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黃帝內(nèi)經(jīng)白話文:至真要大論
黃帝內(nèi)經(jīng)中的至真要大論主要傳達了什么意思呢?主要講了什么呢?
黃帝問道:五運相互交 和主歲,太過不及交 替為用,我已經(jīng)知道了。六氣分治一年中,主管司天在泉,其氣來時是怎樣的?岐伯再拜而回答說:問的多麼英明啊!這是自然變化的基本規(guī)律,人體 的機能活動是與天地變化相適應(yīng)的。
黃帝道:人體 與司天在泉之氣相適應(yīng)的情況是怎樣的呢?岐伯說:這是受自然規(guī)律所主宰的,是一般醫(yī)生疑惑難明的。
黃帝道:我要知道它的道理。岐伯說:厥陰司天,氣從風(fēng)化;少陰司天,氣從熱化;太陰司天,氣從濕化;少陽司天,氣從火化;陽明司天,氣從燥化;太陽司天,氣從寒化。根據(jù)客氣所臨的臟位,來確定其疾病。
黃帝道:在泉之氣的氣化是怎樣的?岐伯說:與司天同一規(guī)律,間氣也是如此。
黃帝道:間氣是怎樣的呢?岐伯說:分司在司天和在泉之左右的,就叫做間氣。
黃帝道:與司天在泉有何分別?岐伯說:司天在泉主歲之氣,主管一年的氣化,間氣之氣,主一步(六十日多)的氣化。黃帝道:很對!
一歲之中氣化的情況是怎樣的呢?岐伯說:厥陰司天為風(fēng)化,在泉為酸化,歲運為蒼化,間氣為動化;少陰司天年為熱化,在泉為苦化,歲運不司氣化,間氣為灼化;太陰司天為濕化,在泉為甘化,間氣為柔化;少陽司天為火化,在泉為苦化,歲運為丹化,間氣為明化;陽明司天為燥化,在泉為辛化,歲運為素化,間氣為清化;太陽司天為寒化,在泉為咸化,歲運為玄化,間氣為藏化。所以作為一個治病的醫(yī)生,必須明了六氣所司的氣化,以及五味、五色的產(chǎn)生與五臟之所宜,然后才可以對氣化的太過、不及和疾病發(fā)生的關(guān)系有了頭緒。
黃帝道:厥陰在泉而從酸化,我早就知道了。風(fēng)的氣化運行又怎樣呢?岐伯說:風(fēng)氣行于地,這是本于地之氣而為風(fēng)化,其他火濕燥寒諸氣也是這樣。因為本屬于天的,是天之氣,本屬于地的,是地之氣,天地之氣相互通化合,六節(jié)之氣分而后萬物才能生化。所以說:要謹慎地察侯氣宜,不可貽誤病機。就是這個意思。
黃帝道:主治疾病的藥物怎樣?岐伯說:根據(jù)歲氣來采備其所生化的藥物,則藥物就不會有所遺略了。
黃帝道:為什麼要采備歲氣所生化的藥物?岐伯說:因其能得天地精專之氣,故氣全而力厚。
黃帝道:不屬司歲之氣生化的藥物,又怎樣呢?岐伯說:其氣散而不專。所以非司歲和司歲的藥物比較,形質(zhì)雖同,卻有等級上的差別,氣味有厚薄之分,性能有躁靜之別,療效有多少的不同,藥力所及也有深淺之異。就是這個道理。
黃帝道:主歲之氣傷害五臟,應(yīng)當怎樣來說明?岐伯說:以臟氣所不勝之氣來說明,就是這個問題的要領(lǐng)。
黃帝道:治療的方法怎樣?岐伯說:司天之氣婬勝于下的,以其所勝之氣來平調(diào)之;在泉之氣婬勝于內(nèi)的,以其所勝之氣來治療之。黃帝道:對。
負氣平和之年怎樣呢?岐伯說:仔細觀察陰陽病變之所在,來加以調(diào)整,達到平衡為目的。正病用正治法,反病用反治法。
黃帝道:先生說觀察陰陽之所在來調(diào)治,醫(yī)論中說人迎和寸口脈相應(yīng),象牽引繩索一樣大小相等的,稱為平脈。那麼陰脈所在寸口應(yīng)該怎樣呢?岐伯說:看主歲是南政還是北政,就可以知道了?
黃帝道:請你詳盡地講給我聽。岐伯說:北政的年份,少陰在泉,則寸口不應(yīng);厥陰在泉,則右脈不應(yīng);太陰在泉,則左脈不應(yīng)。南政的年份,少陰司天,則寸口不應(yīng);厥陰司天,則右脈不應(yīng);太陰司天,則左脈不應(yīng)。凡是寸口脈不應(yīng)的,尺寸倒侯或復(fù)其手就可以見了。
黃帝道:尺部之候怎樣?岐伯說:北政的年份,三陰在泉,則寸部不應(yīng);三陰司天,則尺部不應(yīng)。南政的年份,三陰司天,則寸部不應(yīng);三陰在泉,則尺部不應(yīng)。左右脈是相同的。所以說:能掌握其要領(lǐng)的,用很少的語言就可以介紹完了,如果不知其要領(lǐng),就會茫無頭緒。就是這個道理。黃帝道:很對。
司天在泉之氣,婬勝于內(nèi)而發(fā)病的情況是怎樣的?岐伯說:厥陰在泉之年,風(fēng)氣婬盛,則地氣不明,原野昏暗不清,草類提早結(jié)實。人們多病灑灑然振栗惡寒,時喜伸腰呵欠,心痛而有撐滿感,兩側(cè)脅里拘急不舒,飲食不下,胸膈咽部不利,食入則嘔吐,腹脹,多暖氣,得大便或轉(zhuǎn)失氣后覺得輕快好象病情衰減,全身沉重。
少陰在泉之年,熱氣婬盛,川澤中陽氣蒸騰,陰處反覺清明。人們多病腹中時常鳴響,逆氣上沖胸脘,氣喘不能久立,寒熱,皮膚痛,眼模糊,齒痛,目下腫,惡寒發(fā)熱如瘧狀,少腹疼痛,腹部脹大。氣候溫 熱,蟲類遲不伏藏。
太陰在泉之年,草類提早開花,濕氣婬盛,則崦谷之間昏暗渾濁,黃色見于水位,與至陰之氣色相交 和。人們多病飲邪積聚,心痛,耳聾,頭目不清,咽喉腫脹,喉痹,陰病而有出血癥狀,少腹疼痛,小便不通,氣上沖頭痛,眼如脫出,項部似拔,腰象折斷,大腿不能轉(zhuǎn)動,膝彎結(jié)滯不靈,小腿肚好象裂開樣。
少陽在泉之年,火氣婬盛,則郊野煙明,時寒時熱。人們多病泄瀉如注,下痢赤白,少腹痛,小便赤色,甚則血便。其余癥候與少陰在泉之年相同。
陽明在泉之年,燥氣婬盛,則霧氣清冷昏暗。人們多病喜嘔,嘔吐苦水,常嘆息,心脅部疼痛不能轉(zhuǎn)側(cè),甚至咽喉干,面暗如蒙塵,身體干枯而不潤澤,足外側(cè)反熱。
太陽在泉之年,寒氣婬盛,則天地間凝肅慘栗。人們多病少腹疼痛牽引睪丸、腰脊,向上沖心而痛,出血,咽喉痛,頜部腫。黃帝道:對。
怎樣治療呢?岐伯說:凡是在泉之氣,風(fēng)氣太過而侵婬體內(nèi)的,主治用辛涼,輔佐用苦味,用甘味來緩和肝木,用辛味來散其風(fēng)邪;熱氣太過而侵婬體內(nèi)的,主治用咸寒,輔佐用甘苦,以酸味來收斂陰氣,用苦味藥來發(fā)泄熱邪;濕氣太過而侵婬體內(nèi)的,主治用苦熱,輔佐用酸淡,用苦味藥以燥濕,用淡味藥以滲泄?jié)裥?火氣太過而侵婬體內(nèi)的,主治用咸冷,輔佐用苦辛,用酸味來收斂陰氣,以苦味藥發(fā)泄火邪;燥氣太過而侵婬體內(nèi)的,主治用苦溫 ,輔佐用甘辛,以苦味泄下;寒氣太過而侵婬體內(nèi)的,主治用甘熱,輔佐用苦辛,用咸水以瀉水,用辛味以溫 潤,以苦味來鞏固陽氣。黃帝道:對。
司天之氣的變化又怎樣呢?岐伯說:厥陰司天,風(fēng)氣婬勝,則天空塵;璋,云霧擾動不寧,寒季行春令,流水不能結(jié)冰,蟄蟲不去潛伏。人們多病胃脘,心部疼痛,上撐兩脅,咽膈不通利,飲食不下,舌本強硬,食則嘔吐,冷瀉,腹脹,便溏泄,瘕,小便不通,病的根本在脾臟。如沖陽脈絕,多屬不治的死證。
少陰司天,熱氣婬勝,則天氣郁熱,君火行其政令,熱極則大雨將至。人們多病胸中煩熱,咽喉干燥,右脅上脹滿,皮膚疼痛,寒熱,咳喘,唾血,便血,衄血,鼻塞流涕,噴嚏,嘔吐,小便為色,甚則瘡瘍,浮腫,肩、背、臂、臑以及缺盆等處疼痛,心痛,肺脹,腹脹滿,胸部脹滿,氣喘咳嗽,病的根本在肺臟。如尺澤脈絕,多屬不治的死證。
