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p id="zsypk"></rp>

      2. 孟浩然寫的詩

        時間:2024-08-23 15:57:13 孟浩然 我要投稿

        關于孟浩然寫的詩

        關于孟浩然寫的詩1

          孟浩然《洛中訪袁拾遺不遇》

          洛陽訪才子,江嶺作流人。

          聞說梅花早,何如北地春。

          孟浩然《春曉》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渡浙江問舟中人》

          潮落江平未有風,扁舟共濟與君同。

          時時引領望天末,何處青山是越中?

          孟浩然《過故人莊》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筵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孟浩然《留別王維》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歸。

          欲尋芳草去,惜與故人違。

          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應守寂寞,還掩故園扉。

          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廬山》

          太虛生月暈,舟子知天風。

          掛席候明發,渺漫平湖中。

          中流見匡阜,勢壓九江雄。

          黯黮凝黛色,崢嶸當曙空。

          香爐初上日,瀑水噴成虹。

          久欲追尚子,況茲懷遠公。

          我來限于役,未暇息微躬。

          淮海途將半,星霜歲欲窮。

          寄言巖棲者,畢趣當來同。

        關于孟浩然寫的詩2

          孟浩然《洛中訪袁拾遺不遇》賞析

          洛陽訪才子,江嶺作流人。

          聞說梅花早,何如北地春。

          這首詩里包含了相當復雜的情緒,既有不平,也有傷感;感情深沉,卻含而不露,是一首精煉而含蓄的小詩。

          前兩句完全點出題目。“洛陽”指明地點,緊扣題目的“洛中”,“才子”即指袁拾遺:“江嶺作流人”,暗點“不遇”,已經作了“流人”,自然無法相遇了。

          這兩句是對偶句。孟浩然是襄陽人,如今到了洛陽,特意來拜訪袁拾遺,足見二人感情之厚。稱之為“才子”,暗用潘岳《西征賦》“賈誼洛陽之才子”的典故,以袁拾遺與賈誼相比,足以說明作者對袁拾遺景仰之深。

          “江嶺”指大庚嶺,過此即是嶺南地區,唐代罪人往往流放于此。用“江嶺”與“洛陽”相對,用“才子”與“流人”相對,揭露了當時政治的黑暗、君主的昏庸。“才子”是難得的,本來應該重用,然而卻作了“流人”,由“洛陽”而遠放“江嶺”,這是極不合理的社會現實,何況這個“流人”又是自己的摯友呢。這兩句對比強烈,突現出作者心中的不平。

          “聞說梅花早,何如北地春”兩句,寫得灑脫飄逸,聯想自然。大庚嶺古時多梅,又因氣候溫暖,梅花早開。從上句“早”字,見出下句“北地春”中藏一“遲”字。早開的梅花,是特別引人喜愛的?墒橇鞣艓X外,怎及得留居北地故鄉呢?此詩由“江嶺”而想到早梅,從而表現了對友人的深沉懷念。而這種懷念之情,并沒有付諸平直的敘述,而是借用嶺外早開的梅花娓娓道出。詩人極言嶺上早梅之好,而仍不如北地花開之遲,便有波瀾,更見感情的深摯。

          全詩四句,貫穿著兩個對比。用人對比,從而顯示不平;用地對比,從而顯示傷感。從寫法上看,“聞說梅花早”是縱筆,是一揚,從而逗出洛陽之春。那江嶺上的早梅,固然逗人喜愛,但洛陽春日的旖旎風光,更使人留戀,因為它是這位好友的故鄉。這就達到了由縱而收、由揚而抑的目的。結尾一個詰問句,使得作者的真意更加鮮明,語氣更加有力,傷感的情緒也更加濃厚。

          孟浩然《春曉》賞析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春曉》這首小詩,初讀似覺平淡無奇,反復讀之,便覺詩中別有天地。它的藝術魅力不在于華麗的辭藻,不在于奇絕的藝術手法,而在于它的韻味。整首詩的風格就象行云流水一樣平易自然,然而悠遠深厚,獨臻妙境。千百年來,人們傳誦它,探討它,仿佛在這短短的四行詩里,蘊涵著開掘不完的藝術寶藏。

