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p id="zsypk"></rp>

      2. 劉長卿的龍門詩旅

        時間:2020-08-27 16:07:27 劉長卿 我要投稿

        劉長卿的龍門詩旅

          詩人劉長卿從小生長在洛陽,對龍門流連忘返,并曾作《龍門八詠》組詩以紀(jì)龍門香山寺之游。

          “洛都四野山水之勝,龍門首焉。”洛陽龍門位于洛陽南郊,風(fēng)景優(yōu)美,“龍門山色”就是對其最好的形容。《莊子・知北游》中說:“山林歟,皋壤歟,使我欣欣然而樂歟。”對于如此秀麗的山河,騷人墨客無不紛紛登臨游賞,題詠紀(jì)念,如歐陽修在《和龍門曉望》中說:“煙嵐明滅川霞上,凌亂空山百鳥驚。”山霧彌漫,百鳥驚飛,鳥的鳴叫聲劃破了原本寂靜的山林,越發(fā)襯出山林的清幽!

          從小生長在洛陽的大歷詩人劉長卿對龍門流連忘返,并曾作《龍門八詠》組詩以紀(jì)龍門香山寺之游。這組風(fēng)景詩工于鑄意,不僅體現(xiàn)了作者山水隱逸的閑情,而且表現(xiàn)出濃郁的佛教文化特色和反傳統(tǒng)的審美特點。

          首先,劉長卿以自己的詩旅過程帶領(lǐng)讀者感受了龍門濃郁的佛教文化。與劉長卿齊名的唐朝詩人韋應(yīng)物在《龍門游眺》中有“精舍繞層阿,千龕鄰峭壁”句,意思說龍門佛寺、窟龕眾多。的確,龍門是我國重要的佛教勝地,石窟造像藝術(shù)豐富多彩。自北魏孝文帝至唐武周時期,伊闕東、西兩山崖壁上營造石窟及佛像極多,正如《龍門八詠》其七《水西渡》中所說“千龕道傍古”?梢哉f,佛教文化是吸引游人到此的一道特殊風(fēng)景。

          白居易曾在《修香山寺記》中說:“龍門十寺觀游之勝,香山首焉。”在《龍門八詠》中,劉長卿便帶領(lǐng)讀者感受了往返香山寺過程中的佛教文化。作者東渡伊水后首先來到安葬福公遺骨的“福公塔”前;前行又欣賞了存放隋僧慧遠(yuǎn)遺骨的“遠(yuǎn)公龕”;再向前走距離香山寺越來越近,“隱隱見花閣,隔河映青林”,著名的建筑物“石樓”在林木的掩映下若隱若現(xiàn);“下山”時作者仍不忘欣賞龍門山崖間的佛寺,“木落眾峰出,龍宮蒼翠間”,這里的“龍宮”便指佛寺;西渡伊水的途中,作者又把目光盯在了龍門山崖的窟龕上,一句“千龕道傍古”,非常寫實地道出了龍門諸崖間窟龕之多,年代之久。

          在描寫佛教景物時,作者還刻意選用佛家語。以《龍門八詠》其四《遠(yuǎn)公龕》為例,首句“松路向精舍”中的“精舍”指佛寺,《晉書・孝武帝》有:“六年春正月,帝初奉佛法,立精舍于殿內(nèi),引諸沙門以居之。”二句“花龕歸老僧”中的“花龕”指刻有圖畫的塔龕,“老僧”指佛家人物自不必說。三句“閑云隨錫杖”中的“錫杖”指僧人出行時所執(zhí)法器,因其端有錫環(huán),振時有聲而又稱“聲杖”、“鳴杖”。四句“落日低金繩”中的“金繩”也是佛家語,據(jù)《大方便佛報恩經(jīng)》說,離垢國清凈無瑕,以琉璃為地,以金繩界其道。另外,其三《福公塔》“經(jīng)行長未還”句中的“經(jīng)行”指佛教徒為防坐禪欲眠,又為養(yǎng)身療病,常遵一路作直去直來行走的行為。這些詞語的選用,不僅使作者所描寫的對象更顯本色,而且進(jìn)一步突出了龍門濃郁的佛教文化特點。