太陽司天,濕氣婬勝,則天氣陰沉,烏云滿布,雨多反使草木枯槁。人們多病浮腫,骨痛陰痹,陰痹之病按之不知痛處,腰脊頭項疼痛,時時眩暈,大便困難,陽痿,饑餓而不欲進食,咳唾則有血,心悸如懸,病的根本在腎臟。如太溪脈絕,多屬不治的死證。
少陽司天,火氣婬勝,則溫 熱之氣流行,秋金之令不平。人們多病頭痛,發(fā)熱惡寒而發(fā)瘧疾,熱氣在上,皮膚疼痛,色便黃赤,傳于里則便為水病,身面浮腫,腹脹滿,仰面喘息,泄瀉暴注,赤白下痢,瘡瘍,咳嗽吐血,心煩,胸中熱,甚至鼻流涕出血,病的根本在肺臟。如天府脈絕,多屬不治的死證。
陽明司天,燥氣婬勝,則樹木繁榮推遲,草類生長較晚。筋骨發(fā)生變化,大涼之氣使天氣反常,,樹木生發(fā)之氣被抑制而郁伏于下,草類的花葉均現(xiàn)焦枯,應(yīng)該蟄伏的蟲類反而出動。人們多病在胠脅疼痛,寒涼清肅之氣感受之后則為瘧疾,咳嗽,腹中鳴響,暴注泄瀉,大便稀溏,心脅突然劇痛,不能轉(zhuǎn)側(cè),咽喉干燥,面色如蒙塵,腰痛,男子蘈疝,婦女少腹疼痛,眼目昏昧不明,眼角疼痛,瘡瘍癰痤,病的根本在肝臟。如太沖脈絕,多屬不治的死證。
太陽司天,寒氣婬勝,則寒氣非時而至,水多結(jié)冰,如遇戊癸火運炎烈,則有暴雨冰雹。人們多病血脈變化于內(nèi),發(fā)生癰瘍,厥逆心痛,嘔血,便血,衄血,備塞流涕,善悲,時常眩暈仆倒,胸腹?jié)M,手熱,肘臂攣急,腋部腫,心悸甚,胸脅胃脘不舒,面赤木黃,善噯氣,咽喉干燥,甚至面黑如飴,口渴欲飲,病的根本在心臟。如神門脈絕,多屬不治的死證。所以說,由脈氣的搏動,可以測知其臟器的存亡。黃帝說:對。
怎樣治療呢?岐伯說:司天之氣,風(fēng)氣婬勝,治以辛涼,佐以苦甘,以甘味緩其急,以酸味瀉其邪;,熱氣婬勝,治以咸寒,佐以苦甘,以酸味收斂陰氣;濕氣婬勝,治以苦熱,佐以酸辛,以苦味藥燥濕,以淡味泄?jié)裥叭鐫裥吧跤谏喜慷袩,治以苦味?性之藥,佐以甘心,汗解法恢復(fù)其常態(tài)而止;火氣婬勝,治以咸冷,佐以苦甘,以酸味收斂陰氣,以苦味藥發(fā)泄火邪,以酸味藥復(fù)其真氣,熱婬與火婬所勝相同;燥氣婬勝,治以苦溫 ,佐以酸辛,以苦味下其燥結(jié);寒氣婬勝,治以辛熱,佐以苦甘,以咸味藥泄其寒邪。黃帝:對!
本氣不足而邪氣反勝所致之病,應(yīng)當怎樣治療?岐伯說:風(fēng)氣在泉,而反被清氣勝的,治以酸溫 ,佐以苦甘,以辛味藥平之;熱氣在泉,而寒氣反勝的,治以甘熱,佐以苦辛,以咸味藥平之;濕氣在泉,而熱氣反勝的,治以苦冷,佐以咸甘,以苦味藥平之;或握在泉,而寒氣反勝的,治以甘熱,佐以苦辛,以咸味藥平之;燥氣在泉,而熱氣反勝的,治以平寒,佐以苦甘,以酸味之藥平之;以冷熱平和為方制所宜;寒氣在泉,而熱氣反勝的,治以咸冷,佐以甘心,以苦味藥平之。
黃帝問道:司天之氣被邪氣反勝所致之病,應(yīng)當怎樣治療?岐伯說:風(fēng)氣司天而清涼之氣反勝的,治用酸溫 ,佐以甘苦;熱氣司天而寒水之氣反勝的,治用甘溫 ,佐以苦酸辛;濕氣司天而熱氣反勝的,治用苦寒,佐以苦酸;火氣司天而寒氣反勝的,治用甘熱,佐以苦辛;燥氣司天而熱氣反勝的,治用辛寒,佐以苦甘;寒氣司天而熱氣反勝的,治用咸冷,佐以苦辛。
黃帝道:六氣偏勝引起人體 發(fā)病等情況是怎樣的?岐伯說:厥陰風(fēng)氣偏勝,發(fā)為耳鳴頭眩,胃中翻騰混亂而欲吐,胃脘橫鬲處寒冷;大風(fēng)屢起,倮蟲不能滋生,人們多病胠脅氣滯,化而成熱,則小便黃赤,胃脘當心處疼痛,上支兩脅,腸鳴飧泄,少腹疼痛,利下赤白,病甚則嘔吐,咽膈之間閣塞不通。
少陰熱氣偏勝,則病心下熱,常覺饑餓,臍下有動氣上逆,熱氣游走三焦;炎暑到來,樹木因之流津,草類因之枯萎,人們病嘔逆,煩躁,勝部脹滿而痛,大便溏瀉,傳變變成血痢。
太陰熱濕偏勝,火氣郁于內(nèi)則蘊藏釀成瘡瘍,流散在外則病生于胠脅,甚則心痛,熱氣阻格在上部,所以發(fā)生頭痛,喉痹,項強;單純由于濕氣偏勝而內(nèi)郁,寒迫下焦,痛于頭頂,牽引至眉間,胃中滿悶;多雨之后,濕化之象方始出現(xiàn),少腹?jié)M脹,腰臀蔀重而強直,妨礙入房,時時泄瀉如注,足下溫 暖,頭部沉重,足脛浮腫,水飲發(fā)于內(nèi)而浮腫見于上部。
少陽火氣偏勝,熱氣客于胃,煩心,心痛,目赤,欲嘔,嘔酸,易饑餓,耳痛,小便赤色,易驚,譫妄;暴熱之氣消爍津液,草萎枯,水干涸,介蟲屈伏,人們少腹疼痛,下痢赤白。
陽明燥金偏勝,則清涼之氣發(fā)于內(nèi),左胠脅疼痛,大便溏泄,內(nèi)則咽喉窒塞,外為臑疝;大涼肅殺之氣施布,草木之花葉改色,有毛的蟲類死亡,人們病胸中不舒,咽喉窒塞而咳嗽。
太陽寒氣偏勝,凝潥之氣時至,有非時之冰凍,羽類之蟲延遲生化。發(fā)病為痔瘡,瘧疾,寒氣入胃則生心病,陰部生瘡瘍,房事不利,連及兩股內(nèi)側(cè),筋肉拘急麻木,血脈凝滯,絡(luò)脈郁滯充盈而色變,或為便血,皮膚因氣血否塞而腫,腹中痞滿,飲食減少,熱氣上逆,而頭項巔頂腦戶等處疼痛,目珠疼如脫出,寒氣入于下焦,傳變成為水瀉。
黃帝道:怎樣治療?岐伯說:厥陰風(fēng)氣偏勝致病,治用甘清,佐以苦辛,用酸味瀉其勝氣;少陰熱氣偏勝致病,治用心寒,佐以苦咸,用甘味瀉其勝氣;太陰濕氣偏勝致病,治用咸熱,佐以辛甘,用苦味瀉其勝氣;少陽火氣偏勝致病,治用辛寒,佐以甘咸,用甘味瀉其勝氣;陽明燥金偏勝致病,治用酸溫 ,佐以辛甘,用苦味瀉其勝氣;太陽寒氣偏勝致病,治用苦熱,佐以辛酸,用咸味瀉其勝氣;
黃帝道:六氣報復(fù)引起人體 發(fā)病等情況是怎樣的?岐伯說:問得真詳細啊!厥陰風(fēng)氣之復(fù),則發(fā)為少腹部堅滿,腹脅之內(nèi)拘急暴痛,樹木倒臥,塵沙飛揚,倮蟲不得繁榮;發(fā)生厥心痛,多汗,嘔吐,飲食不下,或食入后又吐出,筋脈抽痛,眩暈,手足逆冷,甚至風(fēng)邪入脾,食入痹阻不能消化,必吐出而后己。如果沖陽脈絕,多屬不治的死證。
少陰火氣之復(fù),則懊儂煩熱從內(nèi)部發(fā)生,煩躁,鼻塞流涕,噴嚏,少腹絞痛;火勢盛而燔的,咽喉干燥,大便時泄時止,動氣生于左腹部而向上逆行于右側(cè),咳嗽,皮膚痛,突然失音,心痛,昏迷不省人事,繼續(xù)則灑淅惡寒,振栗寒戰(zhàn),譫語妄動,寒罷而發(fā)熱,口渴欲飲水,少氣,骨軟萎弱,腸道梗塞而大便不通,肌膚浮腫,呃逆,噯氣;少陰火熱之氣后化,因此流水不會結(jié)冰,熱氣流行過甚,介蟲不蟄伏,病多痱疹,瘡瘍,癰蛆,痤,痔等外癥,甚至熱邪入肺,咳嗽,鼻淵。如果天府脈絕,多屬不治的死證。
太陰濕氣之夏,則濕氣變化而大行,于是發(fā)生身體沉重,胸腹?jié)M悶,飲食不消化,陰氣上逆,胸中不爽,水飲生于內(nèi),咳喘有聲;大雨時常下降,洪水淹沒了田地,魚類游行于陸地,人們病發(fā)頭頂痛而重,抽痛瘛疭更加厲害,嘔吐,神情默默,口吐清水,甚則濕邪入腎,泄瀉頻甚而不止。如果太溪脈絕,多屬不治的死證。
