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陋室銘作者人生理想
我非常愛讀唐人劉禹錫的詩文,感覺它深沉有致、委婉而多情。
每每閉上眼睛,劉禹錫的那一束束美麗的詩句,就像夕陽下迎面飄來的一片片黃葉,悠悠然,卻又帶有幾分的凝重。金碧輝煌的大唐王朝,由盛轉(zhuǎn)衰,歷史總會留下一些陰影。“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美人首飾侯王印,盡是沙中浪底來”,“請君莫奏前朝曲,聽唱新翻楊柳枝”。這其中的情感,吟來便知。
個人命運的多舛、仕途的艱難,似乎對詩人并未形成心理的壓力或太大的影響,盡管棄身于巴山蜀水凄涼之地二十三年,世事的滄桑讓人足有“爛柯”的感嘆,但“沉舟側(cè)畔”千帆已過,“病樹前頭”早已萬木爭春。“前度劉郎”今天又真的回來了,可當(dāng)年的“種桃道士”卻又不知到了哪里?“自古逢秋悲寂寥”,然而他卻說“我言秋日勝春朝”。他愿在“晴空”里借一只展翅的白鶴,排云直上,把“詩”一般的豪情,鋪展到遙遠的“碧霄”。這是多么偉大的胸懷啊!
我想,“陋室”,這一間平凡而簡單的小屋,它又怎能居得下翱翔于九天的云鶴呢?還是看看文章吧!“銘”,原指刻在器物上的文字,這里是古代的一種記物明志的文體,如我們今天說得最多的“座右銘”就有這個意思。“陋室銘”是作者借“陋室”來表明志向或志趣的。一方“陋室”,卻包含著作者的人生理想和志趣愛好。陋室是一方平臺,也是作者內(nèi)心世界的一個展臺。陋室,對于作者來講,是一個象征,也是一種標(biāo)志。
作者寫“陋室”,卻要從山水說起,可見一個人的立足棲身之地,就在這山水世界之中。山水是自然,是宇宙人生,也是整個社會。“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山的高大,并不在于它實際的是否高大,而真正的高大應(yīng)該是名聲的高大,不是有句“高山仰止”的話嗎?它就是在說道德修養(yǎng)的。“仙”是干什么的?為何說有了它山才有名呢?神仙神仙,它大概應(yīng)是自由自在的,沒有人間煩惱的。至于說到“仙”,一般認(rèn)為它是具有超凡的法力、能夠長生不老的異人。高山是異人長居之所,人們進山多為求生或長生的。山上只有有了仙人的居住,進山的人才會多,山才會在世俗的世界里逐漸獲得名聲。
龍是能夠騰云駕霧、呼風(fēng)喚雨的神物,沒有龍的水,只能是一潭死水;只有有了龍的潛躍,水才能獲得靈性。據(jù)說龍能屈能伸,神通廣大,水的深淺只要達到一定的程度,并不會影響龍的騰躍。當(dāng)然世上也有“龍游淺灘遭蝦戲,虎落平陽被犬欺”的說法。作者寫陋室,說山水,為何一定要涉及到“仙”與“龍”呢?龍行天下,仙游世界,何必困于一山一水呢?這就說明作者看重的是人生的進與退、出與入。進世入世猶如龍治水,出世退職好比人升仙。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從這句話中,我們不難看出,作者把自居的“陋室”與山水相提并論,實際上也就是把人生與處世緊密地聯(lián)系在了一起,這陋室該是他人生的出與退吧。但無論是入與進,還是出與退,作者始終堅信的是“德馨”。聲明遠播,唯德是之。正是因為有德,才能讓陋室不陋。陋室只是藏身之處,只是暫居之地。有了遠大的理想和抱負(fù),即便是地位的底下,也并不影響德潤其身;即便是陋室一間,也可以志在千里。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這是陋室外的自然環(huán)境。綠和靑是生命的色彩,寧靜但不寂寞,一“上”一入,無感情的東西也變作有了感情,生動而有趣。愛的力量、道德的吸引,原本也是這般的令人叫絕。寧靜則心有所安,不以為陋,陋室便是安處;耐得寂寞,不為所動,苔痕與草色也被賦予了生命和感情。一個人能融入自然,也就獲得了生命;一個人能夠于荒涼之處心不荒蕪,也就有了個人的情趣和志趣。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這是作者的交際圈,也是作者的生活范圍。“鴻儒”決不是循規(guī)蹈矩的仕宦門吏,更不是蠅營狗茍的勢利小人,而是能夠治國安邦的大才高手。“白丁”也不是專指沒有文化、沒進過學(xué)、無官職的人,他應(yīng)該指的是沒有宏圖大略、只知人云亦云而沒有主見的人。既然作者有主見,又有才能,那么為何不去施展一番呢?這問題真的令人深思!
