發(fā)愁,從不動氣!贝浯涫巧驈奈目坍嫷囊粋純善少女的典型,是自然化的人的代表。另一方面,茶峒小鎮(zhèn)善良誠摯的平民百姓及古樸原始的人性描寫,構(gòu)成了一個令人神往的人間佳境,這里的人沒有狡詐與欺瞞,沒有敵意,表現(xiàn)出平等互愛的人倫關(guān)系及重信守約的人際關(guān)系。天保、儺送兩兄弟都愛上了翠翠,按風習應(yīng)有一場情敵間的決斗,但仍然以情誼為重妥善處理;老船夫管理渡船兢兢業(yè)業(yè),盡職盡責,從不謀利;吊腳樓上的婦人也是在盡一個*女應(yīng)盡的義務(wù);小有家業(yè)的船總順順也從不飛揚跋扈,而且慷慨灑脫,又能濟人之急;老船夫死后,與翠翠毫無血緣關(guān)系的馬夫楊馬兵毅然搬到渡口和翠翠一起生活;翠翠在儺送出走及爺爺死后,仍孤寂地守在渡口等待情人的歸來。作品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無一不體現(xiàn)了人與自然的高度契合,清馨古樸的湘西山水孕育了淳厚善良的邊地子民,自然美造就出作家理想化的人性美,這種“物我”間的和諧之愛陶冶了人的情操和靈魂,使生命在自然的神往中走向無限的自由,《邊城》的創(chuàng)作自覺或不自覺地認同了道家的傳統(tǒng)文化,在回歸自然中達到了與道家文化精神的吻合。在這里沈從文所要表現(xiàn)的“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yōu)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領(lǐng)導(dǎo)讀者去桃園旅行,卻想借重桃園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個小城小市中幾個愚夫俗子,被一件事牽連在一處時,各人應(yīng)有的一份哀樂,為人類‘愛’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說明”?梢哉f《邊城》是一幅理想社會的風情畫,一首贊美人性回歸自然的抒情詩。它“寄托著作者對人生的理想選擇是作者理想世界的象征”。
三 作者內(nèi)心的回歸之旅
有人說沈從文似乎得了遺忘癥,將從前種種經(jīng)歷忘卻了,我們換一種思路去追究,他絕非遺忘,而只是不去說(文革之后,他很少去向人訴說這場苦難)。他在《丈夫》中曾概括過一個水保:“但一上年紀,世界成天變,變來變?nèi)ミ@人有了錢,成過家,喝過酒,生兒育女,生活安舒,慢慢的轉(zhuǎn)成一個和平正直的人!边@段話實際上說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好好經(jīng)歷過了,便會起一種精神上的轉(zhuǎn)折。將這世界看多了,便也變得心胸豁達,去盡了火氣,便用了冷靜的目光看待一切。在完成作品的歷程中,作者已完成了一個從嬰兒狀態(tài)過渡到成人狀態(tài),又過渡到嬰兒狀態(tài)的過程。這種不成熟,實際上是一種超出成熟的成熟!叭收邜凵,智者愛水。”那如水的品質(zhì),卻是智者的品質(zhì)。作者的一生,曾被人理解為軟弱,其實并非是軟弱,而是一片滲透世界、達觀而又淡泊的心境。所以,沈從文才說:“但是我為自己,除了我的軟弱之外,我并不夸口!贝笾侨粲,他的呆,已是進入了一種高境的呆。