少陽熱氣之夏,則大熱將至,干燥灼熱,介蟲亦死亡。病多驚恐瘛疭,咳嗽,衄血,心熱煩躁,小便頻數(shù),怕風(fēng),厥逆之氣上行,面色如蒙浮塵,眼睛因而瞤動不寧,火氣內(nèi)生則上為口糜,嘔逆,吐血,便血,發(fā)為瘧疾,則惡寒鼓栗,寒極轉(zhuǎn)熱,咽喉部干槁,渴而善飲,小便變?yōu)辄S赤,少氣,脈萎弱,氣蒸熱化則為水病,傳變?yōu)楦∧[,甚則邪氣入肺,咳嗽,便血,如果尺澤脈絕,多屬不治的死證。
陽明燥金這復(fù),則清肅之氣大行,樹木蒼老干枯,獸類因之多發(fā)生疫病。人們的疾病生于胠脅,燥氣偏行于左側(cè),善于嘆息,甚則心痛痞滿,腹脹而泄瀉,嘔吐苦水,咳嗽,呃逆,煩心,病在膈中,頭痛,甚則邪氣入肝,驚駭,筋攣。如果太沖脈絕,多屬不治的死證。
太陽寒氣之復(fù),則寒氣上行,水結(jié)成雨與冰雹,禽類因此死亡。人們的病心胃生寒氣,胸膈不寬,心痛痞滿,頭痛,容易傷悲,時常眩仆,納食減少,腰臀蔀疼痛,屈伸不便,低裂坼,冰厚而堅,陽光不溫 暖,少腹痛牽引睪丸并連及腰脊,逆氣上沖于心,以致唾出清水或呃逆噯氣,甚則邪氣入心,善忘善悲。如果是神門脈絕,多屬不治的死證。黃帝道:對。
怎樣治療呢?岐伯說:厥陰復(fù)氣所致的病,治用酸寒,佐以甘辛,以酸瀉其邪,以甘緩其急;少陰復(fù)氣所致的病,治用咸寒,佐以苦辛,以甘瀉其邪,以酸味收斂,辛苦發(fā)散,以咸堅;太陰復(fù)氣所致的病,治用苦熱,佐以酸辛,以苦瀉其邪,燥其濕、滲其濕;少陽復(fù)氣所致的病,治用咸冷,佐以苦辛,以咸味堅,以酸味收斂,以辛苦發(fā)汗,發(fā)汗之藥不必避忌熱天,但不要觸犯溫 涼的藥物,少陰復(fù)氣所致的病,用發(fā)汗藥物時與此法相同;陽明復(fù)氣所致的病,治用辛溫 ,佐以苦甘,以苦滲泄,以苦味通下,以酸味補虛;太陽復(fù)氣所致的病,治用咸熱,佐以甘辛,以苦味堅其脆弱。
凡治各種勝氣復(fù)氣所致之病,寒的用熱,熱的用寒,溫 的用清,清的用溫 ,氣散的用收斂,氣抑的用發(fā)散,燥的使用潤澤,急的使用緩和,堅硬使用柔軟,脆弱的使用堅固,衰弱的補,亢盛的瀉。用各種方法安定正氣,使其清靜安寧,于是病氣衰退,各歸其類屬,自然無偏生之害。這是治療上的基本方法。黃帝道:對。
氣有上下之分,是什麼意思?岐伯說:身半以上,其氣有三,是人身應(yīng)天的部分,所以是司天之氣所主持的;身半以下,其氣亦有三,是人身應(yīng)地的部分,所以是在泉之氣所主持的。用上下來指明它的勝氣和復(fù)氣,用氣來指明人身部位而說明疾病。“半”就是指天樞。所以上部的三氣勝而下部的三氣都病的,以地氣之名來命名人身受病的臟氣;下部的三氣勝而上部的三氣都病的,以天氣之名來命名人身受病的臟氣。以上所說,是指勝氣已經(jīng)到來,而復(fù)氣尚屈伏未發(fā)者而言;若氣已經(jīng)到來,則不能以司天在泉之名以區(qū)別之,當以復(fù)氣的情況為準則。
黃帝道:勝復(fù)之氣的運動,有一定的時候嗎?到時候是否一定有勝復(fù)之氣呢?岐伯說:四時有一定的常位,而勝復(fù)之氣的有無,卻不是不必然的。
黃帝道:請問是何道理?岐伯說:初之氣至三之氣,司天之氣所主,是勝氣常見的時位;四之氣到終之氣,是在泉氣之所主,是復(fù)氣常見的時位。有勝氣才有復(fù)氣,沒有勝氣就沒有復(fù)氣。黃帝道:對。
復(fù)氣已退而又有勝氣發(fā)生,是怎樣的?岐伯說:有勝氣就會有復(fù)氣,沒有一定的次數(shù)限制,氣衰減才會停止。因之復(fù)氣之后又有勝氣發(fā)生,而勝氣之后沒有相應(yīng)的復(fù)氣發(fā)生,就會有災(zāi)害,這是由于生機被傷的緣故。
黃帝道:復(fù)氣反而致病,又是什麼道理呢?岐伯說:復(fù)氣所至之時,不是它時令的正位,與主時之氣不相融洽。所以大復(fù)其勝,而反被主時之氣所勝,因此反而致病。這是指火、燥、熱三氣來說的。
黃帝道:治療之法怎樣?岐伯說:六氣之勝所致的,輕微的隨順它,嚴重的制止它;復(fù)氣所致的,和緩的平調(diào)它,暴烈的消弱它。都宜隨著勝氣來治療其被抑伏之氣,不論其次數(shù)多少,總以達到和平為目的。這是治療的一般規(guī)律。黃帝道:對。
客氣與主氣的勝復(fù)是怎樣的?岐伯說:客氣與主氣二者之間,只有勝沒有復(fù)。黃帝道:其逆與順怎樣區(qū)別?岐伯說:主氣勝是逆,客氣勝是順,這是自然規(guī)律。
黃帝道:客氣與主氣相勝所致之病是怎樣的?岐伯說:厥陰司天,客氣勝則病耳鳴,振掉,眩暈,甚至咳嗽;主氣勝則病胸脅疼痛,舌強難以說話。
少陰司天,客氣勝則病鼻塞流涕,噴嚏,頸項強硬,肩背部悶熱,頭痛,神疲無力,發(fā)熱,耳聾,視物不清,甚至浮腫,出血,瘡瘍,咳嗽氣喘;主氣勝則心熱煩躁,甚則脅痛,支撐脹滿。
太陰司天,客氣勝則病頭面浮腫,呼吸氣喘;主氣勝則病胸腹?jié)M,食后胸腹悶亂。
少陰司天,客氣勝則病亦疹發(fā)于皮膚,以及赤游丹毒,瘡瘍,嘔吐氣逆,喉痹,頭痛,咽喉腫,耳聾,血溢,內(nèi)癥為瘛疭;主氣勝則病胸滿,咳嗽抑息,甚至咳而有血,兩手發(fā)熱。
陽明司天,清氣復(fù)勝而有余于內(nèi),則病咳嗽,衄血,咽喉窒塞,心鬲中熱,咳嗽不止,出現(xiàn)吐白血就會死亡。
太陽司天,客氣勝則病大關(guān)節(jié)不利,內(nèi)為強拘攣瘛疭,外為運動不便;主氣勝則病筋骨振搖強直,腰腹時時疼痛。厥陽在泉,客氣勝則病大關(guān)節(jié)不利,內(nèi)為痙強拘攣瘛疭,外為運動不便;主氣勝則病筋骨振搖強直,腰腹時時疼痛。少陰在泉,客氣勝則病腰痛,尻、股、膝、髀足等部位病瞀熱而酸,浮腫不能久立,二便失常;主氣勝則病逆氣上沖,心痛發(fā)熱,膈內(nèi)及諸痹都發(fā)作,病發(fā)于胠瘛脅,汗我不收,四肢厥冷因之而起。
太陰在泉,客氣勝則病足痿,下肢沉重,大小便不時而下,濕客下焦,則發(fā)為濡瀉以及浮腫、前陰病變;主氣勝則病寒氣上逆而痞滿,飲食不下,甚至發(fā)為疝痛。
少陽在泉,客氣勝則病腰腹痛而反惡寒,甚至下痢白沫、小便清白;主氣勝則熱反上行而侵犯到心胸,心痛,發(fā)熱,中焦格拒而嘔吐。其他各種癥候與少陰在泉所致者相同。
陽明在泉,客氣勝則清涼之氣動于下部,少腹堅滿而頻頻腹瀉;主氣勝則病腰重,腹痛,少腹生寒,大便溏泄,寒氣逆于腸,上沖胸中,甚則氣喘不能久立。
太陽在泉,寒氣復(fù)勝而有余于內(nèi),則腰、尻疼痛,屈伸不利,股、脛、足、膝中疼痛。黃帝道:對。
治法應(yīng)該怎樣?岐伯說:上沖的抑使下降,陷下的舉之使上升,有余的折其勢,不足的補其虛,以有利于正氣的輔助,以適宜的藥食來調(diào)和,必須使主客之氣安泰,根據(jù)其寒溫 ,客主之氣相同的用逆治法,相反的用從治法。
黃帝道:治寒用熱,治熱用寒,主客之氣相同的用逆治,相反的用從治,我已經(jīng)知道了。應(yīng)該用哪些適宜的味呢?岐伯說:厥陰風(fēng)木主氣之時,其瀉用酸,其補用辛;少陰君火與少陽相火主氣之時,其瀉用甘,其補用咸;太陰濕土主氣之時,其瀉用苦,其補用甘;陽明燥金主氣之時,其瀉用辛,其補用酸;太陽寒水主氣之時,其瀉用锨,其補用苦;厥陰客氣為病,補用辛,瀉用酸,緩用甘;少陰客氣為病,補用咸,瀉用甘,收用酸;太陰客氣為病,補用甘,瀉用苦,緩用甘;少陽客氣為病,補用锨,瀉用甘,耎堅用咸;陽明客氣為病,補用酸,瀉用辛,泄用苦;太陽客氣為病,補用苦,瀉用咸,堅用苦,潤用辛。開發(fā)腠理,使津液和利陽氣通暢。黃帝道;對。