          自然而無韻致,則流于淺。蝗魺o起伏,便失之平直!洞簳浴芳扔杏泼赖捻嵵拢形挠制鸱,所以詩味醇永。詩人要表現他喜愛春天的感情,卻又不說盡,不說透,“迎風戶半開”,讓讀者去捉摸、去猜想,處處表現得隱秀曲折。

          “情在詞外曰隱,狀溢目前曰秀!保◤埥洹稓q寒堂詩話》引)寫情,詩人選取了清晨睡起時剎那間的感情片段進行描寫。這片段,正是詩人思想活動的啟始階段、萌芽階段,是能夠讓人想象他感情發展的最富于生發性的頃刻。詩人抓住了這一剎那,卻又并不鋪展開去,他只是向讀者透露出他的心跡,把讀者引向他感情的軌道,就撒手不管了,剩下的,該由讀者沿著詩人思維的方向去豐富和補充了。

          寫景,他又只選取了春天的一個側面。春天,有迷人的色彩,有醉人的芬芳,詩人都不去寫。他只是從聽覺角度著筆,寫春之聲:那處處啼鳥,那瀟瀟風雨。鳥聲婉轉,悅耳動聽,是美的。加上“處處”二字,啁啾起落,遠近應和,就更使人有置身山陰道上,應接不暇之感。春風春雨,紛紛灑灑,但在靜謐的春夜,這沙沙聲響卻也讓人想見那如煙似夢般的凄迷意境,和微雨后的眾卉新姿。這些都只是詩人在室內的耳聞,然而這陣陣春聲卻逗露了無邊春色,把讀者引向了廣闊的大自然,使讀者自己去想象、去體味那鶯囀花香的爛熳春光,這是用春聲來渲染戶外春意鬧的美好景象。這些景物是活潑

          跳躍的,生機勃勃的。它寫出了詩人的感受,表現了詩人內心的喜悅和對大自然的熱愛。

          宋人葉紹翁《游園不值》詩中的“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是古今傳誦的名句。其實,在寫法上是與《春曉》有共同之處的。葉詩是通過視覺形象,由伸出墻外的一枝紅杏,把人引入墻內、讓人想象墻內;孟詩則是通過聽覺形象,由陣陣春聲把人引出屋外、讓人想象屋外。只用淡淡的幾筆,就寫出了晴方好、雨亦奇的繁盛春意。兩詩都表明,那盎然的春意,自是阻擋不住的,你看,它不是沖破了圍墻屋壁,展現在你的眼前、縈回在你的耳際了嗎?

          施補華曰:“詩猶文也,忌直貴曲!保ā秿s傭說詩》)這首小詩僅僅四行二十個字,寫來卻曲屈通幽,回環波折。首句破題,寫春睡的香甜;也流露著對朝陽明媚的喜愛;次句即景,寫悅耳的春聲,也交代了醒來的原因;三句轉為寫回憶,末句又回到眼前,由喜春翻為惜春。愛極而惜,惜春即是愛春──那瀟瀟春雨也引起了詩人對花木的擔憂。時間的跳躍、陰晴的交替、感情的微妙變化,都很富有情趣,能給人帶來無窮興味。

          《春曉》的.語言平易淺近,自然天成,一點也看不出人工雕琢的痕跡。而言淺意濃,景真情真,就象是從詩人心靈深處流出的一股泉水,晶瑩透澈,灌注著詩人的生命,跳動著詩人的脈搏。讀之,如飲醇醪,不覺自醉。詩人情與境會,覓得大自然的真趣,大自然的神髓!拔恼卤咎斐桑钍峙嫉弥,這是最自然的詩篇,是天籟。

          孟浩然《渡浙江問舟中人》賞析

          潮落江平未有風,扁舟共濟與君同。

          時時引領望天末,何處青山是越中?