沈從文的所謂遺忘,也僅僅是表面的。他深深感受到的東西,竟如刻骨銘心一般并且頑強地滲透在他的《邊城》等作品之中。他對那些不能真正體味他作品的“城里人”說:“你們能欣賞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背后蘊藏的熱情忽略了;你們能欣賞我文字的樸實照例那作品背后隱伏的悲痛也忽略了!彼淖髌繁澈髤s又有著極現(xiàn)實又極恒定的東西。這些東西,是一些人生的基本形式和人類的基本生存狀態(tài)。沈從文小說的表面生活是平和的,溫情脈脈的,《邊城》就是始終處在一派淳樸之氣中的。然而這淳樸之氣下面,卻是深深的隔膜。順順與二老的隔膜,二老與大老的隔膜,二老與翠翠的隔膜,二老與老船夫的隔膜,老船夫與順順的隔膜,老船夫與翠翠的隔膜,翠翠與整個世界的隔膜(甚至對她自己都有隔膜),注定了一切都將在悲劇中了結(jié),那是靜靜的一種比啼哭與嚎叫深刻得多的悲劇。朱光潛先生曾對沈從文作過很本質(zhì)的斷語:深心里,是個孤獨者。這種孤獨感散發(fā)在《邊城》的字里行間!哆叧恰,這“邊”字,就有了一絲孤獨。作品一開頭:“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只黃狗!边@孤獨便又深了點。那獨立山頭的白塔,那類似于“夜渡無人舟自橫”的渡口景象,那一幅幅黃昏與夜晚的凄清幽遠的景色,無一莫把孤獨托現(xiàn)出來。
沈從文的回歸不顯悲壯,卻有著骨子里的一股子悲涼感。1949年之后的冷遇和輕視使他的自尊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傷害。他原本是想要付出一次極大的熱情去寫更多的史詩性的小說結(jié)果卻事與愿違。沈從文也就只能回歸到《邊城》為止,因為《長河》畢竟沒有完成,而《邊城》的至善至美襯托了現(xiàn)世的的庸俗和丑陋,像一部文學的《圣經(jīng)》一樣勸人要學會去擁有一顆善良的心?傮w上看,沈從文小說創(chuàng)作二十多年,共有短篇二百余篇,中長篇十余部,近三百萬字。這還不包括他的大量散文、評論隨筆等作品。一部《邊城》讓他達到了回歸湘西的最高點,這部典型性的地域題材作品在現(xiàn)代文學中是一座感動中國的高峰。
內(nèi)容簡介
在川湘交界的茶峒附近,小溪白塔旁邊,住著主人公翠翠和她爺爺老船夫。茶峒城里有個船總叫順順,他有兩個兒子,老大叫天保,老二叫儺送。
端午節(jié)翠翠去看龍舟賽,偶然相遇相貌英俊的青年水手儺(nuó)送,儺送在翠翠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時,儺送的兄長天保也喜歡上了翠翠,并提前托媒人提了親。天保告訴儺送一年前他就愛上了翠翠,而儺送告訴天保他兩年前就愛上了翠翠,天保聽了后也吃了一驚。然而此時,當?shù)氐膱F總以新磨坊為陪嫁,想把女兒許配給儺送。而儺送寧肯繼承一條破船也要與翠翠成婚。
兄弟倆沒有按照當?shù)仫L俗以決斗論勝負,而是采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達感情,讓翠翠自己從中選擇。儺送是唱歌好手,天保自知唱不過弟弟,心灰意冷,斷然駕船遠行做生意。
碧溪邊只聽過一夜儺送的歌聲,后來,歌卻再沒有響起來。老船夫忍不住去問,本以為是老大唱的,卻得知:唱歌人是儺送,老大講出實情后便去做生意。幾天后老船夫聽說老大坐水船出了事,淹死了……
碼頭的船總順順因為兒子天保的死對老船夫變得冷淡。船總順順不愿意翠翠再做儺送的媳婦。老船夫只好郁悶地回到家,翠翠問他,他也沒說起什么。夜里下了大雨,夾雜著嚇人的雷聲。第二天翠翠起來發(fā)現(xiàn)船已被沖走,屋后的白塔也沖塌了,翠翠去找爺爺卻發(fā)現(xiàn)老人已在雷聲將息時死去了…… 老軍人楊馬兵熱心地前來陪伴翠翠,也以渡船為生,等待著儺送的歸來。
創(chuàng)作背景