          “靜”是佛境美的一種重要體現(xiàn)。從《龍門八詠》其一《闕口》“秋山日搖落”,其二《水東渡》“夜泉發(fā)清響”、“稍見沙上月”,其四《遠(yuǎn)公龕》“入夜翠微里,千峰明一燈”,其八《渡水》“日暮下山來,千山暮鐘發(fā)”諸句看,劉長卿把游賞時間安排在了晚上,可見是深得其理的。作者在太陽將要落山時到達(dá)闕口,在月亮初升時東渡,入夜時分欣賞了遠(yuǎn)公龕,深夜中又聽了山寺鐘聲,然后又趁著夜色下山西渡,并在渡河時對水中的月影欣賞擺弄了一番。漸游漸晚,一路順次寫來,安排得當(dāng)。作者如此獨特的時間選擇,不僅使自己和讀者避免了白天的喧囂,更使人沉浸在龍門靜謐的佛教文化氛圍之中。

          其實,詩中所蘊(yùn)涵的佛教文化的靜美特征幾乎表現(xiàn)在每一處景物的描寫上和曲徑通幽園林藝術(shù)的巧妙運(yùn)用上。當(dāng)作者東渡伊水到達(dá)“福公塔”前時,他傳達(dá)給讀者的感受是“寂寞對伊水”,與白天游人的喧鬧相比,此時只有“無心洲渚間”的“白鷗鳥”,而正是因為“歸人爭渡河”,才使自己獨得鷗鳥之樂。讓讀者在靜美中體會到作者此刻超然物外與世無爭的佛家精神。其五《石樓》中“山寺夜鐘深”、“風(fēng)泉清道心”,山寺鐘聲響起,風(fēng)送泉聲入耳,越發(fā)襯出夜的寂靜,并給人超凡脫俗的審美感受。與剛到“闕口”所見到的“秋水急波瀾”相比,《水西渡》中的伊水已顯得溫馴多了,“伊水搖鏡光,纖鱗如不隔”,如果說前者是粗獷的壯漢,那么后者就是嬌羞的處子!曲徑通幽的園林藝術(shù)經(jīng)常在佛寺選址中得到巧妙地運(yùn)用,這不僅是對自然環(huán)境美等因素的考慮,更是對佛教深邃幽靜境界的追求。

          即便單從旅游心理學(xué)來看,一覽無余的景觀也遠(yuǎn)不如曲折幽深的景觀能夠引起游人的興趣,所以從某種程度而言,“曲徑通幽”便是傳統(tǒng)美學(xué)理論與旅游心理學(xué)的有機(jī)結(jié)合。在劉長卿這次詩旅中,曲徑通幽的境界美除了通過自然的形式來表現(xiàn)外,還有人文景觀的烘托。香山寺位于龍門東山半腰,需渡伊水而至,所以伊水就是造成香山寺曲徑通幽的最重要的自然形式。特別是《闕口》中“秋水急波瀾”一句,使人大有望而止步的打算。在渡伊水的途中,游人面對的并非是毫無生機(jī)的荒山惡水,而是“山葉傍崖赤,千峰秋色多”等獨具特色的畫面,讓人們在進(jìn)行審美體驗的同時增強(qiáng)了對香山寺勝景的心理期待。接下來的“福公塔”、“遠(yuǎn)公龕”既是自然的存在,又是人文的體現(xiàn),為香山寺的即將出現(xiàn)增添了情趣。當(dāng)香山寺的標(biāo)志性建筑石樓“千呼萬喚始出來”時,卻“隱隱見花閣,隔河映青林”,依舊是“猶抱琵琶半遮面”!哆h(yuǎn)公龕》中“松路向精舍,花龕歸老僧”句,常青的松柏夾路而生,“花龕”掩映其中,顯得幽靜深邃,又何嘗不是曲徑通幽的局部顯現(xiàn)呢!