          孟浩然詩主要以五言擅場,風格渾融沖淡。詩人將自己特有的沖淡風格施之七絕,往往“造境飄逸,初似常語”而“其神甚遠”(陳延杰《論唐人七絕》)。此詩就是這樣的高作。

          孟浩然于開元初至開元十二三年間,數度出入于張說幕府,但并不得意,于是有吳越之游,開元十三年(725)秋自洛首途,沿汴河南下,經廣陵渡江至杭州。然后,渡浙江之越州(今紹興),詩即作于此時。

          在杭州時,詩人有句道“今日觀溟漲”,可見渡浙江(錢塘江)前曾遇潮漲。一旦潮退,舟路已通,詩人便迫不及待登舟續行。首句就直陳其事,它由三個片語組成:“潮落”、“江平”、“未有風”,初似平平淡淡的常語。然而細味,這樣三頓形成短促的節奏,正成功地寫出為潮信阻留之后重登旅途者愜意的心情?梢娪袝r語調也有助于表現詩意。

          錢塘江江面寬闊,而渡船不大。一葉“扁舟”,是坐不了許多人的!爸壑腥恕碑斒莵碜运姆降哪吧恕!氨庵酃矟c君同”,頗似他們見面的寒暄。這話淡得有味:雖說彼此素昧平生,卻在今天走到同條船上來了,“同船過渡三分緣”,一種親睦之感在陌生乘客中油然而生。尤其因舟小客少,更見有同舟共濟的親切感。所以問姓初見,就傾蓋如故地以“君”相呼。這樣淡樸的家常話,居然將承平時代那種淳厚世風與人情味維妙維肖地傳達出來,誰能說它是一味沖淡?

          當彼岸已隱隱約約看得見一帶青山,更激起詩人的好奇與猜測。越中山川多名勝,是前代詩人謝靈運遨游歌詠過的地方,于是,他不禁時時引領翹望天邊:那兒應該是越中我向往已久的地方呢?他大約猜不出,只是神往心醉。這里并沒有窮形極象的景物描寫,唯略點“青山”字樣,而越中山水之美盡從“時時引領望天末”的游子的神情中絕妙傳出。可謂外淡內豐,似枯實腴!耙I望天末”,本是陸機《擬蘭若生朝陽》成句。詩人信手拈來,加“時時”二字,口語味濃,如自己出,描狀生動。注意吸取前人有口語特點、富于生命力的語匯,加以化用,是孟浩然特擅的本領。

          “何處青山是越中?”是“問舟中人”,也是詩的結句。使用問句作結,語意親切,最易打通詩與讀者的間隔,一問便結,令讀者心蕩神馳,使意境頓形高遠。全詩運用口語,敘事、寫景、抒情全是樸素的敘寫筆調,而意境渾融、高遠、豐腴、完滿!凹闹廖队诘础保ā豆沤裨娫挕芬K軾語,見《宋詩話輯佚》),對此詩也是確評

          孟浩然《過故人莊》的詠菊意味

          愛菊。他的田園詩中涉及到菊花的有五首,《過故人莊》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也最能體現孟浩然的情懷的一首!哆^故人莊》是孟浩然隱居鹿門山時到一位山村友人家做客所寫: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筵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在孟浩然的《過故人莊》中,菊花的出現是在非常自然的狀態下發生的,看似只是一種自然的故人之間約定,好似和詠菊無關,可如果看看歷史中真實的孟浩然,我們也就不難理解當中那含而不露的詠菊意味了。孟浩然四十歲進長安,應進士不第,后又因“不才明主棄”(《歲末歸南山》)觸怒玄宗,以至終生仕途黯淡,平生抱負難酬,于是他便將興致徹底轉向山水之間,后雖入了張九齡的幕府,或許因為此非其志所在,時日不長就又飄然而去了?v觀孟的一生經歷,雖初有入世之愿,但最終徹底走上了出世之路,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隱者。