請問陰陽各分之為三,是什麼意思?岐伯說:因為陰陽之氣各有多少,作用各有不同的緣故。
黃帝道:何以稱為陽明?岐伯說:兩陽相合而明,故稱陽明。黃帝道:何以稱為厥陰?岐伯說:兩陰交 盡,故稱為厥陰。
黃帝道:氣有多少,病有盛衰,因之治療有緩急,方劑有大有小,請問其中的一般規(guī)律怎樣?岐伯說:病氣有高下之別,病位有遠近之分,癥狀有內(nèi)外之異,治法有輕重的不同,總之以藥氣適達病所為準則。
《大要》說,君藥一,臣藥二,是奇方的制度;君藥二,臣藥四,是偶方的制度;君藥二,臣藥三,是奇方的制度;君藥二,臣藥六,是奇方,攻下不用偶方;補益與治療上部的方制宜緩,補益與治療下部的方制宜急。急的氣味厚,緩的氣味薄。方制用藥要恰到病處,就是指此而言。如果病所遠,藥之氣味中道者,當調(diào)劑藥食的時間,病在上可先食而后藥,病在下可先藥而后食,不要違反這個制度。所以適當?shù)闹委煼椒,病位近用奇方或偶方,宜制小其方藥之量,病位遠用奇偶之方,宜制大其方藥之量,方劑大的是藥味數(shù)少而量重,方制小的是藥味數(shù)多而量輕。味數(shù)多的可至九味,味數(shù)少的可用兩味。用奇方而病不去,則用偶方,叫做重方;用偶方而病不去,則用相反的藥味來反佐,以達治療之目的。所謂反佐,就是佐藥的性味,反而與病情的寒熱溫 涼相同。黃帝道:對。
病生于風(fēng)熱濕火燥寒的,我已經(jīng)知道了。生于三陰三陽之標的怎樣治療?岐伯說:懂得病生于本,反過來就會明白病生于標,治療病生于本的方法,反過來就是治療病生于標的方法。黃帝道:對。
六氣的勝氣,怎樣侯察呢?岐伯說:當勝氣到來的時候進行侯察。清氣大來是燥氣之勝,風(fēng)木受邪,肝病就發(fā)了;熱氣大來是火氣之勝,燥金受邪,肺病就發(fā)生了;寒熱氣大來,是水氣之勝,火熱受邪,心病就發(fā)生了;濕氣大來是土氣之勝,寒水受邪,脾病就發(fā)生了;這些都是感受勝氣之邪而生病的。如果遇到運氣不足之年,則邪氣更甚;如主時之氣不和,也會使邪氣更甚;遇月廓空的時候,其邪亦甚。重復(fù)感受邪氣,其病就危重了。有了勝氣,其后必然會有復(fù)氣。
黃帝道:六氣到來時的脈象是怎樣的?岐伯說:厥陰之氣到來,其脈為弦;少陰之氣到來,其脈為鉤;太陰之氣到來,其脈為沉;少陽之氣到來,其脈為大而浮;陽明之氣到來,其脈為澀;太陽之氣到來,其脈為大而長。氣至而脈和緩的是平人,氣至而脈應(yīng)過甚的是病態(tài),氣至而脈相反的是病態(tài),氣至而脈不至的是病態(tài),氣未至而脈已至的是病態(tài),陰陽交 錯更易的其病危重。
黃帝道:六氣各有標本,變化所不同,是怎樣的?岐伯說:六氣有從本化的,有從標化的,有不從標本的。
黃帝道:我希望聽你詳細地講講。岐伯說:少陽、太陰從本化,少陰、太陰既從本又從標,陰明、厥陰不從標本而從其中氣。所以從本的化生于本;從標的化生于標;從中氣的化生于中氣。
黃帝道:脈與病似相同而實相反的,怎樣診察呢?岐伯說:脈至與癥相從,但按之不鼓擊于指下,諸似陽證的,都是這樣。黃帝道:凡是陰證而相反的,其脈象怎樣?岐伯說:脈至與癥相從,但按之卻鼓指而強盛有力。
所以各種疾病開始發(fā)生,有生于本的,有生于標的,有生于中氣的;治療時有治其本而得愈的,有治其標而得愈的,有治其中氣而得愈的,有治其標而得愈的,有逆治而得愈的,有從治而得愈的。所謂逆其病氣而治,其實是順治;所謂順其病氣而治,其實是逆治。
所以說:知道了標與本的理論,用之于臨床 就不會有困難;明白了逆與順的治法,就可正確的進行處理而不產(chǎn)生疑問。就是這個意思。不知道這些理論,就不足以談?wù)撛\斷,卻足以擾亂經(jīng)旨。故《大要》說:技術(shù)粗淺的醫(yī)生,沾沾自喜,以為什麼病都能知道了,結(jié)果他認為是熱證,言語未了,而寒病又開始顯露出來了。他不了解同是一氣所生的病變而有不同的形證,診斷迷惑,經(jīng)旨錯亂。就是這個道理。
標本的理論,扼要而廣博,從小可及大,舉一個例子可以了解許多病的變化。所以懂得了標與本,就易于掌握而不致有所損害,察之屬本與屬標,就可以使病氣調(diào)和,明確復(fù)之氣,就可以為群眾的榜樣。天道的學(xué)問,就算得徹底了。
黃帝道:勝氣復(fù)氣的變化,時間的早晚怎樣?岐伯說:大凡所勝之氣,勝氣到來就發(fā)病,待病氣積聚之時,而復(fù)氣就開始萌動了。復(fù)氣,是勝氣終了的時候開始的,得其氣之時位則加劇。勝氣有輕重,復(fù)氣也有多少,勝氣和緩,復(fù)氣也和緩,勝氣虛,復(fù)氣也虛,這是自然變化的常規(guī)。
黃帝道:勝復(fù)之氣的發(fā)作,萌動之時不當其時位,或后與時位而出現(xiàn),是什麼緣故?岐伯說:因為氣的發(fā)生和變化,盛和衰有所不同。寒暑溫 涼盛衰的作用,表現(xiàn)在辰戌丑未四季月之時。故陽氣的發(fā)動,始于溫 而盛于暑;陰氣的發(fā)動,始于涼而盛于寒。春夏秋冬四季之間,有一定的時差。故《大要》說:因春天的溫 暖,成為夏天的暑熱,因秋天的肅殺,成為冬天的凜冽。謹慎體察四季月的變化,伺望氣候的回歸,如此可以見到氣的結(jié)束,也可以知道氣的開始。就是這個意思。
黃帝道;四時之氣的差分有常數(shù)否?岐伯說:大多是三十天。黃帝道:其在脈象上的反應(yīng)是怎樣的?岐伯說:時差與正常時相同,待其時過而脈亦去!睹}要》說:春脈無沉象,夏脈無弦象,動脈無澀象,秋脈無數(shù)象,是四時生氣閉塞。沉而太過的是病脈,弦而太過的是病脈,澀而太過的是病脈,數(shù)而太過的是病脈,參差而見的是病脈,去而復(fù)見的是病脈,氣未去而脈先去的是病脈。氣去而脈不去的是病脈,脈與氣相反的是死脈。所以說:氣與脈之相守,象權(quán)衡之器一樣不可有所差失,大凡陰陽之氣,清靜則生化就正常,擾動則導(dǎo)致疾病發(fā)生。就是這個道理。
黃帝道:幽和明是什麼意思?岐伯說:太陰、少陰兩陰交 盡,叫做幽;太陽、少陽兩陽和明,叫做明。幽和明配合陰陽,就有寒暑的不同。
黃帝道:分和至是什麼意思?岐伯說:氣來叫做至,氣分叫做分;氣至之時其氣同,氣分之時其氣就異。所以春分秋分的二分和夏至冬至的二至,是天地正常氣化紀時的綱領(lǐng)。
黃帝道:先生所說的春秋之氣開始在前,冬夏之氣開始于后,我已知道了。然而六氣往復(fù)運動,主歲之時有非固定不變,其補瀉方法是怎樣的?岐伯說:根據(jù)司天、在泉之氣所主之時,隨其所宜,正確選用藥味,是治療上的主要關(guān)鍵。左右間氣的治法與此相同!洞笠氛f:少陽主歲,先甘后咸;陽明主歲,先辛后酸;太陽主歲,先咸后苦;厥陰主歲,先酸后辛;少陰主歲,先甘后咸;太陰主歲,先苦后甘;佐以所宜的藥物,助其生化之源泉,就掌握了治療致病的規(guī)律。黃帝道:講得對!