          佛寺大都講究“藏”的意趣,仿佛只有“藏”才能顯示出佛境的高深。當(dāng)然,“藏”只是形式,“露”才是目的。曲徑通幽的境界美本身便是“藏”與“露”的辯證體現(xiàn)。作者從東渡伊水一直到看到石樓,聽到山寺夜鐘,整個過程無不顯示出香山寺“藏”的巧。換個角度來說,作者所有的行為又無不是為了讓深藏的香山寺“露”于自己的面前。所以,《龍門八詠》整體上也是對香山寺“藏”與“露”這一辯證關(guān)系的展示。另外,從個體而言,《遠(yuǎn)公龕》中的“入夜翠微里,千峰明一燈”和《石樓》中的“隱隱見花閣,隔河映青林”也是“藏”與“露”的表現(xiàn),特別是前者,堪稱“藏”與“露”的完美結(jié)合。

          其次,作者一反傳統(tǒng)的悲秋觀,以獨特的審美視角描畫出了富于氣勢的秋意!蛾I口》首聯(lián)說“秋山日搖落,秋水急波瀾”,《水東渡》首聯(lián)說“山葉傍崖赤,千峰秋色多”,從句中“秋山”、“秋水”、“秋色”等詞不難看出,劉長卿這次活動是在秋季。“自古逢秋悲寂寥”,自從宋玉《悲秋賦》一出,文人雅士便形成了悲秋傳統(tǒng)。如劉長卿的“寒渚一孤雁,夕陽千萬山”、“秋草獨尋人去后,寒林空見日斜時”等,或?qū)懬锾斓钠嗬,或(qū)扅S昏的暗淡,都帶有濃重的蕭瑟、凄清色調(diào)。

          然而作者在這次龍門香山寺之旅中卻一反傳統(tǒng)的悲秋情緒,讓讀者領(lǐng)略到一種富于氣勢的秋意。如《闕口》首句“秋山日搖落”看似充滿蕭瑟之氣,而實則不然:西沉的紅日發(fā)出柔和的光芒,映襯著滿山紅葉,何等壯觀!尤其接以“秋水急波瀾”使氣象更顯高遠(yuǎn)闊大,狀波瀾而以“急”,足見眼前伊水之迅猛,不禁讓人聯(lián)想到莊子筆下波瀾壯闊、橫無際涯的秋水!杜牧曾以“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表達(dá)了對寒山秋色的留戀,但與劉長卿的“山葉傍崖赤,千峰秋色多”相比,不僅晚出,且格局顯然要小。如果脫離了詩題,杜詩顯得寫意,需要借助想象才能完成對詩意的補(bǔ)充。劉長卿先用“崖”突出紅葉所處位置的險峻,給人以層次感和立體感,讓人精神為之一振,自然而生一種向上的力量;接著又以“千峰”強(qiáng)調(diào)紅葉視域之廣,“千峰”實已寓“多”之意,但作者不避重復(fù),又以“多”字收句,更進(jìn)一層。也就是說,既有“崖”之縱,又有“峰”之橫,氣勢極矣!

          景交融是山水詩的常見藝術(shù)表現(xiàn),但劉長卿的《龍門八詠》卻是景與情分離并峙,這也是其反傳統(tǒng)的審美表現(xiàn)。具體地說,作者主要是站在客觀的立場上來描繪人事景物的,即便有主觀感覺的傳達(dá),目的也主要是為反映他所看到的景物或聽到的聲響。比如《水東渡》中以寫實的筆法向讀者展示了滿山紅葉之后,又以清雅洗練的筆調(diào)描繪了山泉所傳來的聲響和渡水時所看到的水面微波。“夜泉發(fā)清響,寒渚生微波”,雖然“清響”和“寒渚”包涵了作者的主觀感受,但前者意在傳達(dá)泉水流淌時所發(fā)出的清脆悅耳之聲;而“寒渚”的“寒”也正切合了時節(jié)特點,作者渡水時正是秋季,更何況還是晚上呢?所以,“寒”不是詩人獨特的心理感受,而是季節(jié)帶給每個人的共同感受。尾句“稍見沙上月,歸人爭渡河”,更是承《闕口》而來,詩人到達(dá)闕口正值太陽滾滾西墜,渡河時月亮剛剛升上天空也自然符合邏輯;“爭”看似融進(jìn)了作者的.感情,實則是對“歸人”爭先恐后渡河返回?zé)狒[場面的真實描寫,毫無夸張與失實的成分。