          由此可見,菊花是《過故人莊》這首詩的靈魂。和梅、蘭、竹一樣,菊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也有著特殊象征意味。因為它有百花凋謝時傲然獨放,花期過后敗而不落的精神,故而被中國詩人賦予了臨霜綻放、清操獨標的品格。它的這種獨特品性,在文人筆下被賦予了廣泛而深遠的象征意義,顯得更為人性化,因而也就成為了中國文人人格和氣節的寫照,自屈原“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它就不斷地被中國文人熱情地歌頌著,例如,李世民(“階蘭凝暑霜,岸菊照晨光”)、李白(“攜壺酌流霞,搴菊泛寒榮”)、黃巢(“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王安石(“黃昏風雨打園林,殘菊飄零滿地金”)、晏殊(“檻菊愁煙蘭泣露”)、李清照(“人比黃花瘦”)、文天祥(“落葉何心定流水,黃花無主更西風”)、朱元璋(“忽與西風戰一場,滿身披上黃金甲”)、曹雪芹(“孤標傲世偕誰隱,一樣開花為底遲?”)等人,因境遇和身份的不同,對菊花寄予了各個不同的情思,使得菊花之執著、清傲的形象和品格更為美好、豐富,而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則使菊花具有了隱者的超脫和人的靈性。

          從隱者的定義出發,孟浩然和陶淵明都是神如菊花的,但二者之間的區別卻也顯而易見。陶的詩多外露清寒之姿,內含清苦之意,雖自然,終有不平無奈,讀來總給人以隱痛和惆悵的感覺,透出魏晉時期凄愴的氣息。陶詩之所以如此,那是朝政時局的黑暗和自身政治理想相矛盾造成的。先是因門閥制度形成的不平等,讓他受人歧視,以致不堪為吏,后又分別受惑于桓玄、劉裕,讓他徹底對當時的政治絕望,故而在“悵恨獨策還,崎嶇歷榛曲”(《歸田園居》其五)后,產生了“山澗清且淺,遇以濯吾足”(同上)的輕松,進而產生了“漉我新熟酒,只雞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荊薪代明燭。歡來哭夕短,已復至天旭” (同上)的歡愉。但無論是輕松也罷,歡愉也罷,其底色畢竟是“悵恨”。

          而孟浩然的詩,則讓人能感受到一種從容不迫、大度自然、恬淡祥和的盛唐氣象。在孟詩中常多“為多山水樂,頻作泛舟行”(《經七里灘》)、“北山白云里,隱者自怡悅”(《秋登南山寄張五》)的歡娛。對此林庚先生精辟地分析了其中的原因:“六朝人的生活是雋永的,唐人的生活是活潑的。前者是深刻,后者正是浪漫與健康!闭沁@種差異性,造就了陶、孟之間的本質區別。另一個原因在于二人生活質量上的差別。陶淵明的生活無疑是清貧的,故有《詠貧士七首》之嘆和《乞食》之悲。而孟浩然的生活則是不用煎熬于肚子的問題,在他的一些詩中,我們可以聽到牢騷和憤懣,但絕無饑寒之哀和“一旦壽命盡,弊服仍不周”(《詠貧士七首其四》)的凄慘。總之,雖然二者都是因政治的失意而徹底地走上隱逸之路,二者詩的風格在許多地方也有相似之處,但他們對菊花的愛是不一樣的:前者愛得深沉,后者愛得從容,前者是“道”的追求和維護,后者則是生活化的自然意興的表達。

          正因為如此,作者在《過故人莊》中,不加雕飾地流露出“就菊花”,也就顯得異常恬淡自然和不露痕跡了。其隱逸思想也以一種徹底生活化的方式,自然而然體現出來的,并且達到了一種神形兼備,內外統一的物我(菊我)兩合、物我(菊我)不分的境界。這正如聞一多先生在《說唐詩》中評價的那樣:“孟浩然可以說是能在生活與詩兩方面足以與魏晉人抗衡的唯一的人。他的成分是《世說新語》式的人格加上盛唐詩人的風度。”

          參考文獻:

          [1]游國恩. 中國文學史 [M]. 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2]韋鳳娟. 悠然見南山 [M] . 濟南: 濟南出版社,20xx。

