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琵琶行》的感悟
多少次滿懷虔誠,在心里潔爐焚香,捧讀這部千年經(jīng)典名篇,然后戴上語文老師標(biāo)志的老花鏡去文中探寶:最絕妙的地方莫過于從“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雨”開始之后的一段琵琶彈奏描寫——這也是多少年來“大家”的共識。每讀到這段,我總會調(diào)整心緒,放松神經(jīng),讓身體里每一個想象的細(xì)胞在一種輕松自如的狀態(tài)下盡情暢想:粗如急雨,小如私語,婉轉(zhuǎn)如流鶯,幽咽如澀泉,高潮時漿迸槍鳴,曲終時帛裂擲地。借這wWw.LWlm.com有形之喻,想象那早已消絕之音。然后興奮地問學(xué)生:你們會寫嗎——把一段稍縱即逝的聲音用文字生動地記錄下來?同時也捫心自問,然后坦率地告訴學(xué)生:老師也不會。其時,大有皰丁解完牛筋,提刀而立,為之躊躇滿志之態(tài)——似為完成了語文老師傳道授業(yè)之務(wù)。
今天重讀此文,不禁呆坐案前,心中頓時涌起滿腹生之無奈,它們盤桓在我狹小的心胸——淤積一處,嘆息不出。在偶遇琵琶女前,作者本“恬然自安”,生活在失憶的平和之中。用失憶去療治失意的傷痛,這似乎是一個古老的祖?zhèn)髅胤,記憶中陶淵明用過,荷蓧丈人用過。陶淵明手持菊花佇立于廬山之北,示人以失憶官場,荷蓧丈人端出雞湯款待孔子賢徒示人以失憶世務(wù)。追溯起來,人們大都以為其鼻祖非老莊莫屬。可是,生活中這種失憶的平和時常脆弱得像飄落窗臺的雪花,借著一點(diǎn)點(diǎn)溫?zé),就會消融殆盡。借著一位花容老去的無名歌女那一聲有京都聲的`琵琶旋律,作者內(nèi)心那道平和大堤霎那間堤潰浪涌:一是“是夕始覺有遷謫意”,進(jìn)而“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直至“江洲司馬青衫濕”。哦,失意原來是那爬上額頭的皺紋,記錄著生命的足跡,任憑你涂上厚厚的去皺霜耐心地搓揉,它們總會在你一抬頭間折疊起來。誰說:得何以喜,失何以憂?可誰又能斷定荷蓧丈人的餐桌前沒有飄散無奈的顆粒?誰又能斷定陶淵明手持菊花時沒有散落一地落漠?我想把淤積胸中的那一團(tuán)無奈嘆息而出,可硬被逼作兩行熱淚潸然而下。
【讀《琵琶行》的感悟】相關(guān)文章:
讀《琵琶行》有感11-09
我讀《琵琶行》有感12-02
讀李商隱詩集的感悟02-21
讀離騷后的感悟11-13
讀散文背影感悟07-18
讀季羨林論壓力的感悟02-12
讀季羨林談人生的感悟01-19
讀《徐志摩詩歌全集》的感悟09-10
讀雷鋒的故事后的感悟12-01
讀季羨林《論壓力》感悟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