“可以調(diào)素琴,閱金經(jīng)。”“可以”一詞明顯具有不得已而為之的無奈。既然政見不被重視,才能不被當(dāng)政者賞識,退一步海闊天空。“調(diào)素琴”是古代知識階層一種古雅的活動。關(guān)于“琴”從前就有“高山流水”覓知音的傳說,琴音即人心,調(diào)琴明顯有調(diào)心的意思在里面。心之所向,琴聲隨之。這琴聲里往往有高深莫測的含義。想當(dāng)年,諸葛孔明城頭高坐,操琴一曲,便驚退了司馬懿背后多少虎視眈眈的眼睛。“調(diào)素琴”不僅是自我安慰,也有試探與斗智的作用。
“金經(jīng)”,教材上注釋說是佛經(jīng),它是用金箔和膠水制成的一種叫做“泥金”的顏料寫就的。如果從表面看,閱讀佛經(jīng),就是徹底的出世。我想理解起來大可不必這般的拘泥。“閱金經(jīng)”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一種修身養(yǎng)性的方式方法而已。我國古人非常講究修身,常常把它與治國和平天下聯(lián)系在一起。這樣看來,所謂的“調(diào)素琴、閱金經(jīng)”都是暫退的一種表現(xiàn)而已,也是與陋室相一致的,正是“德馨”的進一步加強。
“無絲竹之亂耳”中“絲竹”屬于管弦樂器,它一般用于歌舞演唱,是熱鬧的宮廷或官場中常見的。杜甫曾有一首《贈花卿》:“錦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fēng)半入云。此曲只應(yīng)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據(jù)說此中暗含諷刺之意,“天上有”是指宮廷里才有的,“人間”應(yīng)該是民間或普通的社會里,它有花卿在蜀僭用天子禮樂的意思在里面。無論怎么說,劉禹錫認(rèn)為“絲竹亂耳”,說明他厭棄烏煙瘴氣的官場,從而也表現(xiàn)了它身居“陋室”的安然與自得。
“無案牘之勞形”,這句話里的“案牘”表面是指案頭上呈上來的各類卷宗,代指處理政務(wù)。從“勞形”二字來看,除了纏身的繁瑣的公務(wù)之外,它還應(yīng)該包括官場中的各種應(yīng)酬,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中所說的“心為形役”自然也應(yīng)該在其列。陶公的不愿為五斗米向鄉(xiāng)里小兒折腰的風(fēng)骨,正是歷代知識分子崇尚和追求的。作為以“德馨”自居的劉夢得又怎能不厭棄官場中這為正人君子所不齒的做法呢?聯(lián)系上文,這“亂耳”與“勞形”兩句正好照應(yīng)情面“調(diào)素琴”和“閱金經(jīng)”。
由此可見,作者身居陋室,重在修身養(yǎng)性。這素琴的“素”字,就有以質(zhì)樸養(yǎng)性的味道,這“金經(jīng)”的“金”字,就有“金貴”的意思,而“經(jīng)”字也有身體中主要的或重要的部分之意。“保養(yǎng)”本身,既需要個人的意志,又需要外在的環(huán)境。這陋室內(nèi)外,無論是自然還是人文,都提供了相得益彰的條件。難怪作者在字里行間洋溢著一種滿滿的自信,而這種自信也正是他人格的魅力,也他“惟吾德馨”的具體表現(xiàn)。
“南陽諸葛廬”,是三國時期卓越的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當(dāng)年躬耕于南陽的舊居。劉備的三顧茅廬成為了歷史佳話,諸葛亮的“未出茅廬,已知天下三分”也成了一時的流行語。“兩表酬三顧,一對足千秋”,這是明代文人游俊題寫在“三顧堂”正門的對聯(lián),據(jù)說至今還保留著。初出茅廬,諸葛亮火燒博望火燒新野火燒赤壁,“三把火”燒得不可一世的曹操喪魂失魄、丟盔撂甲,一敗涂地。因此“三把火”也成了一個固定的俗語流傳至今。
“南陽草廬”是諸葛孔明人生的起點,也是他待機而變的地方。從作者特意提到諸葛廬來看,說明他很欣賞諸葛孔明的為人和功業(yè)。杜甫在《詠懷古跡》里盛贊諸葛亮“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三分割據(jù)紆籌策,萬古云霄一羽毛”,F(xiàn)在我們一說諸葛亮,還經(jīng)常說他“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從古人和今人對諸葛孔明的贊揚中,我們可以理解到劉禹錫的“德馨”的含義。