          孟浩然《留別王維》賞析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歸。

          欲尋芳草去,惜與故人違。

          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應守寂寞,還掩故園扉。

          據《舊唐書。文苑傳》載,孟浩然“年四十,來游京師,應進士不第,還襄陽”。這首詩便是臨行前留給王維的,怨懟之中,又帶有辛酸意味,感情真摯動人。

          第一聯寫落第后的景象:門前冷落,車馬稀疏!凹偶拧眱勺郑仁菍憣,又是寫虛,既表現了門庭的景象,又表現了作者的心情。一個落第士子,又有誰來理睬,又有誰來陪伴?只有孤單單地“空自歸”了。在這種情形下,長安雖好,也沒有什么可留戀的。他考慮到返回故鄉了,“竟何待”正是他考試不中必然的想法。

          第二聯寫惜別之情!胺疾荨币辉~,來自《離騷》,王逸認為用以比喻忠貞,而孟浩然則用以代表自己歸隱的理想!坝麑し疾萑ァ,表明他又考慮歸隱了!跋c故人違”,表明了他同王維友情的深厚。一個“欲”字,一個“惜”字,充分地顯示出作者思想上的矛盾與斗爭,從這個思想活動里,卻深刻地反映出作者的惜別之情。

          “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兩句,說明歸去的原因。語氣沉痛,充滿了怨懟之情,辛酸之淚。一個“誰”字,反詰得頗為有力,表明他切身體會到世態炎涼、人情如水的滋味。能了解自己心事,賞識自己才能的人,只有王維,這的確是太少了!一個“稀”字,準確地表達出知音難遇的社會現實。這在封建社會里是具有典型意義的。

          這一聯是全詩的重點,就是由于這兩句,使得全詩才具有一種強烈的怨懟、憤懣的氣氛。真摯的感情,深刻的體驗,是頗能感動讀者的,特別是對于那些有類似遭遇的人,更容易引起共鳴。如果再從結構上考慮,這一聯正是全詩的樞紐。由落第而思歸,由思歸而惜別,從而在感情上產生了矛盾,這都是順理成章的。只是由于體驗到“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這一冷酷的現實,自知功名無望,才下定決心再回襄陽隱居。這一聯正是第四聯的依據。

          “只應守寂寞,還掩故園扉”,表明了歸隱的堅決!爸粦倍郑悄腿藢の兜,它表明了在作者看來歸隱是唯一應該走的道路。也就是說,赴都應舉是人生道路上的一場誤會,所以決然地“還掩故園扉”了。

          綜觀全詩,既沒有優美的畫面,又沒有華麗辭藻,語句平淡,平淡得近乎口語。對偶也不求工整,卻極其自然,毫無斧鑿痕跡。然而卻把落第后的心境,表現得頗為深刻。言淺意深,頗有余味,耐人咀嚼。

          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廬山》賞析

          太虛生月暈,舟子知天風。

          掛席候明發,渺漫平湖中。

          中流見匡阜,勢壓九江雄。

          黯黮凝黛色,崢嶸當曙空。

          香爐初上日,瀑水噴成虹。

          久欲追尚子,況茲懷遠公。

          我來限于役,未暇息微躬。

          淮海途將半,星霜歲欲窮。

          寄言巖棲者,畢趣當來同。

          這首詩是作者漫游東南各地、途經鄱陽湖時的作品。

          孟浩然寫山水詩往往善于從大處落筆,描繪大自然的廣闊圖景。第一二兩句就寫得氣勢磅礴,格調雄渾。遼闊無邊的太空,懸掛著一輪暈月,景色微帶朦朧,預示著“天風”將要來臨!霸聲灦L”,這一點,“舟子”是特別敏感的。這就為第三句“掛席候明發”開辟了道路。第四句開始進入題意。雖然沒有點明彭蠡湖,但“渺漫”這個雙聲詞,已顯示出煙波茫茫的湖面。

          “中流見匡阜,勢壓九江雄”,進一步扣題!翱锔贰笔菑]山的別稱。作者“見匡阜”是在“中流”,表明船在行進中,“勢壓九江雄”的“壓”字,寫出了廬山的巍峨高峻!皦骸弊种,配以“勢”字,頗有雄鎮長江之濱,有意“壓”住滔滔江流的雄偉氣勢。這不僅把靜臥的廬山寫活了,而且顯得那樣虎虎有生氣。