《邊城》成書于1934年4月,那正是沈從文愛情事業(yè)雙豐收的季節(jié)。1931年社會雖然動蕩不安,但總體上還是稍顯和平,這個時候中國有良知的文人,都在思考著人性的本質(zhì),沈從文自然是走在前沿的,于是,他希望通過自己對湘西的印象,描寫了一個近似于桃花源的湘西小城,給都市文明中迷茫的人性指一條明路。人間尚有純潔自然的愛,人生需要皈依自然的本性。
作品中女主人公翠翠的原型,是一個絨線鋪的姑娘。沈從文在行軍的途中,有一個叫趙開明的好友,在瀘溪縣城一家絨線鋪遇到了一個叫翠翠的少女,她長得俊秀。趙開明發(fā)誓要娶她為妻。17年后,沈從文乘坐的小船又停靠在瀘溪。他站在船頭上,回憶到翠翠的美麗形象,便朝絨線鋪走去,在門前意外地看到了一個和翠翠長得十分相似的少女,熟悉的眼睛、鼻子、薄薄的小嘴。沈從文驚訝得說不出話來。原來這是翠翠的女兒小翠。當年的翠翠嫁給了追求她的趙開明。這時她已死去,留下父女兩個。為了不打擾趙開明,沈從文沒有跟他打招呼,但感情上的震撼卻久久不能平復(fù)。翠翠,這個美麗、樸實的少女,他怎么也無法忘懷。1934年,他坐在院子里,在陽光下的棗樹和槐樹枝葉陰影間寫《邊城》時,翠翠的形象便躍然紙上。沈從文在《湘行散記·老伴》中提到:“我寫《邊城》故事時,弄渡船的外孫女明慧溫柔的品性,就從那絨線鋪子女孩脫胎而來!
作品鑒賞
主題思想
《邊城》寄托著沈從文“美”與“愛”的美學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現(xiàn)人性美的一部小說!哆叧恰窐O力謳歌的傳統(tǒng)文化中保留至今的美德,是相對于現(xiàn)代社會傳統(tǒng)美德受到破壞,到處充溢著物欲金錢主義的淺薄、庸俗和腐化墮落的現(xiàn)實而言的!哆叧恰访鑼懙南嫖,自然風光秀麗、民風純樸,人們不講等級,不談功利,人與人之間真誠相待,相互友愛。外公對孫女的愛、翠翠對儺送純真的愛、天保兄弟對翠翠真摯的愛以及兄弟間誠摯的手足之愛,這些都代表著未受污染的農(nóng)業(yè)文明的傳統(tǒng)美德。作者極力狀寫湘西自然之明凈,也是為了狀寫湘西人的心靈之明凈!哆叧恰穼懸愿枨蠡、兄弟讓婚、外公和翠翠相依之情,這些湘西人生命的形態(tài)和人生的方式,都隱含著對現(xiàn)實生活中古老的美德、價值觀失落的痛心,以及對現(xiàn)代文明物欲泛濫的批判。作者推崇湘西人的人生方式,也想以此重建民族的品德和人格。
藝術(shù)特色
《邊城》采用了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yōu)美筆觸描繪了湘西特有風土民情。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細膩的心理描寫。心理描寫是對人物在特定環(huán)境中的意志、愿望和思想感情等內(nèi)心活動的描繪;蛘归_人物的美好心靈,或揭露人物的丑惡靈魂,以表現(xiàn)人物的精神狀態(tài)和性格特征。其方法多種多樣:或通過對話、獨白、行動、姿態(tài)、面部表情等直接剖析;或采用幻想、夢境間接揭示;或借助景物描寫、氣氛渲染及周圍人物的反映等側(cè)面烘托。本文有兩種方式:一是通過人物的幻想、夢境來披露人物心理。翠翠離奇的“胡思亂想”,讓人感到漸漸有了自己心理的少女的孤單寂寞,以及愛情的幼芽時心靈的躁動;翠翠“頂美頂甜”的夢境,展示出對朦朧愛情的甜蜜感受和潛意識里對愛情的向往。二是通過人物在特定環(huán)境下的語言、神態(tài)的描寫,形成強烈的暗示,誘使讀者從人物的語言、神態(tài)上去體味人物的內(nèi)心奧秘。翠翠“帶著嬌,有點兒埋怨”地一再央求爺爺丟下渡船上的活回到她身邊,讓人感受到翠翠對爺爺?shù)臒o比依戀之情。聽著爺爺唱的“那晚上聽來的歌”,“翠翠自言自語說:‘我又摘了一把虎耳草了’”則讓人感受到情竇初開的翠翠對甜美愛情的神往。
