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解密秦觀最后的棲身地
秦觀的最后棲息地是哪里呢?以下是由小編J.L為您整理推薦的解密秦觀最后的棲身地,更多雜文閱讀歡迎繼續(xù)訪問(www.crossfitfinalpush.com/wenxue)。
歷年來有關秦觀遷葬地的史料和文章多有訛誤之處,輒謂其靈柩“遷葬于無錫惠山西三里之璨山”?记赜^靈柩遷葬地,也即最終葬址,實位于無錫惠山二茅峰間,而非無錫璨山。
北宋著名詞家秦觀(1049-1100)在后期生涯中,與恩師蘇軾一起成為殘酷政治斗爭的犧牲品。自北宋紹圣元年(1094)坐元祐黨籍,連遭貶斥。出為杭州通判,道貶處州監(jiān)鹽酒稅;三年,削秩徙郴州;四年,編管橫州;元符元年,除名,移雷州;哲宗元符三年(1100)徽宗立時放還,八月至藤州(今廣西藤縣),中暑臥華光亭,為客道夢中長短句,索水欲飲,水至,笑視之而卒,實八月十二日病逝。其靈柩先后暫厝于潭州(長沙)、故鄉(xiāng)高郵,再歸葬廣陵,其后又遷葬無錫惠山。然據徐培均先生《淮海居士長短句·附錄二·秦觀詞年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及周義敢、程自信、周雷《秦觀集編年校注·附錄·新編秦觀年譜》(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版)等記載,誤為“遷葬于無錫惠山西三里之璨山”,或“遷葬少游于無錫璨山,與徐夫人合墓”(高郵市文游臺景區(qū)內陳列室錄秦觀生卒資料據徐《年表》)。筆者多次專訪秦觀后裔,并查閱有關資料,反復核實,其事實真相是:秦觀靈柩遷葬地不在無錫惠山西三里的璨山,而在惠山二茅峰間。
無錫惠山
是秦觀生前獨鐘的隱居寶地
秦觀與蘇軾等去過無錫,時在北宋元豐二年(1079)。值“烏臺詩案”發(fā)生前兩個月,秦觀將去會稽(今浙江紹興)探視祖父及叔父,適逢蘇軾從徐州遷任湖州知府途中經過揚州高郵看望他,遂與偕行,渡大江,登金山,過無錫,游惠山,與蘇軾、參寥子作和唐人韻詩;后又經松江,至吳興,泊西觀音院,遍游諸寺,直到五月端午節(jié)后,才與蘇軾分手,赴會稽。
在與蘇軾等游惠山時,秦觀為此山景色迷戀,曾吟有唱和詩五古《同子瞻賦游惠山》(另題《同蘇子瞻、僧參寥游惠山》)三首(其一王武陵韻,其二寶群韻,其三朱宿韻)。如之一:“輟棹縱幽討,籃輿入青蒼。圓頂相邀迓,旃檀燎深堂。層巒淡如洗,杰閣森欲翔。林芳含雨滋,岫日隔林光。涓涓續(xù)清溜,靡靡傳幽香。俯仰佳覽眺,悠哉身世忘。”之二:“史君厭機械,所與惟散人。顧慚蒹葭陋,繆倚瓊枝新。上干青磝磝,下屬白磷磷。洞天不知老,金界無棲塵。緬彼人間世,烏蟾閱青旻。詎得踵三隱,山阿相與鄰。”又之三:“樓觀相復重,邈然閟深樾。九龍吐清泠,曾未絕。罌缶馳千里,真珠猶不減。況復從茶仙,茲焉試葵月。岸巾塵想消,散策佳興發(fā)。何以慰遨嬉,操觚繼前轍。”詩中表達了向往這別具洞天福地的世外桃源,至欲追隨古代高士隱居此山的愿望。