許多疾病的發(fā)生,都由于風(fēng)寒暑濕燥火六氣的變化。醫(yī)經(jīng)上說:實證用瀉法治療,虛癥用補法治療,我把它告訴了醫(yī)工,但是醫(yī)工們運用了它,還不能收到十全的效果。我要這些重要的理論得到普遍運用,并且能夠收到桴鼓相應(yīng)的效果,如撥刺、雪污一樣,對于望聞問切的診察方法和技術(shù),可以告訴我嗎?岐伯說:審查疾病和發(fā)展變化的機理,切勿失卻氣宜。就是這個意思。
黃帝道:請問疾病發(fā)生和發(fā)展變化機理是怎樣的?岐伯說:凡是風(fēng)病,振搖眩暈,都屬于肝。凡是寒病,收引拘急,都屬于腎。凡是氣病,喘急胸悶,都屬于肺。凡是濕病,浮腫脹滿,都屬于脾。凡是熱病,神志昏亂,肢體抽搐,都屬于火。凡是疼痛,瘙癢的瘡瘍,都屬于心。凡是厥逆,二便不痛或失禁 ,都屬于下焦。凡是痿癥,喘逆嘔吐,都屬于上焦。凡是口噤不開,鼓頜戰(zhàn)抖,神志不安,都屬于火。凡是痙病,頸項強急,都屬于濕。凡是氣逆上沖,都屬于火。凡是脹滿腹大,都屬于熱。凡是躁動不安,發(fā)狂越常,都屬于火。凡是突然發(fā)生強直,都屬于風(fēng)。凡是因病有聲,叩之如鼓,都屬于熱。凡是浮腫,疼痛酸楚,驚駭不寧,都屬于火。凡是轉(zhuǎn)筋反折,排除的水液,都屬于熱。凡是排泄的水液澄明清冷,都屬于寒。凡是嘔吐酸水,急劇的下利,都屬于熱。所以《大要》說:謹慎地掌握病機,分別觀察其所屬關(guān)系,有邪、無邪均必須加以推求,實證、虛證都要詳細研究,首先分析五氣中何氣所勝,然后疏通其血氣,使之調(diào)達舒暢,而歸于和平。就是這個意思。黃帝道:講得對。
藥物五味有陰陽之分,它們的作用怎樣?岐伯說:辛甘發(fā)散的屬陽,酸苦涌泄的屬陰,咸味涌泄的屬陰,淡味滲泄的屬陽。辛甘酸苦咸淡六者,或收斂,或發(fā)散,或緩和,或急暴,或燥濕,或潤澤,或柔軟,或堅實,根據(jù)病情之所宜運用,以條理氣機,使陰陽歸于平衡。
黃帝道:有的病不是用調(diào)氣之法所能治愈的,應(yīng)該怎樣治療?有毒無毒之藥,哪種先用,哪種后用?我想知道它的方法。岐伯說:有毒無毒藥物的使用,以適應(yīng)所治病癥的需要為原則,根據(jù)病情的輕重制定方劑大小。
黃帝道:請你講講方劑的制度,岐伯說:君藥一,臣藥二,是小方的組成法;君藥一,臣藥三,佐藥五,是中等方的組成法;君藥一,臣藥三,佐藥九,是大方的組成法。寒病用熱藥治療,熱病用寒藥治療,病輕的逆其病氣而治,病重的從其病氣而治,堅實的削弱它,有客邪的驅(qū)除它,因勞所致的溫 養(yǎng)它,耗散的收斂它,虛損的溫 補它,安逸的通行它,驚悸的平靜它,在上者使之上越,在下場得使之下奪,或用按摩,或用湯浴,或迫使其外出,或劫截其發(fā)作,或用開導(dǎo),或用發(fā)泄,以適合病情為度。
黃帝道:什麼叫逆從?岐伯說:逆就是正治法,從就是反治法。反治藥的多少,要根據(jù)病情而定。
黃帝道:反治是怎樣的?岐伯說:就是熱因寒用,寒因熱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要制伏疾病的本質(zhì),必先探求發(fā)病的原因。反治法開始時藥性與病性似乎相同,但最終其藥性與病性是相反的?梢杂脕砥瞥e滯,消散堅塊,調(diào)暢氣機,使疾病痊愈。黃帝道:對。
調(diào)暢氣機而病得痊愈的是怎樣的呢?岐伯說:或用逆治,或用從治,或先逆后從,或先從后逆,疏通氣機,使其調(diào)達,這就是調(diào)氣的治法。黃帝道:對。
病有內(nèi)臟與體表相互影響的,如何治療?岐伯說:從內(nèi)臟影響到體表的,先治其內(nèi)臟病;從體表影響到內(nèi)臟的,先治其體表病;從內(nèi)臟影響到體表而偏重于內(nèi)臟的,先治其體表病,后治其內(nèi)臟病;內(nèi)臟與體表沒有相互影響的,就治其發(fā)病部位所主之病。黃帝道:對。
火熱之病,反復(fù)惡寒發(fā)熱,有如瘧疾之狀,或一天一發(fā),或間隔數(shù)天一發(fā),這是什麼緣故?岐伯說:因為勝復(fù)之氣相遇的時候,陰陽之氣有多少的關(guān)系。陰氣多而陽氣少,則發(fā)作的間隔時日就長;陽氣多而陰氣少,則發(fā)作的間隔時日就短。這是勝氣與復(fù)氣的相互搏斗,也是寒熱盛衰的關(guān)鍵。瘧疾的原理也是這樣。
黃帝道:醫(yī)論上說,治寒證當用熱藥,治熱證當用寒藥,醫(yī)工是不能違背這些準則而改變其規(guī)律的。但是有些熱病,服寒藥后更熱;有些寒病,服熱藥后更寒。不但原有的寒與熱仍舊存在,而且更有新病增加,這應(yīng)該怎樣治療呢?岐伯說:凡是用寒藥而反熱的,應(yīng)該滋其陰,用熱藥而反寒的,應(yīng)該補其陽,這就是探求其根本而治的方法。黃帝說:對。
服寒藥而反熱,服熱藥而反寒,是什麼原因呢?岐伯說:僅注意治療其亢盛之氣,而忽略了虛弱之根本,所以有相反的結(jié)果。
黃帝道:有的并非由于治療亢盛之氣所造成的,是什麼道理?岐伯說:問得真詳盡啊!沒有治療亢盛之氣,那就是由于不知道五味所屬的關(guān)系。大凡五味入胃后,各歸入所喜的臟。所以酸味先入肝,苦味先入心,甘味先入脾,辛味先入肺,咸味先入腎。服用日久便能增強過久,又是導(dǎo)致死亡的原因。黃帝道;對。
方劑的制度分君臣,是什麼意思?岐伯說:主治疾病的藥叫做君,輔助君藥的叫做臣,應(yīng)順臣藥的叫做使,并不是指上、中、下三品的意思。
黃帝道:什麼叫三品?岐伯說:三品是用來說明藥性有毒無毒的分類法。黃帝道:對。
疾病的內(nèi)在外怎樣分別治療?岐伯說:調(diào)治病氣的方法,必須辯別陰陽,確定它在內(nèi)還是在外,根據(jù)病之所在,在內(nèi)的治內(nèi),在外的治外。輕微的它,較盛的平靜它,亢盛的劫奪它,在表的汗之,在里的下之,根據(jù)寒熱溫 涼的不同屬性,而衰減其所屬的病證,隨其所宜為準。謹慎地遵守如上的法則,可以萬治萬全,使氣血和平,確保他的天年。黃帝道:講得好極了。
原文:
黃帝問曰:五氣交 合,盈虛更作,余知之矣。六氣分治,司天地者,其至何如?岐伯再拜對曰:明乎哉問也。天地之大紀,人神之通應(yīng)也。
帝曰:愿聞上合昭昭,下合冥冥奈何?岐伯曰:此道之所主,工之所疑也。
帝曰:愿聞其道也。岐伯曰:厥陰司天,其化以風(fēng);少陰司天,其化以熱;太陰司天,其化以濕;少陽司天,其化以火;陽明司天,其化以燥;太陽司天,其化以寒,以所臨臟位,命其病者也。
帝曰:地化奈何?岐伯曰:司天同候,間氣皆然。
帝曰:間氣何謂?岐伯曰:司左右者是謂間氣也。
帝曰:何以異之?岐伯曰:主歲者紀歲,間氣者紀步也。
帝曰:善。歲主奈何?岐伯曰:厥陰司天為風(fēng)化,在泉為酸化,司氣為蒼化,間氣為動化。
少陰司天為熱化,在泉為苦化,不司氣化,居氣為灼化。
太陰司天為濕化,在泉為甘化,司氣為黅化,間氣為柔化。
少陽司天為火化,在泉為苦化,司氣為丹化,間氣為明化。
陽明司天為燥化,在泉為辛化,司氣為素化,間氣為清化。
太陽司天為寒化,在泉為咸化,司氣為玄化,間氣為藏化。
故治病者,必明六化分治,五味五色所生,五藏所宜,乃可以言盈虛病生之緒也。
帝曰:厥陰在泉,而酸化先,余知之矣。風(fēng)化之行也何如?岐伯曰:風(fēng)行于地,所謂本也,余氣同法。本乎天者,天之氣也;本乎地者,地之氣也。天地合氣,六節(jié)分而萬物化生矣。故曰:謹候氣宜,無失病機,此之謂也。
帝曰:其主病何如?岐伯曰:司歲備物,則無遺主矣。
帝曰:先歲物何也?岐伯曰:天地之專精也。
帝曰:司氣者何如?岐伯曰:司氣者主歲同然,有余不足也。
帝曰:非司歲物何謂也?岐伯曰:散也,故質(zhì)同而升等也。氣味有薄厚,性用有躁靜,治保有多少,力化有淺深,此之謂也。