          可以這樣說,無論是山崖的紅葉還是夜泉的聲響、伊水的微波,乃至沙上的明月、爭渡的歸人,都是作者要著力表現(xiàn)的對象,是作者渡河時欣賞的客體,作者不想也沒有把它們作為體現(xiàn)自己內(nèi)心某種情感的載體。如果一定要在詩中尋找作者心境的話,恐怕只能借助推己及人的方法間接體會了!左思曾在《三都賦序》中說:“發(fā)言為詩者,詠其所志也;升高能賦者,頌其所見也。美物者貴依其本,贊事者宜本其實。匪本匪實,覽者奚信?”劉長卿的《龍門八詠》極盡本實,他用文字的形式把其目之所見,耳之所聞傳達(dá)給了讀者。讀其詩,有身臨其境之感,仿佛作者的眼睛本為讀者而生。若太沖泉下有知,當(dāng)與長卿相視而笑!

          蘇東坡曾以“詩中有畫”評價王維的山水詩,其實劉長卿的《龍門八詠》也體現(xiàn)出了凝練自然的風(fēng)格和工于鑄意的特點。試看《闕口》中的“秋山日搖落,秋水急波瀾”句,層次分明,光線柔和,山崖的紅葉在夕陽的映照下透出閃亮的光澤,夕陽的余暉與惹人醉的山巔紅葉構(gòu)成變幻不定的光與色的組合;巍峨的龍門西山遮住了漸墜的紅日,水流湍急的伊水被丟進(jìn)了不太濃重的夜色。寥寥十字,便挫“秋山”、落“日”、“秋水”于筆端,“日搖落”、“急波瀾”更是長河落日的完美組合,可謂氣象萬千!再如《渡水》中的“伊水連白云,東南遠(yuǎn)明滅”句,更是一幅神奇悠遠(yuǎn)的月下泛舟圖:夜靜人寂,水天相接,悠閑縹緲的白云仿佛要溶入水中,月亮靜靜地掛在夜空,月光輕輕地瀉于水面,船槳激起的漣漪與閃爍的月光相掩映,波光粼粼,忽隱忽現(xiàn),“江清月近人”,簡直是一個美妙的童話世界!其他如《水東渡》中的“山葉傍崖赤,千峰秋色多”,“稍見沙上月,歸人爭渡河”,《遠(yuǎn)公龕》中的“入夜翠微里,千峰明一燈”,《石樓》中的“隱隱見花閣,隔河映青林”,《下山》中的“木落眾峰出,龍宮蒼翠間”,《水西渡》中的“伊水搖鏡光,纖鱗如不隔”等,無不是美妙的山水圖畫。特別是《遠(yuǎn)公龕》中的"入夜翠微里,千峰明一燈",深受陸鎣贊譽(yù),一句"此豈畫手所能到耶",足見評價之高!

          綜上所述,劉長卿的《龍門八詠》本實地紀(jì)錄了他的龍門之旅。作者不僅以獨特的游賞時間讓讀者感受了龍門濃郁的佛教文化特色,而且一反傳統(tǒng)悲秋的情緒,向讀者展現(xiàn)了富于氣勢的龍門秋景;同時,作者站在客觀的立場上,用凝練自然的語言為后人留下了一幅幅美妙的圖畫?梢哉f,《龍門八詠》不僅能夠使讀者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更對今天龍門旅游文化的進(jìn)一步開發(fā)起到了積極的啟迪作用。

        【劉長卿的龍門詩旅】相關(guān)文章:

        劉長卿的詩09-23

        劉長卿詩09-26

        劉長卿著名的詩09-26

        劉長卿的詩古詩翻譯09-01

        劉長卿的詩有哪些10-06

        劉長卿關(guān)于貶謫的詩10-05

        劉長卿是哪個朝代的詩10-24

        劉長卿的五言詩09-24

        余干旅舍劉長卿詩鑒賞10-17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7_欧美色欲色综合色欲久久_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_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无码
          1. <rp id="zsypk"></rp>