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路遙和他的《平凡的世界》
引導語:《平凡的世界》安排孫家兄弟倆齊頭并進又相互映襯,通過他們兩條人生之道的曲折延伸,反映了當時農民的生存際遇,其重點又是突出孫少平外出謀生的艱難。今天,小編帶大家來看看關于《平凡的世界》和路遙背后的故事。
困厄
在《平凡的世界》第三卷,路遙描寫了這樣一個故事:老作家黑白和青年作家賈冰、古風鈴因為出版文學作品難,無奈向省委常務副書記吳斌 “求助”。細心探尋《平凡的世界》編輯出版歷程會發(fā)現(xiàn),路遙提出的出版難問題與該書第一部出版遭遇編輯“拒稿”有關。
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各種文學新思潮風起云涌,傳統(tǒng)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卻受到 “冷落”。甚至曾有批評家認為,路遙獲得巨大成功的中篇小說《人生》的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手法是落伍的。在這一背景下,是否繼續(xù)以現(xiàn)實主義文學觀念來結構 《平凡的世界》這部長篇巨著,的確讓路遙感到過疑惑。但是,路遙頑強地堅守了現(xiàn)實主義文學創(chuàng)作傳統(tǒng)。
在《人生》的出版取得巨大轟動效應之后,路遙并沒有止步,而是向著更高的文學目標進發(fā),那就是創(chuàng)作一部“自己感動規(guī)模最大的書”。這個目標是他埋藏多年的少年時代的夢想,是他40歲之前的人生宿愿。為了完成這個文學夢想,他開始了艱苦卓絕的創(chuàng)作準備。單單讀書的準備工作就令人難以望其項背。他為自己列出的長篇小說閱讀計劃達近百部。在 《平凡的世界》的創(chuàng)作手記《早晨從中午開始》中,路遙談到當時的讀書情景:“無論是汗流浹背的夏天,還是瑟瑟發(fā)抖的寒冬,白天黑夜泡在書中,精神狀態(tài)完全變成一個準備高考的高中生,或者成了一個純粹的‘書呆子’。 ”比讀書準備更為艱辛的是作品背景材料準備。為此,他借閱了從1975年到1985年十年間的 《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和一種省報、一種地區(qū)報和《參考消息》的全部合訂本,沒日沒夜地翻閱。為了有一個好的創(chuàng)作心境和更本真的生活體驗,路遙將第一部作品的創(chuàng)作之地選在生活條件極端惡劣的偏僻煤礦。他曾這樣回憶當時的生活狀態(tài):“為了約束自己的意志,每天的任務都限制得很死,完不成就不上床休息。工作間實際上成了牢房,而且制定了嚴厲的‘獄規(guī)’,絕不可以違反。”路遙以近乎自虐的方式進行《平凡的世界》的創(chuàng)作。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用“青春抑或生命”進行一次命運的“賭博”。
1986年,他完成了《平凡的世界》的第一部,并將書稿交給《當代》雜志社的青年編輯周昌義。路遙認為,周昌義是礦工出身,來自底層,應該更能夠理解他這部描寫底層群眾人生苦難的作品。遺憾的是,這位青年編輯對這部作品毫無興致。他后來回憶當時的審稿感受:“讀著讀著,興致沒了。沒錯,就是《平凡的世界》第一部,三十多萬字。還沒來得及感動,就讀不下去了。不奇怪,我感覺就是慢,就是啰嗦,那故事一點懸念也沒有,一點意外也沒有,全都在自己意料之中,實在很難往下看。”
周昌義的退稿,對路遙來說無疑是當頭棒喝。創(chuàng)作之前的出版疑慮,再次成為一個現(xiàn)實問題在他腦海中縈繞:什么是真正的文學?為什么自己這部作品不能被編輯認同?更為重要的是,三年埋頭創(chuàng)作而無暇顧及其他所帶來的生活壓力也接踵而至。這讓路遙一度深深地陷入了生活和精神的兩難困境。也許這就是路遙在第三部里選擇了這樣一個文學出版困難的故事情節(jié)的原因所在。
轉折
正當《平凡的世界》的出版陷入困境的時候,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青年編輯李金玉的出現(xiàn)改變了這部書的命運。李金玉無意中聽陜西作協(xié)的朋友透露路遙正在創(chuàng)作一部長篇小說,出于編輯的職業(yè)敏感,她去拜訪了路遙。為能更好地相互了解,李金玉特意在陜西作協(xié)停留長達一個多月時間,與那里的作家朋友聚會、交流,與路遙交朋友,談天說地,相互溝通。她和路遙傾心交流,聽他講自己的故事和創(chuàng)作情況。她的真誠感動了路遙,讓路遙決定把《平凡的世界》交給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出版。
但是,當李金玉興致勃勃帶著《平凡的世界》第一部書稿回京時,有人卻提出了不同意見,認為李金玉沒有拿到原本受命組約的賈平凹的長篇小說《浮躁》而拿到了《平凡的世界》,是“丟了西瓜撿了芝麻”。這并沒有改變李金玉對路遙書稿價值的認同。雖然從事編輯工作不久,但李金玉堅信自己對書稿價值的判斷。她說:“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作品,書中表現(xiàn)的經歷苦難的人們不向苦難低頭、積極向上的精神和美好的道德情感深深地感動著我。 ”