帝曰:歲主臟害何謂?岐伯曰:以所不勝命之,則其要也。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上婬于下,所勝平之;外婬于內(nèi),所勝治之。
帝曰:善。平氣何如?岐伯曰:謹察陰陽所在而調(diào)之,以平為期。正者正治,反者反治。
帝曰:夫子言察陰陽所在而調(diào)之,論言人迎與寸口相應(yīng),若引繩,小大齊等,命曰平。陰之所在寸口,何如?岐伯曰:視歲南北可知之矣。帝曰:愿卒聞之。岐伯曰:北政之歲,少陰在泉,則寸口不應(yīng);厥陰在泉,則右不應(yīng);太陰在泉,則左不應(yīng);南政之歲,少陰司天,則寸口不應(yīng);厥陰司天,則右不應(yīng);太陰司天,則左不應(yīng);諸不應(yīng)者反其診則見矣。
帝曰:尺候何如?岐伯曰:北政之歲,三陰在下,則寸不應(yīng),三陰在上,則尺不應(yīng)。南政之歲,三陰在天,則寸不應(yīng),三陰在泉,則尺不應(yīng),左右同。故曰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流散無窮,此之謂也。
帝曰:善。天地之氣,內(nèi)婬而病何如?岐伯曰:歲厥陰在泉,風(fēng)婬所勝,則地氣不明,平野昧,草乃早秀。民病灑灑振寒,善伸數(shù)欠,心痛支滿,兩脅里急,飲食不下,膈咽不通,食則嘔,腹脹善噫,得后與氣,則快然如衰,身體皆重。
歲少陰在泉,熱婬所勝,則焰浮川澤,陰處反明。民病腹中常嗚,氣上沖胸、喘、不能久立,寒熱皮膚痛、目瞑齒痛、(出頁)腫、惡寒發(fā)熱如瘧,少腹中痛、腹大、蟄蟲不藏。
歲太陰在泉,草乃早榮,濕婬所勝,則埃昏巖谷,黃反見黑,至陰之交 。民病飲積心痛,耳聾,渾渾焞焞,溢腫喉痹,陰病血見,少腹痛腫,不得小便,病沖頭痛,目似脫,項似拔,腰似折,髀不可以回,腘如結(jié),腨如別。
歲少陽在泉,火婬所勝,則焰明郊野,寒熱更至。民病注泄赤白,少腹痛,溺赤,甚則血便,少陰同候。
歲陽明在泉,燥婬所勝,則霧霧清瞑。民病喜嘔,嘔有苦,善太息,心脅痛,不能反側(cè),甚則嗌干,面塵,身無膏澤,足外反熱。
歲太陽在泉,寒婬所勝,則凝肅慘栗。民病少腹控睪引腰脊,上沖心痛,血見嗌痛,頷腫。
帝曰:善。治之奈何?岐伯曰:諸氣在泉,風(fēng)婬于內(nèi),治以辛涼,佐以苦;以甘緩之,以辛散之;熱婬于內(nèi),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發(fā)之;濕婬于內(nèi),治以苦熱,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火婬于內(nèi),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發(fā)之;燥婬于內(nèi),治以苦溫 ,佐以甘辛,以苦下之;寒婬于內(nèi),治以甘熱,佐以苦辛,以咸瀉之,以辛潤之,以苦堅之。
帝曰:善。天氣之變何如?岐伯曰:厥陰司天,風(fēng)婬所勝,則太虛;,云物以擾,寒生春氣,流水不冰。民病胃脘當心而痛,上肢兩脅,膈咽不通,飲食不下,舌本強,食則嘔,冷泄腹脹,溏泄瘕水閉,蟄蟲不去病本于脾。沖陽絕,死不治。
少陰司天,熱婬所勝,怫熱至,火行其政。民病胸中煩熱,溢干、右胠滿、皮膚痛,寒熱咳喘,大雨且至、唾血血泄、鼽衄、嚏嘔、溺色變,甚則瘡瘍胕腫、肩背臂臑及缺盆中痛,心痛肺(月真),腹大滿,膨膨而喘咳,病本于肺,尺澤絕,死不治。
太陰司天,濕婬所勝,則沉陰且布,雨變枯槁,胕腫骨痛,陰痹。陰痹者,按之不得,腰脊頭項痛、時眩、大便難,陰氣不用,饑不欲食,咳唾則有血,心如懸。病本于腎,太溪絕,死不治。
少陽司天,火婬所勝,則溫 氣流行,金政不平。民病頭痛,發(fā)熱惡寒而瘧,熱上皮膚痛,色變黃赤,傳而為水,身面胕腫、腹?jié)M仰息、泄注赤白、瘡瘍、咳唾血、煩心,胸中熱,甚則鼽衄,病本于肺。天府絕,死不治。
陽明司天,燥婬所勝,則木乃晚榮,草乃晚生,筋骨內(nèi)變。民病左胠脅痛,寒清于中,感而瘧,大涼革候,咳、腹中嗚,注泄鶩溏,名木斂生,菀于下,草焦上首,心脅暴痛,不可反側(cè),嗌干面塵腰痛,丈夫?疝,婦人少腹痛,目昧眥,瘍瘡痤癰,蟄蟲來見,病本于肝。太沖絕,死不治。
太陽司天,寒婬所勝,則寒氣反至,水且冰,血變于中,發(fā)為癰瘍。民病厥心痛,嘔血、血泄、鼽衄,善悲,時眩仆。運火炎烈,雨暴乃雹。胸腹?jié)M、手熱肘攣,掖腫、心淡淡大動,胸脅胃脘不安、面赤目黃、善噫嗌干,甚則色炲,渴而欲飲,病本于心。神門絕,死不治。
所謂動氣,知其臟也。
帝曰:善。治之奈何?岐伯曰:司天之氣,風(fēng)婬所勝,平以辛涼,佐以苦甘,以甘緩之,以酸瀉之。熱婬所勝,平以咸寒,佐以苦甘,以酸收之。濕婬所勝,平以苦熱,佐以酸辛,以苦燥之,以淡泄之。濕上甚而熱,治以苦溫 ,佐以甘辛,以汗為故而止。火婬所勝,平以酸冷,佐以苦甘,以酸收之,以苦發(fā)之,以酸復(fù)之。熱婬同。燥婬所勝,平以苦濕,佐以酸辛,以苦下之。寒婬所勝,平以辛熱,佐以甘苦,以咸瀉之。
帝曰:善。邪氣反勝,治之奈何?岐伯曰:風(fēng)司于地,清反勝之,治以酸溫 ,佐以苦甘,以辛平之。熱司于地,寒反勝之,治以甘熱,佐以苦辛,以咸平之。濕司于地,熱反勝之,治以苦冷,佐以咸甘以苦平之。;鹚居诘,寒反勝之,治以甘熱,佐以苦辛,以咸平之。燥司于地,熱反勝之,治以平寒,佐以苦甘,以酸平之,以和為利。寒司于地,熱反勝之,治以咸冷,佐以甘辛,以苦平之。
帝曰:其司天邪勝何如?岐伯曰:風(fēng)化于天,清反勝之,治以酸溫 ,佐以甘苦。熱化于天,寒反勝之,治以甘溫 ,佐以苦酸辛。濕化于天,熱反勝之,治以苦寒,佐以苦酸。火化于天,寒反勝之,治以甘熱,佐以苦辛。燥化于天,熱反勝之,治以辛寒,佐以苦甘。寒化于天,熱反勝之,治以咸冷,佐以苦辛。
帝曰:六氣相勝奈何?岐伯曰:厥陰之勝,耳嗚頭眩,憒憒欲吐,胃膈如寒。大風(fēng)數(shù)蟲不滋。胠脅氣并,化而為熱,小便黃赤,胃脘當心而痛,上肢兩脅,腸嗚飧泄,少腹痛,注下赤白,甚則嘔吐,膈咽不通。
少陰之勝,心下熱,善饑,齊下反動,氣游三焦。炎暑至,木乃津,草乃萎。嘔逆躁煩、腹?jié)M痛、溏泄,傳為赤沃。
太陰之勝,火氣內(nèi)郁,瘡瘍于中,流散于外,病在胠脅,甚則心痛,熱格,頭痛、喉痹、項強。獨勝則濕氣內(nèi)郁,寒迫下焦,痛留頂,互引眉間,胃滿。雨數(shù)至,燥化乃見。少腹?jié)M,腰脽重強,內(nèi)不便,善注泄,足下溫 ,頭重,足脛胕腫,飲發(fā)于中,胕腫于上。
少陽之勝,熱客于胃,煩心、心痛、目赤,欲嘔、嘔酸、善饑、耳痛、溺赤、善驚、譫妄。暴熱消爍,草萎水涸,介蟲乃屈。少腹痛,下沃赤白。
陽明之勝,清發(fā)于中,左胠脅痛、溏泄、內(nèi)為嗌塞、外發(fā)(疒禿頁)疝。大涼肅殺,華英改容,毛蟲乃殃。胸中不便,嗌塞而咳。
太陽之勝,凝栗且至,非時水冰,羽乃后化。痔瘧發(fā),寒厥入胃則內(nèi)生心痛,陰中乃瘍,隱曲不利,互引陰股,筋肉拘苛,血脈凝泣,絡(luò)滿色變,或為血泄,皮膚否腫,腹?jié)M食減,熱反上行,頭項囪頂腦戶中痛,目如脫;寒入下焦,傳為濡瀉。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厥陰之勝,治以甘清,佐以苦辛,以酸瀉之。少陰之勝,治以辛寒,佐以苦咸,以甘瀉之,太陰之勝,治以咸熱,佐以辛甘,以苦瀉之。少陽之勝,治以辛寒,佐以甘咸,以甘瀉之。陽明之勝,治以酸溫 ,佐以辛甘,以苦泄之。太陽之勝,治以甘熱,佐以辛酸,以咸瀉之。
帝曰:六氣之復(fù)何如?岐伯曰:悉乎哉問也。厥陰之復(fù),少腹堅滿,里急暴痛。偃木蟲不榮。厥心痛,汗發(fā)嘔吐,飲食不入,入而復(fù)出,筋骨掉眩清厥,甚則入脾,食痹而吐。沖陽絕,死不治。