元符三年八月十二日,秦觀卒于藤州。其子湛(字處度)聞噩耗自旅次來奔喪,扶櫬北還;次年(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因黨爭又起,奉靈柩暫停殯于潭州;崇寧四年乙酉(1105)詔除黨人父兄子弟之禁,又五年丙戌,宋因星變,詔毀元祐黨人碑,敘復元祐黨籍劉摯、曾布、蘇軾等152人,此際秦湛奉父奔喪歸葬于廣陵西山蜀岡(今屬儀征市境內,其間先厝于高郵);徽宗政和六年丙申(1116)秦湛任常州通判(康熙《常州府志·秩官三》,其卸任后,卜居武進新塘鄉(xiāng)),值其母徐氏卒,復遷秦觀之柩合葬于無錫惠山二茅峰間。其時詞人李之儀所作《祭少游文》是唯一談到秦觀靈柩改葬的資料:“于是子之孤,羸然衰服,執(zhí)徐夫人之喪,來訃于予,曰:"將遷子之柩,合葬于惠山之陰……"李之儀的生年,經時賢考證,已確定為北宋仁宗慶歷八年(1048),卒年可定為徽宗政和八年(1118)(見王星、王兆鵬《李之儀卒年考實》,載《文學遺產》2005年第6期,第146-147頁),故其資料是可信的。又有明代邵寶《秦淮海先生祠記》云:“……先生在建中靖國間(按此為公元1101年,屬誤記,應為紹圣元年即1094年),以國史編修坐黨籍謫外,(元符三年八月)卒于藤,歸葬高郵。政和間,其子湛倅(指副職,通判)常州。遂遷葬于惠山……”
遷葬原因有二:一是前述惠山為乃父秦觀與蘇軾等同游共賞之地,且秦觀尤喜愛惠山美景,生前遂有隱身此山之愿,而秦湛任現職時無錫縣屬常州府管轄,故將先父靈柩移葬惠山之巔。據《錫山秦氏宗譜》載,秦湛之子秦南翁一支即繁衍于常州府無錫縣。二是秦觀曾在《送少章弟赴仁和主簿》詩中流露祖先本是江南人(會稽),后方遷居高郵:“我宗本江南,為將門列戟。中葉徙淮海,不仕但潛德。先祖實起家,先君始縫掖。議郎為名士,余亦忝詞客。風流以及汝,三通桂堂籍……”秦湛移櫬應有讓父魂歸江南的意圖。
秦觀靈柩
遷葬地在惠山二茅峰間
無錫惠山有三峰,按其高度遞增,分別為頭茅峰、二茅峰、三茅峰。二茅峰海拔300余米,峰間秦觀墓地面積約500平方米,墓周圍有石砌羅城(無錫語,意“圍墻”)。墓后聳立多株松柏,上有紫藤纏繞,覆蓋成林。墓前有清嘉慶十年(1805)后裔秦瀛修墓時重立的青石墓碑。碑約高1.4米,寬七八十厘米,厚二三十厘米;正面鐫刻著依稀可辨的楷書“秦龍圖墓”四個大字(按:南宋高宗建炎四年即公元1130年,秦觀被追贈直龍圖閣學士)。原有墓園,其中建有祠堂和碑亭,碑上刻有追贈的詔書。亭中立有詩石,上刻黃庭堅《送少章從翰林蘇公余杭》贊秦觀詩句:“東南淮海惟揚州,國士無雙秦少游,欲攀天關守九虎,但有筆力回萬牛。”墓前原有甬道、翁仲等,惜與祠堂、碑亭、詩石皆久已不存;墓后一泓直徑近2米的清泉,匯聚山間泉水,據史料載,一年四季未曾干涸。墓區(qū)近太湖,原可眺望萬頃煙波。