至于“西北子云亭”中所說的“子云”,他是我國西漢時期的大哲學(xué)家和文學(xué)家楊雄,“子云”是他的字。據(jù)說他是我國第一部詞典《爾雅》的作者。“子云亭”又名玄亭,它是楊雄當(dāng)年在成都的住所。無論是諸葛廬,還是子云亭,都是極為簡陋的。正應(yīng)為居室主人的名望,所以他們才受到后人的景仰。物以人而得名,人以物而傳頌。作者在這里明顯自比和自托之意。多少年過去了,陋室早就淹沒于荒煙蔓草間,可這篇短文卻一直流傳了下來。
作者在文章的最后,引用了圣人孔子“何陋之有?”作結(jié)。這句話既是說“諸葛廬”和“子云亭”兩處歷史遺跡的,也是在說自己的“陋室”的。這反詰肯定的語氣既是對前人的贊揚,也表達出了作者滿腔的自信。從全文來看,不足百字,作者將描寫抒情與議論融為一體,通過運用對比、白描、隱寓、用典等手法,寫出了“陋室”恬靜、雅致的環(huán)境和主人高雅的風(fēng)度,表現(xiàn)了作者高潔隱逸的情懷和不隨流俗、潔身自好的生活態(tài)度。
如果說到作者寫這篇文章的背景,還真的很有意思。劉禹錫因參加王叔文的“永貞革新”被貶至安徽和州當(dāng)了一名小小的通判。按照當(dāng)時的規(guī)定,應(yīng)在縣衙住三間三廂的房子,可知縣看人下菜,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劉禹錫不但無怨言,反而很高興,還隨手寫下兩句話“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思爭辯”,貼在門上。知縣知道后很生氣,吩咐差役把劉禹錫的住處從城南門遷到了城北門,面積也由原來的三間減少到一間半。
令人沒想到的是劉禹錫的新居,恰好位于德勝河邊,附近垂柳依依。劉禹錫見景生情,又在門上寫了兩句話:“垂柳青青江水邊,人在歷陽心在京。”那位知縣見其仍然悠閑自樂,滿不在乎,又派人把他的居處挪到了縣城的中部,而且這一次只給了他一間房,勉強容得下一張床、一面桌子和一把椅子。僅僅半年時間,知縣就強迫劉禹錫搬了三次家,而且面積一次比一次的小,最后僅是一方斗室。想到這勢利眼的狗官,實在欺人太甚,于是,劉禹錫憤然命筆,寫下了這篇超凡脫俗、情趣雅致的《陋室銘》,并請人刻在石碑上,樹在了門前。
人生在世,無外乎衣食住行。“住”確實是人們生活中一件很重要的事。中國古老的文化,講究安身立命、安土重遷、隨遇而安、國泰民安。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與社會的進步,人們的觀念也在發(fā)生某種程度的變化。追求物質(zhì)的豐富是人類發(fā)展的需要,改善生存條件和生活環(huán)境也是文明的標(biāo)志。但一味的貪求奢華或盲目的攀比也是不理智的,古人所追求的精神情趣給我們現(xiàn)代人的生活,提供了一些借鑒。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人的一生可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生活環(huán)境,如果有條件的話,我們也大可不必像古人那樣過分地苛求自己。不過,無論居住什么樣的房子,修身養(yǎng)性都是很重要的,生活的質(zhì)量除了物質(zhì)的之外,很大程度上需要身心和諧。不炫富,不嫉妒,踏實生活,勇于創(chuàng)造,這才是人生最大地樂趣。
【陋室銘作者人生理想】相關(guān)文章:
陋室銘作者思想05-22
陋室銘是作者是誰08-21
陋室銘作者的詩歌情懷05-23
《陋室銘》原文及作者介紹08-15
《陋室銘》作者劉禹錫為什么寫陋室銘05-24
作者為什么寫陋室銘05-25
陋室銘表達出的作者志向06-16
劉禹錫《陋室銘》作者簡介文言文譯文注釋05-15
陋室銘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