少陰之復(fù),燠熱內(nèi)作,煩燥鼽嚏,少腹絞痛,火見燔炲,嗌燥,分注時止,氣動于左,上行于右,咳、皮膚痛、暴喑、心痛、郁冒不知人,乃灑淅惡寒振栗,譫妄,寒已而熱,渴而欲飲,少氣骨痿,隔腸不便,外為浮腫,噦噫。赤氣后化,流水不冰,熱氣大行,介蟲不復(fù)。病痱胗瘡瘍、癰疽痤痔,甚則入,肺,咳而鼻淵。天府絕,死不治。
太陰之復(fù),濕度乃舉,體重中滿,食飲不化,陰氣上厥,胸中不便,飲發(fā)于中,咳喘有聲。大雨時行,鱗見于陸,頭頂痛重,而掉瘈尤甚,嘔而密默,唾吐清液,甚則入腎竅,瀉無度。太溪絕,死不治。
少陽之復(fù),大熱將至,枯燥燔熱,介蟲乃耗。驚瘈咳衄,心熱煩燥,便數(shù)憎風(fēng),厥氣上行,面如浮埃,目乃瞤瘈;火氣內(nèi)發(fā),上為口糜、嘔逆、血溢、血泄,發(fā)而為瘧,惡寒鼓栗,寒極反熱,溢絡(luò)焦槁,渴引水漿,色變黃赤,少氣脈萎,化而為水,傳為胕腫,甚則入肺,咳而血泄。尺澤絕,死不治。
陽明之復(fù),清氣大舉,森木蒼干,毛蟲乃厲。病生胠脅,氣歸于左,善太息,甚則心痛,否滿腹脹而泄,嘔苦咳噦煩心,病在膈中,頭痛,甚則入肝,驚駭筋攣。太沖絕,死不治。
太陽之復(fù),厥氣上行,水凝雨冰,羽蟲乃死。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否滿,頭痛善悲,時眩仆食減,腰脽反痛,屈伸不便,地裂冰堅,陽光不治,少腹控睪,引腰脊,上沖心,唾出清水,及為噦噫,甚則入心,善忘善悲。神門絕,死不治。
帝曰:善。治之奈何?岐伯曰:厥陰之復(fù),治以酸寒,佐以甘辛,以酸瀉之,以甘緩之。
少陰之復(fù),治以咸寒,佐以苦辛,以甘瀉之,以酸收之,辛苦發(fā)之,以咸軟之。
太陰之復(fù),治以苦熱,佐以酸辛,以苦瀉之,燥之、泄之。
少陽之復(fù),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咸軟之,以酸收之,辛苦發(fā)之;發(fā)不遠熱,無犯溫 涼。少陰同法。
陽明之復(fù),治以辛溫 ,佐以苦甘,以苦泄之,以苦下之,以酸補之。
太陽之復(fù),治以咸熱,佐以甘辛,以苦堅之。
治諸勝復(fù),寒者熱之,熱者寒之,溫 者清之,清者溫 之,散者收之,抑者散之,燥者潤之,急者緩之,堅者軟之,脆者堅之,衰者補之,強者瀉之,各安其氣,必清必靜,則病氣衰去,歸其所宗,此治之大體也。
帝曰:善。氣之上下何謂也?岐伯曰:身半以上其氣三矣,天之分也,天氣主之;身半以下,其氣三矣,地之分也,地氣主之。以名命氣,以氣命處,而言其病半,所謂天樞也。
故上勝而下俱病者,以地名之;下勝而上俱病者,以天名之。所謂勝至,報氣屈伏而未發(fā)也。復(fù)至則不以天地異名,皆如復(fù)氣為法也。
帝曰:勝復(fù)之動,時有常乎?氣有必乎?岐伯曰:時有常位,而氣無必也。帝曰:愿聞其道也。岐伯曰:初氣終三氣,天氣主之,勝之常也;四氣盡終氣,地氣主之,復(fù)之常也。有勝則復(fù),無勝則否。
帝曰:善。復(fù)已而勝何如?岐伯曰:勝至而復(fù),無常數(shù)也,衰乃止耳。復(fù)已而勝,不復(fù)則害,此傷生也。
帝曰:復(fù)而反病何也?岐伯曰:居非其位,不相得也。大復(fù)其勝,則主勝之,故反病也,所謂火燥熱 也。
帝曰:治之何如?岐伯曰:夫氣之勝也,微者隨之,甚者制之;氣之復(fù)也,和者平之,暴者奪之。皆隨勝氣,安其屈伏,無問其數(shù),以平為期,此其道也。
帝曰:善?椭髦畡購(fù)奈何?岐伯曰:客主之氣,勝而無負也。帝曰:其逆從何如?岐伯曰:主勝逆,客勝從,天之道也。
帝曰:其生病何如?岐伯曰:厥陰司天,客勝則耳嗚掉眩,甚則咳,主勝則胸脅痛,舌難以言。
少陰司天,客勝則鼽、嚏、頸項強、肩背瞀熱、頭痛、少氣,發(fā)熱、耳聾、目瞑,甚則胕腫、血溢、瘡瘍、咳喘。主勝則心熱煩躁,甚則脅痛支滿。
太陰司天,客勝則首面胕腫,呼吸氣喘。主勝則胸腹?jié)M,食已而瞀。
少陽司天,客勝則丹胗外發(fā),及為丹熛、瘡瘍、嘔逆、喉痹、頭痛、溢腫、耳聾、血溢、內(nèi)為瘈瘲。主勝則胸滿、咳、仰息,甚而有血,手熱。
陽明司天,清復(fù)內(nèi)余,則咳、衄、嗌塞、心鬲中熱,咳不止,而白血出者死。
太陽司天,客勝則胸中不利,出清涕,感寒則咳,主勝則喉嗌中鳴。
厥陰在泉,客勝則大關(guān)節(jié)不利,內(nèi)為痙強拘瘈,外為不便;主勝則筋骨繇并,腰腹時痛。
少陰在泉,客勝則腰痛,尻股膝髀腨(骨行)足痛,瞀熱以酸,胕腫不能久立,溲便變。主勝則厥氣上行,心痛發(fā)熱,鬲中,眾痹皆作,發(fā)于胠脅,魄汗不藏,四逆而起。
太陰在泉,客勝則足痿下重,便溲不時;濕客下焦,發(fā)而濡瀉及為腫隱曲之疾。主勝則寒氣逆滿,食飲不下,甚則為疝。
少陽在泉,客勝則腰腹痛而反惡寒,甚則下白溺白;主勝則熱反上行,而客于心,心痛發(fā)熱,格中而嘔,少陰同候。
陽明在泉,客勝則清氣動下,少腹堅滿,而數(shù)便瀉。主勝則腰重腹痛,少腹生寒,下為鶩溏,則寒厥于腸,上沖胸中,甚則喘,不能久立。
太陽在泉,寒復(fù)內(nèi)余,則腰尻痛,屈伸不利,股脛足膝中痛。
帝曰:善。治之奈何?岐伯曰: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折之,不足補之,佐以所利,和以所宜,必安其主客,適其寒溫,同者逆之,異者從之。
帝曰:治寒以熱,治熱以寒,氣相得者逆之,不相得者從之,余以知之矣。其于正味何如?岐伯曰:木位之主,其瀉以酸,其補以辛;火位之主,其瀉以甘,其補以咸;土位之主,其瀉以苦,其補以甘;金味之主,其補以酸;水位之主,其瀉以咸,其補以苦。
厥陰之客,以辛補之,以酸瀉之,以甘緩之,少陰之客,以咸補之,以甘瀉之,以咸收之;太陰之客,以甘補之,以苦瀉之,以甘緩之。少陽之客,以咸補之,以甘瀉之,以咸軟之。陽明之客,以酸補之,以辛瀉之,以苦泄之;太陽之客,以苦補之,以咸瀉之,以苦堅之,以辛潤之,開發(fā)腠理,致津液通氣也。
帝曰:善。愿聞陰陽之三也。何謂?岐伯曰:氣有多少異用也。
帝曰:陽明何謂也?岐伯曰:兩陽合明也。
帝曰:厥陰何也?岐伯曰:兩陰交 盡也。
帝曰:氣有多少,病有盛衰,治有緩急,方有大小,愿聞其約奈何?岐伯曰:氣有高下,病有遠近,證有中外,治有輕重,適其至所為故也。
大要也,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臣三,奇之制也;君二臣六,偶之制也。
故曰:近者奇之,遠者偶之;汗者不以奇,下者不以偶;補上治上制以緩,補下治下制以急;急則氣味厚,緩則氣味薄,適其至所,此之謂也。
病所遠而中道氣味之者,貪而過之,無越其制度也。是故平氣之道,近而奇偶,制小其服也;遠而奇偶,制大其服也;大則數(shù)少,小則數(shù)多,多則九之,少則二之。
奇之不去則偶之,是謂重方;偶之不去則反佐以取之,所謂寒熱溫 涼反從其病也。
帝曰:善。病生于本,余知之矣。生于標者,治之奈何?岐伯曰:病反其本,得標之病,治反其本,得標之方。
帝曰:善。六氣之勝,何以候之?岐伯曰:乘其至也;清氣大來,燥之勝也,風(fēng)木受邪,肝病生焉;熱氣大來,火之勝也,金燥受邪,肺病生焉;寒氣大來,水之勝也,火熱受邪,心病生焉;濕氣大來,土之勝也,寒水受邪,腎病生焉;風(fēng)氣大來,木之勝也,土濕受邪脾病生焉。所謂感邪而生病也。乘年之虛,則邪甚也。失時之和亦邪甚也。遇月之空,亦邪甚也。重感于邪,則病危矣。有勝之氣,其來必復(fù)也。
帝曰:其脈至何如?岐伯曰:厥陰之至其脈弦,少陰之至其脈鉤,太陰之至其脈沉,少陽之至大而浮,陽明之至短而澀,太陽之至大而長。至而和則平,至而甚則病,至而反者病,至而不至者病,未至而至者病。陰陽易者危。