二是詩畫般的環(huán)境描寫。小說中的環(huán)境描寫,不僅烘托了人物的心理活動使人物的情感沉浸在富有詩情畫意的氛圍中,而且為我們展示出湘西邊陲特有的清新秀麗的自然風光。在作者筆下,啼聲婉轉(zhuǎn)的黃鶯、繁密的蟲聲、美麗的黃昏、如銀的月色……奇景如畫,美不勝收。這些又都隨著人物感情世界的波動而自然展開;蚴且渣S昏的溫柔、美麗和平靜,反襯翠翠愛情萌動的內(nèi)心的躁動、落寞和薄薄的凄涼;或是以柔和的月光、溪面浮著的一層薄薄的白霧、蟲的清音重奏,烘托翠翠對儺送情歌的熱切期待,以及少女愛情的純潔和朦朧。
后世影響
沈從文一生寫下很多部小說和散文集,但是在他眾多的作品之中,《邊城》則占據(jù)著最重要的位置。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正是《邊城》奠定了沈從文先生在文學史上的歷史地位。1999年6月,《亞洲周刊》推出了“20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排行榜”,對20世紀全世界范圍內(nèi)用中文寫作的小說進行了排名,遴選出前100部作品。在這一排行榜中,魯迅的小說集《吶喊》位列第一,沈從文的小說《邊城》名列第二。但如果以單篇小說計,《邊城》則屬第一!哆叧恰繁蛔g成日本、美國、英國、前蘇聯(lián)等四十多個國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國、日本、韓國、英國等十多個國家或地區(qū)選進大學課本。
延伸影視作品:1985年,凌子風執(zhí)導(dǎo)《邊城》同名電影。
2020年4月,列入《教育部基礎(chǔ)教育課程教材發(fā)展中心 中小學生閱讀指導(dǎo)目錄(2020年版)》。
作者簡介
沈從文(1902—1988),原名沈岳煥,湖南鳳凰縣人,漢族(其父為漢族),但有部分苗族(沈從文祖母是苗族)和土家族(沈從文母親是土家族)血統(tǒng),現(xiàn)代著名作家(備注:雖然沈從文生活在當代,但是他的作品主要集中在1949年之前,所以只稱之為現(xiàn)代作家)、歷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說代表人物,筆名休蕓蕓、甲辰、上官碧、璇若等。14歲時,他投身行伍,浪跡湘川黔邊境地區(qū),1924年開始文學創(chuàng)作,抗戰(zhàn)爆發(fā)后到西南聯(lián)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學任教,建國后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工作,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服飾的研究,1988年5月因心臟病突發(fā),在其北京寓所逝世。
【沈從文《邊城》文學鑒賞】相關(guān)文章:
沈從文 邊城 文學賞析03-25
沈從文《邊城》 文學評論12-06
《邊城》 沈從文05-26
邊城 沈從文03-24
沈從文《邊城》介紹10-19
沈從文《邊城》賞析12-12
沈從文邊城教案03-30
沈從文《邊城》的分析04-22
沈從文邊城語錄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