秦觀墓已經無錫市人民政府于20世紀80年代初修繕。1982年,秦觀34代裔孫美籍華人秦家聰(時任亞洲《華爾街日報(博客,微博)》駐北京記者)陪同其姐秦家德去無錫尋根!稛o錫日報》于次年春轉載了他同年發(fā)表在《華爾街日報》上的文章《登無錫惠山尋祖終償宿愿》。據有關資料,1984年無錫市文物保管委員會為墳堆修葺砌石,復重建墓園,園墻東西相距20米,呈橢圓形;無錫市人民政府于1986年在園中建立了“秦觀墓”的文物保護標示碑,在山林中開辟了墓道,與爬山大道相通(見吳新雷《游“秦園”訪秦觀墓》,載《古典文學知識》2007年第五期)。二茅峰頂有無錫市20世紀60年代修建、80年代重建的一座電視發(fā)射塔,1987年后從峰頂到山腳又修建了索道纜車。秦觀第34代裔孫無錫籍人士秦紹樛(原先后任儀征市廣播電視大學教務處、總務處主任,工會主席,現已退休)曾于1985年8月隨父秦志汾(時年72歲,1994年謝世)從惠山二茅峰北端拾級而上,登上峰頂,然后向南沿小道而下,約行200米山路即找到先祖秦觀墓地。墓地在現纜車道(沿山下方向行)的左側。而1994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淮海集箋注》(2000年重印),箋注者徐培均先生在該書第1752頁寫到,1985年清明后其訪秦觀墓,“于惠山二茅峰南麓得之,距主峰電視塔200余公尺,有碑題作"秦龍圖墓",久經風雨剝蝕,字跡漫漶,依稀可辨。墓地隱于荒山蔓草中,現已由無錫市以不等邊石塊砌成饅頭形墳墓,圍以繚墻。”(按:不知何故,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的《淮海居士長短句》附錄二《秦觀詞年表》中,撰者徐培均先生卻未能對秦觀“遷葬于無錫惠山西三里之璨山”之誤予以更正。)上世紀90年代后期,經秦觀33代裔孫、著名書法家、學者秦子卿先生建議,無錫市政府已在惠山二茅峰南麓修筑盤山公路直達峰間秦觀墓。秦子卿先生曾與秦紹樛先父秦志汾先生共同倡修《秦氏家譜》(1985年成,秦子卿作序)。另據《無錫史志》載,2002年10月10日,無錫秦氏后裔秦樂山、秦文淦、秦琴珍、秦基、秦志豪等十余人,與無錫市史志辦公室《無錫史志》執(zhí)行主編吳佳佳等登上惠山二茅峰,并在秦觀墓地合影留念。2005年8月初,安家儀征的秦紹樛同志返無錫,復登二茅峰,由盤山公路沿石級至峰間瞻仰先祖秦觀墓。于墓碑約20米處已豎有“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和“秦觀事跡簡介”兩塊標牌。
二茅峰下,惠山東麓,有明代秦觀后裔所建著名園林寄暢園,為今錫惠公園內一座歷史悠久、別具風格的古典園林。明弘治六年(1493)進士,曾任南京兵部尚書的秦觀第17代裔孫秦金,于正德年間(1506——1521),始購元惠山寺的“南隱房”、“漚寓房”兩所僧舍,改建成別墅園林,取名“鳳谷行窩”。后其族侄孫、官至湖廣按察使的秦梁整修此園,改名“鳳谷山莊”。秦梁侄、秦觀20代孫秦燿,官至湖廣巡撫,萬歷十九年(1591)因開倉賑濟災民蒙冤革職。去官家居時,對園林全面改造,歷七年于萬歷二十七年(1599)竣工,全園造景點嘉樹堂,清響齋、錦匯漪、知魚檻、涵碧亭等20處,并效古人追求隱逸之趣,聊抒抑郁,取王羲之“寄暢山水之情”句,而改“鳳谷山莊”為“寄暢園”,遂延稱至今。斯園又在清初順治、中期乾隆年間先后改擴建、全面整修。