          以下四句,緊扣題目的“望”字。浩渺大水,一葉扁舟,遠望高山,卻是一片“黛色”。這一“黛”字用得好!镑臁睘榍嗪谏,這既點出蒼翠濃郁的山色,又暗示出凌晨的昏暗天色。隨著時間的推移,東方漸漸顯露出魚肚白。高聳的廬山,在“曙空”中,顯得分外嫵媚。

          天色漸曉,紅日東升,廬山又是一番景象。崔巍的香爐峰,抹上一層日光,讀者是不難想象其美麗的。而“瀑水噴成虹”的景象更使人贊嘆不已。以虹為喻,不僅表現廬山瀑布之高,而且顯示其色。飛流直下,旭日映照,煙水氤氳,色如雨后之虹,高懸天空,是多么絢麗多彩。

          這樣秀麗的景色,本該使人流連忘返,然而,卻勾起了作者的滿腹心事!熬糜飞凶,況茲懷遠公”,表明了作者早有超脫隱逸的思想!吧凶印敝干虚L,東漢隱士:“遠公”指慧遠,東晉高僧,他本來是要到羅浮山去建寺弘道的,然而“及屆潯陽,見廬峰清凈,足以息心”,便毅然棲息東林。“追”“懷”二字,包含了作者對這兩位擺脫世俗的隱士高僧是多么敬仰和愛戴;詩人望廬山,思伊人,多么想留在廬山歸隱呀,然而卻沒有,為什么呢?

          “我來限于役”以下四句,便回答了這個問題。作者之所以不能“息微躬”是因為“于役”,他還要繼續到長江下游江浙等省的廣大地區去漫游,現在整個行程還不到一半,而一年的時間卻將要完了!盎春!薄ⅰ靶撬边@個對偶句,用時間與地域相對,極為工穩而自然,這就更突出了時間與空間的矛盾,從而顯示出作者急迫漫游的心情。這對“久欲追尚子”兩句說來是一個轉折,表現了隱逸與漫游的心理矛盾。

          “寄言巖棲者,畢趣當來同”,對以上四句又是一個轉折!皫r棲者”自然是指那些隱士高僧!爱吶ぁ钡摹爱叀睉鳌氨M”講,“趣”指隱逸之趣。意思是盡管現在不留在廬山,但將來還是要與“巖棲者”共同歸隱的。表現出對廬山的神往之情。

          這雖是一首古詩,但對偶句相當多,工穩、自然而且聲調優美。譬如“黯黮凝黛色,崢嶸當曙空”中的“黯黮”與“崢嶸”,都是疊韻詞。形容顏色的兩字,都帶“黑”旁,形容山高的兩字都帶“山”旁。不僅意義、詞性、聲調相對,連字形也相對了。《全唐詩》稱孟詩“佇興而作,造意極苦”,于此可見一斑。

          此詩結構極為緊密。由“月暈”而推測到“天風”,由“舟子”而寫到“掛席”,坐船當是在水上,到“中流”遂見廬山。這種聯系都是極為自然的。廬山給人第一個印象是氣勢雄偉;由黎明到日出,才看到它的嫵媚多姿、絢麗多彩。見廬山想到“尚子”和“遠公”,然后寫到自己思想上的矛盾。順理成章,句句相連,環環相扣,過渡自然,毫無跳躍的感覺。作者巧妙地把時間的推移,空間的變化,思想的矛盾,緊密地結合起來。這正是它結構之所以緊密的秘密所在。

        【孟浩然寫的詩】相關文章:

        孟浩然寫的詩11-07

        孟浩然寫的詩07-02

        孟浩然寫的詩2篇11-07

        孟浩然的詩09-16

        孟浩然的詩[經典]06-29

        孟浩然的詩12-06

        孟浩然寫春景的詩10首03-14

        孟浩然的送別詩03-27

        [優秀]孟浩然的詩02-04

        孟浩然詩的“清淡”03-23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7_欧美色欲色综合色欲久久_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_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无码
          1. <rp id="zsypk"></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