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這詞寫于郴州貶所。上闋寫景,樓臺、渡口、桃源、旅館、斜陽,本可以構成一幅色調明快的山水畫。然而作者在描繪這些景致的時候,只通過一些看似平常的詞語的點染,便使本應明快的格調一下子變得沉悶起來。起首一個“失”、一個“迷”,為整首詞定下了凄迷的基調。前三句,反映出作者的迷惘。第四句,從“孤館春寒”寫出作者的孤獨之感;第五句,借杜鵑悲啼吐露自己怨憤之聲。上闋五句,句句寫景,句句含情,景為情設,情由景生,真的是情景交融!詞的下闋在這種迷離沉重的氛圍中直抒胸臆,作者的滿腔悲憤之情終于噴薄而出:遠方親友遙相問候的一封封書信,就像一塊塊沉重的磚,用它們砌出來的是那無窮的恨!那么,作者要表達的是一種什么樣的恨呢?在詞的結尾,他發(fā)出了這樣痛心疾首的一問:郴江啊,你本來圍著郴山轉就是了,可你為什么要流到湘水去呢?我們如果把它翻譯成秦觀的內心獨白,它應該是這樣的:秦觀啊,你本來可以有自己適意的生活,可是你為什么會被貶謫到這蠻荒之地來呢?這樣的一問,包含著對自己無端卷入政治漩渦的悔恨和對捏造罪名誣諂自己的卑鄙小人的痛恨。蘇軾作為秦觀的老師和知己,是深刻理解秦觀心中的這種痛和恨的,據(jù)說他在秦觀死后常在扇面書寫此詞的最后兩句,并痛惜不已:“少游已矣,雖萬人何贖!”
秦觀詞中,用清詞麗句寫離愁別緒的還有很多。他喜歡選用“輕”、“細”、“微”、“軟”、“小”、“柔”這一類的詞語來寫景、寫人、寫情。如:
“欲見回腸,斷盡金爐小篆香。”(《減字木蘭花》)
“纖云弄巧,飛星傳恨。”“柔情似水,佳期如夢。”(《鵲橋仙》)
“小闌外,東風軟。”(《夢揚州》)
“破暖輕風,弄晴微雨,欲無還有。”(《水龍吟》)
“夜月一簾幽夢,春風十里柔情。”(《八六子》)
“輕寒細雨情何恨,不道春難管。”(《虞美人》)
這類詞語輕柔曼妙,用于寫閑愁別緒是再貼切不過的了。秦觀詞中有很多流傳至今的名句。如:
“恨如芳草,凄凄刬盡還生。”(《八六子》)
“謾道愁須殢酒,酒未醒、愁已先回。”(《滿庭芳》)
“便做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江城子》)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鵲橋仙》)
這些名句,都是作者經(jīng)歷了許多磨難之后得出的心得,是用心血寫成的沉痛之語。然而,這些名句又是那樣的平易近人、質樸無華。就是這些名句,鮮明地體現(xiàn)了秦觀詞清麗和婉的詞風。
秦觀詞的第二個特點,就是“麗景凝愁”。舉兩首寫春愁的小詞為證。
第一首是《畫堂春》:
落紅鋪徑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園憔悴杜鵑啼,無奈春
歸!×猱嫎仟毶希瑧{闌手捻花枝。放花無語對斜暉,此恨誰
知。
起句點明季節(jié),“落紅鋪徑”、“水平池”都是暮春景色。第二句寫“雨”。八十年代有一首臺灣校園歌曲很有名,叫《三月里的小雨》,歌詞第一句是“三月里的小雨淅瀝瀝瀝下個不停”。秦觀這首詞也是寫的三月里的小雨,“霏霏”就是專門用來描寫小雨的一個詞,《詩經(jīng)》里就開始用了。秦觀寫雨最出奇的就是用了“弄晴”這兩個字,一下子就把雨寫活了。“弄晴小雨霏霏”,用現(xiàn)代白話翻譯出來,就是:那小雨像是要捉弄老天爺,堅決不讓他放晴似的,一直下個沒完。這樣寫,把小雨擬人化了,寫得像個調皮的小男孩,著實很有意思。第三句寫“園”。園內花草已憔悴,杜鵑在悲啼。第四句總結前三句,說這一切都是因為春天要歸去的緣故。上闋純是寫景,見物不見人。下闋僅用“獨上”、“憑闌”、“手捻”、“放花”、“無語”,一個寂寞多愁的人物形象便躍然紙上。作者就像一個高明的攝影師,人物的一舉一動都被他捕捉到鏡頭里來了:手捻花枝,憑欄俯瞰,見到的是凋零的花朵和憔悴的園林,只好把花放下,什么也不說,悵望著即將西沉的斜陽。多么的落寞惆悵,多么的黯然神傷!最后一句,語極沉重。“此恨誰知”,其實也是照映上闋對雨的描寫,雨是那么調皮,它是決不會知道傷心人恨有多深的。田同之《西園詞說》指出:“填詞結句,或以動蕩見奇,或以迷離稱雋……秦少游‘放花無語對斜暉,此恨誰知’,深得此法。”
第二首是《浣溪沙》:
漠漠輕寒上小樓,曉陰無賴似窮秋。淡煙流水畫屏幽!∽栽诨w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寶簾閑掛小銀鉤。
這首詞也是寫晚春的愁緒,不過寫法與《畫堂春》大不相同!懂嬏么骸肥巧祥爩懢埃麻爩懭,融情于景,寓愁于對人物細節(jié)的刻畫之中。秦觀的大多數(shù)詞都是這種寫法。而這首《浣溪沙》卻很特別。你看通篇除了一個“上”字是摹寫人的動作之外,全都是對事物的描寫:輕寒、小樓、曉陰、畫屏、飛花、絲雨、寶簾、銀鉤,由這些事物構成一個寂靜迷蒙的場景。如果要給這詞取一個題目,也許用《小樓上所見》是最合適的,因為第二句以下都是寫上樓后見到的事物。暮春的早晨,陰沉沉的,倒像是回到了深秋,就連屏風上畫著的流水煙云,都顯得那么疏淡清幽;淞,雨還在下著,只有那珠簾悠閑地掛在小銀鉤上。在這里,對這些具體事物的描寫,明顯揉進了作者的心情和感受。“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用夢來比喻落花,用愁來比喻細雨,被梁啟超稱為“奇語”(《藝蘅館詞選》)。試想,一個沒有“夢”、沒有“愁”的人,能夠有這么細致入微的體察和如此情深意切的比喻么?
總之,“清詞砌恨,麗景凝愁”,是秦觀詞最鮮明的藝術特色。張炎在《詞源》中說得好:“秦少游詞體制淡雅,氣骨不衰,清麗中不斷意脈,咀嚼無滓,久而知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