順治十四年(1657),秦觀第23代和第24代孫、秦燿的曾孫秦德藻、玄孫秦松齡父子,慕名造園藝術家張漣(陳從周主編《中國園林鑒賞辭典》等誤為“張鏈”)的技藝,特聘請其全面設計,且由其侄張鉽施工改建寄暢園,將原有布局重新作了安排,存精刪蕪,全面改造;巧疊山石,引二泉之流曲注其中,增添了八音澗、七星橋、美人石等若干景點,使園景更趨幽美?滴、乾隆祖孫二帝六次南巡均駐蹕或游覽該園,寫下不少翰墨詩章,先后題留“山色溪光”、“玉戛金樅”匾額。乾隆帝還“喜其幽致,攜圖以歸”,在頤和園內萬壽山東麓仿建一園命名為“惠山園”,后于嘉慶帝時改名為“諧趣園”,至今兩園一南一北,互為輝映,F今寄暢園園林布局仍以清時改建后的原貌為基礎。1988年1月,經國務院批準,是園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春秋四時,來名園和峰間秦觀墓游覽、瞻仰者絡繹不絕。秦觀若地下有知,定當含笑于九泉。
《泗涇秦氏宗譜》
載秦觀遷葬地“璨山”失實
潘寶明先生《尋找秦觀》(載《揚州文學》2001年第5期)散文中言,“待宋徽宗下詔,處度立即奉秦觀靈柩歸葬廣陵”,“但六年(按應十年)以后,還是遷葬于無錫惠山西三里的璨山”。當據徐培均先生校注的《淮海居士長短句》一書附錄二《秦觀詞年表》等記載,而該書又據其附錄三《傳記序跋》所載《泗涇秦氏宗譜小傳》(民國六年重修)中“政和中,遷葬無錫之璨山”的記述。但其記與秦觀靈櫬遷葬惠山二茅峰的實際不符?肌躲魶芮厥献谧V》,該譜在秦氏諸譜中晚出,可信度較差。“泗涇今屬上海市松江縣。其地秦氏,為十七世逢堯公入贅孫氏而由閘港內東旌表亭分遷而來。后裔遂輯《泗涇秦氏宗譜》,計有元亨利貞四集。是譜以纂修較晚,多由洞庭、閘溪諸譜匯錄,而于錫山譜甚非議之,亦有抄時改動之處,如元字全集中收陳師道《贈文憲公序》,實即陳作《秦少游字序》也。本書據民國六年丁巳鉛印本選輯。原版框高二十六厘米廣四十一厘米。”(秦子卿《泗涇秦氏宗譜》按語)此外,《泗涇秦氏宗譜》所繪泗涇秦氏一支列祖列宗多副肖像細觀皆完全相同,僅穿戴服飾有異,復令人生疑。至于該譜小傳載秦觀靈柩遷葬地出現失真和訛誤,也就不奇怪了。
又據著名學者吳新雷《游“秦園”訪秦觀墓》一文指出:“自宋元以來,惠山秦觀墓歷經滄桑,其確切位置長期湮沒,甚至以訛傳誤。如道光十七年(1837)王敬之刊本《淮海集》所附《重編淮海先生年譜節(jié)要》誤記為:"處度通判常州,遷葬先生于無錫惠山西三里之璨山。"……”潘文慨嘆:“可惜我未能找到他的墓,想是墓不大,又無重要的碑記,否則看一看古藤是否還在,為墓冢捧一抔土,獻一支花當是欣慰之事。”別無他因,系源于《泗涇秦氏宗譜小傳》《重編淮海先生年譜節(jié)要》《秦觀詞年表》《新編秦觀年譜》等先后記載失實,搞錯了秦觀遷葬地的緣故,遂致以訛傳訛相延至今。
【解密秦觀最后的棲身地】相關文章:
秦觀04-13
秦觀經典詩句04-10
秦觀小傳07-28
蝶戀花秦觀03-28
秦觀的古詩04-21
秦觀的詩詞01-29
秦觀的詩04-13
《春日》秦觀03-21
秦觀的名言12-30
秦觀的故事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