在李金玉的不懈堅持和艱難斡旋下,《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終于在1986年由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以精裝和平裝兩種版本出版發(fā)行。第一部的出版雖然并未在評論界乃至讀者中引起巨大反響,卻為路遙繼續(xù)完成第二部創(chuàng)作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于是,第二部書稿的創(chuàng)作工作更緊張、更急迫地開展起來了。1987年春天,《平凡的世界》第二部完成創(chuàng)作,這時的路遙已經耗盡了精力。他在給編輯李金玉的信中說:“我無力再做其他艱巨的思考,整天像白癡一樣呆坐著,或幽靈一般在城墻下徘徊。”
路遙沒有想到,《平凡的世界》第二部出版時,命運發(fā)生了180度的大轉彎,產生了巨大的社會反響。不僅讀者反響強烈,而且大眾媒體也極為關注。當時的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長篇小說連播節(jié)目決定連播此書,可以說在社會上掀起了一股 《平凡的世界》熱。數不勝數的讀者來信從四面八方寄給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寄給路遙。在這樣的強烈期待中,1988年6月,路遙完成了第三部的創(chuàng)作。由此,《平凡的世界》這部長達數百萬字的經典之作也走進了千萬個讀者的心,成為當代中國文學殿堂里的一部力作。
啟示
1991年,《平凡的世界》榮獲“第三屆茅盾文學獎”。在《生活的大樹萬古長青》這篇答謝辭中,路遙表達了他對責任編輯李金玉的謝意,他說:“特別要感謝中國文聯(lián)出版公司及本書的責任編輯李金玉,他們熱情而慷慨地發(fā)表、播出和出版了這本書,才使書中的故事又回到了創(chuàng)作這些故事的人們中間。”然而,1992年11月7日,路遙因積勞成疾而英年早逝,走完了他像流星一樣閃亮卻又短暫的一生。
回首《平凡的世界》的編輯出版歷程,不難發(fā)現(xiàn)這部經典之作經歷了冰火兩重天的不同命運。《當代》雜志的編輯周昌義曾經反思過他當年評審 《平凡的世界》的問題。他說:“可惜那是1986年的春天,傷痕文學過去了,正流行反思文學、尋根文學,正流行現(xiàn)代主義。當時的中國人,饑餓了多少年,眼睛都是綠的。讀小說,都是如饑似渴的,不僅要讀情感,還要讀新思想、新觀念、新形式、新手法。那時候的文學,肩負著思想啟蒙、文化復興的任務,不滿足讀者標新立異的渴求,就一無是處。”導致周昌義放棄《平凡的世界》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他當時對文學創(chuàng)作有著先入為主的現(xiàn)實觀念,即更重視社會流行,而忽略文學創(chuàng)作的多樣性,以及文學創(chuàng)作的主題意義和思想價值。這也是《平凡的世界》當初不被文學評論界認可的一個重要原因。
與此相反,李金玉沖破了當時文學編審的觀念偏頗,更加注重作品的主題價值以及思想意義。她說,《平凡的世界》最讓她感動的是對人生苦難主題、人生價值意義的深層探究,以及對社會道德情感的深層描摹。這也是她為什么能頂住壓力,無怨無悔地助推《平凡的世界》出版的根本原因。
路遙檔案
路遙,原名王衛(wèi)國,漢族,中國當代土生土長的農村作家。1949年12月3日生于陜西榆林市清澗縣一個貧困農民家庭,7歲時因為家里困難被過繼給延川縣農村的伯父。曾在延川縣立中學學習,1969年回鄉(xiāng)務農。這段時間里他做過許多臨時性的工作,并在農村一小學中教過一年書。
1973年進入延安大學中文系學習,其間開始文學創(chuàng)作。大學畢業(yè)后,任《陜西文藝》(今為《延河》)編輯。1980年發(fā)表《驚心動魄的一幕》,獲得第一屆全國優(yōu)秀中篇小說獎。
1982年發(fā)表中篇小說《人生》描寫一個農村知識青年的人生追求和曲折經歷,引起很大反響,獲全國第二屆優(yōu)秀中篇小說獎,改編成同名電影后,獲第八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轟動全國!对诶щy的日子里》獲1982年《當代》文學中長篇小說獎,同年加入了中國作家協(xié)會。
1988年完成百萬字的長篇巨著 《平凡的世界》,以恢弘的氣勢和史詩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現(xiàn)當代城鄉(xiāng)社會生活的長篇小說。路遙因此榮獲第三屆茅盾文學獎,且該書未完成時即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廣播。1992年11月17日上午8時20分,路遙因肝硬化腹水醫(yī)治無效在西安逝世,年僅42歲。
【路遙和他的《平凡的世界》】相關文章:
《平凡的世界》路遙11-28
路遙的《平凡的世界》心得04-19
路遙平凡的世界語錄11-01
路遙《平凡的世界》感悟范文12-26
路遙《平凡的世界》的經典語錄大全06-24
關于路遙的《平凡的世界閱讀心得》05-17
路遙的《平凡的世界》心得6篇04-20
路遙的《平凡的世界》心得(6篇)04-20
路遙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續(xù)集04-01
學習路遙的《平凡的世界》,大家有何感想?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