帝曰:六氣標本所從不同奈何?岐伯曰:氣有從本者,有從標本者,有不從標本者也。帝曰:愿卒聞之。岐伯曰:少陽太陰從本,少陰太陽從本從標,陽明厥陰不從標本,從乎中也。故從本者化生于本,從標本者有標本之化,從中者以中氣為化也。
帝曰:脈從而病反者,其診何如?岐伯曰:脈至而從,按之不鼓,諸陽皆然。帝曰:諸陰之反,其脈何如?岐伯曰:脈至而從,按之鼓甚而盛也。
是故百病之起有生于本者,有生于標者,有生于中氣者,有取本而得者,有取標而得者,有取中氣而得者,有取標本而得者,有逆取而得者,有從取而得者。逆,正順也,若順,逆也。
故曰:知標與本,用之不殆,明知逆順,正行無問,此之謂也。不知是者,不足以言診,足以亂經(jīng)。故大要曰:粗工嘻嘻,以為可知,言熱末已,寒病復(fù)始,同氣異形,迷診亂經(jīng),此之謂也。
夫標本之道要而博,小而大,可以言一而知百病之害,言標與本,易而無損,察本與標,氣可令調(diào),明知勝復(fù),為萬民式,天之道畢矣。
帝曰:勝復(fù)之變,早晏何如?岐伯曰:夫所勝者勝至已病,病已慍慍而復(fù)已萌也。夫所復(fù)者,勝盡而起,得位而甚,勝有微甚,復(fù)有少多,勝和而和,勝虛而虛,天之常也。
帝曰:勝復(fù)之作,動不當位,或后時而至,其故何也?岐伯曰:夫氣之生與其化衰盛異也。寒暑溫 涼盛衰之用,其在四維,故陽之動始于溫 ,盛于暑;陰之動始于清,盛于寒;春夏秋冬各差其分。故大要曰:彼春之暖;為夏之暑;彼秋之忿,為冬之怒。謹按四維,斥候皆歸,其終可見,其始可知,此之謂也。
帝曰:差有數(shù)乎?岐伯曰:又凡三十度也。
帝曰:其脈應(yīng)皆何如?岐伯曰:差同正法,待時而去也。脈要曰:春不沉,夏不弦,冬不澀,秋不數(shù),是謂四塞。沉甚曰病,弦甚曰病,澀甚曰病,數(shù)甚曰病,參見曰病,復(fù)見曰病,未去而去曰病,去而不去曰病,反者死。故曰氣之相守司也,如權(quán)衡之不得相失也。夫陰陽之氣清凈,則生化治,動則苛疾起,此之謂也。
帝曰:幽明何如?岐伯曰:兩陰交 盡故曰幽,兩陽合明故曰明。幽明之配,寒暑之異也。帝曰:分至何如?岐伯曰:氣至之謂至,氣分之謂分。至則氣同,分則氣異,所謂天地之正紀也。
帝曰:夫子言春秋氣始于前,冬夏氣始于后,余已知之矣。然六氣往復(fù),主歲不常也,其補瀉奈何?岐伯曰:上下所主,隨其攸利,正其味,則其要也。左右同法。大要曰:少陽之主,先甘后咸;陽明之主,先辛后酸;太陽之主,先咸后苦;厥陰之主,先酸后辛;少陰之主,先甘后咸;太陰之主,先苦后甘。佐以所利,資以所生,是謂得氣。
帝曰:善。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風(fēng)寒暑濕燥火,以之化之變也。經(jīng)言盛者瀉之,虛則補之,余錫以方士,而方士用之尚未能十全,余欲令要道必行,桴鼓相應(yīng),猶拔刺雪汗,工巧神圣,可得聞乎?岐伯曰:審察病機,無失氣宜,此之謂也。
帝曰:愿聞病機何如?岐伯曰:諸風(fēng)掉眩,皆屬于肝;諸寒收引,皆屬于腎;諸氣膹郁,皆屬于肺;諸濕腫滿,皆屬于脾;諸熱瞀瘈,皆屬于火;諸痛癢瘡,皆屬于心;諸厥固泄,皆屬于下;諸痿喘嘔,皆屬于上,諸禁鼓栗。如喪神守,皆屬于火;諸痙項強,皆屬于濕;諸逆沖上,皆屬于火;諸脹腹大,皆屬于熱;諸燥狂越,皆屬于火;諸暴強直,皆屬于風(fēng);諸病有聲,鼓之如鼓,皆屬于熱;諸病胕腫,疼酸驚駭,皆屬于火;諸轉(zhuǎn)反戾,水液渾濁,皆屬于熱;諸病水液,澄徹清冷,皆屬于寒,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于熱。
故大要曰:謹守病機,各司其屬,有者求之,無者求之,盛者責(zé)之,虛者責(zé)之,必先五勝,疏其血氣,令其調(diào)達,而致和平,此之謂也。
帝曰:善。五味陰陽之用何如?岐伯曰:辛甘發(fā)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咸味涌泄為陰,淡味滲泄為陽。六者或收或散,或緩或急,或燥或潤或軟或堅,以所利而行之,調(diào)其氣使其平也。
帝曰:非調(diào)氣而得者,治之奈何?有毒無毒,何先何后,愿聞其道。岐伯曰:有毒無毒,所治為主,適大小為制也。
帝曰:請言其制?岐伯曰: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
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從之,堅者削之,客者除之,勞者溫 之,結(jié)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緩之,散者收之,損者溫 之,逸者行之,驚者平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開之發(fā)之,適事為故。
帝曰:何謂逆從?岐伯曰:逆者正治,從者反治,從少從多,觀其事也。
帝曰:反治何謂?岐伯曰:熱因寒用,寒因熱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其始則同,其終則異,可使破積,可使?jié)裕墒箽夂,可使必已?/p>
帝曰:善。氣調(diào)而得者何如?岐伯曰:逆之從之,逆而從之,從而逆之,疏氣令調(diào),則其道也。
帝曰:善。病之中外何如?岐伯曰:從內(nèi)之外者,調(diào)其內(nèi),從外之內(nèi)者,治其外;從內(nèi)之外而盛于外者,先調(diào)其內(nèi)而后治其外,從外之內(nèi)而盛于內(nèi)者,先治其外而后調(diào)其內(nèi);中外不相及,則治主病。
帝曰:善;馃釓(fù),惡寒發(fā)熱,有如瘧狀,或一日發(fā),或間數(shù)日發(fā),其故何也?岐伯曰:勝復(fù)之氣,會遇之時,有多少也。陰氣多而陽氣少,則其發(fā)日遠;陽氣多而陰氣少,則其發(fā)日近。此勝復(fù)相薄,盛衰之節(jié),瘧亦同法。
帝曰:論言治寒以熱,治熱以寒,而方士不能廢繩墨而更其道也。有病熱者寒之而熱,有病寒者熱之而寒,二者皆在,新病復(fù)起,奈何治?岐伯曰:諸寒之而熱者,取之陰;熱之而寒者,取之陽;所謂求其屬也。
帝曰:善。服寒而反熱,服熱而反寒,其故何也?岐伯曰:治其王氣是以反也。
帝曰:不治王而然者何也?岐伯曰:悉乎哉問也。不治五味屬也。夫五味入胃,各歸所喜,攻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腎,久而增氣,物化之常也。氣增而久,夭之由也。
帝曰:善。方制君臣,何謂也?岐伯曰:主病之謂君,佐君之謂臣,應(yīng)臣之謂使,非上下三品之謂也。
帝曰:三品何謂?岐伯曰:所以明善惡之殊貫也。
帝曰:善。病之中外何如?岐伯曰:調(diào)氣之方,必別陰陽,定其中外,各守其鄉(xiāng)。內(nèi)者內(nèi)治,外者外治,微者調(diào)之,其次平之,盛者奪之,汗者下之,寒熱溫 涼,衰之以屬,隨其攸利,謹?shù)廊绶ǎf舉萬全,氣血正平,長有天命。帝曰:善。
【黃帝內(nèi)經(jīng)白話文:至真要大論】相關(guān)文章:
《內(nèi)經(jīng)》至真要大論03-22
黃帝內(nèi)經(jīng)第七十四篇至真要大論04-01
黃帝內(nèi)經(jīng)白話文:六元正經(jīng)大論04-05
黃帝內(nèi)經(jīng)白話文:氣交 變大論04-05
《黃帝內(nèi)經(jīng)》白話文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